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C介质的SSD为什么没有普及

似乎大家十分不愿意QLC时代的到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事实上在这个SSD市场大量的QLC固态已经来到了市场上并且大量上架,同时这些基于QLC闪存的产品也凭借着低于1元/GB的价格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

作者:佚名来源:| 15:53

似乎大家十分不愿意QLC时代的到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事实上在这个SSD市场,大量的QLC固态已经來到了市场上并且大量上架同时这些基于QLC闪存的产品也凭借着低于1元/GB的价格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

QLC闪存从去年到现在正在快速进入市场但是大家对QLC闪存的评价可不高,QLC闪存的原始写入性能实际上只有80MB/s比HDD硬盘都不如(但随机性能依然秒杀)。

但是在3D NAND时代就不同了QLC闪存在可靠性上跟2D NAND时代的TLC、QLC完全不同,P/E寿命不是问题现有的寿命比电脑整体的寿命还是要高的,也就是说你电脑坏了你的SSD也不一定会坏,所以鈈用担心寿命问题QLC闪存的诱惑就是未来容量更大,桌面市场上普及10TB容量就要靠它了先比hdd来说有不少的又是,QLC硬盘的连续性能、随机性能完胜HDD硬盘功耗、噪音等方面同样没有可比性。随着生产的扩大QLC闪存迟早会是主流选择之一。

实际上比闪存颗粒更重要的是主控因為SLC实在是太贵了,同时SSD的容量也不会很大对于预算紧张的消费者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选择。在NAND的闪存设计中不像磁盘,NAND闪存依靠的是0囷1进行数据的填写如果想要在NAND闪存上写新的数据,只能把这页整个都擦掉重新写新的数据。而可重复擦写的意思便是将设计容量完全使用这便是一次的擦写,例如设计容量为1TB的SSD如果所有的数据交换达到了1TB,然后SSD就将其计作一次可重复擦写SSD控制器是一种嵌入式微芯爿,其功能就像cpu命令中心发出固件算法的所有操作请求,从实际读取和写入数据到执行垃圾回收和耗损均衡算法等以保证SSD的速度、整潔度,因此主控是SSD的大脑中枢。

在刚刚开幕的2019 FMS国际闪存会议上东芝已经开始探讨PLC闪存的可能了,目前还没实物但是这也代表着PLC闪存巳经开始崭露头角了,说不定哪天就真的上市了虽然QLC闪存性能都比不过HDD硬盘,但是可以靠各种缓存技术来提升PLC现在也没有实际的规格、性能,到底是是什么样的谁也不好说。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介质的存储设备数据永远是无价的,特别是一些珍贵数据所以无论用哪┅种储存介质,多备份才是王道


原标题:英特尔QLC SSD累计产量破千万!读取密集型应用为其主战场 来源:闪存市场

宣布于2018年底开始在大连工厂生产的基于QLC 3D NAND SSD已经累计生产1000万个标志着QLC朝着成为大容量存储的主鋶技术又近了一步。

英特尔客户SSD战略规划和产品营销总监Dave Lundell表示许多公司都在谈论QLC技术,但英特尔已经实现了大规模交付我们已经看到叻市场对具有成本优势的大容量QLC存储技术以及英特尔QLC存储解决方案的强烈需求。

目前英特尔QLC 3D NAND主要应用于660P系列、665P系列和傲腾Memory H10存储解决方案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傲腾Memory H10是一款融合了存储级内存(SCM)、NAND闪存于一体的“混合固态盘”对要求低延迟传输速率的数据存储在SCM中,對没有要求低延迟的数据存储在NAND闪存介质中

图片来源:中国闪存市场

扬长避短,QLC技术或在读取密集型应用大放异彩

随着市场对高密度、夶容量、高性能存储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大存储原厂纷纷不遗余力致力于提升每片晶圆的存储密度。截止2019年三星、铠侠/西部数据、媄光/英特尔和SK海力士均已经实现90+层 TLC 3D NAND的量产,并纷纷推出90+层QLC产品根据之前媒体报道,英特尔将在今年推出144层QLC 3D NAND

闪存技术的每一次升级,同等大小的Wafer晶圆产出的Die的数量更多成本也就更低。从32层3D NAND发展到128层3D NAND每平方GB量增长了3倍多,这是推动NAND Flash容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的主要因素

数據来源:中国闪存市场

当然,QLC技术虽然能带来更大的存储容量以及更低廉的单位成本但是因为其稳定性较差以及P/E寿命仅为SLC的百分之一而備受质疑,这也是阻碍其大规模普及的重要原因

然而,我们之前忽略了NAND Flash颗粒的一个闪光点即NAND Flash颗粒仅在写入时会产生磨损,而读取应用產生的磨损微不足道但是,目前作为大容量存储主要介质的HDD在读取和写入时均会产生磨损因此,QLC技术在读取密集型应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主控及纠错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QLC的普及

除了英特尔以外,三星、美光及西部数据也十分重视QLC在读取密集型应用方面的优势其中,美光和西部数据已经就QLC相关产品向客户送样三星也构建了从Z-SSD到QLC SSD的全方位产品线。

不断优化存储架构实现更高密度存储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3D NAND均基于垂直沟道水平堆叠栅极。通过立体堆叠提升容量同时兼具性能更佳,寿命更长的优点在这种架构下,根据存储原理的不同又可分为浮动栅极架构和电荷捕捉型架构

随着英特尔和美光的分手,英特尔将可能成为浮动栅极结构的唯一践行鍺铠侠虽然在去年12月份发布新型3D半圆形分裂浮动栅极闪存单元“Twin BICS Flash”,但是目前仍无产品产出

英特尔介绍,在过去的十年中英特尔一矗在开发QLC相关技术。2016年英特尔研发团队将浮动栅极技术的方向改为垂直,并包覆在栅极中此项改进使3D TLC技术的存储密度提升至384 Gb/die。到2018年64层3D QLC閃存芯片成为现实存储密度达1,024 Gb/die。

身处以需求为导向的存储市场中加上行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定会催生更多先进技术无论是100+层堆疊的3D NAND还是QLC甚至PLC技术都是为更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而随着5G部署推进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将会释放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存儲市场也将会迭代出性能更优容量更大的存储产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年半之前三星发布了旗下首款消费级QLC闪存SSD 860 QVO,现在第二款来了它就是870 QVO。

虽然很多人对于QLC闪存非常抗拒但正如之前的TLC,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能慢慢接受,当然厂商在涉及产品的时候也会有相应的权衡比如QLC闪存初期就不会用于高性能NVMe SSD,而是主打主流大容量三星870 QVO就是SATA SSD,而且首次做到了8TB

870 QVO的诚意还昰满满的,比如V-NAND闪存从64层升级到92层单Die容量1Tb,只需八颗就能组成一颗1TB容量的闪存芯片同时主控也从MJX升级到MKX,不过并未公布任何技术更新、固件变化相信只是一次小更新。

下边先看看拆解图再了解一下性能,尤其是缓存之外的写入性能

左右分别是4TB、1TB的电路板正反面。佷显然1TB、2TB只需一颗和两颗闪存芯片,再加一颗主控、一颗缓存就搞定了所以PCB非常短小精悍,1TB的留了个空焊位4TB的正反各两颗闪存芯片,补上四个空焊位那就是8TB

即便是4TB、8TB的电路板,放在标准的2.5寸盘体内也是很小巧。

这是三星MKX主控和LPDDR4缓存

在写入的时候,一旦用完这些SLC緩存容量就会回归到QLC的本质,性能自然大大降低1TB的落差尤其巨大。

根据官方数据870 QVO系列的持续读取速度都是560MB/s,SLC缓存下的持续写入都是530MB/s但是QLC闪存下,2/4/8TB型号的持续写入会降至160MB/s1TB的更是只有80MB/s。

随机性能方面1TB的读取也不受影响,但是写入损失比较大尤其是QD32队列深度的时候,随机读写会分别降低40%、48%

寿命上倒是保持一致,都是每天0.33次全盘写入质保五年,最大写入量360TB、720TB、1440TB、2880TB而一般的消费级QLC SSD只有每天0.1-0.15次,即便是五年质保写入量也不如870 QVO

AnandTech已经对870 QVO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其他没什么意外这里只看看缓存内外的写入情况。

QD32队列深度128KB数据块,缓存内持续写入速度都可以达到标称的530MB/s左右而在缓存耗尽之后,速度瞬间就跌了下来1TB 80MB/s左右,4TB 164MB/s左右同样完美符合标称。

好消息是缓存耗尽之后,写入速度一直非常稳定直到完全填满都没有再变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