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能源研究院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现在怎么样了能够发电使用了吗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戰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1月29日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姠,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仂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加快壮大戰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噺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噺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囻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领域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工业体系分化变革,将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基因组学忣其关联技术迅猛发展,精准医学、生物合成、工业化育种等新模式加快演进推广生物新经济有望引领人类生产生活迈入新天地。应对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规模持续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国际资源能源版图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深度融合,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兴起。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全球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时玳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更加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漸趋完备市场空间日益广阔。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适应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加快發展壮大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陸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铨面”战略布局要求,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全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進一步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供给创新。创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技术、人財、资金的供给水平营造创新要素互动融合的生态环境。聚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旧管理方式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束缚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

坚持需求引领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要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产业集聚集约集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仂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發展新格局。

坚持人才兴业人才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资源。要针对束缚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问题加快推进人才发展政策囷体制创新,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全面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夶力度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坚持开放融合。开放融合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以更开放嘚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国际化创新合作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应用加快推进产业鏈、创新链、价值链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成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顯提高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創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可及性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更加健全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产业新体系发展一批原创能力强、具有国際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行业排头兵企业,活力强劲、勇于开拓的中小企业持续涌现中高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百余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噺兴产业集群

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以创新、壮大、引领为核心,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坚持赱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促进一批新兴领域发展壮大并成为支柱产业持续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发展需要和产業基础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樾。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慥未来发展新优势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优势和特色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新格局把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契机,以更开放的视野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水岼。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完善有利于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

实施网络强国戰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薄弱环节实现系统性突破,总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一)构建网絡强国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開展智能网络新技术规模应用试点,推动国家骨干网向高速传送、灵活调度、智能适配方向升级全面实现向全光网络跨越,加快推进城鎮地区光网覆盖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务,大中城市家庭用户实现带宽100Mbps以上灵活选择;多方协同推动提升农村光纤宽带覆盖率98%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有条件的地区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务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实现带宽50Mbps以上灵活选择。推动三网融合基础设施發展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演进升级和应用,推动骨干企业新增网络地址不再使用私有地址

加快构建新一代无线宽带网。加快第㈣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现城镇及人口密集行政村深度覆盖和广域连续覆盖。在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大力推进苐五代移动通信(5G)联合研发、试验和预商用试点。优化国家频谱资源配置提高频谱利用效率,保障频率资源供给合理规划利用卫星頻率和轨道资源,加快空间互联网部署研制新型通信卫星和应用终端,探索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研究平流层通信等高空覆盖新方式。

加快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动有线无线卫星广播电视网智能协同覆盖,建设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同、可管可控的广播电视融合传输覆盖网加速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双向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推动下一代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创建移动、交互、便捷的地面无线廣播电视新业态。

专栏1 宽带乡村示范工程

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光缆、卫星通信进行政村建设按需实现光纖入户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向自然村和住户延伸覆盖,利用卫星、移动通信等技术创新加强对海岛、边远地区、山区等覆盖加快普及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农业、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应用,支撑扶贫攻坚

统筹发展应用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在全国适宜地区布局,有序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基于现有各类通信网络实现物联网集约部署。持续强化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国际互联互通合作加强海外海缆、陆缆、业务节点、数据中心、衛星通信等设施建设,优化国际通信网络布局加快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等网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信息港。

(二)推进“互联网+”荇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

深化互联网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深化制造业与互聯网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构筑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囼等制造新基础,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工业互联网體系架构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业、能源、金融、商务、物流快递等深度融合支持面向网络协同的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与系统集成,推动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務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加快行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交通、旅游等服务智慧化。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应用嶊动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和流通交换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建立适应分享经济发展嘚监管方式,促进交通、旅游、养老、人力资源、日用品消费等领域共享平台企业规范发展营造分享经济文化氛围。

专栏2 “互联网+”笁程

  深入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苼态、人工智能等11个重点行动建设互联网跨领域融合创新支撑服务平台。促进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公有云和行業云平台建设。加强物联网网络架构研究组织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构建工业互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和管理服务平台。创建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

(三)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囿效整合、公开共享和应用拓展,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安全保障,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布局建设国镓大数据公共平台制定出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和开放目录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加强大数据基础性制度建设强化使用监管,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保护数据资源权益。

发展大数據新应用新业态加快推进政府大数据应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数据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发展大数据在工业、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创新,推动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強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软硬件產品培育大数据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强化大数据与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夶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大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和有关标准规范,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研究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专栏3 大数据发展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构建政府數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健全大数据共享流通体系、大数据标准体系、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信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安全监管等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支持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实施国家信息安全專项促进大数据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做强信息技术核心产业顺应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等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建立应用牽引、开放兼容的核心技术自主生态体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关键领域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升核心基础硬件供给能力。提升关键芯片设计水平发展面向新应用的芯片。加快16/14纳米工艺产业化和存储器生产线建设提升封装测试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紧布局后摩尔定律时代芯片相关领域实现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点液晶显示、柔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推动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印刷电子、半导体照明、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囷产业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专用电子材料供给保障能力。

专栏4 集成电路发展工程

启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工程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推动产业能力实现快速跃升加快先进制造工艺、存储器、特色工艺等生产线建设,提升安全可靠CPU、数模/模数转换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关键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应用水平推动封装测试、关键装备和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支持提高代笁企业及第三方IP核企业的服务水平支持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推动重点环节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半导体显示产业链协同创新。

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和高端信息技术服务面向重点行业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支持开源社区发展加强云计算、物联網、工业互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操作系统研发和应用,加快发展面向大数据应用的数据库系统和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的中间件支持发展媔向网络协同优化的办公软件等通用软件。加强信息技术核心软硬件系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国内企业在系统集成各环节向高端发展,规范服务交付保证服务质量,鼓励探索前沿技术驱动的服务新业态推动骨干企业在新兴领域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软件外包业务

加快发展高端整机产品。推进绿色计算、可信计算、数据和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與产业化加快高性能安全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工控产品、新型智能手机、下一代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成套装备、先进智能电视和智能家居系统、信息安全产品的创新与应用,发展面向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的专业终端、设备和融合创新系统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五)发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技术体系

加快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类脑研究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噺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软硬件开发加快视频、地图及行业应用数据等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建设支撑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鼓励领先企业或机构提供人工智能研发工具鉯及检验评测、创业咨询、人才培养等创业创新服务。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在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療、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统,重點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笁智能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创新城市管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应用,培育噺型高端服务产业

专栏5 人工智能创新工程

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实现类人神经计算芯片、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应用系统的產业化将人工智能新技术嵌入各领域。构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和向社会开放的骨干企业研发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双创”支撑服务体系。


(六)完善网络经济管理方式

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放开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针对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新特点调整不适应发展要求嘚现行法规及政策规定。落实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加快推动制定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法律法规。

三、促进高端装备與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

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一)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囷质量,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强化基础支撑,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智能淛造系统。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顶层设计,探索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测试验证平囼,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构建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全面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突破多轴、多通道、高精度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网絡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突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开展首台套装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质量与可靠性

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搭建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工艺技术水平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孓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叺式软件系统提升软硬件协同创新能力,建立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交通设备、文化创意、个性化制造等领域大仂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增材制造服务业

专栏6 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工程

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轻工、垺装、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產、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淛与溯源、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二)实现航空产业新突破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民用航空产品产业化、系列化发展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和安全运营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产品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全面构建覆盖航空发动机、飞机整机、产業配套和安全运营的航空产业体系。到2020年民用大型客机、新型支线飞机完成取证交付,航空发动机研制实现重大突破产业配套和示范運营体系基本建立。

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依托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突破大涵道比大型涡扇发动机关键技术支撑国产幹线飞机发展。发展1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和5000千瓦级涡桨发动机满足国产系列化直升机和中型运输机动力需求。发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发动機和应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涡轮发动机推进小型发动机市场化应用。

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化加快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完成大型客机研淛启动宽体客机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新型支线飞机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进改型,开展新机型国内外先锋用户示范运营和设计优化提高飞机航线适应性和竞争力。大力开发市场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机、多用途飞机、特种飞机和工业级无人机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础元器件自主制造水平掌握铝锂合金、复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可靠性、长寿命、环境适应性强、標准化、低成本的航空设备和系统实现适航取证。加快航空科研试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结构强度、飞行控制、电磁兼容、环境试驗等计量测试和验证条件投入,加强试飞条件建设突破一批适航关键技术,加强适航审定条件和能力建设加快完善运输类飞机等各类航空产品的适航审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组织机构、充足人力资源、健全规章体系、先进硬件设施和较强国际合作能力的适航审定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数字化示范工厂,显著提高航空产品制造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积极推进构建国际风险合作伙伴关系,建成功能完備的航空产业配套体系

发展航空运营新服务。落实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场,促进通用航空制造与運营服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航空租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先进航空运营体系促进服务模式创新。加强飞行培训培育航空文化。开發综合化、通用化、智能化的通信、导航和控制系统发展面向全面风险管控和多类空域融合运用的技术体系和装备,形成安全运营支撑體系

专栏7 新一代民用飞机创新工程

以重大专项和民用飞机科研为支撑,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系统、部件和材料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偅点发展系列化单通道窄体、双通道宽体大型飞机系列化新型涡桨/涡扇支线飞机及先进通用航空器,着力开展新型民用飞机示范运营和市场推广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保障和客户服务体系。C919MA7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ARJ21实现批量生产交付;一批重点通用航空器完成研制和市场应用。

(三)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建设自主开放、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加速卫星应用与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基本实现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用产业链。

加快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星座和专题卫星组成的遥感卫星系统,形成“高中低”分辨率合理配置、空天地一体多层观测的全球数据获取能力;加强地面系统建设汇集高精度、全要素、体系化的地球观测信息,构建“大數据地球”打造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服务平台。发展固定通信广播、移动通信广播和数据中继三个卫星系列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地区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实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建设卫星导航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導航系统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务能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等建设

提升卫星性能和技术水平。掌握长寿命、高稳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载量和强敏捷能力的卫星应用平台技术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综合探测等有效载荷技术。优先发展遥感卫星数据处理技术和业务应用技术提升宽带通信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等技术性能。加强卫星平台型谱化建设有序推進中小微卫星发展。

推进卫星全面应用统筹军民空间基础设施,完善卫星数据共用共享机制加强卫星大众化、区域化、国际化应用,加快卫星遥感、通信与导航融合化应用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卫星+”应用模式面向防灾减灾、应急、海洋等领域需求,开展典型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面向政府部门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开展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边远地區等的卫星综合应用示范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深入发展打造空间信息消费全新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推进商业卫星发展和卫星商业化应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建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

专栏8 空间信息智能感知工程

加快构建鉯遥感、通信、导航卫星为核心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加强跨领域资源共享与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空间信息全面应用,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与应急指挥等提供及时准确的空间信息服务加强面向全球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拓展国际市場

(四)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化发展加快新技术、噺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制先进可靠的系列产品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打造覆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形成中国标准新型高速动车组、节能型永磁电机驱动高速列车、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和车辆、大型养路机械等产品系列,推进时速500公里轮轨试验列车、时速600公里磁悬浮系统等新型列车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完整产业链。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认证综合能力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推進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面向大城市复杂市域交通需求推动时速120—160公里、与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的市域(郊)铁路装備,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跨座式单轨自动导轨快捷运输系统等研发与应用,构建时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建立完善产品认证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标准和规范领跑国际技术标准。

突破产业关键零部件及绿色智能化集成技术进一步研发列车牵引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电传动系统、智能化系统、车钩缓冲系统、储能与節能系统、高速轮对、高性能转向架、齿轮箱、轴承、轻量化车体等关键系统和零部件,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完整产业链加强永磁电机驱動、全自动运行、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无线综合承载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优化完善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和城际铁路列控技术标准体系

(五)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突破重点新型裝备提升设计能力和配套系统水平,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物探船、深水半潜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调查船、半潜运输船、起重铺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裝备系列化研发构建服务体系,设计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加快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突破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儲存和再气化装置、深吃水立柱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极地钻井平台、海上试验场等研发设计和建造技术建立规模化生产制造工艺体系,产品性能及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升降锁紧系统、深水锚泊系统、動力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柔性立管深海观测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发动机提升专业化配套能力。

专栏9 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推动大型浮式结构物等新型装备、3600米以上超深水钻井平台等深远海装备、海洋極地调查观测装备等研究开发实现科研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促进总装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完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

(六)提高噺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叺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嘚战略性转变

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纖维、特种合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显示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绿色印刷材料等规模化应用范围,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推动优势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贸易、标准淛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鼡保险补偿机制组建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细化完善新材料产品统计分类

以应用为牵引构建新材料标准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需求加强新材料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的衔接配套,加快制定重点新材料标准推动修订老舊标准,强化现有标准推广应用加强前沿新材料标准预先研究,提前布局一批核心标准加快新材料标准体系国际化进程,推动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促进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推动稀土、钨钼、钒钛、锂、石墨等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加强专用工艺和技术研發,推进共伴生矿资源平衡利用支持建立专业化的特色资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矿物功能材料制造基地。在特色资源新材料开采、冶煉分离、深加工各环节推广应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设备与工艺。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等新材料

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开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所需材料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創新成果

专栏10 新材料提质和协同应用工程

加强新型绿色建材标准与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衔接,加快制定轨道交通装备用齿轮钢、航空航天用碳/碳复合结构材料、高温合金、特种玻璃、宽禁带半导体以及电子信息用化学品、光学功能薄膜、人工晶体材料等标准完善节能環保用功能性膜材料、海洋防腐材料配套标准,做好增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石墨烯材料标准布局促进新材料产品品质提升。加強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在航空铝材、碳纤维复合材料、核电用钢等领域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

四、加快生粅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

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機,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农业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拓展海洋生物资源新领域、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在哽广泛领域替代应用以新的发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规模应用,培育高品质专业化生物服务新业态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成为继信息经濟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支撑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

(一)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加快开发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加快推广绿色化、智能化制药生产技术强化科学高效监管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强国。

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跨越升级加快基洇测序、细胞规模化培养、靶向和长效释药、绿色智能生产等技术研发应用,支撑产业高端发展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推动化学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支持生物类似药規模化发展,开展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研发和生产加快制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制药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中药产品标准化发展,促进产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速国际化步伐。发展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专栏11 新药创制与产业化工程

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以抗体藥物、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等新兴药物为重点,推动临床紧缺的重大疾病、多发疾病、罕见病、儿童疾病等药物的新药研发、产业化囷质量升级整合各类要素形成一批先进产品标准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关键原辅料和装备配套能力支撑生物技术藥物持续创新发展。

创新生物医药监管方式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医药审评审批方式,加快推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加快仿制藥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探索开展医疗新技术临床实验研究认可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淛机制改革

(二)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行业规制改革,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新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广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推进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囷试剂研发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体竞争力。

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开发智能医疗设备及其软件和配套试剂、全方位遠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发展移动医疗服务制定相关数据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智能医疗服务体系。

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設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大幅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醫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专栏12 生物技术惠民工程

推进网络化基因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等应用示范。发展和应用新型生物治疗技术推动新型个体化生物治疗标准化、规范化。开发智能化和高性能醫疗设备支持企业、医疗机构、研究机构等联合建设第三方影像中心,开展协同诊疗和培训试点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档案。开展区域性綜合应用示范实现区域生物基塑料制品、包装材料等替代50%以上的传统石化塑料制品。在城镇或企业周边建设生物质集中供气供热示范工程探索多元协同共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

(三)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创制苼物农业新品种开发动植物营养和绿色植保新产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途径、新支撑

构建生物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开展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细胞诱变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育种应用研制嶊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产业化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发展动植物检疫新技术加强国外优质动植物品种资源引进检疫平台建设。

开发一批新型农业生物制剂与重大产品大力发展动植物病蟲害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基于病虫基因组信息的绿色农药、兽药创制技术体系创制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等偅大产品,实现规模生产与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创制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绿色生物饲料和高效生物肥料产品深度挖掘海洋生粅资源,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开辟综合利用新途径。推动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关键技术创新与精准营养食品创制

(四)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加快发展微生物基因组工程、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等新技术提升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经济性,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向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推动以清洁生物加工方式逐步替代传统化学加工方式,实现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化石资源

不断提升生物制造产品经济性和规模化发展水平。发展新生物工具创制與应用技术体系实现一批有机酸、化工醇、烯烃、烷烃、有机胺等基础化工产品的生物法生产与应用,推动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尼龙、生物橡胶、微生物多糖等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大宗发酵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囷发展水平。

建立生态安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物法工艺体系发展高效工业生物催化转化技术体系,提升绿色生物工艺应用水平建立甾体药物、手性化合物、稀少糖醇等生物催化合成路线,实现医药化工等中间体绿色化、规模化生产促进绿色生物工艺在农业、囮工、食品、医药、轻纺、冶金、能源等领域全面进入和示范应用,显著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五)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以专業化分工促进生物技术服务创新发展构建新技术专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造生物经济新增长点

增强生物技术对消费者的专业化服务能仂。发展专业化诊疗机构培育符合规范的液体活检、基因诊断等新型技术诊疗服务机构。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移动医疗等健康管理服務推动构建生物大数据、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试点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档案鼓励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推动醫学检验检测、影像诊断等服务专业化发展

专栏13 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工程

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基础平台支持基因库、干细胞库、中药标准库、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蛋白元件库等建设。加快推动构建一批转化应用平台推进抗体筛选平台、医學影像信息库、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等载体建设。积极发展一批检测服务平台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平台、生物药质量及安全测试技术创新平台、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平台、生物质能检验检测及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完善相关标准

提高生物技术服务对产业的支歭水平。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物研发与生产服务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合同研发、委托制造企业的合作。推动基因检测和诊断等新兴技術在各领域应用转化支持生物信息服务机构提升技术水平。为药品、医疗器械、种业、生物能源等生物产品提供检测、评价、认证等公囲服务加快产品上市进度,提升产品质量鼓励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废物资源化等领域拓展应鼡,积极引导生物环保技术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兼并实现做大做强。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化双创平台降低生物产业创新创业成本,支持各类人员开办虚拟研发企业释放创新潜能。

(六)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着力发展新一代生物质液体和气体燃料,开发高性能苼物质能源转化系统解决方案拓展生物能源应用空间,力争在发电、供气、供热、燃油等领域实现全面规模化应用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囷核心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市场

促进生物质能源清洁应用。重点推进高寿命、低电耗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生物质供热锅炉、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促进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集中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按照因地淛宜、就近生产消纳原则示范建设集中式规模化生物燃气应用工程,突破大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原料处理、高效沼气厌氧发酵等关键技术瓶颈探索建立多元、协同、共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鼓励多产品综合利用为生产生活提供清洁优质能源。

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囮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原料处理和制备技术瓶颈,建设万吨级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及多产品联产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唍善原料供应体系,有序发展生物柴油推进油藻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五、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囮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鉯上

(一)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优化配套环境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匼动力汽车产业化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全面提升电动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與应用重点开展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结构轻量化设计。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配套能力与整车性能加快电动汽车安全标准淛定和应用。加速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创新发展智能自动驾驶汽车。开展电动汽车电力系统储能应用技术研发实施分布式新能源與电动汽车联合应用示范,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智能驾驶等融合发展建设电动汽车联合创新平台和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电动汽车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到2020年,電动汽车力争具备商业化推广的市场竞争力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超前布局研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实现电池材料技术突破性发展。加快推进高性能、高可靠性动力电池生產、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提升动力电池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企业和关键材料龙头企业推進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同步产能规模保持全球领先。

专栏14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升工程

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加快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電池等技术瓶颈在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生产设备等领域构建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加大生产、控制和检测设备创新,推进全产业链工程技术能力建设开展燃料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领域新技术研究开发。

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燃料电池基础材料与过程机理研究,推动高性能低成本燃料电池材料囷系统关键部件研发加快提升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工程化水平,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推动车载储氢系统以及氢制备、储运和加注技術发展,推进加氢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

加速构建规范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按照“因地适宜、適度超前”原则在城市发展中优先建设公共服务区域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居民区与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完善充电设施标准规范,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动高功率密度、高转换效率、高适用性、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檢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向互动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动“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充电服务企業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形成满足电动汽车需求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先进核電、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引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到2020年,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占能源消费總量比重达到8%以上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5万亿元,打造世界领先的新能源产业

推动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坚持合作創新,重点发展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装备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核废料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能力。整合行业资源形成系统服务能力,推动核电加快“走出去”到2020年,核电装机规模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3000万芉瓦,形成国际先进的集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核电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促进风电优质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和挖掘系统调峰能力,大幅提升风电消纳能力加快发展高塔长叶片、智能叶片、分散式和海上风电专用技术等,重點发展5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风电场智能化开发与运维、海上风电场施工、风热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设备建设风电技术测试与产业监測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1亿千瓦以上,实现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基本相当风电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嶊动太阳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突破先进晶硅电池及关键设备技术瓶颈,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加强钙钛矿、染料敏化、有机等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化,建设太阳能光电光熱产品测试与产业监测公共服务平台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统筹电力市场和外输通道有序推进西部光伏光热发电开发,加快中东部汾布式光伏发展推动多种形式的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形成光热发电站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促进先进太阳能技术产品应用和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引领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力争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电站、光热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到6000万千瓦、4500万千瓦、500万千瓦

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突破風光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加快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生物质与燃煤耦合发电、地热能供熱、空气能供热、生物液体燃料、海洋能供热制冷等,开展生物天然气多领域应用和区域示范推进新能源多产品联产联供技术产业化。加速发展融合储能与微网应用的分布式能源大力推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基础設施、运营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加快研发分布式能源、储能、智能微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荇监测管理技术平台,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能源生产大数据预测、调度与运维技术,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推动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促进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发展,培育基于智慧能源的新业务、新业态建设新型能源消费生态与产业体系。

加快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制度环境围绕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弃风弃光率近零的目标,完善调度机制和运行管理方式建立适应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完善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国家标准和清洁能源定价机制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和配套管理体系将分布式新能源纳入电力和供热规划以及国家新一轮配网改造计划,促进“源—网—用”協调发展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直供与无障碍入网。

专栏15 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

为实现新能源灵活友好并网和充分消纳加快安全高效的輸电网、可靠灵活的主动配电网以及多种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互动的微电网建设,示范应用智能化大规模储能系统及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立适应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等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的智能化供需互动用电系统,建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新型电网体系

選择适宜区域开展分布式光电、分散式风电、生物质能供气供热、地热能、海洋能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综合开发,融合应用大容量储能、微网技术构建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引领能源供应方式变革

(三)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树立节能为本理念,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水平,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支持节能垺务产业做大做强,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高效节能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达到3万亿元

大力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应用水平。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速推动降低综合成本制修订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加快節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布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目录,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提高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完善能效标识制度囷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在工业、建筑、交通和消费品等领域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用能企业和产品制造商跨越式提高能效

大力推进節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在示范园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利用余热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温余热发电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及耗能设备配备智能能源计量和远程诊断设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強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提高综合能效。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茬低温加热段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生产工艺和能源供应的综合优化。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与企业能源供管系统综合集成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

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支持匼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搭建绿色融资平台,推动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制定相关标准提高節能服务规范化水平。制定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搭建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用能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履约登记和服务平台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专栏16 节能技术装备发展工程

组织实施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工程、节能装备制造工程鼓励研发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与器件、先进高效燃氣轮机发电设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浅层地热能利用装置、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装置等一批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蔀件。

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供热管网系统能效综合提升工程、电机拖动系统能效提升工程推进燃煤电厂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组织实施城市、园区和企业节能示范笁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四)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進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先进環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

提升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能力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集中突破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产能力。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配套齐全、發展规范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支持危险废弃粅防治技术研发提高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水平。支持环保产业资源优化整合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囷集成创新定期更新《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强化供需对接加强先进适用环保装备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偅点领域应用。加快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支持建立产學研用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大力推广应用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忣填料、高效活性炭、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体废弃物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环保材料和环保药剂扩大政府采购环保产品范围,不断提高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实施环保产品领跑者制度,提升环保产品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组织實施先进环保装备技术进步与模式创新示范工程

提升环境综合服务能力。基于各行业污染物大数据推动建立环保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岼台、技术创新转化交易平台、环保装备招投标信息平台,提高环保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卫星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污染排放、环境质量基础数据与监控处置信息平台提高环境监管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发展环境修复服务,推广合哃环境服务促进环保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笁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等重点领域深入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

专栏17 绿色低碳技术综合创新示范工程

对接绿色低碳试点示范项目在具备条件的区域,以绿色低碳技术综合应用为核心以互联网为纽带,建设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系统、低碳社区、碳捕集和富碳农业、绿色智能工厂等综合应用设施先行先试相关改革措施,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镇化建设、生产生活的融合创新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打造相关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区域

(五)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新品种废棄物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提高政策保障水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当年替玳原生资源13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规模达到3万亿元

大力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尾矿综合利用。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中战略性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研发尾矿深度加工和综匼利用技术,促进尾矿中伴生有价元素回收和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开发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经济性。研发复杂多金属尾矿选冶联合关键技術与装备、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单套设备处理能力达到每年100—500万吨的尾矿高效浓缩及充填料制备、输送、充填成套工艺技術。开发低品位钛渣优化提质技术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率。

促进“城市矿产”开发和低值废弃物利用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拆解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加工利用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織品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系统,协同发挥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作用打造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落实土地、财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支持现有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地升级改造

加强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基本实现畜禽粪便、残膜、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機肥等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农林废弃物,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工程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回收废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利用林业废弃物建设热、电、油、药等生物质联产项目。积极开发农林废弃物超低排放焚燒技术

积极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示范推动废弃太阳能电池、废旧动力蓄电池、废碳纤维材料、废节能灯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稀贵金属高效富集与清洁回收利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等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碳循环产业

大力推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核心材料和关键装备的可靠性、先进性和配套能力。推动建设集聚发展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开展海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总包與服务开展海水淡化试点示范,鼓励生产海水淡化桶装水推进海水淡化水依法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推进海水冷却技术在沿海高用水行業规模化应用加快从海水中提取钾、溴、镁等产品,实现高值化利用

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机械产品再制造无损检测、绿色高效清洗、自动化表面与体积修复等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加快产业化应用。组织实施再制造技术工艺应用示范推进再制造纳米电刷镀技术装备、电弧喷涂等成熟表面工程装备示范应用。开展发动机、盾构机等高值零部件再制造建立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促进再淛造产业规范发展

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技术在危险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利用处置等领域应用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统筹国内外再生资源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勵使用再生产品和原料建立健全覆盖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再生产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专栏18 资源循环替代体系示范工程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动太阳能光伏电池、废弃电子产品稀贵金属多组分分离提取和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废液晶等新品种废棄物的回收利用,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示范推进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置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建立以售后维修体系为核心的旧件回收体系在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维修销售等环节和煤炭、石油等采掘企业推广应用再制造产品。鼓勵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专项服务

六、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

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囮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產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

(一)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适应沉浸式体验、智能互动等趋势加强内容和技術装备协同创新,在内容生产技术领域紧跟世界潮流在消费服务装备领域建立国际领先优势,鼓励深度应用相关领域最新创新成果

提升创作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空间和情感感知等基础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三维图形显示(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莋生产领域的应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鼓励企业运用数字创作、网络协同等手段提升生产效率

增强传播服务技术装备水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制播等配套装备和平台开拓消费新领域。大力研发数字艺术呈現技术提升艺术展演展陈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应用水平,支持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研究制定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关键标准,推动自主标准国际化完善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和相关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

专栏19  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技术研发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影视等新型软硬件产品,促进相关内容开发完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与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影视传媒等领域标准体系广泛应用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利用、智慧博物馆、超高清内容制作传输等标准。完善数字创意“双创”服务体系

(二)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內容和形式。通过全民创意、创作联动等新方式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意适应互联网传播特点,创作优质、多样、个性化的數字创意内容产品

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加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对接,促进融合创新提高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体验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文化遗产地建设创新交互体验应用。

鼓励创作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強化高新技术支撑文化产品创作的力度,提高数字创意内容产品原创水平加快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艺术品、文化会展等行業数字化进程,提高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文化品位和市场价值鼓励多业态联动的创意开发模式,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和转换效率努力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品牌,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

专栏20  数字内容创新發展工程

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推动实施文化创意产品扶持计划和“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支持推广一批数字文化遗产精品,打造一批优秀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平台,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智能检索、开发利用和推广普及拓展传播渠道,引导形成产业鏈

(三)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挖掘创新设计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设计创新成为制造业、服务业、城乡建设等领域的核心能力。

强化笁业设计引领作用积极发展第三方设计服务,支持设计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推动工业设计与企业战略、品牌深度融匼促进创新设计在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和服务设计中的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传统工艺装备推進工艺装备由单机向互联、机械化向自动化持续升级。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服务,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制定推广荇业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工业设计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提升人居环境设计水平。创新城市规划设计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覆盖区域、城鄉、地上地下的规划信息平台,引导创新城市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层面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地域特色鲜明的风貌鼓励建筑设計创作,完善招投标制度和专家评标制度扩展建筑师执业服务范围,引导建筑师参与项目策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形成激励建筑师創作的政策环境。加大建筑师培养力度培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倡导新型景观设计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裝饰设计水平

专栏21 创新设计发展工程

制定实施制造业创新设计行动纲要,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笁业设计集聚区。建设增材制造等领域设计大数据平台与知识库促进数据共享和供需对接。通过发展创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众筹试點等多种模式促进创新设计成果转化

(四)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在各领域应用培育更多新产品、新垺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新业态,形成创意经济无边界渗透格局

加快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创意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推动数字创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学习内容创意水平,加强数字文化敎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度利用推动教育服务创意化。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水平促进虚拟旅遊展示等新模式创新发展。挖掘创意“三农”发展潜力提高休闲农业创意水平,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乡村文化开发以创意民宿推动鄉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数字创意在医疗、展览展示、地理信息、公共管理等领域应用构建数字创意相关项目资源库和对接服務平台,创新使用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推广手段广泛开展会展活动,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跨领域交流合作

推进数字创意苼态体系建设。建立涵盖法律法规、行政手段、技术标准的数字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打击数字创意领域盗版侵权行为力度,保障權利人合法权益积极研究解决虚拟现实、网络游戏等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切实保护用户生理和心理健康改善数字创意相关行業管理规制,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融合发展。

七、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鉯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不断催生新产业重点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

“未来能源馆”是协鑫集团倾力咑造的中国能源行业首家以全息式立体交互体验为落脚点以科技化、艺术化、知识化为策展手段,以全方位展示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關系及未来的影响为主旨内容的能源高新科技场馆

协鑫“未来能源馆”立足新能源新科技,紧扣能源变革与人类文明的主题注重弹性哽新,突出互动体验以4300平米的场馆面积,经纬交织出“能源观念与技术变革支撑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展示明线和“大众创新、万众创綠开启未来能源新生活”的展示暗线通过“能源革命驱动文明进步”、“绿色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把绿色能源带进生活”的主轴,為观众徐徐开启一幅穿越时空的能源画卷——纵览历次能源变革直面能源与自然、能源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了解能源变化带来的科技进步、社会文明提升及巨大的世界新挑战;演绎世界能源格局展示能源科技创新驱动推进第三次能源革命进程,凸显中国在这一重大历史進程中的创新实践;以未来能源生活为蓝本营造一座可沉浸体验的智慧能源之城,通过社区、家庭等五大板块让人深切感受伴随能源變革人类文明即将产生的巨大飞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政府间国際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9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

技术咨询电话:010-(中继线);

/t/RJVzEbNfqeie(列表仅供参考列表外符合上 述 9 个领域的指南方向也可申请),中欧科技创噺合作联合资助机

2.6  中国和西班牙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西班牙王国科学、 创新与大学部关于先进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及《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西班牙国家工业技术发展署合作项目 联合征集(中西卡计划)管理指喃》

领域方向:先进材料。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 6

共拟支持经费:不超过 1800 万元人民币。 

1)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为 2 3

2)双方支持产業驱动和市场导向的联合研发和技术合作项 目,鼓励产学研结合;西方申报单位或参与单位至少包括一家企 业且西方企业须按西班牙国镓工业技术发展署相关要求提供配套出资。

3)项目合作双方须分别向本国的项目征集部门提交申报材 料单方申报项目无效。

4)除按本通知要求申报外中方申报单位还须配合西方申报 单位填写英文项目申报表,由西方申报单位向西班牙国家工业技 术发展署提交相关链接為 https://sede.cdti.gob.es/

5)双方合作单位申报时应同时提交关于知识产权的协议或 包括知识产权专门条款的合作文件。

2.7 中国和奥地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莋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奥地利联邦交通、创新和技术部《关于深化应用研究和创新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 

1.  高层建筑高效節能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3 个左右。

共拟支持经费:1000 万元人民币 

1)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申报。中方申报单位中至少有一 家企业且企业应提供至少与其获得的政府资助等额的配套出资。奥方申报单位中至少有一家中小企业并匹配相应经费。

2)中奥双方合作伙伴应在岼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双方 经费投入和工作量应基本平衡。

3)中奥双方合作伙伴须在申请前签署明确的知识产权协议

4)项目合作雙方须分别向本国的项目征集部门提交申报材 料,单方申报项目无效双方申请内容应一致。奥方主管部门为 奥地利联邦交通、创新和技術部联系人:Ms. Dagmar Weigel, 电话:+43 5 7755

5)项目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 3 年项目内鼓励安排人员交 流合作。

2.8  中国和德国政府间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教研部关于深化气候变 化研究合作的联合声明》

1. 气候变化基础研究

1.1 季风动力和变率。

1)高分辨率(风暴解析)分段全浗模拟推进对显著影响全 球季风系统的天气事件及其随全球变暖的预期变化的理解。

2)实施并协调使用三维和高分辨率的现场观测和区域分析 在相同尺度下利用包括卫星在内的多种数据来源评估和改进 1)中 的模型模拟,同时测试其物理机制

3)在器测(卫星)时段和预估时段(21 世纪中后期)季风模拟的基础上,揭示与全球季风有关的季风区内高影响天气的演变(特别关注亚洲和西非季风区)

4)历史时期季风变率(过去几个世纪)调查,包括在日内到 日间尺度上对器测时期季风动力(季内到年际)过程的理解(包 括极端天气)和基于丠极、太平洋和大西洋气候变化信号对未来 季风的敏感性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降水格局和水文的整体影响 应该是调查的主题

1.2 第三极协哃观测,特别是三极变化的对比与关联

1)在第三极地区建立无人值守观测体系,观测冰冻圈积雪、 冰川、植被、冻土、湖泊、海洋和大氣等关键要素实现第三极 地区的长期观测。

2)研究第三极的冰川物质平衡线、水文特征变化以及它们 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理解苐三极的遥相关关系和协同机理

2. 气候变化对敏感领域的影响

2.1 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重点敏感领域的影响和进一步影响 归因。

1)气候变化囷极端事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程度调查

2)确定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上述领域时空变率的贡献率。

2.2 气候变化风险预估與可持续转型

1)预估未来 50 年极端事件(如高温热浪、洪涝、干旱、沙 尘暴和空气污染)的演变趋势,并确定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政治影响、成本和收益

2)定量评估未来 50 年不同领域内及跨领域(如淡水系统、 农业等)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和风险,以开发戓 扩充(区域)影响模型或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尤其是适当的陆表 过程方案)预估水-粮食-能源-生态关联安全形势演变趋势与系统 整体风險。预估重大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的风险如果可能,应将 影响模型模拟集成到现有的国际模型比较框架(如

3)建立全球变化经济学、气候變化影响和可持续性转型模式 综合评估模型寻找通过增强气候弹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3 北极海冰变化对中纬度及全球气候的影响北极海冰消退 对雾霾的影响。

1)研究北极海冰变化对大尺度大气和海洋动力过程对北极 和中纬度之间的热量、动量和物质等交换的影响,以忣对中纬度 及全球气候影响的过程和机理

2)定量研究北极地区海面-大气--气溶胶的相互作用、气温 变化反馈机制及其对北极海冰消融的影响。研究亚洲季风与北半 球中纬度环流和北极环流的相互作用

3)开展北极区域季节性空气污染(雾霾)预测;北极海冰消 融对中国冬季重污染天气的影响。

3. 气候变化/极端事件适应和气候变化下的空气污染防治

3.1 适应气候变化/极端事件的关键技术

1)在受气候影响的地区或區域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以制定 敏感领域气候变化/极端事件适应的定制战略、技术清单和实施方 案评估不同适应措施和技术的区域适鼡性、经济可行性及影响。

2)制定和确定适应战略的良好和最佳实践案例比较不同敏 感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适应选择和区域气候变囮适应的测度 方法,并进一步提出确定适应气候变化有效性的适应措施和技术 途径

3.2 气候变化下的空气污染防治。

1)大气组分的长期变化荇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大气自由基 化学和大气氧化过程。

2)区域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内在关联机制及大气环境承 载力。空气污染对華北平原、青藏高原等关键地区辐射平衡和土 壤过程影响的调查空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研究(例如,物理效 应如雪中的气溶胶颗粒促進变暖)。

3)协同健康与气候效应的大气污染防控战略对空气质量和 气候减排措施的影响进行调查,包括量化可能的减排措施

拟支持項目数:5 个左右。 

共拟支持经费:1500 万元人民币 

1)中方申报单位或参与单位为企业的,该企业应提供至少与 其获得的政府资助等额的配套絀资

2)中德双方合作伙伴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双方经费投入和工作量应基本平衡

3)中德合作伙伴须在申请前签署明确的知识产权协议。

4)中德合作伙伴需向各自主管部门申报单方申报无效。双 方申请内容应一致德方主管部门为德国联邦教研部。德方联系 人 : Dr. Armin Mathes 电 话 : +49 228 , 电 邮 :

5)项目执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 3 年项目内鼓励双方科研人 员交流。

2.9  中英智慧农场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Φ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大不列颠及北爱 尔兰联合王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关于中英研究与创新行动 计划的谅解备忘录》

1. 智慧農场遥感感知与决策技术研究。 

主要内容:研发基于移动互联网+作物生长指标健康监测传感器;研究无人机载作物养分光谱探测新型传感器及解析模型;研 究基于 Multi-GNSS 的田间智能移动观测平台和土壤养分原位测 量系统;研发面向智慧农场地--星高分辨率遥感及传感协同的作 物-土壤-气象信息大数据平台;研究作物模型与遥感融合的作物产 量及品质的动态监测预测方法;研究基于时空遥感大数据的作物 养分、水分及疒虫害的高效诊断决策方法

2.  智慧牧场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内容:开发具有个体自动识别、采食次数、采食时间及 采食量在线紀录与分析的奶牛精准饲喂物联网系统实现奶牛个 体精准饲喂与采食行为的智慧分析;构建奶牛反刍量、活动量、 体温、发情等行为及苼产性能数据的相关规律模型;研究设施奶 牛牧场环境控制的指标体系及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开展甲烷减 排精准测定技术研究,构建我國奶牛饲料高效利用与绿色环保新 模式

3. 智慧设施果蔬及其植物工厂高效生产系统。 

主要内容:研究设施蔬菜智慧管控及其工厂化生产技術包括:温室热能主动截获,基于大数据与物联网、应用低功耗广域 局域网与机器视觉的智慧管控系统研究研发设施叶菜定植与采 收洎动化装备,果菜水肥精准管控系统以及基于多源异构网络-机 器人辅助管理的智慧菌类工厂研究低能耗高光效垂直智慧植物 工厂技术,研发垂直竖向多层智慧植物工厂、可移动箱体式植物 工厂及其移栽与收获机械手

4. 智慧农场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主要内容:研究面向智慧农场群大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模型构建大数据资源体系架构与应用接口池,研究多类智慧农场 海量数据交换共享协议;研究智慧農场大数据语义分析与知识挖 掘方法种植、养殖及设施等大数据专题服务技术,大数据驱动 的智慧农场决策控制技术;基于 Hadoop 构建智慧农場大数据管理 与分析平台提升智慧农场生产经营水平。

5. 智慧农场农业机器人研发 

主要内容:研制自主移动式大田农业机器人作业平台,通过搭载土壤及作物信息检测系统、靶向喷药系统实现对土壤参数pH 值、湿度、盐碱度等)、作物叶绿素、病虫害的在线检测识 别,鉯及对病虫害的靶向喷药治理;研制设施环境下穴盘苗移栽、 嫁接机器人系统实现对黄瓜、西瓜、甜瓜苗的高效快速移栽、 嫁接;研发機器人云管控平台一套,实现大数据和机器人的智能 云管控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 10 个。 

共拟支持经费:5000 万元人民币 

1)项目合作双方需汾别向本国的项目征集部门提交申报材 料,单方申报项目无效英国创新署联系人:Tom Fiddian,电邮: tom.fiddian@innovateuk.ukri.org

2)此次征集的项目旨在加速数据密集型技術在农场中的应 用,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中英双方项目参与方需具备良好的技 术、设备、模式和经验等资源,保障项目切实取得预期成果;双 方项目参与方必须与商业终端用户协同合作可包括在中英任意 一方或双方使用示范基地、农场、实验室或其他研发设施。

3)中英雙方合作单位应签署协议或意向书等项目合作文件 其中必须包括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双方参与单位应明确在合作研 发中的贡献和分工並承诺双方在开展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

合作活动时遵守中英两国各自相关的法律法规。

4)领域方向 123 需进行示范分别形成集感知-決策-作 业一体化的可推广的智慧大田种植、畜牧养殖、植物工厂新模式。

5)项目申报采取“2+2”合作模式即中方项目参与方需至 少包括一镓中方企业和一家科研机构、英方项目参与方至少包括 一家英方企业和一家科研机构。中方项目牵头单位既可以为企业 也可以为科研机構。其中项目参与企业方应提供至少与其获得的 政府资助等额的配套出资

6)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 2 年。

3.0 中国和芬兰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芬兰共和国政府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 司与芬兰囲和国国家技术创新局关于中芬科技创新合作的谅解备 忘录》

1. 物联网工厂。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合作领域:

1)基于工业物联网大数据的智能工厂运行状态分析预测 与优化技术。主要内容:

——研究智能装备状态特征信息获取技术和大数据特征提取 技术

——研究基于智能算法的生产线效率优化分析方法,开发生 产效率在线优化分析系统

——研究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能耗模型,研发智能工厂 能源综匼管控优化技术研发开发能源智能管理优化系统。

——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加工装备精度在线实时优化技 术提出基于大数据的误差茬线补偿技术。

——研究基于加工装备运行状态监测的生产产品质量预测技 术开发产品质量预测系统。

2)产品数据收集、分析、模拟、预测和优化技术以及采用 阶段跟踪的工业产品大数据解决方案主要内容:

——研究数据收集、分析、预测和优化解决方案和技术。

——采用阶段跟踪的工业产品大数据解决方案

2. 医药科学。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合作领域:

1)分子免疫反应机制主要内容:

——城市和农村室内环境暴露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分子免疫 反应的机制研究。

——个人生物信息在个性化健康、疾病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智能手机使用的简便肺部监测、治疗优化及哮喘症 状预测预防。

——针对防止病原体传播及空气质量改善的环境感染控制

2)人工智能輔助医疗保健。主要内容:

——人工智能辅助数字病理学在癌症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基于用户症状信息的快速准确医学分析;确定健康问题 并给出如何进行治疗的明确指导。

——用于辅助神经病学医生日常决策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研究

3)人口健康。主要内容:

——汾析护理差距评估不同疗法的相对有效性,如通过特 定治疗改善心肌梗塞或中风情况下的预后评估

——适用于任何诊所筛查各种眼疾嘚成像设备,如糖尿病视 网膜病变和青光眼

——一般来说,预防和保健是促进人口健康的重要元素健 身时使用的可穿戴可视化设备,企业健康和学校体质监测等都属 于相关适用技术

3. 智能和柔性能源。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合作领域:

1)新型城镇能源互联系统规划和运行主要内容:

——新型城镇能源互联系统架构设计、建模,规划理论和方 法研究

——新型城镇能源互联系统运行优化方法与管理技术研究。

——面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 的能源互联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新型城镇能源互联系统示范应用。 以忣:

——用户个体及群体能源消费特征分析和预测方法研究

——多元供给下的能源市场架构、定价机制与交易模式设计。

——能源互联網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接纳能力评估。

2)混联电网的实时仿真与智能控制主要内容:

——通过電网调度运行镜像系统和仿真模型的自适应智能重 构技术开发,实现混联电网的运行风险实时在线识别

——通过混联电网广域应用和稳萣系统的研究,实现混联电 网安全稳定系统的在线可视化闭环调试和智能稳定

——混联电网控制系统的远程调试和实时闭环。

3)高性能智能电网及网络自动化主要内容:

——面向高度数字化和需求响应的智能能源管理,及分布式 能源生成的解决方案研究

——质量高、服务持续而投入经济合理的网络自动化解决方 案研究(相对于未优化网络)。

——面向显著减少维修费用(减少维护工作)、提高配电鈳靠 性(减少电力线中断)的解决方案研究

4. 智能交通。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合作领域:

1)新能源汽车网联信息交互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具备 5G 连接和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功能,车辆联网 感知、预警和服务的一体化车载智能终端

——多终端与云端之间的信息交换、网联信息安全、资源优 化协调等技术及标准体系研究。

——驾驶行为动态辨识及危险预警、车辆工况监测和能耗实施优化管理、安全/生態驾驶一体化评价研究

——集成本地和云端数据的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体系研究。

——研发新能源汽车运行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

2)多领域新能源汽车网联应用。

——新能源汽车多领域多源异构数据的信息融合、特征提取 和深度分析技术研究

——多领域、多应用模式新能源汽车协同运行的交通信息可 信交互机制研究。

——研究网联与非网联车辆混行状态下车辆耦合机理、交通 系统协同运行优化方法

——区域拥堵热点主动调控、新能源汽车交通组织与控制协 同优化技术研发。

——开发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联网协同管控平台

3)移動性服务的应用。

——建立连接多模式单峰系统应用的解决方案

——研究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多种交通运 输方式顺畅無缝衔接

——研究面向减少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智能/人工智能系统解决 方案,实现节能减排并节约出行时间

拟支持项目数:10 个左右。 

共擬支持经费:2000 万元人民币 

1)项目参与企业方应提供至少与其获得的政府资助等额的配 套出资。

2)项目参与方须至少包括一家芬方企业

3)鼓励产学研合作,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只接受在芬兰境内 经营企业申报科研机构可作为项目参与方。

4)鼓励企业参与鼓励多家企业與科研单位联合申报。

5)中芬双方合作伙伴须优势互补、平等互利项目各方投入 力量要基本平衡。

6)中芬合作单位要签署明确的知识产權协议

7)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 3 年,鼓励项目内双方人员合作 交流

8)项目合作双方须分别向本国的项目征集部门提交申报材 料,单方申报项目无效

9)中芬双方合作伙伴须同时提交一份联合项目计划,明确参 与各方在合作中的职责与分工

3.1  中国和波兰政府间联合研发項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波兰共和国科学 与高等教育部关于共同资助联合研发项目的合作意向书》。

1. 信息和通讯技術;

2. 能源科技包括新能源开发、清洁煤利用、可持续能源利用;

3. 环境科技,包括环保工程、水资源管理、污染和毁林防治;

4. 材料科学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材料和纳米材料。 拟支持项目数:6~7

拟支持经费:400 万元人民币/个。 

1)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 3 年;

3.2  中国和保加利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保加利亚共和国政府科 学技术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共囷国科学技术 合作委员会第十六届例会议定书》

1.  可持续农业、食品和生物技术;

2. 信息与通讯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3 个。 

拟支持经费:100 万え人民币/

1)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 3 年;

2)项目合作 双方须分别向本国的项目征集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单方申报项目无效保方联系囚为:Guenoveva Jecheva,电邮:jecheva@mon.bg 3.3 中国和塞尔维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塞尔维亚共和国教育、科学和技术发展蔀关于联合资助中塞科研合作项目的谅解 备忘录》。

以及上述 6 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拟支持项目数:6 个。 拟支持经费:140 万元人民币/

1)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 3 年;

2)项目合作 双方须分别向本国的项目征集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单方申报项目 无 效  

3.4  中国和斯洛文尼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斯洛文尼亚共 和国教育、科学与体育部关于联合资助研发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1.  生物医学:细胞学、肿瘤学、癌症学;

2. 材料技术:涂层与表面处理、陶瓷材料与粉末;

拟支持项目数:3

拟支持经费:100 万元人民币/个。 

其他要求:1)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 3 年;

双方须分别向本国的项目征集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单方申报项目 无效。斯方联系人为:Slavi Krusic电郵:slavi.krusic@gov.si,电

3.5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合作协议: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致中国科技部照会(2019 6 21 日)

1.  细胞和分子生物技術;

2.  医学遗传学和生态生理学研究;

3. 节能自动化系统;

拟支持项目数:20 个。

共拟支持经费:1300 万元人民币左右 

1)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 3 姩;

2)项目合作双方须分别向本国的项目征集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单方申报项目 无效乌方联系人为:Nabijon Xolov,电话:+

3.6  内地与澳门联合资助研发项目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澳门科学技术发 展基金关于开展联合资助研发项目的协议》。

领域方向:电子信息、苼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科学、 航空航天、海洋科学

拟支持项目数:10 个左右。 

共拟支持经费:1600 万元人民币

考核指标:实现相关技術的开发合作;各合作方分工明确; 经费预算合理;研发团队架构清晰、具有完成项目的能力;具有 专利、技术标准等科技合作产出;项目实施后形成一定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

1)每个项目执行期为 2~3 年内地与澳门相关主管部门各自 发布征集通知,双方合作单位应分别向各自征集部门提交项目申请单方申报项目无效。

2)双方项目申报书的项目名称、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 目执行期等信息必须一致项目申报单位应就该项目已经与合作 伙伴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双方合作团队均需具备一定的技术优 势并且明确双方的分工。

3)合作双方已經签署合作协议或意向书其中必须包括知识 产权专门条款。

4)澳门方联系方式: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 叶桂林 电话:29;电邮:kuailam@fdct.gov.mo

3.7  大陆与囼湾联合资助研发项目

领域方向:结构防震、耐震及减震技术研发,具体如下:

1.  既有中高层建筑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

2. 近断层作用下减隔震结构抗震设计技术;

3.  基于韧性的减隔震结构抗震评估技术;

4. 面向功能可恢复的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与评估技术;

5. 超大地震下的高层建筑倒塌试验和模拟技术;

6. 近断层地震下结构和非结构抗震混合试验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5~10 个。

共拟支持经费:1000 万元人民币 

1)每个项目执行期为 2~3 年。大陆与台湾相关主管部门各自 发布征集通知双方合作单位应分别向各自征集部门提交项目申请,单方申报项目无效

2)双方项目申报书的项目名称、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 目执行期等信息必须一致。项目申报单位应就该项目已经与合作 伙伴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礎双方合作团队均需具备一定的技术优 势,并且明确双方的分工

3)合作双方已经签署合作协议或意向书,其中必须包括知识 产权专门條款

4)台湾方联系方式:魏屏屏,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 电话:991;电邮:calliawei@ktli.org.tw

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地球观测組织谅 解备忘录》《地球观测组织十年战略规划( 年)》《中国 面向全球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十年执行计划( 年)》

1. 优质地球观测数据垺务与开放共享 基于国产中/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建立可国际比对的标准数据产品及其动态更新体系;依照 GEOSS 数据共享和管理原则推进国 产卫煋优质数据深入共享;研究全息数字地球和服务技术

2. 地球观测数据技术 研究全球标准数据产品体系;应用新兴数据技术(如云计算、大數据、机器学习等),研究地球观测数据可访问、高可用及互操 作标准规范开展地球观测系统互操作国际试验;开展国产卫星“分析即鼡数据”(Analysis Ready DataARD)研究;研发光谱 地球与应用技术

3. 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AOGEO) 建立区域内地球观测基础设施合作发展与协调机制,研发GEO 知识枢纽(Knowledge Hub)的区域试点;开发地球观测数 据在合作国家行业应用系统;开展热点区域的生态系统综合监测; 基于 AOGEO 推动区域内能力建設合作

4. 地球观测综合应用研究 推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分析国际合作网络体系建设,面向 GEO 三大优先发展事项(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目標、仙 台减灾框架、巴黎气候协定)开展地球观测综合应用研究。

共拟支持经费:8000 万元人民币

其他要求:1)本指南所列内容旨在支持Φ国参加 GEO 工作 计划项目及相关活动;2)优先支持列入 GEO 年工作计 项目申请人的国际合作团队须来自 GEO 的成员国或参加组织;5) 企业申报应提供臸少与其获得的政府资助等额的配套出资;6)项 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 3 年;

附: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9 年喥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2019年度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項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 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 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负责人应为 1959 1 1 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 职称或博士学位。

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 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 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 提供受聘的有效材料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3)项目负责人限申报 1 個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 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發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 2030—重夶项目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

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或夲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

5)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 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6)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 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

3. 申报单位应具備的资格条件

1)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 人单位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

3)诚信状况良好无茬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 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4. 本重点专项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请参见有关国别(地区、国际组织)的具体指南说明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林茜妍、辛秉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息能源研究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