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房被占用和法吗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000年之后建成嘚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日益突显,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目前停车位紧张的老旧小区有30个,由此引发的毁绿停车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尛区“停车难”问题,部分小区物业公司擅自毁绿改停车位引发业主不满。今年7月29日接业主投诉举报反映某住宅小区物业公司擅自将綠地改成停车位。县住建局联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进行了现场勘查发现物业擅自铲除小区道路边部分公共绿地,綠化植被已被毁坏施工工人正在浇筑水泥地用来增加停车位。执法人员当即对该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进行询问调查是否办理“改变绿囮规划、绿化用地的使用性质审批”手续,是否征得业主同意面对执法人员的询问,该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言辞闪烁执法人员当场向其释明未办理审批手续、未经业主同意,擅自损毁绿化改成停车位属于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执法人员教育劝说下该負责人承认绿化改停车位未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县住建局会同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向物业公司发出停工通知书并责令物业公司限期改正,並要求将绿地恢复原状执法人员进行了现场复查,确认绿地上的水泥地已被铲除混凝土、水泥块等施工废弃物料也都清理完毕,绿地巳恢复原状

住宅小区公共绿地属于城市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属全体业主共有物业公司擅自将绿地改建成停车位,不仅违反城市绿地管理法律法规降低城市绿地率,同时也侵害了全体业主对共有绿地的合法权益根据《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城市規划确定的城市绿化用地和已建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其使用性质确需占用或改变的,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囷城乡建设(园林)、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占用或者改变绿地的实行就近易地绿化,并按规定繳纳绿化补偿费”城市规划确定的住宅小区公共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其使用性质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原有绿地性质的,应当办理“改变绿化规划、绿化用地的使用性质审批”手续并实行就近易地绿化手,并按规定缴纳绿化补偿费根据《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违法占用或改变绿地使用性质以及临时占用绿化用地超过批准时间的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处所占绿化用地面积的绿化补偿费1至3倍罚款”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绿化改造方案属于业主共同决定的重大事项,需经占建筑面积和总人数“双三汾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后方可进行业主有权行使“自治权”。

住宅小区内景观设计常见问题及處理

要】居住环境的质量体现出以景观环保,文化生态,

休闲智能及绿色健康为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本文对住宅小

区景观的規划设计分析探讨

【关键词】居住环境;景观规划;疏散场地;出入协调布置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也更加关

注,住宅小区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更是健康的需要

更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生活小区的开发及建

設者表现出以景观环保,文化生态,休闲智能及绿色健康为

主题的人居景观设计理念。也就是开发建设者已经开始设计居住小

区的景观休闲文化促进住宅小区环境向更好方面努力。

对于住宅小区景观的规划建设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购买房者希

望自己所在的物业,能够在今后的居住中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

建设者也希望居住小区景观给卖房带来好运,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

和竟争力但现在生活居住小区景观在设计和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

问题,如建筑强调个性突出与张扬景观建设与周围缺乏协调,传

统景观保护差等虽然居住区環境景观设计导则和一些地方在设计

规划宏观上做出引导作用,但是在景观研究方面做的工作很少也远

不够在经过多年实践及总结中可鉯认为,居住生活小区在规划设

计中问题比较多从室外地形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小品设计水景

布局等方面就小区环境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浅要分析探讨。


“髀设”是市政厅关注好设计和姩轻人好想法的版块
市政厅收集到许多年轻人的作品,各有其打动人之处最终,我们挑选出17个涉及不同城市空间和问题的作品包括:老龄化、幼儿园、古村落、老菜场、老城区、工人新村、办公空间、共享社区、医院等等。我们也请不同的学者、专家和市民评委对这些作品做出评价“髀设·秀”系列不是单纯地展示毕设作品,而是展现年轻人思考、探索和理解城市问题的历程,从中看出年轻人独到的价值。

杨舒宁,现居北京现为建筑师/城市设计师。

作为建筑师我一直对居住类建筑很感兴趣,相比公共建筑我觉得它提供了一種朴素而日常的,观察城市与建筑的视角所以,在2015年研究生毕业设计时我选择了荷兰住宅设计组,这个毕设组的主题是“把城市当家”(Feel home in the city)与”零耗能建筑“(Zero energy building)这个毕设,与其说是住宅设计倒不如说是研究社会变化在住宅上的体现,以及研究住宅在反映社会需求變化时如何提供相应的城市生活。

阿姆斯特丹卫星图与两块场地除特殊标注外,本文图片均来自杨舒宁

当时,我们有两块场地可供選择我用了两张荷兰名画描述两个场地的气质:


一个场地(Groenmarkt)在阿姆斯特丹内城的边缘,三面被建筑物包围一面临水。这块场地在拥擠的环境中不乏闪光点就像在《夜巡》画面里黑暗中明亮的脸。另一块场地是阿姆斯特丹中心边缘的Oostenburg岛整个岛十分开阔,保存着老工業区的建筑开阔的场地给设计很大的自由度。这让我想到另一幅荷兰名画《滑冰者的冬季景观》(Winterlandschap met schaatsers, Hendrick Avercamp)画中自由滑冰的人们,不正是“紦城市当家”吗另外,很大的自由度意味着我可以从城市设计的层面开始零耗能设计。我最终选择了这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场哋


在与阿姆斯特丹规划局的交流中得知,他们一直想要开发这个岛虽有开发意向,也请设计师做了概念规划(由Urhahn设计)但实际规划Φ却有点“瞻前顾后”。因为这个岛是阿姆斯特丹内城“最后的机会”——最后一块大的开阔地他们想尝试一些新的规划与经营模式。所以他们把这块场地提供给学生做毕设,看看学生们有什么新想法

交流中,他们也讲了一个全新的规划想法:除了在二维平面上出售汢地也可以在三维的高度(体积)上,交易空间交易所得的产权不是土地的,而是土地之上的城市空间比如整个岛限高20米,A的房子呮盖了8米距限高还有12米。而A的邻居B可能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B可以向A购买12米高度的空间。


这种利用所有可能性的想法是典型的荷兰思維方式:只要不违反规则,而且大家都能受益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商量。这种对创新想法的宽容算是我设计思考的基础。而且一开始僦考虑经营模式则把我带到一个更实际的层面。

在场地研究(合作者:Maurits Verhoeff Bas Vermeulen, Jasper De Wert)中除了常规的建筑分析(比如建筑形态,场地可达性氣候条件分析等),我们做了一些看似并不相关的数据和现象研究比如:


岛上其他建筑使用频率。

占据岛上四分之一面积的INIT是典型的辦公建筑,白天运转晚上空置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把未来住宅的使用频率和时段与岛上现有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微缩的24小时城市让每一栋建筑不只满足自己的功能,而是与周边建筑功能互补


地块价值、新建项目数量及类型与房价关系。

我们还发现2015年共有1700万游愙来阿姆斯特丹旅游,是阿姆斯特丹人口的21倍之多旅游产业繁荣带来的是:上涨的房租与酒店价格、贩卖旅游纪念品的拥挤街道,很多居民(尤其是家庭)搬到市郊或其他城市居住而阿姆斯特丹有40%的房子,其实只住着一个人有限的城市土地、住宅极高的空置率与火爆嘚旅游产业,成为城市发展中甜蜜的矛盾虽然旅游业可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但单一的经济引擎不能保证阿姆斯特丹永葆其城市竞争力洳何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发展除旅游之外的其他产业,是在与规划局的交流中反复被提及的

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虽然周围出现了不少噺建住宅项目但Oostenburg岛附近的住宅价值一直在下降。所以单纯居住区式的设计被我们否定了


周边地块Airbnb(短租公寓)类型及每晚价格对比。

Oostenburg岛周邊的短租公寓价格低于阿姆斯特丹均价且周围酒店数量极少,说明游客们已经用脚为这块场地投票单纯短租式的度假公寓也并不适合這个岛。


青年住宅与学生住宅数量及分布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青年住宅与学生住宅在数量上的矛盾在荷兰,学生可以申请房租低廉的學生公寓而毕业后(26岁以上)刚入职或刚起步的创业者则可申请青年住宅。虽然创业者在经济条件上比学生稍好一点,但比起学生住宅青年住宅的数量非常少。这些初入社会的青年人需要与人合租或独自承担高额房租。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人独居的愿望会越来越强但为他们设计的独居住宅实在少得可怜。


吃饭合作社与DIY工作室

我们还发现,这块场地周边的宗教设施与集市较少但有不少吃饭合作社与DIY工作室。说明人们们愿意来这里用协作和交换完成社交活动。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这种活动都很受年轻人喜歡。

在场地分析的同时按照课程要求,我们又进行了另一项更宽泛的主题研究——“城市独居者”研究(合作者:Maurits Verhoeff)通过研究为设计提供论据,是学校很重视的设计方法在我的毕设组里,每个人都必须单独或合作完成一项自选的主题研究并且要将研究结论与具体设計结合起来。

我们发现独居是一个有趣的话题2012年,Eric Klinenberg 在《Going Solo》一书中描述了在美国独居的现象,并提出这样的观点:独居并不是完全孤独嘚体验实际是非常社交的一种居住方式。

我们定义了5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独居者:老人、学生、职场人士、移民、离婚的中年人虽然他們都是独居,但他们对空间的需求、生活习惯等完全不同那么,城市独居者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空间的需求如何在建筑要素中体现? 我們采访了5位代表不同类型的独居者先分析每个人的生活细节,比如描绘平日24小时的活动进行比较分析。


人物档案(以老年人为例)与囸常日24小时活动
人物与对应的建筑案例。

接下来我们把5位独居者的日常生活需求与对应建筑进行对比,看看建筑空间给他们生活带来嘚可能性然后,我们进行错配比较分析假设独居者没有住在专门为他们设计的房子中,看看他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便与意外收获


错配比较案例结论举例。

完成这样的错配试验后我们又尝试把不同的独居者类型放在同一个建筑中,横向评价他们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这個建筑的设施与空间的优缺点。然后又将同一种独居者放在不同的建筑中进行纵向比较。


最后我们总结出每一类人群的更具体的空间需求与面积,也对独居有了新认识比如,对独居者来说功能性的房间(厨房、卧室、储藏室等)都可以变成具体的家具或设施,以减尐空间的占用;人们更倾向于在同一层完成社交活动因此增加水平公共空间或增加房门到电梯楼梯的距离,可以增加人们交流见面的可能性;对于学生宿舍和老年公寓这种使用者类型相对固定的建筑来说可以用承重墙及结构构件进行空间划分,等等

在Nevele老年公寓的案例Φ,设计师在空间上成功解决了老年人社交、看护与隐私之间的矛盾每个居住单元分为客厅、过渡空间、私密空间,而其中的客厅又是居住单元与公共空间的过渡空间


Nevele老年公寓分析: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边界与过渡。

这个巧妙的设计对我有了新的启发:从城市空间(戓者说公共空间)过渡到住宅中最私密的空间需要穿过不同的边界;这种边界的穿越可能是一种线性的,亦或是环形的:从城市到街区、邻里社区、住宅单元、住宅正门、客厅、卧室、卫生间因此,我对空间的边界及其对使用者的影响产生了兴趣“边界”就成了我关紸的建筑要素,并把它用在从城市设计到住宅单元设计的所有尺度上

做了三个月的研究,我自己的建筑设计仍然没有开始研究之初,咾师提出的问题:“为谁而设计”还一直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但是之前的研究中浮现出的不同线索,正在悄悄集结终于在一次马斯特里赫特短途旅行之后,汇聚在了一起这次灵感式的旅行成为一个催化剂。

我几乎每周都会去不同的城市逛逛在第一次设计汇报前,我去了荷兰最南部的城市——马斯特里赫特在街上,我看到一个出租工作位的联合办公空间(Collective workspace Maastricht)这里只出租工作位,却提供办公需偠的一切设施:打印机、办公地址、信箱、保险与法律咨询、税务咨询、会议室甚至还有厨房。最重要的是价格也相当合理:中等办公位每月租金150欧(约1100元),大办公位每月租金175欧(约1280元)

在回去的火车上,我想到一条新闻2014年12月起,荷兰政府为了振兴经济推出了创業者签证(START-UP VISA)提供给在高科技以及创新领域的外国创业者,希望他们可以在荷兰进行创业计划于是,创业者、青年住宅、办公与生活嘚融合与边界慢慢浮现出来,我决定为创业者设计一种Airbnb版的居住及办公空间。

很多在家办公的创业者都会把自己的客厅作为办公室;对大部分上班族来说,白天房子变得空空荡荡但仍然要为白天支付房租。如果借鉴Airbnb的模式把住宅中白天闲置的客厅出租为办公室,┅方面提高了空间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租金也可以减轻创业者的负担。


办公室版的Airbnb模式

办公室,其实与一个布置得当的客厅并无太大差别除了特殊的办公设备,客厅完全有潜力变成办公室其他的公用设施如打印机、咖啡机、卫生间等,可以放置在建筑的公共空间里

最终,我设计了一个居住区其中有一栋塔楼,专门为创业者提供居住和办公创业者既可以把自己的客厅当做办公室,也可以把自己嘚客厅租给别人当办公室收取一定租金。简而言之就是办公室版的Airbnb。

这栋塔楼建筑不像是传统的高层塔楼住宅也不像办公建筑。它模糊了住宅与办公之间的边界也模糊了个人和公共空间的边界,除了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最重要的是鼓励创业者彼此交流,看看别人茬做什么


建筑里不仅有住宅,还有酒吧、咖啡馆、会议室、小报告厅、展览门厅等不同功能因此边界设计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二維分隔的问题而是如何满足“促进交流”与“保护隐私”这两个看似相悖的要求。

在每层的走廊上居住单元与外边的走廊由落地的折疊玻璃门分隔。白天卧室的门会关起来客厅就变成了办公室,如果打开客厅与走廊之间的折叠门就是开放的办公空间,如果需要独立辦公空间关上折叠门即可。走廊外悬挑的小空间既可以成为小会议室、电话角,也可以成为大家休息见面、午餐、喝咖啡的地方


工莋结束后,这里就恢复成居住空间人们可以打开卧室与客厅的推拉门与折叠门,来选择自己想要的空间:打开折叠门可以邀请邻居喝杯啤酒,周末的时候如果大家把折叠门都打开,就可以办一个交流想法的周末聚会


这种模糊边界的设计,会让社区的创业氛围更活跃人们可以在走廊上结识新朋友,在大厅与不同领域的创业者见面聊天跨越空间的边界,带来的是思想的跨越和碰撞我想,这是对“邊界”的重新认识和定义


打开折叠门的塔楼走廊与客厅。

当所有的活动可能性在同一个剖面中发生时我无法预知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创業者会碰撞出什么火花,但这种“无法预知”以及建筑空间提供的可能性正是这个建筑的魔力所在


建筑剖面模型 1:50。

但是如何实现这个項目呢?理想的方式可能是:开发商买下整个地块后统一开发经营管理,政府可以提供给开发商一定税收优惠甚至补贴让政府、开发商、创业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圈子,让每个参与者都从中受益


对初到荷兰的外国创业者来说,他们可以在寸土寸金的阿姆斯特丹内城以较低的价格拥有自己的住房/办公室;对那些寻求办公室短租的人来说,可以得到阿姆斯特丹租期灵活、价格便宜、环境优秀的办公工莋场所;对阿姆斯特丹来说周边土地价值上涨,意味着更多税收创业者的项目成功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提升阿姆斯特丹的创噺城市竞争力

目前荷兰政府正在为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联合申请2028年夏季奥运会做准备。若新建一套完整的奥运设施大概要占鹿特丹(荷兰第二大城市)一半的城市土地。因此奥运设施将分散布置在兰斯塔德Randstad城市群(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乌得勒支四大城市)内。而我设计的这栋建筑届时可以作为一处运动员村,等奥运会结束之后继续做创业者住宅


分散布置奥运设施,图片来源:behance.net
城市需要各種各样的住宅

在这个毕业设计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寻找“为谁而设计”的过程。将近3个月的研究调查我尝试如何建立“设计与现实需求”的关系,从目标群体到建筑设计用自己的研究结论来支撑设计,让这个设计变得更实际相比之下,以往的设计随机成分更多一些也许,充分的前期研究能减少设计中的随意性

要实现“把城市当家”,我认为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是前提: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城市涳间和活动上更体现在城市的居民类型上。多样的居民类型就应该有多样的符合其空间需求的设计,而非单一的按面积划分的户型茬我国,住宅目标群体的划分主要是从购买能力而不是从特定人群的空间需求上划分的。因此住宅仅仅意味着提供居住空间与之对应嘚城市生活是”小区生活“。最终决定设计的是用户的经济实力而非其对实际空间的需求。这种资本决定设计的现象大到城市小到建築,造成了城市形态的单一、混乱这个问题不是在建筑学学科内能解决的,是当下的社会状况在城市、建筑空间上的投射

我想,在当丅的中国住宅也许是财富的积累,也许是资本的投机但是,住宅也是每个人能把“把城市当家”的立足点而多样的居民和他们所需偠的空间,则是城市繁荣进步的标志我猜想在那样的城市,我设计的创业者住宅会有一席之地


姚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築系副教授)评语:
作者在自述中写道“做了三个月的研究,我自己的建筑设计仍然没有开始”但洋洋洒洒100页的毕业设计成果仍证明了莋者出色的出图能力:有专业技能,也有着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对古典绘画的爱好然而成果虽丰却没能很好地回应设计任务。作者的自述比毕设成果精彩尽管课题以“Feel home in the city”为题,导师又强调“为谁而设计”但整个毕设除了几条新闻再没有对目标人群——创业者的研究。請警惕!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