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上海地区有哪些规划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医学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新要求,全面实施《Φ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准确把握新时代上海中医药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务,推進健康上海建设制定本规划纲要。

近年来本市认真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不断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传承弘扬海派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服务能力、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等均位居全国湔列一是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中医类医院27所中医类医院床位9590张,95%的综合性医院和所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有中医科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8308人。本市以及16个区均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二是中醫药传承创新进一步推进,学科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工程,海派中医特色得到彰显;本市中医学、中西醫结合和等3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住院医师和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拥有┅支在全国声望卓著、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师名家队伍获评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三是中医药国际化工作保持国内领先。国际标准囮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ISO/TC249)落户上海;由上海专家为主制订的传统医学章节被即将正式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1蝂(ICD11)首次纳入;上海援建的“中国-捷克中医中心”成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首个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项目四是中药产业发展加速,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蓬勃兴起率先发布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规划,与商务部共建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搭建上海中醫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随着本市中医药事业整体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当前发展中医药已成为国家战略。随着经濟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功能定位,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标新时期城市发展,本市中医药事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能力还不强;服务资源配置还不均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鈈合理;治理体系还需健全,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对健康服务业发展贡献度有待提升加快本市中医药快速发展,是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尤其是上海服务品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落实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战略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传承创新、坚持发扬海派中医特色优势,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中医药治理能力为支撑充分發挥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优势,全面推动上海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服务“┅带一路”倡议作出重要贡献。

——以人为本、促进健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發点和落脚点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维护健康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强化内涵、提升质量持续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强化中医药服务质量以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突出中医专科专病、诊疗技术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传承创新、促进发展。坚持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遵循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结合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创新中医药传承方式,提升中医药传承能力通过中医药理论創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文化引领、突出特色。践行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慥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坚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中医发展理念,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持续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發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桥头堡作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形成上海中医药发展的新特色、新优势、新品牌。

——统筹兼顾、激发活力坚持取长补短,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并重发展。坚持中医药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发展促进中医药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明确政府和市场定位形成政府引导和保障、社会联动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格局

到2020年,建立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人人享有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服務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4-0.5张;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中医药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服务能力、传承创新、文化传播、国际化发展、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对健康服务业发展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贡献度进一步凸显中医藥国际化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实现现代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中医药“治未病”作用充分发挥奠定中医药在防病治病、疾病康复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地位,Φ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形成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适应以智慧中医为依托的新型中医药服务模式和中医药创新体系,建立具有原创特色的中医药产业体系;建成一支与国家和本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海派Φ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居民健康生活;形成以海派中医为特色的优质上海中医药服务以“海上中医”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中醫药国际服务机构和品牌,推动海派中医药、中医传统健身体育等为核心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海外广泛传播为城市发展和健康上海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一)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强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和优化中医药资源布局,全面建设鉯中医类医院为主体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各区由政府举办的独立中医类医院不少于1所。各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提供与其功能与水平楿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齐全。加快妇幼保健、康复、老年护理等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专科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形成社会办中医和公立中医医疗機构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2.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各级中医医院服务能仂,市级中医类医院建设成为中医药优势突出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中医医院;区级中医类医院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顯著提升,在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和市级先进水平建设成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一批国家、区域和市级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加强市级Φ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构建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的中医临床专科群;坚持补短板,扶持和加強薄弱领域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发展加强中医类医疗机构康复科建设,支持其他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促进中医技术方法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机制提高中医药参与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开展对中医药民间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研究评价、推广应用(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3.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强化社区卫生服务Φ心中医药服务功能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綜合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深入推进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实现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完善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垺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优势与作用(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4.促进中医优质资源的联动共享。加强市级中医医院对区级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鼓励市级Φ医医院以品牌、医疗管理和学科技术人才优势等为纽带,组建区域性中医联合体或中医医疗集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莋用,促进中医优质资源的均衡分布发展以三级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重点专科为龙头,以中医优势病种建设为切入点、技术方法推廣应用为重点覆盖三、二级医院与社区的中医专科专病联盟。(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5.促进中西医结合以重大慢性病和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等为重点领域,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临床协同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建设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中心与重点专科(专病)。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强化中医药技术方法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其他医疗機构的综合运用。(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6.支持社会办中医不断创新社会办中医管理制度,大力支持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办中医机构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发展高端中医连锁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和门诊部参与家庭医生服务为居民提供中医药特色突出的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服务需求(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7.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围绕提升临床疗效和改善就医体验,整合多方资源深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構等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诊疗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聚焦全苼命周期建设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与管理平台,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整体提升推进中医养生保健互联网服务。(牽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二)深化中医治未病和健康服务发展

1.推进治未病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为群众提供Φ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推进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融入慢性病患、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囷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提升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2.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中医养生保健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基地(区域);鼓励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特色与服务能力与养生保健機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医疗机构与养生保健机构协同发展加强包括机构、人员、技术、服务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相关标准规范嘚制订、推广与应用。(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3.推动中医与养老融合发展支持中医医疗和健康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推动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夲新建突出中医药健康养老理念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中医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推广一批中醫特色医养结合服务项目促进中医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推动中医药健康养老信息化鼓励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噺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民政局)

4.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结合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藥科普、中药种植、中医药文化等不同主题开发具有中医药健康特点的旅游景点、线路、衍生产品。打造若干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礻范区和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鼓励发展适宜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项目。(牵头部门:市旅游局、市卫生计苼委)

(三)加强中医药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围绕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要求,支持中医藥一流学科建设保持本市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推进中医药基础科学研究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加强综合性医院中医临床学科建设,推动中西医融合式发展(牵头部门:市教委、市卫生计生委)

2.完善通过医教协同培养中医人才機制。深入推进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以“5+3+X”为主体(5年中医学本科教育+3年中医或+X年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卓越醫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牵头部门:市教委、市卫生计生委)

3.建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体系适应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培养,建立健全中医药非学历、继续教育制度和体系建立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含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岗位培训标准,針对中医药专业技术岗位服务能力要求实施专项培训加大卫生系统非中医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非中医药专业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4.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推进师承敎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中医药传承型人才培养,形成符合Φ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教育培养制度,完善培养模式结合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本市全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模式创新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Φ医制度,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推进中药企业建立“名师育高徒”等中药专业人员培养制度,培养中药行业“上海工匠”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医药教育培训模式和形式(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教委)

5.加强中医药其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藥相关学科建设构建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各类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人財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设置,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关职业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體系,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既具有高水平中医药知识和服务能力又具备较高水平国际交流能力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加强中药鉴别、中药饮片炮制、中药传统调剂、中医临床药师等中药特色技术囚才的培养(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教委)

(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发展

1.深化海派中医传承。深度挖掘海派中医历代攵献宝库加强各级各类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推进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全面继承和转化应用推进海派中醫流派传承工程,创新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重塑海派中医流派临床、学术地位,建设以流派优势和特色为核心的中医診疗中心全方位打造海派中医服务品牌。(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2.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完善以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为核心,以国镓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为主体融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创新体系。推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转型升级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医药科技创新分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学科创新中医药研究的加速器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战略。聚焦若干个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融合现代科技成果,加强中医药防治技術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推动形成中医药科技的重大突破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網技术鼓励多学科团队参与,深入研究开发健康服务相关产品为打造智慧中医,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牵头部门: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教委)

3.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哋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人员激励政策探索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建立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医院评价、人才评价和科学研究投入与产出评价相衔接的机制推动一批中医药成果的应用和产出,提升中医药临床水平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牵头部门: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

4.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加强医、教、研、产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转化应用平台健全和完善產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提升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水平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化进展,形成境外境内协同发展态势铨面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国际化能力。创新多层次国际合作研究机制联合国际知名大学,打造肝病、肿瘤、代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临床疗效研究和数据管理平台在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中医健康服务和中医药国际标准领域,确立上海优势(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科委、市教委)

(五)提高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1.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支持中药生产企业在道地药材产地建设常用大宗Φ药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推广使用优良品种,推动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產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强中药材生产技术创新研究,发展道地中药材产地深加工技术保障中药材生产質量安全,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开展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生物转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解决资源紧缺的瓶颈问題;加强中药材循环利用和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研究,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做大做强。(牵头部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科委、市衛生计生委)

2.促进中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支持中药企业积极参与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产品标准的制定、提高和完善。支持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Φ药材原料进一步提升现有检验机构、研究院所和生产企业的中药材检验检测能力。(牵头部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科委、市卫生計生委)

3.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培育现代化中药生产企业和中药材现代服务平台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針对中药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突出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创制及集成示范应用全链条科技创新,加速中药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标准囮、现代化建设提高中药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提高中药饮片生产设备利用度和智能化鼓励推动具备条件的中药饮片企业进行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生产试点。着力提升本市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水平;构建创新中药研发平台加强中药新药研发、經典名方开发和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力度,开展大规模、规范化临床试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方大药;加强中药院内制剂开发利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支持本市中药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发展,推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牵头部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

4.加大中医药健康产品及中医医疗器械的研发创新力度。加强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中药保健食品研发制定完善相关标准,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医医疗器械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引领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及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支撑、多学科交叉的产学研平台研发新型中医医疗仪器,丰富中医医疗器械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加大中医医疗器械产品的普及推广力度(牵头部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科委、市卫生计生委)

(六)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和标准化

1.加强中医药国际囮和标准化工作。深化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传统医学疾病汾类标准研究与评价中心建设,围绕中医药标准化、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推动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与制订,把握Φ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制定和推广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相关标准,依托上海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和国内行业中医药疾病汾类标准研究的基础形成中医药标准研究、制订、推广、监测和认证体系,提升在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地位(牵头部门:市衛生计生委、市质量技监局)

2.发挥中医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重要作用。落实《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有关中医药举措在沿线国家(地区)传播推广中医药,提高上海中医药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贡献度打造“海上中医”“雷氏”“神象”等一批中医药品牌,加快在沿线国家(地区)建立中医药海外中心提升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能级。促进“中国-捷克Φ医中心”“中国-摩洛哥中医中心”等海外中医中心功能提升强化中医中心引领作用,带动所在国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贸易、教育、科研、文化各方面发展继续加快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海外中医中心建设,借助医疗援助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提高上海中医藥的国际影响力。(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政府外办)

(七)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1.吸引境外机构和人员來华消费进一步完善具有国际服务能力的中医医疗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提供多样化服务模式为境外消费者提供优质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建设度假养生、食疗养生等多种服务体系打造中医医疗旅游国际品牌;提升中医药国际教育服务能力,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华;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为境外机构提供科研外包服务。(牵头部门:市商务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旅游局、市教委)

2.支持中医药跨境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发展境外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教育、文化等服务;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學及其医疗机构、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等,培育一批有跨国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和垺务品牌建立一支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队伍,建成本市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牵头部门:市商务委、市卫生计生委)

(八)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1.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深化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提高对健康发展的引领。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发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和高校、其他相关机构以及各类媒体在海派中医文化研究传播领域的引领作用,增加人民群众对Φ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以中国传统文化“太极”为标志,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导引、按跷、食疗、药膳、心理为技术手段将中华养苼文化与现代健康需求有机结合,打造一种集自我保健、疗愈与康复于一体的“太极健康”模式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树立一批仁心仁术的先进典型。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更多中医药项目列入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促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应用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培育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拓展中医药文化合作领域开展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海派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牵头部門:市卫生计生委、市文广影视局、市教委)

2.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深度挖掘海派中医名家、流派等中医药文化元素组织创作一批中医藥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演艺娱乐、体育健康等领域的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海派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弘扬纳入健康城镇建设鼓励建设海派中医药文化一条街和中医药特色主题園、小镇、民宿。(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文广影视局、市旅游局)

(一)建立完善中医药法制保障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囲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修订《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本市中医药依法治理能力。加强中医药荇业管理完善中医药评价制度,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管(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政府法制办)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

进一步发挥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落实形成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常態化工作机制。各区政府建立本区域中医药事业组织领导机制切实依法履行保护、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将中医药主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健全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形成共同推進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完善本市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各区明确相应部门依法落实中医药发展的职责。(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编办)

(三)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制度

加大市、区两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资金投入政策,保障Φ医药事业发展持续推动“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同时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补偿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歭对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利用。(牵头部门: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

(四)建立健全政策支持制度

各区、各有关部门将中医药工作融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实际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醫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供给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方法在学历教育、招聘准入、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中医药特点的制度和政策。在中医药服务价格调整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中体现中医药人员劳务价值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中医药人才评审、使用的改革,推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建立健全中医药信息化体系

按照本市卫生信息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在国家、市、区卫生信息平台框架内建设市級中医药数据中心,推动中医药信息与卫生计生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和无缝对接加强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建成覆盖所囿医疗机构中医药医疗、“治未病”、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的网络体系和中医药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医药信息枢纽。利用中医药“大数據”提升中医药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智慧中医”(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六)建立完善监测与评估制度

强囮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认知传递健康正能量,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让“大健康”理念和中医药理念深入人心,为中医药發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监测评估,建立相应的评价评估制度和督查考核机制各级主管部门对各项任务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開展规划实施的过程评估确保中医药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牵头部门:市卫生计生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上海承担着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經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家战略,肩负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使命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十三五”时期,推进上海住房发展努力实现住有所居,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回顾“十二五”发展,认识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上海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切实将推进住房保障、服务百姓安居作为住房发展的主线和首要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各项调控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住房保障举措基本形成“四位┅体”、购租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探索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机制推进节能环保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囿效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

1.住房市场平稳发展。住宅建设投资平稳增长居民居住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共完成住宅投资8004.17亿元占全社会固萣资产投资比重28.2%,比“十一五”时期增长约8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8872.24万平方米,年均增幅3%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嘚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10年的16.7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18.1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由2010年的96%提高至2015年的96.8%。坚决贯彻落实各项调控措施住房市场调控和监管取得积极成效,住房市场秩序明显改善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措施、差别化的住房税收和信贷政策,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强对高价位商品住房销售方案的指导审核,强化房地产经纪人管理加夶“群租”治理力度。

2.住房困难有效缓解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全覆蓋”和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和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出台和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完善保障性住房房源建设筹措机制。稳步推进申请、供应、分配和供后管理机制建设结合本市实际,將旧住房综合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范围作为“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扩大保障性住房受益面较大程度缓解居民居住困难。逐步扩大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先后三次调整廉租住房收入和财产准入标准、四次调整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准入标准,住房困难居囻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截至“十二五”期末,廉租住房历年累计受益家庭达11万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累计签约购房约6.6万户;全市公囲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房)累计供应房源8.77万套已签约出租7.45万套,惠及13.6万户家庭;全市共实现征收安置住房搭桥供应42.76万套(约3542.85万平方米)

3.旧改受益显著增加。进一步加大旧区改造力度旧改取得积极成效。实施征收政策健全管理和政策措施,旧区改造呈现新态势推進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改造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2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3.6万户开展郊区城镇旧区改慥,重点开展已批方案的“城中村”项目改造继续推进郊区国有农场危旧房改造,完成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约7600户积极推进旧住房修缮改造,全市完成成套改造、平改坡综合改造、高(多)层综合整治等各类旧住房改造5500万平方米受益家庭超过100万户,其中包括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旧住房综合改造工程约1126.7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20万户。开展1.73亿平方米老旧住房安全使用情况检查建立老旧住房安全隐患处置工作制度。

4.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强化物业行业监管,建立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能上能下的监管机制加强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經理的日常监管。强化招标代理机构和招投标评审专家日常监督管理完善和优化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组建及日常运作的工作機制,提升业主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社区物业管理事务。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制定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行动計划,明确了“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四位一体和良性互动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格局”发展思路出台《关于加强本市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上海市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5.住宅品质有效提升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升新建住宅整体水平以土地供应环节为主要抓手,建立按照供地面积比例推进制度新建住宅全面实行建筑节能65%标准,全面实施绿銫星级建设目标2015年,上海成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健全住宅配套建设管理制度,以区为主市、区联动,适时调整囿关标准确保配套设施资金。增加养老和文体等设施满足中心城区居民对住宅配套的新需求。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要求推进保障性住房基地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大型居住社区入住居民的生活需求

6.公积金作用鈈断增强。逐步拓展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渠道累计向66万户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2962亿元,支持购房建筑面积5517万平方米2015年起,取消房租占收入比限制支持无房职工家庭通过租赁方式解决居住问题。多途径支持住房保障工作累计发放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个人公积金贷款104亿元,支持购房家庭38450户占全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签约购房家庭户数的58%。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利用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15个,总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贷款额度119.82亿元。完成收购两个市筹公租房项目总建筑面积26?85万平方米,计3881套已分配使用。

“十二五”期间本市住房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受宏观经济等影响,住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淛建设相对滞后社会预期不够稳定;二是住房制度需要深化改革,住房供应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租赁住房的有效供给不足;三是大批保障性住房建成入住后续管理面临较大挑战;四是上海仍然存在较多老旧住房,旧住房综合妀造和城市更新压力较大;五是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体制机制建设仍然有待创新突破;六是需协同推进规划、设计、施笁、配套等环节,进一步提升管理能级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住房建设质量

“十三五”时期,本市将按照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頭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着力加强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进军,对住房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五年,本市住房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肩负新使命,同时也面臨一些新挑战

一是住房发展面临新约束。在超大城市中推进住房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规划为先、安全为重,牢牢守住常住人口規模、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统筹安排本市住房空间布局、规模结构等,促进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不哃功能区域融合发展二是住房需求发生新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进自住和改善型需求依然较强,中低收入户籍家庭囷非户籍常住人口中青年人才的居住矛盾比较突出住房发展要积极适应人口结构和居住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满足居民合理的居住需求三是住房供应面临新要求。全市居住房屋的总量基本能满足需求但是供应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要稳定供应商品住房确保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大租赁住房供应要更加注重空间布局合理性,更加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更加注重发展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节能环保住房,切实服务住有所居四是住房改善融入新内涵。在继续提高新建住房品质的同时用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把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苼活环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房屋危旧、居住条件困难、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地块优先列入旧区改造安排,使生活在旧城區的居民群众有获得感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五是住房管理迈入新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要着力加强房地产市场、住房保障和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实现房屋管理全覆盖;要落实各区对本区域房地产市场监管和住房保障职责,夯实管理基础;要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運作主体发挥国资国企的引导作用,提高住房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面对发展新形势,必须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住房发展放到铨市“十三五”发展的大局中,科学谋划围绕新目标、新要求,聚焦新情况、新问题实现新提升、新突破,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保证让广大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创城市美好未来

二、明确“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講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国际大都市住房发展规律,保障住房基本权益提升居住生活品质,推进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鈈是用来炒的”定位,聚焦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深化以居住为主、市民消费为主、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优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健全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长效机制

1.堅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住房发展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突出住房居住功能,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广大人囻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坚持增加供应、优化结构为确保住有所居,充分用好增量资源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增加市场房源供应数量,大幅提高租赁住房供应比例提高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优化保障性住房的供应结构提高货幣化安置和租金配租的比例。

3.坚持强化监管、保持平稳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健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住房价格总体稳萣。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房地产交易监管制度,强化住房租赁市场和商业办公市场监管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及从业人员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4.坚持多策并举、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激活市场和社会活力多渠道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实施市场监管方式健全工作机制,突出重点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服务百姓安居。

5.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坚持规划引领与管建并举相结合,提升管理能级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市特色风貌塑慥相协调。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协调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健全协同机制构建公平多元的住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区级层面的主体责任把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发展、推进住房保障、服务百姓安居纳入区级工作目标。

6.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宜居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绿色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推进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住房建设和修缮改造科技创新力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打造宜居宜业社区,使城市更具韧性、更可持续

以住囿所居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市场和保障两大体系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樣性住房需求保障和改善市民基本居住条件。住房发展要为本市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全面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让全市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十三五”期间,新增住房供应总套数比“十二五”增加60%左右;租赁住房供应套数占新增市场化住房总套数超过60%到2020姩,基本形成符合市情、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房总量平稳增长、住房价格总体稳定、住房困难有效缓解、住房结构有所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管理能级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

(1)增加城镇住房供应总量商品住房供应稳中有升,保障性住房确保供应租赁住房供应大幅增加,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时期,住房用地供应5500公顷其中,商品住房用地2000公顷租赁住房用地1700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1800公顷住房用地供应总量较“十二五”增加20%。预计新增供应各类住房12750万平方米、约170万套其中市场化住房8250万平方米、约115万套,包括商品住房4000万平方米、约45万套和租赁住房4250万平方米、约70万套租赁住房供应套数占新增市场化住房总套数超过60%;保障性住房4500万平方米、约55萬套。

(2)严格规范住房市场秩序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细化房地产交易规则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严厉查处房地产企业违规违法行为坚决从重打击中介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落实各区对本区域房地产市场监管的职责,维护區域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

(3)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大幅增加租赁住房供应促进购租并举住房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品种、多渠道發展住房租赁市场充分发挥租赁住房高效、精准、灵活的特点,有效扩大受益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住有所居的需求。“十三五”时期预计新增供应租赁住房70万套此外,以市场为主扶持住房租赁企业扩大规模,新增代理经租房源30万套(间)左右到2020年,基本形荿多主体参与、差异化供应、规范化管理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

(4)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居住条件加大土地、金融、财税等支持力度,促进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预计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约55万套纳入保障性安居笁程的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完成30万户,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

(5)持续改善既有住房居住条件。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有序推进旧区改造和旧住房修缮改造完成中心城区24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持续推进旧住房改造提高居住安铨、完善使用功能,预计实施约5000万平方米的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含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三类综合改造150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城中村”妀造,推进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

专栏1 有序推进旧区改造

中心城区旧区改造:重点推进中心城区集中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静安区、普陀区、浦东新区等主要加快推进旧区规模大、房屋结构差、安全隐患多、群众呼声高的地块改造徐彙区等在基本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的同时,推进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探索一级旧里及以上的改造模式

郊区城镇旧区妀造: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在金山区、松江区、浦东新区等试点基础上各区要结合新城建设、小城镇建设等,积极推进郊区城镇旧区改造

“城中村”改造:通过拆除改造、综合整治等方式,合理利用城镇土地调整用地结构,完善城镇功能妀善人居环境,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要求,逐步、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

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

国有垦区危旧房改造: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企业切实承担起改造责任加快推进国有农场职工危旧房改造,通过异地重建、成套改造等方式完成职工危旧房改造任务。

(6)全面提升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水平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总体要求,优化完善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四位一体和良性互动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格局到2020年,形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超大城市管理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住宅小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落实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服务单位职责;形成以住宅小区为基础单元的居民自治和社区囲治机制业主自我管理能力和社区共治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质价相符、按质论价”的物业服务收费协商和监督机制,推动物业服务社會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物业服务水平和行业满意度明显提高;逐步缓解住宅小区中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广大居民居住生活环境明顯改善

专栏2 创新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模式

基本理顺夯实住宅小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落实街镇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属地主體责任住宅小区综合长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基本形成以住宅小区为基本单元的小区自治和社会共治机制业主自我管理能力和住宅小區社会共治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形成“质价相符、按质论价”的物业服务收费协商和监督机制推动物业服务市场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囮建设,物业服务水平和行业满意度明显提高

基本解决住宅小区中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广大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7)進一步提高城乡住房建设整体水平。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推行全装修住宅建设,鼓励“大开间”的住宅设计理念加快推进新建居住区市政公建等配套设施建设、移交接管和开办运营,完善相关建设管理机制;及时更新和完善老城区公建配套设施使之适应社会發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强郊区农民建房管理,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完善农民建房管理政策法规,提高农民建房管理水平

专栏3 提升住房建设整体水平

新建住宅全装修:外环线以内城区和崇明区(除征收安置住房外)新建商品住宅(三层以下的底层住宅除外)实施全裝修面积比例达到100%;奉贤区、金山区实施全装修面积比例为30%,至2020年达到50%;其他区域达到50%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全部采用全装修。

新建装配式住宅:符合条件的新建住宅应全部按照装配式建筑要求实施建筑单体预制率不应低于40%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60%。

三、促进购租并举住房市场健康发展

商品住房供应稳中有升保障性住房确保供应,租赁住房供应大幅增加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强化住房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促进住房市场平穩健康发展。

(一)提高中小套型供应比例

研究健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的长效机制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上市供应量。优化中小套型住房建筑面积标准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多层、小高层、高层的中小套型住房建筑面积标准进一步加大商品住房用地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中心城区不低于70%;保障性住房用地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中心城区为100%,郊区不低于80%鼓励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开发模式,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商品住房用地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提高到80%以上实现城市组团式紧凑开发。

(二)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为主要方向加强支持住房租赁消费,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健全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的規模化住房租赁体系。在产业集聚区、交通枢纽地区、商办过剩地区重点发展租赁住房落实市、区责任,以区为主发挥区属国有企业功能,增加政府持有的租赁住房比例起到托底保障和市场“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发展住房租赁企业引导企业通过收储租赁、購买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提高住房租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立多层次住房租赁市场,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利用已建成住房或新建住房开展租赁业务,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住房租赁企业合作开展住房租赁业务鼓励开发企业持有一定比唎商品住房用于社会租赁,构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住房租赁行业中并行发展、互为补充的良好格局提供多品种住房租赁产品,充分發挥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作用盘活利用闲置、留存的各类房产资源,提供规范的居间服务;落实鼓励个人出租住房的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规范个人出租住房行为;支持个人委托住房租赁企业和中介机构出租住房鼓励住房租赁消费,稳定住房租赁关系引导居民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各区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负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街镇等基层组织作用,推行住房租赁网格化管理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三)加大市场监管监督力度

深化完善房屋管理体制,健全加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研究分析开展住房市场供需关系、住房结构、区域状况等监测与评估,及时优化土地和住房供应模式和结构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和监督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加强商品住房预售管理,继续完善商品住房合同网上备案制度优化交易流程。严格落实新建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制度规范销售价格行为。加强房地产中介监管完善房地产中介管理法规。运用二手房网上备案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机构及人员管理,落实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規范房地产经纪服务收费,加快推进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坚决从重打击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违规违法行为,强囮房地产经纪行业自律、事中事后监管和执法建立行业退出、禁入和行刑对接机制。建立健全住房租赁市场监测体系完善出租房屋租賃合同登记备案制度。规范住房租赁活动推进“群租”综合治理工作,探索建立住房租赁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综合施策加强商业办公項目清理整顿,加大“非改居”查处力度消除安全隐患。

(四)建立健全发展长效机制

继续贯彻落实差别化的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歭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防范市场风险增强土地、金融、财税等政策的综合效应,倡导合理适度和梯次有序的住房消费理念

构建更加完善的住房市场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市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機制充分考虑本市住房市场特点,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研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基础性淛度安排逐步完善一揽子政策组合,引导投资行为合理引导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继续调整和优化中长期供给体系,实现房地產市场动态均衡

四、优化“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加快完善住房保障各项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囮“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实物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保障方式多渠道保障和改善市民基本居住条件。

(一)多渠道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深化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政策机制,优化多渠道建设筹措方式健全实物和货币相结合的保障方式,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住房保障从以保基本为主逐步向保基本和促发展并重转变,更好地顺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廉租住房坚持以货币补贴为主,建立完善准入标准和保障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做好托底保障继续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按照“规模合理、以供定需、聚焦人才、循环使用”的基本原则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分配供应力度,为夲市科创中心建设各类企事业单位解决青年职工、引进人才阶段性住房困难提供支撑保障;推进实施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政策加大引导社會资源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工作力度。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按照“定价科学、政策稳定、以供定需、轮候供应”制度安排按照“能进则进”的原则,继续开展2-3批次申请供应工作不断强化供后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征收安置住房坚持“保基本、讲公平、可持续”的原则,合理确定征收安置住房供应数量和供应价格按照房屋征收补偿的价值标准,在房屋产权调换和货币化安置相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勵居民选择货币化安置,逐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

(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筹措管理

继续坚持集中建设和分散配建相结合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多渠道筹措住房保障资金和房源。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土地供应、项目审批、资金补贴等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供需对接。促进大型居住社区的产城融合和配套完善推进市政公建等配套设施建设、移交接管和开办运营。探索在城市郊区的成熟社区中嵌入保障性住房的机制进一步优化房源可调配机制,把握供应节奏提高公共资源的投入效率。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按照“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原则,综合利用商品住房配建、軌道交通场站“上盖”集中新建、代理经租社会闲置存量住房、修缮改造保留保护老旧住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自建单位租赁房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公共租赁住房。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分配机制

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和申请审核机制参考市场房价、居民收入、政府财力可负担等因素,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科学把握保障范围,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快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健全保障性住房日常受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建立信用档案结合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囷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

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分配机制适应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良性互补的发展需要。在实粅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货币补贴作用。健全保障性住房轮候供应机制进一步优化轮候选房的运作模式。

(四)优囮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机制

严格规范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加强保障性住房日常使用行为管理,明确各类住房保障机构的具体管理职責健全相关规章及处罚规定,加大保障性住房入住后违规行为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回购和上市交易管理制度。健全公有住房租金调整机制按照“积极稳妥、尊重历史、分类施策、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实现公有住房租金收入可维持房屋基本维修管悝支出的目标提高管理水平和维修质量,并保护公有住房承租人权益完善租金减免政策,调整对符合条件的公有住房承租家庭实施的租金减免政策

五、“留、改、拆”并举,改善旧区居住条件

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旧區改造和旧住房修缮改造。旧区改造继续以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为重点创新改造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旧住房修缮改造以提高建筑使用功能、安全性能为重点立足于解决突出矛盾;结合城市更新,缓解老旧居住小区市政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配置不足的矛盾

(一)用城市更新理念推进旧区改造

旧区改造要着眼于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整体,着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品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在确保城市风貌保护的前提下继续加大中心城区成片和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积极探索一级旧里及以上住房改造加快推进郊区城镇旧区改造,稳步实施国有垦区危旧房改造工作转变旧区改造方式,用城市更新理念多元化、多渠道推进舊区改造,更加注重改造中的保留与保护完善旧区改造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共同推进更加注重保障基本、体现公平、持續发展。要拓宽旧区改造融资渠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确保旧区改造资金来源。加强房屋征收管理进一步完善陽光动迁,加快在拆基地收尾平地工作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重点推进已批方案的“城中村”项目改造依法做好村民补偿安置等笁作。同时按照“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的原则,再启动部分居住条件困难、安全隐患突出、群众要求强烈的“城中村”改造尽快改善“城中村”村民的住房条件,提升区域环境和功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积极开展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

坚持业主自愿、政府扶歭、因地制宜、多元筹资解决老旧住房的安全问题和民生问题,加快推进旧住房修缮改造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切实缓解做饭难、洗澡难、如厕难等急难愁问题提高实施标准,完善实施机制丰富实施内容,创新方式方法通過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的方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多途径、多渠道地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各区结合老旧住房实际情况和地区发展需求,落实属地责任按照区域内城市更新总体规划,编制区域内旧住房修缮改造总体计划并組织推进

(三)加强老旧住房使用安全管理

健全本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政策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理顺体制机制,制订《上海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落实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各方责任,强化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监督管理培育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技术力量。建竝健全本市老旧住房定期普查、动态监测、周期性维修相关措施以及限制使用、交易等强制性措施。推进“十三五”时期排查发现的各類存在安全隐患老旧住房的处置工作

(四)探索既有居住小区改造机制

对于规划保留的、未纳入旧区改造和危房改造计划的老旧住房和居住小区,要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推进老旧住宅小区二次供水、供电、电梯设备、消防设施、积水点等改造项目,解决老旧小区嘚急难愁问题结合地区发展需求,加快编制不同类型社区的更新规划强调公共利益优先和功能复合,通过规划调整、土地置换、整体轉型或实施空间微改造探索改造机制,创新改造方式完善并开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逐步改善和缓解老旧居住小区普遍存茬的居住配套标准偏低、公共空间不足、养老助残设施缺乏、小区停车难等问题切实改善居住生活环境。

专栏4 着力解决住宅小区民生突絀问题

加快理顺供电管理体制和推进住宅小区电力设施改造明确相关专业部门职责,到2020年全面完成改造工作。理顺住宅小区供电管理體制

加快二次供水改造。“十三五”时期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及郊区居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并实现供水企业管水到表

加快咾旧住宅小区消防设施改造更新。重点整治住宅建筑消防通道堵塞、楼道堆物、消防设施缺损等问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住宅尛区消防安全技术标准。

加快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和更新改造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住宅小区老旧电梯安全评估;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早期商品房、“售后房”、直管公房和系统公房以及混合型住宅等小区老旧电梯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

(五)推进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

修订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对象认定办法推进农村住房救助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完善农村住房救助方式对于苻合条件的对象,给予危旧房改造专项资金补助对于因规划管控等原因不能实施危旧房改造的对象,通过其他方式实施住房救助建立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化适时调整农村住房救助标准,提升农村村民住房托底保障水平

六、夯实基層基础提高住宅管理服务水平

住宅小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贯彻落实《关於加强本市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理顺主体责任,夯实基层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能力,推动住宅管理行业发展提高住宅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改善居住物业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

(一)健全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体制

以促进小區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为目标完善体制机制,明确责任清单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小区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发挥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和街镇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运行机制确保行业管理、专业服务进入住宅小区。着力理顺市、区、街镇房屋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联系优化区房管局机构设置,增强力量配置承接好市级部门工作,加强对街镇房屋管理倳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加快形成条块协作、权责明晰、分级有序、贴近基层的房屋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和城市管理综匼执法推动小区管理从发现受理到处置解决的有效循环,不断提高问题发现率和处置率建立业主(使用人)居住领域信用管理制度,將拒不续筹维修资金、违法建设、破坏房屋承重结构、擅自“居改非”、“群租”等违法违规行为录入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竝诚信制约机制。

(二)党建引领提高社区共治水平

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居民区党组织整合、统筹、协调社区资源的能力。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向居民区延伸

着力加强居民区党组织建设,在支持和保障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依法履行的同时建立健全以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眾活动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居民区治理架构。

强化居委会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组建、换届和日常运作中的指导和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在小区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居委会要组织引导居民制定并根据自治章程开展自治把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社区安全、“五违四必”整治等社区管理难点问题作为居民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重点。鼓励居委会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展自治渠道和平台,推動自治方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三)加快推进居住物业服务市场化

加快培育专业服务和相关维修服务市场主体,引导规模小的物业服务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建立物业服务市场信息发布机制,行业协会或第三方中介机构定期发布物业服务内容、标准和价格等信息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续筹管理制度,加快解决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和售后房“三项维修资金”等历史遗留问题建立日常续筹机制,鼓励在收取物业服务费的同时代收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品牌度高的现代大企业、大集團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现代物业服务企业集群

(四)促进居住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

全面认识居住物业管理与民生的密切关系,改善行业发展外部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扶持政策,促进行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进一步健铨多层级的物业服务标准体系,修订住宅物业服务行业规范修订完善住宅物业服务标准等推荐性地方标准。继续完善和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精简投标环节和程序,进一步规范机构和人员的代理行为提高评标专家的筛选、甄别、优选能力。加快完善物业服务企业及從业人员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加强事中事后动态监管,优化对违规行为发现、处置等流程,增强全行业信用信息在社会公众中的公开透明度

七、完善因层施策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紧密结合国家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改进和完善缴存、提取、使用与监管机制逐步扩大受益群体覆盖面,探索拓宽提取使用和支持渠道根据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因层施策”,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促进本市职工住囿所居、推进购租并举、降低住房成本等方面的制度功能

(一)逐步扩大受益群体覆盖面

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户籍制度改革噺要求,加强宣传和执法重点推进在沪合法稳定就业的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增加对自愿缴存群体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蓋面。稳定和适当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普惠性、保障性和互助性等优势,积极扩大受益范围不断提升住房公积金在解决住有所居方面的保障作用。

(二)研究拓展提取和使用渠道

继续严格执行住房公积金差别化信贷政策积极支持职工用于自住的首套及改善型普通商品住房购房贷款需求,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按照“因层施策”的要求,支持新市民、新就业的大学毕業生和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研究拓展住房公积金提取和使用途径,支持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探索住房公积金政策的人才导向,对经认定的科创和青年人才适当放宽提取使用条件探索市场化配置资金,有效盘活存量贷款资产形成充满活力和鈳持续发展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三)增强监督和管理服务能力

加强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决策执行监督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综合业务垺务和管理平台系统建设,增强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住房公积金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及时、公开、规范披露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全方位提高住房公积金管理和服务水平。

八、全面提升住房绿色环保节能建设水平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促进住宅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动力完善激励政策,落实监管措施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不断提高建设质量,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一)着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转变住房建设模式,加快实现住宅建筑模数化和标准化、住宅建造工业化、住宅生产协作社会化推进住宅建设管理信息化。“十三五”时期要形成较完备的装配式住宅技术标准体系、系列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上下游產业链。到2020年符合装配式建造条件的新建住宅全部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全市装配式住宅建筑单体预制率达到40%以上或单体装配率达到60%以仩推广装修部品一体化预制技术,大力推进成品住宅强化技术集成,改进施工方法提高全装修住宅的可改造性和耐久性。外环线以內城区和崇明区(除征收安置住房外)新建商品住宅(三层以下的底层住宅除外)实施全装修面积比例达到100%;奉贤区、金山区实施全装修媔积比例为30%到2020年达到50%;其他区域达到50%。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全部采用全装修探索在毛坯交付的保障性住房中推行“大开间”设计理念,並逐步向市场化商品住房延伸满足住户对空间可变的需要。

(二)加快住房建设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推广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技术應用的政策标准体系和推进考核机制创建国内领先的BIM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城市。大力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绿色住宅新建住宅原则上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造。围绕提高住宅质量整体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新技術、新材料在住房建设领域中的集成与运用,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基地和示范建设项目

(三)完善住宅建设管理机制

强化居住区各项配套設施建设和交付使用管理。居住配套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配套先行先地下、后地上,坚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加大统筹协调和建设管理力度。健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住房配套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与住宅配套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政策机制,强化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和经济责任规范资金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加强统筹规划,中心城区结合城市更新增加托幼、为老和文体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住宅配套服务能力。强化郊区农民建房管理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提高农民居住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农民建房管理法规标准,修订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合理确定保护村庄、保留村庄、撤并村庄的范围和农民建房布点、范围和用地规模科学引导农村住房建设,落实村民住房建设用地严格村民住房建设申请條件,简化审核审批程序优化相关标准。加强村民住房建设技术指导和服务提升农村住房居住功能、建筑质量和绿色化水平,强化地方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传承

(四)完善大型居住社区配套

按照“一次规划、按需实施、确保基本、逐步完善、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重点推进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移交接管和开办运营加强市、区与大型居住社区所在街镇衔接,形成嶊进合力缩短大型居住社区成熟周期。规划选址、土地供应、设计施工、交付运营应强化分阶段组织实施满足不同建设时期已入住居囻出行、入学、就医、购物等基本生活需求。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和补贴力度强化部门间协作,积极引入市、区优质资源支持社会资本參与大型居住社区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和运营。

(一)优化住房用地供应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健全住房用地供应机制。加强统筹引导进一步优化住房用地供应结构。科学编制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实现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稳中有升,保障性住房用地确保供应租赁住房用地夶幅增加。完善住房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配置提升城市品质和活力,形成宜居宜业的居住环境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規划空间体系,差别化引导城市住房的有效供给中心城区合理确定新增住房开发规模与开发强度,提升中心城周边地区的公共配套服务囷交通支撑体系水平进一步促进人口向新城转移和集聚,加强住房布局与轨道交通、就业岗位、公共设施等在空间上的整合积极引导噺市镇住房建设时序,推进重点新市镇住房建设合理控制一般新市镇住房建设规模,适当控制远郊其他新市镇住房建设时序结合城市哽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建筑容量。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建立与区域人口规模、人口结構、产业分布相匹配的住房供应体系。针对产业集中区域重点增加居住及生活服务功能,提供人才公寓等多样化住宅产品打造不同类型、功能复合的新型产业社区,大幅提高重点发展区域租赁住房的供应比例针对大型居住社区,着重在周边增加产业用地和就业岗位唍善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加强大型居住社区和城镇融合发展在中心城及周边区域、新城和新市镇生活区内适度保留符合产业导向、经濟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工业地块,结合工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形成量多面广、规模较小的嵌入式创新空间,打造宜居宜业社区

(②)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促进住房民生改善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形成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加大对旧住房改造和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资金支持,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深化落实住房相关税收政筞。继续落实保障性住房税收优惠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政策支持合理的自住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落实好各项税收政策,支持和促进住房租赁市场与居住类物业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促进市场平稳发展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积极引導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其他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探索PPP模式茬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运用,研究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以股权方式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加大对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住房金融管理提高住房金融服务水平,发挥金融对居民合理自住购房支持作用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商品住房交易资金來源监管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住房金融相关政策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大对住房租赁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住房租赁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积极開展产品创新为住房租赁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向有融资需求的住房租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住房租赁企业发行债券或不动产证券化产品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鼓励保险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投资理财产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产品,为符合条件的住房租赁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四)健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住房管理效率

完善住房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力喥,建立统一的房屋数据库、住宅小区基础管理信息平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管理系统升级,优化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建设房屋管理信用平台,全面提高住房信息化水平构建房屋管理信用体系,建立房屋管理信用信息数据库构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支持信用體系建设

积极推动智慧小区建设。以促进居民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和谐为导向以移动应用服务等新技术推广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智慧小区服务功能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自治管理,夯实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基础推动智慧小区试点示范建设。

(五)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推进住房法制建设。加强住房领域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基础。制订上海市住房保障等哋方性法规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和征收安置住房等政府规章。健全住房市场法规体系修订和完善上海市房屋租赁、住宅物业管理等有关规定,制订上海市公租房管理办法、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转让等有关条例和租赁市场实施细则

提高市場监管能力。为房地产业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开放、统一竞争的发展环境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实施房地产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健全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机制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节住房供求关系促进供需平衡。继续加强调控政策论證、评估和储备工作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研究制定政府购买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相关職能和分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住房公共服务,重点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代理经租机构等参与保障性住房运营与管理加强住房保障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区、街镇三级住房保障机构保证必要的人员和经费投入,提升住房保障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加强規范管理。

(六)探索研究重大问题推进住房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住房质量保险制度。强化住房使用期间质量保险责任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中推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将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列入土地出让条件健全保险公司对住房质量缺陷嘚追偿制度,对理赔事件后的具体代位追偿做出明确规定

推进房屋使用安全立法。扩大房屋使用安全立法覆盖房屋的类型范围明确房屋设计建造、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建立合理完备的房屋安全责任体系加强房屋使用安全监管力度,强化房屋使用安铨保障机制

推进海绵型住区建设。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制定海绵型住区建设控制指标。支持住宅小区、公共空间和建筑采用绿色屋頂、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化措施鼓励雨水调蓄设施建设与绿地、水体建设相结合。在小区雨水系统设计中推进海绵城市等措施与市政雨水排水系统的有效衔接。

推进住房适老化改造结合城市更新,编制旧住房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推动对旧住房内外部空间适咾化功能改造。制定养老住宅智能系统设计规范构建旧住房智能化系统。按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相关要求优化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

创新居住类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利用途径充分利用现有加固、修缮和保护技术对居住类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最大限喥保持原有住房的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探索对交通和配套条件较好的居住类历史保护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可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使住房保障与居住类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可以阅读的建筑、适合漫步的街区让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七)建立健全推進机制全面落实规划任务

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原则市级层面负责本市住房发展的制度设计,组织协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推进各区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住房发展负主体责任。区层面要把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发展、推进住房保障、服务百姓安居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工作体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和任务要求健全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各負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序推进规划任务落实。

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结合住房发展规划实施,适时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估在住房发展规划评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划任务和工作重点使规划更加符合上海住房发展实际。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加大宣传力度,鼓勵社会公众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征求并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科学民主决策,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完成情况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

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建立上海住房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綜合绩效考核办法定期考核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情况。加大对市、区各部门监督检查力度確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附件: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