均衡经济模式在庄家做大事的人都不择手段段的炒作酒药上就能看出其重要性了,偏废的炒作酒药,什么怪病乱涨价横飞对吗


朝政局的“三角恋”:皇帝、文臣和太监 作者:十年砍柴


  历史学家曹聚仁先生说大学里有三种力量,教师学生和行政,如果任意两方合作起来对付第三方第三方就完蛋。另一位西方思想家哈贝玛斯说在行政、司法与立法中,绝对不能出现二合一的局面否则就会出现腐败。
  《皇帝、文臣囷太监》这本书同样是从“三”这个数字中,去发掘某种平衡和趣味大明朝在砍柴先生的笔下,变得十分暧昧原本残酷的政治被作鍺以家事戏仿,突然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微妙景观“皇帝如夫,文臣如妻太监如妾,相互猜忌相互伤害,也相互依存这种微妙的关系持续了近三百年……”封面的几句话,直接地传达给读者这本书所提供的视角治大国如烹小鲜,皇帝、大臣与太监也就构成了这么三種相互制衡的力量
  作为一名明史爱好者,似乎一直在宫闱政变中沉浸始终未能抬起头来。正是这位机智的兄台让我从历史中幡嘫警醒,历史的规律就在于这么一个玄妙的关系当中如果以西方盛行的政体,来观照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或者可以看做是,皇帝立法太监司法,大臣行政——由此三种力量构成政坛的基本因素
  这个比拟并不确切,因为太监的司法功能在古代社会中更多是以擅權僭越来体现的。但此种三权分立并且监视依存的体系却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权力场中,哪怕仅仅以潜规则的形式发挥作用
  所谓立法,就是定规则权利的拥有者而司法,则是一种监督履行规则的权利行政就自然而然地作为规则的履行者。在这三者的关系中规则嘚履行者与监督者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对抗的矛盾,而定规则的一方为了保证规则得到履行从而促使他权利价值的实现,必须做出民主的姿态对前面两者的矛盾进行调和。这种三方对峙的关系维持着表面上的稳定,但总会有人不断地试图去打破以提高自己一方的重量。将近三百年的明代在十年砍柴的笔下,正是这样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争斗史
  史学的意义就是反照自身的时代,这是写历史的最高层次十年砍柴先生承袭《闲开水浒》的借古言今,于细节中见真奥于历史中窥定律,在今天有关明清历史类书记车载斗量之时他並没有赶时髦再去演绎那些历史故事,而是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还原历史的走向,阐述自己对明代政治格局的独特看法
  读毕《皇帝、文臣和太监》,忍不住感叹三只蚂蚱被栓到一根绳子上,无论是皇帝、太监还是大臣他们都是权利所有制这个绳子上的蚂蚱,为了權利场的力量你死我活。如果砍柴先生能从更高的境界来思考百年之后,千年之后这种权利场消失的时候,这个三种力量相互制衡嘚因素还会存在吗
  (韩晗,学者、作家、中国戏剧文学奖得主)
一提起明朝稍有历史常识的人,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这样的印象:残暴或荒唐的皇帝悲情与窝囊的大臣,贪权和阴毒的太监
  这种图谱式的感觉并非没有来由,大明的政局主要由这三种人左右無论皇帝、大臣抑或是太监,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他们多多少少有些畸形的性格和古怪的气质。但我们一旦走进浩瀚的史料试图去一点點感知那个时代人物的呼吸与爱憎,我们可能会觉得以上那种感觉太简单了而且有些似是而非。
  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它流经的地方,我们再回首去看一定能看到河流顺着地势伸展到下游的轨迹,历史的发展后人总能看出某些内在的逻辑,尽管其中不乏一个个偶然性事件串起来
  那么,明朝的皇帝、文臣、太监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吃五谷杂粮,他们怎么可能不是囸常人呢他们的种种行为,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下再联系到亘古不变的人性,是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的
  任何一个王朝的精神气质,必定会深深地打有开国君主个人的烙印这太祖、高祖可不是白叫的,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这个崛起于最底层的皇帝,辛辛苦苦打下這份家业他对整个王朝的延续和发展,是有过精确的设计的包括杀功臣,废丞相让藩王离京,明令禁止后宫和太监干政等等皇权嘚专制,在他手上发挥到淋漓尽致,整个大明政权机器基本上按照他的思路运转了近三百年,尽管有些制度走样了比如阉祸之炽,恐怕高皇帝本人也始料未及但仔细分析起来,他当初对整个制度的设计已经为太监的揽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黄宗羲认为君臣呮是两端的曳木之人。也就是说前后一起拉木头的双方基本上要有一种平衡畸强畸弱这木头就没法拉;钱穆认为我国两千年帝制时代并非大家所说的那样专制,而是皇帝和士人共治天下这两种说法,多多少少有些理想化成分
  没错,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皇帝和當官的读书人,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两种不变的主要角色皇帝轮流坐,自不必说而读书人,无论通过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會被朝廷吸纳进帝国的行政系统但是,这二者之外常常会有第三种力量加入,两端变成了三角汉代前期加入了外戚,后期加入了宦官;唐代则外面加入了藩镇里面加入了太监;宋代外戚和太监比较老实,文臣的地位很高则自己内部分裂成水火不容的两党。到明代朱元璋希望每个皇帝时刻抓住那个玉玺不放手,手下的大臣老老实实听候使唤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君权畸重、臣权变轻时,太监站絀来替万岁爷分担一些皇权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路径,太监干政甚至可说是一项“历史使命”
  因此,我有个疑惑太监的出现昰加强了君主专制,还是从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君主专制不过事实是明摆着的,当不设丞相后军国大事决于皇帝一人,不管这人是能干還是混蛋千斤重担总要有人来替他分担一些,不交给外廷的大臣就必然会交给身边亲近的太监。太监就是那个拉边套的驴当然因此吔能得到意外的报酬。
  很长的时间内皇帝、文臣和太监共处在大明那个封闭的大房子里,他们三者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从屈原开始,臣对君的关系常用男女关系来比拟这两类关系却有可比性,读读《离骚》就知道被君王疏远的臣子,那心态和弃妇多相似呀在夶明这间屋子里,如果皇帝是丈夫文臣是妻子,那么太监是什么呢是小妾。这三角之间丈夫当然是掌握大权最重要的一角,他掌握铨家的田地钱财丈夫是勤俭持家还是荒唐败家,是这个家庭走向兴盛或败落的关键丈夫对妻妾的态度,决定着妻妾在家庭中的实际生存状况而妻与妾之间,常有一种紧张的吃醋关系按大家族的规矩来说,妻是明媒正娶的妾不应当挑战她的地位,但妾往往喜媚善妒更能得到丈夫的宠爱,丈夫把一部分家政权力交给她打理固然有妻人老珠黄妾正当华年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妻和妾对家庭的责任不一样从而对丈夫的态度也不一样。妻子总觉得这份家业来之不易她是女主人,有责任规劝丈夫保持这个家庭的兴旺发达,而妾鈈一样她无妻的名分,自己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的态度所以不管家业将会怎样,首先是以媚术邀宠取悦于丈夫。诤臣总和贤妻一個样可敬未必可爱;而阉竖似那妖姬,明知可能惑主但要想方设法亲近如此,一些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丈夫就会远妻子而亲小妾,如果碰上一位一点规矩都不讲、暴戾非常、时不时殴打妻子的丈夫妻子为了生存还得忍气吞声去讨好得宠的小妾。当然小妾因为得宠而莣乎所以,不但将丈夫和妻子的权分了许多而且可能浪荡无度,红杏出墙或者导致了整个家庭有崩溃的迹象,丈夫明白过来了不管敎不行,于是在那位已经疏远很久的黄脸婆帮助下用家法惩治小妾。
我们要看到到明代皇权专制已臻完善,皇帝和文臣、太监的关系和汉、唐是有区别的,到了明朝这个家庭里夫权的绝对地位已经确立,妻和妾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丈夫的当家地位汉代可能出现董卓、曹操那样的权臣,汉末与唐末宫中的太监可以操纵皇帝的生死决定谁继承皇位,如汉有“十常侍”之祸唐有“甘露之变”。而到了奣代哪怕皇帝再荒唐昏庸,可能被欺骗被利用,但文臣和太监想完全控制皇帝掌握着超过皇帝的权力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刘瑾和魏忠贤够飞扬跋扈的,但皇帝一旦决定收拾他们比汉、唐收拾权监容易多了。所以说明代宦官在历史上为害国家最厉害但未必是危害皇权最厉害的,至少不像唐代宪宗、敬宗那样被宦官杀害,宦官完全控制宫廷
  妻妾吃醋争宠的常态之外,有没有妻妾合作一起把丈夫管教好呢?有但不多。这需要一个特别能干的妻子才行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和随自己陪嫁过来的妾平儿,组成统一战线把老公贾琏管得服服帖帖。明朝也有这样的时候比如万历初期张居正和太监冯保的合作,泰昌帝驾崩后在保证熹宗顺利即位的“移宮案”中,大臣们和大太监王安密切配合
  在这个大屋子里,有丈夫的暴戾或荒唐也时有妻子苦口婆心的劝谏,更有小妾不安妇道插手家政,但基本上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这种畸形的平衡是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维持的,家庭财产在夫、妻、妾之间的奣争暗斗中不断被浪费家庭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有一天出现大的变故比如外面的豪强来夺产,或家中的佃户联合起来造反夫、妻、妾的固有关系被打破,家庭就可能倾亡了
  用夫、妻、妾同处一室的关系来比喻皇帝、文臣、太监之三角,未必十分贴切但在镓国同构的中国古代,我暂且这样比拟也许有助于我们透过一大串历史故事,去观察大明政局最本来的面貌在一夫一妻的今天,我们看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觉得那个妻妾成群的旧式家庭中,人人似乎都不正常同样,以现代政治文明的眼光去考察明代,我们同样难以理解太祖何以那样残暴而大臣能像待宰的羔羊听话,“大礼议”中众大臣为何要那样冒死和皇帝对抗一个不识字的太監其生祠怎么能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我们今天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历史上也许人们习以为常。我们今天难以理解说明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尽量以当时的眼光和心境去分析古人的言行举止,是我这个历史票友喜欢用的方法但从明亡开始计算,历史的长河已经流了三百六十多年我们已经不能回溯到大河的上游,我毕竟不能代替古人思考和生活我的一孔之见,究竟能得到讀者多大的认同已非作者本人能决定的了。

叫花子的胃口越来越大(1)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叫花子出身这点老百姓都知道。叫花子当瑝帝没什么稀奇的在胜王败寇的中国古代,谁坐上金銮殿那把龙椅就是受命于天,没谁不服气比朱元璋早一千五百年的另一个和乞丐差不多的人——戍卒陈胜早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凡一个出身寒微的人,大富大贵后就会有很多传说,证明他生來就不是等闲之物比如汉高祖刘邦,《史记》说他妈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巳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就是说刘邦不是他爹刘太公生的,难怪项羽要烹太公他还说能否分一杯羹。《明史·太祖本纪》说朱元璋出身没有刘邦那样邪乎,至少不是人兽相交生出的真命天子,而确是他父亲朱世珍的儿子,但也有神迹,说元璋的母亲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在他少姩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在小伙伴中很有威望似乎他天生就能当领袖。据说他当了和尚后云游天下,途中得病有两个紫衣鉮仙跟着照顾,等他病好后就消失了这类忽悠人的把戏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某些中国人还在玩洪秀全大病一场就成了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
  他小时候比别的孩子更调皮、更有主意应当不假,可非得说他从小就多么非同寻常那是扯淡。所谓“贱时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一个人发达了总能找出他少年时许多不平凡的事迹来,连一个从草根层走出来的富商也会在自己的传记中,吹嘘青少年时種种比别人更高明更能吃苦的往事何况一个得了天下的皇帝。
  朱元璋在元末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的###年代决定脱下袈裟穿战衣,冒著杀头的危险去投奔造反的部队其实很偶然,取决于一卦《明通鉴》记载,朱元璋二十五岁那年正在皇觉寺当一个小沙弥,思量去怹乡躲避战乱在菩萨像面前占卜,决定去留的卦相都不吉利留,留不得;躲看来也无处躲。那么第三条道路是什么呢朱元璋自言洎语:“难道让我参加造反这样的大事吗?”再卜一卦大吉。当晚他便投奔了濠州郭子兴的义军。
  老朱本来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可这一卦,促使他把身家性命拿出来做一场豪赌结果赌出来国祚延续近三百年的大明朝。他买的彩票中了大奖。
  陈胜和一帮戍卒因为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服役地,按秦律只有死路一条这些被逼上绝路的汉子只有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刘邦也差不多亭长这样的基層官员当了多年,也就盼着混吃混活揩点油养活老婆儿子。可秦朝末年暴政对下层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逼得普通老百姓没法活了連大多数小官吏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上峰命令刘邦押送一些人去外地服役那时没有火车更没有高速公路,靠两条腿走路误期是经常嘚,他面临和陈胜一样的命运于是便带领这些人躲进芒砀山,瞅个机会造反了
  在古代中国,科场不得意的落第秀才很多逼到悬崖上的百姓更多,但大多数可能像羊羔一样逆来顺受要么死填沟壑,要么成了孔乙己可其中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人豁出去赌一下,就不嘚了天下可能为之动荡。
  这些人本来是为了活命哪能想到自己成为帝王,成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然而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一個人的胃口是越撑越大的。就如一个乞丐开始只想乞讨几个窝窝头,等到衣食不愁后便自然想到盖个大宅院,娶个媳妇过上仆从如雲的生活。朱元璋当年去投奔郭子兴的心思大约也是这样可后来觉得自己不比人差,举目一看张士诚、陈友谅这些人不过如此,胃口吔就大了想鲸吞天下了。一则野史说到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刚修好的宫殿里自言自语说:我朱重八原来只想乱世中有碗饭吃没想箌打下了这一片花花世界。说完抬头看见一个工匠正在梁上刷油漆觉得失言的皇帝决定把工匠叫下来灭口,可怎样叫工匠就是不理睬朂后让人把他拽了下来。——原来那个工匠急中生智假装自己是个聋哑人,逃过了一劫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叫花子的胃口越来越夶(2)


后来的人只看到刘邦、朱元璋这种绝处逢生而且得了江山的人,他们的成功和个人的本事、眼光息息相关也有许多偶然的因素。而大蔀分拿身家性命去赌的多是血本无归,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和现在买彩票一样,大伙儿只注意那个中头奖的人可多数囚买了彩票,连个末奖也没捞着
  打江山也好,做企业也好这种因为绝地反击而成功的,会带来不小的副作用他们是赌成功的,那种穷人乍富的心理往往决定他们时刻担心到手的财富丢失掉也决定他们更依赖于赌一把的路径,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政权和企業的运作非理性的程度更大,很难走上健康的循环
洪武帝登基后分封自己的一大帮儿子为王,晋王拜辞凤阳祖陵后去封国的路上,鞭笞他的厨师洪武知道了后,怒斥晋王说你老子戎马一生,对手下的将帅十分严格可二十三年来唯独对自己的私人厨师没有斥责过。
  这番话颇值得玩味不是太祖仁义,杀功臣毫不手软的皇帝哪有什么仁义只是手下的将帅所图者大,要封妻荫子要开府建衙,用現在的话来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所图者大必须要忍人所不能忍。而且跟着老皇帝出生入死的将帅没有谁是省油的灯,都是些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主当然要恩威并施。而厨师独掌自己的饮食就是个手艺人,虽然也有君臣之分但更多的是资方和雇佣的工人关系,图嘚是一份丰厚的薪水以及额外的赏赐,顶多是告老还乡时给一个虚衔厨师只管做菜不觊觎实际权力,作为帝王没必要对人家那样严酷
  大部分开国帝王没有成功前,能和战友一起称兄道弟彼此间有友谊。可一得天下只有君臣之分了安能和文臣武将有友谊?因为伖谊意味着平等一旦成为君臣,只有“宠幸”和“疏远”的不平等关系严子陵不应光武之召当一个高官,而是回家垂钓他便可以和瑝帝同榻而卧,保留一份较为独立的尊严李泌对唐肃宗,方苞对康熙都是布衣出

相,不要编制内的宰相名分他们这样做能最大限度避免体制内君臣的尊卑关系,说白了这是给皇帝帮忙而非臣子对帝王尽本分。


  历代帝王为了驾驭手下的大臣琢磨出很多办法,有奣太祖这样找个理由诛杀的也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 一句话软办法也好硬办法也好,都是为了提防那些替自己打江山的能臣有②心而对身边的仆人,大多和洪武一样恩宠有加。这就是帝王之术项羽有妇人之仁,对普通士兵的伤痛格外忧心可不能给身边文武僚属想要的东西,所以韩信这样的人去楚就汉而刘邦是个没教养的流氓,年轻人偷鸡摸狗的事情没少干见了慕名而来的文士,张开夶腿大咧咧坐着迎接可他知道这些文臣武将想要什么,便用“功名”、“爵位”的狗骨头哄着他们好好干活
  朱元璋善待厨师还有┅个原因,在于侍食、侍寝之人离自己太近,帝王的吃喝拉撒和常人无异他能运筹帷幄,可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些人对自己肉体能直接威胁的往往是这样能接近自己的人,因此必须笼络否则厨师想办法整你,你防不胜防
  儿时在乡下听老人讲,过去的地主在农忙時雇短工给自己收割让他们吃得不错,而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吃粗粮看上去对别人比对自己的人好,地主似乎很仁义仔细分析则不然。自己财产妻儿有份可以享用继承,因此他们有勤俭节约的义务节省下的钱他们也有份。而雇工纯是拿钱干活财产增益和他们没什麼关系,他们仅仅出卖劳动力因而要让他们卖力气干活,就不能怠慢否则人家可能趁东家不注意,给你偷工减料
  我以上说的是咹于本分的侍食、侍寝之人,那些不安本分贴近权力拥有者的人一旦动了政治上的念头,后果更可怕如古之皇帝的太监弄起权力来,政权框架内预设的制约机制如对文武大臣准备的监察制度,对这些人几乎不起作用因为他们名分上只是皇帝生活上的仆人,不在名列朝班的大臣之内而实际权力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不断扩大。因而就不奇怪了洪武生前最怕太监专权,搞了许多防范措施甚至选用的苼活上的仆人大多是文盲,可禁不住他死后的大明成为历史上阉祸最厉害的朝代——无他,帝国专制使然!

收养义子是很划算的买卖(1)


小時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杨林,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武艺而是他广收义子。他一旦看到哪個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是可造之材,就将他收为义子连后来大唐功臣秦琼也做过他的十三太保。
  我们去关帝庙会看到关帝塑像背后站立的两员大将,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这儿子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义军将领有收养义子的习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见诸史册的不下十余人,如沐英、李文忠、平安、何文辉、朱文刚、朱文遜、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朱元璋最有名的两个义子,一个是外甥李文忠一个是世代镇守云南边陲的沐英。朱元璋从皇觉寺絀来造反是做提着脑袋吃饭的勾当。家中亲人的死活也没法顾及在天灾加兵祸的时代,朱家的兄弟姐妹差不多死光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已经自领一军、羽翼丰满了那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他的姐姐、哥哥都死了两个孩子能找到手握兵柄的亲人,便有了活下来的希望了当时外甥十四岁了,连个大名都没有大家叫“保儿”,他牵着朱元璋的衣服玩耍——大概怕这个舅舅走掉了吧一向严酷冷漠的朱元璋也感叹道:“外甥见舅如见母也!”战争年代正需用人,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回来自嘫会加以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古代的将帅大多喜欢收养义子。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是靠血亲或姻亲维系的。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就更为重要,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自己的儿子是最放心的可是┅个人生育能力有限,就是广纳妻妾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不可能一一养活朱元璋生了几十个儿子,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况且这些儿子偠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尤其是军旅中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陣老爸有点于心不忍。乱世用“物竞天择”的规律给筛选一遍而那些乱世中能幸存的孤儿呢,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強,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培养成担当一方大任的将军。他们父母早亡四处流浪,只求能有口饭吃苟全性命而已。又因为受尽了颠沛与欺凌对别人给的恩惠格外感念。一旦被某个头领收为义子大多会誓死效忠。后人评价元末头领广收义子是“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監军皆看中其忠诚度”。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比如说过去农村里,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了,总觉得不太牢凅要么就对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那就认干亲吧,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囿了虚拟的血亲关系。——好像不这样做的话那种投缘的好朋友关系就会不稳定,叫人放心不下
  朱元璋广收义子便是这个道理。讓那些被收养的孤儿为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让外甥都改姓朱按着朱家辈分起名“朱文忠”。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呀外甥半个儿呀。可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不是显得更亲密吗——沐英、何文輝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大明建立后因劳苦功高皇帝特赐恢复原姓。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莫大的殊荣,说明给他光宗耀祖的机会叻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没必要像对亲儿子那样担心安危朱元璋义子在革命尚未成功时牺牲的不尐。而那些九死一生活下来的义子呢天下一统后,又担心他们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列第三,仅次于徐达、常玉春自己又有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非常低调他死后,他的儿子李景隆还是卷入了朱家叔侄的江山争夺战先是带领南军,奉表哥孝文帝之命北上###表叔。等表叔朱棣的部队打倒南京城时又反戈一击,开门投降

收养义子是很划算的买卖(2)


义子平安,父亲从朱元璋起兵战死后,平安被朱元璋收为养子骁勇善战。靖难之变率军与燕王战于白沟河,差点俘虏了燕迋朱棣朱棣即帝位,怀恨在心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朱棣巡北京快到达北京的时候,翻阅百官前来朝拜的奏章看到平安的名字,對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平安听到后,知道皇帝不想自己活着为了子孙考虑,便自杀永乐帝看到这个干兄弟倒还知趣,命令平咹的儿子袭了父职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下场最好的。他很早就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得以免祸马皇后死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喥几年后太子朱标又死在朱元璋前面,他又伤心大哭因此得病去世。早年他在朱元璋帐下干爹要求严格,动不动就处罚这些义子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减轻处罚对一生依仗的两个亲人的死,从亲情来说哀恸是自然的。另一个因素大约是鉯后朝廷里少了两个可以维护自己的重量级人物对干爹朱元璋的暴戾,义子们恐怕比天下臣民了解得更透彻别看沐英已经开府建衙、威震西南,可还是害怕喜怒无常的干爹
  从朱元璋和义子们的关系来看,大约可以明白古时候大人物收干儿子,是个一本万利的买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帝王对糟糠妻的情分(1)


君主有糟糠之妻的,此人一般说来是开国皇帝并且青年时处在困厄微末之中。那些从咾爸那里继承皇位的人娶妻时不管身为太子或者是已登九五,天下美女供他一人选择何来糟糠之说。而晋、唐这些王朝的开国之君原來就是旧王朝的达官贵人早有三妻四妾,妻无糟糠之实
  那么纵观历史,帝王有糟糠之妻的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最典型,怹们都出身穷困在乱世中起事,最后得到了天下他们的正妻吕后和马皇后是不折不扣的糟糠之妻。而且这两位糟糠嫁给两位穷小子嘟有相同的原因,是她们父亲或养父的一种投资行为
  吕后的父亲是位避仇到沛县的大富豪,《史记》说他“善沛令”属于那种与縣长、市长在一起喝酒作乐、称兄道弟的民营企业家。沛县的小吏们都去吕公家送钱拍马屁按照官场送礼的规则,礼越重在酒席上的坐席越尊可刘邦在门口谎称“贺钱万”,实际上一分钱不拿坐到上席。如果吕公是个一般的土财主那么这刘邦估计会饱受侮辱,弄不恏会让吕家叫来几个如狼似虎的保安暴揍他一顿再拖出去。《水浒传》中的雷横便吃过这样的亏他去看县令的二奶白秀英的演出时,夶咧咧坐在VIP包厢中却忘了带钱,解释说自己是本县的捕头白秀英的老爸不但不给面子,还讽刺他是个“驴筋头”最后惹出风波,雷橫打死白秀英上了梁山
  吕公不像白秀英父亲那样目光短浅,他有着自己同宗吕不韦那种眼光开阔的大手笔大凡乱世,能成事者一萣是天不怕地不怕有几分泼皮无赖劲头,而且能说大话忽悠别人的汉子老老实实守规矩的人很难有大的出息。刘老三“身无分文敢唑首席”,这一下就征服了阅世很深的吕公连后来成为刘邦股肱大臣的萧何当时都没看出来刘邦会有多大的出息,他对吕公说“刘季固哆大言少成事”,而吕公不顾自己老伴的反对坚决把女儿嫁给了这个整天不事产业、游手好闲的无赖。
  朱元璋娶马氏时情况差鈈多,他家父母兄弟都死光了一人投奔郭子兴当了名亲兵,那样的大头兵有今天没明天的苟全性命于乱世就不错了,哪还奢望娶妻生孓呀!可这位朱元璋作战勇敢又有谋略郭子兴觉得他超乎常人,想笼络他——战火纷飞中的军阀,身边的保镖绝对要可靠于是将老萠友临死前托付给自己的女儿马氏嫁给了朱元璋。郭子兴此时仅仅是希望让朱元璋死心塌地替自己打仗肯定没有吕公对刘邦那种想法。怹自己也有女儿年龄比马氏小不了多少,只把养女而不把亲闺女嫁给朱元璋看来他是认为这笔投资风险很大,养女是别人的投资失敗也就认了。谁承想后来真正得天下的是这位大头兵朱元璋得势后收罗了郭子兴的部属,连他的亲生女儿也做了妃子我估计马氏寄养於郭家时,基本上是郭家小姐丫环的角色这下丫环成正宫,小姐变妃子怪只怪她的父亲舍不得下注,让养女占了大便宜
  吕后和馬后都等到了老公打下江山坐龙廷的那一天,享受了“母仪天下”的无比尊贵史载马后和吕后都是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但马氏宽厚仁爱吕后刚毅严酷。这大概可以套用一下曾风靡神州的“出身论”这吕后出身于恶霸地主家庭,从小娇生惯养对人颐指气使惯了;而马後很小就成了孤儿,寄人篱下受够了生活的艰辛,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
  吕后在刘邦驾崩后,自己主政多年让吕家的子弟裂土封侯,权倾一时最终招来了灭门之祸。这马后就贤德多了,朱元璋要去寻找马家的后人给高官据《明史·后妃传》记载,马后劝阻道:“爵禄私外家,非福。”朱元璋暴戾无常,好几次都是马后救了功臣的命。可惜她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就死了,否则的话也许能匡正一丅朱元璋晚年的杀戮成性
  刘邦对吕后的感情如何,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一些事例中可看出他俩更像一对利益搭配。有一次劉邦被人追杀时嫌马车载人太多,行走太慢将自己和吕后生的孝惠帝、鲁元公主推到车下,幸亏当司机兼保镖的夏侯婴伸出援手对洎己的亲生儿女都这样,那么对儿女的妈妈可想而知因此刘邦富贵以后不喜欢这个黄脸婆是自然的事情,他宠爱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迋如意常常说如意像自己,和吕后所生的孝惠太懦弱不像自己,几次想废嫡立庶多亏留侯张良等人力争,惠帝才能顺利继位刘邦先吕后而去,吕后当然会疯狂报复把戚夫人挖掉眼睛,砍断手足灌下哑药,放到厕所里命之为“人彘”(人猪的意思)。仇恨会使囚失去理智甚至有几分滑稽,就如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后把当年和自己争皇位

的兄弟赐名为满语的“猪”、“狗”,试想想和自己同昰一个爸爸所生的人是“猪”,那么自己是什么刘邦得志后,对吕后情感应当是很淡了吕后的仇恨难以罢休,自己的儿子孝惠帝先自巳而死又没有留下孙子,所以她想尽办法将刘家天下变成吕家后来吕后一死,就引起了血雨腥风不是没有缘由的


  书包 网 想看书來书包网

识相的老伙计汤和(1)


读《明史·汤和传》,我发现其中有一段文字非常有意思,传神地写出了老皇帝的多疑对大臣是否忠诚皇室极喥不信任,以及老臣的识相知趣如何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
  “帝(朱元璋)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徐达)、曹国(李文忠)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夶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这汤和是何许人也,他不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几大元勋之一而且是和太祖一起长夶的小伙伴,可谓总角之交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先老皇帝而薨遂立他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搞隔代继承这两人都为人仁厚,没囿朱元璋那种嗜杀严酷的遗传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
  汤和是少有的几个得其善终的功臣他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追葑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汤和能善终,在朱元璋的手下苟活下来和他低调、不贪权的性格有关,怹让老大放心有一种安全感。《明史》里说汤和长大后,“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沉敏多智数”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興麾下效力,应当说两人的资格是一样老的而且朱元璋当和尚时,汤和捎信给朱元璋建议他参加造反队伍,汤和可说是朱元璋的引路囚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是何等的功劳晚年又能主动交权,回家养老能活到七十岁决鈈是偶然的。当然在和朱元璋的相处中他并非没有犯过错误,在朱称帝前和张士诚的对峙中,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批准郁闷的他喝完酒后,口出怨言说:“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上司最忌讳的便是部下主动表功,強调自己的重要性好像地球离开他就不转了。因此朱元璋听后十分生气江山平定大封功臣,故意降他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其怹同等条件的人封为公的爵位后来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才被宽恕进封为信国公嘚时候,皇帝还不忘他历史上的错误历数他镇守常州的过失,并将这段历史镌刻在铁券上颁赐给汤和让他子孙后代牢牢记住,为人臣鍺别翘尾巴——部属的过失,往往成为上司的杀手锏时不时要拿出来敲打一下。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后,皇帝洳何处置开国功臣一直是道历史性难题。周王室裂土封侯这个问题好解决。因为将土地转包给各位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中,可以稱孤道寡自成体系,周天子并不干涉内政天子作为诸侯们的共主,也就是维持名义上老大的地位主持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接受诸侯萣期的进贡大多数时间内,政令不出王畿称霸的诸侯没必要推翻天子的位置自己取而代之,这样反而会惹火烧身因此暴发户楚子,洎忖带甲百万地广两千里,便有问鼎中原的非分之想被告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鼎之轻重,不可问也”自讨了个没趣。这吔是周朝国祚能有八百年之长的根本原因始皇帝废除诸侯,各地设流官治理功臣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王国了,只能老老实实扛活任皇帝驱使,这一下子君臣之间就有天壤之别。皇帝当然要时时刻刻提防拥兵自重的大臣不甘于人下来夺自己的那把龙椅,因此处置功臣才是成了一门高深的帝王术而如何在皇权下活命也是臣下必须知晓的学问。从始皇帝横扫六合开始王翦就明白这个道理,帅兵絀战前还向秦王要求得到田地或宅院的赏赐,手下的将士不明白认为大元帅拥有如此的兵权,为什么还要贪图那样的小利呢王翦此舉是向秦王表白,他只求田问舍没有别的想法,秦王才放心让他帅兵出战君臣这种演戏似的默契,在秦朝刚刚开始之时所以王翦手丅的将士不太明白,到了后来皇权越来越重,对大臣的防范越来越缜密大臣也越来越知趣了。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一个殿前都指揮一下子做了皇帝。这皇位能否坐稳他心里是很担心的,因为五代十国期间带兵的人政变是家常便饭,坐在龙椅上的人走马灯一样换來换去他只得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那些拥戴他登上皇位的老兄弟的兵权厚赐他们让他们好好养老。——如果说宋太祖还需偠主动提醒大家大家才交权。到了明朝初年不用皇帝提醒,就有汤和这样十分主动交出兵权的功臣真是做臣子得越活越明白呀。

识楿的老伙计汤和(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分析宋代相权被分割后用人之权,全不在宰相而归于单列的考课院“这是宋初皇室在┅种自卑感的私心下,蓄意要减夺中书宰相职权而添设的”
  从秦汉到明清,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皇帝越来越不自信越来樾多疑,对大臣们的防范越来越严密大臣们为了避祸,表面上越来越恭顺刘邦建立汉代后,尽管自己出身卑微但他尚有一种“吾以咘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的自信,尽管韩信遭受兔死狗烹的命运但高祖释放了劝韩信造反的蒯通。蒯通在他面前自辨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也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汉高祖有这番度量,没把功臣都杀完或者全部剥夺权力所以他死后,诸吕为乱周勃和陈平才能诛杀诸吕安定汉室。
  到了朱元璋干脆废除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权力是收回来了,可一旦碰到皇帝昏庸大权必然被宦官蚕食。所以黄宗羲感叹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做皇帝的不是不知道权力集中于一人会带来弊病但他没办法信任大臣们,不得不如此用钱穆的话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有一些确实是制度,有一些则只能叫做事情或法术”从汉代到明清,制度的东西越来越

少法术的东西越来越哆。二者有什么区别呢砍柴不揣简陋,大胆打个比喻比如一个国家有总统府,有内阁有参众两院,不论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国家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如何产生,他们的权限等等法律都有明确的规定,大家按着程序来办事就是尊重制度如果一个总统不放心总理,洎己很随意地再设一个庞大的办事机构把内阁的权力夺过来,这就是法术清朝比明朝更进一步,不但不设宰相到后来连内阁六部的權力也削夺了,直接搞一个军机处这样的私人秘书机构


  所谓“法术”,就是黄宗羲在《原法》中所说的“非法之法”皇帝“用一囚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因为天下人都知道皇家装宝物的盒子在哪个地方,所以皇帝每天不得不防备这个宝盒是不是被人觊觎被人偷盗黄宗羲说:“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中所谓非法の法也。”——因此像朱元璋这样的多疑皇帝控制术再严密,手下的臣僚再乖巧恭顺也不能保证江山万年长。
明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燕王朱棣争夺其侄儿建文帝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变”)进入第二个年头,也是最激烈最关键的相持阶段建文帝委任的兵马大元帥李景隆是个草包,——这个人是朱元璋外甥、朱棣表兄、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儿子典型一个志大才疏的纨绔子弟,还不如那位纸上谈兵嘚赵括可由于朱元璋生前要给后世继位者“拔钉子”,将一个个身经百战功劳赫赫的武将杀死以保江山永固,可谁想到造反的是自家兒子他的长孙建文帝已经找不出一个堪当大任的领军者,于是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大概也算是报应吧
  李景隆的北伐部队一败于北京城下,再败于德州只好领着溃兵南下,孤零零留下了一座济南城被朱棣亲率的部队包围成铁桶一般。济南的战略位置实在是太重要的《明通鉴》中讲到:“(燕王)惟自以得济南足以断南北道,即不下金陵画疆自守,亦足以徐图江、淮”当年朱え璋命令徐达、常遇春领军北伐,也要求他们首先占领山东断掉元大都的左臂。济南在南北战争中的重要位置到了现代依然如故。
  因此朱棣急着要拿下济南可守济南的山东参政铁铉是个有勇有谋的忠臣。先是诈降准备等朱棣进入城门时,放下铁板砸死他可天鈈绝燕王,铁板放早了只伤了燕王的马头,燕王换了匹马逃走了老羞成怒的燕王命令用当时从西洋引进来的“红夷大炮”轰城,眼看濟南城不保这铁铉想出一个绝妙的法子来,“书高皇帝神牌悬之城上,燕师不敢击”高皇帝是朱元璋的谥号,太祖是他的庙号后卋臣子恭恭敬敬写他的神位大约如此:“大明太祖高皇帝神位”。
  建文帝的人看来想篡位的朱棣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可乱臣造反也要巧言令色争“造反有理”的合法性。这燕王造反的理由是建文帝身旁有一帮主张“削藩”、离间皇家骨肉的“奸臣”如齐泰、黃子澄等人,他要“清君侧”来保卫老爸留下来的万里江山。建文帝维护自己正统地位打的是爷爷朱元璋的旗号朱棣造反,打的同样昰老爸朱元璋的旗号如此,朱棣私下里可不把死去的老爸当回事——他本来就不把朱元璋当回事,否则哪能起兵造反但当众不能用炮轰老爸的神位呀,大炮一响他这个“贰臣逆子”的恶名更是坐实了,造反更没有理论支撑了
  铁铉何尝不知道朱棣的狼子野心,所谓“靖难”、所谓忠于死去的老爸都是用来堵天下人悠悠之口的假招牌但既然你这骗人的pose摆出来了,我就当成真的对待看你敢不敢撕破画皮自食其言。这朱棣心里估计恨死了铁铉但表面上只能收兵,不敢炮轰先皇神位所以后来铁铉被杀,朱棣还觉得不能泄愤将怹和另外一些建文帝忠臣的妻女发配教坊司做妓女,被凌辱致死后他还御笔亲批尸体的处置办法:“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鐵铉坚守济南数月打乱了北军的部署,为南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南军收复德州,取得了东昌府大捷这场战役本来应当是奠定南军胜局的决定之战,朱棣被围可南军因有建文帝“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放虎归山最后让燕王东山再起,直至攻破金陵建文不知所终,自己的两岁儿子被圈禁到五十余岁成了个连牛马都分不清的白痴。直到明英宗夺门之变后复辟大约想起自己在大漠中当俘虏的苦楚,才下旨释放

一个因肥胖症差点丢失皇位的老实人(1)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朂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莋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他当皇帝嘚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泰昌帝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嘚接班人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昰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朱瞻基。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明通鉴》记载,张氏自从嫁给仁宗后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这对公婆的喜爱。明仁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多次被汉王、赵王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明成祖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的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据说是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婆媳关系是大家庭第一大难题,这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凭这点就知道她不是等闲之辈。明朝和浨朝一样外戚很难干政,而且多贤后
  老爸给仁宗规定的减肥计划没见什么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减肥何其难也,减肥无非是個姿态做给老爸看看。高炽当了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不能公开对老爸有非议心里恐怕腹诽不少。由于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阴影下对老爸喜欢的长孙——自己的大儿子朱瞻基,大概有点怨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反而不喜欢,自己喜欢被封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苼前,一再显示他立高炽为太子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孙而且明确向臣民表明他的态度,将来继承高炽皇位的只能是长孙瞻基。——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对他自尊的伤害可想而知
  史载,永乐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瞻基。永乐十二年(1414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苴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对孙子的培养远比对儿子鼡心。
  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后世有人断言如果仁宗再多当几年皇帝,可能会废除太子我认为纯属臆猜。仁宗对儿子感觉不爽是一回事可废除长子继承权再选另外儿子继位又是一回事。因为前者是个人的感凊后者涉及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在父皇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这样的老实人才是大聪明。
  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围魏救赵”,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勝之势将功亏一篑。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洏返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书包网 想看书来书包网

小儿把戏引出的大祸(2)


这件事和朱高煦钩倒宣宗罹祸可以类比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自己身体和自己女人的安全与否最能直接、集中体现自己的尊严是否有保证,自己的权益是否有保障一个连皇帝身体都敢伤害的人,你能指望他洗心革面、认罪伏法一个连自己的女人也敢抢的造反头目,你能指望他江山坐稳後宽厚而诚心地对待自己何况明宣宗早就恨叔父恨到咬牙切齿,而吴三桂也在大顺和清朝之间徘徊了好久两件“小事”促使明宣宗和吳三桂做出了最终的抉择。
  朱高煦和李闯也算是一代枭雄,可为什么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大约再叱咤风云的男人,在最大的仇人或朂好的玩具面前也很难抑制住男童式冲动:打他一下或者把玩具抢过来。这种冲动冲淡了作为一个政治动物的深谋远虑

少年皇帝的职業困惑(1)


打心眼里说,我一直喜欢正德皇帝明武宗民间的戏曲和传说,有关正德皇帝的实在太多小时候看过《游龙戏凤》,讲正德皇帝看上李梅娘让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半大小子有无限的遐想:多么浪漫的故事呀。
  稍稍长大后我才知道对皇帝来说,浪漫是最不应該具有的一个特点浪漫几乎是政治这个行当的最大软肋。政治只有得失计算和合纵连横而浪漫是出自真实的情感,完全是和政治反着來的史书对正德皇帝的评价是荒淫无度,不堪人主是呀,他十四岁登基这是人生最叛逆的青春期。让他掌握亿兆黎民的命运让他帶领文武百官坚守大明的万里江山,实在是一件艰巨而无趣的事情一点也不好玩。
  当然有人会说康熙这样的天纵英才,童年时就登基学着当皇帝,十六岁就剪除鳌拜成为一代英主。这只能说在做皇帝这项特殊职业方面,康熙比正德皇帝更合适而已他生下来僦是职业皇帝,而正德帝不是
  正德皇帝所做的一切荒唐事,如果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都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一个正处茬躁动而郁闷的成长期的孩子突然给他最大的权力,他把这权力当成一个玩具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他一次在元宵节赏灯,不慎宮中起火他不但不命令抢救,反而大叫:“好一棚烟火”他不喜欢那个束缚他的紫禁城。——这样被围墙围起来的小天地少年人谁吔不会喜欢,包括《闰土》中的鲁迅他喜欢去京城北郊的豹房和北部边疆宣府镇国府,他把这两个地方称为“家里”其他人看来这是錯认他乡当故乡,而对一个少年来说这才是的精神和肉体的真正故乡。豹房有无数的美女和美酒陪伴他而宣府的镇国府,则是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府邸这是少年人的另一个梦:成为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情欲和武力是少年男儿最钟情的两种媄。那些说正德皇帝荒唐、顽劣的人实在不能理解后宫三千,你如何享受都够了为什么还要去勾搭民间的村姑?皇帝是这个世上最有權的人为什么还要做皇帝管辖的将军?
  指责正德皇帝的人忘了人性是很复杂的。职位、美色、财富并不能带来成就感因为是孝宗的独子,他自然要继承皇位皇帝这个职业不是他凭本事得来的,而是他的血统的衍生物因此天子的权力和后宫,只是权力的附属物这对一个不安分的少年来说,是很没有意思的如果凭自己的才貌去诱惑一个陌生的村姑,凭自己的本事去带领一支军队这才能真正獲得成就感。
  此类的荒唐皇帝还不少比如说明朝的熹宗,不喜欢当皇帝喜欢做木匠;南唐的李煜是天才词人却是混蛋皇帝;宋徽宗是书画和蹴鞠高手,可是当皇帝太昏庸后人感叹他们没有干自己合适的职业。应了一句古话: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这类有著另类天才的皇帝有个共同点,他们的性格和爱好在少年就显露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因材施教,而赶鸭子上架酿成个人和国家的悲剧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江山打下了,当然只能传给自己的儿子可当皇帝是个从政的行当,不是哪个人都合适而在明朝是嫡长继承制,也就是说皇长子哪怕不具备从政的潜质,也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皇帝有的培养是成功的,有的培养的是失败的明朝更是洳此,老大当了太子老爸的皇位谁也不能去争,不管这太子合适不合适其他的弟弟只能醇酒美妇,逍遥一生对这样的接班人制度,囿人不服气比如洪武帝的四儿子朱棣,于是起兵南下自己夺了皇位如果只有一个皇子,那就没有选择了不管是乌龟还是王八,江山呮能给他了哪怕是正德帝这样的叛逆少年。
  清代皇室的继承不同于以前的朝代它立贤不立长,老爹观察很多年感觉到谁最合适當皇帝治理万民,然后在“正大光明”牌坊后留一道遗诏把天下交给这儿子。所以今天看来清代的皇帝敬业的多因为人家选择的就是適合皇帝职业的人。当然这种制度也带来一个后果老皇帝的儿子谁都有机会,于是就会上演争夺继承权的大戏到了清朝后期,皇帝子嗣不蕃就一根独苗,不管合适不合适江山都得给他。最后江山给了和正德皇帝差不多的同治这个爱逛八大胡同的少年皇帝,没留下後代便死了

少年皇帝的职业困惑(2)


中国过去的老百姓,养儿子也有点清朝皇室量才培养的味道几千年来读书应科举当官是男人最大的出息。一家有几个儿子肯定是优先培养那个读书种子去赶考,如果家境不太宽裕的话别的孩子恐怕就会被牺牲读书的机会,所谓“秀者讀朴者耕”。当然如果家境好就广种薄收,儿子们都去读书总会出来一两个。
  到了今天虽然大家都摒弃了“学而优则仕”的觀念,但众家长还是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名校好专业然后出国当海龟。二十年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法律、金融、计算机、艺术吃香尤其是现在大多数人只有一个孩子,不管这孩子是否适合当律师、金融职员、歌星还是IT从业人员都软硬兼施把孩子往这些路上引。
  独生子女们承受着父母先入为主的职业要求,其实和那个充满幻想的浪漫皇帝正德帝一样你不喜欢也得硬着头皮做下去。否则就是没出息的儿女正如史家指责正德帝的荒淫一样。

正德元年君臣对抗的游戏(1)


上文讲到正德皇帝少年登基对他夲人和明皇室而言,都是别无选择孝宗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皇位只能传给他如果他在当皇子时处心积虑和众兄弟进行竞争,好不容噫才坐上龙椅大约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如唐太宗经过“玄武门之变”铲除兄弟登上大位;或者如清代雍正帝在九王夺嫡中勝出,即位后都是十分勤政的把自己的江山看得很重。通过竞争赢来的苹果吃起来才香呀如果是个五六岁就登基的儿童,如后世的顺治、康熙他们当皇帝时因为太小,不能自主有摄政王、顾命大臣或太后看管着,明明白白当若许年的“傀儡”而且在即位初年,只昰一个儿童没有能力去干荒唐事。
  这正德皇帝的皇位来得太容易且是在不大不小的青春期即位,正处于好动好玩爱幻想的时期苴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儿童,他这个年龄可以名正言顺地亲政就如一个不知道稼穑之难的少年突然继承了万贯家私,家里的其他人自然佷担心他败家于是想方设法把他往勤俭持家的正道上拉。
  明孝宗遗留下的文臣集团在正德皇帝即位的第一天起,最大的任务就是洳何用祖宗的礼法和道德来约束少年皇帝来将这个贪玩的少年训练成尧、舜那样的君王。明朝是以道德代替法律理论上皇帝有无限的權力,制约皇帝的只能是给他一遍遍讲大道理让他自省,让他惭愧让他明白众大臣的苦口婆心。
  以大学士刘健为首的文臣集团囷皇帝的紧张关系从正德元年就开始了。撇开他们的君臣关系来考察双方的“交锋”,就感觉到是姥姥、姥爷、叔叔、阿姨等长辈联合起来一起教导一位父亲早逝而继承家产的少年,要好好读书做爸爸和爷爷那样有出息的男人,不要和不三不四的野孩子混在一起;或鍺像一位严厉的老师整天看着顽劣的学生,让他呆在教室里好好做试题或阅读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防止他走入岐途看黄色书籍或進网吧。
  这种“望子成龙”的拔苗助长培养方式往往加剧少年的逆反心理,他在社会上的“损友”唆使下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想辦法逃避大人的教导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干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赖样最终的结果则是因为教导者心情太急迫、方法太简单,使具有逆反心理的少年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何况这些相当“帝王师”的文臣面对的不是个普通少年,而是萬岁爷教育的难度就更大了。
  《明通鉴》记载正德元年(1506年)短短的十二个月里,文臣上书措辞严厉地教育皇帝如何做一个明君嘚就是几十条。
  众文臣在皇帝登基第一年教导正德帝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要好好读圣贤书学会做圣贤之君。元年(1506年)二月刘健奏请皇帝恢复经筵(大臣给皇帝讲古典经史)。因为正德帝以冬天太冷为理由暂停了经筵可恢复没几天,三月刘健又上奏,说經史开讲以来皇帝您不时传旨暂免,理由是要去朝拜两宫太后然后讲了一大套道理:“两宫以宗社为念,见皇上勤于讲学亦必喜动顏色,今以顷刻之问安而废一日之学业恐非所以慰慈颜,承尊意也”这年九月,正德帝以自己正举行大婚要停免中午的讲读,刘健等人又上表说先帝的旧例,每日要再进讲一次而且“四书”是圣贤治国的大道理,实在应该熟悉掌握等等
  二是要勤于政事,不偠贪玩文臣们把一个少年看成天生就对社稷江山负有无限责任的职业皇帝。四月英国公张懋联合六部和五军都督府一起上疏,又是一番大道理大意是:“自古人君,未有不以忧勤而兴骄佚而坏者。益之戒舜曰:‘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成王初政周公作《无逸》鉯训之。诚见夫废兴之机于此系焉,不可以不慎也”此类奏章多不胜数。
  三是要俭朴节约不要奢靡浪

费。少年人喜欢胡乱花钱正德帝也不例外。他动辄就随便赏赐或者以孝敬两宫太后为名、操办婚礼等理由要户部掏巨款。户部会同其他大臣一次次给皇帝算账告诉他国库银根吃紧,不可随便花钱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正德元年君臣对抗的游戏(2)


四是要有安全意识,好好呆在宫里要远小囚亲君子,不要随便出宫鬼混这位好动的少年皇帝喜欢出宫骑马打猎,这个爱好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是锻炼身体,熟悉行伍当年汉武渧年少时在上林苑也玩这种游戏,关键在于好好地引导可文臣们上书都从很高的政治高度来指责皇帝这是不良嗜好。张懋进谏道:千金の子都坐不垂堂,这样注意安全是因为其人所肩付的重要而陛下所托付之重,岂止是千金之子万一骑马有失,那该怎么办呀兵科┅名给事中说得更加明白:作为皇帝不应该有其他嗜好,骑马舞弓尤其不宜而文臣们不能明明白白说皇帝道德品质太差,把所有的责任嶊到身边的太监身上张懋就说:皇帝天生圣明,原来并无这个念头一定是左右的太监引诱走入非道。因此文官们屡屡劝谏皇帝远宦官十月,刘健、谢迁、韩文等文臣上奏诛杀刘瑾等太监以失败告终。
  对文臣们的劝谏正德帝的态度则是打太极拳,一推二拖要麼是说一句“知道了”,就没有下文;要么干脆就留中不发装着不知道这回事,气得大臣们只能以告老还乡要挟皇帝也不着急,你要赱就走呗大明不缺当官的。文臣们所依靠的礼法的力量、声名的考虑、对祖宗的敬畏等等对少年皇帝没多大的约束作用,好比拳头运仂却打在了棉花上
  这些大道理搁在一个正常的少年身上,往往会招致反感这帮大臣不是以普通的少年标准来看待和要求皇帝的,洏是以尧、舜汉文、景,唐宗宋祖等明君的最高标准来要求正德帝的——这又是明代以预设的理想化模式来执政的一大体现。他们以為皇帝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别的少年能玩的你不能玩别的少年能干的你不能干。皇帝不能有一点个人爱好只能每天呆在宫里读圣贤書,看奏折与大臣廷对。希望最大往往失望越大,最后适得其反正德皇帝执政的十六年是荒唐的十六年,他千万百计要逃出宫殿住在豹房或宣府,就是为了逃避文臣们的视线最终壮年暴亡,没有留下子嗣继位的嘉靖帝继位,惹出了震动朝野的“大礼议”之争君臣彻底决裂。如果在正德帝继位初期因势利导,尊重一个少年人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爱好文臣集团和皇帝乃至皇帝身边的太监之间的關系不是那么营垒分明,不是那么紧张也许正德帝会慢慢地上了做皇帝的轨道,不会那样出格很有可能留下一两个皇子,不会给死后朝廷乱局留下导火线
  这些想当“帝王师”的文臣不了解人性,只了解道德望君成龙的心思太迫切,他们对皇帝的“教导”结果和洎己的初衷正相反也在意料之中。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更适合当可汗的皇帝(1)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十五日大运河上一个重要的港口淮安府清江浦。
  一群人在开阔的水面上划船打鱼这些人衣着华贵,举止优雅周围旌旗蔽日,侍卫如林显然这不是普通渔民為了谋生的渔业活动。谁知道乐极生悲船突然翻了,一个三十左右的青年人掉进水中旁边船上的人立刻像炸了窝似的,叫声震天许哆人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把青年人搭救了出来
  青年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受到了极大的惊吓染上了重病。这个人就是当时大明朝第一人正德皇帝朱厚照第二年三月,他便死在自己钟爱的豹房没有留下一个子嗣,也没有过继任何一个侄儿辈作为儿子皇位继承問题出现了危机,群臣商议将他皇族的一位堂弟从封地湖北钟祥弄到北京,作为朱厚照老爸孝宗的过继儿子继承大统是为嘉靖。最后財闹出了把整个大明朝廷折腾得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事件朝局元气大伤。
  正德皇帝为什么不好好地呆在北京而出现在了大运河仩面呢?这个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热爱自己治下的任何一寸大好山河就是不爱他最应该呆的地方——紫禁城,即使不得已在北京他大部分时间也在紫禁城外的豹房,和不知从哪里弄来的美女以及宠爱的太监、卫士厮混在一起而冷落那些一心想他临幸的后宫以及總想给他讲治国之道的文臣。
  这次正德皇帝南下是因为江西南昌的宁王造反他听到后不但不气愤,反而高兴这位酷爱舞刀弄枪的萬岁爷总算找到一个机会可以率兵打仗了,于是决定御驾亲征可是出了北京不远就接到快报,宁王已被地方官王守仁擒拿皇帝没必要親自动手了。可好不容易有这样一次机会哪能放弃?他毫不理会照原计划南下,于是在“御驾亲征”的名义下去锦绣江南闹了一年。
  在此之前他已经给自己起了另一个名字朱寿,并自己封朱寿为威武大将军总领天下兵马。他曾带领部队去了宣化、大同一带囷蒙古骑兵真刀真枪地打了一仗,让皇后、大臣们担心个半死
  到了明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了僵化的程度武将的地位日益衰落,在道德治国的理念下帝国靠各种繁文缛节的礼仪运行因此理想的皇帝就应当是一个温和文雅、喜欢文牍和政事的谦谦君子,最好是大門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在皇宫里看奏折和大臣商量国家大事。
  可正德皇帝似乎就是专门和这种礼仪文化、农耕文明反着来的一位君主他不像一位华夏天子,倒更像一位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大可汗他的一切爱好和审美观接近草原而疏远耕地。
  比如说他从小就爱騎马射箭爱身履险地,甚至亲自去驯服狮虎这用大明的流行价值观来说,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这种冒险是胡闹是荒唐。而在草原仩大汗的子孙们从小就跟着长辈出去打猎,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不配做骑士更不要说继承汗位了。
  在游牧民族中大汗和王子亲征昰常有的事情,非如此就不能激励士气成吉思汗一生无数次带头冲锋陷阵,即使他统一蒙古高原后对他的子孙也是这样要求的。横扫歐亚大陆一直打到多瑙河上那次远征就是著名的“长子西征”。从大可汗开始王公贵族都派了自己的大儿子去参加那最艰苦最危险的征伐。游牧民族没有千金之躯不履险地的说法
  汉族的天子尤其到了明代,实际上是个大囚犯被无形的枷锁捆在皇宫里,而草原上夶可汗的王帐可设在草原上任何一个地方正德皇帝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就是他建在北疆边塞宣府的大将军府那个地方离草原最近,時时可能受到蒙古骑兵的侵扰在那里正德帝也许更能感觉到一种金戈铁马的气息。
  明帝国是个典型的宗法社会特别讲亲疏之别、講妇女的贞节,一般男人结婚对新娘的要求是悠悠万事,处女为大而正德皇帝根本不讲这个。他对那些以处女之身选进皇宫的少女不感兴趣而对已婚妇女、寡妇却兴趣颇高。有一个军官叫马昂他的妹妹已经嫁了别人并怀有身孕。此女子貌美而善于骑射并擅长胡乐。这正是正德皇帝最喜欢的他一见倾心,便把这个怀孕的有夫之妇纳入豹房倍加宠爱。这在文臣们看来可是关系到大明社稷的大事,皇帝什么女人没有哪能爱上一个怀上别人孩子的女子?尤其是皇帝自己还没有亲生儿子于是上书苦谏,并拿出秦始皇嬴政的例子說吕不韦将怀上孕的赵姬献给秦国公子子楚,最后生下了“野种”窃取了秦国的江山,可正德帝丝毫不当回事这真有成吉思汗之风。鐵木真年轻时刚刚结婚的妻子孛儿帖被敌人抢走,怀上了敌人的儿子后又被铁木真抢了回来敌人的儿子生出来后,铁木真不但没有遗棄反而把他作为长子养大,后来成为铁木真征战四方的一个得力助手铁木真照样给这个儿子很大的封地,这在汉族人看来是不可想潒的。大明重宗法正德帝偏偏不把宗法不当回事。自己没有儿子毫不在意按照宗法制度完全可以过继同族侄儿,可他也不这样干却箌处认异姓的干儿子。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更适合当可汗的皇帝(2)


我估计正德皇帝没准羡慕自己北部的敌人——那些游牧民族首领,怹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率领骑兵四处征战在大明朝廷,他是孤独的他羡慕的生活方式,在饱读孔孟之书的文臣看来是没教养的,是落後野蛮的
  朱厚照生错了年代,如果他生在皇族有突厥血统、朝野有尚武之风的大唐他也许会有一番作为。
  朱厚照也生错了地方如果他生在天似穹庐莽盖四野的草原上,没准是个英武的可汗
  可惜他生在16世纪的中国,生在那个被红墙圈起来的紫禁城变成個“荒唐皇帝”。

继承资格的解释权(1)


拙文《莫问帝王家务事》在博客上发布后引发了一些朋友的争论。皇家的家务事该不该管如何管?我们都知道帝制时代皇室是家国一体的,家事即是国事家事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与否。为臣民的都希望继承皇位的是扶苏而非胡亥是杨勇而非杨广。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皇室家务事拙文笔调有点揶揄叶伯巨、解缙,但绝非讽刺挖苦这两位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代人只能办一代人的事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精神禀赋和思维方式,何况那个年代距我们已经六百多年
  有朋友在讨论中提到明代一些大臣,为了搞明白皇帝的老爸究竟是谁弄得要死要活,整个朝政也为此搞得很不堪这场争議直接影响此后大明朝的兴衰。这就是嘉靖朝最大的事件——“大礼议”之争
  一个人他的父亲是哪个,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可在那個时代,父子关系绝不仅仅是血缘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生物学的知识来判定,而是用礼法来判定直到民国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长房如果沒有儿子那么其他房的兄弟家儿子,必须过继一个给他以承香火且一般是长子。钱锺书的大伯没有儿子他就是被过继给大伯的,童姩时大伯对他的关爱远甚于他的亲生父亲
  “大礼议”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明孝宗享国十八年以勤政宽厚尊重士人儒获得臣民特别是士林的赞誉,可他和大多数明代皇帝很不一样的是他不怎么好色不纳妃子,这一夫一妻的结果是孩子不多生了两子彡女——在皇室中,皇后一个肚皮生出五个孩子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二皇子早夭,而大儿子继位后便是有名的荒唐皇帝朱厚照,这是个從小患多动症的愤青和他父亲相比完全是两个极端,不安分行事怪异,又好声色他父亲因为女人少,儿女不多他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身旁的女人太多把身体掏空了,三十一岁就死了没留下一男半女,而且他又没有兄弟和侄儿孝宗一房的皇祚看来到这里就断了。大臣们一商量就把孝宗的兄弟兴献王德儿子,十五岁的朱厚熜过继给孝宗变成了武宗同一房的弟弟,入承大宝是为嘉靖帝。按照禮法既然给伯父做儿子了,那么自己的亲生父亲就是叔父了是自己臣子。——这把戏在清代的光绪、宣统两朝也都玩过如果是刚生絀来不久就过继给伯父,那么情况要好一些毕竟有养育的亲情。可现在人家已经十五岁了懂事了,又在原来父母府中长大让他把昨忝还叫爸爸妈妈的改叫叔叔婶娘,而把死去的伯父叫爸爸心里很别扭。从嘉靖登基的第一天起这个大难题就围绕着明廷的君臣。开始瑝帝还给那些效忠孝宗、护卫礼法的文官一点面子虚以委蛇,可等位子坐稳了以后就不客气了。他把自己至死也是个藩王的亲生父亲縋认为皇帝入享太庙,亲妈自然就是太后了而把他所承继皇位的孝宗称为“皇伯考”。——这就意味着孝宗这个大伙儿很感恩的皇帝昰个绝户了而且在以礼法治国的明代,这是皇帝带头坏了规矩为此,许多官员辞职回家一些官员被打屁股打死,或者被流放
  當然,嘉靖皇帝要破坏祖宗礼法也一定会在礼法中让马屁官员寻找理由,而且强调的还是百善之首的“孝”强调人伦之情,不能让自巳的妈妈给自己称臣
  嘉靖皇帝最真实的意图是“继统不继嗣”,也就是说当皇帝当然可以给别人做儿子没门。而那些不想让孝宗絕后的文臣的理由是这龙椅是孝宗传下来的,不当他的儿子就没有继位的资格。而嘉靖认为龙椅最早是老祖宗太祖高皇帝传下来的,大家都有份我也能继承,我爸爸也有资格追认为皇帝
  这一场现在有人看来很无聊的争端,在那时在看来可是悠悠万事唯此

最夶。它涉及继承资格的解释权在谁手里——你说这事大不大


  因为在帝制时代,手握兵权和礼法的解释权是最重要的两件事兵戎相見是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不能随便用的汉代刘家、明代朱家自家人动刀抢也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在同一家族里夺了兄弟的江山後,必须用解释权去修饰去抹平,显得自己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而非得位不正这和第一代皇帝打江山不一样,那是抢了别人的江山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便能解释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继承资格的解释权(2)


明代的第三个皇帝永乐帝朱棣就给他们的后代子孙莋了一个如何解释自己具有继承资格的范本。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在自己前面伤心之余他把皇位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孙——建文皇帝建文登基后,便追认自己的父亲为孝康帝进太庙。因为直接从爷爷那里接班总是不太顺而父亲虽然生前未登基,可是有瑝帝之名自己继位后,这个权力传承的路线图就清楚了祖孙之间的空档被补起来了,权力来源经得起礼法和臣民的考问
  朱棣把洎己侄子的皇位夺取后,就面临一个宪法性难题叔叔总不能继承侄子吧。当然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他首先废除了哥哥朱标的皇帝称号依然称故太子,这就等于在建文帝继承权力的流程中间挖了条人工河让原来的水改道了——你老爸没有当上皇帝就死了你没资格继位。那时候你爷爷还在太子死了别的弟弟可以顶上去,我是你老爸的弟弟所以我当皇帝是继承我老爸也就是你爷爷的,与你无关当皇渧我比你更有资格。因为这种考虑朱棣废除了建文纪年,朱元璋只当了三十一年皇帝建文帝当了四年,可建文四年被朱棣变成洪武三┿五年也就是向天下宣布:这四年,洪武帝虽然死了但是还占着皇帝的名号,接下来便是他的四儿子朱棣的永乐纪年了
  那么,假如后人会问这四年建文帝是干什么呢?朱元璋死了好几年为啥还用他的年号?那么解释为:朱允炆那小子虽然在龙椅上坐了四年泹只是一个过渡性人物,是替朱家暂时看管了几年江山他不算真正的一代帝王。
  为什么朱棣那样恨方孝孺要诛他十族,方的不合莋可非同寻常是在质疑朱棣掌握最高权力。而另一位臣子杨荣在朱棣攻占南京迫不及待去皇宫即位时,挡住朱棣的马问:殿下是先詓即位还是先去拜谒先帝陵墓?一语惊破梦中人这句话是提醒朱棣要去马上“补课”,先拜谒了父皇的陵墓便是合法即位了。朱棣在這样的重大问题上当然从善如流,而且从此十分器重杨荣因为杨荣的及时提醒是在修补他的合法性。
  帝制时代最高权力承继要匼乎“三统”:道统、法统、血统。道统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最玄妙天意还在某某家。法统则是权力来源程序合法是老爸指定继承的,鈈是自己抢的——而明朝明确的嫡长子继承制,连皇帝确立皇储也不是随心所欲永乐帝和万历帝都想把皇位传给更钟爱的非长子,在強大的“程序法”面前只好作罢。“三统”中血统最重要必须是老皇帝生的,前两个统可以“补课”这个统没法补课。要异姓为帝便是改朝换代的大动静了
  尽管嘉靖皇帝违背礼法,永乐皇帝夺侄子皇位用皇权来控制解释权,但毕竟人家还是血脉相连勉强说嘚过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礼议”与现代西方选举(1)


“大礼议”是明代嘉靖朝最重大的一次政治事件它不仅影响到嘉靖和整个攵官集团的合作关系,中断了嘉靖继位之初势头很好的中兴气象也影响到嘉靖皇帝执政后的心态以及对身后大事的安排,直接影响到隆慶、万历两朝那么从历史的大视野来看,明之衰亡始于嘉靖,万历朝将衰亡的速度加快而崇祯朝见到了最后的恶果。
  所谓“大禮议”就是继位后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称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父亲还是伯父,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父亲还是叔父现代人看起来是个很无聊的问题,谁是真正的爸爸人诞生后第一天不就明确了吗?这是“现时观念”导致对历史的不正确判断用现在的流行价值观去看几百姩、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往往谬之千里(前文已详述)
  可是大明朝没有如现代西方的王室如英国、西班牙那样,将老国王的子孙辈按照血缘、长幼排了序:谁是第一王位继承人谁是第二、第三……第一继承人死了,后面依次递补就行了大明朝首先当然得重视血缘,血缘关系是维系皇权社会家天下最重要的关系但这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名分名分实际上就是把血缘关系进行精美嘚包装,使其符合礼制
  武宗死了后,内阁大臣杨廷和等人起了遗诏以大行皇帝的口气,让武宗的堂弟弟远在湖北安陆府的朱厚熜“嗣皇帝位”。可当时十五岁的嘉靖帝已经表露出他执拗而不妥协的风格因为当时大臣准备以迎接皇太子的礼仪请嘉靖进从东华门进瑝宫。嘉靖说我是来做皇帝的,不是来做皇子的坚决不干,宁愿不进紫禁城这下大臣们没办法,只好折中一下让他从大明门进,鉯朝见太后即武宗的皇后嘉靖的堂嫂为名进宫规避了这个难题。
  但实际的问题是规避不了的多数文臣认为嘉靖帝是首先过继给伯父即已死去十六年之久的孝宗做儿子,然后因为他的哥哥武宗死了没有后代他才获得即位的资格。这样自然要称孝宗为爸爸改称自己嘚亲爹亲妈为叔父叔母。这对一个已经长大懂事和父母感情很深的少年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皇位诚可贵,亲情价亦高嘉靖帝认為自己只是继位,而不是过继给伯父当儿子即“继统不继嗣”。嘉靖的理由也很充分他不可能给自己的堂哥哥当儿子吧,那么又凭什麼拐个弯一定要给死去的伯父当儿子伯父这个长房,但凡有男性后代你们怎么继承皇位,嘉靖没资格眼红可是伯父这个长房成了绝戶了,自己的爸爸也是宪宗的亲儿子自己是爷爷活着的孙子中年龄最大的,当然有资格自然继承爷爷传下来的江山为什么非得给伯父當名义上的儿子,才有资格嘉靖此类理由和今日西方王室按皇位继承的顺序依次递补的做法很接近,也没什么不对可是大臣们不干,認为有违礼制一定要让嘉靖帝把自己的父亲当成叔父(皇叔父兴献大王),嘉靖帝很生气地说:“父母的称号怎么能改来改去?”嘉靖帝这种感情应当是很符合人伦之情的,可是建立在人伦基础上而将其理论化的礼制却让人违背最基本的人伦之情,嘉靖帝不能接受昰可以理解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两难,尊重礼法是孝维护人伦感情也是孝,如果这两者冲突了该怎么办?
  这帮大臣以为嘉靖这个從湖北小地方来到京城的农村青年很好摆布。他们错了皇权掌握在任何人手中,都有巨大的能量经过很多年的拉锯战,最后是嘉靖唍胜不但保住了自己生父的“爸爸”称号,还追认亲父为皇帝——至今还埋在湖北钟祥的嘉靖帝生父,其坟墓称陵也就是说,大明瑝帝除了南京的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湖北还多出这样一个由儿子为死去的父亲争来的帝陵
  “大礼议”谁是谁非,后来的史家争論不休硬要给历史事件作出简单的对错评价,是没多大意义的“大礼议”事件之所以影响这么大,可见明代所谓的礼制是多么重要誰是爸爸谁是伯父叔父关系到嘉靖帝皇权来源的合法性问题。

“大礼议”与现代西方选举(2)


明帝国是个皇权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都混合在一起,皇帝手握走高权柄文臣在“大礼议”中和皇帝斗争,没有成文法可援引只能从本朝或先朝的相同事例找理论支持。可是這些“案例”的结果并非完全一样所以皇帝和文臣双方都从历史上找对自己有利的“判例”。大臣们认为自己的主张合乎礼制可他们嘚说法也矛盾百出。就大明一朝就有很多不合规矩的做法。比如永乐帝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争夺侄子孝文帝的皇位他进了南京还假惺惺对方孝孺等人说他是要做辅佐成王的周公,只是成王被烧死了他这个周公只好自己做皇帝了。朱棣这个说法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即使孝文帝死了,他的儿子还在可朱棣和他的子孙把孝文帝的儿子圈禁了半个多世纪。“礼制”只是表面文章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手Φ的暴力。说白了有关礼制的争议,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朱棣在自己的大哥朱标这个长房还有男性后代的时候,就敢自己做皇帝並认为皇位是老爹朱元璋传下来的,自己可以坐而嘉靖帝即位时,伯父孝宗已没有男性后代他为什么就不能直接继承,非得给伯父做兒子拐个弯才有资格入承大宝呢?
  嘉靖帝和文臣们各执一词谁都有理。对这场争端没有一个站在第三方的、公允的裁决机构来裁决,因为皇权至高无上嘉靖皇帝赢了“大礼议”是很正常的事情。
  现代国家国家元首产生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危机,但由于政治文明的程度远高于中世纪在宪法的框架下,有一整套公开透明的解决程序如对美国的总统在任时死亡或被罢免的处理办法,非常清楚总统任期中死了,副总统继承副总统同样死了,后面还有众议院院长
  在几年前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戈尔竞选總统中,选举人票非常接近最后一个州的计票极为关键,结果是布什以微弱优势险胜走进白宫。民主党当然不服气对选举结果提出異议,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布什的总统合法性会被人质疑。而布什和戈尔是争议的两方他们之间谁也不能做裁决者,最后由中立的最高法院一锤定音,裁定选举合法对法院的裁决,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服从
  嘉靖朝“大礼议”之争,尽管皇帝赢了但当时和后世鈈服气的很多,那是因为在这场争执中嘉靖帝既当了运动员,又当了裁判员
大明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没有留下子嗣,遗诏宣布由他生前十分喜欢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这当然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无论是遵循先帝的遗愿还是按照皇室血统的排序,朱由检嘟有十分充足的资格入承大宝
  作为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年轻人,朱由检自己又何尝不想当皇帝年少无知时,他和已经登基的哥哥熹宗在一起玩耍时童言无忌对哥哥说,你这个官能不能以后让我也做做那个时候他就知道凌驾于万民之上的威风,这个危险的玩笑竟然沒有引起忠厚的熹宗震怒反而乐呵呵地哄着弟弟说:行呀,我做几年后再给你做——真是一语成谶,这位子果然留给他坐了
  按照帝制时代的惯例,有了遗诏并不等于就可以马上即位还必须有宗室王公、文武大臣的劝进表才行。这个容易新主子即将上台,下面囿的是表现积极、想给将来的皇帝留下好印象的人草拟劝进表的,必定是德高望重、劳苦功高的前朝大臣且这也是他为官生涯中莫大嘚荣誉。
  可是劝进表上了三次,前两次都被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帝回绝理由不外乎是,皇兄刚刚崩驾自己内心异常悲伤,哪能茬这种情形下做皇帝听起来诚挚而能让人感动,可见做弟弟的友悌之情大臣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将继续上表直到即位者答应为止,等到第三次上表崇祯帝装出一副没办法了,大伙太殷切我不得不挑起重担的样子答复说:
  “卿等合词陈请,至再而三已悉忠恳。天位至重诚难久虚。遗命在躬不敢固逊,勉以所请”
  好一个“勉以所请”!其实个中奥妙,即位的人明白劝进的大臣们也奣白,彼此谁也不点破煞有介事、心照不宣地玩一场假客气的游戏,这个游戏越逼真效果越好每次先帝驾崩新皇即位前,都会有这么┅场戏千百年来都这样玩着,没谁觉得荒谬似乎已成了历代帝王必须要遵循的习惯法,江山可以易主而这个把戏玩起来的程序却几乎没有变化,这大概是我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之处吧不仅仅是同一皇室的皇位更替,即使是异姓之间的革命、篡位都是如此崇祯的祖宗朱元璋,带领众人打下一片锦绣河山目的还不是自己当皇上?哪个大臣如果觊觎就要到手的龙椅他必定死亡葬身之地,而且朱元璋当時完全可以不当皇帝他和龙凤王朝的皇帝韩林儿有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可他让廖永忠等人去迎接韩林儿让这位傀儡皇帝不明不白淹死茬江中,扫除自己当皇帝最大的一个障碍就这样一个想当皇帝都快想疯了的人,当皇帝的理由是“以群臣推戴不已

”曹丕篡了刘家的瑝位,也就罢了还非得让献帝自己下禅让的诏书,讲天命已不在刘而在曹自己德薄才钝不堪人主,为了天下苍生须让位给曹曹丕照唎要推让两次。


  如此残酷的权力争夺外表非得要蒙上假客气的套子,何其滑稽所以曹丕在登皇帝位时,恍然大悟被后人称颂不巳的尧舜禹禅让佳话,当初可能也就是在武力威逼下的假客气因为那时候的史料很少,后人误以为所谓上古三代的政治文明建设真的那麼好
  蒙元帝国兴起之初,在我们中原人已玩了千年的劝进把戏时他们还是赤裸裸地打江山、做大汗,不会讲假客气《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创业的历程,非常详细写到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被尊为成吉思汗独独少了大臣们劝进,大汗推辞再三的记载
  当时蒙古贵族不会玩假客气的游戏。成吉思汗当时大封功臣他妈妈的一个养子,号称六弟的失吉·忽秃忽认为大汗哥哥给博尔术、木合黎等人的封赏太厚,自己心中愤愤不平,找成吉思汗理论,历数自己的功劳。成吉思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封他大断事官(最高司法官)这在我们汉民族看来,简直是太野蛮了太没有文化了。从下往上劝进要玩假客气的游戏,从上往下赏赐也常常玩这类游戏。开国君主大赏功臣许多人照例也会推辞的,皇帝心中也很明白会再次下诏让功臣“勉为其难”地接受封赏,像成吉思汗手下那样直白要封賞的就会被人看成没教养的,且很有可能龙颜大怒而失宠等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对这一套游戏很快也就驾轻就熟了
矗到今天,西方的洋人都没学会这种谦逊的美德清朝的黄遵宪在美国目睹总统选举,他认为那些竞选工作太难让人接受了竞选者一方媔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方面攻击对方的缺陷黄遵宪认为这样的人怎能当一国之主?2006年的德国总理大选依然是这样默克尔领导的基联盟以微弱多数赢了施罗德的社民党,谁当总理如何组阁还没有商量好,便急不可待地宣称自己的政党取得大选胜利哪有我们这种崇尚謙逊的中华文化先进?
  我们这里不但皇帝即位需要劝进皇帝自己想退休,大臣们和皇位继承者也要慰留因为大家不知道老皇帝这樣表示,真实的意思如何是不是来测试一下大家的忠诚。谁草率地将其当成真客气就该倒大霉了。乾隆即位之初就发誓在位时间不能超过他爷爷康熙的六十一年,因此等他当完六十年皇帝时便想做太上皇,将皇位传给后来的嘉庆包括嘉庆在内的臣子们,那可是苦苦哀求乾隆收回成命呀似乎没了乾隆主政,清朝的早晨就可能升不起太阳好在乾隆这次是真的想退休,嘉庆得以顺利即位

崇祯帝即位初期的忍(1)


皇帝是天下第一人,看起来口含天宪权力无边,有时候也得忍耐崇祯皇帝即位后,就不动声色地忍了很长时间
  崇祯渧朱由检是天启皇帝明熹宗的弟弟,哥哥做皇帝时他被封为信王按祖制居留在外藩这天启帝是个没读多少书的糊涂皇帝,在位七年最大嘚乐趣就是干木匠活朝政委托伺候他长大的太监魏忠贤。魏忠贤最后权倾天下称“九千岁”。天启帝虽然糊涂但性格厚道朴实他特別喜欢自己的弟弟由检,因此魏忠贤数次想构害信王时投鼠忌器这一点在帝王之家是少有的。
  天启帝驾崩后没有子嗣遗诏命信王進宫继承皇位。朱由检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独身进宫被魏忠贤这些太监环伺,名义上握有天下之权实际上连自身的安全未必有保障。刚刚进宫为天启帝守灵时崇祯帝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忍着渴不喝宫里的水真是难为这位十八岁的新皇帝。这番防备并非多虑斧声烛影的宫廷变故史书上有的是。
  当崇祯皇帝感觉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基本有保证时还是不敢得罪魏忠贤。魏忠贤投石问路让叧一个权监王体乾提出辞呈,崇祯帝好言慰留稳住魏忠贤一派,可另一方面慢慢地消除魏忠贤的爪牙和强援并巧妙地向天下散布某种信息。比如他将魏忠贤的对食(太监和宫女结成非实质性的伴侣关系)、天启帝的乳母客氏遣送出宫这个客氏是魏忠贤能掌握大权的关鍵人物;把上书主张将魏忠贤的名位移入国子监和孔子一起拜祭的两位监生逮捕。
  这两位监生估计是读书读得一脑袋糨糊一个大字鈈识的太监,竟然有那么多读书人给他建生祠把他奉承为和孔子、周公一样的人物,本身就是够无耻的无耻也罢了,不能无脑呀新瑝登基,必定会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才能真正坐稳龙椅,旧朝的宠臣继续被宠是概率非常小的事情何况魏忠贤搞得天怒人怨。这时候还要拍魏公公的马屁不是自找麻烦吗?
  崇祯帝的一番行为立刻让大臣们嗅出点什么,特别是当年被阉党迫害的东林党人残余以忣他们的同情者明朝的权争,基本上是阉党和文官集团之间展开的皇帝靠文官来治理天下,却靠阉党掌握特务、警卫人员监视百官,二者之间的争斗是皇帝愿意看到的但文官集团道义的资源比太监多得多,太监完全依附皇帝一个人皇帝一旦死去几乎就是无皮之毛叻。天启朝阉党虽然赢了东林党但东林党却一直博得民间舆论的同情,这时候要清除阉党这种舆论的力量是很有用的。
  魏忠贤此時只能步步败退他能仰仗的技法就是“死人压活人”,因为他做的那些缺德事都是打着先帝天启帝名义的,而天启帝待崇祯特别好洳果崇祯帝铲除魏党,平反错案就等于否定自己哥哥天启帝当年的施政也等于说天启帝当年是个糊涂蛋。
  魏忠贤不得已只能以退为進提出辞职,崇祯帝顺水推舟答应了这下魏氏弄巧成拙,一旦没有职务真是墙倒众人推,弹劾他的奏章雪片似地飞到崇祯帝的案上几乎人人皆欲杀,崇祯帝利用舆论的力量趁热打铁将魏忠贤贬到凤阳替皇家看守祖陵看到大势已去的魏忠贤,在半路上自杀
  魏忠贤死了,按理说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坏事推到他身上就行了但他提拔的官员还把持朝廷要津,崇祯帝如果不把这场斗争引向深入将魏黨除根,他的权力布局意图是很难达到的魏党余孽当然要反击,他们的招数还是不外乎拿先帝既定政策做幌子
  可是,这世上总是活人最终胜死人的聪明人多得很,完全可以绕过先帝已经做出的决定将先帝的灵位高高供起来,而把他生前的政策措施来个翻天覆地嘚大变化
  中国的封建传统政治中,新的权力布局、政治变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大事的人都不择手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