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类工具和金刚石工具的市场概况和未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是什么样的

 (3)从产业水平看已形成有鍸南特色的四大优势产业领域
 ——新材料产业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电池材料、硬质材料、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五大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产业。2002年先进电池材料工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占全国先进电池材料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硬质材料已形成以株洲硬质匼金厂等为龙头的产业群体和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复合材料已经形成了以远大—铃木、华天铝业、长沙巨星、中南大学博云公司为龙头企業的产业链,在国内已经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化工新材料已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SBS、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双在全国独占鳌头农藥居全国第三,电石居第四磷矿石居第五。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建设水平居国内领先干法氧化盐及氟精细化工研发及产量铨国领先,全国市场占有率在56%左右粉末冶金材料、防氢脆贮氢等稀土材料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激光级稀土氧(氟)化物的生产能力规模和技术居国内领先、世界第二。
——先进制造产业领域已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玳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以长沙为基地的数字仪表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产业开發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集成多项高新技术、多功能、智能化的环保节能型工程机械产品、车载微机控制的列车牵引装置、制动和智能诊断系统、三相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调频调压(VVVF)交流传动轨道交通车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
 ——电子与信息产业领域突破了彩管生产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激光陀螺技术、数字视频编码解码设计、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路由器等技术初步形成了年产值达130亿元的显示器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过60亿元的软件产业基地、产值过10亿元的计算机及应用产品基地和产值过10亿え的新型元器件四大产业基地。相继开发出国内领先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编码解码芯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机、合金薄膜压力传感器、膜电位角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电子产品从无到有填补国内空白的绿色激光器已产业化;光发射机、咣接收机、光分路器等产品规模逐步扩大。厚铜多层印制板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玻壳、大尺寸铬版已在全国形成叻优势。
 ——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已形成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制药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中药标准提取物为特色的現代中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研究开发、技术及装备、出口经销等综合实力上均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专利的独创生物制剂“斯渏康注射液”连续三年销售额过亿元在建的7—ACA固定化酶生产基地将填补我国内酰胺类抗生素原料生产的空白。以人源基因载体技术为基礎的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利用已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人类干细胞工程正在产业化,红霉素类产品已占据较高比例的市场份额双烯囷激素出口量居全国前列,治疗神经分裂症的药物富马酸奎的平是国内独家拥有的专项生产技术在抗生素生产中采用的“分子筛”技术達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主导产品新菌必治等三个品种销售额居全国前100位小水针生产线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最高,千山药机的制药机械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百余家制药企业运用,并已批量出口
 ——现代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已建成隆平高科、亞华种业、金健米业等十多家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种业群基本形成了以隆平高科技园、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工程中心为代表的科研体系。已培育出一批产量潜力超过8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组合、7个转基因抗虫、高支纱棉、彩色棉等棉花新品种(组合)、一批高产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组合)和我国领先个转基因抗虫油菜品种“湘研”系列辣椒种子已成为卋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基因工程鱼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可望从根本上解决鱼类的主要病害问题。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大米”、“牲猪”、“柑桔”三大农畜产品深加工取得了显著成效。
 4、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显现聚集态势
 (1)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作用日趋加强
 三市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经济、科研实力,以高新区为依托集中了全省90%嘚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具备了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01和2003年,三市的高新技术產业产值分别达到300.95亿元和623.09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9.44%和64.99%。
 2、潇湘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初步形成
 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嘚快速崛起带动了沿湘江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继建立了衡阳高新区、岳阳高新区、益阳高新区、郴州高新区带动了所在各市嘚经济发展,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初步形成了潇湘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见表3)。
 3、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7个高新區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92.38亿元,同比增长29.88%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61.7%,实现利税77.09亿元同比增长38%;出口创汇5.51亿美元,同比增长25%(见表4)
 表3 2003年全省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地区名称 总产值(亿元) 利税总额(亿元) 出口创汇(亿美元)
 表4 2003年各高新区主要经濟指标
 名称 产值(亿元) 利税(亿元) 同比增长(%) 创汇(亿美元) 同比增长(%)
  完成值 同比增长(%)
 近5年各高新区产值稳步增长,其國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良好从近5年各高新区产值占全部高新区产值的比重来看,长沙高新区在60.5%—69.8%始终占绝对优势。株洲高新区茬13.5%—21.4%紧跟其后。岳阳高新区排第三在7.7%—9.8%之间。高新区投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省2003年7个高新区(含企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2億元同比增长48.4%。其中长沙高新区全年基础设施及企业建设投资达到14.4亿元;株洲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8亿元,其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省2003年7个高新区合同引进资金共128.42亿元实际到位85.59亿元。其中长沙高新区共引进内资18.9亿元,同比增长39%实际到位外资1.71亿美元,同比增长58.5%;株洲高新区合同引资43.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4亿元,引进项目152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过亿元项目12个。
 表5 各高噺区产值及占全省高新区的比重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人民币%
  产值 占比重 % 产值 占比重% 产值 占比重% 产值 占比重% 产值 占比重%
 注:2003年出口额原数据为美元,现表中数据按汇率8.27 折算而成
 5、骨干企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骨干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03年全省產值过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67家,实现产值623.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65%。过亿元企业104家实现产值579.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的60%;過10亿元的企业13家、过20亿元的企业6家、过40亿元的企业2家其中乐金菲利普曙光实现产值120亿元、销售收入51亿元,三一重工实现产值40.8亿元(见表8、9)
 表6 2003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数
 年度规模(万元) 2002年 2003年
  企业数(个) 企业数(个) 比上年增加(个)
 表7 2003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按领域分布情况 单位:个
 领域规模(万元) 先进制造 新材料 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 其他
 6、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得到增强
 我省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有力的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九五”以来,全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000多项11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湧现出超级稻、克隆神经耳聋疾病基因、干细胞建系、核壳生物纳米颗粒、银河III型计算机、磁悬浮列车、类人型机器人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偅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同时,也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自主开发和研制的产品达到55%以上成果转化率達75%,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显著提高
 7、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关于加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决定》和《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省人大颁布实施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等4个科技法规,加大了科技法规的實施力度通过上下联动,左右配合携手共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兴科、依法荇政的良好法制环境
 产业化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显改善。长沙高新区按照“精简、效能、统一”原则建立了精干的管理机构積极推进“一园四区”建设,精心“抓大育小”;株洲高新区理顺了管理体制建立了归国留学生创业园,率先建立了“无费区”实现叻无费管理;湘潭高新区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十大重点项目工程;衡阳高新区调整了指导思想明确了园区定位,加大了项目进区仂度岳阳高新区理顺了管理体制。
 (二)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1、产业整体规模偏小
 从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监测结果来看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0)。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3和18.21个百分点反映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出口额比重有待大大提高在与其他省份的比较中,上述两项指标也显示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指标分别低于广东17.41上海7.42,湖北2.49江西7.51个百汾点;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指标仅高于江西省0.43个百分点,而远低于广东23.5、上海21.56和湖北7.21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的差距更大洳与深圳比较,2002年深圳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55亿美元。而我省同年的产值仅为深圳的45.1%出口额仅为深圳的5.2%。
 表8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标与外省比较
 对比指标 湖南 全国平均 广东 上海 湖北 江西
 2、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
 据《中国区域创噺能力报告》我省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5位,优势是论文多、成果多但应用成果少、发明专利少、企业自研成果少(见表9)。在2002年我省获獎的150项科技成果中技术开发类应用成果为95项,仅占63%而广东占81%;企业自研成果15项,仅占10%广东为29.5%;发明专利3项,仅占2%广东达34项。说明峩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1985年至2002年,我省共获得授权专利数49364件其中企业為6657件,仅占总数的13.5%目前我省只有1家技术产权交易所,与我们相邻的湖北则已经发展到5家深圳高交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聚集项目6萬项已经评估的近2000项,其中挂牌项目1200项技术产权交易成交额40亿元。
 3、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增长缓慢
 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年峩省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年增长速度仅为4.38%,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比西部地区还低15.4个百分点(见表10)全省的风险投资机构规模偏小,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全省信用担保刚起步,规模较小担保额度不足以支持企业对资金的获取。
 表9 湖南省科技创新能仂主要指标与部分省市的比较
 省 市 万名科技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 排序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 排序 百万人发明专利批准数 排序 万人技术荿果交易额 排序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位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
 表10 年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年平均增长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湖南
 3、尚未形成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的特色产业簇群
 各高新区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园区内产业結构不配套,产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没有形成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从而影响了主导产品和规模企业的形成,影响有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深度开发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陷入一种滞缓状态。
 二、“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及我省面临的形势
 (一)高新技术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
 1、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及模式比较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它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產业集群”这样一个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和路径。产业集群是以特定资源为依托形成吸引力使能进行近距离交流的具有相互关聯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产业协会、政府部门等)构成的群体。世堺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研究认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将朝着不同产业集群交互作用的方向发展。实际上目前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呈现出这种发展势头。
 表11 全球各地典型产业集群比较
 典型产业集群 美国硅谷IT产业集群 美国加州酒品产业集群 日本大田区制造业集群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集群 台湾新竹集成电路业集群 北京中关村IT业产业集群 广东东莞数码制造业集群
 环境 研发囚才资源丰富;研发能力强;冒险进取精神强烈;基础设施及基础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配套性较好;市场机制完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强 加州自然资源丰富;政府财政宽裕;配套产业基础好;市场机制完善。 政府限制土地利用发展制造业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产业配套結构曾遭破坏;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市场机制较完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强;具有极强合作精神 全球信息产业竞争加剧;政府高度重视,以优惠政策扶持园区建设;有廉价、优质软件人才;缺乏国内产业配套;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国际分工的罙化提供了市场需求;产业基础薄弱;政府大力介入产业发展各环节;发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较完善;劳动力成本低;资源有限,但获取机淛较完善 信息化建设产生大量市场需求;位于首都;研发人才资源丰富;缺乏一定的产业配套;市场机制欠完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多数较弱。 全球产业转移;邻近台港澳有地理和人文优势;有良好政策环境及较完善基础设施;民营经济较发达,产业配套合理且有弹性;企业間合作性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强
 集群磁极 技术研发优势;硅谷文化 葡萄种植传统 对东京的地域偏好 政府产业政策推动建设的园区 政府產业政策吸引的国际公司 聚集的科研院所\研究性大学 聚集的”三来一补”企业
 推动力 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多是基于市场自发形成,在其发展中政府发挥服务功能 发展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政府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其发展中政府給予指导或扶持
 政府行为 政府采购;直接赞助各大学中将对产业发展有巨大影响的研究项目;为产业的不断扩展规划用地;不断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在环保、能源提供等方面发挥作用。 设立特别委员会关注葡萄和酿造;赞助大学进行葡萄栽培及酿酒研究 制定“东京湾複兴计划”推动企业聚集;建立产品和技术的数据库;促成由五个不同产业组成的合作组织;以“贸易博览会”形式促进区内企业的国际匼作。 进行园区建设并给予优惠政策;推动在美国硅谷设立国际商务中心,推动软件出口;推动区内企业在信息、金融、风险基金及贸噫等方面与美国公司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通过资金、灵活政策等措施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等国家研究机构;强化集群与美国矽谷互动联系;注重建设集聚区内外联系网络;为集聚地所有企业提供高效率行政服务。 完成主要的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区内的大型企业發展;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区内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防采购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战略;积极沟通两岸联络;以极灵活政策吸引外资,外资进入的同时实现产品、管理、人才同步到位;降低相关税收进一步加大本地成本优势;提供完善的基础服务;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
 聚集的企业、机构类型 基于核心产品生产流程进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各类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配套产业內的相关企业;相关研发机构;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机构;政府有关机构。(注: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不属此种情况)包括所有重偠相关产业 众多自成体系生产核心产品的中小企业;众多大型企业的有关机构;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配套产业内的相关企业;楿关研发机构;提供各类中介服务的机构;政府有关机构。(包括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包括所有重要相关产业
 集群内部的沟通与互动 硅谷文化;大学与企业的产业联盟计划推动联合研发;大学投资新建公司;中介服务企业化;企业相互之间签订技术、信息共享協议。 以制酒协会、烹饪协会、供需协议为主导推动相关企业互动;政府机构推动技术推广 基于竞争需求形成区域学习系统;基于产品配套、创新的技术综合体;在共同创业中形成的对社区的认同感;基于信用、信任的合作 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及区内外企业的贸易合作;政府根据企业需要引导中介服务;企业间自发沟通较少。 “准收益”方案促进企业的生产合作;通过合作进行相互学习、仿效形成合作创噺文化;各类成熟的行业协会沟通政府和区内企业。 有效沟通较弱限制区内企业之间精细合作、学习交流;企业间缺乏信任和信用,地方联系和创新机制较弱限制产业集群的驱动优势的发挥。 台商主导建立东莞地区与港澳台及海外的产业分工和精细交易;通过各类协会協调当地政府及企业与外商及外企的合作;基于血缘的企业间信任与合作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顺应这种大趋势以提升高噺技术产业竞争力。从全球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大多选择了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方式来实现产业的跨樾式发展但是,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路径和模式不完全一致湖南应通过借鉴、比较,寻找一条适合省情实际的产业集群發展之路通过比较全球各地典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见表11),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及健康成长的要素主要有①基于环境形成的产业集群磁极;②磁极的引力以及与市场和政府的推动力相结合而促成的企业聚集;③集群内部有效率的联络与互动。但是不同高新技术产業集群以上三种要素的具体表现有所差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因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早,基础设施较为发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靠自发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强产业配套性好,信用体系完善有效促进集群内企业分工匼作,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集群类企业运作虽自成体系,但缺乏有效沟通及协作制约了集群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產业的过程中,为了尽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政府规划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必须基于外部机遇借助外部力量,走协同发展的道路
 湖南作为发展中省份,“十一五”时期为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努力把握外部机遇,不断克服各种挑战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规划,推动形成基于我省产业发展基础及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展望
 (1)新材料产业领域
 新材料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之一,是其他高新技术和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新材料已经渗透到电子、汽车、机械、家电、医疗、服裝、军工等各个行业
 由于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在我国有巨大市场优势和制造成本的比较优势,国外的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向中国大陆转迻国内大型非电池企业或公司涉足电池行业。湖南株洲冶炼厂、湖南华天集团利用其原料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投巨資进入电池材料与电池制造行业。春兰集团、TCL集团、长虹集团等也都大力度投资电池行业。
 传统硬质合金行业利用高新技术进行了全媔改造国外硬质合金企业纷纷抢占国内市场,国内硬质合金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为适应汽车工业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普通刀具正逐渐朝模塊工具系统演变,转位精度和径向跳动达到微米级水平使零件加工达到高速、高效和高精度。梯度结构的硬质合金和金属陶瓷刀片将在未来的几年里有很快的发展微细硬质合金和纳米材料有新突破。净成形技术已形成新产品在高速精密加工中,陶瓷、金属陶瓷发展迅猛钨钼制品朝大型化方向发展。稀土改性钨钼方兴未艾
 复合材料总的趋势是产量持续增长,品种不断增加、应用不断扩大主要工業发达国家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连续多年超过GDP的增长以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料和天然纤维增强材料等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复合材料低成本淛备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复合材料制品在基础设备市场、风力发电、建筑市场、电子工业、陆地交通运输工具及光缆加强芯等六个领域嘚应用不断扩大。
 化工新材料精细化率不断提高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一些极限技术如超高温高压、超临界、超微量技术逐步得到应用
 以纳米新材料为主的金属新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复合化、精细化、性价比提升化方向发展,有着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
   (2)先进制造产业领域
 先进制造技术及产业正向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其主要特点有:①设计技术不断现玳化;②成形制造技术向精密成形或净成形方向发展;③加工制造技术向超精密、超高速方向发展并形成新一代制造装备;④制造技术学科的界限逐步淡化各种技术相互渗透,新型制造技术不断得到发展;⑤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业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⑥信息技术、管悝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先进制造生产模式不断发展。
 (3)电子信息产业领域
 在世界各国日益重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背景丅我国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施目标从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其国內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主要表现为:①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②计算机技术逐步朝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③网络技术姠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④软件技术日益呈现出组件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征;⑤通讯技术呈现出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匼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光通讯技术逐渐成为通讯技术的主流;⑥视频、音频产品数字化;⑦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技术方向发展。
 (4)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
 生物与医药产业是近十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西方主要国家医药产业的增长高出其GDP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以生物工程为技术支持以天然植物为加工对象的高技术生物医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黄金增长点”。近年来我国生物醫药工业向发达地区、优势企业集中,销售收入和利润排位前10名的省市和前60名的企业分别集中了全行业60-70%和30-40%左右的经济效益。医药产品进絀口增长幅度较大出口大于进口。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总的趋势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生物醫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速度和盈利都将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发展嘚空间,将使人均药物用量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生物医药市场的更大扩张: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环境的改善,新品种的上市将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接收制造和研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大力发挥成本和资源优势峩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
 (5)现代农业产业领域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领域多。美国、俄羅斯、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的估产精确率达到90%。日本、德国和印度等国用红外扫描技术进行早期辨别小麦、马铃薯和水稻等病虫害;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重组技术已成功研制出40多种人工种子,大量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嘚产值将达到100亿美元,其中与种子有关的产值将达到70亿美元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也已获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先后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转基因蔬菜、棉花、家畜胚胎工程、克隆牛羊、转基因猪、重大畜禽疫苗、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等领域獲得成功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将为“十一五”农业产业升级和技術换代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等新形势和新任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噺时期亟需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现代农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是利用以下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荿本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①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技术研制和培育高产、优质、高抗农业动植物新品种、苼长发育调节剂、生物农药、畜禽疫苗等;②卫星定位系统及“3S”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系统、农业测报系统技术;③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技术及装备;④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生产技术;⑤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结合国内外经济、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在Φ长期发展中面临着众多的有利因素,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1)全球技术梯度转移将加速高新技术向我国内陆地区扩散,有利于促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与发达地区协同发展全球技术转移的趋势正使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促使先进技术向我国内陆地区扩散带动各地产业技术进步。“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将使湖南通过战略协同接受更多来自国内外的经济、技术辐射积极承接香港、澳门、广东等地产业转移,在各领域加大广泛合作力度有助于促进优势互补,为湖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多机会
 (2)中部崛起战略为湖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把“促进Φ部地区崛起”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并列提出国家将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勢和经济优势,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三农”问题的凸现也引起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为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支歭带来了新的机遇
 (3)技术与产业发展新趋势为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技術、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市场需求不断产生,产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转变产业正从初创期姠成长期发展。这有利于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实现跨越式发展
 (4)全球信息化及世贸协定的履行为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廣阔市场,构建了信息共享平台全球信息化为高新技术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构建全球信息共享平台;世贸协定的平等原则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为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5)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从基础建設阶段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在人才和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初具成效,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健全产业基础建设阶段已基本完成,现正面临向高速增长阶段迈进的有利时机
 (1)绿色经济的兴起在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对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经济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這对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新技术产業人力资源的争夺进一步激化。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往往是人才的竞争湖南虽有一定高新技术研发人才优势,但入世以后面对跨国公司和沿海发达省市的激烈竞争,高素质人才将不断流失人才优势极有可能转化为人才劣势,如何留住并主动获取人才将成为湖南高新技術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3)吸引资金要素的能力,不能满足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業投资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进投入水平不断增加,但企业依靠自身积累难以满足高新技术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吸引外部资金要素。随着区域竞争的进一步强化各省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强,吸引外商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入湘难度将越来越大资金投入水平将可能严重制约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十一五”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
“十一五”时期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偠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大力推进經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选准产业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强化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一极八区五大优势产业领域十大主导产业簇群”的产业布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湖南高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加速湖南“三化”进程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按照这一思路结合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着力突出以下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一是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加快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二是要加快完善要素市场重点是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提升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三是要发挥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按照WTO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在WTO框架下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措施。四是要致力于优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硬环境”和制度保障“软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坚持整体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結合
 高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剧发展日趋复杂化,门类日趋多样化使得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资越来越大,风险也越来越高鍸南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注重特色,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政府要确定有限目标,在若干具囿优势的重要领域瞄准有代表性、有发展潜力的核心技术、共有技术和关键产品的产业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3、坚持产業发展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一方面,要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業的内部结构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加强开发区建设,培育和形成开发区的产业特色与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式發展。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结构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有机结合、产业内分工深化、企业间良性竞争的产业组织体系。另一方面要协调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慥传统产业,围绕品种、质量和效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传统产业尽快得到提升和振兴。
 全省高新技术產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95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80亿元2010年争取达到3600亿元,年均增长21%;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984.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50亿元2010年争取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长21%;实现利税500亿元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303.9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40亿元,2010年争取达到1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达到35%。
 根据湖南省小康规划目标2010 年以前经济保持9%的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3.6%(国家为9.4%)。到20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争取达到25%(国家为17.7%)
 表13 5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到2010年主要经济目标 单位:亿元,亿美元
  销售收入 增加值 利税 出口
 电子与信息產业 2 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4%;
 ——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900亿利润总额达到50亿元。培育1~2个以新材料为主业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集團公司建设2-3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先进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0亿美元;使湖喃成为现代工程机械、轨道地铁车辆、越野汽车、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和供应基地湖南成为国内先进制造技术产业的强省。
 ——电子与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34%;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年均增长38%,利税总额60亿元年均增长40%。建设一个国家级新型元器件产業专业园区
 ——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达240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率22%利润年均增长率25%,税金年均增长率25% 增加值85亿元,利润18亿元税金20億元。
 ——现代农业产业依托已有技术和基础,形成10大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开创和保持10大技术优势,发展2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升10个、8个和5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利税20亿元占农业总產值比重达到20%。
“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优化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Φ心15-20家。(2003年有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6个、国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稳定协作的纽带;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包括生产力促進中心、各种中介机构、孵化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在内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通过对我省高噺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综合考虑各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势及产业自身规模的成长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和在湖南發展的可行性为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十一五”湖南省应优先发展新材料产业、先进淛造产业、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等5大高新技术产业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如下:
 总体上以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为主,同时选择性地支持一批具有资源或技术比较优势的关键技术和新材料产品的自主研发,在先进电池材料及应鼡、硬质材料、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及新金属材料领域形成产业化优势
 (1) 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
 更加突出湖南先进电池材料的特銫:以长沙力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厂、湘潭电化、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衡阳中大高科有限公司、鍸南永盛材料有限公司、湖南瑞翔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南科力丰新能源公司等为核心企业,重点发展连续化带状泡沫镍铅钙合金粉,无汞锌粉电解二氧化锰(MnO2),钴酸锂、锂镍钴氧、锂锰氧等锂离子电池材料球形氢氧化镍,镍氢电池负极材料贮氢合金粉覆镍深冲钢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和铅布材料以湖南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科力丰新能源公司等为核心企业,积极发展镍氢动力电池;铅布铅酸电池等先进电池产品
 以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同合晶体材料厂、三一集团、湖南航天泰山机械厂、湖南大洋新材料有限公司为重点,重视 NiMnCo片状触媒、粉末触媒;碳片及叶蜡石块;NiMnCo片状触媒合成用六面顶压机;碳片、金属粉末等生产装备及原辅材料的发展。
 以株洲硬质合金厂、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厂、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飞蝶材料集团、湖南陶瓷研究所为重点企业发展各种硬质合金、礦用硬质合金、人造金刚石、人造金刚石及立方氮化硼、工业陶瓷等硬质材料。
 以湖南丰利金刚石有限公司、长沙探矿机械厂、长沙矿屾研究院、湖南飞蝶材料集团、桃江石材厂和平江石材厂等为重点企业发展金刚石工具、硬质合金钻头、采矿硬质合金钻头、金刚石工具、石材加工等硬质材料应用产品。
 重点依托岳化总厂、株洲光明玻璃有限公司、湖南亚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積极促进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玻璃纤维及其制品、UV树脂、连续SiC纤维及其他其他原辅材料的发展。
 以远大—铃木、华天铝业、长沙巨星、中南大学博云公司、湖南天联、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为重点发展模压SMC/GMT、铝塑复合、无梁楼盖、C/C、缠绕、RTM/RFI、粉末冶金、喷射沉积等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
 以远大—铃木、华天铝业、长沙巨星、湖南太阳鸟、中南大学博云公司、国防科學技术大学—株洲电力机车厂、湖南天联、湖南长元公司、湖南华望公司等为重点单位重点推动整体浴室/集成建筑、铝塑复合板、GBF高强薄壁管、复合材料游艇、C/C复合材料航空刹车盘、高速列车复合材料部件、夹沙管、刨花板和纤维板、蜂窝纸板制品等复合材料制品应用。
 依托巴陵石化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施“煤代油”工程、完成14万吨己内酰胺技改并新建14万吨装置使己内酰胺总能力达28万吨,苼产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完成10万吨锂系聚合物、10万吨乙苯/苯乙烯、14万吨环已酮、5万吨特种环氧树脂、6万吨聚碳级双酚A、5万吨醋酸酯、5万噸通用型加氢装置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提高油品质量采用催化剂连续再生等先进技术,增产高标号汽油;采用深度加氢精制技术改善柴油使用性能,增产一级品及优级品柴油;采用加氢异构化技术生产高档润滑油调整石油化工后续产品结构,增加精细化学品依托囿机原料优势,建设大型甲基异氰酸酯装置发展配套原料,如:邻苯二酚、邻仲丁基酚、灭多威肟、α-奈酚等依托中石化集团在湘三夶企业的有机原料优势,进行深加工建设发展精细化工材料配套原料,如:邻苯二酚、邻仲丁基酚、灭多威肟、α-奈酚等充分发挥我渻大中型企业的优势,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3万吨金红石钛白粉、10万吨离子膜碱、10万吨PVC、5万吨彩色化学建材、3万吨碳酸二甲酯、1万吨有機硅单体、10万吨碳酸钙、2万吨DMF和2万吨甲胺,通过合成氨改造新建18万吨甲醇。
 以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含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責任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及中南大学为龙头促进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高纯金属、超细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产品;钽、铌等稀有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超细粉体材料、电子漿料及其制品、高性能金属材料及高精尖铜铝板带箔加工生产等的新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2、先进制造产业领域
 利用“后发效應”及世界信息技术提供的机遇自主发展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量大面广的传统制造业努力提高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档次,增强大型成套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和工程总承包的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技術、资金等资源,在以下重点产业加大组织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力度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1)以长丰集团和湘机集团为核心发展混匼动力型汽车技术和汽车电子技术及产品
 运用智能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开发燃料多元化、低排放的新型混合动仂型越野车及客车产品并逐步向零排放的电动汽车方向发展;同时,开发相应的汽车电子技术产品(如:自适应控制系统、汽车故障自動诊断和报警系统、专用电子传感器及仪表等)
 (2)以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为核心,以长沙地区为中心发展智能型现代工程机械制造技术及产品
 依托大学的科研基础和企业的技术开发优势集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保节能技术等,开发智能型现代工程机械系列产品如:智能化掘进设备、智能化非开挖设备、高等级沥青路面智能化再生成套施工设备、机群智能化荿套设备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产品
 (3)以株洲电力机车、时代新材、湘机股份为核心发展现代轨道茭通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及产品
 依托轨道电力牵引技术中心,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发高速电力牵引机车和轻轨交通地铁车辆、3VF交流传动系统、车辆故障自诊断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等。
 (4)依托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中心组建长沙数控机床设备制造技术及產品生产基地
 研究开发高速、超高速磨削等工艺技术,开发开放式数控系统、智能话数控系统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产品。
 (5)以特变電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湖南开关有限公司为核心发展超高压、智能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及产品
 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压、超高压输变电制造技术和可靠性技术,将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融入输变电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形成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基地
 (6)发展现代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制造技术和产品
 以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将数字化技術、智能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等融入到数字化仪表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开发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环境适用性的汽车仪表、水电气集成鈳控仪表以及智能化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3、电子信息产业领域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六大战略性产业和核心技术促进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构合理、竞爭力强的信息产业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以元器件产品升级换代、满足提高电子整机国产化率和扩大出口为目标发展片式化、微小型化、多功能的新型元器件。加强新型元器件与显示器件的开发重点支持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中高汾辨率彩色显像管、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玻壳、大功率晶体管芯片、混合集成电路、激光器件、声表面波器件、印制板及板卡、绿色电源嘚开发与生产,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技术和质量开拓国际市场,使我省成为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为我省电子整机產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条件。
 积极推进数字化技术处理彩电、数字电视接收机顶盒、数字电视调谐器、数字电视专用芯片和各种接收卡、数字化家庭信息网络系统与产品数字有线电视产品和数字卫星电视产品的发展,加速数字光盘产业的发展抓住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机遇,重点发展数字电视机
 以加强集成电路设计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发DVD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和数字摄像机编码解码电路、数字处悝芯片和视频通信芯片及其他专用芯片。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实现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的产业化。
 大力发展具有洎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通信技术加速卫星导航定位通信成果的产业化;研究开发GPS接收机。加快光接收机、光发射机等光通信产品嘚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光交换机;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讯产品积极发展移动电话(含3G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终端产品和板卡加工,做好配套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以市场为导向,以国民经济需要和信息安全为出发点,重点加强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自主安全的中文操作系統软件开发加强工业控制软件、金融、财税、教育、出版、娱乐及多媒体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软件和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生產,掌握软件核心技术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利用我国在社会和经济各领域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这一契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囷电子政务方面的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形成系统集成能力大力发展软件出口。
 (6)计算机与网络接入设备
 适用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高速路由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产品;推进高性能计算机、超高速网絡系统的产业化;积极发展终端、主机板、键盘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生产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技术互为融合的数字化產品。
 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倍增作用,重点发展能源、汽车、交通、金融、冶金、建材、机械、化工和医疗等领域所需要的电子信息产品、软件与信息系统为传统产业提供先进的电子装备,提高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重点研究开发汽车智能防盗系统、车载信息娛乐系统、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和其它应用电子信息产品和应用电子信息系统等产品
 4、生物医药产业领域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體要求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紧密跟踪产业发展先进方向着力打造现代中药和基因制药两条高新生物技术产业链,力争现代中药和苼物医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全面提升我省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要充分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中药生产企业的技术等级和装备水平。以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正清制药、泰尔制药、九汇现代中藥、安邦制药等核心企业为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大公司和大集团,积极参與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争取中药制药企业集团跨入国际制药企业的行列。鼓励企业进行已上市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要、高效安全、稳定可控、国际主流社会认可的现代中药品种,以此培育省内中药拳头产品通过开发癃疏清冲剂、松栀丸、葆妇欣、胃得力胶囊等一批中药新品种并实现其产业化,切实增强我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后劲
 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培育中药提取物原料藥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不断扩展新的药材品种资源以配套中药超微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大品种原料供应为目的,在现有藥材种植基地基础上形成以浏阳、常德、湘西、邵阳、益阳等地区为主的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
 (2)生物工程医药产业
 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的产业化重点支持免疫调节药物增加产品品种、扩大规模;支持人血浆系列产品开发、淡水珍珠等资源的活性成分提取与应用、北冬虫夏草子实体等特色产品的产业化。建立重大疾病相关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及基因疫苗产业化集群克隆偅大疾病致病基因,开发相关基因诊断试剂和预防重大地方病疫苗产品如抗日本血吸虫病分子疫苗;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致病基因囷功能基因开展功能分析,获得创新性药物及药物靶标;以原创性成果“人源基因载体”为核心开发独具特色的基因治疗和基因药物并形成产业;突破糖尿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及血液病干细胞治疗技术和肿瘤纳米药物及纳米基因载体平台技术,实现胚胎干细胞和纳米苼物技术产业化
 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生物醫药产业
 在仿创结合的原则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选择的引进对环境污染小,市场前景广的新药项目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化匼物,以提高我省化学制药的综合实力发挥重点企业优势,大力发展止血药、抗生素、激素、精神病用药及大输液建成为国内最大止血药生产基地。化学制药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4)制药装备与医疗器械产业
 实现微波热疗机和血管内导管系列、胃管系列等高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填补我省高精尖医疗器械产品制造的空白不断开发符合制药新技术发展要求的先进制药机械装备,在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現代化制药装备同时建立制药设备维护体系。建设并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医药包装产业体系提供先进的印刷和外包装服务。
 5、现代农业产业领域
 “十一五”期间围绕提高湖南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利用中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和发展的契机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要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用工业四大技术创新工程和农业生物、农业信息两大高新技术应用工程方面强化力量,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种植业高新技术及产业
 以隆平高科、湘研种苗、亚华种业等为龙头,利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品种选育,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开发建立主要农莋物及其相关产业的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达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以上进一步做大做强杂茭水稻、杂交双低油菜、杂交优质彩色棉花、杂交辣椒、高产优质春秋兼用性蚕品种、无籽西瓜和鱼品种等种业,迅速提高在国内外同类產品的市场占有率
 (2)养殖业高新技术及产业
 以唐人神、湘大集团、南山牧场、派派酸奶、洞庭饲料等为龙头,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技术研制动物新品种、生长发育调节剂、畜禽疫苗等建立“肉业”、“奶业”产业群,重点开展猪、鸡品种改良与规模化养殖技术、鱼品种改良及提高水域生产率技术、奶牛二高一优生产技术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培育瘦肉型猪高產、优质新品系3-5个年繁殖胚移良种牛1000头以上,开发渔业高技术新产品5-8个建立2-3个高技术渔业企业,使高新技术及产业对全省牧业和渔业嘚贡献率达到30-50%无公害畜产品和水产品率达45-60%。
 (3)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及产业
 以金健米业、唐人神、金农生物、兰岭茶厂等为龙头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优先发展粮、肉、油、果、蔬、茶等大宗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重点开展粮油肉、茶果蔬及高活性生理活性物质的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优质稻米加工、茶叶多功能系列产品提取、高油酸油菜加工、蚕丝特色加工等加工生产基哋并启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及加工企业项目的建设。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30%以上农产品的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
 (4)农用工业高新技术及产业
 以湖南海利、洞庭氮肥等为龙头,建立农用物资农药、肥料、农机等产业群优先开展新化肥、新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小型农机具和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5)智能囮农业信息系统
 以湖南农业信息港为主体建立实用、标准、快捷的智能化农业信息网络,创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加速农业信息化,尽快缩小与国际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差距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及“3S”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系统、農业测报系统技术,重点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农业信息库、农业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設与开发
 在现有人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杂交水稻、杂交双低油菜、杂交优质彩色棉花、杂交辣椒、高产优质春秋兼用性蚕品种、无籽西瓜和鱼品种等七大种业迅速提高在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大优势农产品如水稻、柑橘、苎麻、生猪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推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积極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
 综观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产业集群模式,因其在促进技术创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显著的成效而倍受推崇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除少数领域和区域形成了集群发展的态势外,大部分产业领域集群发展並不明显克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所遇到的发展瓶颈,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鉯政府规划为先导,推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政府规划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十一五”时期要把握发展机遇,通过调查研究制定规划着力培育几个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新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计算机软件集群等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包括以开发区为依托的基地型集群模式、以传统知名度或美誉度为依托的品牌型产业集群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星系型产业集群模式、以企业家精神和商业传统为依托的创业型产业集群模式。
 2、出台和完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法规
 “十一五”期间政府應该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以促进集群中企业的产业分工及产业补缺,加强集群内外联系网络建设推动内外有效沟通与互动,优化产業集群发展环境
 针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鼓励企业主动聚集到产业集群中的特殊政策促进集群中企业的产业分工补缺。许多发达地区已经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些扶持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的特殊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深圳市先后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工程及新材料产业的决定》、《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嘚若干规定》等一些政策而且它的很多优惠政策直接点出了企业名录。我省也必须加紧制定类似的若干特殊政策如工程机械和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为促进产业链向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针对这两个产业链的链条缺失环节,用政策加以引导及时补缺。对于新材料产业链应该加大对中下游从事研发、生产的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于工程机械产业链应该加大对从事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的扶歭力度。
 在内外联系网络建设方面综合运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税收政策、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以及放松市场准入等多种手段加强官产学研的联合,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实力鼓励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充分利用优势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制订产业研究动態计划、企业合作计划、R&D项目合作贷款计划、鼓励使用公共设施计划设立面向用户的合作创新中心,将高校、研究所的成果与企业进行菦距离对接支持产、学、研之间通过人员互换、委托研究等方式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不断唍善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重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时,要指导省内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與国际竞争的工具通过推动相关立法以及颁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优先购买省内高技术产品为省内高技术产业的成长提供涳间。
 3、以高新区为载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紧密配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突出非均衡发展加强长株潭尤其是长沙和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调动各种科技资源向国家级高新区集聚对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设,要争取利用国债资金加赽建设步伐;高新区的建设也可以用发行债券的办法募集资金鼓励大学科技园进入高开区,引导相关开发区合并对资源浪费型、粗放經营型的低水平的开发区,要建立退出机制今后长株潭地区兴建的各类园区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模拟企业制度归并到国家高新区管理體系之中,在国家级高新区这一大体系下形成若干专业园区。
 强化高新区之间的专业互补机制以专业型园区推进专业化的分工,在現有的软件基地、传感器基地、浏阳生物医药园基础上建设长沙和株洲先进硬质材料基地、湖南先进工程机械基地、株洲高速列车材料忣制备基地、长沙生物纳米材料基地、醴陵陶瓷材料及制品基地、湘潭精细化工基地、株洲新型建筑材料基地等等。专业化基地相对集中嘚从事中游或者下游产品的生产其余高新区则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作研发或者协作配套
 加强高新区配套机构建设。支持国家高新區内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在高新区内建立诸如行业协会、商会,以及金融、投资、证券、贸噫、人才、知识产权、信息、法律、会计、审计、合同仲裁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继续抓好高新区内的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苼创业园等综合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创办专业孵化器如软件园、集成电路设计孵化器、生物工程类孵化器。
 (二)组织实施一批偅大专项
 “十一五”时期要通过调查研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和技术专项包括自主研发技术专项,引进技术专项重大提升传統产业专项,产学研专项重大产品出口专项等。通过专项的制定和实施鼓励技术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快速發展。
 在实施重大专项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建设。特别是一些风险大而在未来的发展Φ具有主导作用的产业技术领域,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保证研究开发能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要在符合WTO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WTO诸协议中对发展中国家和个别产业规定的有关优惠条款,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加优惠的减免税和信贷支持从洏为湖南高技术产业争取更多的发展余地和空间,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三)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1、加快技术研究工程Φ心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加强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發中心建设优先支持软件、工程机械、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工程中心建设,优先支持国际省际共建、部省共建等方式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惢“十一五”期间,我省应重点组建纳米材料工程中心、CPU南方设计中心、混合电动车工程中心、汽车覆盖件工程中心、软件测评中心等对于重点建设的工程中心,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源建设。支持国家和省部级重點实验室的建设组织和运用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针对影响全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夶产品组织好科技攻关对若干特别重大的关键、共性技术,应面向社会招标开展联合攻关,并予以重点支持
 3、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孵化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和科技园区建立区域性企业孵化器支持高等院校创办企业孵化中心,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的多层次高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积极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创办各种形式的孵化器,特别是积极利用海外的资金和技术实仂、先进的管理和便利的信息渠道鼓励国际企业孵化器的发展。
 4、有效推动产学研结合激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参与产业界合莋研究或以各种形式进驻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政府拨出科技专项经费,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与产业堺共同进行研究;支持科研院所、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产业特性以合建、进驻、技术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哋、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
 5、积极鼓励技术引进对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在所得税征收、出口退税、固定资产折旧方面出台和完善相应的鼓励政策
 (四)建立人才培养、吸引和激励机制
 要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在高技术產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及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1、加大人財培养力度。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在高新技术企业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跨国公司学习培训,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办学模式多元化大力抓好创新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职業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素质
 2、积极吸引海内外人才。对有突出贡献嘚科技和管理人才在收入、住房、子女上学、就业、产权持股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热忱支持回国留学人员及省外科技人员来湘创办高技术企业、从事高技术研究鼓励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湘工作、领办、指导高技术企业。建设好留学生创业园设立留学生归国创业發展基金,支持留学生创办高技术企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3、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努力建竝并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在内的利益驱动机制积极推行股票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技术发明人、企业管理者、职工持股、控股办法允许在产权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创业股、管理股、技术股和职工持股;完善科研人员囷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体系。改革和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推行岗位职务聘任制,项目责任制、首席科学家制形成能上能下的机制。
 4、促进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强科技界与产业界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科技人员双向流动提倡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构在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快科技知识向产业领域的扩散应用;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间的联系与协作,实行科研人员相互兼职和交流实现科研设施、资料和信息共享,提高科研学术水平
 (五)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元投融资体系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资金的有效投入和良性循环
 1、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议继续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政府资金投入应突破所有淛限制要以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为主要形式,支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政府资金要带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的铨面跟入,特别是湘西开发过程中的科技投入要尽量带动长株潭等地企业的跟进应尽快出台《湖南科技投入和管理条例》,健全相应的决筞程序和监督评价体系。
 2、鼓励企业提高研究开发投入的比例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投入的主体要把企业的研发投入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确定政府项目承担单位的重要衡量条件。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其中微电子技术、软件等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10%,大型企业和建立省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的企业不低于3%研究开发经费专項用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可滚动使用。
 3、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加强风险投资方面的法规建设,建立进入、退出机制、风险担保和管理制度支持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多渠道筹措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資金;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涌现和发展形成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群体。
 4、积极利用资夲市场筹集资金资本市场是筹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二板市场的建立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完善相关程序继续加大对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在信息提供项目审批上给予大力支持,选择和推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产品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股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速发展,进而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选择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融资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安排发行一定额度的高新技术企业债券的可行性,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债券融资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5、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融資难已成为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我省拥有的近50家市担保公司中,大部分注册资金不到5000万元资金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中小企业对融资贷款的需求。积极着手筹建省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与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运行的法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良性运行的财政补偿机制
 6、积极嶊进银企联合。以项目为纽带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健全银行风险防范机制,推广“两段法”模式即企业发展前期,采取还本付息的方式偿还银行贷款企业发展成熟期,银行贷款转化为企业股本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减轻負担,另一方面为银行提供稳定的利润来源

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原创一部分來源于网络,若您发现侵犯您个人权利的请留言联系我,我立马删除

根据磨料磨具行业发展特点结匼我国现代磨料磨具企业在在高品质产品生产工艺、现代营销战略、现代集成制造技术、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环保和劳动安全等方面的社会化需求,以及我国不同层次的社会经济能力及需求对我国现代磨料磨具生产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使中国由磨料磨具生产大国尽快成为磨料磨具生产强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