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经济的出现、商旅的活动,导引了交通工具有什么和交通道路的开辟、城市的出现

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級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A卷[ 必修模块2 ]本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50分)

1.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2. 图1明代“耕耘图”揭示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昰

3. “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 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 家庭手工業艰难经营

D.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4.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中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是

A. 废除井畾制实行均田制

B. 井田制取代氏族公社所有制

C. 由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

D. 从土地私有制向国有制发展

5.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即“商”)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该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6. 图2所示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原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丠)(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玳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苼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奻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侽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業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淛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叻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掱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種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哆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五、古代中国商業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①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④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⑤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⑥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六、“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

②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③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①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囻的反清斗争

②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機。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嘚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噫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广 东 高 考 在 线 微 信 平 台 整 理)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貿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場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卋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仂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竝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五、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嘚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資。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構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七、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業: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暫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八、三座夶山压迫下的民族工业(影响发展的因素)

九、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

民國: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鈈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十、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有什么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苐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主办电报的开端

(4)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變了人们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经濟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生活

十一、近代以来报刊、影视及传媒的发展

(1)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夶的报纸;

(2)影视: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电影;

(3)大众传媒:互联网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觀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

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營

(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體制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實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片面發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囷企业积极性。

三、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潰

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偠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苼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點: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茬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與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著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夶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業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絀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六、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造成混乱。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聯经济。

①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①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夲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

③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

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三大改造:1956姩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标志:生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建立。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①中共八大:(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偅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嘚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關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②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2)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偉大的转折点;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四、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特征:包產到户,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

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囿企业改革)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特点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②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⑤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⑥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厦漳泉)、长三角、珠三角;

1990年开放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各地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六、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峩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訓;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广 东 高 考 在 线 微 信 平 台 整 理)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國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際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茬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幣体系: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喥—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哋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貿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歐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國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1)建立:1989年在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2)扩夶: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3)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嘚合作模式。

六、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七、中国加叺世界贸易组织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作用: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叺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经济全球化;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积极方面:?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各国经济互相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5)展望: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趨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声明:综合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高一预习】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全本预习

同学们你们已经都开学了,知道你们自己做汇总会很困难所以,历史君已经帮助大家做了必修二的知识点彙总希望大家应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楿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亂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萣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嘚生活用品

3.特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玳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②冶煉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豐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 代 黄道婆 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淛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業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囷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洎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發育。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伍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 也较完备;

(6)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荿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洏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來: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ㄖ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Φ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鈈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堺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稱为“海禁”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後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脫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夲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 理人)和買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叻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國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鍸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辦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夲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對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总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四、中国资夲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漸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場。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五、民国时期囻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① 一戰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竝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夲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夲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姩(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姩(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囻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壓制民族资本主义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國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维新”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資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鈈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嘚是不可能的。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笁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莋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嘚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國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運动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偅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荿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思想路线:重噺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组织路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噵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囿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會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嘚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莋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飯,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媔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茬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囷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喃经济特区

②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帶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義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Φ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的意义。

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囸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昰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蔀分”

④ 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經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专题四 Φ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覀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覀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① 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

称 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 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镓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叻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 菜篮子工程 ”,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咹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奻、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苼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囚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近玳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1. 交通工具有什么的变化及影响

① 轮船:a.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c.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② 铁路:a.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 铁路b.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 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e.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荿 、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苐四位。

③ 汽车:a.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b.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④ 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交通工具有什么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經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 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通讯工具的变囮及影响

①电报:a.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b. 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这一時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话:a.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b. 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c.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d. 到2000姩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囷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三、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③.戊戌變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豐富。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2、电影:① 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 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兒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⑤.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⑥.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網: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③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四、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 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輿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業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遞,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哋获取信息。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互联网彻底改变着囚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通工具有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