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房安装了空调,突然不能制冷,最近室外温度在20度左右

国家计委 国务院生产办 能源部关於印发《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的通知

1991年12月25日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能源部

为了加强和完善小型节能热电项目的湔期工作,进一步突出小型热电项目“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特点和提高效益,原国家计委节能局曾于一九八六年编制了《小型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要求》等文件并印发全国试行。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国家计委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司、國务院生产办公室节约和综合利用局、能源部节约能源司和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又组织专家对《技术要求》作了修改和补充制定叻《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现印发你们请各单位按此执行,并将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及时反映给我们

附件:1.小型節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

2.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计算方法

3.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4.小型节能熱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办法

附: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

6.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附件1.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

附件2.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计算方法

附件3.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方法

附件4.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

1.1 为使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充分体现小型、地方、节能的特点,符合节约能源、以热定电、集中供热、改善环境汙染状况的原则贯彻选择最优方案、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工程建设嘚全过程

1.2 本规定适用于单机容量为12MW及以下供热机组的区域性热电厂和自备热电站。中低压凝汽式电厂改造为热电厂的工程可参照本规定。

1.3 城市供热规划是编制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依据之一在上报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将经上级批准的城市供热规划一并报送

1.4 区域性热电厂的供热范围要适中合理。蒸汽网的供热半径为3--5公里热水网的供热半径宜控制在10公里以内。在合理的供热半径内只能建一个热电厂不得在已建成的或计划建设的区域热电厂的范围内,再建自备热电站或锅炉房(调峰锅炉房及少量高参数鍋炉房除外)

1.5 项目实施时应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优先利用老凝汽式电厂的供热潜力和改造成为热电厂、充分利用区域内已建成的供热網络

1.6 热电厂(站)的最终规模,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予以明确小型节能热电厂(站)的最终规模宜控制在四机六炉的水平。

1.7 当熱负荷较大热电厂(站)兼供工业与非采暖用热时,对供热范围、供热介质、供热参数、供热方式等应结合机组选型、热力网设计进行綜合的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居民采暖供热应优先选择热负荷密度较大的地区。

1.8 为确保热电厂(站)有良好的运行条件和经济效益设计时热化系数一般宜控制在0.5--0.8之间。当热电厂(站)以供热采暖热负荷为主时取较低值以供工业用汽为主时取较高值。

在供热范圍内应保留一部分容量较大、炉龄较短、热效率较高的燃煤锅炉作为备用炉和尖峰锅炉,并落实其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1.9 小型节能热电厂的设计不应套用大电厂的模式,在确保热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条件下系统宜简化、布置应紧凑。生活福利设施和辅助生产設施应尽可能利用社会上的现有设施

1.10 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应是有一定技术力量的设计部门或工程、经济咨询部门并有从事该项專业设计全过程的经验。

1.11 项目应充分体现出节能效益凡新建机组(不包括利用工业余热发电的机组)应达到以下指标:

供电标准煤耗率≤0.36Kg/Kw.h;

供热标准煤耗率≤44Kg/g\GJ;

年节约标准煤量为1.3t/KW以上。

年节约吨标准煤净投资为500元/吨以下

對于燃烧煤矸石,洗中煤及利用其它废热废能的工程其上述相应指标宜乘以1.1的系数。

1.12 项目的建设周期为土建开工至机炉投产并网发電向用户供热的时间新建工程的建设周期宜控制在下表所列的时间内:

2.1 建设单位及其主管单位、热用户、设计单位应高度重视热负荷嘚调查与核实工作,建设单位应尽可能提供可靠的热负荷数据热电厂(站)的设计单位应对热负荷的核实工作负责。

2.2 热负荷的调查应根据全年性热负荷和季节性热负荷按采暖期、非采暖期分别统计出最大、最小、平均的热负荷数值

建设单位及主管单位应组织生产热用戶如实填报下列材料:主要产品产量及单位能耗、生产班制,检修起止日期;用汽压力、温度;用汽性质;每月的用汽量、耗煤量:采暖期、非采暖期生产日的瞬时最大用汽量和最小用汽量;回水量、水质及利用情况;自备锅炉的容量、台数、参数、炉型及热效率;年燃原煤量煤的低位发热量。上述用汽量统计中若包含采暖或空调热负荷需注明有瞬时记录仪表的主要热用户,应提供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典型日的热负荷变化曲线另外还应说明企业近期及远期的生产发展及热负荷增长变化情况。

2.4 新增的生产工艺性热负荷根据已批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设件中的有关数据统计热电厂(站)可研报告中应附录该项目的批准文件。

2.5 采暖热负荷、空调、通风和热水負荷的热指标应按照CJJ34--9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选取建设单位应在当地城建和规划部门的协助之下,分别统计各建筑物的类别、现狀和近期的采暖面积

2.6 设计人员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热负荷统计资料,在建设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主要热用户进行逐个调查向現场有关人员逐项核实该热用户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尽可能准确地求得热用户的用汽量与参数以及自备锅炉的年平均运行热效率。

2.7 设計人员应把经过调查核实到得到的热用户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最大、最小、平均用汽量以及用汽参数考虑热网损失后折算成热电厂出口嘚供热量,单位为GJ/h热网损失值宜取5%。采暖热负荷的热网损失已考虑在热指标里故不应再折算。

2.8 热电厂(站)需要供出的朂大热负荷应考虑同时率同时率数值为0.7--0.9,对于供热区域内热负荷较平稳取大值负荷变化大的取小值。采暖热负荷不应考虑同时率、对于采用热用户负荷曲线实际叠加的可不考虑同时率。

2.9 采暖负荷在采暖期内的持续热负荷曲线可根据设计采暖负荷数值和室外温度延时曲线绘出相应考虑了同时率后的生产工艺热负荷和采暖热负荷的叠加值即为设计热负荷。据此绘制出年持续热负荷曲线作为进行裝机方案比较、绘制供热设备工况图的基准。

2.10 为了提高热电站的经济效益应尽量选择较高参数和较大容量的机组。但考虑供热的安全鈳靠性尽量避免安装单炉进行供热。

2.11 新建工程的6MW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应选用次高压参数。

2.12 供热汽轮机的选型可按以下情况确定:

2.12.1 热负荷稳定的热电厂可以全部选背压机组成或抽气背压机组

2.12.2 当热负荷不太稳定时,可装一台抽汽冷凝式机组作为调节

2.12.3 對于利用原有锅炉房发电或改建锅炉房为小热电的工程,一般应装背压机组或抽汽背压机组

2.13 锅炉炉型的选择应结合热负荷变化情况、煤种、煤质、灰渣综合利用的落实程度及环保要求等综合考虑。

2.14 热电厂(站)内的锅炉应尽量选择同一型式、同一参数,以便于运行檢修

2.15 选择锅炉容量和台数时,应核算在最小热负荷工况下汽机的进汽量不得低于锅炉最小稳定燃烧负荷,以保证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荇

锅炉台数和容量的确定,按下列要求选择:当一台容量最大的锅炉停用时其余锅炉(应包括热用户中已确定作为备用的锅炉)应承擔:

2.15.1 热力用户连续生产所需的生产用汽量。

2.15.2 冬季采暖、通风和生活用热量的60--75%;严寒地区取上限

当在现有发电厂扩建供热机组,且主蒸汽及给水管道采用母管制系统时锅炉容量的选择应连同原有部分全面考虑。

2.16 机炉配置方案应进行多方案比较与计算分析推薦出最佳方案。在计算机组的运行经济指标时应根据年持续热负荷曲线,分配机组的运行工况进行采暖期最大、平均、非采暖期平均、最小典型供热工况下的汽水平衡计算,求出各项热经济指标

3.1 对新建工程的厂址选择,应依据供热规划以及场地条件、燃料供应及運输条件、供水条件、工程地质、电力出线及并网条件、环保条件、热力网走向及供热范围、除灰条件等通过多方案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確定。

3.2 燃料来源及运输方式必须落实可靠应取得燃料供应部门、煤矿及运输部门的同意文件。确定煤种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当地煤和附菦的劣质煤

3.3 当具有两种以上运输条件时(铁路、公路、水路),应结合热电厂(站)本期及最终规模、生产成本、基建投资、环保及茭通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后确定

3.4 热电厂(站)的供水水源必须可靠。当地表和地下水源可靠性基本相同时应结合投资、运行条件、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后确定。

采用地表水时应对其水源、水质、补给条件,取水方式和条件、枯水期和洪水期对热电厂(站)運行的影响等方面理出论述并取得有关主管单位同意实施的文件。

采用地下水时应附有专业部门提供的水文地质报告。对水层、补给條件、储量、采量、水质、枯水期对热电厂(站)用水的可靠程度及对附近其它水用户用水的影响等方面提出论述并取得有关主管单位哃意的文件。

3.5 热电厂(站)的灰渣应综合利用灰渣综合利用设施应与热电厂(站)的建设同步进行。

当灰渣综合利用不落实时贮灰場的储量应按最终规模规划,按存放本期全部灰渣5--8年的规模实施

当灰渣综合利用落实可靠时,不应再设贮灰场但需设置事故或周转灰场其存量不宜超过热电站6个月的最大排灰渣量。

灰场位置及占地应取得当地主管部门的同意

贮灰场的选择,应结合当地条件热电厂(站)的除灰系统、输送方式、投资、工程地质、环保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

3.6 热电厂(站)的厂址占地应按规划容量确定、按实施進度分期征用厂址应尽量不占良田,尽可能减少搬迁工程量要注意节约用地,热电厂(站)围墙内的占地面积宜控制如下数值:

新建2×12MW机组≤6×10000平方米;

新建2×6MW机组≤4.5×10000平方米;

新建2×3MW机组≤3×10000平方米

3.7 厂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应参照原电力部《火力发電厂工程地质勘测规范》中有关“选厂勘测”的内容

厂址不应选在下列地区:

3.7.1 滑坡或岩溶发育的不良地质地区。

3.7.2 断裂带以及地震时发生滑坡山崩和地陷等地段。

3.7.3 有开采价值的矿藏上

3.7.4 需要大量拆迁建筑的地区。

3.7.5 文化遗址的风景游览区

3.8 当厂址地處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附近存有构造断裂时应对厂址进行稳定性研究,提出有关对策和处理意见

3.9 确定热电厂(站)厂址时尚应考虑和满足以下条件:

3.9.1 附近有无电台、电视台、地震台、军用通讯设施、危险物品仓库等。一般应按其行业要求保证其安全间距

3.9.2 附近有无对热电厂(站)烟囱及高度的要求。

3.9.3 热电厂的防洪标准应和当地标准一致

3.9.4 应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3.9.5 厂址宜选择地处城市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3.10 确定厂址时,应根据热电厂(站)最终规模时电力出线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出线方式规划好出线走廊。

3.11 选择厂址时应考虑施工安装场地。其位置宜在主厂房的扩建方向

3.12 工厂企业在厂区内建设自备热电站时,与原有建(构)筑物和设备的距离应满足防火、及行业规范的要求。

4.1 工艺设计必须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采用成熟的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应选用节能型产品

4.2 厂区各主要车间布置应注意热网管道引出方向、电力出线联结、热电厂(站)扩建以及厂内茭通运输等的相互配合。扩建端不宜布置建(构)筑物

4.3 主厂房跨度一般选用:汽机房跨度 单位:m

单机容量|背压机组|抽凝机组|背压机組|抽凝机组

|抽背机组| |抽背机组|

单台锅炉容量 | 跨 度

4.4 除灰系统应满足综合利用要求。炉排炉、沸腾炉及循环流化床炉都不应出红渣宜设置冷渣器或采用其它排渣措施。每小时排灰渣量在2吨及以上时宜采用机械除灰或水力冲灰。水力冲灰水应考虑回收重复使用

4.5 热力系统Φ,除氧器与高压加热器共用同一加热汽源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考虑采用0.39Mpa除氧器,不设高压加热器

4.6 当冬夏季或周期性的峰谷热负荷经常存在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在多台给水泵中设置1至2台汽动给水泵,其排汽用于除氧器加热或低压回热系统特殊情况丅,也可暂停高压加热器以其加热汽向外供热。

4.7 凝汽式机组改低真空供热时凝汽器入口水温度不宜超过55℃,最高出口水温度不宜超過75℃为提高供水温度可在凝汽器出口设尖峰加热器。

4.8 热电厂(站)设计有抽汽式供热机组时一般先装抽汽式供热机组二次循环水的循环水泵布置在主厂房内,不另设泵房

4.9 热电厂(站)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应根据原水水质,按标准确定当选用次高压参数时,应采鼡除盐系统

为节约能源,应尽可能回收凝结水

4.10 热网补充水应利用锅炉连续排污扩容器排水。补水量较大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鍋炉补水与热网补水是否分别处理。

4.11 热电厂(站)用水在可能条件下与附近工厂统一考虑,在水质好的前提下也可用附近工厂排出嘚工业水,二次利用

4.12 小型热电厂(站)宜采用就地控制室方式控制。

4.13 热电厂(站)工艺设计要满足当地工业卫生、劳保安全、消防、环保要求

4.14 工厂锅炉房改造为热电联产时,应优先采用原有锅炉房如原有锅炉房和锅炉可用,则新建汽机房和控制室应尽量靠近原囿锅炉房或利用原建筑如需移地新建时,则新建热电站的厂房应考虑与锅炉房的上煤、煤场、除灰、供水和热网等相协调尽量利用原囿设施,以降低工程造价减小占地。

4.15 工艺设计的各部分应执行新修订的《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

5.1 热力网设计热负荷,应是与の连接热电厂(站)供出的热负荷对于增长缓慢的发展热负荷,可分期实施以减少初期投资。

5.2 热力网供热系统、供热介质、供热参數、运行方式、是由热源、热力网、热用户三方的条件、特性、要求所决定因此应由三方共同协商,由热力网设计者经技术经济比较确萣

5.3 蒸汽热负荷较大,且最大及最小负荷相差悬殊时宜以两根管道供热,每根管道的通过能力可按60%总负荷考虑

5.4 对于热水管网,供热初期供水温度不宜过高当外部热负荷增长时,可提高供水温度扩大供热能力。其供回水温差直接连接时不小于20℃,间接连接时鈈小于35℃

5.5 热力网与用户连接,对于小型热水网在地形及建筑物高度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直接连接;对于大型热水网可采用間接连接。

5.6 热水网的调节对于单一的采暖负荷,应根据室外温度进行中央质调节或采用质和量的综合调节当热水网具有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多种负荷时应按采暖负荷行进中央调节,并保证不同热水负荷水温的需要同时根据各种热负荷的用热要求在用户处進行局部量调整。在装有厂外调峰锅炉的热水网中应根据拟定的热电厂(站)与调峰锅炉联合运行方式确定干线的设计流量。有条件的笁程可以上微机、调速泵

5.7 小区热力站,尽可能利用原有锅炉房并利用原有厂区,生产区的管网

小区热力站供热面积不宜过小,以節省投资

5.8 供热管网走向与敷设方式,应根据用户用热参数及网络优化综合确定敷设方式在取得有关方面协议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架涳敷设、低支架敷设,如果当地有地下人防工程可利用人防通道。

直埋无沟敷设在掌握国内生产的保温材料性能、保温结构及施工、运荇经验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下水位、冻土深度、土壤耐压力、土壤结构等情况确定,确保供热的安全并注意其经济合理性。

5.9 熱力网须根据设计负荷进行水力计算和热工计算蒸汽管网按最小负荷进行核算,以满足用户要求并列出计算结果表;对热水管网应绘沝力工况图,热力网实施可根据热源供热能力及装机计划分期施工且与热源同步进行,但设计必须考虑扩建的可能

5.10 热力网保温材料,应是导热系数低、容重小强度好且无腐蚀的易于成型而无损人体健康的材料

5.11 应尽量回收凝结水,以节约能源和水资源

5.12 投资在700万え及以上的热力网工程,应另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5.13 热力网设计应符合CJJ34--9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的要求。

6.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6.1 小型节能热电工程投资估算包括从前期工作开始到项目建成投产的全部基建费用。一般包括:

热电厂(站)工程(含厂区围墙內热力网工程);

6.2 电力工程(指热电厂及接入电网工程)投资估算应依据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管理局颁发的《电力工业基本建设予算編制办法》,取费参照能源部颁发的《火电、送变电工程建设予算费用构及成计算标准》以及中央和地方颁发的有关投资估算的现行文件等进行编制

6.3 结合小型节能热电工程具有的“地方”和“小型”的特点,编制投资估算(包括概算)时依据本规定对《火电、送变电笁程建设予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中的部分项目费用,进行下列调整

6.3.1 建、安工程费

6.3.1.1 当不选用高温高压供热机组时,“特殊笁程技术培训费”不予计列

6.3.1.2 小型节能热电工程施工期短,施工方式采取本地区招标施工队伍来自省、市、区级国营和集体企业與大、中型火力发电工程施工方式有较大区别。因此下列建、安工程取费项目及其费率,按本规定计列

1 施工队伍调遣费费率。%

2 雨季施工增加费费率 %

3 夜间施工增加费费率: %

4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费率 %

5 劳动保险基金费费率

6 临时设施费费率 %

项 目| 建筑工程 | 安装工程

6.3.2 設备购置费

6.3.2.1 不计列用于大型发电机组的“特殊施工机械购置费”

6.3.2.2 小型节能热电工程设备原价小于大中型发电机组,下列费鼡的费率和计算标准按本规定计列。

1 备品备件购置费费率

2 工器具及生产家俱购置费

工器具及生产家俱购置费=新增人员数×320元/人

指生產单位为生活和管理所需要配备的车辆购置费

计算标准:按下表的车辆名称、规格、数量和现行出厂价加运杂费、车辆附加费计算。

机組容量(MW) | 重 量 |新 建|扩 建

注:1.4~5t载重车:2×6MW选3辆2×3MW及以下选2辆。

2、扩建高一级机组时按高一级扩建定额计列。

3、生產用车辆如水处理用酸、碱糟车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计列在相关系统设置购置费中。

4、如需调整车辆购置的品种及数量时编制人員应在说明书中说明理由,费用宜控制在所确定的投资

6.3.3.1 小型节能热电工程项目归属地方施工应采取招标,“电力施工企业基地建設贴费”不予计列

6.3.3.2 “前期工作统筹费”改按“前期工作费”计列,计算标准按国家计委颁发的《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及现行有关規定

6.3.3.3 建设单位管理费费率取2%

6.3.3.4 生产职工培训及提前进厂费

生产职工培训费=新增人员数×60%×2000元/人

生产职工提前进厂费=新增人员数×1000元/人

6.3.3.5 办公及生活家俱购置费

办公及生活家俱购置费=新增人员数×370元/人

6.3.3.6 联合试运转费

施工单位参加联合試运转费费率暂按3.5%;调试费费率暂按4.5%计取。

联合试运转小时取值一般为96小时

6.3.4 铺底流动资金

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90)15号文的精鉮,对新、扩建热电工程投产所需的30%铺底流动资金应予落实上述资金空缺时,应将铺底流动资金列入投资估算

铺底流动资金计算标准:

铺底流动资金=30天燃料费×1.05×30%

由基本予备费和材料价差组成。材料价差指为购买市场价格的材料与予算价间所发生的价差

6.4 热電厂(站)投资估算项目划分应依据能源部颁发的《电力工业基本建设予算项目及费用性质划分办法》。投资估算编制深度到单位工程

6.5 热力网工程投资估算一般应依据下列文件进行编制。

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第四册煤气热力工程》取费依据地方市政工程;

项目所在地基建管理部门颁发的热力网工程概算定额及市政工程取费;

其他费用依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基础设施其怹费用定额”。

6.6 小型节能热电工程依据本规定附件四《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进行经济评价

6.7 小型节能热电工程只进行财务评价,判断建设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评述热电联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8 财务评价以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和贷款償还年限为主要评价指标当建设项目的内部收益率FIRR≥ic=10%,投资回收期≤7年、节能贷款偿还年限≤7年(包括建设期)全蔀贷款偿还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时,应认为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6.9 热电厂(站)售热价格的拟订,应以保证按规定期限偿清贷款本息和對国家、对用户(地方)、对热电厂(站)三方互利为原则

热价和电价应征得地方物价管理部门和电力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取得同意文件

6.10 经济评价人员应重视资金来源,认真落实除节能贷款以外属地方自筹的各项资金来源及其贷款条件将自筹资金落实文件作为可行性研究的附件,一并送审

附件一: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

3 机组选型及供热方案

7 消防、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

9 工程实施条件囷进度

11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1、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鈳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多方案的分析、论证与比较。推荐出最佳建厂方案为编制和审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2、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系根据原水利电力部电力规划设计院(85)水电电规设字第71号文件“水电厂工程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与可行性研究内容罙度规定”的原则,并结合小型热电厂的特点制定的

3、本文件适用于供热机组单机容量为12MW及以下的区域热电厂和自备热电站。中低壓凝汽式电厂改造可参照本文件

对于单机容量为1.5MW及以下的工程。可依据本规定适当简化主要是论证建设锅炉房、安装相应发电設备以满足热负荷并将多余电力送出的可能性合理性。

1.1 设计依据及范围

说明本项目的编制依据(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名称、上级对项目建设书的审查意见及筹建设单位的委托书等)

说明本工程的范围:厂内、厂外工程包括哪些,不包括哪些

介绍当地概况、地理位置、城市性质、交通、人口、工农业生产、燃料、水源、电力供应,供热现状供热规划的主要情况。

介绍本工程在当地供热规划中的位置、莋用、供热范围与其他热源的关系等

介绍本工程当地环境的基本现状。

若为扩建或老电厂改供热项目时亦应介绍老厂概况及生产工艺凊况。

从热负荷发展电力负荷增加和环境改善等方面论述本工程建设必要性。

1.4 本期建设规模及规划的最终规模

说明本期推荐方案的鍋炉、汽轮机、发电机的型号。

应体现节煤压油、改善环境、减少占地、集中供热、以热定电综合利用、降低造价等

为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所采取的措施。

2.1.1 主要论述本地区及本期工程供热范围内现供热方式、热源分布及热源概况、热网概况

2.1.2 应分别说明。

2.1.2.1 现供采暖面积、供热量、供热参数、热指标、调峰及备用炉

2.1.2.2 现供工业热负荷、供热量、供热参数、回水情况、调峰及备鼡炉。

2.1.2.3 现供生活热水负荷、供热量、供热参数

2.1.2.4 本地区现有锅炉总数。总t/h数、烟囱数量、年用煤量并分出工业与采暖及民用炉总数及总t/h

2.1.2.5 列出本期工程供热范围内各工业用户现有锅炉明细表。内容为:用户名称、锅炉型号、台数、额定蒸发量、安装年月、目前状况等

2.1.2.6 本期供热范围内采暖锅炉及区域联片锅炉房的情况(内容参见2.1.2.5)

2.1.2.7 现供热对“三废”的治悝情况及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2.1.2.8 有无生活热水供应和制冷热负荷

2.2.1 工业热负荷

2.2.1.1 列出用户或建设单位提供的现状和近期本笁程投产热负荷表。负荷表的内容主要为:

用户名称、生产班制、用汽参数、用热方式、采暖期及非采暖期的最大、最小、平均用汽量(t/h)对近期新增的用户或近期用热量有明显增加的用户应说明增加原因。并附省、市主管部门批准计划任务书的立项文件

2.2.1.2 對上述热负荷逐户进行核实,对用量较大的用户应详细说明其核实过程和方法核实时应逐户进行热电厂(站)与用户热差值的折算。

2.2.1.3 列出经过核实、折算的现状及近期热负荷表、内容同上

2.2.1.4 绘制出工业热负荷典型日及年持续曲线。(若有空调制冷热负荷时┅律按工业热负荷对待。)

2.2.2 采暖热负荷

2.2.2.1 列出当地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平均温度采暖延续时间。

2.2.2.2 按现状、近期、远期三個阶段分小区列出民用、公用、工业的采暖面积(分出平房与楼房)。

2.2.2.3 按有关规范选取热指标计算出最大及平均采暖热负荷等。

2.2.2.4 绘制热负荷与水温曲线计算出最大及平均热负荷利用小时数。

2.2.3 生活热水负荷

说明其数量、用热数及方式

2.2.4 绘制生产、采暖和生活热水总的年持续热负荷曲线,计算最大热负荷利用小时数

2.3.1 说明供热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及原则。

2.3.2 根据供热范围及对热負荷的修正求出设计热负荷,确定工业与采暖及热水负荷的供热参数说明热用户生产工艺,主要用介质温度还是压力

2.3.3 论述供热凝结回水的情况(水质、回收率、回收方法等)

2.3.4 考虑热网损失和工业企业用汽同时使用系数后,经核实确定设计热负荷

生产热负荷采暖期 最大 最小 平均 单位:t/

非采暖期最大 最小 平均

空调制冷最大 最小 平均

采暖热负荷 最大 最小 平均

制冷热负荷 最大 最小 平均

生活热负荷 最大 最小 平均

热电厂(站)总设计热负荷

采暖期 最大 最小 平均

非采暖期最大 最小 平均

3、机组选型及供热方案

3.1 凡扩建或小火电改热电时,应首先论证老厂供热能力或改供热的可能性及方案

3.2 装机方案应进行多方案比较。论述在不同热负荷时各工况的情况比较内容一般應有:

年供热量、年发电量、厂用电率、发电、供电、供热标准煤耗率、年利用小时数,全厂热效率、年节约标煤量、热化系数、总投资等见下表:

3.3 当工业用热参数为两种以上或工业与民用采暖热负荷均有时,应结合热力网部分进行全供热系统的供热方案的优化比较

3.4 结合燃料来源、煤质、热负荷特性、综合利用、环保等条件,论证锅炉选型

3.5 方案比较时,应相应进行汽平衡计算并列出计算成果表。

3.6 根据比较结果提出推荐的装机方案及供热方案。列出推荐方案机、炉的主要技术规范

3.7 叙述调峰及备用锅炉的选择,并以附件方式予以落实

装机方案在各工况下的技术经济指标 表1.3.2

| | 项 目 | 单 位 |采暖期|采暖期|采暖期|采暖期|

汽平衡情况 表1.3.5

|MPa|锅炉蒸发量 |t/h| | |

| |汽轮机抽(排)汽量 |t/h| | |

|MPa|减温减压汽量 |t/h| | |

|MPa|汽轮机抽(排)汽量 |t/h| | |

4.1.1 简述当地电网的现状(包括负荷情况、水電、火电各占的比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本热电厂(站)在本地区的作用和任务水电丰富地区和冬夏热负荷变化较大的地区,茬丰水期和夏季热电厂(站)发电出力的变化

4.1.2 电力负荷预测与平衡

按照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负荷现状,对本地区的负荷增长进行近、远期的负荷预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4.1.3 系统连接方案

说明热电厂(站)与系统的连接方案热电厂(站)出线电压等级忣出线回路数。

4.2.1 说明燃料耗量;可能供应的煤源(含分散供热用煤转给本工程的煤源);煤种、煤价;运距及运输方式;决定的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

4.2.2 煤质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C 、N 、O 、S 。

W 、W 、A 、V 、C

t 、t 、t 、Q 可磨系数。摩损指数和

4.3.1 根據城市总体规划和供热规划所确定的原则说明本工程所选各厂址方案地区概况、特点、水文气象条件厂址位置与工矿业、居民区、城市規划等的相互关系。距主要热用户和最远热用户的供热距离和其他热源点的距离地形标高差、自然环境(如周围有名胜古迹文物风景区應特别指出)厂址绝对标高,最高水位地下矿藏和当地社会经济情况。附近机场、电台、军事设施等及其影响

各厂址总的永久占地面積(包括厂区、水源地、专用水库、水管、灰场、灰管、铁路、码头、公路、生活区等)和施工用地面积。并分别列出占用耕地、菜地、林场、畜牧草地面积、单位产量拆迁量(包括房屋面积、结构类型、户数、人口及其它设施等)。是否有铁路、公路、河流、通讯线改噵厂址总的土石方量及其各项补偿费用的估算。

4.3.2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应有工程量和投资)

4.3.3 提出推荐的厂址方案

4.3.4 列出当地氣象条件和计算用资料

年最大风速及风向和频率

按厂址方案分别说明各自的交通运输量比较(包括铁路、水运、公路等),接轨点位置、專用线长度及投资估算运输吨位、距离、码头位置。公路的路面等级和桥梁承载能力以及车流密度、是否经常堵塞。由于本项目建设洏引起的外部运输条件扩建的的工程量和费用并应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承运和接轨的文件或协议。

(如无重大差别只说明推荐厂址方案情况)

说明各厂址的供水水源、(地面水、地下水)热电厂(站)水源必须落实可靠应摸清热电厂(站)用水和工农业与城市用水嘚关系和影响。存在什么问题解决的措施。注意枯水期、流量分析保证率为95%枯水年用水的可靠程度

4.5.2 提出取水方案。并取得各有關部门同意

(如无重大差别只说明推荐厂址方

根据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勘测规范进行厂址工程地质勘测工作。提出可研阶段勘测报告查明厂址和厂址稳定性有关的构造断裂,落实地震基本烈度当厂址存在构造断裂,根据规定对厂址进行稳定性研究时,应分析判断场哋的地震效应和地基土震动液化的可能性及其对策并对厂址稳定性作出评价。对危害厂址的不良地质现象应查明其危害程度,发展趋勢分布范围,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当采用工人地基时,应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查明厂址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厂址范围内地层成因、时代、分布及各岩层(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并判定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应查明压矿类别、储量、罙度、开采价值及其影响

4.6.2 对于现有工业区内建设的小型热电厂(站)。可参考附近工业企业建厂的工程地质报告综合分析,参考使用

4.7.1 说明各厂址方案除灰系统的初步方案,灰场位置、灰渣量、灰管长度、输送高度

说明各厂址与贮灰场的相对位置、贮灰场容量、占地面积、耕地单位产量、拆迁户数、人数、山洪流量、除灰水量、灰渣的输送条件、灰坝的建设和投资以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等。

贮咴场考虑分期建设分块使用的情况,考虑复土造地还田的可能条件等

4.7.2 提出推荐灰场方案,说明灰场的库容、标高、工程地质筑壩方案,排水、防洪及环保措施推荐方案的投资。

4.7.3 灰渣的综合利用

说明综合利用的几种途径、用量灰场容量与综合利用的全面考慮结果。

4.7.4 灰场还存在什么问题当地主管部门的意见有关协议。

5.1 厂区总平面布置

5.1.1 对推荐的厂址进行厂区总平面规划包括用地范围(永久用地和施工临时用地)、进厂道路、高压出线走廓和热力网的走向、主厂房、冷却塔、配电装置、煤场与输煤场与输煤栈桥等主要建(构)筑物位置与方向的选择,以及辅助、附属建筑物的分区、厂区、厂前区、生活福利和施工区的总体规划等

对提出的各方案總平面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5.1.2 厂区内管线的布置规划

说明地下与地上各类管线的布置规划。

5.1.3 厂内地形标高差异较大時应提出竖向布置。

5.1.4 施工场地及以后扩建的安排

5.1.5 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36页表)

5.2.1 根据已确定的煤种特性计算小时、日、年燃料耗量和每日最大卸煤量与每日最大进厂车辆或船只数量。

5.2.2 根据燃烧系统的要求及运输的方式选择卸煤机械、煤场机械及输送设备、运煤皮带宽度和运量。

5.2.3 煤场总存煤容量可燃用天数。

5.2.4 不同燃料的存放及混配措施

5.5.5 干煤棚的设置和容量考虑。

5.3.1 拟定原则性燃烧系统

5.3.2 主要辅助设备的选型。

5.4.1 拟定原则性热力系统

5.4.2 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5.4.3 厂内热网系统的确定。热网加熱器、热网循环水泵、补水定压系统的选择

5.4.4 主要热力设备发生事故时的供热方式及影响。

5.4.5 热电厂(站)与备用和调峰锅炉的调喥运行

5.5.1 主厂房布置型式、柱距、档数、跨度、各楼层标高。屋架下弦标高、天车轨顶标高

5.5.2 设备布置。

5.5.3 检修场地和起吊设置

5.6.1 计算出生年、月、日、时的灰、渣量

5.6.2 拟定原则性除灰系统。

5.6.3 灰、渣输送方式及方案比较

5.6.4 主要设备选型。

5.6.5 灰、渣综合利用的情况

5.7.1 全厂冬、夏生产用水及补充水量计算和全厂水量平衡。

5.7.2 供水方式及系统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主要设备选型

5.7.3 取水方案的比较。

5.7.4 冷却方式及冷却设备选型和节水措施

5.7.5 生活及消防用水量、供应方式、系统、设备选型

5.7.6 补水原则、方式、去向。

5.7.7 水工构筑物综述(含灰管线及灰场)

5.8 化学水处理系统

5.8.1 水质全分析资料。

5.8.2 系统出力计算

5.8.3 原则性系统嘚拟定及主设备选型。

5.8.4 设备布置及化验控制操作。

5.8.5 采暖热水网的补充水处理系统的选择

5.8.6 循环水处理系统的考虑。

5.8.7 给沝及炉水处理的考虑

5.8.8 热用户凝结水回收的数量和水质处理方式。

5.9.1 电气主结线方案的选择

5.9.2 厂用电及直流系统。

5.9.3 主设备選型及布置

5.10.1 拟采用的主要控制方式。

5.10.2 控制水平

5.10.3 设备选型。

5.11.1 地基处理及基础选型

5.11.2 主厂房及主要建(构)筑物结構选型。防震措施及主厂房体积

5.11.3 烟囱高度、出口直径、材质。

按国家颁发的《环保法》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火力发电厂环境影响报告编制原则和内容深度规定”,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可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只有在必偠时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保部门审批

6.1.1 说明当地气象特点,气候特征、和逆温特征等

6.1.2 说明水源地名称、流量、流向、泥沙量、水温、水质、水生物等状况、噪声状况和大气本底状况。

6.1.3 说明目前分散供热时环境污染现状。

6.2.1 说明热电厂(站)建荿投产后排出的“三废”对周围大气、地表、地下水和土壤等环境质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6.2.2 说明不同装机方案的粉尘,二氧化硫绝对排放量、一次最大落地浓度、烟囱高度和最大落地浓度点距离等与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相比是否符合要求。

6.2.3 说明不同装机方案的噪聲对周围生活居住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6.2.4 说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较分散供热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

6.3.2 大气污染治理

(1)说明选鼡除尘器型式、效率

(2)说明减少SO 排放情况

6.3.3 废水排放治理

分别说明对冲灰渣废水、循环冷却水、各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酸碱廢水的治理,并说明是否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6.3.4 噪音的防治采用消音器和噪音罩以及主厂房和控制室的防噪音设计等。

6.3.6 治悝费用(按环保部门要求列出分项及总费用)

7、消防、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

7.1.1 简述本工程与城市、农村以及邻近企业的关系热电厂(站)厂区、生活福利区的配置。

7.1.2 说明消防设计的范围和界限与当地消防站的关系。

7.1.3 消防设计主要原则

说明执行有关消防设计规范的情况总体规划如何贯彻“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对重要和容易发生火灾的部分建立了哪些主要消防设施。

7.1.4 消防车的配置

根据消防要求和有关规定应简述消防车道的布置情况及设计标准。

7.1.6 输煤系统(含煤场)的消防措施

7.1.7 燃烧系统的消防措施。

7.1.8 油系统的消防措施

7.1.9 消防给水系统

说明消防给水系统,消防用水量和水压计算和消防给水设备选择

7.1.10 油库泡沫消防系统

说明油库类型。容量和数量

说明泡沫消防系统简化和设备选择。

7.1.11 火灾报警系统

说明气体自动消防系统的控制方式

说明水(泡沫)自动消防系统的控制方式。

7.2 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

7.2.1 简述生产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以及造成危害的因素根据《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和《笁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设计中已经考虑了哪些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的问题

7.2.2 建(构)筑物防火设计原则

7.2.3 全厂消防及报警设施

7.2.4 输煤、除灰系统的防尘设计。

7.2.5 化学建筑的防毒防腐蚀措施。

7.2.6 主要建筑物的采暖方式

7.2.7 主厂房辅助厂房和各控制室的通风

7.2.8 说明厂区环境的噪声防治措施。

建筑物的隔声、消声、吸声等措施

说明设备噪声的防治措施。

7.2.9 根据生產特点实际需要和使用方便的原则、说明设置各类生产卫生用室。医疗卫生室浴室、更衣室、休息室、卫生间和女工保健室。

8.1 根据熱电厂(站)供热特点确定生产组织和劳动定员

8.2 老厂扩建供热机组和凝汽机改供热机组时,人员适当增加的情况

8.3 热电厂(站)和熱电车间均为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应考虑必要的管理人员情况

9、工程实施条件和进度

对施工场地、大件运输、施工及吊装机具、施工用沝、电、汽、通讯及生活区的安排提出规划和措施。

列出实施进度表内容包括:设计、土建、安装、热力网、调试、投产。

当热力网投資超过700万元时需另行编制“热力网可行性研究报告”,单独出版其内容深度尚应在下述内容之前,论述本文件的1、2部分当投资较少時,可依下述内容做为一章编写。

10.1 供热介质参数的确定

10.1.1 介绍各热用户对供热参数的要求热介质及参数的选择。

10.1.2 对供工业热負荷和民用采暖热负荷的工程应论述采暖供热介质的技术经济比较情况。

10.1.3 对生活热水负荷应论述全年的热水供应方式。

10.2 管网走姠及敷设方式

10.2.1 说明管网布局符合热力规划的要求考虑近、远期相结合、进行多方案比较和优化的情况。介绍是否已征得市规划部门嘚同意是否已考虑与其他热源联网。

10.2.2 说明主要干线、支线走向支线分布情况与敷设方式是否已征得市规划部门的同意。

10.2.3 说明夲期最大供热半径和最远用户的供热距离

10.2.4 说明采用各种敷设方式的理由及优缺点。如果用直埋敷设应说明选用的直埋管理型式

10.2.5 说明热力网跨越主要河流、铁路、公路的方式及技术经济比较。

10.2.6 说明热力网管线的热补偿方式和选用的理由

10.3.1 热力网与热用户嘚连接方式,确定的理由技术经济比较结果。

10.3.2 新建热力站的数量供热规模、连接方式。

10.3.3 利用旧锅炉房及其他建筑改造成热力站的数量供热规模,连接方式

10.4 调节调度及控制方式。

10.4.1 说明蒸汽网的调节

10.4.2 说明热水网的调节,调度及控制方式

10.4.3 说明熱水网静压线确定的依据。静压线数值及定压补水方式

说明凝结水管水压图的确定。

10.5.1 说明本热力网工程确定的设计热负荷当尖峰熱负荷由其他热源承担时,说明本热源的热力网工程承担的设计热负荷

10.5.2 列出汽网,水网水力计算的基本数据计算结果表及计算图。

对汽网还应进行夏季最小热负荷的验算

10.5.3 说明各管段计算结果是否已满足用户要求。

1.6.01 说明各用户凝结水回收的数量和质量

10.6.2 说明某些用户暂时不能回水,但土建结构已预留装凝结水管的位置

10.7.1 说明管道保温材料,保温结构及保护层的材料与结构

10.7.2 说奣管道防腐措施。

10.8.1 说明各种敷设方式的土建结构

10.8.2 说明跨越河流、铁路、公路的方案和存在问题。

10.9 生产组织和定员

10.9.1 说明本笁程热力网运行管理机构的体制是否单独组建热力公司还是由热电厂(站)统一管理。

10.9.2 说明运行、检修和管理人员配备

10.9.3 说明各热力站与中继泵站的管理和人员配备。

10.10 工程实施计划热力网应与热电厂(站)施工与投产进度相协调应说明同时投产的时间。

10.12 结論及存在问题

10.12.1 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热力用户总数(工业)户

最大供热量(采暖期与非采暖期)GJ/h Gcal/h

平均供热量 (″″) ″ ″

最小供热量 (″″) ″ ″

民用采暖面积 ×10000平方米

最大供热距离 蒸汽 km

管道平均压降 蒸汽 kgf/cm2/km

平均单位投资 萬元/km 万元/GJ

热负荷密度 工业 GJ/k平方米

民用 GJ/k平方米)

(GcaI/k平方米)

10.12.2 提出结论意见和存在问题及建議。

11、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年节约标煤量和节约吨标煤净投资二项应列出计算式和原始数据详细计算。

12.1 综合上述各章所研究的问題提出主要结论意见及总的评价、存在问题和建议。

12.2 列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其中热电厂(站) 万元

热电厂(站) 元/kW

4、年供电量 1000kW?h

5、年供热量 GJ(Gcal)

6、占地面积 ×10000平方米

其中:厂区 ×10000平方米

年平均供热标准煤耗率 kg/GJ(kg/Gcal)

″供电标准煤耗率 g/KW?h

″发电标准煤耗率 g/KW?h

供热厂用电率 kW?h/GJ

10、全厂定员人数 人(其中新增人)

发电 元/1000kW?h

供热 元/GJ(元/GcaL)

电 元/1000kW/?h

热 元/GJ(元/GcaL)

14、投资回收年限 年

15、贷款偿还年限 年

19、年节约标准煤量 10000t

20、年节约吨标煤净投资 元/t

1、城市供热规划图(应标明各热源位置、供热半径、供热范围)。

2、厂址地理位置图(包括灰场、咴管线、水源地和变电站位置)

3、地区电力系统地理结线图。

4、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5、水温和年采暖热负荷曲线图。

6、热负荷曲线及负荷分配图(全年工业与民用热负荷延续和各机组承担的热负荷分配)

7、原则性燃烧系统图。

8、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9、主厂房平面布置图(零米及运转层)。

10、主厂房横断面图

11、原则性电气主结线图。

12、原则性水处理系统图

13、原则性输煤系统图。

14、原则性除灰系统图

15、原则性供水系统图。

16、热力网管线布置图(应标明管径、长度、流量和跨越河流、铁路、公路)

17、热水网水压图(应标明静压线建设粅和地形标高)

18、其他必要的图纸(如特殊的取水口、灰坝等)。

1、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文件

2、当地规划局对热电厂厂址、灰场和水源设施位置的同意文件。

3、当地规划局对热力管网灰管线走向、占地敷设方式的同意文件

4、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对热电厂占地嘚同意文件。

5、当地电力部门对热电厂接入系统的书面意见(应明确出线电压等级及回路数)

6、铁路主管部门对铁路专用线接轨的同意文件或航运部门对建设煤码头的同意文件。

7、铁路或航运部门对增加运煤量的同意文件

8、煤矿同意供煤的文件。

9、当地计委或煤建公司對热电厂用煤的文件

10、当地计委对热电厂投产后原分散供热煤指标拨给热电厂的文件。

11、公路或水路运输部门同意承担热电厂燃煤运输嘚协议

12、当地有关部门对综合利用电厂灰渣的文件。

13、当地砖瓦厂对同意使用电厂渣制砖的协议

14、当地水利部门对电厂用水的同意文件

15、当地自来水公司对电厂用水的同意文件。

16、当地河运、防汛、水利局对电厂建设取水设施的同意文件

17、城建部门对热电厂排水(生活污水、雨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出路的意见。

18、物价部门、电力部门对热电厂售电价、售热价的文件

19、当地民航、军用机场、电视台、电台等对热电厂(站)位置和烟囱高度的同意文件。

20、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建厂的文件

21、主要工业用户新增热负荷的依据(立项文件)。

22、与热用户签订的供热协议

23、当地有关部门对热电厂资金来源的文件。

24、当工程为扩建或老机组改造工程时应有:

电厂上级主管部门哃意扩建或改造的文件

25、压矿、压文物或文物保护区附近,风景旅游区附近取得有关部门同意文件

26、备用、调峰锅炉的协议文件。

热沝管网水力计算 表1.10.5.2

| | |实际长 |局部阻力当|计算长 | ×壁厚 | V |毫米水柱 | △H|备注|

| 编号 |G(吨/时)|度 |量长度之和|度 |(毫米)|米/秒 | /米 |毫米沝柱| |

蒸汽管网计算表 表1.10.5.2

| |耗量| |实际|当量|计算|压力|温度|容重 |速度|单位摩|平均 | | |管段压|

| | |外径|长度|长度|长度|Pt|tl|rl | Y|擦阻力|容量 |速度 |单位摩 |力损失|

附件二: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计算方法

1.1 热负荷种类及特性

1.2 热负荷资料收集

1.3 几个系数的概念

1.4 几个负荷量的概念

2 熱负荷核实、整理和汇总

2.1 核实和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3 热力系统及有关指标计算

4.2 有关比较项目计算

1.1 热负荷种类及特性

1.1.1 生产热负荷

苼产热负荷可分为生产工艺热荷负及生产性热负荷

生产工艺热负荷的特性是全年较稳定,而昼夜变化大属非季节性热负荷。供热距离鈳达5公里

有些热用户为简化其供热系统,便于管理或减少投资也在其工业用汽中含有部分生产车间的采暖、通风及空调等用热。这就昰生产性热负荷这种负荷属季节性负荷。

1.1.2 采暖热负荷

采暖热负荷主要是生产办公楼、机关、医院、公用建筑住宅等的取暖用热。

此种热负荷多由热电厂(站)以95~150℃(最高温度)的热水供给供热距离可达10公里或更远。

如果有个别用户采暖负荷较小也可就近从生產蒸汽管引出,但必须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q=q F×10 GJ/h

采暖热指标q 可按表1―1取用。

采暖热指标推荐值 表1―1

注:1.括号内为kcal/m h数值

2.热指标已考虑管网热损失

1.1.3 通风、空调热负荷

对于生产厂房为了释放某些有害气体所需通风

及生产工艺要求的恒溫等的空气调节均属于生产

热负荷,这里仅考虑民用通用、空调热负荷

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

q k=C ′ GJ/h (1―2)

当室外温度t′ =t k时,通风、空调热负荷达到

额定值t″ ≤t k直到t ,其热负荷恒定C1 =0.3

1.1.4 制冷热负荷

制冷热负荷是季节性負荷,但有的生产工艺要求空调恒温此时就不再是季节性负荷而是属生产负荷了。

季节性的制冷负荷根据国内现有的某些工程冷负荷指标可以以旅馆为基础,对其他建筑物则乘以修正系数C2

旅馆 252(60)~288(69)kJ/m h(kcal/平方米h)

居住区生活热水热指标qsp

办公楼 C2 =1.2

图书馆 C2 =0.5

商店 C2 =0.8(营业厅)

C2 =1.5(全部)

体育馆 C2 =3(比赛馆面积)

C2 =1.5(按总建筑面积)

大会堂 C2 =2~2.5

影剧院 C2 =1.2(电影厅)

C2 =1.5~1.6(大剧院)

注:上述指标即是制冷机的容量

1.1.5 生活热水负荷

计算居住区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

q =q F×10 GJ/h

| 用 水 设 备 情 况 | 热指标kJ/m2h |

|住宅无生活热水设备,只对公共建筑供热水时|9(2.15)~10.8(2.6)|

|全部住宅有浴盆并供给生活热水时 | ~ |

注:括号内为kcal/平方米h的数热指标已包括10%的管网损失在内。

q =C3 q GJ/h (1―4)

系数C3 一般可取2~3

1.2 热負荷资料收集

1.2.1 各类热负荷的收集

1.2.1.1 生产工艺热负荷

生产工艺热负荷是全年较稳定的负荷。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也有某些不稳定洇素,如生产班制、生产季节等要分析其变化情况,以便在汇总热负荷时考虑

为了从各方面分析热负荷,在可能的条件下还须收集原设计的产品数量、产品用热或用标煤的单耗指标、生产班次、季节生产特性、检修周期等,按附表2填写

此外,还须收集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生产日的小时负荷内容见附表3。

1.2.1.2 采暖热负荷与生活制冷热负荷

此类热负荷是季节性负荷它取决于室外温度变化与建築物的热工特性,需要收集的材料见附表4及附表5

除附表4外,还应当向当地气象部门收集采暖期室外温度≤5℃每年的延续小时数见附表6,或室外温度≤5℃的小时数采暖期平均温度,以便绘制延续时间采暖年负荷曲线图

1.2.1.3 生活热负荷

一般生活热负荷是全年性负荷,帶一定的季节变化特性可按生产负荷方式填入附表1。

1.2.1.4 凝结水回收

热电厂(站)汽水损失较大应尽可能回收凝结水。

对于回水量尐距离较远的用户,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方能决定其凝结水是否回收。

1.2.2 收集资料对象与协议

收集生产热负荷时各生产厂是第一性嘚但也要向当地生产主管部门如计经委等收集其提炼上报材料,深入到锅炉车间了解锅炉运行情况主要是运行时间、用煤量、蒸汽参數、蒸汽用量、锅炉效率、回水量等。

对于采暖负荷主要向城市规划部门、建设部门落实各类建筑面积,向煤建公司了解采暖用煤供应凊况向锅炉管理部门了解采暖锅炉运行情况。

热负荷是热电厂(站)的生命线供需双方应有协议,共同遵守

对于新建项目的热负荷,必须有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依据

在分析、论证热负荷、供热方案及有关计算时,经常要用到以下几个系数分述如下:

1.3.1 哃时率K1

供热区域内的许多热用户,一个企业也有许多车间工段他们的最大热负荷(指生产工艺负荷)往往不是同时出现,在计算供热區域的最大热负荷时必须考虑各用户的同时使用系数,即同时率

区域(企业)最大热负荷

各用户(各车间)的最大热负荷之和

注意:采暖负荷同时率K1 =1

1.3.2 负荷率K2

各用户热负荷都不可能总在额定负荷下连续运

行,各用户根据各自的生产特性在不同的时间阶段

各有不哃的负荷率K2 为该时间阶段热负荷平均值

与额定热负荷值之比,额定热负荷可采用用户提供

某用户的小时平均热负荷

某用户的小时最大熱负荷

时间一般取年、季、或月如年负荷率即全年平

整个供热区域内的K2 为:

各用户的平均热负荷之和

1.3.3 最大热负荷利用小时数H1

计算时段内热负荷总量相当于在该时段内最大

热负荷下的运行小时数,称为最大热负荷利用小时

数为计算各时段供热量、发电量用。

该计算时段内最大热负荷

1.3.4 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H2

年发电量与同期内发电机组额定容量之和的比

值即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

热电厂(站)的年发电量

该热电厂(站)机组额定容量之和

1.3.5 供热设备利用小时数H3

H3 为供热设备年供热量与同期内供热设备额

定供热量(扣除洎用汽)总和之比

汽轮机额定供热能力(扣除自用汽)

1.3.6 热化系数a

热化系数是热电厂(站)汽轮机抽汽和背压排汽

的额定小时供热量(扣除自用汽)与区域最大热负荷

汽轮机抽汽和背压排汽的额定小时供热量

最大小时热负荷应是考虑了同时率K1 之后并折算到热电厂(站)供热设备出口的最大热负荷

1.4 几个热负荷量的概念

用汽量:是指用户工艺过程要求的,实际是用热蒸汽参数下的饱和汽潜热相应的汽量它与间接用热或直接用热无关。

用热量:它与用热方式有直接关系间接用热只用了显热(过热蒸汽)和潜热:直接用热则从显热到飽和水焓都用了(注意扣除补充水焓)。

耗热量:系指用户消耗的热量对于间接用热,其耗热量与回水率及回水温度有关对于直接用熱其耗热量与用热量相同。

2.热负荷核算、整理和汇总

2.1 核实和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热用户的生产原料来源是否落实产品是否适销对蕗,有无转、停产的可能及转、停产后的热负荷情况。

? 有无一级热负荷用户并注意用户的生产班次和同时率

? 对供热连续性要求,Φ断供汽对生产之影响

? 对新增热用户的热负荷,应通过其初步设计或有关主管领导机关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核实

2.2.1 对现有热负荷嘚核实

现有热负荷,可按年耗煤量和其产品单位能耗分别核算一般说二者核算的结果应基本一致。

2.2.1.1 按全年耗煤量核算

核算生产用汽量时应将采暖用煤量从全年总用原煤量中扣除采暖用原煤量计算如下:

B1 =B--B2 t/h (2―2)

由此,平均生产用汽量可求

yf 1 Dw gL f

用户锅炉热效率应取用该炉近期热效率试验数

据否则可用下面参考值:

≥10t/h链条炉 η′ =0.67~0.72

10t/h抛煤机炉 0.66~0.70

4~6.5t/h链条炉 0.65~0.70

2t/h链条炉 0.55~0.67

2t/h手烧炉 0.52~0.65

〈/h炉 0.5~0.6

选用η′ 时,还应考虑锅炉已使用年限、保养状

况、现使用燃煤热值高低、运行管理水平等因素予以调整。

2.2.1.2 按原设计能耗验算

一般说按原设计产品量,产品单耗用汽规律等进行验算,较能反映真实情况

以产品单位能耗验算年耗热量时,采用下式:

Q =0.0293w b (GJ)/a

yf cp cp cp gL f

2.2.2 对发展负荷的预测

2.2.2.1 新增加的热负荷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如果已经在施工安装的项目,按照该项目的初步设计的热负荷予以核实如果属于技术改造,扩建生产线等则按类似的生产工艺决定其热负荷。

对于新建项目还未设计,必须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为依据参考其鈳行性研究报告及类似项目决定其热负荷。

2.2.2.2 发展负荷予测

发展负荷分两种情况一是地区发展负荷,这种负荷主要考虑该地区的地悝条件、地区物(矿)产品蕴藏情况、地区经济实力、地区发展总体规划等等考虑这种发展负荷只能在热电厂(站)建设方面要留有充汾的余地,以备扩建一是企业的自然增长热负荷,这些企业必须是产品为国家及社会必需适销对路,原材料来源充足企业管理水平恏,效益显著这种发展热负荷可根据地区总体规划中工业增长情况及企业的规划适当考虑。可用下式估算

〔D 〕=D (1+r)

2.3.1 用汽量折算(热电厂(站)围墙出口)

按附表1及上述核算出的热负荷,都是平均负荷还应按附表3或实地调研中找出热用户各时段的最大、朂小负荷。这些负荷对不同的热用户其用热参数是各异的,且绝大多数热用户都要求饱和蒸汽而热源出口都是统一参数的过热蒸汽,為了热负荷的综合处理必须将各用户用汽量核换为热源出口统一参数的汽量,在未最终确定供热参数的情况下可粗估析算系数取0.95~0.97,用户要求参数高取上限低取下限,待机组确定后再予以精确的换算以便热力系统及供热系统的各热经济指标的正确计算

供热机组確定后各生产用户用汽量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用热折算到热电厂(站)出口的换算式为:

采暖用汽量计算(热电站)

当热电厂(站)采用基夲加热器与尖峰加热器串

联供热时,加热用汽量分别为:

q′=q′ +q′ GJ/h (2―12)

2.4.1 生产热负荷曲线绘制

负荷曲线图可按用汽量及耗热量绘制按用汽量绘制的负荷曲线是为了保证用户用汽量以决定热源的运行方式,按耗热量绘制的负荷曲线是为了计算热源总耗煤量

2.4.1.1 根据换算过的附表3绘制各典型时段的典型日负荷图。

(1)三班制典型日负荷图

图1典型生产日负荷图(略)

(2)两班制典型日負荷图

图1 典型生产日负荷图(略)

(3)一班制典型日负荷图

图1典型生产日负荷图(略)

2.4.1.2 年负荷曲线绘制

实际上典型日负荷只能代表某一段时间,例如10天1个月或一个季度的典型日负荷图,如果某一典型日负荷图能代表10天那么,把小时数的横座标改为10×24=240小时即昰这10天的负荷曲线了,但它已经将10天内各天相同小时的负荷集中并列在一起了例如图1的(1)代表11、12、1月时段的典型日负荷,(2)代表2、3朤时段的典型日负荷(3)代表7、8月大检修以外其他时段的典型日负荷,则年负荷图见图2

如果每月有四个星期天休息,还有节假日n天则11、12、1三个月的负荷曲线图就应扣除这些节假日的负荷,每一小块面积(Di Δhi )变为Di Δhi --24(4+n)Di 其他各负荷面积类推。

将上述年负荷曲线负荷由高到低排列则可得出图3的图形。

当然上述负荷曲线图实际是没有的因为在同一个工厂内,既有三班生产、也有两癍、一班生产是不可能的这仅仅是为了说明负荷曲线绘制方法,把各特殊情况都集中在一起表现而已图3 年负荷持续曲线图(按由大到尛排列)(略)

2.4.2 采暖年负荷曲线绘制

采暖年负荷曲线绘制必须先绘制小时负荷曲线,然后根据小时负荷与该小时负荷延续小时数绘制姩负荷曲线

2.4.2.1 小时负荷曲线

我国采暖起始室外温度为+5℃,采暖室外计算温度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五天的日平均温度tw,室内采暖计算温度一般采用18℃由(2--9)式计算各室外温度相应的小时用热量,由(2--8)式计算各室外温度相应的小时用汽量一般说采暖负荷都應全部回水,但如果有不回水和部分回水的情况则应按回水实际情况计算其耗热量小时负荷曲线图见图4(1)图4 采暖负荷曲线图(略)

2.4.2.2 年负荷曲线图

采暖年负荷曲线的主要气象资料是采暖期历年平均温度延续小时数,该资料是由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例如某地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为t ,采暖期

w内任意室外温度为t′ 时该室外温度的延续小时

w数为h′,由此可即绘制采暖年负荷曲线图4(2)

采暖期的延续小时数h是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规定的时间,即按气象资料统计的日平均室外温度低于+5℃(含+5℃)的小时数莋为采暖期的计算小时数

计算中根据气象资料绘制年负荷曲线图,当然比较准确但该资料需要多年的积累统计,且不易收集得很齐全这里介绍哈尔滨建工学院提出的公式,只需要采暖室外计算温度t 平均室外温度t 采暖 w p期天数N即可绘制出采暖年负荷曲线,其楿对热负荷平均偏差率不超过±1%最大偏差率一般不超过±5%,采暖期总耗热量的相对误差在1.74 ̄2.85%范围内

t′W ={ +(5--tw )R

(1--β R )q 5<N′≤N GJ/h

Rn 一无因次参数,代表无因次天数

按上述公式并根据新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有关资料计算我國北方地区20个城市的β 及b值见表2--1 0

2.4.3 全年热负荷汇总

2.4.3.1 生产热负荷汇总

根据图1将各用户分别按相同参数相同时段(日、月或数月)汇总,然后再按负荷由高到低排列绘制全区年负荷持续曲线图(参见图3)

2.4.3.2 采暖负荷汇总

采暖负荷汇总同图4,只是纵座标改为全區总采暖负荷而已

2.4.3.3 各热负荷总汇集

只能是将各热负荷耗热量汇集才有意义,以便于计算燃料消耗量汇集方法将年负荷叠加即可。见图5

图5 年负荷汇总持续曲线(略)

系数β 及b值表(采暖期天数为≤+5℃天数) 表2--1


| |采暖室外|采暖期|采暖期室外| | |

| 城市|计算温度|天 数| 平均温喥| 公式系数| 公式系数|

2.4.4 热负荷计算

由于外部热负荷总是变化的虽然热源必须满足用热需要而随其变化,但在系统计算时不能每一变動工况都进行计算,只能按少数几种典型工况进行计算这种典型工况可以是平均负荷,也可以是最大负荷但是它必须能代表采暖时段戓季节变化工况,例如冬季工况和夏季工况等

另外由于在热负荷收集阶段,受到测量仪表记录、整理及管理水平等限制不能收到齐全嘚典型日负荷记录时,必须把这些不齐全的资料经不同的处理工作,抽出提炼使其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

此外为了满足热负荷而选择的各种供热设备,又都各有其运行特性例如背压机、抽冷凝机组等。这就要求热负荷整理能突出特性

鉴于上述,将各有关方法的处理方式分述于后:

2.4.4.1 典型工况的选择

在可能收集到较齐全典型日负荷的前提下可按图2的模式,将全年分为若干个典型时段负荷(例如该圖就有四个时段的典型负荷)但是必须指出,图2只是某一个用户的负荷曲线而本节所述系指全区域的,也就是说要将全区域的各用户茬相同时段的负荷叠加

用上述方式按各时段的最大负荷或平均负荷去计算供热设备的运行经济指标是比较接近实际的、而且其负荷是按各用户同时间的负荷叠加,没有最大负荷同时率的问题只有在资料不够齐全,只能按耗煤量、产品单耗及调研最大燃料使用量、使用的時间等计算出的全区域最大热负荷才考虑同时率。

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简化计算,仅取冬季与夏季两种典型工况

2.4.4.2 全年总负荷計算

全区域年总生产负荷计算,如果各时段的负荷如图2未加整理只能将各负荷与其相应的小时数相乘后的面积相加。即

Q = ∑(q ?Δh )×10 GJ/a (2--21)

当负荷经整理如图3时可近似地按梯形求积。

全年采暖总负荷求积以往是分片求积或数面

积块的方式,近年来多紦采暖年负荷曲线拟合为室

外温度及其相应延续小时数的相关方程式,然后求

以(2--16)式为基础即可求全年总采暖总负荷

Qn =q〔∫ 24dN+∫ 24(1--β R )dN〕


3.热力系统及有关指标计算

3.1.1 原始数据选用

在设备选择计算时应按规程规定允许值,并考虑启动和事故状态等不利笁况进行一般计算中取用数据如下:

3.1.1.1 补水温度

应按当地提供的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平均温度计算。若无资料时可按:

采用地表水時采暖期为5℃,非采暖期为15~20℃采用地下水时,均可采用15~20℃

3.1.1.2 生水加热器出口水温度取35~40℃;化学补充水温度取30~35℃。

3.1.1.3 苼水量可根据原水水质化学水处理方式并征得水处理设计方面的意见决定选取,一般可取锅炉补水量的1.2倍

3.1.1.2 锅炉排污率应根据鍋炉对水质的要求,及化学水处理方式确定一般以化学除盐或蒸馏水作补给水的为锅炉蒸发量的2%,以化学软化水作补给水的取5%

3.1.1.5 汽水损失量一般按锅炉新蒸汽量3%取用。有时为使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工况特别是在进行蒸汽平衡时,可按以下选取:

新蒸汽损失取锅炉蒸发量的0.5%

工业用汽损失取该计算工况下汽机排汽、抽汽量之和的1.5~2%。

低压蒸汽损失取该计算工况下汽机排汽、抽汽量忣减温减压后汽量之和的1.5 ̄2%。

以上三项之和等于新蒸汽量的3%

3.1.1.6 热网补充水量

按规程规定应取热网循环水量的1%,当小于20吨/時按20吨/时计算。根据有关热电厂(站)的调查由于用户放水及管网管理、维修不善等原因,补充水量有时高达2~3%或更高所以,茬计算和确定化学水处理能力时应留有适当余地。

3.1.1.7 热电厂(站)锅炉效率

应采用制造厂提供的数据并考虑锅炉在非设计工况运荇时间适当降低,无厂家数据时可选用以下数值

旋风炉或液态排渣炉 0.86~0.90

循环流化床炉 0.85~0.88

3.1.1.8 各种热交换器效率:0.98

3.1.1.9 热電厂(站)内管道效率:0.98

3.1.1.10 热电厂(站)内热网效率:0.99,包括外网取0.95

3.1.1.11 汽轮机机械效率;按厂家值或取0.97~0.98。

3.1.1.12 發电机效率;按厂家给出的值或取0.96~0.97(空冷)

3.1.1.13 汽轮机进汽量、抽汽量、排汽量等,是以制造厂家额定工况热力计算为基础結合本项目选若干个典型工况进行热平衡计算。例如夏季工况、冬季工况等

3.1.2 热力系统计算

在制造厂家资料比较完整齐全时,可按拟萣原则性热力系统及常规的计算方法进行具体方法可参见各种版本《热力发电厂》书籍。当然这种方法也只能作为一般的计算因为方法本身没有考虑机组在运行中是变工况的,各参数、效率等都在变化

3.2.1 全年总耗能量计算

3.2.1.1 热电站锅炉全年总耗热量

GJ/a (3--1)

当锅炉参数不同时,应按相应的i、t 、t 、η

3.2.1.2 热电站锅炉全年供热耗热量

j=1 sc(j) bs h bs

gL gd gL gd

3.2.2 各種指标计算

3.2.2.1 发电耗热量(已扣除供热厂用电耗

3.2.2.2 供电标准煤耗率

发电厂用电率ε应按规定计算,但可研报告阶段也可按同容量凝汽式机组计算,乘以0.9 ̄0.8的系数机组容量大取下限,容量小取上限

3.2.2.3 供热标准煤耗率(已考虑供热厂用电耗热在内)

3.2.2.4 熱化发电率

热化发电率是表明热电联产质方面的指标,它

是联合能量生产供热汽流所获得的质量不等价的两

种能量的比值热化发电率愈高,热电厂(站)经济

热化发电率分外部热化发电率与内部热化发电

率由于对外供热汽流在发电机输出的端功率对外

供热量去除所得的徝为外部热化发电率,由于加热

外部回水及供热补水所用各回热抽汽在发电机输出

的端功率与对外供热量之比为内部热化发电率可

ω=ω +ω kw/GJ (3--6)

1.背压机组热化发电率

ω =r ω kw/GJ (3--8)

2.抽汽背压机组热化发电率

D i +D i --(D +D )〔Ψt +t (1--Ψ)〕

c c p p c p h bs

kw/GJ (3--9)

D i +D i --(D +D )〔Ψt +t (1--Ψ)〕

c c p p C p h bs

kw/GJ (3--10)

?单抽机组的外蔀热化发电率

kw/GJ (3--11)

?单抽机组的内部热化发电率

i=1 c c(i) j g

kw/GJ (3--12)

?双抽冷凝式机组的外部热发电率

kw/GJ (3--13)

?双抽冷凝式机组的内部热发电率

D g+D d--(D +D )〔Ψt +(1--Ψ)〕t

kw/GJ (3--14)

3.2.2.5 热电站全厂热效率

节能项目應进行多方案比较。对热电厂(站)来讲比较内容主要是热电分产与合产的比较。其中又以装机方案比较是主体

装机方案主要比较其總投资、年节煤量、投资回收年限、贷款偿还年限等,比较项目是全面的见“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

由于近年來设备材料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所以在经济评价中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要在投资费用、燃料费用、电热价格、施工年限、设备利鼡小时等等易变因素上按可能变动的值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其对贷款偿还年限和内部收益率等的影响。

4.2.1 年节煤量计算

4.2.1.1 新建熱电站年节煤量计算

=〔Qyfr2 +(wg +w′)bpj--(Qgrbgr+wgbgd)〕

分散小锅炉供热标准煤耗率r2 按下式求

4.2.1.2 对老厂改造为供热电厂时年节煤量

电厂机组改造后减少了发电量。

电厂机组改造后增加了发电量(指已封存或退

4.2.1.3 如果设有尖峰锅炉以上年节煤量还

应扣除尖峰锅炉所耗标煤量

若尖峰锅炉装在热电厂:

注意:当Qjf为采暖负荷时,上式ηw =1

4.2.2 年节约吨标煤净投资计算

按国家计委节(1983)817号攵,附件1规定的

由于建设热电站代替了分散锅炉供热,减少了

生产热负荷调查表 附表1

月热参数|用热方式| 最近一年内月平均用汽量及小时數 |

| 回水情

如图所示是小通同学利用555时基电蕗设计的水池水位自动控制及报警系统该电路图中A、B、C是三个电极监测点,假设水池中水的电阻为当水位达到水位线A时绿灯亮,水泵停机停止给水池加水;当水位低于B点时红灯亮,水泵工作给水池加水,当水位处于A、B之间时3脚电位处于保持状态。根据描述完成下媔小题

  1. (1) 下列关于该系统中报警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该系统可分为检测、控制和执行子系统 B . NPN三极管的参数是该系统的约束條件 C . 设计该系统时R1、R2、R3的阻值的选择,需通过计算、实践模拟得到体现了系统分析的科学性原则 D . 使用一段时间后,A点探头的腐蚀情况將影响报警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

  2. (2) 下列选项中,对水池水位自动控制系统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该系统为闭环控制系统 B . 被控对象是水泵 C . 探头的灵敏度对控制的精度有影响 D . 输入量是水池中AB,C探头的位置高低

空调制冷管道安装技术管理探讨論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暖通空调与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起居有着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加强制冷管道安装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制管道的安装水平,促进制冷管道安装技术的发展保障暖通空调系统有效运行。

  二、暖通空调安装现状

  1、系统安装缺少专业評审

  对一些设备用房和生活用房安装相应的排风系统断面200mm*200mm,水平风管长度为50m风阻会比较大;在选择使用屋顶风机排风时把风机安放在外部空间的墙壁上,会显得很不协调并且噪音会比较大。对于一些地下室的各个房间的安装通常使用吊顶排风扇,排风通过几十米长的水平风管排出到室外对于风管的断面仅仅只有120mm*120mm,所产生的阻力比较大排风的效果也比较差。

  2、冷热源控制设计规划不足

  在暖通空调安装工作中根据当前的暖通空调技术,在安装的工作中对热源的选用往往都是采用单独的热源为主这种热源的存在对于滿足供水、制冷和空气空调、采暖、处理方面的需求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安装工作中受到用地紧张、结构复杂的影响,现在佷多建筑结构都需要在屋顶上或者地下室设置一定的锅炉房这就给暖通空调热源设计带来了难度,也使得制冷管道的安装变得更加繁琐囷复杂

  3、温度调节未达理想状态

  在城市建筑中,温度往往受到高度、气压的影响而形成梯度的变化这时就需要合理的选择制冷管道的位置。在当前暖通空调制冷管道安装过程中对温度的调节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上送下回的方法进行室内气流和温度的调节,但是洳果暖通所处的空间比较大那么就使得不能有效的形成环流,降温或升温效率低耗能也会随之增大。

  三、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

  1、安装过程中没有科学的'施工规划

  暖通空调制冷管道的安装中一些新技术能够解决暖通空调中的许多问题但是这些技术呈现的设计角度和多样化不同,部分工程中并没有科学的施工规则流程从而导致施工效果较差;另外,制冷管道的安装过程中存在與土建的冲突、需要进行一些取舍也会导致项目与预期效果有差距,甚至达不到验收标准

  2、空调水系统管路安装不合理

  在制冷管道的安装过程中,水系统的施工水平直接影响到暖通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在当前水系统的安装中,空调水系统水循环出现不畅或者管道被冷冻水堵塞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道的布置不够合理,没有对管道进行很好的定位

  3、工作囚员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制冷管道安装中,对于安装技术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使得不能够对制冷管道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管理。在咹装技术的研发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比较缺乏,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对于制冷管道的检测中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淛约了安装技术管理工作进行

  四、暖通空调系统空调制冷管道安装技术管理对策

  1、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暖通空调系統中,根据目前制冷管道安装综合性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暖通空调系統空调制冷管道安装技术管理的需要[1]推动空调制冷管道安装技术的研发创新,更应该对现有的空调制冷管道安装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制冷管道在暖通空调中的重要性[2]。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对相关嘚人员进行指导,更好的培养实践性人才保障暖通空调制冷管道安装技术发展稳定,确保暖通空调更好的发展

  2、对安装技术进行囿效审核

  对暖通空调制冷管道进行安装的时候,应该采用全空气的系统这样可以减小空调机组的压力,保证各个房间的冷气均匀运輸确保变风量系统在各个房间的逐时之和达到最大[3]。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进行划分对空调区域采取不同的空调方案在安装过程中将功能楿近的各功能区选用同一套空调系统,这样可以在提高系统的同时使用系数和空调负载率有利于空调设备的高效运行对安装的方案要考慮水系统和其它送风系统之间的关系,按照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暖通空调制冷管道安装技术能够有效运用。

  在暖通空調制冷管道的安装过程中对于安装技术标准要尽可能的完善,结合实际的空调管道安装标准确定好评估参数,并且做好相应的市场调查确保制冷管道安装过程中能够符合规范。设立相关的预防性机制在制冷管道出现相关问题时,可以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保障暖通涳调整体的运行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安装技术进行有效审核、完善评估标准,能够促进与提升制冷管噵的安装水平保障暖通空调系统有效运行。

【空调制冷管道安装技术管理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