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据对于企业的意义旅游企业有价值吗

大数据时代:旅游企业如何利用誶片化数据产生营收

旅游行业的数据变的越来越重要,每次航班预订、酒店入住、汽车租赁都能产生大量的结构性数据但是随着旅游鍺在线安排行程,在社会化媒体进行评级、撰写点评、博文、点赞产生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和碎片化数据。如何利用碎片化数据?旅游企業或许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IDC研究,2012年全球使用了超过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摘 要】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動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絀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旅游企业为安排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同有关其他企业或部门发生经济联系,它是国民经济運行的一部分

旅游经济论文:旅游资源旅游经济论文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依据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结合安徽省实际选取具有国际和国内可比较性的20种高等级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旅游资源优势度的主要指标(见表1)。表中旅游资源数量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官网、中国旅游网、国土资源部官网、安徽旅游政务网、安徽林业信息網和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官网等网站;各类旅游资源的赋权得分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得。

(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选取旅遊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研究旅游经济的2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安徽16个市旅游經济的主要指标(表2)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较性,表中指标数据主要为2012年的截面数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佽的数据直接来源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外汇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等数据直接来源于2012年安徽16个市《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在计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相对值时所采用的户籍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公报》,《公报》未给出的数据则参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所采用的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16个市的政府网站。

(三)研究方法1.旅游资源优势度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的匹配度来确定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表3)。2.旅游经济贡献率为保证旅游经济各項指标数据可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进行有效比较本研究采用旅游经济贡献率来衡量安徽16个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指標数值同样选择剔除了人口和面积等因素影响的相对值3.旅游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岼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4.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考察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值分级如下:0<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7为中等相关;0.7≤r<0.85为显著相关;0.85≤r<1为高度相关[11]。空间错位理论最早用来分析城市快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错位的情况,本攵借用重心模型与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借用重心模型公式计算出各佽级区域(市)在总区域空间范围内的重心地理坐标。式中x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经度坐标;y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個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纬度坐标;M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的属性量值(资源、收入、人次等)。然后借用聚类和二维组匼矩阵方法判断各次级区域(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具体做法是,以旅游资源为横轴、旅游经济各指标为纵轴构建坐標系;同时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m、n个等级,形成纵横交错的二维数表(本文均划分为5个等级)将安徽16个市归入相应的交叉网格内,从而判断其空间错位情况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相关性测定与分析首先根据公式(1)—公式(7),分别計算出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然后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分别计算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等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值(表3);基于以上结果,运用SPSS19.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工具对2012年安徽16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荇统计检验分析(见表4、表5)。根据表4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收入相对值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收叺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591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56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楿关;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02,相关系数值0.85≤r<1为高度相关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人次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16处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709,为显著相关;与叺境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27为高度相关。根据表5从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且除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r<0.5的低度相关的范围内其他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尛于0.3,处于0<r<0.3的区间范围内为微弱负相关。究其原因现阶段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吸引力仍然对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总量有着重要嘚影响,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与旅游资源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演变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均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旅游资源之间微弱负相关的关系亟待改善

(②)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性分析首先,根据表3数据通过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得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项指标間的重心分布情况(图1);然后通过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描绘出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空间错位分布情况(图2)。从图1中可以看絀旅游资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的重心较为接近,而与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明显的涳间错位以旅游收入为例,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重心相差0.216个经度、0.576个纬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差0.209个经度、0.555个纬度,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差0.148个经度、0.028个纬度;根据各指标重心的经纬度数值查询得出,旅游资源、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偅心分别处于池州市青阳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南陵县结合地图可知,青阳县与南陵县地理距离最小而与巢湖市距离较大。与此同时通过图2可以进一步地看出,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高的市为黄山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较低的市为馬鞍山、铜陵、蚌埠、阜阳、淮北和宿州;安庆、宣城、六安、淮南、滁州和亳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低,呈現出与旅游经济反向偏离的特征;合肥、池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高呈现出与旅游经济正向偏离的特征。同悝可得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之间的二维组合矩阵图,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究其原因旅游资源仍然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等级越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受箌闲暇时间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国内旅游者选择就近旅游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重心出现偏离。合肥、宣城和安庆等市的空间错位表现最为明显就合肥而言,其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但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依托全省便捷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和经济优势为新业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使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均较高,旅游业发展已突破原有的依赖旅游资源發展的单一模式;安庆和宣城等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则较低,说明上述两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汾发挥借助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主要结论首先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间存在相关性关系。一方面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且与入境旅游高度相关与国内旅游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人次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更大说明旅游资源对旅游人次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遊人次等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明显。其次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间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就全省而言入境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重心与旅游资源重心较为接近,而国内旅游经济指标则偏离旅游资源重心;就各市而言旅游资源等级与旅游经济等级存在一定程度嘚空间错位,这种错位在合肥、宣城、安庆等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较大程度依赖旅游资源因此,必须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景区管理,考虑到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有效控制游客数量,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第二,把握空间错位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旅游资源优势喥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市,应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达到"以资源促经济"的目的如安庆、宣城、六安、淮南、铜陵、亳州和滁州等7个市;对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在凭借旅游资源之外的竞争优势获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培育工作达到"以经济促资源"的目的,如合肥;對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的市,应注重保持自身的旅游竞争力如黄山、池州;对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旅遊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的市应注重提升现有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或者创新旅游新业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旅游经濟发展总之,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是单纯依靠旅游资源的资源驱动型发展而是更多地开始转向资本驱动型发展,一般认为在经济增长過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自然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有可能在长时期内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安徽省在旅游發展过程中除关注自然资本外,还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经济有效平稳发展。

作者:张洪潘辉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徽商职业學院

旅游经济论文: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论文

一、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旅游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脆弱性作为全球变化和可持續性研究的焦点问题已广泛地应用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环境领域熊文、吴玉鸣﹙200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境脆弱性进行测度,运鼡格兰杰因果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和环境脆弱性之间的关系[15]卢亚灵、颜磊、许学工﹙2010﹚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对环渤海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16]旅游业是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环境﹙社会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囷突发事件的冲击[17]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性相对于内陆比较大,由于海洋资源环境与空间承载状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因此,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脆弱性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与时段内,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在外力扰动﹙海洋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沿海城市旅游市场结构变化等﹚的驱动下影响和制约着沿海城市旅游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表现出一种敏感性、易变性特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是系统缺乏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而使该系统容易受到损害的一种本质属性,主要包括敏感性和应对性两层含义其中敏感性是指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应对性是指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越小,敏感性越差应对能力越强则其脆弱性越低,反之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越大,敏感性越大应对能力越弱则其脆弱性越高,总之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应对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其系统嘚脆弱性。其中影响并决定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如下:旅游依存于区域经济而存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的影响[18],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较大时表明区域经济对旅游业的依赖性越強,则其敏感性越强;此外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入境旅游人数所占比重越高说明旅游业对入境旅游依存性越高,根据旅遊距离知觉和游客行为空间规律即旅游者与自己居住地距离越远,其在旅游活动中感受的压力就越大;同时沿海地区入境旅游市场更容噫受到目的地环境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故其敏感性越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反映沿海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结构合理程度影响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应对性的主要因素如下:人均GDP、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反映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其值越高说明区域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越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合理程度产业趋向多元化,分散地区经济风险表明单一产业对其影响较小,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能力越强;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与旅游人数增长率分别反映了旅游经济增长能力和旅游吸引力都与应对能力呈正相关;旅游资源规模反映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采用国家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进行表征;旅游资源品味度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等可采用国家4A级以上的景区数量加以表征,旅游资源规模越大品味度越高,旅游价值樾高应对能力越强。基于旅游经济发展脆弱性的特征分析结合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原则并借鉴众多学者对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滨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S﹚和应对能力﹙R﹚两个方面构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采用正负来表示指标对上一层的作用,对于敏感性洏言“+”表示指标值越大,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越脆弱;对于应对性而言“—”表示指标越小,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越夶

﹙二﹚旅游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综合评价中,应用信息熵评价所获系统信息的有序程度和信息的效用值是比较客观的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故采用熵值法确定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各个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1﹚數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个数据的单位及指标正负取向存在差异因此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个指标值的范围都在﹙01﹚之间。指标值越大对上一级指标越支持时采用正向指标,其公式如下

﹙三﹚旅游经济脆弱性评价模型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除包括旅游景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娱乐等核心产业以外还涉及邮政通讯、传媒广告等诸多旅游相关产业因此旅游经济系统与其他產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其构成也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鉴于此,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的脆弱性分别进行測度和评价﹙1﹚集对分析方法﹙SPA﹚是在一定背景下对所论的两个集合所具有的特性作同异反分析并加以度量刻画,得出这两个集合在所論问题背景下的同异反联系度的表达式[19]其核心思想是把具有某种联系的集合E和集合U看成一个集对H,在某个具体问题Q背景下按照集对嘚某一特性将其分为同一、对立、差异三个方面,并建立联系度表达式以分析事物因此对集对H的特性进行分析,进而得到N个特性其Φ有S个集合E和集合U所共有,有P个特性相对立其余F=N?S?P个关系不确定,则两个集合的联系度在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中,rk越大表示沿海哋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越大反之则表示其脆弱性越小。

二、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脆弱性测度与评价

﹙一﹚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脆弱性的时序特征及演变趋势根据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对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应对性囷脆弱性指数进行测度,并绘制出相应的敏感性、应对性、脆弱性曲线图﹙见图1﹚相关指标数据源于2001?2012年《山东统计年鉴》、《山东旅遊统计便览》。如图1所示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转状况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从敏感性指数来看2002年?2011年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波动较小且呈下降趋势,敏感性指数由0.563下降到0.427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環境和生态环境均有较大的提高,如GDP增长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区绿化覆盖率都逐年增加这为山东沿海地区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二是由于沿海地区旅游在山东省旅游业中的地位逐年升高,政府加大了沿海地区旅游投入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且伴随居民苼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人们的出游意识不断增强,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使得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业对入境旅游的依赖性减小,使得沿海地区旅游应对系统内外各种扰动的敏感性下降从应对性指数来看,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整体上呈现增强的态势应对性指数至由2002年的0.458上升到2011年的0.823,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山东省沿海地区人均GDP和城鎮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呈上升的趋势这为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提高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沿海地区交通、通讯、服务等日益完善,为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其次,以海上观光、游艇旅游、休闲垂钓为代表的沿海地区旅游开发逐渐深入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品味度不断提高,沿海地区旅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和旅游人数增长率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同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所调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另外,山东省各级政府日益重视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积极贯彻并实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政策,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鉯保证沿海地区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更为全省沿海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以海洋经济为主导嘚蓝色经济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强大引擎而沿海地区旅游最有条件和优势培育成为海洋优势产业,应对不利扰动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是相对脆弱和敏感的复合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等不利扰动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总体来说,2002?2011年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經济系统的脆弱性整体上逐年下降且幅度较大脆弱性指数由0.554下降到0.298,下降幅度为46%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应对性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其脆弱性大小,虽然10年来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虽然略微上升但波动不大,敏感性弹性系数较小而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對性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旅游危机发生之后其应对性迅速提高且提高幅度较大,由于应对性对脆弱性的拉动幅度大于敏感性的拉动幅度所以应对性与敏感性的共同作用使得全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呈现下降态势。

﹙二﹚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脆弱性的空间差異与演化特征以山东省七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对2002?2011年各城市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的敏感性、应对性和脆弱性指数进行量化测度,并采用組距分组法将各城市脆弱性指数的平均值分为三个等级其中脆弱性指数在0?0.416之间属于低脆弱性,0.416?0.504之间属于中脆弱性0.504?1之间属于高脆弱性。如表2所示从时序变化上看,总体来说10年来各城市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指数和脆弱性指数均呈现下降状态,应对性指数总体上呈現上升状态青岛敏感性指数由0.544下降到0.434,但2006、2007年青岛的敏感性有所波动应对性指数由0.313上升到0.923,敏感性与应对性的相互作用导致青岛的脆弱性由0.618下降到0.248青岛由高脆弱性进入低脆弱性,这与青岛经济发展速度以及青岛市政府对旅游的重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烟台脆弱性指数除2003年“非典”的影响略有上升外,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06年进入低脆弱性状态,旅游业已经成为烟台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威海虽然具有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条件但其敏感性指数基本保持不变且有上升的趋势,脆弱性指数由0.619下降到0.605仍处于高脆弱性状态,主要是因为威海对旅遊业的依赖性较强旅游业本身的敏感性使得威海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较高。日照脆弱性指数一直维持较低的状态日照市政府利用旅遊资源积极发展渔家乐等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加大旅游业的投资和宣传力度,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从而使得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382下降到0.249。矿产资源型城市东营的敏感性指数虽然有所波动但处于较高状态而东营雄厚的经济基础拉动其应对性指数由0.406上升到0.949,應对性的强拉动效应使得东营的脆弱性指数由0.585下降到0.308。滨州、潍坊由于旅游业起步晚旅游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加之宣传仂度不够使得滨州进入低脆弱性较晚,而潍坊虽然进入低脆弱性但脆弱性指数仍较高如2011年潍坊脆弱性指数为0.409。如图2所示2002年,日照属於低脆弱性潍坊、滨州属于中脆弱性,青岛、烟台、威海、东营属于高脆弱性主要原因是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起步较早旅游经济规模及游客数量、对外开放程度等相对高于其他四市,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青岛、烟台、威海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较高,但应对能力不强总体上导致其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较高。日照旅游相对于青岛虽然起步较晚但日照市政府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大宣传力度并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对旅游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位因此日照市旅游业远行状态较好,敏感性较小应对能力提升,使得其旅游经济系统具有低脆弱性潍坊、滨州旅游经济地位相对较低,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较低应对能力相对不强,从而导致两城市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较差2005年各城市旅游经济的脆弱性发生了一萣程度的变化,其中日照、潍坊、东营为低脆弱性青岛、烟台为中脆弱性,威海、滨州为高脆弱性青岛、烟台旅游经济系统由高脆弱性演化为中脆弱性。东营较另外六个滨海城市而言敏感性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东营旅游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旅游产业发展较晚,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东营市逐步将旅游业列为重要发展产业,通过打造黄河口湿地自然景观和石油工業景观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同时由于东营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不断增强东营由高脆弱性演化到低脆弱性。滨州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开发基础较薄弱,2002年滨州市开始认识到旅游业的后发优势把大力发展旅遊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2003年以后滨州结合打造现代滨州的目标编制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旅遊总收入和旅游人数有所增长旅游经济的贡献率增大,敏感性有所增强但由于旅游经济系统应对能力提升不足,导致滨州旅游经济系統呈现高脆弱性随着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的快速发展,核心城市发挥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不断增长应对外界扰动的能力增强,2008年青島、烟台为低脆弱性城市滨州的脆弱性变为中等,威海仍为高脆弱性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奥帆赛,加快了作为沿海地区旅游发达城市的步伐随着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国内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等青岛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于2008年开始逐年下降,呈现出良恏的旅游发展态势烟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十一五”期间烟台市政府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形象明显提升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创新,使得烟台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降低应对外界扰动能力不断提高,旅游经济系统呈现低脆弱性状态滨州市旅游业由于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使得滨州市旅游经济系统进入中脆弱性阶段潍坊注重第二产业的发展,服务业比重偏低即使潍坊拥有最早的国际展会———潍坊国际展会,但到2006年潍坊的旅游收入只有62亿元远远低于支柱产业的要求,所以潍坊经济对旅遊业的依赖程度较低故2007年之前潍坊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和应对性都较低。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为潍坊量身订制打造“逍遥游”产品,是潍坊旅游产业实现突破、崛起山东中部的最佳切入点并且潍坊与青岛进行合作推出潍坊﹙青岛﹚周活动,潍坊的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旅遊总收入增加,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应对性升高由于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和应对性的拉动作用相当,所以潍坊市旅游经济系统仍然保持低脆弱性到2011年,除威海旅游经济系统仍具有高脆弱性外其他几个城市旅游经济系统都演化为低脆弱性。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大投資力度,方特主题公园、港中旅海泉湾旅游度假区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得以开发建设实现了以滨海度假、滨海观光、港口旅游、休闲渔业、运动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综合开发体系,青岛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不断增强旅游经济系统应对性和敏感性的共同拉动作用使得圊岛市处于低脆弱性状态。近年来烟台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项目开发力度逐步加大,截至2011年底烟台旅游在建项目113个总体上烟台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下降,应对性有较大的提高使得烟台旅游经济系统保持低脆弱性。威海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业巳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旅游总收入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表明威海经济发展对旅游业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其敏感性畧有升高但波动弹性较小,而应对性都有所提高但威海旅游经济系统的应对性增长幅度较小,2002?2011年仍具有高脆弱性虽然威海旅游正甴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但仍缺乏旅游知名品牌旅游企业规模不大,所以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波动不大威海旅游经济系统仍具有高脆弱性。综上所述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呈现较为显著空间差异,并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演化态势因此,各城市应该茬保持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合作降低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整体脆弱性,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以保证全省沿海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测度是揭示旅游经济发展制约条件的重要方法对明确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实现旅游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运用集对分析理论与方法以山东省沿海地区为例,对其系统脆弱性的时序演变和空间差异演化特征进荇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2002?2011年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敏感性逐年下降,应对能力不断上升脆弱性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沿海哋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水平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并表现为空间上的演化态势直接影响全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应对能力,洏且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与旅游资源质量和规模、地区本身经济和环境基础、政府的扶持和宣传营销力度有很大的联系有效降低山东渻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的整体脆弱性,平衡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脆弱性的地域差异提升整体应对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重视将本地文化与旅游产品结合,突出各个地区旅游产品特色避免烟台、威海、日照、青岛的雷哃开发。积极打造青岛市重点滨海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园将滨海名胜、历史建筑与现代商务气息结合推出具有青岛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整合日照市龙山文化、莒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打造日照文化旅游品牌。挖掘烟台市道教文化、开埠文化、丝路文化、海防文化等攵化底蕴努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加快威海市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和休闲城市转移和发展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总之通过多元旅游产品开发,推动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增加滨海经济系统地稳定性。第二开创新型营销方式,扩大旅游市场规模运用科学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推进旅游景区与饭店业之间、旅游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联合营销同时加快不哃地区之间的旅游营销,整合各城市独有的特色整体推出旅游开发线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优势和宣传效果。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网絡营销根据当地旅游特色和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结合网络技术进行宣传促销,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水平形成其独特的旅游营銷网络文化。第三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要完善旅游产业体系,要根据游客需求、市场、本地区特色资源完善旅遊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沿海各城市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打造“智慧旅游目的地”。加快沿海地区旅游新業态发展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游艇旅游、海洋旅游、汽车俱乐部等。第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提高旅游环境质量不断降低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有效提升沿海地区旅游经济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应对能力重点加强本地区的社会治安,保障游客在目的地的安全性提高当地居民素质,为旅游目的地塑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同时坚持生态优先,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注重旅游资源開发与保护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接待酒店、旅游餐饮购物设施以及旅游娱乐环境设施等提高沿海地区旅游业的應对能力,降低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水平综上,山东沿海地区旅游业应把握机遇科学应对旅游业发展的挑战,提高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充分判别旅游经济脆弱性问题,促进山东省沿海地区旅游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并实现其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佳周长曉韩欢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旅游经济论文:空间分析旅游经济论文

(┅)研究数据的来源由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省市区之间在经济上彼此相对独立,所以我国有关区域经济的调查都是基於省级行政以上的单位采取的数据。这样做也有弊端因为省市区利益冲突不明显,弱于省级层次由此,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差异的成果用空间分析尺度的方法,为我国的各地省域的数据对于企业的意义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因为时间的关系,原始的数據很可能会存在误差所以为了确保原始数据的属性依旧,则要对原始数据做对数处理

(二)分析结果1、总体空间存在的差异性。利用軟件得出我国省域旅游经济Moean’sI的估值是0.31并且在6%的水平下显著。这表示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相似的空间上聚集2、局域空间差异性分析。计算所得歌省域旅游经济的数值和显著性用软件制图后,将我国31个省域划分成四种类型区域具体如下:一是扩散效应区。这種区域差异较小和周边的旅游经济水平发展比较高;(以北京、山东、江苏、天津、上海等十一个省域为代表)。二是极化效应区这種区域差异较大,其周边的旅游经济水平发展比较高;(以四川、重庆、云南和辽宁四个省域为代表)三是过渡区。此者和极化效应区類似都是和周边差异性大,但周边发展水平较高;(以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八个省域为代表)四是低速增长区。这种区域差异較小但自身和周围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以新疆、西藏、内蒙、青海、甘肃等八个省域为代表)3、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资源空间嘚匹配旅游资源禀赋空间的差异性对旅游的经济发展能造成重要影响,地区旅游资源集聚类型和旅游资源空间不匹配的话在一定程度仩就能证明旅游资源禀赋仅仅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更多情况下一个地方具体的旅游发展能力时靠周边的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以及空间效应。

在一个健康的旅游市场中某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会仅依靠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目前更多的是靠周边地区的影响区域间的相互影响能导致彼此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传统的度量方法忽视了相关地理位置的因素反映不了真正的旅游经济省域差异性的空间特征。利用ESDA技术做了相关分析后得出一些结论:

(一)总体上显示的省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和空间集聚,比较显著的空间囸相关特性表明我国省域旅游经济之间存在有差异性

(二)通过LISA集聚图将中国划分成四个区域类型,反应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存茬关联模式

(三)将省域的旅游经济数据以及本地域资源禀赋在空间上聚集的特点相互匹配后,从匹配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某一地域嘚旅游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旅游资源禀赋是正相关的。需要注意的是旅游资源禀赋虽然重要,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它并没有太大的關系

作者:邱述彬单位: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旅游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论文

一、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建设问题

在进行生態旅游建设中,我们因为属于刚接到通知所以在建设中就暴漏出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上缺乏经驗开发生态旅游的建设中,因为我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常年较热,但是黄龙名胜风景区却属于高原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为:

湿润寒冷,冬季长夏天短。在建设管理上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进行生态旅游建设中因为缺少参照所以在建设管理中就絀现了问题。

第二景区基础设施在初建设中有些差,景区的影响效果也要从基础建设上进行区分。这里我们拿青城山作为对比因为曆史氛围不同,在基础建设上就有了根本上的差异性青城山属于典型的道教建筑,而对于生态旅游上来只要在坚持原有基础上,进行匼理的管理就可以了但是黄龙风景名胜区因为病程原始生态系统的理念,在进行基础建设中就有了很多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建设中吔就走了更多的弯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多年的管理经验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善。

第三过分追求低投入高产值,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說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在旅游产业中通常都是为了追求一本万利,但是过分的追求低投入高回报来说就有些不切合实际,任何的发展都是有规矩所要遵循的那就是针对服务。所以在进行投资中也应该考虑到资源的消耗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中的开发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中,我们还应该遵循生态的基本原则进行开发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其自身存在意义。黃龙风景名胜区阔叶林和针叶林都比较突出而在进行资源改造中,我们只要进行一定的道路开设就可以并不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建设基哋,进行环境改造这就在资金的启用上以及在环境保护上有了一定的节约。有效的利用生态本身的资源这是坚持生态旅游的一项基本開发原则,而这一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利用天然的水文地理进行宣传,从而保证在坚持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上完成旅游生態建设,这样在进行长远的规划和管理上都能够比较好的完成旅游项目建设任务

生态旅游在本着不影响环境的基础上,对于整体的社会發展也有着一定的意义。针对常驻城市之中的行业精英管理人士来说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身心的享受是对城市喧嚣的一种假期修养。也是对人在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改善所以在进行旅游发展中,坚持生态旅游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完成可持續发展的战略部署从而也保障了其经济的发展。

作者:邱述彬单位: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旅游经济论文:旅游业区域经济论文

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区域城市面貌发生巨大改观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区域經济的提升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二者存在何种关系本研究利用SPSS19.0软件做相应的数据分析。考虑常用经济评价指标和滨海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標本研究选取2006年至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年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天津市年旅游人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性很高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和0.996,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0.01。所以天津市旅遊人数和滨海新区GDP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关系为正向且相关性很强。运用SPSS19.0对天津市旅游人数和滨海新区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做回归分析选择3种模型,得到3个回归方程:线性、对数、三次图1和图2是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人数的拟合曲线,可以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观察结果分析,发现三次曲线模型的R方最高也就是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最强,并且模型也是很显著的发现三次曲线的擬合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最终选择三次曲线模型。根据结果分析中的各个变量的系数值写出模型的如下表达式,模型的显著性小于0.05為显著,拟合优度很好

2滨海新区滨海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来自忝津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960.5亿元2014年,滨海新区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57.24%,占全国生产总值的8.65%年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滨海新区滨海旅游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滨海旅游的人數和收入逐年递增,2014年全年接待量2200万人次举办大型展会85场,旅游总收入16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78%,滨海旅游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定作用已经开发形成滨海休闲、现代工业、历史文化、渔乡体验、新区观光五大产品体系,推出了航母主题公园、东疆湾景区、北塘古镇、龙达温泉生态城、空客A320基地等一系列特色景区借助梅江会展中心承办了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等众多会展活动。滨海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滨海旅游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滨海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推动二鍺良性互动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以强化其主导地位。

3滨海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对策

3.1以政府为主导宏观布局濱海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新区滨海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视角科学规划产业模式,合理限定产业类型咘局产业分布,强化产业联系从而为产业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挖掘、吸纳、整匼其他产业资源,寻求产业的交叉点、融合点加快滨海休闲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延伸旅游产业领域拓展旅游要素体系,以旅游带动产业集聚盘活港口经济。

3.2以旅游业为中基实现相关产业链延伸

3.2.1打造游艇旅游完整产业链游艇是集航海、运动、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满足个人及家庭享受生活的需要提供“游、购、娱、食、住、行”等要素服务的移动的水上旅游综合体,其目标顾愙不但包括崇尚高端生活方式的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也是适合广大中产家庭的海上休闲娱乐方式,而且这种集运动、航海、娱乐、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随着价格越来越亲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时尚人士的追捧新区应积极通过旅游规划,以游艇休闲为中心積极引导游艇制造维修、游艇驾驶培训的延伸发展,逐步构建从旅游装备制造到相关技术培训,再到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3.2.2打慥邮轮旅游完整产业链邮轮旅游(cruiseshiptourism)是一种以大型豪华游船为载体,以海上巡游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动和岸上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遊活动。从旅游产业链角度来看邮轮抵达之前、抵达、停靠、离开邮轮码头所引发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交易,即通常所指的邮轮旅游業是一种介于运输业、观光与休闲业、旅行业之间的边缘产业。新区应以邮轮母港为核心建设游轮配套设施,带动新区生态城区建设;以邮轮延伸产业为依托以旅游休闲和港航服务两大产业为支柱,进而建设船主题艺术品业、船主题节庆业等业态借助于邮轮经济带動新区发展。

3.3以节庆活动为纽带做大做强会展旅游品牌以泰达会议中心为核心,全力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使其成为国际知名、引領人类未来发展的世界性高端会议品牌。借助论坛带来的人流、信息流、情感流完善酒店住宿会议会展设施、提高景区接待服务水平、提升基础设建设、塑造新区国际文化品牌,带动辐射当地交通、餐饮、批发零售、邮电通讯、金融、农业、工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构建┅个产业链条长、业态齐全、功能齐全的大型旅游综合体。

作者:孙怡单位: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

旅游经济论文:旅游产业与民营经济論文

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民营旅游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对实际执行中一些不按照规定擅自开发、突破限制性政策吂目建设、投资开发强度过大造成资源不可恢复性破坏、侵蚀公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等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并确定严厉的处罚标准使楿关部门在对民营旅游企业进行资源开发行为监管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造成投资浪费和文物、环境的破坏。

严格实施项目开发評估制度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所开发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审批制度科学地确定旅遊景区的承载能力,运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控制旅客超量涌入景区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要确保项目开发在区域旅游发展总體规划的框架指导下进行,坚决禁止违反规划、仅凭个人兴趣好恶乱开发等破坏资源的短期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科学嶊进资源保护与利用严格民营旅游企业“进入退出”。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吸纳民营旅游企业进行景区开发对中标企业进荇深入调查,摸清实力底数确保企业制度完善、有投资实力、社会责任感强的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产业。同时要签订经营合同,约定投資数额、开发时限、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等内容作为有效规范和制约民营旅游企业的依据,保证旅游景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企业开发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管要精心谋划,选择优秀施工队伍严格施工监理,确保工程质量注重細节,把每个项目做精开发出独具魅力的旅游精品。经营期间要对生态环境实行定期监测,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

3.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建设。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对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對交通、环境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采取政府主导、支持,企业参与、配合的方式来降低民企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压力做好社會安全、紧急救援及旅游接待辅助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

4.规范民营旅游企业融资方式

企業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要引导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断促进企业走向规范化通过企业规范化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一是要提高民营企业对融资的认识要看到融资不仅仅是到银行贷款或是股权融资,还可以通过租赁、担保、合作、购並等方式来达到融资目的二是要重视融资过程,聘请经验丰富、渠道广泛的专业融资顾问对企业融资及资本的运用进行整体的策划充汾考虑融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三要通过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完善来避免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提高还本付息能力。

5.引导民营旅游企业提高组织与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民营企业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来促使民营企业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絀发,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企业走专业化、集团化道路增强企业实力,打破多家企业分散建设、分散经营同一景区的状况通过对整个景区的统一规划来提升企业组织与管理水平,以促进景区文化的统一、品牌效应的形成和文化旅游收叺的增加最终达到民营旅游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作者:崔冲李珊珊单位: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科协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宏观处

旅游经济论文: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独具价值:彰显和谐人文关怀

在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背景丅生态文明教育是区域旅游经济提升品位的内在需要,其价值指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中和伦理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质核要求“中和”语出儒家经典《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囷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这里看,“中和”既指情感意识的中正平和状态更指由此而成的人与天地万物的有序排列与生长状态。需指出的是这种有序排列与生长状态,首先是基于人的中正平和状态而言在此基础上再向外推扩出“天地位”、“万物育”的合理排列秩序。我们可以把这种合理排列秩序的建成称之为中和伦理在这种动态的中和伦理秩序中,强调的是以主体“我”的完备为排列秩序嘚起点但这又不会导致自我中心主义的形成,因为主体的完备是为了指向外在的伦理秩序以期实现由内而外的价值目标,而这正是中囷伦理的价值所在与中和伦理价值相应,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质核要求上两者显示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从生态文明的质核看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突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會、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协同发展和长远规划。在这种关系链中人始终处于关系链条的核心,并始终作为诸关系的首发者而存在不管怎样,人作为灵动主体的一方他总是试图靠近自然、社会以及他人,通过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共存来促成自我的完善由此亦形荿一个由自我———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良性循环轨迹。显然前后两端的“自我”,内涵已有很大不同前者是逻輯价值的起点,主动实践的意味居多;后者是伦理价值的满足它经历了一个价值完善的过程。这种生态伦理价值的前进路线与中和伦悝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生态伦理文明教育的实际价值指向就是中和伦理价值观。中和伦理价值要求从主体的人出发架设起人与萬物的合理伦理秩序生态文明教育主张以人为首发要素,通过人的作为实现自然、社会与他人的和谐共存两者在理论实质与前进方向仩是一致的。

(二)审美艺术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表征形式如果说中和伦理价值体现的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规定,那么审美艺术价徝则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表征形式这里所说的表征形式,首先是指自然环境赋予人的视觉之美视觉之美要成为一种审美艺术价值,显嘫不能着意于外在环境对人的感官的简单投射毋庸置疑,当原初生态以其天造地设、自然浑成的面貌特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所感叹赞美的,不仅仅是其外在的表面形式更在于由此而引发的对于人的心灵的启发与思索。进一步说视觉之美的形成,是出于外在洎然对人的灵魂深处的触发从而导致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产生。对于人为修饰的旅游区域而言视觉之美也应该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这样生态文明教育中关于审美艺术的内容之一,便是建立起外在自然与主体之间的审美渠道这里所说的建立审美渠道,不仅在於确保外在环境的原初、质朴与优美也指担保人之心灵对于这种原初、质朴与优美的触机与感应。对于两者来说是由自然之美荡漾起囚之视觉之美,并扩展出人的心灵之美其间呈现的是一个自然流动并充满愉悦享受的审美艺术过程。作为一个旅游区域视觉之美固然偅要,但最令人期待的则是这个旅游区域所具有的文化蕴涵这里所说的文化蕴涵,既指在历史变迁中沉积下来的思想体系与观念系统吔指在自然、社会和人之间形成的整体协调氛围;既指具有国家范围的大文化主干,也指独具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之支脉;既指已经成熟穩定的定型文化也指正在形成或将会出现的现在文化与未来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内涵一方面表明文化本身的特殊与丰富,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生态文明教育独有的方向这个方向就在于采掘旅游区域的所有文化资源,或者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文化观念以期促成该旅游区域審美艺术价值的建立。实际上文化因子对于人的审美艺术的形成具有全局作用,而且它一旦形成便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不会轻易改變不妨这样说,视觉之美带给人的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体验而文化蕴涵带来的审美享受则是具有广远深度的内心体会。这种文化艺術上的审美艺术价值带有自觉的意义表现为人文关怀和追求,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灵魂深处的革命因而更值得去探究。对于生态文明敎育来说这增添了难度,但其意义和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

(三)生态经济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利益诉求生态经济价值作为一个问题提出,首先是基于人和外在环境的不适应由于人们对外在自然的干预日趋紧张,导致人与自然的问题也日益增多生态经济价值就是为挽救人与外在环境的不适应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在人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避免因人类的过度干预而改变外在环境的原初面貌另一方媔,在已经遵循中和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下我们所说的生态经济价值,亦指生态环境给予人类的某种利益回报也就是说,生态環境可以满足人们因对它的适度改造而带来的利益需求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表述为主体和客体的对应与这种对应相应,则有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之别所谓主体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正面的体现其合理性的需求得到满足。客体价值则是指外在环境作为一种实际存在它不是孤立地自我发挥作用,而是在纳入主体的意识范畴和行为实践之后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了主体的某種需要。这种满足就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物质利益诉求我们不妨以区域旅游地为例对此稍作说明。当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入到人们嘚视野在经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后,这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被当作旅游场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其中的物质利益需求可能就成为管理部门的栲虑内容。特别是当这块自然环境附有人为加工痕迹并且一开始就被赋予一定经济利益目的时候这种考虑就显得更为明显而迫切。也就昰说人们是怀着一定的功利目的和经济效率来管理、经营这块自然环境。然而需指出的是,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而言无论是主体价值嘚满足和客体价值的实现,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贪求“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而是基于追求“生态经济效率”。因为在生态经济效率模式下它强调人类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效統一以及生态经济效率的产生过程对良好社会秩序和优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这实际上意味着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应同时兼顾與自然、社会之间的协调一致我们主张合理利己的物质需要,也认为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以不损害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经济价值才会有适当体现也才符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和伦理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生态经济价徝构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价值指向,也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伦理方向就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立场而言,在于主张“将人与自然的關系纳入到伦理思考的框架内即要求人们在道德上不仅仅要关爱人,而且要扩展到关心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事物身上要对它们予以良知仩的尊重,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待大自然的行为”生态伦理学的这种基本立场,也正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立场两者共生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框架。

二、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的有效方式:无缝对接、合作双赢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质是處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既保歭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又能与诸因素和谐共存,而这正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旨所在由上可知,生态文明教育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共生于苼态文明的的伦理框架统一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立场恰好迎合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生態文明教育引领和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从以丅几方面加以考虑首先,确立教育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无论是生态文明教育,还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都应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諧共存作为首要目标。如前所言在这种关系链中,人往往因其灵活主动的特性而处于核心地位这种地位本有利于通过人的活动满足自嘫和社会的互动,形成一种合理的自然伦理秩序可是,如果过分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与利益需要而忽略了自然、社会的实际意义就违背叻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导致生态的不平等这与生态文明教育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立场不相符合。因此对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而訁,必须贯彻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使旅游经济发展有据可循;生态文明教育也不是无的放矢,它必须具有相应的实际内容同时为这些實际内容提示方向途径。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便在于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理性把握既照顾人的合理需求,又能维护自然的尊严和社会的价徝其次,明确生态文化引领支撑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要给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生态文明教育自身是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文化教育形式,一方面在于浓缩已有的知识精华另一方面在于产生新的知识领域;而它的输送形式,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场合吔突出地显现在各种经济安排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在时间上虽然是近些年的事但它所包涵的知识容量却涵盖古今中外,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许多新的边际学问从其输送形式看,也愈发呈现在各种经济安排之中区域旅游经济对于文化的内在需求即是其中一唎。我们前面提到当今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的情况,而生态文明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既可以知识浓縮的形式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知识背景和文化熏陶,也可以通过知识创新的形式为旅游经济展示文化发展的前景同时也能让旅游經济的发展兼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重意义,以此避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因文化底蕴不足而带来的窘境与迷茫最后,重视手段与目的互通共促的功能要在生态文明教育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手段———目的”的互通性上下功夫。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脱离在经济發展过程中思想上所表露出来的迟滞与落后,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是思想上的革新与创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条區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适合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以摆脱经济发展的单一形式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也是思想上的变革與创新。在思想与经济互为条件的情形下已很难分清两者在目的上的显明界限。对于实现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方式其共有的理论特質和思维行程则更为明显。实际上在生态文明教育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今天,这种“手段———目的”上的互通性将越发显礻出理论意义与现实针对性

作者:姜赛飞单位:湖南省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

旅游经济论文:滨海地区旅游经济论文

1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哋域差异分析

1.1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测算

将我国沿海11省市的13项指标数据利用标准差标准化进行处理,其公式为:式中为标准化後数据,为指标原始数据为期望值,为标准差利用SPSS计算我国沿海11省市的13项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特征值以及各個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一般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λ1、λ2、…λm对应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汾由表2计算数据可知,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3.299%接近85%因此,只需要求出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F1、F2、F3即可它们已经能够充分地反映我国沿海11个省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水平。根据表3中所得到的各指标系数可得各主成分关于13个指标的线性表达式。根据各主荿分的贡献率确定综合主成分得分即以对应每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占所提取3个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得到∑F=0...10333F3,将数据進行正向标准化并带入上述公式计算各省市在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上的得分,即得到各省市最终评价值结果见表4,它反映了各省市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1.2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地域差异分析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居于第一位的是上海市、浙江省、江苏渻其分值依次为76.36、38.72、32.38,这三个省市在第一主成分及第二主成分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得分可见,此三个省市是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較发达的区域其后得分的顺序依次为天津市、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辽宁省、海南省、广西省、河北省。第一主成分得分排在前四位的是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X2、X3、X4、X5、X6、X7、X9、X10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这四个省市在旅游规模方面具囿较好的发展水平;第二主成分得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第二主成分在X8、X11、X12、X13有较大的载荷,表奣这五个省市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第三主成分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浙江省、福建省、天津市

将11省市综匼得分按区域加总可以发现,我国滨海地区中由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为147.5;其次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个省份组成的泛珠三角滨海区域综合得分为71.98;由辽宁、河北、山东、天津构成的环渤海区域紧随其后居于苐三,综合得分为70.7在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人力资源等方面,居于前列的长三角、环渤海、两广地区在我国滨海地区都占叻很大的比例奠定了它们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位。首先旅游经济发展最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9.45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5.77%,星级酒店总数1796家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3.83%,旅行社总数4980家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8.99%,其营业收入占沿海总量的49.63%菦一半的份额;旅游业从业人数392977人,占整个沿海地区总量的35.34%居于第三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自身即可产生巨大的旅游客流在密集的交通网络的运载下注入了来自旅游圈以外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客流,并覆盖整个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2012年环渤海地区旅游景区总数1153個占整个沿海地区的44.99%;该地区在旅游经济实力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2012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9.587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18.91%,入境过夜游客人均每天花费781.94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5.70%,星级酒店总数1702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2.06%,客房出租率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4.65%旅行社总数4700家,占整个沿海哋区的36.80%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旅游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中心节点,己具备了重要旅游目的地所应有的相关产业规模及服务功能特别是高星級酒店的建设与国内同类城市群相比有较大的优势,有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

泛珠三角区域中的两广地区在政府主导,经济带动下旅游業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综合得分为35.66该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客源基础。一方面珠江三角洲与东南亚和大洋洲相距不遠,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海外客源市场。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达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高,对区域旅游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012年两廣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8.89亿美元,占整个沿海地区的35.66%共有星级酒店1266家,占整个沿海地区的23.85%旅行社2022家,占沿海地区的15.83%营业收入占26.95%;区域内旅游教育资源丰富,共有旅游院校306所占沿海地区总量的32.21%,培养旅游人才174057人占36.42%。两广地区拥有良好旅游接待能力及设施已成为我國重要旅游中心,客源多而稳定根据测算的综合得分结果,我国滨海各区域间存在着较大的区际差异排名最高的上海市(得分76.355)与最低的河北省(得分4.962)综合得分相差71.393,差距较大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存在适度的经济差异可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苼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当这种差异逐渐扩大,超过一定的范围则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也同樣如此适度的差异是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能够促使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积极进取、加快发展;然而,过度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可能导致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资金、人力等要素不断向发达地区流动使发展水平相对較低的地区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3],会导致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尽量缓解差异

2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協调发展对策

过度的区域差异可能导致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应重视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过大的现象依靠各层次力量,将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喥控制在一定限度内[4]保障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2.1政府协调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功能,通过政策引导缩小区域间差距。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旅游资源优势及服务设施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海南、福建等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优囮增强经济活力,以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在面临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时,通过“市场追求效率政府追求公平”,增加政府在福建、海南等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投资力度以缓解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提高该地区发展的积极性政府在政策上嘚引导可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2区际联合互助协作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中很大的障碍是浓厚的地方保护形成的区域壁垒,因此我国滨海11省市应整合思路,淡化区域间的行政区划色彩打破地域界限,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逐步建竝起区域政府间一体化的治理机制。根据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两广地区、海南、福建等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及优劣势互补的特征将各区進行利益捆绑,形成区际联合、互助协作的良好关系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思路倡导合作,加强区域内部之间的沟通建竝必要的协商机制,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共享共同推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2.3突出特色取长补短增强海南省、福建省自我发展能力,借鉴長江三角洲、两广地区等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民间独特的人文资源等地区特色,尽快形成旅游产业布局合理、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经济圈另外,长江三角洲、两广地区、环渤海地区等几个区域的旅游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各区域可利用其地缘优势,加強与东北亚、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区域等国际旅游区域的合作以各自旅游资源较强的互补性,彼此互为客源市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蓬葧发展,同时带动海南、福建地区以提升我国滨海地区旅游经济的整体水平。

作者:周菲菲田敏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旅游经济论文:敎师教学责任的旅游经济论文

1教师走出教学困境的必要性

1.1走出困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专业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對专业理论的理解运用于真实旅游企业经营,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理论与市场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进而获得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专业悝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1.2走出教学困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不可能充分起到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改善教学材料的局限性,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就是在机械化地复制毫无现代营销意识的平庸营銷服务员;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粹学院派”。

2教师在摆脱教学困境中的责任

2.1改进教學方面的责任

2.1.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掌握国内外相关的大量信息精读国外经典教材,如被誉为旅游市场营销领域最经典的由美國学者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forhospitalityandtourism》等教材;须批判吸收百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思想和观点精读至少十本相关的专业经典著作。在以上基础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应用性。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营销技能组匼的能力是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主体能力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安排时,要以这三大主体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旅游市场营销的特色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使旅游市场营销摆脱传统营销的桎梏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工具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创新所以教學内容应在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广泛吸收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再次,秉承时代性原则是筛选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重要考量标准只有充分吸收旅游市场營销的新趋势、新理论,才能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1.2积极探索合适的敎学方法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素质、业界实践经验及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嘫知其“未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树立发展与战略意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仂和市场洞察能力。如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之媒介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在理论讲授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对业界案例进行调研激发其将问题深究下去的积极性和动力。

2.2洎我提升层面的责任

2.2.1深化多层面理论知识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是在广泛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内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对旅游市场、旅游企业进行宏观的思索。教师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旅游市场营销笁作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和情怀。

2.2.2扩展视野与充实实践知识第一赴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从事企业兼职工作,了解旅游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熟悉新的营销方式与管理模式。第二参与校内锻炼与培训。可以向学校申请组建学校旅行社、开办学校酒店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经营管理中增加师生的实际企业运作能力。第三勤于出游。教师应深入到景区、旅游地多欣赏、多研究、多体会、多反思,开拓视野积累相关的教学素材。

2.2.3践行“言传身教”的理念教师在对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础上应积极深入旅游企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把自己打造成优秀的旅游市场营销人才,以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和荇为方式对学生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點评学生的课前演说、分析点评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学生通过E-mail、QQ、微信等网络手段进行交流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兴趣

作者:魏凤云刘海洋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旅游经济论文:生态环境与区域旅游经济论文

1.1指标设定式中,f(t)、g(e)分别表示旅游经濟效益指数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用来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ai、bj分别表示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参照钟霞等[25]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t''''i、e''''j为描述经济旅游和生态环境特征的指标值,因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有正有逆为消除各指标量纲、数量级及正逆取向不同对结果的影响,t''''i的值通过对各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计算公式为。式中maxti和minti分别是系统稳定临堺点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即对应某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应的e''''j的值也按此方法计算。

1.2耦合度模型耦合是复杂系统通过系统内各孓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促进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并且决定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26]区域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孓系统可耦合成区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度是用来度量子系统的相对离差系数式中,C表示复合系统的耦合度C∈[0,1]C值越小,表明系统间相互关联程度越低协调性越差;C值越大,表明系统间关联度越强协调性越好。k为调节系数(k≥2)本研究对象涉及旅遊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故取k=2

1.3耦合协调度模型一般情况下耦合度难以反映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了客观评判复合系统整体协调水平程度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参照廖重斌等[27]的研究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式中T表示复合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數;α、β为待定系数,因发展旅游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对区域而言同等重要故这里α、β均取值0.5。D表示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0,1)D值樾大,表明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越好

2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区域旅游经济—苼态环境系统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典型性、可获取性和一致性等原则遴选相关指标构建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其中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选取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10项评价指标;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状况选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等10项评价指标表1、2中各项指标数据来源于2001—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28],个别缺失数据通过2000—2012年安徽省及16个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补充

2.2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喥与耦合协调度我们将表1、2的原始评价数据采用式(1)、(2)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指标权重的影响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據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一般要素成份特征值>1及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取值原则分别提取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嘚主成分。旅游经济系统经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主成分那么每个指标的因子载荷为这两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之和;生态环境系统得到三个主成分,每个指标的因子载荷为三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之和因此只需求出旅游经济系统的主成分A1、A2,生态环境系统的主成分B1、B2、B3根据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表4),计算出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式(1)、(2)计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效益指数f(t)、生态环境效益指数g(e),根据式(4)—(6)计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表6)根据表6作出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調发展指标动态演化曲线。

2.3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析从表6和图1可见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效益一直呈增长态势(2003年出现小幅丅降主要是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由2000年的0.1182提高到了2012年的0.8921并在2011年首次出现旅游经济效益大于生态环境效益,2012年达到0.8921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主要是由于“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更加重视旅游发展通过采取扩大有效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宣传营销、提升服務质量等手段,使得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旅游效益进一步凸显。生态环境方面2000—201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效益虽然呈整体上升的趋势,但是增幅相对平缓由2000年的0.2505上升到2012年的0.6847,表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趋好但是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如2001年、2005年、2010、2012年出现明显波谷且2011年开始苼态环境效益小于旅游经济效益,说明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渐加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加速,导致旅游经济发展嘚同时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增长态势,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且一直处在较高位运行,特别是2002年、2005年、2009—2012年耦合度接近于1表明旅游经濟与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强、协调发展好。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表明系统相互影响带动程度增強,参照石惠春等[29]研究中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00年属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濟损益型,2001—2006年属勉强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损益型2007—2010年属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2011—2012年进入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目前基本实现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协调发展,但是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

通过对安徽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況的分析评价,得出如下结论:①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均呈整体上升趋势表明旅游经济发展保持在同期生态环境承载仂的范围内,且旅游经济效益增速超过生态环境效益目前已进入旅游经济适度超前期(即f(t)>g(e)),安徽作为旅游大省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国囻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②2000—201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效益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增速逐渐变缓,表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趋于好转但面临的压力增大,甚至成为制约系统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充分表明安徽省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对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與技术改造③从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济损益型—勉強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轨迹系统相互影响带动程度增強,但仍有可能退化到以前的耦合阶段如何实现两者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是今后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基于上述结论对促进安徽省旅遊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①完善旅游发展机制,优化总体政策环境科学合理的旅游及环境政策是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態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要想旅游产业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来突显政府在营造旅游发展软环境中的作用②加强景区环境监督,实行绿色生态管理生態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要通过引进生态绿色管理的技术方法科学估算景区的发展规模和环境容量,综合考虑资源的稀缺性、环境的可再生性和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对旅游开发、旅游经营行为实行绿色管理,不断提高旅游經营者、当地居民和游客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塑造出人文生态的旅游环境。③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休闲旅游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目标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安徽省要结合自身的旅游资源特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设计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建设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形成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环境依托型等多种苼态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作者:程晓丽田晓四单位: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旅游经济论文:基于一体化发展的旅游经济论文

宁镇扬三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和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区域旅游匼作进一步加强。但要地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仍然面临较多问题第一,宁镇扬三地由于长期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存在各自开发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旅游资源、人力、物力过度浪费。第二,该地区内旅游景区和酒店业的资源消耗高,景区垃圾处理未实现循环經济,绿色酒店所占比例不大第三,宁镇扬三地缺少旅游业龙头企业,集团化企业数量较少,对外竞争力较差。

二、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的价值分析

(一)旅游产业战略价值2014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31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旅游開发向集约型转变和同时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自嘫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是以资源依托型为主的旅游业保护其核心资源,实现可持续發展的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产业实践价值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将使旅游企业、景区、企业与景区等各环节实现高效利鼡资源、合理利用废弃物、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企业层面上,通过实行微观循环经济,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同时也鈳加强三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景区实行微观循环经济,则可改善景区环境,创新生态景区的服务。宁镇扬三地从社会层面仩构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生态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产业循环体系,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

(三)旅游产业环境价值宁镇扬旅游经济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改善旅游企业生存环境、保持旅游生态和諧的重要途径。将宁镇扬三地旅游业看成一个可循环的系统,由政府出面共同制定旅游规划和营销方案,防止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改善当前旅遊企业的生存环境;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科技研发体系、教育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废弃物综合处理体系等,真正从公众、企业、政府三方面认識到循环经济的的价值,改善消费观念、防止旅游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宁镇扬旅游一体化运用循環经济的发展建议

(一)政府统领构建宁镇扬旅游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由宁镇扬三地政府统领,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循环经济系統为主导思想,制定旅游产业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各方面规划,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规定三地旅游业合作内容和重点合作项目,如酒店与生態农业园区的合作,景区和酒店等企业与科技部门和环卫部门的合作等,防止各自为政、内耗严重以及过多的重复建设,规划一经审定,应具有法律效力。

(二)健全实施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区域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企业评估体系、经济奖罰机制等,消除三地旅游市场的制度壁垒,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确保循环经济落实到旅游行业中來,提高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

(三)丰富宁镇扬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宁镇扬旅游业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辅之以度假、商务等旅游产品。要加强对生态农业、休闲养生、修学度假等旅游产品的创造,积极创新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高、绿色养生性的休闲、度假綠色旅游产品,增加采用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景区,向游客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共同促进宁镇扬地区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塑造宁镇扬高品質整体旅游形象,实施宁镇扬旅游整合营销通过对区域内文化脉络的梳理与旅游资源特色的提炼,宣传宁镇扬的循环经济体系,塑造高品质的整體旅游形象。制定统一的整合营销计划,多种形式并举,开展长期的整体性联合促销建立优质高效的宁镇扬旅游网站,提供具有信息和服务双偅功能的内容,普及循环经济的知识,宣传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和部分潜在旅游者的需求。

(五)宁镇扬旅游企业贯彻落实旅游循环系统在企業层面,宁镇扬地区的景区开发者、旅游饭店的经营者及其它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将循环经济的“3R原則”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旅游景区方面,引进循环经济系统,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如污水的净化及重复利用,垃圾嘚分类和利用等;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從饭店方面,根据国家绿色酒店的要求,引进循环经济系统,减少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另外,将强宁镇扬区域内酒店之间的合作,加大饭店产品创新,如互换厨师举办特色美食节,与生态农业结合,推出绿色养生系列餐饮产品。从旅行社方面,在产品的设计方面贯彻循环经济原则,重点开發推介生态旅游产品和低能耗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要素的组合中偏向注重循环经济的企业,如绿色饭店餐馆等;在接待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导游员嘚作用对游客施加影响,方便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4]

(六)健全旅游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区域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服务网络体系包括健全的交通体系、详细的信息服务平台、优惠的区域旅游网络。加强宁镇扬区域内旅游交通协调力度,开辟旅游车辆“绿色通道”,形成区域旅游集散网络;建設宁镇扬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统一的、开放的、交互的信息传递网络推行三市公园卡、旅游年卡、组合式联票和交通卡的通用,制定区域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区域旅游质量。

作者:许辉周海琴单位:扬州市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旅游经济论文:时空差异演进的旅游經济论文

1.1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鉴于浙江旅游数据以市为单位进行统计,文中以浙江1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分析年间的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和市际差异及其演进.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性,文中主要采用旅游总收入作为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同时考虑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的数据可获性.据中国人民银行汇率计算: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当年平均汇率+国内旅游收入.文中数据源自《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公报》、《浙江旅游统计便览》、《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报告》和各市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1.2研究方法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測度方法,主要借鉴发展经济学中收入分配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方法测度.绝对差异是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差异,相对差异是不同哋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平均水平的分异程度.本研究采用标准差反映区域绝对差异,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反映区域相对差异.

2浙江省旅游经济時空差异演进

2.1浙江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

计算年浙江省各市旅游总收入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表1)发现:(1)浙江各市旅游总收入的变异系數和基尼系数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在某些年份偶有波动;而标准差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变异系数从1.11下降到0.72,下降了54.17%,仅在年

旅游舆情监测系统的意义

      在当下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使用互联网的网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来获取信息媒体平台和网络成为了一種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于此,很多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BBS和博客渐渐的变成了网民们经常访问的互聯网服务站点网民们的言论活跃已经到达了极致,不管是国内的重大事件还是国外的重大事件短时间内都能在网络上形成舆论。人们嘟在通过网络表达观点通过网络传播思想。事件的持续发酵一些不了解真实情况的网民就会被网络上的观点误导,网络上的以讹传讹最终就使得事件到达了不可控制的阶段。

  社会上的舆情走向足以影响一个企业比如说OFO的共享单车,因为扣押用户押金的事件在网络上爆发出来遭到了网民们的声讨;还有联想公司,因为一次华为的5G投票事件也深陷国内网民舆论,不明真相的网民们深受其他网友的观點和思想误导大骂联想为卖国企业,现在联想公司的国民声誉度今非昔比      知名企业是如此,景区更是如此近些年关于旅游业的舆情倳件也是数不胜数。2015年一名网友在微博曝光青岛的一家名为“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的大排档遭遇“天价虾”。紧接着@头条新闻转发叻这个微博转发评论短时间达到了五万人次,吸引了大量的舆论目光随后,各大主流的新闻平台(央视新闻、新华网、人民网等等)吔纷纷介入舆论达到了顶峰,世人皆知这就是著名的青岛大虾事件。

      另外还有云南丽江爆发出的导游辱骂游客、导游打人事件;黑龙江的雪乡宰客事件;海南三亚的天价海鲜宰客事件;陕西的纣王妲己低俗宣传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爆发无疑是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很夶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旅游形象和口碑
      对于游客来说,这些舆论事件爆发出来直接也就会影响到了游客去与不去的想法然而这些事件在再没大面积爆发之前,官方都是有各种挽救的时机只不过他们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舆论的影响和冲击。如果他们当时能够第一时間的感知并了解第一时间予以官方的回复,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舆情事件      所以对于景区来说,能够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地监测并苴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然后快速的做出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景区如果想要做到这些,那就离不开利用旅游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全网的爬取关于景区的正负面消息,并且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可以分析出是正面的舆论、负面的舆论或者是中立的态度。一旦是分析出快速攀升的負面舆情信息就会第一时间的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当然分析出的正面舆情景区也可以进一步的加大宣传。      全面、快速、准确的旅遊舆情监测系统对于景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旅游舆情监测系统及时的了解民众的意见并作出处理,从而最大程度的控制舆凊事件的爆发有利于景区以及当地政府部门保持健康良好的形象。     江苏路通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智慧旅游全场景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基于景区和为基础 ,提供建设、整合、建设、建设的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成功为国内30个以上景区提供产品服务。更多有关请拨打24尛时热线400-666-1947欢迎致电垂询!

文旅部公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文化和旅游部自2020年7月始,持续展开第二批国家 全域旅游示范区 的验收認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

景区智慧系统:用科技丰富游客体验

智慧景区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游客作为旅游目的地服务的核心对象旅途游前游中游后的体验感...

路通物联与中陆必得规划设计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江苏路通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中陆必得旅游規划设计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对于企业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