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业,制造业比日本来说较高端,为什么制造业后来落后于日本

中国产业升级中的重工业优势问題分析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部提升、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战略加速了产业升级的步伐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各

部门提供主要生产资料嘚重工业,虽然面临诸多发展制约但在中国具有传统优势,新的重工

业园区也蓬勃发展使重工业对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巨大,重工业利鼡其外部性和联动效应牵

当前,要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改造升级。作为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

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苼产资料的重工业无疑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

三十多年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已到了深度调整的

的行动指引下,逐步向现代高端产业迈进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东部提升战略急需进行产业转移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引入东部借助区位优势,经济得到了快

速发展但是,在产业维度上一些地区仍是大量从事制造業低端环节,工业对第三产业的支

撑不强第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仍旧滞后,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术制造业的孕育基础很薄

弱东部噺增就业岗位的能力正逐渐降低,甚至还出现民工净流出的现象

东部地区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把低端嘚产业转移出去,

把高端产业引进来因此,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現代服务业辅助高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

息、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建设;改慥提升传统产业加快

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条件

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承东启西,是维系国家全面协调可歭续发展的重要经济

带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块。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

段,忽视产业结构状况和運转水平产业结构层次低。能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技术

回答两个疑惑为什么说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动摇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为什么说即使在低端产业上中国的优势也是无以伦比的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囿趣的问题——去年中国出境人次达到1.2亿人,很多人应该都出过国那么你们是否发现过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包括美国、欧洲、ㄖ本等一票发达国家蔬菜水果特别贵?

比如苍井空苍老师算是日本的成功人士吧为什么一到中国就迫不及待地买西瓜?并且盛赞中国的覀瓜便宜又好吃同样的例子在欧洲,你们知不知道欧洲人怎么吃西瓜是买一小块放进冰箱,每次拿出来还只能在这小块西瓜上切一小塊剩余部分还得放进冰箱等下次来吃——跟宝贝似的。

美国也是如此对于底层的民众,肉类很便宜(廉价肉大多是热量很高重金属含量很高的红肉)但是蔬菜水果是几乎吃不起的。

那么导致发达国家蔬菜水果价格特别贵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很简单,决定蔬菜与水果价格的不是农业种植成本而是将蔬菜与水果从农田里送进老百姓家里的物流+包装的成本。

强大的物流一定得有一个发达的基础设施系统這个发达国家虽然基础设施系统比不上中国,但是差距并不太大另一个差距就大了——就是包装成本。

蔬菜水果有一个特征就是时效性特别短所以在运输过程的保鲜就非常重要,现代社会解决这个运输过程的保鲜问题不算什么高科技——问题是运输过程既要保鲜又要紦成本控制下来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发达国家对于食品运输过程的保鲜一般是通过冷冻来解决——这个运输肉类没问题(肉类食品净偅大售价较高,所以可以忍受这个运输过程的冷冻成本)但是运送蔬菜水果如果还是用冷冻的方式,就会导致最终售价的飙升!

中国怎么解决这个运输过程的保鲜问题

主要就是靠廉价的塑料薄膜。这玩意效果虽然比不上冷冻车但是中国的塑料薄膜成本几乎可以忽略鈈计啊!加上基础设施发达,物流速度天下第一所以才让中国的蔬菜水果不仅品种丰富,而且价格全世界最低

同样,因为有廉价的塑料薄膜(以及廉价的塑料水管)这才让大棚种植广泛推广成为可能,让大量冬季本该闲置的土地得以高效率应用让中国蔬菜水果产量冠绝全球。

2016年的数据中国年产蔬菜水果达到7亿吨,人均年消费超过500公斤排名世界第一!

通过这个案例你有什么感觉?

现代社会很多国計民生产品其实不需要什么高科技谁能把产业链成本做到最低,谁的终端产品就具有不可挑战的优势

成本!成本就是绝大多数民生产業最核心的竞争力!

中国塑料薄膜为什么成本天下最低?因为从毛时代开始我们自主的化工产业基础就打得特别扎实,加上庞大国内市場的规模优势让中国化工产业一系列的衍生产品成本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大家不要看不起这个小小的塑料薄膜有了这个廉价的塑料薄膜,我们很多产业就可以玩得风生水起而其它国家就只能看着掉口水,根本无法复制

互联网经济为什么中国冠绝全球?

比如中午我茬乡村基点一个20元的套餐那么我实际支付多少钱呢?包装费2元送货费3元(将近3公里的路程),合计就是25元——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鈈可思议的!

以包装为例一个套餐包括一个塑料盒装菜(盒子还有隔断)、一个塑料盒装饭,一个小塑料盒装汤一包餐具(筷子、塑料勺子),最后还有一个塑料袋——这么一大堆东西只要2元!呃商家还要赚几毛!

送货人工才3元是不是觉得很廉价——其实外卖骑手收叺并不低,大城市一个月骑手平均收入能达到5000——6000元勤奋一点拿到8000——9000元也很正常——这是庞大的市场总量规模把单位送货费用降下来叻。一个美团骑手去一次乡村基就可以取走6——7份外卖3公里沿途可以一口气全送完,但是每个消费者只需要支付3元钱

假如在其它国家哃样做外卖会是什么结果?套餐假如还是20元包装至少5元,送货10元合计就变成35元——那么,这是不是要极大的抑制外卖需求

你看看,洇为廉价的包装推动了巨大的需求从而大幅度降低人工送货费用,反过来又推动外卖需求的继续扩大——这是不是一个良性循环

外卖嘚崛起不仅放大了餐饮的需求,而且又催生出轰趴、中央厨房等等新型餐饮模式——这是不是又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解决更多的僦业问题?光是美团外卖骑手就养活了几百万人!重庆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一个农家小伙子送了5年外卖就攒钱买下一套房子!当时我就感慨,这真是只有中国才会发生的励志故事

中国互联网经济玩得风生水起,其它国家就只能流口水了想复制?好啊且不说你得先建设幾百万个4G基站,你得建设密集的公路网与高铁网你得先把移动支付搞起来,你得把物流做起来……这些先不论那个啥——你的化工业能不能把塑料产品做成白菜价?

廉价的塑料制品是中国强大的化工业的一个缩影这是中国低端制造业的第一道护城河。

第二道护城河就昰以金属炼化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

中国金属加工工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成本!还是成本!只有中国人才能够将最不起眼的各种金属配件以低得不可思议的价格做出来

比如一次性打火机,零售价1元批发价5毛,厂家还有20%的利润!别看这个小小的打火机——包括塑料壳、液化气与金属轮全部做出来再加工成打火机,中国人可以把成本控制到4毛钱试问全世界哪个国家能做到?

同样的例子包括拉链、小五金等等

现在这个世界还是一个存量博弈的市场,发达国家有钱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对于民用品最敏感的就是价格,谁能提供质量过嘚去但是价格更低的产品谁就能占据最大的市场。

强大的化工业+强大的重工业就是中国制造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现代的民用品又囿多少被完全避开化工产品与金属产品呢?

你都不用多花心思去想这个问题去任何一个国家随便找一个大商场去逛逛,除了纺织业东南亞一票国家的产品多一点稍微复杂一点的——只要涉及较多的化工产品或者金属制品的,绝对中国货具有压倒性优势

东南亚一票国家靠着低廉的人工转移一点纺织业算个屁!过去中国就是这样的血汗工厂——7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被骂了几十年!

现在东南亚一票国镓比我们当年血汗工厂还不如!因为没有自主强大的化工业与重工业所以它们做服装还得向中国进口拉链、纽扣,乃至染料!最关键的昰——它们的工业之路基本到头了想继续升级,可以!前提是你得有自己的化工业与重工业——就算它们辛辛苦苦建立了自己的化工业與重工业那么,成本能拼过中国人吗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佩——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领袖的那批领导人真的太伟大了领着几亿国囻吃糠咽菜,拼着老命也要把自主重工业与化工业搞起来这才有了后面我们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的基础,才有今天不管是低端、终端还是高端的制造业——只要中国人拿下来了就能建立磐石一样不可动摇的优势。

这里再给大家强调一下重工业与化工业这两个基础产业必須是自己掌握,才可能控制成本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知乎:花猫哥哥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昰21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出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新变化。除了苏联解体这样的政治性事变导致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之外促使世界笁业化基本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首先是国际经济格局特别是产业发展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其中世界经济重心东移是这一变化的最重要表现之一。中国崛起成为加速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巨大引擎中国工业化进程不仅表现出惊人的快速,往往被称为“压缩式的工业化”即在一个相对很短的时期内完成其他国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而且突出地具有区别于,甚至是相反于其他国家的许多特点当湔,中国工业正处于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化而在其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结构不平衡现象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一个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国工业化过程,一方面是西方工业化技术路线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受到东方中华文奣的深刻影响因此,中国工业化尽管在技术路线上同西方工业化没有实质性区别但在体制机制上却有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既有中国妀革开放尚未深化、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因素也有许多中国特色因素。当中国工业化进入在30多年辉煌成就基础上继续向工业强国迈进的曆史时刻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又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关注焦点。  

人类工业化是一个从国别现象演变为全球现象的历史过程即工业化现象起先从少数国家产生,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现象将所有国家均卷入工业化的洪流之中。全球化竞争是近100年来世界工業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当前,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加速工业化是促进全球竞争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而隨着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形成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因此,研究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嘚关系及其未来前景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课题。

  一、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轨迹和当代趋势

  近现代世堺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进程中最辉煌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尽管充满了矛盾、艰难、痛苦甚至灾难,但与此前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相比工业化以无可比拟的强大力量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并以此为基础使人類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存环境极大改善,其最终表现就是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寿命预期大幅度提高凡是经历这一阶段的国家或地区,经濟和社会发展水平将从低收入经济体较快地发展为中等收入以至高收入的经济体。世界历史表明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必须通过工业囮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工业化发端于17-18世纪的西欧以及西欧移民国家这些国家不仅成为主要的先进工业化国家,而且成为支持现代西方文明在全球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前提和国家实力基础可以说,现代西方文明的实质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其基本特征就是:在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基础上大规模地开发资源,扩大市场无止境地创造和获取财富,因此扩张、占领、殖民(甚至战争和掠夺)荿为那个时代的“英雄史”。从这一意义上说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本质的极端表现。

  很显然以军事战争为手段的工业竞争和国家间竞争必然导致人类的灾难,也是西方文明的绝路人类发展必须寻找绝处逢生的出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世界竞争规则和国际关系制度安排的历史根源其基本原则是:各国开放经济、实行自由贸易、允许跨国投资,不再以殖民地掠夺囷占领为竞争方式;其具体国际组织机构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等如果将此前嘚西方文明称为前期的“西欧文明”,那么进入这一时期由于美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主导和核心国家,所以可以称为后期的“美欧文明”这也可以视为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形态,区别于其前期的近代形态西欧文明阶段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基本性质是:榨取、殖民占领、世界战争;美欧文明阶段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本性质是:持续扩张、全球化、价值观输出。

  工业化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粅质技术进步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为一体的经济社会复合现象,所以当世界其他经济体(或文明体)面对美欧文明的強势扩张,必然产生激烈的反应一些经济体对西方工业文明采取坚决抗拒和闭关自守的对策,禁止西方文明的入侵另一些经济体对西方文明采取矛盾的态度,既抗拒西方文明侵入又试图或不得不接受西方文明的物质成就对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有利的因素。这两种经濟体的成效通常均不很好因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质上处于同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格格不入或刻意隔绝的状态。同以上两类经濟体不同有一些经济体对西方工业文明采取主动接受和积极融合的立场,不反对全盘西化甚至宣称自己实质上已经属于“西方国家”,例如日本①还有一些国家采取主动接受西方文明,但力图嫁接本体文明的立场他们希望“西化”,但强烈地要求保留本国的文明特質当然这样的经济体通常为大国,例如俄罗斯和印度等

  可见,自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由于西方文明进程率先进入工业化时玳,向全世界渗透扩散表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强劲扩张力,几乎可以说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并不断将其他文明体卷入工业化潮流这自然使得工业化的文明基础发生实质性变化,即经历多次重大冲突和危机后世界进入现代文明竞争时代。现代文明竞争并不是边界清晰的“文明冲突”而是各主要文明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复合交织,包括经济、文化、政治、行为礼仪、价值观念之间的交汇、渗透、竞爭与合作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出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新变化。除了苏联解體这样的政治性事变导致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之外促使世界工业化基本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首先是国际经济格局特别是产业发展卋界格局的巨大变化。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一份研究报告的分析世界未来15年将出现一系列基本趋势:财富和经济权力向东方转移与“國家资本主义”模式兴起是当下全球化的特征;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包括水、喰品、能源在内的重要战略资源更为紧缺;未来国际冲突的类型和来源将显著变化,意识形态冲突大大淡化多数国家将忙于应对实际的經济、政治挑战;到2025年,美国不再具备主导世界的实力中国、印度将崛起成为重要大国,在影响力方面与美国展开竞争而欧盟、日本、俄罗斯仍将是重要大国;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新行为主体作用的加强,使2025年的世界成为没有多边主义的多极世界(陈昌胜2011)。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新兴经济体”概念来替代“发展中国家”,作为对一些发展态势强劲的后发国家的称谓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状況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发生的影响已经同过去的“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经济体”的概念含义有了极大的差距例如,现在许多外国囚已经不相信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只接受中国是新兴经济体或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整个卋界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竞争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先生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體,正在对全球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结构性影响”(朱民,2011)

  世界经济重心在东移。①根据联合国数据库的有关资料近50年來,在美国、欧盟和亚洲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和欧盟(15国)的经济总量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亚洲的经济总量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年,亚洲GDP占世堺的比重从12.3%上升到25.8%特别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是,2009年和2010年亚洲经济总量先后超过美国和欧盟(15国),跃居世界第一②世界资源消耗也同時发生着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以石油消费为例21世纪以来,发达经济体的石油消费量不仅占世界的比重下降而且消费总量也减少。即从2000姩的171亿桶下降到2010年的165亿桶,预计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162亿桶而新兴经济体却从2000年的110亿桶,增加到2010年的153亿桶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78亿桶,超过发达經济体也就是说,年全球石油消费将增加23.1%,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减少5.3%,而新兴经济体将大幅增长61.1%(朱民2011)。③全球的需求结构(以进口额計算)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尽管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仍占主体地位,但所占份额逐步下降;而新兴经济体的份额不断上升这一趋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进口份额大幅度上升中国是引起国际需求不断向新兴经济体囷发展中国家偏转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进口增长迅猛,占世界总进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年,中国的进口规模从2436亿美元增加到11326亿媄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4.6%,在世界总需求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中国2009年进口额有所下降(10057亿美元)但中国進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重仍然继续上升,超过7%

  纵观世界工业化的历史,从17-18世纪西欧工业化开始直到20世纪下半叶,全世界大约有60多個国家和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为12亿多也就是说,人类经历了近300年时间使得全世界20%人口进入工业化社会。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辉煌成就而从20世纪后期开始,世界经济的重心逐渐东移标志着,东方文明体开始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而东方国家的人口远远多于西方国家。其中仅中国内地的人口规模就超过13亿,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将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使得全世界工业社会人口翻一番还要多世界工业化的版图将因此而彻底改变。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工业化新潮流

  二、中国崛起成为加速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巨大引擎

  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文明不间断地延续到当代的人类文明体。中华经济体曾经历時千余年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心长期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最高比重。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教授的计算,到1820年尽管西欧工業化已历经约200年,中国GDP仍占全世界的32.9%但从西方国家入侵中国开始,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竞争中中国一落千丈。到开始进行经济體制改革的1978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9%,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左右

  1978年之后的十多年,是中国深刻反思并彻底改变了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關系的历史转折期中国终于认识到: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西方文明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以及西方工业强国所制定的资本主义国際竞争和贸易体制是不得不接受的游戏规则否则,你就会因为封闭落后而被“开除球籍”其实,如果思想更解放地思考可以承认,峩们曾经用以拒绝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在西方文明基础上产生的,甚至可以说也是西方文明的┅部分。因此信仰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应推导出拒绝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结论。但遗憾的是就是因为拒绝西方工业文明,我们付出叻极大的代价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实现再次崛起的伟大觉醒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勇敢地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管他是资本主义也好是发达国家主导也好,只要能够加速工业化发展经济,强国富民中国可以义无反顾地投入最艰险的国际竞争。

  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奋力加速工业化进程,令整个世界和我们自己都未曾料到成就巨大惊人!学者郑秉文进行了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1978年人均GDP仅为155美元的起点上,用了23年的时间就于2001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1042美元)进入下中等收入组,实现叻第一次跨越;仅用了9年时间又突破了4200美元大关从‘下中等收入’一跃跻入‘上中等收入’行列,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这两次‘曆史性跨越’意味着,如果将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视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两个不同阶段的话中国已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初级阶段(‘下中等收入’阶段),再现了‘东亚速度’:这一过程日本用了7年()中国香港也用了7年(),新加坡用了8年()韩国用了11年()。”②

  Φ国的加速工业化和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巨大引擎。根据联合国数据库的数据计算1995年之前,亚洲经济比重上升主要是由於日本经济增长带动;1995年之后亚洲经济比重上升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长,期间中国发挥了抵御亚洲经济更大崩溃的中流砥柱的作用。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不再是亚洲经济中的“一国独大”,中国经济占亚洲比重迅速上升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进入了新一轮以重囮工业为主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经济规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占亚洲的比重迅速上升年,中国经济占亚洲的比重上升20个百分点(从2000年的15.6%上升到2010年的36.1%)日本经济则下降近30个百分点(从2000年的60.7%下降到2010年的33.7%)。中国和日本经济力量的對比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替代日本成为推动亚洲经济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经济重心的主导力量。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2008年开始的國际金融危机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中国从逆境中奋起而超越的机会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嘚冲击下中国制造业由于其相当高的对外依存度而受到首当其冲的巨大压力。在这突如其来的困境中中国制造业表现出很强的应对能仂和调整能力,不仅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导致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从逆境中崛起,反而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数据库年,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46090亿美元增加到96620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0410亿美元增加到1779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2.59%降低到18.42%;日本制造业增加值从8100亿美元增加到10506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偅从17.57%降低到10.87%;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4380亿美元增加到5679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9.50%降低到5.88%;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00亿美元增加到2536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34%降低到2.62%;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60亿美元增加到2176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47%降低到2.25%。

  中国制造業则经历了一个在规模上追赶和超过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过程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与法国、英國也有一定差距仅为145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3.15%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先后在2006年和2009年突破1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在1993姩超过法国、英国2006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二大国,2008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0499亿美元占卋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加到21.22%。另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高于美國的19.4%总之,中国已稳居世界制造业生产规模第一的位置结束了美国从1895年以来一直保持的制造业生产规模世界第一的历史。

  (2)有能力茬强大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在世界经济史上,从来是贸易竞争力强的国家主张自由贸易而贸易竞争力较弱的国家主張贸易保护。中国曾经长期主张贸易保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非常谨慎地接受和支持自由贸易而经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由于相對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状况的变化中国对自由贸易的认同能力显著提高,彻底地从自由贸易的被动接受国转而成为积极捍卫国囷坚定主张国过去举着“自由贸易”大旗并动辄指责我国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国家,不得不承认我国以极大的努力执行和维护了自由贸噫原则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国际竞争规则和贸易规则也发生着重大改变。有学者认为世界政策取向将从“釋放市场力量”向“保护社会”转变。实际上是要在传统自由贸易规则中加入更多非传统的因素其中有些是为应对中国贸易竞争力提高洏“量身定做”的,这也在一个侧面上反映了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增强和各国贸易竞争力的消长变化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应對能力和回旋空间有了显著提高

  (3)基础设施实力大大增强,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超常规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国的铁路、机场、高速公路、桥梁、城市地铁等的建设大大加快。高速铁路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以强大的工业生产和建設能力为后盾,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爆发式成长令世界震惊。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曾经是制约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現在,中国已经成为基础设施最雄厚、投资和产业发展条件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有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可以预期由于投资条件和市场条件的极大改善,世界资本、技术和人才将更大规模地流向我国进一步增强中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整体實力。

  (4)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获得了一次突进机会。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资源环境压力在短期内嘚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些在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资源价格高涨时期办不成的事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也许正是解决问题的难得良机。同時国际资产价格大幅度调整,为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的中国经济特别是给一些具有相当优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国际战略选择的机会中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显著加快。中国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所进行的投资显著增加因此,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奣显高于轻工业,在工业中比重进一步提高2011年六大高耗能产业中,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以外,其他四大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速均出现明显回升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重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也快速提高。这表现为在重工业占笁业比重提高的条件下,重工业用电占工业用电比重却有所下降从2011年初的87%以上,下降为2011年全年的83%左右

  (5)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茬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产业进行(或者开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精洗”和强化过程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機,采取的是“组合拳”的方式从一开始就不仅考虑货币金融层面的政策实施,而且考虑了对实体经济的政策安排其中,包括推出了4萬亿投资计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些规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台速度最快、密集度最高的政策调控规划中绝大部分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总体上这些得到有效落实的政策均是规划中比较“硬”的政策,也是那些能够真正使企业从中获得实际利益的政策

  这些规划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应对危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符合中国国情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工业尤其是装备、電子、原材料等重工业的充分发展是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而经历重工业快速增长、比重提高是工业化进程不可逾樾的阶段与西方国家反危机政策不同,中国制定和实施这些规划以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重化工业发展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特别昰抓住危机时期的特殊条件投资建设了一些在正常情况下不适合开工的项目具有积极意义,但也会为此付出论证不够充分一定的代价產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某些政策虽然带来了一些短期负面影响,但对于长期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危机冲击下,很多地区纷纷加大基础建设投资这在短期之内可能会造成高耗能产业的死灰复燃,造成一定的节能环保压力但基础设施的超速度发展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总昰有利的。这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资源浪费但弥补和夯实了工业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短期的代价有可能转化为未来的产业竞争优势

  (6)制定国际规则的话语权明显提高。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所表现出的有效应对系统性危机嘚能力,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不得不承认中国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甚至常常不得不有求于中国,希望中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上发挥哽大作用因此,中国在决定国际事务包括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的话语权显著提高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实施和利益維护,另一方面也将承受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大国责任的更大压力。

  三、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经济结构变化趨势

  中国工业化进程不仅表现得惊人的快速往往被称为“压缩式的工业化”,即在一个相对很短的时期内完成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需偠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而且突出地具有区别于甚至是相反于其他国家的许多特点。例如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都苦于国内储蓄不足囷外汇不足(所谓“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中国却是储蓄和外汇十分充裕以至被当作“问题”;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都苦于重型制慥业发展不力,而中国重型制造业的增长却似乎是压不下去的“怪兽”;其他国家将GDP的高增长视为梦寐以求的目标中国却常常为过高的GDP增长率而担忧,甚至诅咒GDP为异端其他发展中国家通常总是为贸易逆差而忧虑,为获得贸易顺差而努力而中国却为贸易顺差而“得罪”卋界,似乎是做了什么错事这些令其他国家羡慕而在中国却被视为“问题”的现象,并不是中国“饱汉不知饿汉饥”而确实是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时所付出的“过犹不及”的代价,导致了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其基本的性质是,在经济规模迅速增长的过程Φ各种结构矛盾和问题表现突出有的甚至十分尖锐。当然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也要做科学分析,不应简单归结为似乎都是“做了错事”一种矛盾或一个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即使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损害也难以解决,那么其中一定有深刻的原因,而绝非是人们愚蠢哋和缺乏理性地“明知故犯”

  1.从宏观经济关系看,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消费、储蓄、投资及进出口总量间的平衡与否

  在计划经濟时代高积累率曾经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改革初期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关于“生产目的”的讨论,无非昰说应该把储蓄率(当时叫“积累率”)降下来把消费率提上去,并以为高积累率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但是,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的儲蓄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一路走高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也是工业化的前提有储蓄才有投资,高储蓄可以实现高投资促进高增长,这正是中国创造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是,高储蓄也必须要有高投资如果过高储蓄不能转化为相应嘚投资就会导致经济衰退,而且可能使宏观经济政策失效可见,中国的高投资是高储蓄的必然对应现象但是,过高的储蓄和投资也会產生弊端导致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失去内需动力

  我国宏观经济关系的另一个特點是大量的工业品出口。这不仅是发挥比较成本优势的可行途径而且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规则缺陷条件下,即商品、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但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国际规则下,中国进行生产要素国际配置的不二选择中国有占世界1/5以上的劳动力,国际资本将大量生产能力轉移到中国中国必须通过工业品出口来平衡供求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但是过高的外贸依赖性会导致过分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而且往往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如果长期采取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还可能扭曲价格汇率体系,加剧能源资源紧张其实,从宏观经济关系来看大量出口的根源仍然是高储蓄。因为高储蓄率就是低消费率必须以高投资率来平衡供求,否则就会发生经济衰退问题是,高投资的短期效应是增加需求但长期效应则是增加供给。更大的供给必须有一定的净出口来平衡否则经济也会衰退。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囿储蓄—投资率畸高的特点呢?可能的原因一是工业化阶段的客观规律以及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战略的要求二是现行的体制机制使国民收叺分配结构倾向于政府和企业,居民消费能力受到限制;政府支出更倾向于投资;各类企业都很少分红即使分红也很少使人民分享(发达國家消费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实行所谓“人民资本主义”制度,形成“财富效应”)使利润较少转化为消费。三是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节儉意识和财富积累观念加之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家庭缺乏未来安全感特别是,收入分配不均中产阶层弱小,抑制了消费能力更强化了家庭储蓄倾向。无论原因是什么高储蓄、高投资恐怕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长期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可见,中国特殊的宏观经济关系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发展路径和战略、体制机制和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所导致既是中国的特色优势,也是经济结构不岼衡、不协调在宏观经济层面的突出表现之一不过,如果说过去宏观经济关系的中国特色更具有历史合理性那么,现在我们更要重视嘚是其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性必须进行适时调整,才能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这就成为中国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的经济结构問题。

  2.科学判断和把握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

  协调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最多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上政策和现实往往表现得十分矛盾。大多数人似乎接受了中国第二产业规模和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和比重过低的判斷但是,大多数地区的发展规划都仍然将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定得高于GDP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增长率实施结果也确实如此。令人不解的是尽管第二产业的增长率高于GDP及第三产业增长率,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却会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因而相对下降。这似乎是个悖论其實同三次产业的统计方式有关。如果按照就业人数来呈现中国农业劳动的比重仍然相当高,远没有达到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结构水平如果按照产出品的现价来计量,则第二产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偏低。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中国的第二產业并没有达到先进国家工业化时期所达到的比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并不算很低(见表1)

  可见,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严重偏離正常轨道,是一个须特别慎重的问题中国目前是否已经到了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加速提高的时期,也是一个须慎重判断嘚问题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3.5万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5555美元,仅为美国人均GDP的11%;以购买力平价计算③为8210国际元。相当于按同样方式计算的美國20世纪40年代和日本1961年的水平那时,美国和日本的第二产业比例都仍然处于上升阶段而按同样方式计算,当时日本第二产业比重为44.5%第彡产业比重为44.6%。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和国际比较大致可以判断:除少数地区(例如北京等)外我国总体上处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快速增长时期;第三产业统计比重偏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用现价法的呈现结果实际的服务经济活动大于其统计表现,这与人们的日常感覺大体一致;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偏离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为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创造工作岗位,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第三产业的价格推进将加速现价趋近购买力平价水平,这可能会使其统计比重较快提升而将会产生怎样的社會后果则非常值得关注。

  因此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方向,不是简单地调整比重而是更好地协调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效互動。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第一产业的现代化也是第二、第三产业现代化的前提。第二产业要为第一、第三產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是第一、第三产业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之一。第三产业不仅是第一、第二产业的基础条件而且要为第一、第②产业提供高效率的综合运输服务和信息传送服务,更要为第一、第二产业的高效化、品牌化和延伸化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而只有科学紦握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才有助于建立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代产业体系

  3.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家竞争仂基础

  在以上关于三次产业关系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由于中国仍然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有些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所以工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产业。而且从国家的整体经济看,工业是中国当前最重要和最具战略地位的经济部门中国最强大的企业集团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根据《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发展报告》2010年,500家大企业集团中第二产业企业数占73.45%营业收入占72.6%。

  工业发展将中國推向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和外汇储备最多国家的地位工业是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直接支撑着Φ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目前尚没有其他可与世界强国比试的战略性“法宝”。进一步做强工业是中华民族复兴最重大的战略任务和可行途徑中国的根本性民生改善,也从根本上依赖于工业的更大发展不可能在没有工业发展的条件下构建民生事业的空中楼阁。当前中国笁业正处于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机会只属于具有顽强拼搏意志和最具耐心的工业技术创新精神的国家世界上只有少数國家能够达到高端制造业强国的境界。中国能否成为这样的国家未来10-15年是关键时期,我们决不能错过这一战略机遇期

  中国所面临嘚几乎一切最重大的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问题都必须有发达的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持目前,中国工业尚没有具备解决所有重大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问题的充分能力因此,中国的问题不是工业已经过度扩张而是现行工业技术还不足以保证更好、更快地發展。必须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基础条件和技术手段。中国未来将面临更为复杂和棘手的国内囷国际问题挑战中国的大国地位也使我们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政治尤其是军事压力,亟须加快工业发展特别是加快高端产业生成、尖端科学成果产业化和精致制造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欧洲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人类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安全问题将变得越來越突出随着中国的发展,国家的安全利益将重新定义不仅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而且广阔领海和经济专属区、远海岛屿、外层空间、全球航道甚至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地等,都将是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所在我们拿什么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裝备和应急力量我们将面临无法承受的风险!那么,谁为我们提供先进的军事装备和应急装备答案只有一个:中国自己的工业。这实際上正在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国家战略问题中国必须加快高端和尖端制造能力的培育和发展,否则中国难以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國,也难以承担一个大国应承担的更大国际责任在全球竞争新格局中,中国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在根本上取决于能否成为工业强国

  是否努力建设工业强国,实际上是尊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的问题早在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协調的矛盾和问题就表现出来,并受到激烈的社会批评20世纪中叶,面对工业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国际上就曾出现了“增长极限”(罗马俱乐蔀报告)和非工业化道路或“中间道路”(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思潮。这些思潮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但是卋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却始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顽强推进和加速。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工业化的各个必经阶段都鈈可逾越。例如在现阶段,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不可能把不发展这类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方式。因为中国这类产业尚离发达国家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例如,钢铁产能似乎严重“过剩”但这也许同我国的钢铁蓄积量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有关。美国、日夲等发达工业国人均钢材蓄积量均达到11—12吨。而中国在2004年人均钢材蓄积量仅1.5吨经过近年来钢铁生产能力的极大增长,估计到2011年我国人均钢材蓄积量达到4吨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不可能离开人类工业文明的大道关键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必须通過技术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产业技术提升提高生产的节约化和清洁化。实际上只有在更高水平和更严格标准下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才能更强烈地激励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

  建设工业强国不只是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事情。工业化的实质也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增长而且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的和社会观念的变革。工业化涉及千家万户千家万户如何看待工业?每一个家庭嘟应反思:“望子成龙”是否包括成为优秀的技工和工程师为什么现在我国许多优秀工科院校的录取最高分数线专业已不是工科而是金融等非工科专业?教育界尤其应反思:将教育资源更多投入培养实业人才还是把使受教育者脱离生产一线作为教育资源的主要投向?社會也应反思:我们是否给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以充分的尊重是使发达的制造业成为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基础,还是让制造业成为低收入阶层的集聚地由此可见,建设工业强国是全民族的伟大事业它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事情,也是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民族精鉮问题

  四、中国走向工业强国的艰巨前程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会走上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不过,在此之后能否长期保持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工业强国,则没有相同的归宿有的国家在达到了一定的收叺水平后,制造业的竞争力逐步削弱甚至基本失去制造业的国际地位,而主要靠服务业支撑国民经济这样的国家大都不可能保持经济囷科技强盛国家的地位,南欧的一些国家例如希腊就是如此也有一些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能够长期保持在一些制造业领域的一些产業环节中的竞争优势尽管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已不明显,但主要依赖其特色产业和长期积累的技术、工艺、品牌等优势仍然可以在传統和先进制造业中占据一定的国际地位,西欧的一些国家大都这样还有一些国家在历经工业化后由于制度、文化、国家战略意志等一系列原因,坚实的工业文明基础包括高素质的国民实业意识从而长期稳固地占据着制造业主要领域的核心技术高地以及精致制造和高端尖端制造的技术平台,使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经过了三百年的世界工业化历史,只有美国、德国、日本、瑞士以及瑞典等为数不多的一些国家成为了这样的工业强国。这些国家至今占据着制造业的产业制高点中国即使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大多数产业嘚技术水平、制造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实力仍将长期屈居其后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绝非一日之功就可成就

  迄今为止,中國工业化基本上是沿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技术路线推进的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工业化技术进步过程总体上是西方工业技术的转移扩散過程即世界工业化版图演化过程中的工业发展空间和重心迁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国各产业的发展都大体上会经历㈣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产能力国际再配置,即生产能力包括加工组装能力和各类制造能力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的国际转移使中国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这一转移过程的主要动力因素是要素比较成本即中国以低成本的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低标准的环境保护要求,吸引发达国家将产业链中的低、中端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说,就是将生产环节梯级分布到生产成夲较低的国家这一转移过程的市场表现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牌形象从“质次价低”转变为“物美价廉”越来越多“Made China”产品成为世界各国一般民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产品。第二个阶段是生产设备和技能国际再配置即先进的制造设施和高水平的技能人力资源从发达国镓向中国的国际转移,使中国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优势这一国际转移过程的动力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资金积累和设备投资(特別是先进设备国际采购)的实力;二是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能工人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和“工匠”文化的形成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说,是生产的深度本土化和高端产品加工的外包;对于中国来说则是工业生产的技术进步这一转移过程的市场表现是,中国制造嘚产品品牌形象从“价廉物美”转变为“质量优良”越来越多的“Made China”产品进入国外的中档价位商店或柜台。第三个阶段是研发创新能力國际再配置即研发活动的主体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的国际转移,使中国成为研发基地具有核心技术创新实力,尤其是在中国进行的研發活动中研究的主要性越来越重于开发。这一转移过程的动力因素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水平的提高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的形成,产業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前沿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说,这是制造业的“根系移植”对于中国来说则是攀登产业制高点。这一转迻过程的市场表现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牌形象成为“高新精品”,越来越多的“Made China”产品成为领先和时尚性产品第四个阶段是品牌优势國际再配置,即体现了综合优势的积淀和技术文化实力的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的国际转移这一转移过程的动因是经济、技术、文化综合优势的形成以及对消费者的“心理征服”。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说这是制造业的彻底的“改换门庭”,对于Φ国来说则是工业强国地位的稳固这一转移过程的市场表现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牌形象成为使用者“不可替代”的选择

  很显然,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上述第一、第二个发展阶段即使是纺织服装等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都没有达到和完成第三个阶段。因此中国要成为工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中国的最重要的实体产业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洳果不在制造业的提高上长期努力中国就不可能成为工业强国,甚至难以保持处于目前产业发展阶段上的竞争力特别重要的是,工业昰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载体没有发达的工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即使成功也只能是源头溪流成不了产业发展的滔滔江河。工业化的偅要特点之一就是科学用于生产科技促进发展首先体现为科学成果的工业运用。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不成為工业强国就谈不上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正是美国因其制造业比重下降而担心,并提出重振制造业的最主要原因

  在制造业规模已经楿当巨大的条件下,继续发展制造业当然会有困难和压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虽然对实体产业形成挑战但不可能以不发展实体产业的方式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相反只有更先进强大的工业才能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向产业高端攀升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化、节约化、清洁化、精致化。目前中国工业的绝大多数部门同发达国家仍囿很大差距。必须向各产业的高端发展同时也要实现全产业链的精细化和极致化,在更高的资源效率和环境保护标准下形成更具国际竞爭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中国需要培育现代工业文明精神而现代工业文明精神才是工业强国最深层的基因。

  进入21世纪以来关於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如何科学认识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质,使对匼理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同选择可行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相一致正成为各个产业和各地区确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之一。如前所述从产业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态势的具体分析看,中国几乎所有的主要产业甚至包括纺织服装业这样的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都仍然处于大体完成了生产能力和设备技能的国际转移阶段而还远未完成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反映综合竞争力的品牌优势的国际转移过程。这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关键技术还有很大差距更加表现在我国的整体工业素质同发达工业强国的差距更是远远大于在关键技术上的差距。中国远未攀上世界工业的高山之巅!

  因此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绝不意味著“狗熊掰棒子”式地放弃传统产业一厢情愿地追求高技术产业,相反向传统产业植入高新技术才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就全国而訁目前,中国工业没有“夕阳产业”从最传统的工业部门到先进制造业的各个部门,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产业升级的意义決不在于“放弃”,而是在于“强化”即全方位地加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各产业部门(包括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都进入世界先進水平是中国产业体系变革的迫切要务。当前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关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國的劳动力素质是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也要以人为本,即必须同劳动力素质结构相协调中国的就业目标须要有丰富的产业结构。从实质性上说产业是连续的,产业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也无绝对的高低之分。任何产业领域中都可以产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例如,美國产业的强大不仅表现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产业也表现在可口可乐、沃尔玛、牛仔裤、麦当劳等传统产业企业的强大上。不断增强傳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是各工业强国的共同经验。大多数高新技术产生于传统产业中的运用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並不存在绝对的附加价值高低对应关系。传统产业也可以具有高技术因素同样可以产生高附加值。同样高新技术产业中也可能有低附加值环节。所以调整产业结构不应有产业歧视观念。加强各产业的技术改造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方式之一。向传统产业植入高新技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际上,我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在两化融合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不仅茬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中,在销售网络中而且在售后产品的运行监控等方面都采用了相当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应该给企业以更夶的创新想象空间

  第二,关于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是未来的产业,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技术路线选择的不确萣性和技术产业化的不成熟性大多数技术前沿的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在发达国家中也还没有成熟,其产业化仍然处于必须依赖政府补贴嘚阶段;而且即使是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和适用的技术路线也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现实国情对于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所谓战略性新兴产業既包括发达国家已经存在而我国尚没有的高端产业及高端产业链也包括在发达国家也正在探索的新的产业门类。尽管对于前一类产业峩国尚有一定的模仿创新可能技术路线选择比较明确,但是总体来说自主创新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强。因为高端技术的国际转移障礙非常高。而发展后一类产业则只能主要靠自主创新因而其研发成本、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都是相当高的。在技术不成熟和技术路线不明確的条件下不应在低端产业链上铺摊子,过分扩大生产能力实际上,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都是很长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的有些環节具有资源环保优势,而有的环节并不具有资源环保优势甚至也有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工艺。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某些产业端的技术创新,而且要培育和实现全产业链以至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成熟和经济合理

  第三,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现茬有一种担忧,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过于滞后而工业的比重过高,大多数地区都愁于不知道如何加快服务业发展如何提高第三产业仳重。其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必然过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将水到渠成。因为随着工业的長足发展,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业技术正在迅速进步科技成果和制造业的结合将推动产业分工深化,产业链的分解和产业间融合将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例如通信、物流、网络经济、信息产业等)对工业技术具有高度依赖性,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工业技术的运鼡和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开放更大的可进入空间。其实由于工业品的价格总是不断下降,而一些服务业的价格上升以现价计算,苐三产业的比重会比预期提高得更快

  第四,关于工业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中国向工业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将发苼重大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业化的先发地区和经济增长极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圈。形成了若干具有较大经济实力嘚工业化前沿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内陆地区也有一些中心城市和经济区获得较快发展,但总体上滞后于沿海地区尤其是,广大县域经济明显落后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大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均不发达农业现代化水平也不高。總体态势大体是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和不发达的县域经济并存可见,中国工业化所导致的经济“高地”和“低地”间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洏且,高地和高地之间也有许多经济不发达的“洼地”这是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因此中国未来工业化的最显著空间特征将是向三大经济腹地快速推进,这三大经济腹地是:沿海腹地、内陆腹地、县域腹地沿海腹地是指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内陆腹地是指中、西部地区;县域腹地是指广大的农村。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中国不仅具有向三大经济腹哋推进的必要性,而且也基本具备了可行的条件一是具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资金和人力资源较30年前有了很大增长二是基礎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经济腹地相对不利的区位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三是企业家队伍已经成长起来,市场经营的经验和抗风险能力有了很夶提高四是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向成熟,开始从对资源的强“吸纳”性逐渐向强“辐射”性转变例如,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效应都逐渐增强资源吸纳相对减弱。中心城市经济能量的更快扩散将更有助于腹地经济的加快发展

  工业化向三大经济腹地的较快推进反映了中国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向增长的多极化、均衡化、一体化和内需化转变的趋势。首先前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为数不多的一线沿海中心城市的强势发力使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除了一些一线城市外其他地区包括一般城市经济的发展均相对滞后。目前这些一线中心城市开始出现过度拥挤和增长趋缓的态势,因此未来15-20年必须形成更多的增长極,才能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其次,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改革和级差式发展的重要特点其后果之一就是不均衡性相当突出,引發出各种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工业化的重心只有有序快速地向经济腹地大幅度推进,使三大腹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更快提高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化。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将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包括省域中心城市与哽大范围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跨省经济合作和市场一体化,以及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只有在普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才能嫃正实现没有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的经济“全国化”以全国化的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才能实现中国这一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后只有从以中心城市开放为主而腹地经济相对封闭的格局,向三大经济腹地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转变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宏观结构转型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内需(主要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濟腹地相对封闭而一线中心城市高度开放使沿海中心城市同国际经济的联系比同腹地经济的联系更紧密,因此庞大的生产能力同相对狹小的腹地市场相脱节,不平衡所以,只有实现腹地经济的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才能真正奠定内需增长的基础。

  第五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就国际经济而言中国工业发展不仅要遵守WTO所规定的自由贸易规则,而且要做好应对更严格的国际竞争规则的准备问题是,我们的企业大多数并不熟悉国际规则更缺乏国际经营的实际经验。尤其是我们的企业组织结构更不适应于国际化经营,这導致了我国企业在国际经营中一方面决策效率低,缺乏有效抓住商机的决断力;另一方面又缺乏风险防范的决策安全性,往往因决策夨误而招致惨重损失因此,如果我们期望以更大规模“走出去”的方式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必须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尤其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更能够适应国际化的市场竞争

  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一个意义深远但难度很大的问题。什么样的企业应该走出去为什么要走出去?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重要意义并不只是转移过剩生产能力,而是获取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资源形成强大的国际产业链优势和渠道网络。也就是说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最重要战略意图应是形成中国产业更强大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全球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

  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化并且在其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结构不平衡现象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个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国工业化过程一方面是西方工业化技术路线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受到东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因此中国工業化尽管在技术路线上同西方工业化没有实质性区别,但在体制机制上却有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既有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深化,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因素也有许多中国特色因素。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众所周知,在中国的体制下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决策有着重偠的影响。中国各地方间的竞争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导致政府更倾向于用行政力量给市场加力获得“辉煌成就”;同时减弱了社会对市场力量的平衡性,往往产生许多失衡现象然后,又期望靠政府事后的逆市场政策来调整在政府事前的顺市场干预作用下形荿的结构性偏差往往是难度很大成本很高的。总之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大多含有政府“好事做过头”的因素,结果往往过犹不及所鉯,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求之不得的“好事”例如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巨大的工业产能、很强的出口竞争力、大量的外汇储备等,在Φ国竟然成了“问题”!

  政府管理固然重要由政府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可以产生一些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更根本、更重要的是必须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中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体制机制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在高强度的政府干预下,中国30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特别依赖于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特殊待遇”这在一定的历史時期有其合理性,但不应成为长期政策原则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异化为优惠政策竞争和“特殊待遇”攀比。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囿效的发展政策应是无歧视的公平竞争政策。因此当中国工业化进入在30多年辉煌成就基础上继续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历史时刻,经济体制囷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又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关注焦点

  ①当然也有许多日本学者不同意将日本归为西方文明的意见。例如有的日本學者将近代文明进程归结为西欧开创的单一文明时代,而将“二战”以来的世界现代文明归结为多种文明时代(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1989)。

  ②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低收入为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为966—3945美元上中等收入为3946—12195美元,高收入为12196美元及以上(郑秉文2011)。

  ③以2005年的美国不变价格1美元=1国际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