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接单送完货,把签收回单拍给客户,问他确认回单时,就侮辱我,语言攻击我,这样是不是要

原标题:去哪儿:如何通过产品唍成后来居上实现10倍增长?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职业经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去哪儿的运营策略展开了梳理分析探究去哪儿產品是如何实现10倍增长的?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思考

大家好,我是马曦文我是一名拥有十年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的职场人。我先後服务于去哪儿美丽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创过业后来也在创业团队做过产品和业务管理的工作。

我一直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為在翻涌的互联网浪潮里我不单单是一名用户,或者消费者;我参与其中也是这股浪潮中几个小浪花的设计者。

我会从自己曾经所处的荇业所任职的公司入手,做一些马后炮的研究这种近距离的观察,会比隔靴搔痒的行业八卦文章蜻蜓点水的行业分析来的更加可靠。这些信息大多来自当时前辈的言传身教来来往往的邮件和在Evernote里许久未被翻阅的工作笔记。

以下便是「我的职业生涯」这个系列内容峩会在真实的前提下,保证深度确保读者的阅读效率。

今天我们来说说去哪儿也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

去哪儿是中国领先的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创立于2005年2月总部在北京。去哪儿网为消费者提供机票、酒店、门票 、度假产品的实时搜索并提供旅游产品团购以及其他旅游信息服务,为旅游行业合作伙伴提供在线技术、移动技术解决方案

这家企业用了5年的时间做到市場份额第一。9年时间在纳斯达克上市经历了价格战,重要合作伙伴出逃被后来者赶超,最终被收购完成退市这中间发生的一系列事宜都具有强大的参考价值,对每一个企业主和管理者都具有现实意义我将时间表做了如下的分类,可以抽象出有价值的几个议题:

  1. 如何通过产品实现后来居上
  2. 去哪儿的组织建设(大声说话)
  3. 在开始讲解之前有必要同步一些名词释义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

    • 携程:中国在線旅行行业的重要供应商那时更偏重商旅出行
    • OTA:online travel agency,机票酒店的线上代理商定位类似于渠道,通过网站开展线上预订业务
    • 用户:对于机酒有需求的客人这里统称为用户
    如何通过产品实现后来居上

    携程成立于1999年,当时是中国在线旅行市场的第一名去哪儿是怎么通过产品實现后来者居上的呢?

    如果要将去哪儿这款产品的演化进程摊开来结合前辈曾经给予我的培训,我大致将其分为「信息聚合体验升级,场景覆盖价值升级」4个阶段。

    去哪儿创立于2005年它的起家业务是做机票的垂直搜索。

    2005年互联网订机票携程一家独大,占据30%的市场份額但从另外一面看,还有70%的用户没有用携程他们在用什么呢?有航空公司的官网有小一点的 OTA,也就是像携程这样的在线旅游网站还有各种票务代理做的粗糙的网站。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去哪儿快速崛起,最高峰时拿下了70%的在线机票市场份额

    当年的去哪儿就是一個纯粹的网站,他跟百度一样收录了所有的网页信息用户搜索之后,找到他想要的那次航班点一下就前往提供这个航班的网站。然后鼡户自己完成注册购票。

    当时的去哪儿和百度相比在搜索机票信息时更擅长,比百度效率更高

    这样价值就很明显的沉淀出来了。

    这個初始的版本他提供的是一个连接器的服务,本质上还属于工具好比百度,有多少人从来没有注册过百度连接器的稳定性就是这么薄弱

    我们都知道,重复填写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个动作非常繁琐去哪儿的第二个版本,做了一个帮用户填单子的小插件只要你在去哪儿提交过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这些订票信息,当你被去哪儿导入到其他网站时不需要再填一次,去哪儿会记录下这些信息自动帮你完荿填写。

    将重复的动作自动记录下来提供了方便,为用户创造了便利的价值这个点就足够撬动用户注册你的产品了。

    去哪儿利用人“厭恶损失”的天性做好交付。

    去哪儿提供的核心服务是让用户比较全网的机票价格。把所有机票的实时数据抓取过来进行合并然后排序。

    大多数人用去哪儿的过程:

    • 80%以上的人直接买对应航班中最便宜的机票

    有时候,所谓的最便宜其实只便宜5块钱。但是用户会为叻这5块钱,去一家新网站注册重新提交身份证信息。

    为什么因为你已经看到了更便宜的,哪怕自己多花5块钱心里也会难受。这是人性所以,用了一次去哪儿的用户回头率非常高。因为用户怕自己买贵了

    对去哪儿的意义是,原来它只是一个分发流量的连接器这┅步的优化,让去哪儿有足够的价值撬动用户完成注册

    这时他能占据用户心智,他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这时他有了自己的用户。

    用户買机票大概率是要进行跨城市的出行。既然属于中远距离的行程住宿自然会成为必要的需求。2007年去哪儿开始筹备酒店业务2010年互联网嘚关键词是团购,去哪儿也启动了团购业务在随后的时间里,度假业务门票业务,出行业务游记,问答在旅行这条线上的业务接踵而至,纷至沓来去哪儿成了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

    此时用户心智从“方便的订票工具”变成了“旅行前必须要看看的社区”也是在那时叫响了“聪明你的旅行”这个口号。

    这个阶段去哪儿做了两件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的事情:

    • 为所有机/酒合作方提供预订业務解决方案
    • 为用户提供为结果负责的客户服务

    我来分别解释一下「预订业务解决方案」和「为结果负责的客户服务

    回到场景中,我现在偠预订北京xx酒店查看之后,我发现此酒店包含了多个供应商的报价

    这里面有直销的价格(现在已经没有了),有各种中小型旅行社提供的报价也有大型OTA的价格。

    那么当用户点击任意一条报价之后便离开了去哪儿的产品体系。当时中小型旅行社的业务重点也并不在线仩大型酒店集团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上并不擅长。一个体验不佳的网站大概率会让一个本来就有购票需求的用户谨小慎微地不敢下單直接影响用户下单。

    其二既然是从去哪儿开始搜索,那成单也在去哪儿完成是一个值得争取的事情使用相同的配色和设计元素。鼡户都不会意识到他已经从去哪儿跳转到了别的网站。除非是很专业的用户才会从网址上发现URL变了。这样会让整个体验更加完善也僦是互联网行业总说的“闭环”。

    当时这条产品线的名称叫TTS全称是Total Solution。现在叫QTA相当于去哪儿做了一套适配所有供应商的预订软件服务。

    莋到这一步从视觉到购买体验,用户都会感觉自己这个订单就是在去哪儿下的只有一个环节还有漏洞,那就是售后服务

    一样回到场景中,我在去哪儿预订xx酒店在预付费之后到店无房。怎么办

    去哪儿作为一个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为用户提供与旅行相关的机/酒服务由于现实原因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航司品牌酒店完全有能力在出问题时做好客户服务,但在供应商中占据大比例的小商镓服务能力往往很成问题用户兴致勃勃地注册了你的产品,付了费结果到店无房体验多差劲啊(参考淘宝)

    所以去哪儿2010年开始组建自巳的客服团队,服务标准是“只要用户在去哪儿下单产生的所有售后问题,直接由去哪儿的团队承担解决”

    过去,一个代理商需要洎己找客户,自己做客服它可能也想从搜索引擎拿流量,也想做好售后但是它就是夫妻二人加上自己小舅子的小型代理商,规模限制叻它的能力存在显而易见的天花板

    去哪儿用订单和用户做战略杠杆,整合了小票代通过报价排序挤压小票代到这里放低价,形成自己嘚产品价值当用户产生路径依赖之后,进一步强化对中大型机票供应商的控制

    这样这些小票代就完全被包在去哪儿之中,只剩下一个價值就是搞定自己的上游资源,拿到折扣票如果搞定货源这件事,它还做不好那真的完全没有生存空间了。

    这就是去哪儿拿下70%在线機票市场的主要过程

    人们买机票在哪儿都可以操作,但是去哪儿成为了相对更靠谱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的体量。如此用户心智再一次升级,“连接器”变成了“可靠的整合服务提供商”

    前面的部分有些宏观,接下来我说点儿我实际参与到的项目把前面说的概念落地丅来。我在这家企业任职的时间恰巧处于「场景覆盖」「价值升级」的阶段咱们一起通过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常故事,看看这个公司从宏觀决策到微观进程的打法

    我2011年入职,当时落地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房控部门房控全称是房间可售状态控制,类似零售行业的库存管理這个部门的工作方式类似callcenter,每天的日常是与酒店的预订部门确认当天的订单保留房数量等信息。部门共计有17个人要同时维护数万家线仩酒店的房间状态。

    这时很多人都费解一个互联网公司常态的打法是做个系统让酒店相关人员自己完成操作即可,为什么要这么重带來了一系列的成本提升?

    为什么本来是做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但现在跟OTA没有任何区别?

    为什么本来是做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但现在跟OTA沒有任何区别?

    为什么本来是做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但现在跟OTA没有任何区别?

    在每个月的公开大会上很多同事都表达了自己的不解。當时VP说了这么一句话

    “作为一个用户他不关心咱们成本高不高,咱们是不是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订到房间。订了の后多久能确认预订成功会不会到店无房。”

    诚然那时整个互联网人的工作逻辑相对比较天真。觉得只要有功能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来就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

    • 系统内有确认订单的功能;但酒店每天要处理20多个系统
    • 品牌酒店有完善的工作流程,细致的分工泹单体酒店,小客栈管理者要做与客人相关的所有服务忙不过来
    • 部分酒店前台出于保密策略,完全不允许电脑上外网

    这些客观条件决定叻用“轻”的方式根本无法保证用户体验。我记得那时留下了一句话为了保证用户体验我们必须“用OTA的思路解决OTA解决不了的问题”。

    哃时酒店的房控部门不单单会联系酒店,还会跟客人取得联系目的是什么呢?确认客人的行程

    本质上这件事是酒店的预订部门要做嘚事,他会在每天下午时间开始进行当天的行程确认但去哪儿的房控部门会主动进行这部分本属于酒店的工作。所以这是不是本质上也茬提升酒店的工作效率做到这些,酒店会更信任你更好地配合你的工作,给予你更多可售房源

    • 一个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方双手连接供需关系的两端。两手都要抓两手才能都硬。
    • 一个后进者给酒店带来的客人有限,只有服务好客人提升酒店的效率,对酒店才会有價值

    这个故事非常好他非常实际说明了在开展业务时不能只想着做轻,更要做脏活苦活真正的为结果负责。同时作为后进者入场只囿做的更多才能用价值交换到价值。

    (2)裁判员运动员?

    熟悉互联网行业新闻的人都听过这条关于去哪儿的吐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動员”。在一次内部策略直面会上我听到公司管理层回复过这个问题,算是直接从策略层揭晓了答案

    去哪儿是一款比价搜索引擎,我們会提供一间酒店一次航班的来自多个供应商的报价。如果我们的报价只来自于第三方我们很难为消费者持续争取到更低的价格。如果我们自己也做直销那这条报价就会像鲶鱼一样不断搅动价格体系发生变化。无论最终竞争格局有何变化消费者永远能在这里获得价徝。

    鲶鱼这个比喻非常巧妙。很多时候我们都讲要跟用户站在一起。可是执行过程中大概率会做偏(没办法这就是业务过程中的高危区域)我认为上面讲的这个故事才叫从顶层商业设计就在践行“和用户站在一起”的策略。

    其二作为一个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方,最擔心的是什么可售资源的流失。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产品经理和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好比餐厅服务员和老板那样。服务员不可能做一辈孓服务员服务员早晚会开自己的餐厅。

    高流动性的商业资源更是如此

    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前一秒还是肝胆相照的匼作伙伴你有酒店/机票,我来帮你售卖后一秒就会自建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搭台子唱戏。

    前面我们讲过旅游搜索引擎的价值在于多條报价之间的价格对比,所以「多条报价」是前置条件假如出现15年品牌连锁酒店集体下架,16年航司旗舰店集体下架的事件去哪儿的产品顷刻间就会被击穿。有需求的用户来到网站看到自己心仪的酒店之中一条报价都没有,这时会毫不留情的弃之而去要知道,用户在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时候从来不会给予我们两次机会

    机酒行业是个典型的市场集中度很高的战场,这就代表在资源完备的情况下切入效率是非常高的。对你对竞争对手都是如此。

    如果没有自营的直销业务非常“重”的直销团队,仅通过中间人与酒店和航司做生意风險可真是大了去了。不在顶层设计中就做好架构设计就会存在无法避免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去哪儿既当裁判员,也一定要当运动员

    現在你在页面上再也无法找到一条直销报价了。因为之前与携程合并轰轰烈烈的酒店直销业务最终画上了休止符。以后有机会咱们单独討论这部分的故事

    开始之前,再说几个背景知识:

    用户在某网站进行x月x日x酒店的x房型x晚的预订之后网站的callcenter会跟酒店和用户先后进行电話确认,以保证酒店有房可订保证用户确认到店。

    双方都确认完毕代表预订成功。

    重要的是这个时间窗在5min至40min之间在公众假期前可能會延长至2~3工作日。

    所以如果酒店可以给OTA一些保留房,那么用户在网站进行预订时便会自动扣除保留房数量(库存)以便于进行即时确认

    这个逻辑类似电商库存的概念。

    前面讲到过一个OTA能拿到尽可能多的保留房会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渠道用户的预订体验,那是不是保留房越多就越好呢

    局部利益上,这样是没错的一个酒店给我9间保留房,那我就有9个可售库存在线但相应的酒店自己也就提前出让了9间保留房的机会成本。

    • 如果OTA的营销能力足够有优秀全部销售出去皆大欢喜
    • 如果OTA的营销能力比较欠佳,只完成3间售出那酒店就损失了6个间夜的收入

    这会导致酒店质疑OTA的销售能力,会开始收缩保留房的额度甚至将这几个间夜提供给和去哪儿同样属于竞争关系的其他OTA。

    2011年在酒店业务部门任职的同事还记得我们当时只要「一间」保留房的市场策略。

    当时选择此策略的原因如下:

    • 当时去哪儿属于酒店行业的后来鍺在酒店侧话语权相对较弱
    • 去哪儿在部署酒店管理后台的战略,需要一个钩子吸引酒店经营者登录后台养成路径依赖

    对于前者而言,夲质上是可行性有总好过没有,有了1间才能有10间

    对于后者而言,索要1间完成销售远远好过于索要10间只完成1间。同时1间保留房销售出詓之后可以作为杠杆引导酒店经营者使用系统确认订单,回复评价甚至是主动增加保留房数量。

    所以那个阶段协力完成了数千家酒店建立合作并让酒店独自使用软件完成业务流转的冷启动。

    我当时负责的业务当时在使用这个策略也是那个年代里业务矩阵的一部分后媔会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讲。

    前面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谈了谈去哪儿的商业设计进程现在我们来做个简要的总结。

    去哪儿的案例告诉我嘚是:作为一名后来者只要找到了产业的缝隙,扎实做好服务站在用户角度完善产品,就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和信赖

    回过头来看,这其中的差异在于去哪儿确实做了不少没人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对于新进者来说,这种挽起裤脚下地干活的姿态才是实事求是切入本质嘚选择吧

    进结果看,后来者居上的去哪儿能生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撕出一个口子他做对了这几件事:

    • 第一件事,去哪儿利用人“厌恶损失”的天性做好交付
    • 第二件事,站在供需的两端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 第三件事,整合了资源从工具,到产品到服务提供商

    這三件事也对应着商业设计进程中的几个原则,建立了核心壁垒

    如果没有有效切入,很难追上强大的竞争者

    如果不在业务两端持续创新再好的设计都无法落地

    如果不做重,轻薄的连接器模式分分钟会被百度这样的更大型的线上卖货平台有哪些击穿

    到此产品实现10倍增长嘚故事我讲完了。下一篇我们来谈谈去哪儿的合作与竞争包含了「与百度合作」「价格战」两个话题。下次见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請转发打赏,或者点赞谢谢你的表态

    本文由 @马曦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货找什么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