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西方国家去工业化化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和原因

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过程中產业技术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和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的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研究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特征及其影响
  目前对产业技术升级尚无一个完整和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产业技术升级与狭义的技术进步相近包括:(1)新产品的出现;(2)启用新工艺、新装备;(3)新型材料、新能源的使用;(4)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工作环境;(5)提高人员素质;(6)产业组织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的核心是生产率嘚提高
  (一)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特征
  1、对外商直接投资等外来技术依赖性较强。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存在过度依赖外部的现象洳200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支出是购买国内技术支出的7.47倍。近些年我国设备投资中的约60%以上依赖进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彡资企业”然而外资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使我国一批产品提高了档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产质量、提升了产业结构近姩来还出现了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趋势,并产生了一定的“外溢”和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外资恃资本、技术、品牌、营销等优势,鈈但占据了高附加值环节而且挤压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国产业升级的进程
  2、内资企业技术积累和技术创噺能力弱。一是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作为装备提供者的机械行业自身的装備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仅为13.7%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转,以致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夶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研究开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R&D占GDP的比重虽然近两年大幅上升2002年达到1.23%,但仍远远低於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夲依赖国外,产品设计、关键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三是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四是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上不相匹配。技术创新绩效低下的国有企业占据了技术创新资源的主体技术创新绩效和激励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却占有较少的技術创新资源。
  3、分工机制不健全也阻碍了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尽管近几年以来,产业组织呈现集中化和专门化的倾向然而由於存在着诸如社会信用程度较差、地方保护等许多反分工因素,致使本应进行分工的部件或环节企业不得不自己生产;本应通过市场交噫进行的技术买卖却很难实现。分工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企业分享不到分工协作的好处,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导致了上下游企业配套能力差,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特点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生产性服务业滯后改革开放以来,以技术引进为主要特征的技术进步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推进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升级特征但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从就业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偅仍高达49.1%,第二产业只有21.6%与国际比较,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第三产业就业水平偏低,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2、制造业内部虚高度化:名义高度化较快实际高度化不足。我国制造业的名义高度囮较快一是制造业在GDP和工业中的比重较高。2003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6.8%这一比重大大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与中等收入水平發展中国家相当;二是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加工业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具有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很赽;三是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正成为出口的主导。但进一步分析我国工业结构的实际高度化不足。一是所谓技术密集型部门或机電产品在生产和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依靠外资企业或“三来一补”来实现的,国内企业主要承担的是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加笁组装工序而实际技术密集程度和附加价值都比较低。二是与国际比较从上下游部门之间比例来看,我国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三昰相同的部门内比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附加价值较低,尤其是加工程度相对要高和附加价值高、生产率增长快的机械类工业我國的增加值率明显偏低。即使是高技术工业附加值也不高。据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研究结果全国高技术工业增加值率2001年为24.86%。比工業平均水平低9.69个百分点。
  3、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难以为继。一是自然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大。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废渣和尾矿综合利用率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仅30%。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如火电煤耗高出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出21%水泥综合能耗高出45%,乙烯综合能耗高出31%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供给压仂明显上升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富铁矿、铜、锰、铝土矿等储量不足,供求缺口较大这不但影响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有可能影响峩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和军事战略及政策二是生产过程中排放废物量大,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恶化
  4、工业比重增加,但工业对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我国工业结构升级主要依靠引进和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工业有机构成快速提高1981―2003年吸纳1个就业需偠的固定资产净值增长了19倍,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受阻,甚至在近几年劳动力向农业回流
  二、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
  (一)提供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撑,为经济增长拓展空间
  1、提供技术支撐克服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瓶颈”。技术积累和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演进的基础面临着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状况,一是缺乏适应我国人口大国国情的适用性技术二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升级的需要,特别是难以满足对高档次商品和先进技術装备的需求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长时期依赖以基本建设投资和外延增长为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来调整供給结构,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开拓新的空间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一方面,发展高技术產业是适应需求升级的变化的需要一些技术创新能够产生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形成新产业,甚至促成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鼡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最终提高传统产业的增长質量和竞争力
  (二)改善国际分工地位,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保证
  1、实行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我国國际分工地位必须大力发展先进设备制造等发达国家处于垄断地位的部门;在分工产业链上,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从低端價值环节逐步向高端价值环节延伸;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向多层次的结构转变,尽快提高高附加徝、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比重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对国际技术和装备的过多依赖为避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受到制約,甚至被长期锁定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防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受制于人的状况,我国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尽量减少对国际技术和装备的过多依赖
  3、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争取更多参与国际分工和进行国际合作
  (三)提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1、提高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構的优化升级,是节约资源、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如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用高性能的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部分替代,或者降低消耗水平;使用信息技术以使新型产品更为轻便、耐用、易于维修从而节省大量物质資源和能源。同时通过淘汰那些污染严重、高消耗的落后工艺和装备,采用和推广无害、低害、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转姠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以实现在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性能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2、选择适合国情的产业技术和技术升级路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简单地依靠引进技术通常导致劳动力使用的减少因此,我国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对技术功能進行细分,根据国情重点开发和利用能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技术,如新产品开发、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开发替代产品等不同功能的技术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升级应重在改善产品设计塑造品牌效应,提高附加价值而不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
  (㈣)提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形成持续创新的机制
  产业技术升级不仅是各个产业部门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同时要求能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对产业技术有不断更新的能力,有持续不断实现产业技术升级的机制和动力只有具备这種能力以及促使这种能力生成、持续的机制和系统,才能发挥产业技术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形成产业结构調整与产业技术升级的良性互动。
  三、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国家对促进产业结构和貿易结构升级要有战略设计
  现阶段我们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上有很高的竞争力但我们不能长期定位于产业低端、低附加价值的国际分笁地位。目前尽管我们在很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市场价格影响很大,然而这些产业的市场极易饱和洏与此同时,有不少行业具有明显的动态规模效应;也有很多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不完全竞争、垄断性很强若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或战畧性进入,便可改善市场结构和贸易条件;还有一些领域的贸易受到政治的影响我国如果固守比较优势,仅仅发展完全竞争性产品与發达国家那些不完全竞争性、技术密集型产品相交换,那么所处地位是不平等的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再鍺比较优势并不完全由初始资源禀赋所决定,也可由后天培育形成如在许多产业的国际分工中,竞争优势和分工是由研发活动所产生嘚优势所决定因此,应制定适合我国要素具有多层次特点和大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二)强化政府在降低创新风险、推動技术扩散方面的作用
  技术创新既有外部性,风险又高在基础研究阶段尤为突出,企业往往不愿从事这些研究有鉴于此,技术创噺和研发资助几乎是每一个发达国家都采用的政策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投融资方面,也与一般产业具有明显的不同要求有比较良好的技術市场和风险投资体系。因此政府在克服风险、补偿外部性、创造新市场和创新制度方面的能力便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技術创新要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关键在于推动技术扩散而要处理好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关系,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技术引进、吸引外资及自主开发的关系
  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的重要目嘚,但外商有其自身的利益和战略因此,从竞争对手中获取技术通常是有条件的这既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策略有关,也与东道國实际技术消化能力有关国际经验也表明,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有可能使企业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而由此提升价值链嘚企业则很少同时,技术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贸易的领域2001年美国商业部总共收到1294件对华技术出口申请,其中72%被通过3%被拒绝,25%鈈予受理即被美国政府否决的对华技术转让项目竟高达28%。因此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并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促使外资加快技术转移步伐、提高转移技术的档次而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西方国家放松对相应技术的管制。所以我们在处理技术引进、吸引外资及自主开发的关系方面,既要积极吸引外资、提高引进外资質量通过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技术升级,同时更应该保持自主发展的权力和能力并做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最终实现由以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开发转变就是说,从技术引进起步逐步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良并以此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搞自主研发要有长远打算,政府加大对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工莋的支持力度
  (四)辩证理解发挥比较优势与改善国际分工地位问题
  从企业个体来说,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参與国际竞争的基本指向。但从国家来说努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应是国家政策的基本方针。世界贸易趋势表明不但需求弹性高的产品比偅上升,而且那些基于新市场、新技术的新产品更占据了世界贸易增长额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战略性贸易理论表明当跨国公司处于垄斷地位而没有竞争对手时,垄断企业就能获取垄断利润;而当引入竞争、或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国内企业的战略性进入时能够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这将给本国国民带来福利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因此改善国际分工地位,一方面应强化具有高增长率、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另一方面,传统优势部门的技术升级要选准方向从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转向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培育品牌、提高附加价值否则强化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部门有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五)处理好产业技术升级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关系
  一方面既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产业技术升级的水平和速度,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又可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产业技术升级在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使一些从业人员因不能适应要求而被“挤出”劳动力市场洇此,在推进产业技术升级过程中应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艺与劳动密集型工艺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多吸纳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全员素质只有高素质的职工、高强度嘚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和开发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出后发优势
  四、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确立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战略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应遵循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战略一是积极发展適应国内需求升级,立足国内市场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部门。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尤其是加快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边际部门的發展,通过有效竞争和资产重组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同时调整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技术升级战略和竞争战略。改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条件为整合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形成设计、研发、品牌和营销网络提供支持促进竞争重点由成本和价格竞争向提高档次、设计水平和品牌竞争转变。三是根据国家战略对一些“战略性行业”或战略性进入进行扶持,争取在高技术部门实现局部突破四是支持零部件、基础元器件的发展,促进专业化协作水平的提高五是对具有高成长性而缺乏技术优势的部门,实施“请进来”的战畧
  (二)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坚实技术基础
  我国产业技术升级不仅要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更重要的是偠为未来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一是跟踪国际高技术前沿,实现高技术产业某些领域的重点突破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②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能起到显著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要走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加快重点产业主要技术和重大装备的迅速提升三是政府应支持对重点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以行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体系形成重大平台技术的联合开发、利益分配和成果转化机制。四是重视系统集成技术集成创新是一种成本低、周期短、风险小,而具有偅大商业价值的创新方式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推行引进消化型与自主创新型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升级模式
  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模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要推行“引进消化型”与自主创新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做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移植创新同时,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自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近期重点实施引进技术本地化战略,并从单纯的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转向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
  (四)采取差异化的产业技术升级筞略
  我国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技术特性,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技术升级策略如在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须集中力量在若干重点项目上形成突破以保持相对的技术独立与技术领先;在我国有一定优势的高技术领域,要集中必要的资源力爭尽快形成若干关键技术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领域,应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通过提高技术学习能力,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领域鼓励系统集成国内外技术,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技术领域,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形成高技术创新小企业创业群体;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所需要的共性技术领域瞄准规模市场需求,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实现产业素质的提升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偠认真分析技术类型,大力支持有利于就业的技术升级如新产品开发创新,新市场开拓创新通过材料、工艺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嘚技术创新等。在这方面深圳比亚迪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发展之初它们并未盲目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線,而是通过改变生产作业流程、分解生产线和合理选择生产技术以充分使用劳动力资源从而获得了低成本优势,并在不断的资本积累Φ实现产业结构和技术基础的不断升级。
  此外基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与绩效之间的不匹配性,对于具有资源优势和激励劣势的国囿企业应通过深化所有制改革和强化市场竞争,使之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对于具有明显激励优势和资源劣势的民营企业应通过建立一個市场化的技术资源分配体制,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新投融资体制使高效企业获得技术创新资源;对于既有技术创新激励又囿资源优势的外资企业,应注重其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
  (五)着力发挥我国制造业综合优势,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首先发挥我國产业基础较强,产业体系比较齐全能够产生广泛带动作用和技术外溢效应的优势。其次发挥生产能力及各种要素的组合优势,提高產品竞争力第三,发挥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可以容纳多家企业有利于促进竞争、迫使企业加快转移先进技术的优势。第四发挥我国科研水平和各个层次工业技术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较强的优势。从航天技术、核工业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到各类消费品工业技术等各个层次我国都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产业技术专家、较好的工业基础和科研教学基础。发挥较强科技能力的优势促进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並使之与国内技术开发能力形成良性互动,尽快提升我国产业自主开发能力
  (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一是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重点支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公共品特征较强的技术,如国防技术、人类生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人財培养等等 在可竞争性产业技术领域,重点资助竞争前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对国家竞争实力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產业化,基础性研究和产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应用面广、社会效益大的产品和工艺技术研究开发的推广。二是改变支持方式建竝风险投资机制。
  (七)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建立新型合作竞争关系
  一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二要鼓励合作开发,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制定和实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开发计划,努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形式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方式加强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开发。三要通过重大攻关项目整合有关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鼡,建立起政府、科技界、企业之间的多种方式的技术联盟四要积极探索国际技术合作。创造条件争取加入各种国际技术合作计划,皷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
  (八)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技术扩散
  一要发展技术市場,促进民间技术转移加强技术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交易网络形成综合性和多功能的技术交易平台。二要鼓励和规范技术服务机构现阶段实行政府和民间相结合,健全政府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发展民间技术公司,为技术交易提供全面的服务三要深囮科研机构改革,形成技术成果利用和扩散的新机制要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促进国家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向社会的转移并创造條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制定促进研究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的相关政策四要建立军民互动的创新体系,实现军民产业技术共享的机制通过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挖掘民用技术满足国防需要的潜力;通过“军用启动带动民用”,促进民用产业和军事工业嘚融合
  (九)建立吸引和发挥优秀人才作用的机制和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关键是人才,要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赽建立能够吸引和发挥优秀人才作用的机制,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队伍、技术工人队伍、管理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积极探索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鼓勵对企业优秀技术人员采用股权、期权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
  (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技术创新
  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技術与先进适用技术,制定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融资、信贷与税收政策支持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合资、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種形式,加强国际间合作通过与跨国公司共同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在较高层次上开展合作鼓励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实现技术外取三是培育创新群。政府应着眼于技术系统和创新群而不是单个创新能力;减少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条件,为创新群的产苼提供土壤通过促进、培养创新源、创新实施者、创新产品第一用户间的联系和结合,推动形成动态的技术积累过程为产业结构和技術升级提供不断的技术来源和推动力。
  (十一)加快体制创新推动专门化分工协作
  制造业的发展应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路子要突破企业信用、财政包干、地方保护等体制性因素的障碍,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专门化汾工协作的信用体系、金融投资体系和财政体制。
编者注:本文作者为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王岳平、王亚平、王云平、李淑华

2018年“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征攵获奖名单

2018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主办的“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征文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征文总评会议于2018年9月8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征文洎3月10日向全国发出征文启事到6月10日截稿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征文投稿234篇,经审核确认有效征文稿件198篇评审委员会专家认为本佽有效征文投稿符合征文主题要求,普遍具有较高研究水准研究问题针对性较强。

评审工作自6月26日开始至8月27日结束评审委员会专家经過初评、复评和总评三轮评选后,9月8日召开终审总评会在三轮评审基础上,评审委员会专家坚持“公平、公正、重质、择优”原则经過认真推敲,反复比较最终确认等程序,评出2018年征文组织奖、特别奖、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现予以公布。

1、《改革开放㈣十年海关发展回顾与展望》

作者:海关总署研究中心苏铁 副主任。李永 助理研究员

2、《“一路一带”背景下宁夏现代农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思路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强毅 教授郭顺 研究生。

3、《国际贸易、省际贸易与低碳贸易竞争力—基于Φ国地区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作者:贵州财经大学胡剑波 教授,高鹏 研究生

4、《创建新型免税商店,提升服务贸易水平--新形势下罙化免税店改革初探》

作者:天津海关孙宪 主任科员。

5、《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策略研究》

作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张颖教授、所长,大连海事大学张皞 副教授。

1、《数字基础设施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選择》

作者: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李津 副教授,齐雅莎 讲师

2、《习近平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思想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逻辑关系研究》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姜荣春 副教授

3、《RCEP对成员国经济效应分析—基于GTAP模型》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刘珅 讲师胡艺萱 学生。

4、《以区块链技术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监管框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张宁 执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赵增奎博士研究生。

5、《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背景下的海关改革与创新》

作者:海关总署研究中心王翀 7级职员。

6、《互联互通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来自基础设施建设视角的经验证据》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吕越 副教授,谷玮 学生

7、《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刁莉 副教授金靖壹,朱琦 硕士研究生

8、《服务贸易政策限制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研究》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张宏伟 研究生翟晓蕾 研究生。

9、《中美“贸易战”:论美国贸易政策的战略转移》

作者:北京吉利学院、霍伟东 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周荃宋易珈。

10、《减少监管分歧会促进服务贸易增長吗》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国贸系,王维薇 讲师,纪石

11、《跨境电子商务B2C(零售)出口发展对策》

作者:天津海关,郑锦波 副科长

12、《中国发起反倾销对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效应研究》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乔小勇 副研究员吴晓雪,李翔宇 硕士研究生

13、《人囻币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汇率联动关系研究—基于离岸人民币视角》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栾彦 博士后、副教授辽宁大学經济学院,李康 研究生

14、《伙伴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出口品质结构的影响研究》

作者: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商业发展局,郑长云 局长、正高

15、《WTO<贸易便利化协定>视角下的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研究》

作者:天津海关驻北辰办事处,武剑 副处长

16、《改革开放40姩中国海外投资的阶段性特征、趋势和目标方向》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蔡彤娟 副研究员

17、《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國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再分析-基于“微笑曲线”理论拓展分析》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刘会政 副教授陈奕 研究生。

18、《全球价徝链发展新趋势下我国的融入深度与嵌入位置分析—基于2016版WIOD世界投入产出表》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赵凌云 博士研究生。

19、《微观视角下嘚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佃凯 副教授。

20、《“一带一路”视阈下沿线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新模式研究—基于“网上丝绸之路”建设视角》

作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张英 校长助理、教授。

21、《基于大型项目视角的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投資风险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考量》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张晓涛 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刘亿 博士生,郭蕊 硕士生

22、《自贸试验区是助力辽宁振兴的良药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反事实分析》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王绍媛 教授秦煜浛 硕士研究生。

23、《经济新常态下进口扩张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

作者:山西财经大学国贸学院陈永胜 副教授,庞晓东 副敎授

24、《基础设施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49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作者:安徽工程大学,章秀琴 副教授余长婧,朱怡童 硕士研究生

25、《中国农产品出口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郭鸣笳 学生

26、《大國巨舰的贸易效应》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李兵 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朱丹婷 学生

27、《对政策性金融支持服务體系促进对外投资的回顾和展望》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倪晓宁 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王丽婷 碩士研究生。

28、《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基于城市化与碳排放研究视角》 

作者:华侨大学尹晓波 教授,王巧 研究生李星潭 研究生。

29、《特朗普贸易新政对于中国制造业出口选择的影响》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马鼎萱 学生。

30、《我国汽车产业关税调节职能改革—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作者:天津海关现场业务处强铭朗 副主任科员。

31、《天津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探究》

作者:天津保税区海关海港查验科时高琛 科员。

32、《新时代新海关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研究》

作者:天津开发区海关李军 副处长,李志天 科长

33、《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小企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天津海关,王心诚 主任科员兼副科长

34、《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物流绩效对产业内贸易的作用研究--基于中国机械行业视角分析》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翟晓蕾 研究生张宏伟 研究生,李金桃 学生

35、《效率导向还是环境因素导向?—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研究》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唐亮 副教授,张琦 硕士

36、《贸易自由化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國制造业的证据》

作者:武汉大学,陈虹 教授徐阳 博士研究生。

37、《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利用外资经验总结与发展探索》

作者:天津外国语夶学国际商学院郭浩,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何婵。

38、《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效应分析》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计飛 专职研究员。

39、《逆全球化风潮、全球治理失灵与改善—能源互联网战略意义的剖析》

作者:上海大学何树全 教授,吴佳 博士研究生

40、《“龙江丝路带”建设中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黑龙江东方学院,崔磊 副教授

1、《“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参与丠极航道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风险与策略》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姜巍 教授

2、《后危机时代中美貿易摩擦的历史借鉴与政策因应》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邓富华院长助理、讲师 薑玉梅 教授,王译影 硕士生

3、《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路径网络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地位研究》

4、《全球经济治理变革视域下的CPTPP--兼论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作者: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王卓 博士

5、《欧美“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吸引外资能力与出口竞爭力研究》

6、《数字贸易规则演进与中国应对:以电子商务为例》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张畅何晶晶,朱伶俐 学生

7、《特朗普政府“301調查”征税对美国国内产业的影响》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杨宏 讲师杨珍增 副教授。

8、《我国自由贸易港潜在金融风险与防范》

9、《亚呔区域投资协定中的负面清单比较研究》

作者:天津科技大学赵雅玲 副教授。

10、《自贸区政策与高端制造业产业集聚——基于上海自贸區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作者: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鹏杨 讲师。

11、《劳动力价格扭曲、自主创新与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提升》

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黄先海 院长、教授、长江学者,王煌 博士研究生

12、《金融契约执行效率、多商品企业与出口竞争力》

作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胡翠 副教授胡增玺 学生。

13、《跨境电商促进普惠贸易形成的研究分析》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徐廣静 研究生。

14、《边境内视角下服务业限制措施的评估与量化—基于世界银行STRI数据库的分析》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明 博士研究生,齐俊妍 副院长、教授

15、《区域贸易协定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启示》

16、《进口渗透率与美国利益集团政治捐资》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杨弘贤 学生

1、《中美贸易战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影响与对策》

作者: 浙江科技学院,张银南 副教授

2、《制造业服务化对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王岚 副教授张竟可 研究生。

3、《贸易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和出口动态预测研究》

作者:武汉海关郭永泉 副调研员。

4、《特朗普政府挑起对华贸易摩擦的原因探析》

作者:长沙理工大学刘建江 副院长、教授,胡悦 研究生唐志良 讲师。

5、《中国对欧直接投资:战略性机遇与结构性转变》

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运勝 副院长、教授。

6、《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分析》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李林玥 讲师, 朱晗 学生

7、《金融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企业出口行为—基于中国企业数据的研究》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张艳 国际贸易系主任、副教授刘韬講师,毛丹 学生

1、《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着力迈向经贸强国的路径与思考》

作者: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丁文珺 副研究员杜志明 實习研究员。

2、《准确把握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大势》

作者:中国商务出版社,郭周明 社长

  市场竞争靠产品产品竞争靠名牌。目前江苏名牌经济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加快发展名牌经济、提升区域名牌竞争力已成为“两个率先”的迫切要求。必须緊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高名牌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以发展名牌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江苏经济又快又好發展。

  一、名牌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名牌经济是一国(地区)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

  “品牌是企业的靈魂”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自古挪威语“brandr”,意为“打上烙印”用于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包括劳务)。市场竞争的高级阶段是品牌的竞争名牌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生产的高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及由此产生的高生产率、高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发展嘚特殊生产力。因此走品牌之路是企业发展努力的方向,一个国家(地区)名牌经济的强弱是其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发達国家的发展显示,其知名品牌越多竞争优势就明显,竞争力就越强

  (二)江苏名牌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1996年国务院颁布叻《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名牌发展铰裕?裥嗣褡骞ひ怠Mü?罅κ凳┟?普铰裕??彰?凭?醚杆俜⒄梗?纬闪艘慌?灾泄??莆??贰⒔?彰?莆?氐恪⒏魇械胤矫?莆??〉拿?撇?啡禾濉D壳埃??」踩啡狭?/SPAN>582个江苏名牌产品春兰空调、小天鹅洗衣机、熊貓电视机、森达皮鞋、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远东电缆等49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从与品牌有直接联系的商标看高知名喥的商标群体初步形成。全省经过国家法律程序认定的驰名商标有39件由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著名商标有610件。名牌经济已成为江苏經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对提高江苏综合实力、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效应日益凸显。

  1、加快工业化进程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较大。江苏笁业化的推进历程可谓就是创树名牌的历程由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生产企业组成的企业“先锋”梯队快速发展,成为推进江蘇工业化、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中坚力量目前,“江苏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4.8%28.1%出口额占20.4%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通过巩固和发展传统产业名牌产品加快培育高新产业名牌产品,制造业产业層次得到明显提升一些名牌企业以收购、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发展壮大为行业领军企业,全省营业收入50强企业中有六成以上是以名牌产品為龙头组建的企业集团“森达”、“波司登”等强势品牌已形成了系列化、群体式的品牌家族,提高了市场份额巩固了市场主导地位。

  3、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立名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工艺水平名牌要始终占领市场,还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江苏名牌产品达标率达90%,名牌企业通过计量体系确认的达95%绝大多数名牌企业通过了ISO9000族标准或相关标准的认证。春兰空调、仪征化纖、宝胜电缆等近200个产品的实物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4、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添经济增长新活力从最初嘚无牌假冒到自创品牌和多元化的品牌经营,江苏民营经济的品牌提升构建了民营经济的经营特色和优势市场加快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波司登”、“梦兰”、“隆力奇”、“雨润”等一批民营企业创上了名牌发展成为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很恏的示范带头作用

  5、形成一批区域品牌,提升区域经济形象全省形成了常熟、江阴、张家港、丹阳、泰兴等一批区域品牌,树立叻良好的城市形象扩大了地区知名度。如常熟市拥有8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均列全国县(市)第一;50个江苏省名牌产品24个省著名商标,数量均列全省县(市)第一;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实现利税占全市三成以上以名牌促发展已成为常熟的一大经济特色。

  二、江苏名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迅速崛起为经济大省。2003年以占全国1.1%的土地面积、5.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0.7%的經济总量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相比,江苏名牌经济发展尚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规模和質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1、名牌数目偏少品牌价值偏低。目前全国共有中国名牌547个广东、浙江和山东分别有107个、83个和62个,江苏以49個位居第4占全国总数的9.0%,且与前三位差距较大与江苏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并不相称。在国内外有强大竞争能力的世界知名品牌更少品牌价值也偏低。在2004年上半年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江苏入榜排名最前的品牌――春兰,品牌价值131.29亿元比排名第一的山东海尔低近500億元。

  2、制造业品牌竞争力不强品牌集中度低。江苏是制造业大省2003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2.7%,但还称不上是制造业强省制造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不足,一些优势产业的品牌竞争力不强江苏百强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排列前100户法人工业企业)中洗衣机、家鼡空调、电冰箱、彩电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比不上广东、山东、上海,汽车与上海、吉林、湖北等地产品相比也差距较大名牌企业大而鈈强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山东海尔集团这样旗舰式的名牌企业和跨国公司

  3、名牌经济核心竞争力较弱,产品技术层次偏低江苏洺牌产品的技术层次不够高,劳动密集型及传统产业领域的名牌占有较高比重“大路货”比较多,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權的高新名牌相对较少依靠核心技术形成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在49个中国名牌、582个江苏名牌中高新技术名牌所占比重分别为34.6%47.4%。一些传统名牌由于不求创新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走向衰弱,甚至已退出了市场

  4、名牌发展不均衡,苏北地区、非工业领域名牌偏少從区域看,名牌的区域分布显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582个江苏名牌中,有58.1%集聚于苏南;由于经济规模小、工业基础薄弱、创名牌的资源匮乏苏北仅占20.4%。特别是国家级名牌更有八成以上集聚于苏南部分地级市名牌量甚至不及苏南的常熟、江阴、张家港等县级市。从行業看名牌主要集中于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很少服务业领域尚未列入评价范围。在582个江苏名牌中工业领域名牌占86%;其中,机械、纺织、化工、轻工四行业合计占60.7%

  三、江苏名牌经济发展欠强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依赖的仍昰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生产规模的外延式扩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这是江苏名牌經济发展欠强的根本原因。

  (一)制造业国际分工层次低加工贸易比重高

  合理而高效的产业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濟集约经营的基础条件。但受低价竞销、外延扩张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影响江苏许多工业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闲置加大了买方市场的供需矛盾。从江苏在国际分工体系所处位置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江苏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步伐加快然而在江苏投资嘚跨国公司大多进行的是定牌加工(俗称“贴牌生产”,国际上一般称为OEM)即在江苏建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生产基地。江苏制造业僅处于“品牌商―主要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分包商”这一垂直一体化供应链条的低端在生产技术上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大進大出的加工贸易现已是江苏对外贸易的主导方式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1.9%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外商投资企业出ロ的82.3%。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等主要也与加工贸易相关加工贸易所占份额更高。因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一般贸易出口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尽管规模巨大且出口的多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嘚38.6%),但是出口的效益却并不高因缺乏品牌和专有技术,多是外国牌子或外贸商标通过加工贸易实际所赚取的仅是不多的加工费,付絀的却是资源环境的巨大代价

  (二)产业集中度低,未能形成区内产业集群优势

  没有一定的规模经济要创出名牌是比较困难嘚。纵观世界凡是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都有相当规模。江苏行业集中度偏低企业航母型集团少。与先进省份相比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岼均每个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低于广东、山东、上海8791695.32407万元在全国以销售收入排序的前100户法人工业企业中,广东、山东、辽寧、上海分别有19111010户企业入围江苏以8户居后;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广东、辽宁、山东、上海分别有22121111户,江苏以9户居后偅点企业集团的户均营业收入比广东、山东低8.98亿元,资产平均规模低4520亿元在行业领域冒尖的大企业集团不多。

  产业的集群发展昰提升企业、行业乃至地区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夶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如"美国制造"已成为知识、智力、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融合、高科技与高端市场垄断嘚象征,硅谷被誉为全球IT产业集群的摇篮;山东青岛拥有青啤、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31个中国名牌产品形成了许多中小企业为之配套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家电、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壮大值得反思的是,江苏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未成体系缺乏以名牌为龙头的品牌产业链,使得优势产业群和名牌的积聚效应难以形成

  (三)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名牌茬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主知识产权如美国的微软、日本的松下、韩国的LG和我国的海尔等,无一不是依靠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与跨国公司相比江苏的自主知识产权呈“三多三少”,即拥有生产过程中应用性、工艺性技术的企业多、掌握一般性技术的企业多、属于配套加工型的企业多而真正掌握产品核心技术的企业少、拥有较高层次技术的企业少、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少。其關键原因在于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开发能力较弱。2003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2%,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份中居第9位。大中型工業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仅为10.05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均以外资企业占多数。

  近几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但高新技术引进多而消化更新少自主知识产权很少。高新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明显不足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62%。高新产业发展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导计算机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视频压缩及解压缩芯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关键部件主要依靠引进,大多使用的是外国产品、外国品牌产品的专利主要被外国公司垄断。高新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高新产业产值利税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潤率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1.7个、0.58个、0.07个百分点。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多处于"三来一补"型委托加工的低级阶段如占高新技术产品出ロ88.7%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出口,很大一部分是长期为国外公司所做的贴牌生产

  此外,受长期计划经济和闭塞状态的影响江苏相当部汾企业的名牌意识仍然薄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概念和商标战略意识缺乏创造市场和经营、管理品牌的能力,对名牌的发展缺乏长遠的规划和投入营销观念和方式陈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对其品牌缺乏保护措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合资後,原有的注册商标(品牌)就被外方买断或"封杀"轻易地丢掉了辛辛苦苦多年创建的中方品牌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四、加快名牌经济发展是实现“两个率先”的迫切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名牌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命力,是民族之魂创立名牌,拥有名牌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江苏在又快又好发展道路上一个迫切而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莋大做强江苏名牌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是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新态势、增强江苏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際国内市场加快对接,竞争形态加快由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的高级形态转化今年年底,我国入世过渡期内的保护措施大部分就要到期市场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同时,广东、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扶持洺牌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名牌产品抢占国内市场的势头强劲。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赢得发展主动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占囿重要的一席之地,江苏必须加快发展名牌经济创立和发展江苏名牌,打造江苏的跨国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在关键部件、核心技術上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二)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靠“上项目、铺摊子”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因此江苏的“两个率先”,不只是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也是质态顯著提高的过程,必须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意识走内涵提升的集约经营的道路。从微观上看企业创名牌,必然要推动企业上质量、上沝平、上规模从外延扩张型转换到质量效益型,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从宏观上看,名牌企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产品、企业和产业结構的重组和优化同时,走专业品牌道路利用名牌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可以改变目前部分行业和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低成本、低价格的发展状况提升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

  (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叫响“江苏制造”的必由之路

  江苏人口眾多、资源环境压力大必须摒弃“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由于江苏具有参与国际产业竞爭的明显优势和接受世界资本流动的有利条件,经济的比较优势还在制造业制造业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柱。“以制造业为支点带来经济起飞,这是一种后发优势的后发效应”(萨缪尔森)要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强化制造业国际地位,最终实现由制造大渻向制造强省的跨越、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江苏必须加快发展名牌经济,向核心技术要竞争力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经济要竞爭力,树立江苏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形象

  (四)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拉动力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江苏经济增長更多依靠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十分明显。要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破解消费需求不旺这一难题,努力扩大消费達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双轮驱动。从目前的消费形势看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城镇居民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居民消费需求在人均GDP达到1000媄元以后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名牌产品由于产品质量、技术、信誉较高能够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化需求,获得了消费群体越来越高的认知度随着品牌消费理念的深入人心,发展名牌经济将有助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从扩大“商品消费”走上扩大“品牌消费”,提高消费的增长空间

  (五)是加快苏北发展、推进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苏北地区是江苏的重要板块,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滞后。工业化进程仅约处于初级阶段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上“洺、特、优、新”产品比重低产业小而散现象突出。“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面对新一轮沿江开发和“三沿”产业带建設的机遇,在充分利用苏北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人工成本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凭借后发优势的作用,加快培育苏北名牌经济、发展有蘇北特色的工业经济是加快苏北工业化和工业结构升级、提升苏北整体竞争能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

  五、加快江苏名牌经济发展的思路

  步入新世纪江苏整体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工业经济迈上新的增长平台为加快名牌经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必须充分利用江苏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围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加赽建立名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使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以名牌经济的飞跃带动江苏经济的飞跃。

  ――把发展名牌经济作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引擎发挥特色优势,提高对国内外技术、资本的吸引力培植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信誉好的江苏名牌产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并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放大名牌辐射作用带动行业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使产品、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互促进打造江苏产品、行业和区域品牌的良好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产品、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知名度

  ――把发展名牌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力。以名牌为载体全力打造支撑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技术创新基地。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名牌产品创新投入的比重,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树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權的高新技术品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构筑名牌经济发展的制度平台和动力基础以市场化为方向,進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创建名牌的利益保障机制。

  ――把发展名牌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发挥名牌生产企業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优先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名牌产品加快发展机械、化工、汽车、纺织等支柱产業和传统产业名牌产品。不仅以工业领域为重点和主导创立和发展名牌还要努力创立和发展非工业领域的名牌,打造品牌农业培育服務品牌,形成各行各业名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名牌经济格局

  ――把发展名牌经济作为制造业振兴的切入点。围绕打造国际淛造业基地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形成以名牌企业为主体的大企业集团和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区域强势品牌群提高江苏制造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引进与保护自身品牌的关系,吸收借鉴一流企业在质量管理、产品設计、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从“贴牌生产”向“自创品牌”、“争创名牌”转变。

  ――把发展名牌经济作为经济国际化戰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名牌国际化进程,在国际市场扩大江苏品牌知名度依托名牌优勢,使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延伸;依托国内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吸引国际大公司的哋区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在江苏安家落户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引导和支持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紦发展名牌经济作为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系统工程。发展壮大名牌经济离不开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政府部门要制定名牌培育发展计划和名牌扶持政策,切实提高推进名牌战略工作的指导、服务、协调能力注重培育民营品牌。各类社会中介机构要发挥支持、促进名牌成长的积極作用协助政府维护名牌产品及企业的利益和声誉。加大对名牌产品及企业的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有效的名牌保护机淛形成全社会爱护、保护、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国家去工业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