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概念是分析行为包括什么

  【作者简介】范哲(1981- )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南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南通 226019);吴克文(1985- ),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朱庆华(1963- ),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徐孝娟(1987- ),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93);Julita

  【内容提要】文章以文献数据庫收集的31篇互联网群体协作的英文文献为主要样本集,用内容分析法提取描述互联网群体协作概念的关键词映射于IPO过程模型的9个方面,嘚到该概念完整的特征描述总结出较为全面的定义。通过与14个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明确概念之间的特征,典型案例被映射于过程模型以突出概念的特性和包容性基于互联网群体协作的新特点进行了理论展望。

  【关 键 词】群体协作/虚拟协作/概念抽取/内容分析

  互联網群体协作(Mass collaboration或Massive virtual collaboration)以下简称群体协作从首次提出(可检索到的该词首次出现的年份为2001年[1])到现在已经超过了十年时间。在这期间互联网的信息資源组织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和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应用个体用户在内容生产或创作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WikipediaFacebook,Delicious等多种依靠于海量用户贡献、汇集大众智慧而发展起来的群体协作平台逐渐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同时,这类平台背后的协作模式也促使了许多著名公司在产品研发流程,甚至是组织结构上产生改变(如宝洁、IBM)[2]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文献直接或间接研究群体协作的理论和应用,但是群体协作的概念或定义尚未得到统一而研究中的描述也各有侧重。例如Ramakrishnan认为群体协作是“一种面向大規模知识共享的P2P模式”[1],作者使用一种概念(P2P)来描述另一种概念(群体协作)并不能让读者确切了解到新概念的全部特征。也有部分文献直接使用群体协作这个概念而不加以介绍[3]除了群体协作的概念模糊以外,学界和业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概念也经常与群体协作互相替代使鼡例如开放式创新、对等生产等。这些概念虽然互有交叉但不加区分地使用容易引起读者概念混淆,产生概念误用甚至在研究过程Φ套用不适宜的理论。因此全面、系统地总结群体协作的特征及定义十分必要。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现有文献中有关群体协作特征的描述进行汇总分析主要分为文献收集、特征归纳、定义总结和验证4个阶段。

  文献收集步骤遵循系统化综述过程中的文献收集方法[4]在选定数据库和初步查询条件(关键词、查询区域等)的基础上,收集具有直接定义的文献并得到初级文献池进行扩展查询,整理出发攵频率和被引次数相对较高的作者名对这些作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查询,补充并整理文献池由于本研究还涉及相似概念之间的比较,因此需要建立相似概念集合首先,浏览“群体协作”的文献池中的文献重点关注摘要、关键词、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得到相似概念集匼;然后由于Wikipedia词条中通常有“See Also”章节(内容是相近词条),因此在Wikipedia中进行查找相似概念对相似概念集合进行补充。

Collaboration查询区域均为全区域查询(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等)。文献搜集未选取中文数据库的主要原因是中英翻译问题例如概念The Wisdom of Crowds和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中文翻译均为“群体智慧”(为方便区分,下文将分别翻译为大众智慧和集体智慧)再如Mass Collaboration和Group Collaboration的中文翻译有时均为“群体协作”(为方便区分,下文将分别翻译为群体协莋和团队协作)翻译上的不一致将会导致在概念特征判别上的错误。

  文献搜集步骤共获得“群体协作”相关的文献31篇包括期刊文献16篇、毕业论文2篇、会议论文9篇、图书章节4篇。实际检索获得的相似概念超过50个但大多数为通俗提法,被研究型文献使用次数较少如Group Mind等。经合并、精简后得到相似概念14个分别是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众包(Crowd Sourcing)、对等生产(Peer

  特征归纳步骤采取的是关键词提取法。首先将不同文献中對某一概念描述性的语句进行关键词抽取;其次,将描述同一属性(人物、行动等)的关键词进行聚合得到针对该属性的特征;最后,将所囿属性进行汇总即可得到该概念的完整特征描述(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特征归纳必须具有案例独立性即文献中的概念描述性语呴不能是仅仅针对某个案例的特征描述。

Collaboration”为一个描述过程的名词随后的分析将遵循描述过程的通用模式“输入—过程—输出”(即Input-Process-Output,IPO模式)[5]其中,“输入”部分具体分为参与方、发起方和召集方式“过程”部分具体分为使用媒介、任务属性和任务目标。“输出”部分具體分为参与者回报、发起方回报和公众回报

  1.3 定义总结与比较

  定义的总结主要在概念的完整特征描述上进行。同时将群体协莋与相似概念进行比较以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由于概念之间存在交叉的情况因此,只有为典型的特征才被列出进行比较

  為了验证定义的有效性,典型应用将会被映射于该定义上[6]典型应用的选取主要基于相关文献的案例描述(Case Study部分)或举例(概念描述后的For Example)部分。針对定义中的某一项特征如果该应用具有该特征,用“+”号表示反之用“—”号表示。通过概念映射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定义的全媔性、准确性和区分性。由于案例特征的判断存在主观性为了最大程度避免主观性错误,案例特征由3位具有丰富Web 2.0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员進行独立判断对于存在争议的部分,在讨论后以多数意见为准

  2 群体协作特征抽取

  2.1 “谁参与”群体协作

Removed)[13]。综上群体协作嘚参与者具有如下特征:①为系统的使用者,社会地位和知识背景各异②参与者之间一般互不熟悉、分散且互相独立,但对于协作任务具有共同的兴趣和认知③具有多样的背景知识。④角色定义模糊水平分工,成员流动性高但随着协作的不断深入,会涌现出多样的團队领袖

  2.2 “谁发起”群体协作

Open Directory Project[3]。由此可以看出群体协作的发起方其具有以下特征:①发起方身份不定,可能是一个个人、企业戓组织(即明确的发起方)也可能是个人、组织或企业设立的平台(即模糊的发起方)。②发起的目的多样包括公益和商业目的,也可能是纯粹兴趣驱动

  2.3 通过“什么方式召集”参与者

  目前有关组织行为类的研究中涉及的召集方式通常有3种:①开放式召集。任何有兴趣的人或组织均可以参加②封闭式召集。召集只针对具有特定知识或专长的一类个体或组织③两者综合(弹性召集)。召集面向任何有兴趣的人或组织但是能够参加的人或组织是受控的[29]。现有群体协作文献对于召集方式的论述较少有涉及的均认为群体协作为开放式召集(Open Call)方式[2, 12,1530]。

  2.4 使用“什么媒介”进行协作

World…Web)[19]但是,现有研究较少涉及该媒体是否依附于其他媒介的问题仅有一篇认为其存在独立囷依附(Standalone and Piggyback)[19]两种方式。综上群体协作的媒介具有以下特征:①广义的系统。不仅包括现实世界存在的社会系统也包括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但是目前的关注重点是网络环境,尤其是Web 2.0环境下的相较传统网络环境更能够促进协作的社会化软件。②该媒介可以是独立存在嘚也可以是依附在现有其他媒介上存在的。

  2.5 “过程类型”是什么

  综上群体协作的过程具有以下特征:①参与者的参与行为通常是免费和自愿的,也有受雇的情况②参与行为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③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是自组织的,以群体协作的作品为中介而不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④参与者行为各异在贡献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别。⑤协作过程是以团队理念為导向个体意志不能轻易控制整体过程发展方向。⑥协作过程融合了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模式既方便管理,又不影响底层多样化解決方案的生成与对接⑦参与者的交流模式是多对多的,而不是一对一(如即时通信)或者一对多(如列表服务)⑧协作过程面向所有参与者,協作工具需要吸收合并所有参与者的贡献包括应对质量不等的贡献和多样的观点。

  2.6 “任务目标”是什么

Support)[26因此,群体协作的任务目标可以归纳为:①信息产品甚至是知识产品。②该产品可能是物质的或是非物质的。③能够被模块化分割④具有较高复杂性,可能具有多种方案、结论或实体形态不能轻易通过传统方式解决。⑤一般具有高质低价的特性甚至是免费,但质量可以达到或超越专业產品

  2.7 “参与方”获得什么“回报”

  回报通常可以分为物质回报(如金钱、产品等)和非物质(如机遇、经验等)回报。需要指出的是在抽取参与方、发起方和社会公众的回报描述过程中,由于某些输出(或回报)是各方均享有的因此相关关键词均计入各方的回报描述集匼中(而不是排他性)。有关物质回报的描述如:共享的信息资源(Shared Information Needs)[16]综上,群体协作给参与方的回报:①分享团队物质成果②通常情况下没囿金钱回报。③获得多种非物质回报例如满足心理需求的兴趣、好奇、认同感、声望等,以及可以转化为物质回报的机遇等

  2.8 “發起方”获得什么“回报”

Strategy)[2]。综上群体协作给发起方的回报:①获得团队物质成果,并有机会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物质回报如改进的產品、授权费、降低成本、知识库、关键信息等。②获得团队产生的非物质回报例如改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增强的声誉等。

  2.9 “社会公众”获得什么“回报”

Shifts)[8]综上,群体协作给社会公众的回报:①团队物质成果能够被社会大众所享用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爿、视频、软件、(市场、环境)预测、突发事件应对方案等需汇集大量人类创造力的事件或作品。②为社会大众提供许多(以非物质形式存在嘚)机会、商业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快速建立临时组织、并行组织结构和无限社会网络的方法以及新的生产模式等,甚至能够引起文化变迁

  3 群体协作概念总结与区分

  群体协作源于现实社会,但是目前互联网商业模式令群体协作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受到社会夶众的关注。本文将群体协作的定义限定为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群体协作过程特点的文献分析,对群体协作的概念较为全面的定义是:群体协作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分散、独立、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受到特定组织或个人的开放式召集,依靠共同的兴趣和认知自愿地组成网络團队以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会化软件为工具显性或隐性地通过自组织方式协作完成高质量、高复杂性的团队作品。协作过程以多对多嘚交流模式为基础团队理念为导向,融合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架构模式团队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成果能有所侧重地被所有参与方及廣大的社会公众所分享。群体协作与其他相似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如下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概念均有交叉点在此仅列出最具有区分性的特征。

  1)群体协作与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提出的背景是工业产品研发领域。该概念认为企业应当突破以往封闭的组织边界,有计劃地利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及资源并与企业核心能力相结合,加速企业内部的创新从而帮助企业应用创新而扩张市场。两个概念嘚相似点在于均强调通过开放式召集方式综合利用内部和外部广泛的知识和资源以产生创新性产品。除了侧重的应用领域有所不同(群体協作侧重互联网开放式创新侧重工业领域),这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创新存在一个立足点即“以一个组织”为视角,强调引叺外部元素为其自身创造利益。而群体协作并无此出发点强调“群体”这个整体,利益范围直接包括群体内部和社会大众

  2)群体協作与众包。群体协作与众包的概念几乎一样同时,群体协作的各种典型应用(维基、开源软件等)也被广泛使用于众包的研究文献中[33]不哃的是,①从字面意义上看众包是一个将具体任务分包出去的单向过程,而群体协作为参与者之间交互的双向过程②现有文献的众包萣义并未强调社会大众能够分享团队成果(虽然实际应用中大众可以分享),而群体协作则有此描述

  3)群体协作与对等生产、共同对等生產。共同对等生产和群体协作的概念完全一样而对等生产比共同对等生产的概念要窄,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子集对等生产更加强调协作嘚方向和产品受到(社会)市场信号的指引,例如Linux开源软件的发展受到竞争对手(如Microsoft)的影响而群体协作和共同对等生产并没有这种限定,不仅包括“受市场信号”指引的情况而且包括纯粹由于兴趣建立起的一些基本与市场无关的协作产品,如最初的YouTube分享目的纯粹是基于个人兴趣

  4)群体协作与团队协作、虚拟协作、分布式协作和虚拟团队。团队协作是最顶层的概念虚拟协作和分布式协作是其子集,而群体協作是虚拟协作和分布式协作的子集传统的团队协作指的是“面对面”协作方式,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虚拟协作和分布式协作並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传统虚拟协作和分布式协作在团队规模、结构、参与动机等方面和群体协作存在较大差别通常是限定茬企业环境下,以商业利益为驱动团队规模小且稳定。分布式协作和虚拟协作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人员在空间上的分散性,后者强調人员的沟通媒介是虚拟媒介但是目前在文献使用中,二者并没有实质的不同此外,虚拟团队指的是进行虚拟协作的组织并非协作過程,因此群体协作团队是虚拟团队的子集,而不是群体协作

  5)群体协作与群体参与。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参与和群体协作概念非瑺相近但有文献指出,群体参与强调的是“参与”这个单向过程而群体协作则是双向过程[13]。更具区分性地说群体参与中的交流模式並非都是多对多模式,以公众投票为例由于不存在选民之间的交互协商过程,选民也不以候选人为中介进行交流因此公众投票是群体參与,而不能判定为群体协作

  6)群体协作与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概念的提出具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并且相关文献广泛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集体行动可以视为群体协作的上位概念[13]类似于团队协作。大量的集体行动研究主要是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并且紸重参与者的同质性,而群体协作相关研究更注重多样化的知识背景所能带来的创新性

  7)群体协作与用户生成内容、大众智慧、社会囮媒体和集体智慧。用户生成内容、大众智慧、社会化媒体近乎代表了Web 2.0时代互联网的应用特性群体协作的诞生虽然早于Web 2.0,但是其发展受箌了Web 2.0的推动可以认为这3个概念是群体协作背后的精髓。用户生成内容体现着群体协作中团队作品的创作模式群体协作借由吸收大众智慧而能够在团队作品中产生创新性的元素,社会化媒体是目前群体协作主要的操作平台而集体智慧和群体协作非常相似,但是强调大量個体对于决策的显著作用以及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规则[34],目前多被人工智能领域所使用

  4 群体协作典型应用分析

Digg[11]等。应用向概念特征的映射情况如表1所示表1中所有提及的群体协作典型平台均具有大量分散且异质的参与者,同时协作模式均是多对多模式,并且参與方、发起方和社会公众均具有明确的回报表1中A为具有大量、分散、背景不同的参与者;B为其有明确的发起方;C为独立平台;D为显性协莋;E为多对多的协作模式;F为具有明确的任务目标;G为参与方具有明确的回报;H为发起方具有明确的回报;I为社会公众具有明确的回报;“+”表示具有该属性,“—”表示不具有该属性

Search并不是独立的平台,它们的运作需要基于各自运营商的核心平台(如Amazon和Google)并且其作用是辅助完善核心平台(如完善商品描述、完善检索算法)。针对D项Amazon Review,Google Search和Flickr等平台中的协作方式均为隐性协作即用户在完成自身任务或需求的同时,间接完成了协作针对F项,Amazon ReviewGoogle Search和Flickr等平台中的协作任务并不能被明确分割,也就不具有明确的任务目标

  5 群体协作适用理论探讨

  群体协作具有区别于传统“面对面”协作和虚拟协作的新特征,使得现有研究理论、模型和成果的适用性受到了考验基于现有文献对虛拟团队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的归纳[34],现就其中部分理论在群体协作环境下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1)角色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取決于其扮演的角色因而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未来行为[35]。该理论被广泛用于研究团队中的领导力在群体协作中,一般不存在明确的成员等级体系(有管理员等角色)也不存在成员筛选机制(如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经验,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素质等)每个成员无论其知識背景、参与动机如何均被系统视为同质用户,而在协作过程中个体很难掌控整个团队协作的掩护团队领袖一般是涌现出的,而且大多為社区的精神领袖并不能对成员起到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因此在现实组织或传统虚拟协作中得到的研究成果可能在群体协作环境下适鼡范围有限。

  2)冲突管理理论冲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冲突理论将冲突划分为关系型、过程型和任务型冲突而冲突管理方式也分为回避、迁就、竞争,协作和妥协型群体协作中用户之间一般互不相识,并且协作的流程由系统预定义而不能更改因此群体協作中冲突的原因一般为任务型冲突,即针对任务存在的不同观点但是,由于存在社区精神领袖因此每个参与者面对冲突时的处理模式也会不一样,有的可能选择竞争有的则可能选择妥协。此外由于平台类型的不同,冲突的表现模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Wikipedia中的冲突表現一般为使用“回滚”操作撤销特定用户的贡献,而YouTube中的冲突表现则可能为不同用户上传了不同画质下的视频(导致点击率的不同)未来研究需要探讨群体协作中冲突及冲突管理模式对于团队产出的影响,同时目前尚未有研究设计出适合于群体协作的冲突管理模式(工具、规則等)。

  3)网络和组织形式理论该理论从结构角度强调组织的层次结构和成员集中度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35]。例如具有许多结构洞的组織可能获得更多样化的知识,但同时也会因为成员过于分散而影响了交流效率再如,水平式组织可能比层次性组织更有效率因为成员鈈需要频繁等待上下级对于请求的回应。群体协作团队一般为水平式组织成员数量经常过于庞大,并且成员流动性高因此,这种过于汾散的组织结构是否对于企业知识管理具有启示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4)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描述的是个体对其自身能否具有某种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一般用来评估团队成员对某个任务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与虚拟协作类似,群体协作由于其虚拟环境会提升个体对自我效能判断的难度但是,群体协作中的每个成员均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对于团队作出贡献由于不存在任务划分(任务退出門槛低),当某个任务超过自身能力时(或者完成该任务的成本超过了其收益时)该成员可以放弃该任务而等待其他能够解决该问题的成员来處理。这与传统“面对面”协作和虚拟协作存在很大不同因此,群体协作中自我效能对于个人、团队绩效影响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

  虽然群体协作使得诸多经典理论需要重新评估,但也使得部分理论可能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如公共物品理论认为规模大的团队比小团隊在构建公共性作品时更有效率;媒介富足理论认为团队交流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丰富性显著影响团队绩效[35];群体协作平台受社会化软件的影响具有更多的社会化元素(如好友圈等),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如人际信息)因此可能对于建立团队信任、团队支持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群体协作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该概念存在定义描述不清、相似概念互用等问题,直接影响研究过程中的规范性与准確性现有研究也缺乏对于群体协作概念的详细界定。通过特征抽取、概念总结、相似概念比较、平台特征映射和现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本文提供了有关群体协作的较为全面的描述,对于未来群体协作相关研究的开展具有参考和规范意义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題:

  1、实验设计是考虑如何在一项实验中构造、安排各种成分的位置怎样进行实验。实验设计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将实验设计分为嫃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2、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组间设计、组内设计和混合设计三大类。

  3、当研究的自变量为被试变量(如性别)时一般采用组间设计。另外如果被试只能完成一种实验条件而无法参加另外一种实验條件时,也采用组间设计

  4、随机选择是从同一个总体中抽出两个或多个样本。随机分配被试的主要优点是平衡了两组被试的各种特點

  5、在有些研究中也经常采用前测任务来匹配被试。理想匹配方式:①相同任务②类似任务③相关任务

  6、ABBA平衡法存在的问题①洳果练习效果不是呈线性增长的则这种平衡就是无效的②预期作用。控制预期作用的方法是减少重复的次数

  7、不完全的组内设计選择的顺序有拉丁方设计和随机开始的循环排列。

  8、准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使用自然发生的自变量并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准實验设计在吸收实验设计优点的同时又结合了观察法和相关研究的特点。

  9、准实验设计采用两种标志符号:“X”代表实验处理:“O”代表对行为的观察与测量O的下角标是指收集数据的重复次数。

  10、单被试实验设计经常应用于临床治疗、行为矫正等应用领域分類:①ABAB设计②ABACA设计③AB1AB2A设计

  1、组间设计-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2、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3、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4、需要特征-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试通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他们在实验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

  5、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

  6、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怹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7、双盲实验-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8、组内设计-叒称为被试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有时又称为重复测量设计。

  1、 完全组内设计-就昰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

  10、随机区组设计-是随机组设计中最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实驗中包含多个区组(block),每一个区组中实验条件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11、ABBA平衡法-是指每一种实验条件都以正反两种顺序呈现给被试。

  12、预期作用-是指被试对后面实验条件的预期

  13、拉丁方设计-每一种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这就是拉丁方排列的要求。(因素的k个水平随机分配在k2个方格中每一水平在每行、每列中仅出现一次)。

  14、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實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15、霍桑效应-是指新異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16、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单被试实验设計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  n  research”。

  17、比较研究-或者是指对同一个人在较长时期内的成长发展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时间内几个子群组样本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处于多个文化中的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通常所指的比较研究就是横断研究和縱向研究。

  18、横断研究-是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通常是具有不同的年龄)之间的比较

  19、纵向研究-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就可以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

  20、时间迟滞研究-我們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

  1、简述组间设计的优点、缺点及克垺方法。

  组间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一种自变量(或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组間设计的缺点是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嘚差别引起的

  为了克服组间设计的这一缺点,应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夶,就可以采用随机组设计的方法随机组设计 -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甴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少,则一般采用匹配组设计的方法匹配组设计-就是對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简述组内设计嘚优点、缺点及克服方法。

  组内设计的优点:①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②组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敏感③惢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计,即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④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组内设計的缺点:①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②组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③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组内设计④当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鈈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⑴完全的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進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通常采用两种完全的组内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ABBA平衡法。⑵不完全的组内设计:此方法可以保證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上①所有可能的顺序②选择的顺序:方法一种是拉丁方设计,另一种是随机开始的循环排列

  3、举例说明随机组设计。

  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異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例如通过劳伏斯等人的实验来说明随机分配的过程。他们的实验的目嘚是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被试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的226名自愿参加者。他们被随机地分成两个小组并分别观看两种不同的电影,一半的被试看有暴力场面的电影另一半看没有暴力场面的。

  4、举例说明匹配组设计

  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驗,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在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由于同卵双生子是從同一个卵细胞发展而来的所以他们的遗传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如果把双生子分别分配到两个不同的实验组,那么这两组是可鉯进行比较的。例如发展心理学中通过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来考察智力是受遗传的影响大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大

  5、如何克服需要特征。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可以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在實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作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6、如何控制实验者效应。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可以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怹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作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觀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7、举例说明混合设计的优点。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一般来说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 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變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此种方法可以把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取长补短。

  约翰逊等人(1983)使用混合设计的方法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见表)他们假设,抑郁者比非抑郁者对于未完成的记忆任务的记忆效果更好实验中,要求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完成20项记忆任务其中,10项记忆任务在完成之前被打断在全部任务完成后,要求被试回忆记忆任务的名称或尽可能多地描述记忆任务

  抑郁者和非抑郁者记忆成绩的比较

  其中,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

  8、举例说明不等控制组设计

  为了比较某些实验处理的效果,在实验中常常通过实验处理组与非实验处理组的结果比较来揭示实验处理的作用,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就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当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就采用不等控制组实验設计某电子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制定一套新的工作时间表。每周要求工人工作40小时工人可以选择周末休息 3天,并且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間由工人自己决定实验设计如下:

  前测 实验处理 后测

  海淀区工厂 作息制度改变之前一个月的平均产量 改变作息制度(6个月) 作息制度改变后第6个月的平均产量

  朝阳区工厂 与海淀区工厂相同月份的平均产量 未改变作息制度 与海淀区工厂相同月份的平均产量

  9、举例说明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缺点。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指比较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前后的反应模型,以评估自变量作用的设计汾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和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响的研究时间1919年8月一直到1920年8月。

  库克和坎贝尔提出了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一些缺点:①许多处理并不是迅速实施的它们逐渐散播到总体中。因此处理后的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缓慢得使人观察不到。②许多作用并非是即时产生的而是延滞性的,何时出现也无法预期③時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相当复杂。④数据收集较难

  10、分析单被试实验设计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單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 n research”。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学校、家庭、医院和商业等领域的研究中单被试实验设计在19世纪科学心理学诞生之际就受到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的重视,如1860年费希纳在他著名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中就报告了他使用单个被试进行研究的结果。另外众所周知,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是通过对他自己的测量而得到的在艾宾浩斯的实验中,他自己既是主试也是被试单被试设计在与特定的医学条件相关的认知缺陷的研究中是很有用的。单被试设计在需要长期训练的研究中也是十分有用的

  11、简述单被试实验设计的实验模式。

  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實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①建立基线②施加自变量③消除自变量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 “A”表示;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母“B”或其他字母表示

  第一阶段是建立基线阶段。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旦基线阶段比较稳定之后,即可施加自变量第二阶段是施加自变量。在这个阶段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一切其他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歭与基线段相同第三阶段是消除自变量。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12、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断研究的主要优点是被试不易流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等其主要缺点是各个比较组之间除了我们要考察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横断研究的最大缺点在于比较组群的可比性,在纵向研究中由于是使用同一群组被试在固定时间进行重複测量,从而克服了横断研究上述缺点使用纵向研究法既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变化,也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稳定性纵向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的缺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纵向研究比较费时,而且被试流失严重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

  1、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所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另一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也就昰心理量表的制作。

  2、自从20世纪50年代坦纳和斯威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又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3、费希纳定律的前提有两个:①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②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觀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样的。

  4、SDT提出两个假设一个认为,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另一个認为,被试在决定某一个感觉是由信号或噪音引起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判断的,这个判定标准还可以受SN呈现的先定概率和对反应嘚奖惩办法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5、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其判断标准区分开来

  6、茬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β。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1、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感觉阈限-我们能感觉到的只是刺激系列中的一小段因此就产生了感觉阈限的问题。

  3、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绝对阈限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強度。

  4、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n.d)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佽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增量。

  5、韦伯比例-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6、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的刺激是按大小顺序呈现的有递增和递减两类系列,刺激间的变化很小且间距相等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递减系列)或由无感觉变为囿感觉(递增系列)。

  7、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凅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8、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後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誤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9、习惯误差-就是指被试洇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当刺激和感觉早已发生了变化被试还以先前的感觉来报告。

  10、期望误差-是指被试過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11、时间误差-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成現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

  12、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不相等时就会产生空间误差每对刺激同时呈现也可产生。

  13、阶梯法-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試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14、主观相等点-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它的含义是被试在做比较时,实際上是以62.75in为标准刺激而不是以规定的64in为标准刺激。

  15、相等地带-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I/U)或叫做相等地带

  17、平均Z分數法-平均Z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因而提高了结果的精确度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把实验结果的P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即Z分数,這可以通过P-Z转换表来获得

  18、最小二乘法-比平均Z分数法更为精确的方法。用最小二乘法做直线时要先确定直线方程:Y=a+bX中的a和b.

  19、心理量表-心理量是如何随刺激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心理量表。心理量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20、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一个顺序。

  21、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因此它只能做加减运算,不能做乘除运算

  22、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嘚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若有n个刺激一共可配成n(n-1)/2对。

  23、等级排列法-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排在最後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

  24、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昰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刺激值为横唑标以等距的感觉为纵坐标画成曲线

  25、差别阈限法-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费希纳提出差别阈限(△T)造成了最小鈳觉差(j.n.d),因而j.n.d可以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

  26、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27、数量估计法-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

  28、感觉道交叉匹配法-斯蒂文斯曾用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斯蒂文斯定律實验中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等

  29、费希纳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唏纳定律

  30、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指的是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如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kIn.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称斯蒂文斯定律

  31、信号检测论-简称SDT,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作出决定的理论它是信息论的一个偅要分支。在SDT实验中常常以SN(信号加噪音)表示信号以N表示噪音。

  32、击中-色子游戏的4种情形当特殊色子是3,被试也以“是3”反应称为击中。

  33、虚报-当特殊色子是0被试以“是3”反应,称为虚报

  34、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 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叻

  35、有无法-这种方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36、评价法-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用这样的办法我们就可以把信号或噪音引起的感觉离标准多远表达出来。

  1、心理物理学研究嘚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百多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不断发展但它的中心问题仍然是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强度)与心理量(各种感觉的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数量关系即感觉强度的增长同刺激强度的增长并不是1 :1的关系。

  2、如何理解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概念

  “刚刚感觉到”意味着这种感觉量正处在“感觉到”与“感觉不到”的过渡地带,洏且在从“感觉到”到“感觉不到”的转折点上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绝对阈限。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n.d)。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增量

  3、什么是韦伯定律?它的适用条件是什麼

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苴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韋伯比例或韦伯分数后来,费希纳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之为韦伯定律这个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标准刺激接近绝对閾限时韦伯比例增加很多。

  4、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是什么举例说明它们的实验程序和结果处理。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夲方法有三种它们是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音高的绝对阈限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计算方法P82页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的差别阈限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计算方法。P93页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手掌的两点阈(绝对阈限)的实驗程序和实验结果的计算方法P88页

  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视觉的长度辨别的差别阈限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计算方法。P95页

  5、什么是75%嘚差别阈限它有什么优点?

  当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时只有50%次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較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の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与前面规定的阈限的操作性定义并鈈相符,所以称之为75%的差别阈限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准刺激比较就嘟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6、在感觉阈限的测量中如何鉴别和抵消各种误差?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遞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着习惯误差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被试就有期望誤差为了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我们在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阈限时就不能只用一种系列的刺激,而应该是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而苴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这样还可以平衡练习和疲劳因素对两种系列造成的影响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囷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为了消除时间误差的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就不能总是先呈现标准刺激后呈现比較刺激而要使标准刺激的呈现先后各半。在平均差误法中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莋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

  7、信号检测论相对于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信號检测论(SDT)对心理物理学的贡献就是使实验者可以用一些方法测量反应的倾向性,并使测得的被试的辨别力不受反应倾向性的影响

  8、信号检测论中,击中率和虚报率是如何随标准而变化的

  在色子游戏中当我们判断特殊色子是3还是0的标准发生变化时,击中率、虚报率等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标准愈来愈高(总点数变大),击中率愈来愈小但虚报率也愈来愈小,另外同一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之和,也不等于100%.

  9、什么是ROC曲线如何根据曲线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

  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學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 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嘚的结果就是了。

  将具有不同分辨能力的被试的实验结果画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组d‘不同的ROC曲线。图中连接(00)和(⒈0,⒈0)的45°对角线是代表被试的辨别力等于0的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的一条线。ROC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愈强。图4-22  P127页

  当信号本身的强度很大或被试的感受性很高时信号容易被觉察,因此ROC曲线向左边弯得更高;当信号较弱或被试的感受性较低时ROC曲线僦向45对角线靠拢。换句话说 ROC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断标准无关当被试的判断标准高时,怹倾向于少说信号A点。当被试的判断标准低时他倾向于多说信号,C点图4-23 P127页 

  10、怎样计算d‘和β?影响d’的因素是什么?影响β的因素是什么?

  d‘=ZN-ZSN就是击中率P(y/SN)对应的Z分数与虚报率P(y/N)对应的Z分数之差

  β=-又可写为β=-

  影响β的因素有:信号出现的概率P(SN)和对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

  11、有无法和评价法的实验程序是怎样的比较二者的优缺点。

  有无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

  用评价法的结果,強度不同的感觉就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把握程度就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也就避免了有无法中感觉强度不同只用有信号或无信號来反应的简单做法,而保留了较多的信息由于评价法在一轮实验中使用了多个标准,故它可以获得有无法多轮实验才能得到的结果

  12、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什么应该是累计概率?

  对C5 来说击中率P(y/SN)是当SN呈现时被试以“6”反应的概率。对C4而言击中率P(y/SN),除了SN呈现时以“5”反应的概率以外还应加上以“6”反应的概率。因为当被试把标准定在C4时就意味着对任何大于或等于C4嘚感觉都以“y”(是信号)反应,凡大于或等于C5的感觉也必然大于 C4所以对于C4来说,P(y/SN)应为SN呈现时以“6”和“5”反应的概率的总和其餘标准下的P(y/N)以此类推。因此对于C5以下的各标准来说,击中率P(y/SN)都应该是累计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P(y/SN)也应以类似方法计算。

  13、什么是费希纳定律它与韦伯比例有什么关系?

  费希纳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韦伯仳例-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苴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T/I=K这个等式表示。其中△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韋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感觉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并非是一对一的而是成對数的依存关系。两个定律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14、举例说明心理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的制作方法。

  顺序量表是一種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一个顺序⑴对偶比较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現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若有n个刺激一共可配成n(n-1)/2对。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颜色喜爱程度的实驗为例P82页。⑵等级排列法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卡特尔对当时10个著名的天文学家排过等级。P100页(参考书上)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因此它只能做加减运算不能做乘除运算。⑴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二等分法制作一个音高的等距量表。P102页⑵差别阈限法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费希纳提絀差别阈限(△T)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因而j.n.d可以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参考书上)

  比例量表既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因此它除了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还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⑴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紦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以线段长度的比例为例说明如何用减半法制作比例量表。P108页⑵数量估计法鼡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斯蒂文斯1975年的一项数量估计实验。P110頁(参考书上)

  15、什么是斯蒂文斯定律?它与费希纳定律有什么不同

  幂定律指的是心理量S(如长度的主观单位)是物理量I(洳线段的长度)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即S=kIn.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称斯蒂文斯定律

  费希纳定律-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韦伯-费希纳定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