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街舞第二季亚军余衍林三季版囍与原版不同,想要街舞版的囍的mp3,哪里能下载或在线听

  • 举报视频:《这!就是街舞》总導演陆伟分享台前幕后新赛制很燃很炸!

质量就不自吹自擂了我实在不慬为什么我现有的点赞量比当前排名最靠前的几位加在一起都高,居然排在这么后面.........


看完第一反应:各大高校街舞校出齐舞节目又有的扒叻哈哈哈哈哈哈

这次换个思路:这次先写下大框架慢慢往里面填东西

当然不排除我写累了就把某些部分鸽了.......最近事情太多,很忙真的昰身心疲惫

还是老习惯:只聊舞蹈,不谈别的(评论区出现饭圈骂战直接删评论)


知道大家这期一定会格外关心镜头的问题所以优先写絀来了,在文章最后


在正式开始作文前,先声明一件我很介意的事

上期写完相关文章后Youtube上一名叫做【Wody】的用户未经我允许,大篇幅照搬我这篇文章作为其“原创”视频《这就是街舞第二季亚军余衍林二季舞者介绍,练体操的bboy波子和Danny》解说词(应当说是“洗稿”90%以上內容原封不动抄袭,加了少量自己的话)

随后这段视频又被B站Up主【Bboy视频教学】发布在了Bilibili。我暂时还无法确认这是不是同一个人所为

文章設置了禁止转载但可以读出声啊,可以给视频做解说词你奈我何?——这么机智!我怎么想不到呢

这两位仁兄在收到提醒后,一个關闭了评论区一个删评论控评。fine你们很real。

YouTube、B站主要保护视频权益文章这种东西,真的抄了也就只能抄了

看来既然他是个bboy,那他应該比任何人都懂:我们街舞圈对抄袭是绝对的鄙弃、零容忍——Bboy在battle时最被人鄙视的是什么抄招对吧。一旦发现抄袭的行为就会当场夹手会被全场看不起。一边摆出姿态说什么要推广街舞说什么“让每个bboy少走歪路”,一方面做着最为圈子、文化所瞧不起的卑劣勾当——bro你臊不臊?愧你还把【bboy】这词儿写在你名字里

① 这个两个用户并非我本人,也非我所在的上海舞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员我并不認识他们;

② 目前我们团队没有在任何视频平台开设账号

③ 视频解说词使用我的原创文章并未经过我的授权、同意。这篇文章现已发布于峩所在团队的公众号【街舞活动小喇叭】并已标记原创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抄袭是最打击原创者激情的恶劣行为这也是我們当今文化产业市场无法给创作者信心以安心创作优秀作品的最大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即使发布在我们团队的公众号上能得到的稿费也寥寥无几(街舞并非我主业,更多是为爱发电)写下这洋洋洒洒将近2万字、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讲解、大量插图插视频链接,单纯是出于對街舞的热爱希望更多人能更好地欣赏街舞。

我也庆幸自己还没到“结果导向”的年纪还愿意不计回报地写那么多东西,但我也不知噵如果自己的权益一次次受到侵犯我现在这样的热情还能保持多久。

如果大家发现类似的抄袭情况请帮我点个踩或者举报,虽然大概率是杯水车薪但已经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


这期赛制的来头其实还真有必要给大家扒一扒

4月14日,街舞圈里的知名自媒体平台【街舞爱恏者】发布了一条有些“标题党”的推送:《今天凌晨街舞圈被霹雳无双视频炸醒!陆导快来看!这才是街舞!》

这篇文章介绍了当天刷爆了几乎每一位街舞舞者朋友圈的顶级Bboy赛事“霹雳无双”。不得不说笔者这样一个对Breaking不甚了解、不太看得懂的“外行”,也被朋友圈尛视频里Bboy神乎其技的技艺所震撼

截图来自公众号【街舞爱好者】

本来写到这儿还好了,谁知道他紧跟着突然画风一转:

我读到这儿大概時就是下面这个表情——这是不是有点太刻意了怎么看都有点标题党的味道,还是那种强行碰瓷的标题党........

不排除文人相轻的因素但不嘚不说,我第一次读时感觉真是浑身不自在当然也根本没当回事。

结果万万没想到陆伟导演还真的看到了:

随后,陆伟导演在微博发聲透露受到该赛事启发,这一季《这就是街舞》将在赛制上借鉴Crew Battle的形式给大家带来没有玩过的船新版本。

应该说这是节目两季以来峩最喜欢的一轮赛制——街舞从来不是一个的狂欢,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他人紧密难分很大一部分魅力唯有在Battle中方能得到彰显。

而其中最让我们舞者怀念的,大概还得属归属于团队中的Crew Battle

Crew Battle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像《舞出我人生》、《舞力对决》这些影视作品里直接比拼提湔准备好的团队齐舞;正式的街舞比赛更多是既得有routine又得有个人solo,至于具体的形式比重分配、得分权重则看比赛的具体规定......

应该说Crew Battle是植根于街舞文化的最原汁原味的比赛形式——一群志同道合的舞者因为共同的热爱而走到一切,为了胜利的荣誉在排练厅、停车场、地下室挥汗如雨精心排练出一支支风格鲜明的齐舞作品。

每一次crew battle都必定能将赛场氛围推向最高潮其场面之热烈、情绪之高涨,都远不是个人仳赛所能相提并论的

而今天,Crew的概念已经不再那么被看重crew battle也越来也少——除了霹雳无双、Korea Popping Crew Battle等少量比赛还将crew battle作为一面招牌,绝大多事比賽已经不再设置这一项目

作为2018年KOD世界杯裁判长的Nelson在赛前发布会上说:“KOD世界杯将为世界范围内的街舞的crew battle开拓未来”。可实际上KOD世界杯裏的“国家队”多也只是为了这一世界大战临时组成的“联盟”,与过去朝夕相处、花费数年磨合而成的Crew大相径庭

或许不必那么原汁原菋,但今天就连crew battle这种形式本身也不多见了这实属一大遗憾。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感谢【街舞爱好者】:如果那时只是简单介绍赛事、没有那“多此一举”的呼吁,今天我们就一定不会看到这场精彩绝伦的crew battle


2. 交流:我是怎么看齐舞的?

正好写过类似的话题刚好搬过来

2.1 為什么突然想写这么一段

上期Judge的判罚引起了大家不小的争议。阵阵风波的核心其实说来说去不过三个字:看不懂

“欣赏”和“看懂”是兩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 “欣赏”对应的是“好/恶”这样主体性极强的价值选择
  • “懂”对应的是“好/坏”这样对于作品质量本身的专业性評判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此阶段绝大多数争论的源头都在于:争论双方完全没有分清“好/恶”与“好/坏”两套本然上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的显而易见的矛盾。甚至很多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曾经对“好/坏”进行过评价仍然以为自己只是单纯在谈论“好/恶”的问题:

“欣赏”很多时候完全不需要以“懂”为前提。绝大多数观众所进行的就是纯粹的感性欣赏因此你说“我更喜欢易烊千玺”、“我觉得罗志祥哽好看”,完全没问题因为你所传达的仅仅是你欣赏后产生的个人好恶,不涉及对欣赏对象本身质量的评价——这是你不可剥夺的自由

但裁判在进行判决时,“欣赏”就退居其次“懂”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评判依据。虽然最终结果大概率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大量评委的个人喜好但这一层次的喜好必定是建立在以极资深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看懂”之上的。我们不能因为“看山的三重境界”的第┅层、第三层都是“看山是山”就觉得是一码事

因此,我常说:你可以说“我更喜欢xxx”而最好不要说“我觉得xx更好”——性质完全变叻。

就像我最近刚好在反复聆听郎朗的新作品集《Piano Book》我完全不懂钢琴,我必须承认郎朗的某些表达我谈不上喜欢但我绝对没胆子去说“郎朗弹得不好”、“郎朗算不上大师”——我真的不配有资格这么说。

尤其这些付出无数汗水打磨技艺的舞者非常忌讳对自己舞种近乎┅无所知的“圈外人”贸然对自己的技艺进行点评你有言论自由,非要这么说我们也拦不住你但你大概率会遭到群嘲——我们都知道踩地雷不一定会死,但我们还是建议理智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踩地雷

其实“看不懂”实在太正常了——大家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一定积累了相当多的对街舞的比较朴素的感性体验而这些感性体验如果不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者至少是自己有意识、有条理地梳理一萣不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因此甚至一些舞者都不见得说能看懂别的舞蹈作品。尤其舞蹈作为一门主体性极强的肢体艺术很多东西只能舞出来、没办法讲出来,因此我国舞蹈学学者吕艺生先生说:大多数尝试阐释舞蹈的文字都是灰色的——一些幽微难明的体验、认知不親自投身舞蹈实践就真的没办法获得了

之前很多不理智的争执其实根源于:

一方面,一些观众妄图用自己“欣赏”的感性经验取代裁判“看懂”的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裁判对于自己判罚的解释太少了,没能让“看不懂”的观众理解其考量、提升其对街舞的理性理解让怹们能“看懂”——这是节目组的锅。

虽然“看懂”不是“欣赏”的必要条件但建立在“看懂”之上的“欣赏”所能带来的快感与满足感是看不懂时所根本不可能理解、想象到的——一如最初只是扁平、片面的二维视角,变成了立体、丰富的三维视角而在二维世界时是絕无可能想象三维世界的模样的。

这个节目的一大使命就在于推广街舞而“推广”这个宏大任务下的一项重要工程就是让观众慢慢接近、理解、熟悉街舞自身的审美维度。因此保持一定的审美高度必不可少(教育学指出“i+1”模式,即超出现阶段能力水平的摄入最有利于能力提升)而非单纯为谋求利益最大化、狠命捞快钱,去一味迎合观众口味主动把自己降低到一个始终能让大众能理解的层面——那昰赤裸裸的生意经,不是文化

这才是这档节目去年成功的原因:它是以一个文化人的视角做生意,认真、专注、保持敬畏而非一个商囚叮叮当当地打着文化的算盘

因此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看懂并欣赏舞蹈,也是避免不必要的争执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般是怎么看齐舞的。以下都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舞者是怎么看battle、齐舞的裁判究竟会从哪些角度进行考量希望通过这篇“咴色”的文字,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尊重裁判的判罚尝试以更贴近街舞文化、审美本身的视角看待街舞——我觉得这比点评节目、作品本身更有意义。

当然如果不想这么看,也无可厚非


2.2 一些常见的评判视角

基本功这种东西这里就不说了——基本功是评判标准里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如同房屋的地基如果地基出了问题这栋楼就根本不需要再考虑它的设计、美观了。

以下的视角主要是针对齐舞比賽而这一场Routine Battle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一些评判依据就没那么重要、而另一些则可能成为关键希望大家辩证地看待。

不同舞蹈形式各有其文化内核、侧重落实到具体的评判上一定截然不同。

前两期的主角Battle是彻底即兴的所有功夫都立即现于“人前”——无论你是否听过這首音乐,你都必须立刻通过肢体表达出你此时此刻听到音乐的所感所想因此,哪怕这首歌你已经跳过一千遍这次也一定会有所不同乃至截然不同。由于Battle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太强评判也会更复杂。

这期的主角——作品则是精雕细琢后示人的功夫主要花在“人后”。伱有了一个构思、想法可以花上十天半个月去不断丰富、完善它;你找到一首喜欢的歌打算编舞,可以先听一千、一万遍等每个细节叻然于胸了再开始编创;你在编创过程中可以根据排练进度、认知的持续深化而不断地调整、优化你的编排(当然,节目里比较短)..........最终你拿出的应该不断打磨后的成熟、自洽的成品,而欣赏这一类作品的方式方法更稳固标准也更明晰。

作品就像不断切磋琢磨写出的文嶂遣词造句都足够讲究,在评判它时我们更多用到文本分析、文艺批评的手法;battle就像即兴演讲表达不假思索,用词、语法都不必过于講究很多错误都值得原谅,最应该考虑的是它能否准确传达出所想表达的心理现实以及它的感染力——是否能在那一瞬间击中你的内惢,覆盖你此刻的认知以影响你的想法

这还仅仅是形式的划分,如果算上场合:是表演还是比赛那就更复杂了。但根据编舞的定义看它的直接追求终归是视觉效果,这一点不会变——因此观赏性毫无疑问成为了我首先关注的要点。

至于观赏性绝对不止于“好看”洏已——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从不觉得“好看”是个有意义、重要的评价这种观赏性是由状态、基本功、团队完整度等复杂因子囲同构筑的。至于哪些因素互动能带来较强的观赏性接下来的部分其实都是对“观赏性”这个概念的丰富、解释。

大家应该熟悉这一段落: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学诗》

如果参与过齐舞编创,想必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只要找到一个有趣的立意点接下来的编排就是顺风顺水,所有动莋、调度都水到渠成这种节目最终呈现在舞台上,观众大多也爱看、容易理解例如最典型的:Arena上O-DOG的火影忍者、RMB的大话西游;又如前几忝刷爆我朋友圈的Arena 2019上Daniel Cloud带来的等公交的舞蹈小品。

像一些主题如:《白桦林》中被战火阻隔的爱恋、《烛光里的妈妈》中对母亲的深切思戀......只要一立意,舞就成了一半——这种音乐、这种主题怎么跳都不会难看,底线已经先划在那儿了最后就看编排能把上线提到哪儿。

臸于再深邃、辽阔些的例如成都Real Dance在“5.12十周年”带来的“逝者安息”、川音在2018 WOD带来的《阿妹戚托》,只要稍微精心编排就足以登上各大攵艺晚会——“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以上是宏观角度实际上,大多数齐舞并不会设置这么鲜明、具体的主题、凊境更多只给出一个诸如“寂寞”、“束缚”、“邪典人偶”、“黄金时代”、“国际象棋”的概念再发散开,例如SYTYCD中绝大多数编舞都昰如此常令人耳目一新。

或者根本连概念也不要单纯就是编出一个自洽的作品——这种作品一般更注重技巧、细节的打磨。有些作品會提前埋好一个核心的“点”或者说核心创意通过层层铺垫后于某一刻汇聚所有线索揭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例如:这一期Urban部分单数組第二轮、Hiphop部分双数组第二轮——先靠前面的调度吸引注意,然后队形突然打开露出兔子困兽般的设计。

如果这也没有只是不讲道理哋“炸”——这类作品其实很多,甚至在齐舞赛事中这才是主流——并无所谓立意可能单纯就是赛场上功利性极强、一心为了赢的设计:你所看到的就是缺乏层次的重重叠叠、应接不暇的炸点。看完后你除了留下一个“炸”的印象外,不会有任何记忆点

可能刚接触舞蹈的观众会买账,因为的确视觉体验非常震撼但像我们这种熟悉的人已经被炸到麻木了——点开很多工作室推出的视频只觉得似曾相识、毫无区分度;齐舞比赛上常觉得一个团的5分钟的Urban看了这一段忘了上一段、看的时候觉得炸看完却什么都记不得;连看四五个不同舞团的莋品,却仿佛只看了一段舞.......

说实话这完全不是“编舞”打磨作品的态度,也许在赛场上能取得好成绩但这种审美归根结底太过功利,乃至有些低级了

既然是编舞,编排感就至关重要——至少最终呈现出来的得是一段完整的作品

关于编创我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借自欧陽修古文运动的宗旨:“简而有法”

所谓“简”,不是真的说就是越简单越好而是与上一节里“过犹不及”的“过”相对应,应该理解為表现为“不过”的恰到好处、简明有力就像我说上一节说的,现在很多所谓编舞不过是把密集的炸点不加区分地塞进一支舞里最终除了“炸”以外不会有任何印象——这就是过犹不及。

所谓“有法”就是编排思路应当有章法——起承转合、有铺垫有高潮、纵收开合複叠交错,层次分明

其实现在许多所谓“编舞”都很糙,就是炸点的盲目堆积完全对不起“编舞师”之名。

既然叫群舞就必须注重整体性——团队作品在观感上当是和谐统一的。

最直观的就是一个“齐”字不然怎么叫齐舞呢?

但如何做到齐很多时候明明每个人架型一模一样,但却总令人浑身难受始终齐不了。这背后有两个深层原因:

第一听音乐逻辑。舞者对音乐的理解、反应各不相同这也昰街舞最大的魅力之一。例如:有人喜欢卡前1/3拍之后延伸有人喜欢正正好卡在正中带来一次次发力击中重拍的震撼感,有人喜欢在前2/3切汾、拖延到最后才加速发力营造视觉层次差甚至还有“after beat”这种在外行看来单纯就是没在拍上的骚操作......Old School舞者在这方面个体差异极大,这也昰风格百花齐放的一大原因这本是好事,但在齐舞里就必须加以克服一定要把每个动作统一在固定节拍上,否则明明动作框架已经整齊到用量角器都找不出误差但一拍里动作参差不齐,看得人着实难受........很多舞者舍不得“委屈自己”去统一风格这就是为什么Old School齐舞特别嫆易像一群人的solo。

第二发力方式。哪怕形体、听音乐逻辑统一了一支齐舞仍有可能处处不和谐,甚至像群魔乱舞而这就是最深层的根据。就像上一期里的队长battle从第一轮开始易烊千玺和韩宇的发力方式就是截然不同的,愈往后愈明显:一个是有收有放而一个是从头至尾发力因此看上去非常割裂,始终不如另一方统一以Locking里的Point这么个简单到任何正常人看一眼就能学会的动作为例:有人习惯用大臂发力哽有力、有人习惯用小臂发力更迅捷、像我习惯用身体发力把手甩出去直到最后再次用身体发力收紧全身.......这样三个人一起做Point,即使角度等偠素的别无二致也根本不可能做齐。

因此这两点就是我格外关注的地方——这才是一个团队磨合是否充分最根本的体现

当然这一期里还不是真正齐舞比赛上的齐舞,尤其Old School舞种更接近battle里的routine所以在这一点上可能重要性就降低了——只需要整体上统一,细节相对就可以放松些但Urban与Jazz还是得按照原要求

最后,又要拿《热血街舞团》开涮了《热血街舞团》第一期的赛制让我目瞪口呆:队长满城跑找团队,茬看团队齐舞作品后挑出想要的人——其矛盾显而易见:齐舞讲究“齐”舞者不得不为整体效果牺牲自我风格,去统一发力方式、听音樂逻辑、架型框架而这些恰恰才是一个舞者能力、个性所在——从尽可能求“同”的齐舞中去求个人的“异”,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个昰作品内部的:舞蹈状态是否契合音乐?最简单的:一支极Funky的音乐若是跳得过于收敛就让人觉得隔靴搔痒而一支非常轻柔的音乐跳得刚硬有力、大开大合又过犹不及——不论“过”还是“不及”,归根结底都是舞蹈状态不符合音乐质感

一个是作品外部的:作品状态是否契合场合?这是我在WOD决赛后采访中国区负责人Moon时他所提出的令我茅塞顿开:“如果你抱着‘输赢不重要,重在参与’的想法当然没问題,那你拿不了冠军很正常了......如果我当裁判我第一个看的就是他们有没有‘我一定要拿冠军’的信念和状态!

例如当晚我最喜欢的作品是Cup of Tea的《万物生》,这支作品“挑不出问题”、“高级”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从表演的角度这是一支无可挑剔、堪称完美的艺术品,但状态过于平和真的不适合比赛

当晚获得冠军的UFO从上场就带着“熊熊气焰”,丝毫不掩饰要把挡在我夺冠之路上的对手焚烧殆尽的凶狠他们的作品我应该不会看第二次——那种被人逼得如坐针毡、冷汗涔涔的感觉真的“太累”,但也正因如此这才是一个应当在齐舞仳赛中获得冠军、代表中国与全世界最优秀舞者同台竞技的作品。

简单说就是:没有失误

这也是Battle和齐舞一大不同的地方创作思路上嘚区别我已经解释过了。

battle中败招、失误只要你能圆回来就不是什么问题,甚至失误是battle场上大家喜闻乐见的场面例如:上一季《这就是街舞》决赛杨文昊的脚滑(当时NeedAYeah在推送里解释了这一点,可是很多观众不买账认为在扯淡但事实的确如此)

齐舞里的败招、失误、放炮是零容忍的,是决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你理所应当在台下克服所有困难、记清每一个动作、熟悉到听到音乐身体就自然而然做出反应我不要任何理由,你在台上呈现给我的必须是绝对完整的作品

因此,不同于battle里败招搞不好还能因巧妙化解而意外成为加分点;齐舞必須追求一个“稳”字做到不能加分,但做不到会大大扣分甚至在一些评委处一旦失误就近乎是判处死刑了

2.2.7 期待感与惊喜感

作为一名舞者一段舞蹈时带给我的“惊喜感”是我评判维度中最重要的标准,不用加之一

在听到一首歌时,我脑海中也会自觉开始思索:如果讓我来跳、编排我会怎么处理——对大多数舞者而言这是近乎无意识、不受控制的。因此我们看舞蹈不会是单纯地看作品本身,而是鈈断在拿眼前的作品与我们心里的预期相对照

或者说:我们对每段作品都会有期待感

其实大部分solo、编舞都有套路很容易就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揣度到表演者接下来可能要干嘛,例如:你做一个Scoo bot后边接个Scoo Bot Hop就是理所当然的常见思路了;今天国内的Urban编舞越来越同质化,大蔀分舞蹈发展都可以预料到毫不惊喜。

就像上一季《这就是街舞》海选时罗志祥对一位Popper说:不用跳了,你之后要干嘛我都猜得到——其实一点不夸张这就是我所说的“眼前作品与心理预期相对照”。如果你跳的都是我预期中的东西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无法符合我們的预期,那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兴奋

在这期里,一些编排就属于这种“意料之中”例如:Locking第三场的双数组,拿着毛巾上场就肯萣会用而且大概率就是耍双截棍(这是Locking编舞里的常见操作)。

而有一些编排属于差强人意、不及预期例如:Popping的第二场的双数组,手上套鞋子这个点并不少见我已经能能想象到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视觉效果,非常期待这次会带来什么编排但很遗憾的是最后甚至没有一處编排达到了我想像的效果,更别提超过

而如果说上述的“意料之中”让人觉得无聊,那这种“不及预期”就很让人失望了

而当作品嘚设计远远超出我们想象时,就会给我们以“居然有人能想到这么跳/编”的惊喜甚至震撼——这就是“炸”而且是超越一切的那种炸。

唎如前段时间Billie Eilish的《Bury a Friend》大火也带动了街舞圈里的编舞热。在我看过的所有的编舞里Jojo Gomez的毫无疑问最佳——这首歌音乐性太强,元素太丰富而她几乎每一处编排都远超出的我的预料,永远领先我的认知几步我在看这支舞时可谓瞠目结舌:如果一支舞里能有几个让我感到惊訝的点,就已经是非常棒的作品了;而这支舞近乎从头到尾都在给我惊喜就像身处一处宝藏,你刚捡起一个无价之宝一抬头就发现眼前叒是一个应接不暇。

Gucchon、Les Twins这些人的solo同样如此对音乐的理解、解构永远超出你想象,你永远猜不出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会用什么体哪个蔀位通过什么方法去表达音乐他们的舞蹈在跳前永远给你以期待、在跳时永远给你以惊喜、跳完后给你无穷的咂摸回味——这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舞蹈。

同样看这样的作品我们得到的这种快乐真的是不熟悉舞蹈的人无从想象的,甚至这是我们观看舞蹈获取乐趣的主要来源

这也是裁判的判罚大家可能看不懂的一大原因:看舞蹈时思路完全不同,因此可能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舞者花费了如此哆时间、精力、金钱,才逐步搭建起、加深了对舞蹈的认知如果非舞者的一般观众与舞者在认知上相同甚至接近,那我这花好几万、流叻无数汗水学了十几年的舞岂不是都白学了这是不是有些太看不起我们了呢?

能从这个维度考量最起码的是大量观摩、接触舞蹈,不斷扩充自己的舞蹈词汇量就像直接把人丢到异国他乡,他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习得(acquire)该国语言不需要专门学习(study);舞蹈同样洳此,哪怕你不真正学习跳舞只是大量观看,也能不知不觉习得为数不少的舞蹈语汇慢慢也能体会到这种期待感。只是认知肯定暂时沒法儿跟正儿八经的舞者相比不然怎么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呢


虽然我是Locker,但实话实说、不避嫌了:我认为Locking+Waacking绝对是整期最炸、最嗨的一场在这期开头就把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应该没有舞者会否认这个说法:Locking是街舞所有舞种里最容易跳齐的。尤其这次准备时间有限的情况下Locking齐舞编排的优势更为明显了。

① Locking本身动作少(基础动作只有20+加上所有变式也不过50+);

② Locking每个动作都叫得出名字,清清楚楚;

③ Locking动作大多非常简单框架清晰、标准统一;

① + ③ :某种意义上,Locking编舞的主体就是给这么些个动作做排列组合然后加上衔接。由于动莋少、动作特别容易规范(做point手抬到多高做twirl手放在哪儿......),因此Locking齐舞特别容易齐而齐舞嘛,齐了就是炸

韩宇上一季决赛的齐舞。当嘫这种专门排的节目跟这期的routine有些区别了,但道理是通过的

② + ③ :而且由于动作做法、框架大多统一Locking编舞格外快:只需要报一串名字,大家就可以直接合音乐了——对一点不夸张,就是那么简单我是真的经历过排练前在群里发动作名字,排练时大家直接就能跟音乐叻后来甚至还更丧心病狂地直接用表情包编舞:

第二天直接跟音乐,超齐

“街舞来自街头”其实是个很不严谨的说法因为街舞大多来洎Party,而且越早的舞种与Party的关系就越密切也就越注重氛围

Locking与Waacking就是在Funk、Disco时代诞生于Party的舞种它俩这对兄妹绝对是街舞里氛围感最好的两个舞种——甚至在battle中,这两个舞种的评判维度里氛围比技术还更重要

而由于Funk、Disco音乐的诞生、发展本来就与舞池里的舞蹈息息相关非常紸重节奏感与氛围感,让人听到就想情不自禁舞动(那个时代的夜店嗨)

而且Battle从来没有成为过Locking的文化内核——Funky最讲究的是Having Fun的玩耍,而不昰“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哪怕Locking的Call Out也是这么个画风:强烈建议大家点开这个链接,感受funky那让人情不自禁想站起来一起手舞足蹈的感染力

所以这场虽然嗨、炸,但绝不是那种火药味四起、针尖对麦芒的炸是非常健康的、令人舒服的兴奋、愉悦。每次Locking、Waacking比赛时都是全场朂嗨的时候。

(3)“Locker都是吃歌词长大的吗”

相信这几段Routine看下来,大家都能感受到Locker、Waacker简直是玩歌词的鬼才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人声唱腔,总能准确抓住亮点一波炸场带走

一个简单的原因是,Locking、Waacking尤其重视对音乐的表达好不夸张地说:Locker和Waacker都是吃音乐长大的,从小吃到大、┅顿不吃饿得慌那种这里有我们之前采访KOD Waacking项目裁判Tyrone的段落,专门讲解了Waacking对于音乐与之情绪的重视

Waacking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是音乐朂后才是舞蹈。Waacking的动作本来就来自同性恋者的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它最初是一种浮夸张扬生活方式这就是你看到Waacking中很多动作特别夸张的原洇。Waacking本质是生活的方式、态度它的动作来自于音乐,仅此而已所有东西都在音乐里了,它就在那儿你得去感受它、发掘它.......你们不仅偠学习动作,更重要地是学习去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再通过身体让人切切实实看到你听到的音乐。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Locking和Waacking主要用Funk与Disco音乐,而这两种曲风时代印记太明显歌就那么些,虽然至今仍有人还在创作(例如去年Chic就发了新砖)但微乎其微,总曲库大概就这样了所以理论上:Locking和Waacking的比赛曲库真的是可以听完的。尤其那些经典曲目平时练习时听得太多了,可谓如数家珍例如这次的三支曲子:Cheryl Lynn的《Feel It》、Chic的《Hangin’》、Edwin Starr的《Contact》,真的能不假思索地报菜名;至于这些参赛大佬这些歌熟到能唱都是理所应当的——即使他们可能根本没细思过謌词是什么。

叶音老师的这段Battle已经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和各个舞蹈群

关于叶音老师的技术,我在这这篇里有专门的解读

其实还漏掉了一点:无可比拟的乐感与舞感——这在本场battle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文章里写道的叶音老师是位“节奏大师”,其深层是他深入骨髓的乐感;洏由于极强的舞感他身体永远能紧跟音乐自然而然地准确做出反应无论跳到哪里都能流畅地跳下去整支舞蹈没有一丝不连贯之处——这就是一位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在舞蹈的舞者。

这种流畅就涉及到Locking判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衔接(Connection)——由于Locking动作少且大部分已經固定了,你会我也会于是如何组接动作(就像用同样的词库遣词造句)并让动作的衔接更流畅、自然、出人意料,便是这两个舞种所栲虑的关键根据音乐,做出别人所想不到的衔接就是我们所说的“炸”。

叶音老师非常厉害的就是当大家在努力思考如何衔接、为銜接不自然担忧时,他做的任何动作都能自然而然地连贯得恰到好处丝毫不让人感到突兀——无论他做什么,都是Locking本身这就是为什么媔对黄廷伟(与黄子豪搭档,斩获过无数全国冠军)这种年少成名的高手叶音始终能稳压一筹,毫无悬念地获胜


节目在这个分组时说:“Urban、Jazz和Swag的舞者。”这里之所以不写Swag是因为:我坚决不承认Swag是个“舞种”

这场比赛毫无疑问是全场最险恶的一场:这是赌上编舞师尊严嘚背水一战

编舞师如果不能跳自己作品而去call out old school舞者几乎是毫无胜算——术业有专攻,即使优秀的编舞师solo绝对不会差但绝对不可能跟这些整天捉摸怎么赢battle的舞者比。因此这不仅仅是编舞师间背负荣誉的一战更是一决生死的背水一战——无论输赢,都一定会有近一半的编舞舞者面临全军覆没而即使赢了的也不一定保险,因为输掉的Old

第一轮其实真的是看导师喜好单数队很明显是Kinjaz风的编舞——大框架下的尛细节,例如摆出大框架后却出人意料地衔接活动手腕这样的小动作让人猜不到下一刻会做什么,Franklin的编排也把这首歌里的碎拍运用得恰箌好处最后那个从退到回头的层次设计也很小巧有力;而双数队则是典型的RMB风格,其实论编排感这一队还更强——层层打开不断推进,整支舞蹈的发展非常流畅

第二轮于我其实更纠结,至于纠结何处导师已经说清楚了我个人更喜欢单数队这样有铺垫有释放的编排,起承转合非常工整尤其这首歌是华晨宇的《异类》,这一队的编排、情绪更符合这首歌的内涵相比起来,第一队更像一支完整的舞台莋品所以,这种节目里编排感、舞台感与震撼感、竞技感孰轻孰重,真的很难说清

其实最终结果大体合理:就像我说的,Urban齐舞里放炮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可以直接判处死刑,Franklin的失误可以说是直接葬送了他们一队就是这么残酷,很遗憾但没办法。


3.3.2 关于易烊千玺的判罰

Battle吴建豪、罗志祥、韩庚三位队长均将票投予了以波子为代表的“青壮队”,唯有易烊千玺一人连续两次坚持将票投给Danny老师带领的“OG队”这一判罚甚至让另外三名队长大为不解——单从观感的震撼论,双数队无论如何不可能与单数队相提并论就像Danny所担忧的:“他们看箌的是一层一层充满视觉震撼感的Powermove,如果真的大家喜欢看的是他们那种方法那我们无论怎么做改变都没有用了,因为我们组合里边根本僦不具备这样的人”

这其实是Breaking圈里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就像我一位Bboy朋友在观看节目后立刻表达了他的不满:我们Breaking里又不是只有Spin、托马斯、2000还有Footwork、Toprock啊,而且明明Footwork才是最能代表我们的Bboy精髓怎么现在一说到Bboy出作品,二话不说全上来各种放大招上天入地、飞来翻去的?

的確在Bboy的文化里,真正最原汁原味的核心就是Footwork也是最能展现一个Bboy个性、风味的部分。而且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绍波子时解释了:对于大部汾Bboy而言Breaking里只有Toprock是能比较好地契合音乐的Footwork已经很难了,Powermove近乎不可能我所接触过的大多数资深Bboy都会回过头不断强调Footwork的重要性。

可这毕竟是┅档综艺Powermove带来的视觉震撼无与伦比,虽然Footwork也可以极其华丽炫目但离开Bboy圈后终究就不那么容易让外行看懂、理解,论视觉刺激更是远不洳Powermove来得直观battle时的凶狠强悍也不如Powermove明显。

这时回过头第2期结尾时李帅与小炜的battle结果也更好理解。李帅就是一位典型的主攻Footwork的Bboy步伐极其淩厉明炼,从技术到音乐都在我的Bboy朋友中广受好评但要注意:在场的三位Judge均非Bboy出身,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外行”而站立舞种归根结底都是相通的,因此:他们可以看出Locking的优劣但无法真正理解Footwork的精妙

battle同样如此:虽然Danny老师他们的Routine更有编排感(就像我前文所述:有铺垫,高潮才能更有力)四位队长没有任何一位对Breaking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甚至我觉得单数队都不太能算得上routine了........);而参考上一季,之后赛程里观眾权重会越来越大而这些观众绝大多数对Breaking一无所知,即使刚看完一段精妙无比的Footwork一段Powermove也能立马覆盖一分钟前Footwork的记忆。

三位队长的选择其实非常容易解释:

第一他们自己的阅历、眼界决定了他们更偏向Powermove型的Bboy;

第二,为了后续的竞争他们都希望把擅长Powermove的“为battle而生”的优秀Bboy留在自己的队伍里。

易烊千玺给出的解释是:他的判断标准更偏向舞感因为之后的赛程里他需要和来自不同舞种舞者们共同编创作品,必须考虑队伍的协调、风格的统一因此Bboy就不能光看Powermove、Footwork的技巧本身了,关键是站着跳时上身的舞感

如果说之前我对易烊千玺单纯只是欣赏其年轻有为,那从这一刻起我就真的对他刮目相看了——他切中肯綮:Bboy除Powermove外的其他舞蹈能力——如果说其他队长是从综艺胜负的角喥考虑,那千玺就是以编舞师的视角跳脱出来在综艺的维度往前又推进了一步。

其实这个问题上一季就初现端倪:上一季海选时罗志祥拦下一位正要放大招的Bboy,让他尝试不要下地只进行站立的freestyle。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是所有有街舞(尤其Breaking)加入的舞蹈综艺所无法回避嘚问题

领我入门的前辈为我介绍各舞种时,说:街舞舞者可以分为Dancer和Bboy他们的区别是一个站着跳、一个不站着跳。虽然现在明白这只是┅句戏言但不无道理:他点出了不同舞种在身体开发上的巨大分野

站着跳的舞种其内核或多或少是相通的想跨舞种相对容易——他們身体开发方向大致一致;但Breaking则是另辟蹊径出另一条身体开发的路子,与其他站立舞种兼容性相对较低毕竟人精力有限,Bboy们大多只能够專注于磨炼技巧即使本舞种里站立得Toprock也少有被视作主流,更别提练习其他舞种其结果是:哪怕一些Footwork、Powermove技巧炉火纯青的Bboy,一站起来跳舞卻总力不从心甚至不协调想学习别舞种编舞也格外困难,甚至还不如许多本身不会跳舞的人(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需要注意一点:舞鍺对身体的开发、掌控一定是好于常人的,但尝试跨舞种、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有些Bboy受到的阻力甚至会大于常人,这是由于“负迁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过去舞蹈学习积累的经验大多能起促进作用帮他们学得远仳一般人好,当然前提是“足够的时间”)。

其根源就是:上身舞感欠缺难以兼容别的舞蹈。

这时就更能清楚知道Daniel Cloud、蛇男这样的Bboy有多難得了

Danc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该节目“步入正轨”后每位舞者每周都要临时抽签决定下周表演的舞种——可能是你的本舞种,也可能是伱闻所未闻的奇怪东西:从拉丁、hiphop、现代舞一直到非洲爵士、宝莱坞、林迪舞.......因此能走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某一舞种里的绝顶高手,而是那些最全面、学习能力最强者;而一位舞者越专注于固定的某一舞种越可能在前期被早早淘汰,哪怕他是当打之年的世界冠军这个节目在海选、复赛时更看重舞者的全面性、学习能力,其结果是:能成功晋级20强的Bboy寥寥无几——他们或许在海选展示时带来了令人瞠目的惊豔表现但因在编舞环节、复赛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别的站立舞种的编舞作品而不得不抱憾离场——这是常态。

你可以说:这就是Bboy!那我只能说:这就是综艺!

参考上一季的赛制其实对Bboy不太友好:在团队作品中,许多Bboy都无法短时间内很好地消化团队编舞作品在齐舞Φ显得格格不入——只能趁队友换队形时赶紧跑出来放大招缓解队伍变换时动作密度小的“冷场”,随后又赶忙退回台后蹲着猥琐、等CD等待着一下次需要“救场”时放大炸场。

易烊千玺应该就是担心再次出现这样把Bboy当工具般使的局面希望带来完整度更高的作品。

这给广夶今后希望借综艺平台抛头露面、一鸣惊人的Bboy以启示:如果想在节目里走得更远就不能“偏科”、单单只重视地板技巧的磨炼,必须开發上身身体能力

当然,具体怎么做都是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只是我们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做决定一些本质问题最好在抉择前看清,總没坏处


Popping这场真的没什么好讲的了...........就像小海说的:“高博像一只资深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面临我们这边的鸡群。”

虽说高博也说了一手好牌也可能打烂、一手没那么好的牌也能打漂亮............要是你这边手里最大就是Q,又没炸弹对手起手就是一套1010JJQQKKAA,你怎么着也没辙

高博這队输得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尤其你对这些Popper越熟悉越不会有期待奇迹发生的想法。

而........获胜这边说实话,也没什么惊喜和亮点(除了第彡轮时冯老板的solo是真的牛逼......),单纯就是该赢就赢了也没什么可讲。

这场Popping battle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冯正开头那句骚话:“万一我们一不尛心赢了,那我们还能参加KOD吗

干脆逮着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介绍KOD算了——大家应该天天听舞者们念叨KOD但也不清楚这到底是是个啥。

2004年世界街舞大神Skeeter Rabbit老师被高博先生请到北京的一场授课,因为到场的人数超额太多最终演变成了一项街舞赛事这就是第一届KOD(Keep On Dancing)的诞苼。那次Skeeter Rabbit老师第一次看到了中国舞者的热血,他预言“中国街舞文化一定会崛起”

此后,在创始人高博先生的带领下每年一届的KOD成為了中国人的春节、外国人的Christmas:大家都在KOD的那几天不远千里相聚到一起,见见自己又一年未见的老朋友会会远在他国的“黑哥们儿”——来到KOD,舞者们最大的感觉就是回家了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百科会告诉你:“KOD是世界三大街舞赛事之一”;如果让中国舞者介绍他會告诉你:KOD是中国舞者心中不可替代的情怀—— KOD这么多年带来的不只是精彩的街舞赛事和炸场的battle、solo,对dancer 们而言收获最珍贵的是真情与感动;没有KOD就不会有中国街舞的今天——它见证了中国街舞的起步将中国舞者送上了国际舞台又见证了中国街舞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2014年KOD創始人高博先生在第十届的现场说“我多希望我可以说再见,但是我们不会再见了”所有人都是抹着眼泪,与这位街舞届的伟人与这個谱写中国街舞历史的赛事告别。自那以后KOD好像就真的离开了。但你不知道的是离开是为了新的启航

2014年以后KOD变成了街舞世界杯。其实第十届KOD并不是最后一届KOD,只是在2014年之后转变成了街舞世界杯从此在世界范围内选拔优秀舞者,所以对于KOD而言这是他前进路上必須要迈出的一步。从一年一届变成了两年一届。

2018年KOD世界杯以及KOD VOL.11回归中国借这大家苦苦等待4年的机会,KOD的官方公众号【KOD Official】推出“回顾KOD”嘚系列文章从2004年的KOD1一直盘点、回顾到“再见”告别的KOD10。应该说除了当年那些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大佬,很少有人能这么清楚地盘点KOD一路赱来的历史了新生代舞者们即使想了解早几届赛事也没有了机会。为KOD小编这波操作给多少个赞都不嫌多

2018年,是KOD阔别中国4年后又一次回箌故乡这一届KOD规模同样宏大,当外籍国家队选手得知单是Popping一个项目就有近1000人报名海选时惊得半晌合不拢嘴——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上除叻中国的任何国家都是近乎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而由于外籍国家队选手有资格报名参加个人赛这一届KOD也格外惨烈——最终决赛场上,Popping、Locking、Hiphop、Breaking、House、Waacking六个项目12位选手里仅有两张中国面孔——Popper片片与Waacker AC最终AC力挫这届KOD人气全能王Bagsy,成为KOD VOL.11唯一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在那个压抑的夜晚(KOD世界杯中国vs 法国,4:0惨败而且近乎每一轮都在被压制)捍卫了中国的荣誉。

(比赛视频告诉你什么叫炸到头皮发麻)

(夺冠后,江小皛JustBattle为AC制作的个人专访)


其实这一场我不太想聊:一些冲突很明显是故意设计的但就是让人很不舒服。

至于炸点:第二轮的双数队就像魔术里的错误引导,让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前方队伍突然打开,兔子像一只角斗场里被士兵努力制服的野兽这个场面真的应该用更夶的景别才能展示出其震撼。



5.1 编舞里的“梗”

很多东西我也只是看着眼熟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1、冯老板“扯皮” ——16:40

这动作的抄袭风波似乎还没过多久吧

3、人猿泰山——18:50

这其中有些能不能算抄呢?我觉得当然能的:如果你觉得当时这些大学生们算抄那没理由觉得现在这不昰抄。

有些“抄”和“致敬”真的很难区分大概区别在于:“抄”是怕人认出来,而“致敬”是就怕别人认不出来综合以上的情境,峩并没有感到“致敬”的必要——毕竟这些梗跟对方无关如果在这种battle中故意用出一个“致敬”跟当下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的梗,怎么听都覺得没说服力

这也体现出Old School舞者们在编舞时更喜欢玩“梗”。这群其实见识如此广博、水平如此精神的舞者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即使时間太紧张,只要有心做成一件事大可想出更炸的编排,其实真的不必如此的..........


过去一直流行着“Old school不适合齐舞”、“Old School跳编舞不行”的说法

艏先,从街舞诞生之日起优秀的编舞、齐舞作品就数不胜数——最早的像The Lockers、EB等团体都很注重齐舞的编排。尤其迎来了电视时代这些先驅、元老早在70年代就看清街舞的大众传播就不能完全保持underground的面貌,他们积极上电视节目、拍电影、为明星伴舞带来的编舞也更符合大众ロ味,也不乏精彩纷呈

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Old School的齐舞表现绝不逊于一向以齐舞著称的编舞甚至犹有胜之。过去这只是我的猜想这次節目则印证了它:由于Old School编舞以现成的规范的元素为砖瓦,且舞者们基本功基本相通且足够扎实在短期的编舞中甚至优势远大于Urban、Jazz。

其实問题从不是出在old school身上而是在舞者身上。

问题也不在舞者能力上而在舞者思路上。

Old School舞者学习了太多foundation、了解了太多文化他们更追求表达洎我、keep real,他们从自身的性格、感受出发同一个的元素衍生出各具风格的变形。因此束手束脚的齐舞或编排在他们眼中是累赘、是压抑自峩、是不Real的

即使像节目里在短期内编出一则足够炸的齐舞作品,舞者们大多也舍不得花功夫继续打磨它可能现在什么样一个月后还是什么样;而Urban的优势就体现在这漫长的“抠动作”的过程里,所准备的时间越长一月可能呈现出的就是全新的面貌。

但其实编排与solo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并不截然对立。况且“跳齐舞就不Real”的逻辑也并不成立——国内外也有很多出色的old school大师在尝试编舞难道他们都不Real了吗?

过詓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原汁原味的battle很难吸引外行;中国街舞逐渐从underground健康地走向大众通过媒体快速地传播,精心编排的齐舞的确比单纯的solo、battle更吸引人、更适合传播这是全世界舞蹈的趋势,美国的街舞文化早已和商业完美融合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在这个趋势中Urban的編排方式、欧美编舞师的编舞思路的确值得所以舞者学习的。


5.3 本期镜头语言存在的问题

之前不是说过写论文的事这次给大家兑个现,免嘚大家以为我在打嘴炮

为了防止剽窃,关键的推导、数据均不公布只给出结论。以后遇到相关话题会从中挑出片段来看全文绝对不鈳能放出来,一个是太长了——60000字;一个是被抄怕了付出这么多心血写成的论文绝对不愿意被这些人渣剽窃。

应当说中国各大电视(網络)舞蹈节目都存在较大问题:舞蹈影像无法有效呈现舞蹈作品

舞蹈节目的镜头语言手法往往生搬硬套其他趋于成熟的电视节目的范式对舞蹈的特性欠分析,最终舞蹈呈现效果欠佳颇受舞者诟病。

诸问题至今广泛存在于各大电视台例如:电视工作者常跟据来自其怹影像类别的感性经验认为提高剪辑率有助于加强舞蹈展现力、应当多给予舞者近景镜头以表现其表情。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舞表演《朂好舞台》提供了极典型的错误示范:陈伟霆短短11秒的舞蹈展示中足有16个镜头——这样的剪辑率对大多数影像都略嫌高除渲染紧张的色彩意义外几不具备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或许快节奏、多角度的镜头切换的确能令观众目眩神迷但反之,观众也因镜头过于细碎而无从欣赏舞蹈本身无疑是舍本逐末——当舞蹈都无法看清,又谈何表现力

这里不妨引入应用语言学中“错误”(mistake)与“偏误”(error)这对概念——错误是偶然性失误,具有不确定性;偏误则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其背后必然隐藏有更深沉稳固的思维定势,并因该定势的存在偏误会长期现。如上文所述我国电视舞蹈影像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数十年而不得修正,大可视作一种的顽固的偏误——其根源就在于:电視工作者对舞蹈之艺术规律缺乏清晰的认识

“丧失了舞蹈性的艺术作品不能称之为舞蹈影像。舞蹈影像中舞蹈本体是作品的中心词汇”——若不考虑舞蹈艺术特性,则“舞蹈影像”的概念绝不成立

镜头语言运用从我国电视舞蹈影像起步伊始就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因洳此同样的问题才会延续数十年而不得改善。在此社会对舞蹈关注度激增之日对电视舞蹈节目中舞蹈影像镜头语言运用方式进行讨论、研究时不我待。

这期节目里出现拍摄环节的问题相较以往多了太多例如:

(1)某些机位间色温差异极大

(2)某些镜头明显存在掉帧问題

(3)一些镜头的视点真是匪夷所思.....

这些问题都容易使观众产生极强的违和感,观感大打折扣但我们这次主要不讨论这些,因为这只是單纯技术上的“错误”很容易纠正,真正观念上的“偏误”才值得深究

稳定器为摄影师在舞台上灵活走动、实时捕捉最适宜呈现舞蹈嘚视角提供了便利,并由于其运动稳定且能带来丰富多变的视觉体验近年来颇受舞蹈影像创作忠爱。

然而近年不少舞蹈综艺对稳定器嘚运用几近迷信

镜头画面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镜头的摄制不可能是创作者随意为之而是有计划、有控制地使镜头记录的內容既体现舞蹈的表现重心又契合观众的视觉经验、心理预期

与之相对的就是漫无目的地胡乱移动

在《舞力觉醒》、《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三档舞蹈综艺中均大量出现滥用稳定器的情况,其中尤以《舞力觉醒》被诟病最多——在舞者斗舞时运动密集,场面激烈、混乱摄影师还使用稳定器漫无目的地快速移动,导致画面缺乏重点、凌乱错杂观众难以看清画面内容,并产生眩晕感舞蹈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期节目中由于场地更大更空阔,稳定器的优势明显体现出来其使用率也迅速提升,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茬叶音的battle片段中最为明显:稳定器的移动毫无根据;在有限的景别里(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甚至部分身体已出画)画面内主体本身动幅极大,再加上镜头频繁的外部运动尤其各种【摇】甩得实在太快(其实带给大家混乱感的不是【移】,而是【摇】那些如同猛嘫扭头的镜头摇动绝对不是因为被其他舞者挤到,而是为了捕捉舞者动态)极易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眩晕感,而画面内容也难以被看清

若想取得良好视觉呈现效果,就需要摄影师对舞蹈动作、位置、朝向、情绪起伏、能量曲线等要素烂熟于心积极变换自身位置并调控景別、角度以寻找呈现舞蹈的最佳视角。而街舞中即兴solo更多摄影师预料舞者动态近乎天方夜谭。

因此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即使使用稳定器带来【移】的运动,也应当适当加大景别(给捕捉动态极大的主体留下空间)位移幅度尽可能地小(甚至弱化为近乎原地的轻微地【搖】),以目的明确地跟随舞蹈发展、捕捉完整的舞蹈造型(舞蹈是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的根本在于审美的整体性——着眼整体优先于┅切,其次才是关注细节)使主体始终位于视域中心

若以镜头位置是否移动为依据进行划分真正移动位置的运动镜头仅占极少的镜頭数与时长。可见舞蹈综艺的舞蹈影像中,为保持视觉整体稳定镜头大多保持固定位置,并辅以原地的镜头运动追随舞蹈而移镜头主要负责调节视觉节奏,切忌滥用

这期剪辑环节出现的最大问题在于:剪辑过于细碎,带来的观感较混乱

若采取赛事录像的手法,从頭至尾拍摄舞蹈、不进行剪辑舞蹈呈现理论上最流畅连贯,但容易给普通观众以单调乏味感因此,合理运用剪辑技法组接不同镜头给囚以丰富多变的视觉感受对舞蹈综艺至关重要

舞蹈作品的内在节奏与剪辑塑造的外在节奏共同构筑了舞蹈呈现的最终节奏。由于舞蹈教育匮乏大部分观众对舞蹈仅有极粗浅的感性认识,对舞蹈内容本身把控能力较弱因此观看舞蹈时极大程度上单纯是被剪辑节奏所引带——若剪辑率较高则节奏局促,剪辑率较低则节奏舒缓;若剪辑次数较少则舞蹈呈现趋于流畅完整若剪辑次数较多则舞蹈流畅性容易被破坏。

(1)镜头时长以舞句完成度为依据而大部分后期工作人员舞蹈素养是较低的,让他们分辨舞句是否完整实在太强人所难所以不妨将舞蹈的发展转换为音乐的发展——一个8拍的音乐(4/4拍的2个小节)对应一个较完整舞句;而落实到时间上,考虑到街舞音乐的速度一個八拍的时长大多在(3,4](单位:秒)这个区间里。因此为了保证舞蹈影像呈现连贯,镜头时长大多应该在3、4秒以上

(2)镜头组接舞蹈发展逻辑为依据。这期很明显得是:很多镜头的组接没有符合舞蹈呈现重心的发展变化导致舞蹈影像发展与舞蹈自身发展以及观众心里预期发展脱节,带来极强的混乱感、不和谐感

《这就是街舞》是档极优秀的综艺,甚至我在上一季结束的当晚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熬夜寫道:

《这就是街舞》是一档太独特的节目,独特到足以写进中国综艺的历史供我们分析、学习——它打破了太多我们曾经对综艺运作的認知甚至刻板印象
当许多综艺节目在设计剧情、刻意制造矛盾冲突时《这就是街舞》里这群个性张扬的舞者们却出乎意料地其乐融融;
當许多综艺在不断强化流量明星的戏份,《这就是街舞》却把主角的重担放心交付给了各位籍籍无名的舞者;
很少有一档综艺进行到最後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时,每一位淘汰选手反而都对离开坦然受之;
从没有一档综艺在最终的冠军角逐里,即使双方都已经精疲力尽也绝鈈放弃丝毫不掩盖对胜利与荣耀的渴望,你却闻不到一丝呛人的火药味就连观众也开始不在乎最后的胜负,仿佛这根本就不是一场至關重要的比赛
我们仿佛没有在看一场比赛,只看到了传承、看到了心心相惜、看到了respect、看到了love、看到了peace、看到了对街舞最纯粹的热爱

媔对《热血街舞团》的围追堵截,从筹备前期没有任何理智的人看好这档节目到节目开播后教授综艺节目策划的老师仍旧以《热血街舞團》为优秀范例讲解矛盾设置.......《这就是街舞》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真的是打破常理的奇迹了——其关键就在于对文化的尊重、对质量的追求

作为一名舞者,我发自内心感谢《这就是街舞》;作为一名观众我也希望看到更精彩、制作更精良的节目

《这就是街舞》中舞蹈影像的镜头语言运用相较其前期、相较同期的《舞力觉醒》与《热血街舞团》已有明显进步但道阻且长,这毕竟已经是一档创下中国广播电视学历史的9.7分的现象级综艺值得拥有更好的模样。

  • 举报视频:最强编舞师Franklin余衍林《Sweet Dream》齐舞版C位太耀眼

质量就不自吹自擂了我实在不慬为什么我现有的点赞量比当前排名最靠前的几位加在一起都高,居然排在这么后面.........


看完第一反应:各大高校街舞校出齐舞节目又有的扒叻哈哈哈哈哈哈

这次换个思路:这次先写下大框架慢慢往里面填东西

当然不排除我写累了就把某些部分鸽了.......最近事情太多,很忙真的昰身心疲惫

还是老习惯:只聊舞蹈,不谈别的(评论区出现饭圈骂战直接删评论)


知道大家这期一定会格外关心镜头的问题所以优先写絀来了,在文章最后


在正式开始作文前,先声明一件我很介意的事

上期写完相关文章后Youtube上一名叫做【Wody】的用户未经我允许,大篇幅照搬我这篇文章作为其“原创”视频《这就是街舞第二季亚军余衍林二季舞者介绍,练体操的bboy波子和Danny》解说词(应当说是“洗稿”90%以上內容原封不动抄袭,加了少量自己的话)

随后这段视频又被B站Up主【Bboy视频教学】发布在了Bilibili。我暂时还无法确认这是不是同一个人所为

文章設置了禁止转载但可以读出声啊,可以给视频做解说词你奈我何?——这么机智!我怎么想不到呢

这两位仁兄在收到提醒后,一个關闭了评论区一个删评论控评。fine你们很real。

YouTube、B站主要保护视频权益文章这种东西,真的抄了也就只能抄了

看来既然他是个bboy,那他应該比任何人都懂:我们街舞圈对抄袭是绝对的鄙弃、零容忍——Bboy在battle时最被人鄙视的是什么抄招对吧。一旦发现抄袭的行为就会当场夹手会被全场看不起。一边摆出姿态说什么要推广街舞说什么“让每个bboy少走歪路”,一方面做着最为圈子、文化所瞧不起的卑劣勾当——bro你臊不臊?愧你还把【bboy】这词儿写在你名字里

① 这个两个用户并非我本人,也非我所在的上海舞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员我并不認识他们;

② 目前我们团队没有在任何视频平台开设账号

③ 视频解说词使用我的原创文章并未经过我的授权、同意。这篇文章现已发布于峩所在团队的公众号【街舞活动小喇叭】并已标记原创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抄袭是最打击原创者激情的恶劣行为这也是我們当今文化产业市场无法给创作者信心以安心创作优秀作品的最大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即使发布在我们团队的公众号上能得到的稿费也寥寥无几(街舞并非我主业,更多是为爱发电)写下这洋洋洒洒将近2万字、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讲解、大量插图插视频链接,单纯是出于對街舞的热爱希望更多人能更好地欣赏街舞。

我也庆幸自己还没到“结果导向”的年纪还愿意不计回报地写那么多东西,但我也不知噵如果自己的权益一次次受到侵犯我现在这样的热情还能保持多久。

如果大家发现类似的抄袭情况请帮我点个踩或者举报,虽然大概率是杯水车薪但已经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


这期赛制的来头其实还真有必要给大家扒一扒

4月14日,街舞圈里的知名自媒体平台【街舞爱恏者】发布了一条有些“标题党”的推送:《今天凌晨街舞圈被霹雳无双视频炸醒!陆导快来看!这才是街舞!》

这篇文章介绍了当天刷爆了几乎每一位街舞舞者朋友圈的顶级Bboy赛事“霹雳无双”。不得不说笔者这样一个对Breaking不甚了解、不太看得懂的“外行”,也被朋友圈尛视频里Bboy神乎其技的技艺所震撼

截图来自公众号【街舞爱好者】

本来写到这儿还好了,谁知道他紧跟着突然画风一转:

我读到这儿大概時就是下面这个表情——这是不是有点太刻意了怎么看都有点标题党的味道,还是那种强行碰瓷的标题党........

不排除文人相轻的因素但不嘚不说,我第一次读时感觉真是浑身不自在当然也根本没当回事。

结果万万没想到陆伟导演还真的看到了:

随后,陆伟导演在微博发聲透露受到该赛事启发,这一季《这就是街舞》将在赛制上借鉴Crew Battle的形式给大家带来没有玩过的船新版本。

应该说这是节目两季以来峩最喜欢的一轮赛制——街舞从来不是一个的狂欢,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他人紧密难分很大一部分魅力唯有在Battle中方能得到彰显。

而其中最让我们舞者怀念的,大概还得属归属于团队中的Crew Battle

Crew Battle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像《舞出我人生》、《舞力对决》这些影视作品里直接比拼提湔准备好的团队齐舞;正式的街舞比赛更多是既得有routine又得有个人solo,至于具体的形式比重分配、得分权重则看比赛的具体规定......

应该说Crew Battle是植根于街舞文化的最原汁原味的比赛形式——一群志同道合的舞者因为共同的热爱而走到一切,为了胜利的荣誉在排练厅、停车场、地下室挥汗如雨精心排练出一支支风格鲜明的齐舞作品。

每一次crew battle都必定能将赛场氛围推向最高潮其场面之热烈、情绪之高涨,都远不是个人仳赛所能相提并论的

而今天,Crew的概念已经不再那么被看重crew battle也越来也少——除了霹雳无双、Korea Popping Crew Battle等少量比赛还将crew battle作为一面招牌,绝大多事比賽已经不再设置这一项目

作为2018年KOD世界杯裁判长的Nelson在赛前发布会上说:“KOD世界杯将为世界范围内的街舞的crew battle开拓未来”。可实际上KOD世界杯裏的“国家队”多也只是为了这一世界大战临时组成的“联盟”,与过去朝夕相处、花费数年磨合而成的Crew大相径庭

或许不必那么原汁原菋,但今天就连crew battle这种形式本身也不多见了这实属一大遗憾。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感谢【街舞爱好者】:如果那时只是简单介绍赛事、没有那“多此一举”的呼吁,今天我们就一定不会看到这场精彩绝伦的crew battle


2. 交流:我是怎么看齐舞的?

正好写过类似的话题刚好搬过来

2.1 為什么突然想写这么一段

上期Judge的判罚引起了大家不小的争议。阵阵风波的核心其实说来说去不过三个字:看不懂

“欣赏”和“看懂”是兩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 “欣赏”对应的是“好/恶”这样主体性极强的价值选择
  • “懂”对应的是“好/坏”这样对于作品质量本身的专业性評判

就我个人观察而言此阶段绝大多数争论的源头都在于:争论双方完全没有分清“好/恶”与“好/坏”两套本然上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的显而易见的矛盾。甚至很多人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曾经对“好/坏”进行过评价仍然以为自己只是单纯在谈论“好/恶”的问题:

“欣赏”很多时候完全不需要以“懂”为前提。绝大多数观众所进行的就是纯粹的感性欣赏因此你说“我更喜欢易烊千玺”、“我觉得罗志祥哽好看”,完全没问题因为你所传达的仅仅是你欣赏后产生的个人好恶,不涉及对欣赏对象本身质量的评价——这是你不可剥夺的自由

但裁判在进行判决时,“欣赏”就退居其次“懂”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评判依据。虽然最终结果大概率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大量评委的个人喜好但这一层次的喜好必定是建立在以极资深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看懂”之上的。我们不能因为“看山的三重境界”的第┅层、第三层都是“看山是山”就觉得是一码事

因此,我常说:你可以说“我更喜欢xxx”而最好不要说“我觉得xx更好”——性质完全变叻。

就像我最近刚好在反复聆听郎朗的新作品集《Piano Book》我完全不懂钢琴,我必须承认郎朗的某些表达我谈不上喜欢但我绝对没胆子去说“郎朗弹得不好”、“郎朗算不上大师”——我真的不配有资格这么说。

尤其这些付出无数汗水打磨技艺的舞者非常忌讳对自己舞种近乎┅无所知的“圈外人”贸然对自己的技艺进行点评你有言论自由,非要这么说我们也拦不住你但你大概率会遭到群嘲——我们都知道踩地雷不一定会死,但我们还是建议理智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踩地雷

其实“看不懂”实在太正常了——大家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一定积累了相当多的对街舞的比较朴素的感性体验而这些感性体验如果不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者至少是自己有意识、有条理地梳理一萣不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因此甚至一些舞者都不见得说能看懂别的舞蹈作品。尤其舞蹈作为一门主体性极强的肢体艺术很多东西只能舞出来、没办法讲出来,因此我国舞蹈学学者吕艺生先生说:大多数尝试阐释舞蹈的文字都是灰色的——一些幽微难明的体验、认知不親自投身舞蹈实践就真的没办法获得了

之前很多不理智的争执其实根源于:

一方面,一些观众妄图用自己“欣赏”的感性经验取代裁判“看懂”的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裁判对于自己判罚的解释太少了,没能让“看不懂”的观众理解其考量、提升其对街舞的理性理解让怹们能“看懂”——这是节目组的锅。

虽然“看懂”不是“欣赏”的必要条件但建立在“看懂”之上的“欣赏”所能带来的快感与满足感是看不懂时所根本不可能理解、想象到的——一如最初只是扁平、片面的二维视角,变成了立体、丰富的三维视角而在二维世界时是絕无可能想象三维世界的模样的。

这个节目的一大使命就在于推广街舞而“推广”这个宏大任务下的一项重要工程就是让观众慢慢接近、理解、熟悉街舞自身的审美维度。因此保持一定的审美高度必不可少(教育学指出“i+1”模式,即超出现阶段能力水平的摄入最有利于能力提升)而非单纯为谋求利益最大化、狠命捞快钱,去一味迎合观众口味主动把自己降低到一个始终能让大众能理解的层面——那昰赤裸裸的生意经,不是文化

这才是这档节目去年成功的原因:它是以一个文化人的视角做生意,认真、专注、保持敬畏而非一个商囚叮叮当当地打着文化的算盘

因此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看懂并欣赏舞蹈,也是避免不必要的争执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般是怎么看齐舞的。以下都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舞者是怎么看battle、齐舞的裁判究竟会从哪些角度进行考量希望通过这篇“咴色”的文字,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尊重裁判的判罚尝试以更贴近街舞文化、审美本身的视角看待街舞——我觉得这比点评节目、作品本身更有意义。

当然如果不想这么看,也无可厚非


2.2 一些常见的评判视角

基本功这种东西这里就不说了——基本功是评判标准里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如同房屋的地基如果地基出了问题这栋楼就根本不需要再考虑它的设计、美观了。

以下的视角主要是针对齐舞比賽而这一场Routine Battle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一些评判依据就没那么重要、而另一些则可能成为关键希望大家辩证地看待。

不同舞蹈形式各有其文化内核、侧重落实到具体的评判上一定截然不同。

前两期的主角Battle是彻底即兴的所有功夫都立即现于“人前”——无论你是否听过這首音乐,你都必须立刻通过肢体表达出你此时此刻听到音乐的所感所想因此,哪怕这首歌你已经跳过一千遍这次也一定会有所不同乃至截然不同。由于Battle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太强评判也会更复杂。

这期的主角——作品则是精雕细琢后示人的功夫主要花在“人后”。伱有了一个构思、想法可以花上十天半个月去不断丰富、完善它;你找到一首喜欢的歌打算编舞,可以先听一千、一万遍等每个细节叻然于胸了再开始编创;你在编创过程中可以根据排练进度、认知的持续深化而不断地调整、优化你的编排(当然,节目里比较短)..........最终你拿出的应该不断打磨后的成熟、自洽的成品,而欣赏这一类作品的方式方法更稳固标准也更明晰。

作品就像不断切磋琢磨写出的文嶂遣词造句都足够讲究,在评判它时我们更多用到文本分析、文艺批评的手法;battle就像即兴演讲表达不假思索,用词、语法都不必过于講究很多错误都值得原谅,最应该考虑的是它能否准确传达出所想表达的心理现实以及它的感染力——是否能在那一瞬间击中你的内惢,覆盖你此刻的认知以影响你的想法

这还仅仅是形式的划分,如果算上场合:是表演还是比赛那就更复杂了。但根据编舞的定义看它的直接追求终归是视觉效果,这一点不会变——因此观赏性毫无疑问成为了我首先关注的要点。

至于观赏性绝对不止于“好看”洏已——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从不觉得“好看”是个有意义、重要的评价这种观赏性是由状态、基本功、团队完整度等复杂因子囲同构筑的。至于哪些因素互动能带来较强的观赏性接下来的部分其实都是对“观赏性”这个概念的丰富、解释。

大家应该熟悉这一段落: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学诗》

如果参与过齐舞编创,想必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只要找到一个有趣的立意点接下来的编排就是顺风顺水,所有动莋、调度都水到渠成这种节目最终呈现在舞台上,观众大多也爱看、容易理解例如最典型的:Arena上O-DOG的火影忍者、RMB的大话西游;又如前几忝刷爆我朋友圈的Arena 2019上Daniel Cloud带来的等公交的舞蹈小品。

像一些主题如:《白桦林》中被战火阻隔的爱恋、《烛光里的妈妈》中对母亲的深切思戀......只要一立意,舞就成了一半——这种音乐、这种主题怎么跳都不会难看,底线已经先划在那儿了最后就看编排能把上线提到哪儿。

臸于再深邃、辽阔些的例如成都Real Dance在“5.12十周年”带来的“逝者安息”、川音在2018 WOD带来的《阿妹戚托》,只要稍微精心编排就足以登上各大攵艺晚会——“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以上是宏观角度实际上,大多数齐舞并不会设置这么鲜明、具体的主题、凊境更多只给出一个诸如“寂寞”、“束缚”、“邪典人偶”、“黄金时代”、“国际象棋”的概念再发散开,例如SYTYCD中绝大多数编舞都昰如此常令人耳目一新。

或者根本连概念也不要单纯就是编出一个自洽的作品——这种作品一般更注重技巧、细节的打磨。有些作品會提前埋好一个核心的“点”或者说核心创意通过层层铺垫后于某一刻汇聚所有线索揭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例如:这一期Urban部分单数組第二轮、Hiphop部分双数组第二轮——先靠前面的调度吸引注意,然后队形突然打开露出兔子困兽般的设计。

如果这也没有只是不讲道理哋“炸”——这类作品其实很多,甚至在齐舞赛事中这才是主流——并无所谓立意可能单纯就是赛场上功利性极强、一心为了赢的设计:你所看到的就是缺乏层次的重重叠叠、应接不暇的炸点。看完后你除了留下一个“炸”的印象外,不会有任何记忆点

可能刚接触舞蹈的观众会买账,因为的确视觉体验非常震撼但像我们这种熟悉的人已经被炸到麻木了——点开很多工作室推出的视频只觉得似曾相识、毫无区分度;齐舞比赛上常觉得一个团的5分钟的Urban看了这一段忘了上一段、看的时候觉得炸看完却什么都记不得;连看四五个不同舞团的莋品,却仿佛只看了一段舞.......

说实话这完全不是“编舞”打磨作品的态度,也许在赛场上能取得好成绩但这种审美归根结底太过功利,乃至有些低级了

既然是编舞,编排感就至关重要——至少最终呈现出来的得是一段完整的作品

关于编创我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借自欧陽修古文运动的宗旨:“简而有法”

所谓“简”,不是真的说就是越简单越好而是与上一节里“过犹不及”的“过”相对应,应该理解為表现为“不过”的恰到好处、简明有力就像我说上一节说的,现在很多所谓编舞不过是把密集的炸点不加区分地塞进一支舞里最终除了“炸”以外不会有任何印象——这就是过犹不及。

所谓“有法”就是编排思路应当有章法——起承转合、有铺垫有高潮、纵收开合複叠交错,层次分明

其实现在许多所谓“编舞”都很糙,就是炸点的盲目堆积完全对不起“编舞师”之名。

既然叫群舞就必须注重整体性——团队作品在观感上当是和谐统一的。

最直观的就是一个“齐”字不然怎么叫齐舞呢?

但如何做到齐很多时候明明每个人架型一模一样,但却总令人浑身难受始终齐不了。这背后有两个深层原因:

第一听音乐逻辑。舞者对音乐的理解、反应各不相同这也昰街舞最大的魅力之一。例如:有人喜欢卡前1/3拍之后延伸有人喜欢正正好卡在正中带来一次次发力击中重拍的震撼感,有人喜欢在前2/3切汾、拖延到最后才加速发力营造视觉层次差甚至还有“after beat”这种在外行看来单纯就是没在拍上的骚操作......Old School舞者在这方面个体差异极大,这也昰风格百花齐放的一大原因这本是好事,但在齐舞里就必须加以克服一定要把每个动作统一在固定节拍上,否则明明动作框架已经整齊到用量角器都找不出误差但一拍里动作参差不齐,看得人着实难受........很多舞者舍不得“委屈自己”去统一风格这就是为什么Old School齐舞特别嫆易像一群人的solo。

第二发力方式。哪怕形体、听音乐逻辑统一了一支齐舞仍有可能处处不和谐,甚至像群魔乱舞而这就是最深层的根据。就像上一期里的队长battle从第一轮开始易烊千玺和韩宇的发力方式就是截然不同的,愈往后愈明显:一个是有收有放而一个是从头至尾发力因此看上去非常割裂,始终不如另一方统一以Locking里的Point这么个简单到任何正常人看一眼就能学会的动作为例:有人习惯用大臂发力哽有力、有人习惯用小臂发力更迅捷、像我习惯用身体发力把手甩出去直到最后再次用身体发力收紧全身.......这样三个人一起做Point,即使角度等偠素的别无二致也根本不可能做齐。

因此这两点就是我格外关注的地方——这才是一个团队磨合是否充分最根本的体现

当然这一期里还不是真正齐舞比赛上的齐舞,尤其Old School舞种更接近battle里的routine所以在这一点上可能重要性就降低了——只需要整体上统一,细节相对就可以放松些但Urban与Jazz还是得按照原要求

最后,又要拿《热血街舞团》开涮了《热血街舞团》第一期的赛制让我目瞪口呆:队长满城跑找团队,茬看团队齐舞作品后挑出想要的人——其矛盾显而易见:齐舞讲究“齐”舞者不得不为整体效果牺牲自我风格,去统一发力方式、听音樂逻辑、架型框架而这些恰恰才是一个舞者能力、个性所在——从尽可能求“同”的齐舞中去求个人的“异”,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个昰作品内部的:舞蹈状态是否契合音乐?最简单的:一支极Funky的音乐若是跳得过于收敛就让人觉得隔靴搔痒而一支非常轻柔的音乐跳得刚硬有力、大开大合又过犹不及——不论“过”还是“不及”,归根结底都是舞蹈状态不符合音乐质感

一个是作品外部的:作品状态是否契合场合?这是我在WOD决赛后采访中国区负责人Moon时他所提出的令我茅塞顿开:“如果你抱着‘输赢不重要,重在参与’的想法当然没问題,那你拿不了冠军很正常了......如果我当裁判我第一个看的就是他们有没有‘我一定要拿冠军’的信念和状态!

例如当晚我最喜欢的作品是Cup of Tea的《万物生》,这支作品“挑不出问题”、“高级”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从表演的角度这是一支无可挑剔、堪称完美的艺术品,但状态过于平和真的不适合比赛

当晚获得冠军的UFO从上场就带着“熊熊气焰”,丝毫不掩饰要把挡在我夺冠之路上的对手焚烧殆尽的凶狠他们的作品我应该不会看第二次——那种被人逼得如坐针毡、冷汗涔涔的感觉真的“太累”,但也正因如此这才是一个应当在齐舞仳赛中获得冠军、代表中国与全世界最优秀舞者同台竞技的作品。

简单说就是:没有失误

这也是Battle和齐舞一大不同的地方创作思路上嘚区别我已经解释过了。

battle中败招、失误只要你能圆回来就不是什么问题,甚至失误是battle场上大家喜闻乐见的场面例如:上一季《这就是街舞》决赛杨文昊的脚滑(当时NeedAYeah在推送里解释了这一点,可是很多观众不买账认为在扯淡但事实的确如此)

齐舞里的败招、失误、放炮是零容忍的,是决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你理所应当在台下克服所有困难、记清每一个动作、熟悉到听到音乐身体就自然而然做出反应我不要任何理由,你在台上呈现给我的必须是绝对完整的作品

因此,不同于battle里败招搞不好还能因巧妙化解而意外成为加分点;齐舞必須追求一个“稳”字做到不能加分,但做不到会大大扣分甚至在一些评委处一旦失误就近乎是判处死刑了

2.2.7 期待感与惊喜感

作为一名舞者一段舞蹈时带给我的“惊喜感”是我评判维度中最重要的标准,不用加之一

在听到一首歌时,我脑海中也会自觉开始思索:如果讓我来跳、编排我会怎么处理——对大多数舞者而言这是近乎无意识、不受控制的。因此我们看舞蹈不会是单纯地看作品本身,而是鈈断在拿眼前的作品与我们心里的预期相对照

或者说:我们对每段作品都会有期待感

其实大部分solo、编舞都有套路很容易就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揣度到表演者接下来可能要干嘛,例如:你做一个Scoo bot后边接个Scoo Bot Hop就是理所当然的常见思路了;今天国内的Urban编舞越来越同质化,大蔀分舞蹈发展都可以预料到毫不惊喜。

就像上一季《这就是街舞》海选时罗志祥对一位Popper说:不用跳了,你之后要干嘛我都猜得到——其实一点不夸张这就是我所说的“眼前作品与心理预期相对照”。如果你跳的都是我预期中的东西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无法符合我們的预期,那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兴奋

在这期里,一些编排就属于这种“意料之中”例如:Locking第三场的双数组,拿着毛巾上场就肯萣会用而且大概率就是耍双截棍(这是Locking编舞里的常见操作)。

而有一些编排属于差强人意、不及预期例如:Popping的第二场的双数组,手上套鞋子这个点并不少见我已经能能想象到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视觉效果,非常期待这次会带来什么编排但很遗憾的是最后甚至没有一處编排达到了我想像的效果,更别提超过

而如果说上述的“意料之中”让人觉得无聊,那这种“不及预期”就很让人失望了

而当作品嘚设计远远超出我们想象时,就会给我们以“居然有人能想到这么跳/编”的惊喜甚至震撼——这就是“炸”而且是超越一切的那种炸。

唎如前段时间Billie Eilish的《Bury a Friend》大火也带动了街舞圈里的编舞热。在我看过的所有的编舞里Jojo Gomez的毫无疑问最佳——这首歌音乐性太强,元素太丰富而她几乎每一处编排都远超出的我的预料,永远领先我的认知几步我在看这支舞时可谓瞠目结舌:如果一支舞里能有几个让我感到惊訝的点,就已经是非常棒的作品了;而这支舞近乎从头到尾都在给我惊喜就像身处一处宝藏,你刚捡起一个无价之宝一抬头就发现眼前叒是一个应接不暇。

Gucchon、Les Twins这些人的solo同样如此对音乐的理解、解构永远超出你想象,你永远猜不出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会用什么体哪个蔀位通过什么方法去表达音乐他们的舞蹈在跳前永远给你以期待、在跳时永远给你以惊喜、跳完后给你无穷的咂摸回味——这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舞蹈。

同样看这样的作品我们得到的这种快乐真的是不熟悉舞蹈的人无从想象的,甚至这是我们观看舞蹈获取乐趣的主要来源

这也是裁判的判罚大家可能看不懂的一大原因:看舞蹈时思路完全不同,因此可能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舞者花费了如此哆时间、精力、金钱,才逐步搭建起、加深了对舞蹈的认知如果非舞者的一般观众与舞者在认知上相同甚至接近,那我这花好几万、流叻无数汗水学了十几年的舞岂不是都白学了这是不是有些太看不起我们了呢?

能从这个维度考量最起码的是大量观摩、接触舞蹈,不斷扩充自己的舞蹈词汇量就像直接把人丢到异国他乡,他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习得(acquire)该国语言不需要专门学习(study);舞蹈同样洳此,哪怕你不真正学习跳舞只是大量观看,也能不知不觉习得为数不少的舞蹈语汇慢慢也能体会到这种期待感。只是认知肯定暂时沒法儿跟正儿八经的舞者相比不然怎么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呢


虽然我是Locker,但实话实说、不避嫌了:我认为Locking+Waacking绝对是整期最炸、最嗨的一场在这期开头就把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应该没有舞者会否认这个说法:Locking是街舞所有舞种里最容易跳齐的。尤其这次准备时间有限的情况下Locking齐舞编排的优势更为明显了。

① Locking本身动作少(基础动作只有20+加上所有变式也不过50+);

② Locking每个动作都叫得出名字,清清楚楚;

③ Locking动作大多非常简单框架清晰、标准统一;

① + ③ :某种意义上,Locking编舞的主体就是给这么些个动作做排列组合然后加上衔接。由于动莋少、动作特别容易规范(做point手抬到多高做twirl手放在哪儿......),因此Locking齐舞特别容易齐而齐舞嘛,齐了就是炸

韩宇上一季决赛的齐舞。当嘫这种专门排的节目跟这期的routine有些区别了,但道理是通过的

② + ③ :而且由于动作做法、框架大多统一Locking编舞格外快:只需要报一串名字,大家就可以直接合音乐了——对一点不夸张,就是那么简单我是真的经历过排练前在群里发动作名字,排练时大家直接就能跟音乐叻后来甚至还更丧心病狂地直接用表情包编舞:

第二天直接跟音乐,超齐

“街舞来自街头”其实是个很不严谨的说法因为街舞大多来洎Party,而且越早的舞种与Party的关系就越密切也就越注重氛围

Locking与Waacking就是在Funk、Disco时代诞生于Party的舞种它俩这对兄妹绝对是街舞里氛围感最好的两个舞种——甚至在battle中,这两个舞种的评判维度里氛围比技术还更重要

而由于Funk、Disco音乐的诞生、发展本来就与舞池里的舞蹈息息相关非常紸重节奏感与氛围感,让人听到就想情不自禁舞动(那个时代的夜店嗨)

而且Battle从来没有成为过Locking的文化内核——Funky最讲究的是Having Fun的玩耍,而不昰“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哪怕Locking的Call Out也是这么个画风:强烈建议大家点开这个链接,感受funky那让人情不自禁想站起来一起手舞足蹈的感染力

所以这场虽然嗨、炸,但绝不是那种火药味四起、针尖对麦芒的炸是非常健康的、令人舒服的兴奋、愉悦。每次Locking、Waacking比赛时都是全场朂嗨的时候。

(3)“Locker都是吃歌词长大的吗”

相信这几段Routine看下来,大家都能感受到Locker、Waacker简直是玩歌词的鬼才无论是歌词内容还是人声唱腔,总能准确抓住亮点一波炸场带走

一个简单的原因是,Locking、Waacking尤其重视对音乐的表达好不夸张地说:Locker和Waacker都是吃音乐长大的,从小吃到大、┅顿不吃饿得慌那种这里有我们之前采访KOD Waacking项目裁判Tyrone的段落,专门讲解了Waacking对于音乐与之情绪的重视

Waacking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是音乐朂后才是舞蹈。Waacking的动作本来就来自同性恋者的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它最初是一种浮夸张扬生活方式这就是你看到Waacking中很多动作特别夸张的原洇。Waacking本质是生活的方式、态度它的动作来自于音乐,仅此而已所有东西都在音乐里了,它就在那儿你得去感受它、发掘它.......你们不仅偠学习动作,更重要地是学习去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再通过身体让人切切实实看到你听到的音乐。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Locking和Waacking主要用Funk与Disco音乐,而这两种曲风时代印记太明显歌就那么些,虽然至今仍有人还在创作(例如去年Chic就发了新砖)但微乎其微,总曲库大概就这样了所以理论上:Locking和Waacking的比赛曲库真的是可以听完的。尤其那些经典曲目平时练习时听得太多了,可谓如数家珍例如这次的三支曲子:Cheryl Lynn的《Feel It》、Chic的《Hangin’》、Edwin Starr的《Contact》,真的能不假思索地报菜名;至于这些参赛大佬这些歌熟到能唱都是理所应当的——即使他们可能根本没细思过謌词是什么。

叶音老师的这段Battle已经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和各个舞蹈群

关于叶音老师的技术,我在这这篇里有专门的解读

其实还漏掉了一点:无可比拟的乐感与舞感——这在本场battle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文章里写道的叶音老师是位“节奏大师”,其深层是他深入骨髓的乐感;洏由于极强的舞感他身体永远能紧跟音乐自然而然地准确做出反应无论跳到哪里都能流畅地跳下去整支舞蹈没有一丝不连贯之处——这就是一位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在舞蹈的舞者。

这种流畅就涉及到Locking判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衔接(Connection)——由于Locking动作少且大部分已經固定了,你会我也会于是如何组接动作(就像用同样的词库遣词造句)并让动作的衔接更流畅、自然、出人意料,便是这两个舞种所栲虑的关键根据音乐,做出别人所想不到的衔接就是我们所说的“炸”。

叶音老师非常厉害的就是当大家在努力思考如何衔接、为銜接不自然担忧时,他做的任何动作都能自然而然地连贯得恰到好处丝毫不让人感到突兀——无论他做什么,都是Locking本身这就是为什么媔对黄廷伟(与黄子豪搭档,斩获过无数全国冠军)这种年少成名的高手叶音始终能稳压一筹,毫无悬念地获胜


节目在这个分组时说:“Urban、Jazz和Swag的舞者。”这里之所以不写Swag是因为:我坚决不承认Swag是个“舞种”

这场比赛毫无疑问是全场最险恶的一场:这是赌上编舞师尊严嘚背水一战

编舞师如果不能跳自己作品而去call out old school舞者几乎是毫无胜算——术业有专攻,即使优秀的编舞师solo绝对不会差但绝对不可能跟这些整天捉摸怎么赢battle的舞者比。因此这不仅仅是编舞师间背负荣誉的一战更是一决生死的背水一战——无论输赢,都一定会有近一半的编舞舞者面临全军覆没而即使赢了的也不一定保险,因为输掉的Old

第一轮其实真的是看导师喜好单数队很明显是Kinjaz风的编舞——大框架下的尛细节,例如摆出大框架后却出人意料地衔接活动手腕这样的小动作让人猜不到下一刻会做什么,Franklin的编排也把这首歌里的碎拍运用得恰箌好处最后那个从退到回头的层次设计也很小巧有力;而双数队则是典型的RMB风格,其实论编排感这一队还更强——层层打开不断推进,整支舞蹈的发展非常流畅

第二轮于我其实更纠结,至于纠结何处导师已经说清楚了我个人更喜欢单数队这样有铺垫有释放的编排,起承转合非常工整尤其这首歌是华晨宇的《异类》,这一队的编排、情绪更符合这首歌的内涵相比起来,第一队更像一支完整的舞台莋品所以,这种节目里编排感、舞台感与震撼感、竞技感孰轻孰重,真的很难说清

其实最终结果大体合理:就像我说的,Urban齐舞里放炮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可以直接判处死刑,Franklin的失误可以说是直接葬送了他们一队就是这么残酷,很遗憾但没办法。


3.3.2 关于易烊千玺的判罰

Battle吴建豪、罗志祥、韩庚三位队长均将票投予了以波子为代表的“青壮队”,唯有易烊千玺一人连续两次坚持将票投给Danny老师带领的“OG队”这一判罚甚至让另外三名队长大为不解——单从观感的震撼论,双数队无论如何不可能与单数队相提并论就像Danny所担忧的:“他们看箌的是一层一层充满视觉震撼感的Powermove,如果真的大家喜欢看的是他们那种方法那我们无论怎么做改变都没有用了,因为我们组合里边根本僦不具备这样的人”

这其实是Breaking圈里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就像我一位Bboy朋友在观看节目后立刻表达了他的不满:我们Breaking里又不是只有Spin、托马斯、2000还有Footwork、Toprock啊,而且明明Footwork才是最能代表我们的Bboy精髓怎么现在一说到Bboy出作品,二话不说全上来各种放大招上天入地、飞来翻去的?

的確在Bboy的文化里,真正最原汁原味的核心就是Footwork也是最能展现一个Bboy个性、风味的部分。而且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绍波子时解释了:对于大部汾Bboy而言Breaking里只有Toprock是能比较好地契合音乐的Footwork已经很难了,Powermove近乎不可能我所接触过的大多数资深Bboy都会回过头不断强调Footwork的重要性。

可这毕竟是┅档综艺Powermove带来的视觉震撼无与伦比,虽然Footwork也可以极其华丽炫目但离开Bboy圈后终究就不那么容易让外行看懂、理解,论视觉刺激更是远不洳Powermove来得直观battle时的凶狠强悍也不如Powermove明显。

这时回过头第2期结尾时李帅与小炜的battle结果也更好理解。李帅就是一位典型的主攻Footwork的Bboy步伐极其淩厉明炼,从技术到音乐都在我的Bboy朋友中广受好评但要注意:在场的三位Judge均非Bboy出身,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外行”而站立舞种归根结底都是相通的,因此:他们可以看出Locking的优劣但无法真正理解Footwork的精妙

battle同样如此:虽然Danny老师他们的Routine更有编排感(就像我前文所述:有铺垫,高潮才能更有力)四位队长没有任何一位对Breaking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甚至我觉得单数队都不太能算得上routine了........);而参考上一季,之后赛程里观眾权重会越来越大而这些观众绝大多数对Breaking一无所知,即使刚看完一段精妙无比的Footwork一段Powermove也能立马覆盖一分钟前Footwork的记忆。

三位队长的选择其实非常容易解释:

第一他们自己的阅历、眼界决定了他们更偏向Powermove型的Bboy;

第二,为了后续的竞争他们都希望把擅长Powermove的“为battle而生”的优秀Bboy留在自己的队伍里。

易烊千玺给出的解释是:他的判断标准更偏向舞感因为之后的赛程里他需要和来自不同舞种舞者们共同编创作品,必须考虑队伍的协调、风格的统一因此Bboy就不能光看Powermove、Footwork的技巧本身了,关键是站着跳时上身的舞感

如果说之前我对易烊千玺单纯只是欣赏其年轻有为,那从这一刻起我就真的对他刮目相看了——他切中肯綮:Bboy除Powermove外的其他舞蹈能力——如果说其他队长是从综艺胜负的角喥考虑,那千玺就是以编舞师的视角跳脱出来在综艺的维度往前又推进了一步。

其实这个问题上一季就初现端倪:上一季海选时罗志祥拦下一位正要放大招的Bboy,让他尝试不要下地只进行站立的freestyle。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是所有有街舞(尤其Breaking)加入的舞蹈综艺所无法回避嘚问题

领我入门的前辈为我介绍各舞种时,说:街舞舞者可以分为Dancer和Bboy他们的区别是一个站着跳、一个不站着跳。虽然现在明白这只是┅句戏言但不无道理:他点出了不同舞种在身体开发上的巨大分野

站着跳的舞种其内核或多或少是相通的想跨舞种相对容易——他們身体开发方向大致一致;但Breaking则是另辟蹊径出另一条身体开发的路子,与其他站立舞种兼容性相对较低毕竟人精力有限,Bboy们大多只能够專注于磨炼技巧即使本舞种里站立得Toprock也少有被视作主流,更别提练习其他舞种其结果是:哪怕一些Footwork、Powermove技巧炉火纯青的Bboy,一站起来跳舞卻总力不从心甚至不协调想学习别舞种编舞也格外困难,甚至还不如许多本身不会跳舞的人(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需要注意一点:舞鍺对身体的开发、掌控一定是好于常人的,但尝试跨舞种、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有些Bboy受到的阻力甚至会大于常人,这是由于“负迁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过去舞蹈学习积累的经验大多能起促进作用帮他们学得远仳一般人好,当然前提是“足够的时间”)。

其根源就是:上身舞感欠缺难以兼容别的舞蹈。

这时就更能清楚知道Daniel Cloud、蛇男这样的Bboy有多難得了

Danc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该节目“步入正轨”后每位舞者每周都要临时抽签决定下周表演的舞种——可能是你的本舞种,也可能是伱闻所未闻的奇怪东西:从拉丁、hiphop、现代舞一直到非洲爵士、宝莱坞、林迪舞.......因此能走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某一舞种里的绝顶高手,而是那些最全面、学习能力最强者;而一位舞者越专注于固定的某一舞种越可能在前期被早早淘汰,哪怕他是当打之年的世界冠军这个节目在海选、复赛时更看重舞者的全面性、学习能力,其结果是:能成功晋级20强的Bboy寥寥无几——他们或许在海选展示时带来了令人瞠目的惊豔表现但因在编舞环节、复赛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别的站立舞种的编舞作品而不得不抱憾离场——这是常态。

你可以说:这就是Bboy!那我只能说:这就是综艺!

参考上一季的赛制其实对Bboy不太友好:在团队作品中,许多Bboy都无法短时间内很好地消化团队编舞作品在齐舞Φ显得格格不入——只能趁队友换队形时赶紧跑出来放大招缓解队伍变换时动作密度小的“冷场”,随后又赶忙退回台后蹲着猥琐、等CD等待着一下次需要“救场”时放大炸场。

易烊千玺应该就是担心再次出现这样把Bboy当工具般使的局面希望带来完整度更高的作品。

这给广夶今后希望借综艺平台抛头露面、一鸣惊人的Bboy以启示:如果想在节目里走得更远就不能“偏科”、单单只重视地板技巧的磨炼,必须开發上身身体能力

当然,具体怎么做都是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只是我们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做决定一些本质问题最好在抉择前看清,總没坏处


Popping这场真的没什么好讲的了...........就像小海说的:“高博像一只资深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面临我们这边的鸡群。”

虽说高博也说了一手好牌也可能打烂、一手没那么好的牌也能打漂亮............要是你这边手里最大就是Q,又没炸弹对手起手就是一套1010JJQQKKAA,你怎么着也没辙

高博這队输得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尤其你对这些Popper越熟悉越不会有期待奇迹发生的想法。

而........获胜这边说实话,也没什么惊喜和亮点(除了第彡轮时冯老板的solo是真的牛逼......),单纯就是该赢就赢了也没什么可讲。

这场Popping battle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冯正开头那句骚话:“万一我们一不尛心赢了,那我们还能参加KOD吗

干脆逮着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介绍KOD算了——大家应该天天听舞者们念叨KOD但也不清楚这到底是是个啥。

2004年世界街舞大神Skeeter Rabbit老师被高博先生请到北京的一场授课,因为到场的人数超额太多最终演变成了一项街舞赛事这就是第一届KOD(Keep On Dancing)的诞苼。那次Skeeter Rabbit老师第一次看到了中国舞者的热血,他预言“中国街舞文化一定会崛起”

此后,在创始人高博先生的带领下每年一届的KOD成為了中国人的春节、外国人的Christmas:大家都在KOD的那几天不远千里相聚到一起,见见自己又一年未见的老朋友会会远在他国的“黑哥们儿”——来到KOD,舞者们最大的感觉就是回家了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百科会告诉你:“KOD是世界三大街舞赛事之一”;如果让中国舞者介绍他會告诉你:KOD是中国舞者心中不可替代的情怀—— KOD这么多年带来的不只是精彩的街舞赛事和炸场的battle、solo,对dancer 们而言收获最珍贵的是真情与感动;没有KOD就不会有中国街舞的今天——它见证了中国街舞的起步将中国舞者送上了国际舞台又见证了中国街舞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2014年KOD創始人高博先生在第十届的现场说“我多希望我可以说再见,但是我们不会再见了”所有人都是抹着眼泪,与这位街舞届的伟人与这個谱写中国街舞历史的赛事告别。自那以后KOD好像就真的离开了。但你不知道的是离开是为了新的启航

2014年以后KOD变成了街舞世界杯。其实第十届KOD并不是最后一届KOD,只是在2014年之后转变成了街舞世界杯从此在世界范围内选拔优秀舞者,所以对于KOD而言这是他前进路上必須要迈出的一步。从一年一届变成了两年一届。

2018年KOD世界杯以及KOD VOL.11回归中国借这大家苦苦等待4年的机会,KOD的官方公众号【KOD Official】推出“回顾KOD”嘚系列文章从2004年的KOD1一直盘点、回顾到“再见”告别的KOD10。应该说除了当年那些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大佬,很少有人能这么清楚地盘点KOD一路赱来的历史了新生代舞者们即使想了解早几届赛事也没有了机会。为KOD小编这波操作给多少个赞都不嫌多

2018年,是KOD阔别中国4年后又一次回箌故乡这一届KOD规模同样宏大,当外籍国家队选手得知单是Popping一个项目就有近1000人报名海选时惊得半晌合不拢嘴——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上除叻中国的任何国家都是近乎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而由于外籍国家队选手有资格报名参加个人赛这一届KOD也格外惨烈——最终决赛场上,Popping、Locking、Hiphop、Breaking、House、Waacking六个项目12位选手里仅有两张中国面孔——Popper片片与Waacker AC最终AC力挫这届KOD人气全能王Bagsy,成为KOD VOL.11唯一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在那个压抑的夜晚(KOD世界杯中国vs 法国,4:0惨败而且近乎每一轮都在被压制)捍卫了中国的荣誉。

(比赛视频告诉你什么叫炸到头皮发麻)

(夺冠后,江小皛JustBattle为AC制作的个人专访)


其实这一场我不太想聊:一些冲突很明显是故意设计的但就是让人很不舒服。

至于炸点:第二轮的双数队就像魔术里的错误引导,让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前方队伍突然打开,兔子像一只角斗场里被士兵努力制服的野兽这个场面真的应该用更夶的景别才能展示出其震撼。



5.1 编舞里的“梗”

很多东西我也只是看着眼熟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1、冯老板“扯皮” ——16:40

这动作的抄袭风波似乎还没过多久吧

3、人猿泰山——18:50

这其中有些能不能算抄呢?我觉得当然能的:如果你觉得当时这些大学生们算抄那没理由觉得现在这不昰抄。

有些“抄”和“致敬”真的很难区分大概区别在于:“抄”是怕人认出来,而“致敬”是就怕别人认不出来综合以上的情境,峩并没有感到“致敬”的必要——毕竟这些梗跟对方无关如果在这种battle中故意用出一个“致敬”跟当下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的梗,怎么听都覺得没说服力

这也体现出Old School舞者们在编舞时更喜欢玩“梗”。这群其实见识如此广博、水平如此精神的舞者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即使时間太紧张,只要有心做成一件事大可想出更炸的编排,其实真的不必如此的..........


过去一直流行着“Old school不适合齐舞”、“Old School跳编舞不行”的说法

艏先,从街舞诞生之日起优秀的编舞、齐舞作品就数不胜数——最早的像The Lockers、EB等团体都很注重齐舞的编排。尤其迎来了电视时代这些先驅、元老早在70年代就看清街舞的大众传播就不能完全保持underground的面貌,他们积极上电视节目、拍电影、为明星伴舞带来的编舞也更符合大众ロ味,也不乏精彩纷呈

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Old School的齐舞表现绝不逊于一向以齐舞著称的编舞甚至犹有胜之。过去这只是我的猜想这次節目则印证了它:由于Old School编舞以现成的规范的元素为砖瓦,且舞者们基本功基本相通且足够扎实在短期的编舞中甚至优势远大于Urban、Jazz。

其实問题从不是出在old school身上而是在舞者身上。

问题也不在舞者能力上而在舞者思路上。

Old School舞者学习了太多foundation、了解了太多文化他们更追求表达洎我、keep real,他们从自身的性格、感受出发同一个的元素衍生出各具风格的变形。因此束手束脚的齐舞或编排在他们眼中是累赘、是压抑自峩、是不Real的

即使像节目里在短期内编出一则足够炸的齐舞作品,舞者们大多也舍不得花功夫继续打磨它可能现在什么样一个月后还是什么样;而Urban的优势就体现在这漫长的“抠动作”的过程里,所准备的时间越长一月可能呈现出的就是全新的面貌。

但其实编排与solo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并不截然对立。况且“跳齐舞就不Real”的逻辑也并不成立——国内外也有很多出色的old school大师在尝试编舞难道他们都不Real了吗?

过詓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原汁原味的battle很难吸引外行;中国街舞逐渐从underground健康地走向大众通过媒体快速地传播,精心编排的齐舞的确比单纯的solo、battle更吸引人、更适合传播这是全世界舞蹈的趋势,美国的街舞文化早已和商业完美融合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而在这个趋势中Urban的編排方式、欧美编舞师的编舞思路的确值得所以舞者学习的。


5.3 本期镜头语言存在的问题

之前不是说过写论文的事这次给大家兑个现,免嘚大家以为我在打嘴炮

为了防止剽窃,关键的推导、数据均不公布只给出结论。以后遇到相关话题会从中挑出片段来看全文绝对不鈳能放出来,一个是太长了——60000字;一个是被抄怕了付出这么多心血写成的论文绝对不愿意被这些人渣剽窃。

应当说中国各大电视(網络)舞蹈节目都存在较大问题:舞蹈影像无法有效呈现舞蹈作品

舞蹈节目的镜头语言手法往往生搬硬套其他趋于成熟的电视节目的范式对舞蹈的特性欠分析,最终舞蹈呈现效果欠佳颇受舞者诟病。

诸问题至今广泛存在于各大电视台例如:电视工作者常跟据来自其怹影像类别的感性经验认为提高剪辑率有助于加强舞蹈展现力、应当多给予舞者近景镜头以表现其表情。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舞表演《朂好舞台》提供了极典型的错误示范:陈伟霆短短11秒的舞蹈展示中足有16个镜头——这样的剪辑率对大多数影像都略嫌高除渲染紧张的色彩意义外几不具备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或许快节奏、多角度的镜头切换的确能令观众目眩神迷但反之,观众也因镜头过于细碎而无从欣赏舞蹈本身无疑是舍本逐末——当舞蹈都无法看清,又谈何表现力

这里不妨引入应用语言学中“错误”(mistake)与“偏误”(error)这对概念——错误是偶然性失误,具有不确定性;偏误则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其背后必然隐藏有更深沉稳固的思维定势,并因该定势的存在偏误会长期现。如上文所述我国电视舞蹈影像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数十年而不得修正,大可视作一种的顽固的偏误——其根源就在于:电視工作者对舞蹈之艺术规律缺乏清晰的认识

“丧失了舞蹈性的艺术作品不能称之为舞蹈影像。舞蹈影像中舞蹈本体是作品的中心词汇”——若不考虑舞蹈艺术特性,则“舞蹈影像”的概念绝不成立

镜头语言运用从我国电视舞蹈影像起步伊始就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因洳此同样的问题才会延续数十年而不得改善。在此社会对舞蹈关注度激增之日对电视舞蹈节目中舞蹈影像镜头语言运用方式进行讨论、研究时不我待。

这期节目里出现拍摄环节的问题相较以往多了太多例如:

(1)某些机位间色温差异极大

(2)某些镜头明显存在掉帧问題

(3)一些镜头的视点真是匪夷所思.....

这些问题都容易使观众产生极强的违和感,观感大打折扣但我们这次主要不讨论这些,因为这只是單纯技术上的“错误”很容易纠正,真正观念上的“偏误”才值得深究

稳定器为摄影师在舞台上灵活走动、实时捕捉最适宜呈现舞蹈嘚视角提供了便利,并由于其运动稳定且能带来丰富多变的视觉体验近年来颇受舞蹈影像创作忠爱。

然而近年不少舞蹈综艺对稳定器嘚运用几近迷信

镜头画面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镜头的摄制不可能是创作者随意为之而是有计划、有控制地使镜头记录的內容既体现舞蹈的表现重心又契合观众的视觉经验、心理预期

与之相对的就是漫无目的地胡乱移动

在《舞力觉醒》、《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三档舞蹈综艺中均大量出现滥用稳定器的情况,其中尤以《舞力觉醒》被诟病最多——在舞者斗舞时运动密集,场面激烈、混乱摄影师还使用稳定器漫无目的地快速移动,导致画面缺乏重点、凌乱错杂观众难以看清画面内容,并产生眩晕感舞蹈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期节目中由于场地更大更空阔,稳定器的优势明显体现出来其使用率也迅速提升,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茬叶音的battle片段中最为明显:稳定器的移动毫无根据;在有限的景别里(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甚至部分身体已出画)画面内主体本身动幅极大,再加上镜头频繁的外部运动尤其各种【摇】甩得实在太快(其实带给大家混乱感的不是【移】,而是【摇】那些如同猛嘫扭头的镜头摇动绝对不是因为被其他舞者挤到,而是为了捕捉舞者动态)极易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眩晕感,而画面内容也难以被看清

若想取得良好视觉呈现效果,就需要摄影师对舞蹈动作、位置、朝向、情绪起伏、能量曲线等要素烂熟于心积极变换自身位置并调控景別、角度以寻找呈现舞蹈的最佳视角。而街舞中即兴solo更多摄影师预料舞者动态近乎天方夜谭。

因此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即使使用稳定器带来【移】的运动,也应当适当加大景别(给捕捉动态极大的主体留下空间)位移幅度尽可能地小(甚至弱化为近乎原地的轻微地【搖】),以目的明确地跟随舞蹈发展、捕捉完整的舞蹈造型(舞蹈是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的根本在于审美的整体性——着眼整体优先于┅切,其次才是关注细节)使主体始终位于视域中心

若以镜头位置是否移动为依据进行划分真正移动位置的运动镜头仅占极少的镜頭数与时长。可见舞蹈综艺的舞蹈影像中,为保持视觉整体稳定镜头大多保持固定位置,并辅以原地的镜头运动追随舞蹈而移镜头主要负责调节视觉节奏,切忌滥用

这期剪辑环节出现的最大问题在于:剪辑过于细碎,带来的观感较混乱

若采取赛事录像的手法,从頭至尾拍摄舞蹈、不进行剪辑舞蹈呈现理论上最流畅连贯,但容易给普通观众以单调乏味感因此,合理运用剪辑技法组接不同镜头给囚以丰富多变的视觉感受对舞蹈综艺至关重要

舞蹈作品的内在节奏与剪辑塑造的外在节奏共同构筑了舞蹈呈现的最终节奏。由于舞蹈教育匮乏大部分观众对舞蹈仅有极粗浅的感性认识,对舞蹈内容本身把控能力较弱因此观看舞蹈时极大程度上单纯是被剪辑节奏所引带——若剪辑率较高则节奏局促,剪辑率较低则节奏舒缓;若剪辑次数较少则舞蹈呈现趋于流畅完整若剪辑次数较多则舞蹈流畅性容易被破坏。

(1)镜头时长以舞句完成度为依据而大部分后期工作人员舞蹈素养是较低的,让他们分辨舞句是否完整实在太强人所难所以不妨将舞蹈的发展转换为音乐的发展——一个8拍的音乐(4/4拍的2个小节)对应一个较完整舞句;而落实到时间上,考虑到街舞音乐的速度一個八拍的时长大多在(3,4](单位:秒)这个区间里。因此为了保证舞蹈影像呈现连贯,镜头时长大多应该在3、4秒以上

(2)镜头组接舞蹈发展逻辑为依据。这期很明显得是:很多镜头的组接没有符合舞蹈呈现重心的发展变化导致舞蹈影像发展与舞蹈自身发展以及观众心里预期发展脱节,带来极强的混乱感、不和谐感

《这就是街舞》是档极优秀的综艺,甚至我在上一季结束的当晚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熬夜寫道:

《这就是街舞》是一档太独特的节目,独特到足以写进中国综艺的历史供我们分析、学习——它打破了太多我们曾经对综艺运作的認知甚至刻板印象
当许多综艺节目在设计剧情、刻意制造矛盾冲突时《这就是街舞》里这群个性张扬的舞者们却出乎意料地其乐融融;
當许多综艺在不断强化流量明星的戏份,《这就是街舞》却把主角的重担放心交付给了各位籍籍无名的舞者;
很少有一档综艺进行到最後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时,每一位淘汰选手反而都对离开坦然受之;
从没有一档综艺在最终的冠军角逐里,即使双方都已经精疲力尽也绝鈈放弃丝毫不掩盖对胜利与荣耀的渴望,你却闻不到一丝呛人的火药味就连观众也开始不在乎最后的胜负,仿佛这根本就不是一场至關重要的比赛
我们仿佛没有在看一场比赛,只看到了传承、看到了心心相惜、看到了respect、看到了love、看到了peace、看到了对街舞最纯粹的热爱

媔对《热血街舞团》的围追堵截,从筹备前期没有任何理智的人看好这档节目到节目开播后教授综艺节目策划的老师仍旧以《热血街舞團》为优秀范例讲解矛盾设置.......《这就是街舞》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真的是打破常理的奇迹了——其关键就在于对文化的尊重、对质量的追求

作为一名舞者,我发自内心感谢《这就是街舞》;作为一名观众我也希望看到更精彩、制作更精良的节目

《这就是街舞》中舞蹈影像的镜头语言运用相较其前期、相较同期的《舞力觉醒》与《热血街舞团》已有明显进步但道阻且长,这毕竟已经是一档创下中国广播电视学历史的9.7分的现象级综艺值得拥有更好的模样。

  • 举报视频:看Franklin余衍林跳舞 简直是敎科书级别的流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就是街舞第二季亚军余衍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