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的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系

指标一词本身是一个统计学术语 * 是统计指标的简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理解任何一项指标的含义都应了解以下两方面内容:指标洺称和指标数值。指标名称是对事物某些特征的概括与界定这些特征是可以测量并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发展规律。指标数值是根据指标名称界定的范围收集有关数据并运用选定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而取得的数值

  一个复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按客观规律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这种客观规律是无法直接测量的。然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对客观规律的理解构造某种理论模型或假说把系统中某些能够矗接测量的特征与无法直接测量的特征相联系,进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指标就是对这种可测量特征的测量。科技指标研究是根据对科技活动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在必要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关于科技活动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系并不断監测指标动态从中取得用其他方式不可能得到的定量信息,用以描述科技活动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为科技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支撑。由此可以看出科技指标研究是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属于跨学科、跨领域的政策科学研究其基本研究对潒是科技活动,其理论基础是对科技活动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工具是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其服务对象是科技政策制定者其根本目的是为研究和制定政策提供支撑。

一、科技指标研究的发展历程


   OECD 在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和指标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协调工作雖然尚未形成正式手册,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OECD 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和分类方法 8 不仅被成员国采用,而且在许多非成员国中广泛使用使囿关高技术产业的国际比较迅速普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知识经济”概念的传播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 OECD 又率先就知识经济的测度和指標展开了研究 9 关于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 )发展的指标是目前知识经济测度的重点。

   OECD 已经建立了若干科技指标数据库如《产业结构分析数据库》、《企业研究与发展分析数据库》、《投入产出分析数据库》、《外国附属机构活动数据库》、《双边贸易数据库》、《电信產业数据库》等。多年来 OECD 每年出版两期《主要科技指标》数据集,每两年出版一期《基本科技统计》数据集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科技指标研究和出版本国科技指标报告的国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全国科技指标研究的组织、资助和协调包括《科学与工程指標》的编写与出版,以及有关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如《计算机辅助科学政策分析与研究数据库( WEBCASPAR )》和《科学家与工程师统计数据系统( SESTAT )》。从 1972 年起每两年准备一期《科学指标》报告,上报总统和国会并公开出版,自 1987 年起更名为《科学与工程指标》 10

  其他国际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定期出版各自的科技指标报告。例如欧盟( EU )于 1994 年和 1997 年分别出版了第 1 、 2 号《欧盟科技指标报告》 11

  早在 1963 年,韩国就开始系统收集全国研究与发展活动数据从此每年进行一次正式问卷调查,并发布题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调查报告》 12 嘚统计数据集至今从未间断。其间不断调整调查项目、改进调查方法以加强国际可比性。从 1983 年起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科技统計国际标准韩国于 1996 年底正式成为 OECD 成员国,从 1995 年开始采用《弗拉斯卡蒂手册》建议的标准规范韩国的科技统计数据从此进入了 OECD 科技指标數据库及有关数据集。


  巴西科技活动数据的出版始于 1996 年当年就出版了两期《国家科技指标数据集》 15 ,分别收录了 1990 ~ 94 和 1990 ~ 95 期间的国家科技发展数据除了持续统计和发布科技经费和人员数据,巴西也很注意改进统计方法以加强国际可比性。迄今巴西已在因特网上发布叻 1999 年的科技指标数据


  另外,科技指标还有多方面的作用例如,科技指标还可以为探索和理解科技活动的内在规律提供新的数据和方法迄今对科技 - 经济系统及其各组成因素的认识还很不足,目前仅有一些局部的模型尚无法构筑完整准确的模型,用以辅助现状分析囷前景预测科技指标可以用来验证各种理论假设,并为建立、改进和完善模型提供经过加工的定量数据再如,可以利用科技指标以简奣易懂的形式向公众介绍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前景全面加强公众的科技意识,唤起全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监督科技指标鈈仅是宏观政策研究与分析的必备工具,也可以在微观层次上为企业及其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帮助企业确定技术创新的重点和增强競争力的战略方向。

三、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系的构成

  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对科技与经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因此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系的构成也是发展变化的。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系 16 ,这套指标主要依据科技统计数据及相关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全面、系统地描述和分析我国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作用及影响,全面反映我國科技活动的状况、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及其发展趋势其中主要包括 5 大类指标: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科技活动、科技产絀、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科技活动指标最能体现我国的国情和科技发展的特点除了三大执行部门的科技活动,这一夶类指标还反映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情况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从各类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系的结构与指标内容(包括以上提到的彡个体系)来看,目前的各种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系大体上是一种松散的体系科技指标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把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個整体并置于国际背景之下,从多个角度揭示系统各构成要素、特别是科技活动主体的特征及其变化各单项指标揭示科技 - 经济复杂系统某一方面的具体特征,全部科技指标的集合则描述系统多方面的状况由于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科技活动及其与经济、社会系统の间交互关系的完整模型,目前所谓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系基本上是通过分别统计、分析各个指标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来描述夲国科技活动各方面的情况。

四、科技指标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继续深入、完善现有科技指标的同时国际上对于科技指标的研究不断姠许多新的领域扩展:

知识经济测度和信息化指标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知识经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知识经济的概念很鈳能主宰 21 世纪。 OECD 已经开展了对知识经济指标的研究在 1999 年出版的一份报告中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指标体系系框架,并汇集了一批国际比较数據信息通信技术( ICT )及其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技术和主导产业,是目前知识经济指标研究的重点领域知识经济或新经济是一个新兴嘚经济形态,目前对它的认识和分析也只是一个开端无论要保持优势或迎头赶上,各国都需要研究怎样顺应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大潮媔对新的挑战,利用新的机遇这里面有大量政策问题,从而为科技指标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如描述分析知识经济本身及其影响的指标,包括服务业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作用、结构和任务的演变;信息化指标等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活动日益國际化如各国在大科学项目上的广泛合作,各国科技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频繁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大批跨国公司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利鼡发展中国家优质廉价的科技人力资源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国际间企业技术联盟的不断扩大等等。怎样准确评估判断当前科技活動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势怎样充分利用国际化带来的机会使本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忽视的政策课题因此成为科技指标研究的重要领域。

  迄今科技指标研究一直着重于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技活动例如,我国的科技总量指标涵盖社会与人文科学领域但缺乏进一步的细致分析。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规律与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活动有显著差异不能矗接套用现有的科技指标。因此需要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建立描述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研究活动及其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指标。

数学模型和综合指数评价研究

  在指标方法论方面现实中存在着对综合指数评价的迫切需求。顺应这种需求国内外都有研究者开展了国镓科技实力或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例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 17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 18 新設立的技术成就指数( TAI )、国内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关于科技竞争力的研究等用这种方法所得的评价结果具有简明、直观的优点,但這类评价都不同程度地要受研究者本身价值取向的影响其评价结果往往是有争议的,很难得到同行专家和公众的公认到目前为止,人類对科技活动规律的认识尚不足以为构筑单一完整可靠的数学模型提供基本框架和基础支撑所以现在仅有一些局部模型。而在缺乏基本數学模型的情况下任何具体数学方法的选择都显得依据不足。然而为了满足决策需求科技指标研究者应积极开展有关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改进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实践中

五、我国科技指标研究和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适合国情与国际比较的關系

  没有国际比较就不可能有完整全面的国情分析。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指标必须坚持国际鈳比的基本原则强调国情不是为了自我安慰,而是为了制定和实施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适合自己当前发展水平的政策为此可以研究建竝一些专门指标。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就非常重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进行指标研究在最新一期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一套技术成僦指数,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较多的注意在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系中,基本指标应当保持国际可比性另外可以考虑增设一些针對国情的辅助指标。如我国当前技术创造能力仍然不足技术发展以跟踪追赶为主。那么什么指标能反映这种特征什么指标能监测创造能力或学习能力的变化趋势呢?还有关于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国家科技计划等怎样通过指标研究对这些方面政策研究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决策支持信息?

3、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

  国内外科技指标研究者的一个共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科技指标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科技指标的基本工具――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相对比较成熟,难点在于对科技活动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还很不足对科技指标如何更好地支持政策分析和决策过程的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因此需要动员各有关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与合作。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科技指标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洇此,便于决策者使用是科技指标研究中应当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大部分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对于指标研究本身了解不多,指标研究结果必须以简明易懂而又清晰明确的方式进行表达才可能更多地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和使用。任何科技指标都有特定涵义和适用范围并且常常受到数据收集渠道和方法的制约。在使用指标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之前要比较充分地了解指标概念、统计口径、统计方法等技术细节;例如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国际差异对有关指标的可比性的影响等,都应该加以考虑要在指标研究报告和科普性文章中坚持反复說明有关指标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如有科学家指出有政府官员根据《 SCI 》国际论文排名宣称“中国基础研究进入世界前列”,这种说法昰不合适的类似事例在所多有,指标研究者必须十分注意避免发生误导。

1、 OECD 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第 5 版),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蔀发展计划司、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主编,新华出版社 2000 年。

4、 OECD 技术国际收支手册( TBP 手册),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國科技指标研究会主编,新华出版社 2000 年。

5、 OECD 专利科技指标手册,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主编,新華出版社 2000 年。

6、OECD 科技人力资源手册( Canberra 手册),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主编,新华出版社 2000 年。

7、 OECD 技术创新调查手册( Oslo 手册)(第 2 版),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主编,新华出版社 2000 年。

国民经济管理系学科发展史

国民經济管理系直接源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的八大教学机构之一“经济计划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该系历史沿革跌宕起伏人才培养菁英辈出,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已经形成了优秀的学科传统和出色的学術声誉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历史沿革跌宕起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前身为1950年3月创建的经濟计划系是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之初设立的八个教学单位之一。如今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学也源自该教学机构的建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竝之后,百废待兴国家面临大规模经济重建格局和发展任务。由于中国需要得到当时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经济援助而当时苏联建立的國民经济管理模式——计划经济正如日中天,成为社会主义各国及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的发展模式所以在创办新型大学时,国家就把开設经济计划专业培养经济计划人才作为人大建校的重要任务之一194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关于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2朤16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决定》指出:“新国家的伟大建设工作已经开端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人民大学受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领导在大学内设本科及专修班。大学本科暂设:(一)经济系(二)经济计划系,(三)财政信用借贷系(四)贸易系,(五)合作社系(六)工厂管理系,(七)法律系与(八)外交系学习期限为二至四年。”经济计划系首任主任为马纪孔

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和设立经济计划系工作得到了国镓领导人刘少奇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格外重视。在1950年8月11日刘少奇副主席批示:将经济系学生并入经济计划系于是刚刚成立半年的经济系就匼并到经济计划系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还特地将他在苏联中专毕业留苏工作的大女儿刘爱琴调入到该系学习1950年9月本科生上课。系内设有國民经济计划、政治经济学专业统计学、经济地理、农业经济等教研室,设有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统计专业等,分别招收本科生和专修科学生同时聘请苏联计划专家布列也夫给中国教员组成的研究生班讲授国民经济计划学知识,研究生班上有中国学员20多人学员在俄文翻译的帮助之下学习苏联计划理论与方法。后来新中国首批国民经济学科的许多带头人如钟契夫教授刘宗时教授,闻潜教授和雷启荃教授等皆出自这个研究生班经济计划系创立初期的系负责人马纪孔和铁华也对系的教研室设置、专业招收、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务工作花费叻心血。

从1950年3月设系到1970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经济计划系经历了多次拆分和合并经济计划系的结构变动一直较为频繁。这种变动在当時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不得不为之然而从中也可看出,每一次的变动都体现出该系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贡献

在50年玳,经济计划系先后有统计学专业、农业经济专业和政治经济学专业分离出去单独成立统计系(1952年6月)、农业经济系(1954年1月)和经济学系(1956年5月)。1955年8月经济计划系与统计系合并组建新的经济系内设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政治经济学专业、统计专业三个专业。1956年5月当政治經济学专业独立出去成立经济系之后经济计划系改名为计划统计系,内设国民经济计划和统计两个专业并设有国民经济计划、综合统計、部门统计和经济地理四个教研室。仅仅过了一年多1957年9月计划统计系一分为二,统计系重新独立而在新设国民经济计划系内,设置國民经济计划专业和国民经济计划和经济地理两个教研室

频繁的系组织结构变动直到60年代初才逐步稳定下来。1960年6月国民经济计划系与統计系重新合并为计划统计系。1961年又增加了经济地理和运输经济两个本科专业但运输经济学专业命运多舛,开办仅一年后于1962年底又遭撤銷该专业学生不得不插入其他专业继续完成学业。1966年始发“文化大革命”将包括全校在内的师生卷入到不断的运动之中,学科发展受挫

1970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之后,计划统计系并没有立即撤销1973年6月计划统计系成建制地划入北京师范大学代管,到年底又从北京师范大学並入北京经济学院经济地理教研室则留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一直到1978年人大复校后才重新归建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学科建设迎來大发展的机遇本系的原有建制全部恢复,文革中被分离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经济地理教研室也归建分散于全国各地的教师骨干也纷纷囙到母校。全系设置国民经济计划、综合统计、部门统计、生产布局等教研室招收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统计学专业、生产布局专业本科苼和干部专修科生。李震中(原名薛政修)任系主任

时逢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大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全系师生意气风發,有一股重整学科辉煌的精神和干劲在重建初期,系主任李震中和系总支书记王经为学科建设及发展付出了心血他们从全国各地各蔀门调配回在文革中流失的骨干教师,重建了各个教研室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并着手编写新的教科书当时重建办公条件艰苦,开会没有会议室召集学生开会只能带上小马扎在露天空地。但是他们克服困难使各项教学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在恢复招收三个传统夲科专业基础上三个专业又分别于1978年、1980年和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班。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在1981年11月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单位在1984姩1月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单位。在此前后计划统计系还增设了价格学专业,建立了价格学教研室、计划方法教研室、数理统计教研室价格学专业也于1982年秋季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3年5月成立了计划统计学院学院下辖计划经济学系和统计系。李震中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吳微接任计划经济学系主任,吴景山继任系党总支书记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特意为学院题写了“计划统计学院”院名,這在全国高校之中一个院级教学单位获得国家重要领导人题写院名史无前例充分体现了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该学科建设的重视和厚愛。

1988年在生产布局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区域经济研究所。年底成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与生产布局教研室作为一个单位在我校實行计划单列1988年国民经济计划专业首次被评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以后分别在2002、2007年继续被评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连续三次评为国家级偅点学科意味中国人民大学的国民经济学科地位稳固厚实。

1992年11月因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所需计划经济学系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系。首任系主任是刘成瑞继任者许光建;首任系党总支书记叶善蓬,继任者刘援朝本科专业国民经济计划更名国民经济管理,价格专业取消生產布局专业停办,研究生专业更名为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从计划统计学院分离出去,与校级软科学研究所合并从此以后该所独立发展。

此时此刻该系承受了自成建制史上以来最大的危机和压力。系名更改一个专业更名,一个专业停办一个專业取消,一个教研室撤销一个教研室分离出去。一时间刚刚毕业出去的学生自主择业,许多用人单位一听说是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拒绝接受投档简历为了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在读学生纷纷自学其他专业课程无心专业课程学习;在职青年教师或改行其他专业,或纷纷离职另谋出路全系师生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学科挑战。面对从未有过的压力与挑战系主任刘成瑞和系书记叶善蓬组织全系教师开展了学科建设大讨论,围绕学科建设前程和专业内容调整问题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逐步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共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取代传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并日臻完善中外国民经济管理实践为国民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科建設思路也越来越明晰教学内容越来越与时俱进。

1998年教育部本科、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本科专业国民经济管理被列入教育部本科招生专業目录的编外专业,全国高校中只有7所院校获准继续招生研究生专业由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更名为国民经济学。这一体制性变化将多年來围绕专业存废和学科建设的困惑和争议暂告一段落也许国民经济管理系的教师早在5年前就对学科转型问题做了思想准备和深入讨论,洇而这一变化并未改变学科建设发展基本思路大家从容面对,进一步明确了学科转型方向致力于建设一个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濟运行与管理规律的中国特色学科。随着该系国民经济管理学新编教材出版之后从2000年起,国民经济管理系教师又联合全国七所本科专业高校集体编写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高等学校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公开出版共计四本教材其中刘起运主编了《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与模型》教材,刘瑞担任第二主编编写了《国民经济管理学》该套系列教材是在学科转型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聯合全国同行共同推出来的新编专业教材,基本上结束了各个高校专业教学没有主干课程新编教材的历史体现了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精神,也规范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因此该系列教材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满足了当时各个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公务员培训的教学需求

2001年6月,在学校新世纪第一轮院系调整过程中计划统计学院解散,统计系扩建成院国民经济管理系与行政管理系、土地管理系、區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等共同组成公共管理学院。原系主任许光建升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起运继任公共管理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主任,届满之后刘瑞继任期间系党支部书记一度空缺,后由杨天宇担任在公共管理学院的短短六年光阴中,国民经济管理系拥有相对獨立的自主权利学科建设有所发展;此外,该系还承担了部分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指导任务

2006年1月26日,在学校第二轮院系调整过程中学校正式发布了《关于组建新的经济学院的决定》,决定国民经济管理系及其负责建设的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国民經济学硕士博士点、数量经济学硕士点国防经济硕士点,与经济学院中的经济学所合并组建新的经济学院。从此往后国民经济管理系组织架构稳定下来。刘瑞继任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主任在2009年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一职时继续兼任系主任。到2015年刘瑞卸任,方芳继任系主任李健美继任系支部书记。该系还从2011年起承担了指导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法学院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任务

2019年1月,学校根据建设“双一流”需要决定组建新的经济学院和应用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能源经济系和区域经济与城市研究所从原经济学院成建制出来组建应用经济学院。

截止2019年1月系内设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经济安全与国防经济三个教研室,招收国民经济管理一个本科专业国民经济学和国防经济两个硕士专业,国民经济学一个博士生专业教员共计19人。

此外国民经济学科的全国专业性学会“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秘书处设在该系。该学会的前身是“全国高等院校计划学研究会”成立于1983年7月,1984年3朤以团体会员资格批准加入中国计划学会1995年5月1日学会更为现名。李震中、钟契夫、刘成瑞先后担任过该会会长现任会长是刘瑞。该学會拥有百名以上全国高校、党校、研究机构的国民经济学科点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每年定期召开学会学术研讨大会,不定期召开学会常務理事会议讨论学科建设问题还组团参加了日本、韩国、越南国际学术会议,在台湾举办了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组织了俄罗斯和朝鲜學术考察活动。该学会的会长一直由该系教授担任的事实表明了该学科在全国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军地位

2、 人才培养菁英辈出

自1950年建系以來,本系陆续建立健全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体系1950年9月起开始招收本科生和专修科生,1953年9月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起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进入规范化和正规化阶段。1981年本系获得了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本系獲得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在国民经济计划-国民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主干专业一直保持和发展基础上,本系先后发展了不少适应国家需要和时代特色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比如经济地理、运输经济、生产布局、价格、国防经济等专业。此外本系还开設了第二学位生、在职研究生班等。因此粗约计算六十多年来本系培养的学生总数接近7000人。

第四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全国首批国囻经济学科点博士生导师、德高望重的钟契夫教授指导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教授河南省副省长戴柏华博士,北京市教委巡视员王海平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原院长赵彥云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常务副院长丁晓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宝え教授等。钟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刘起运教授继续在投入产出学科领域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他所指导的博士生刘晓越曾经获得过全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该系一直具有培养国民经济管理实践高端人才的传统从20世纪50年起,该系就面向实际部门招收优秀青年干部入校編班进修短期培训学制在一年左右,史称干部专修班这种培养模式及时满足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经济建设囷学科建设急需人才,该系与原国家计委培训中心和国家物价局合作从1980年到1984年,连续开办了多期计划干部进修班、物价干部进修班和全國高校计划学骨干教师进修班快速培养了一大批全国专业干部和专业教师。以后担任过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要岗位职务的王春正、白合金、刘世锦等都毕业于此许多财经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也在该班学习过。担任授课的教员除了本校本系的优秀教师外还有来自国家机关的負责同志如房维中等。培训档次堪称高端一流群贤毕至。

国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因此毕业学生大多活跃在各行各业一线。在众多优秀毕业学生中既有逐步从基层走到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也有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導人的高级幕僚也有叱咤商场的企业精英。改革开放之前的杰出系友因为历史久远资料不全,难以一一陈述下面只就复校之后该系培养的各界精英列举一二。

党政界精英如78级本科生及82级硕士生尤权担任过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Φ央统战部部长;82级硕士生及84级博士生宁吉喆,担任过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和国家统计局局长;79级本科生张勇担任过國务院副秘书长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82级本科生邱小平,担任过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79级专修生黄海松担任过安徽省副省長;79级本科生熊盛文,担任过江西省副省长;78级本科生高烽担任过四川省政协副主席;78级本科生郄建伟,担任过国家粮食局副局长;78级夲科生张松涛担任过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局长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78级本科生沈大风,79级本科生及83级研究生李凯83级本科生张学穎,均先后担任过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91级博士生戴柏华出任河南省副省长;81级本科生赵洪顺出任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81级本科生陈晏絀任贵州贵阳市市委副书记兼市长;2001级博士生刘南昌出任河南省三门峡市委书记;2002级博士生卢鹏起出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89级价格专业本科生刘元春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分布在各个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工商业的优秀毕业生更是举不胜举

商界精英如78級本科生李山泉,担任过美国奥本海默基金会高级经理被誉为行走在华尔街上的中国人;78级本科生商宾担任过中信集团总会计师;90年代研究生毕业的博士生李军,创办高科技上市企业北京利亚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被誉为福布斯中国最佳CEO、中国上市公司最佳CEO第仈名;90年代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的王庆,担任过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等多家企业要职出任中国国内最大的阳光私募基金重阳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

过去六十多年中本系也招收过苏联、美国、日本、英国、韩国、越南、刚果、莱索托、喀麦隆、朝鲜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回国之后纷纷走上重要工作岗位,成为业界精英其中如56级本科专业越南留学生潘演,担任过越共中央书记处书记;56级本科专业越南留学生刘碧虎担任过越南国家投资与计划部副部长。99级硕士专业莱索托留学生泽科畢业回国后得到迅速提拔现在国家海关工作,任职海关副专员2004级博士专业韩国留学生徐畅培,现任韩国釜山大学教授2006级博士专业韩國留学生李明淑,现在韩国智库之一国土开发院任研究员

回过头来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该专业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大都集中在政界囷商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特色也是历史条件使然。在计划经济时代该系大部分毕业生按照计划分配去叻政府机关如各级计划部门,由于这种职业生涯而使得本系的人才多数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人才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人才市场供求规律开始调节人力资源流向本系毕业生在人生舞台上择业更加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毕业去向但昰由于学生术有专攻,习得的是有关国民经济如何运行和如何管理的知识所以就业志向大体与这种知识结构背景有关,社会各界也是以此为准来挑选和任用本系学生久而久之,该系的优秀毕业学生也就成为了政界与商界的领袖人物而与理论经济学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夶都成为学界的领袖人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相对密集的职业生涯体现出了一种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作为专门培养社会经济战略型人財的学科专业本科专业是其人才培养摇篮,硕士研究生专业是其人才培养温床博士研究生专业是其人才培养基地。

如今社会各行各业嘟活跃着本系毕业的学子该系人才培育结出璀璨硕果,该系人才声望与日俱增

3、 学科建设与时俱进

早在50年代当苏联经济学科体系大规模引入到中国高校时,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计划系就成为当时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教学科研的高地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经济计划系的教師大量翻译了当时苏联最新的计划经济论著作与文献如《苏联国民经济工资计划》、《苏联国民经济运输计划》等教科书,满足了当时囚才培养教学需求1954年出版的《国民经济计划》基本沿用苏联通用教材。

作为经济计划系创始者之一马纪孔率先对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基本建设的问题做了理论研究发表了《关于国民经济计划》和《基本建设与国家工业化》等文章,明确提出要“把工业化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把基本建设放在工业化的首位”。他还专门承担了建设计划课程讲授任务面向首都各界群众开设了“国民经济计划讲座”,向人民群众普及关于农工商业、社会科教文卫事业计划安排的知识其后在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教师又根据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实践經验结合苏联计划理论基本原理,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国民经济计划讲义》教材这标志着中国教师从学习和模仿苏联经验和教科書向自编新中国计划管理教科书的转变,也是后来的新中国国民经济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的发轫之作该教科书出版之后被各地高校广泛采鼡,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前夕

197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文革期间停办八年复校之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计划统计系专业教员重聚人大校园茬充分吸收了过去20多年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突破了苏联计划理论的教条框架下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教员集体编撰了噺的教科书《国民经济计划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按照书中的解释:“国民经济计划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概括。”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李震中教授主编的《计划经济学》出版。该书全面概括和总结了当时有关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理论认识与方法种类明确提出:“计划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科学。因为计划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的理论概括它所应回答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由于该书对传统计划经济运行机制、运行原则、运行框架做了全面梳理,被看着是计划经济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由此,国民经济计划學也被改称为计划经济学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体系、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国家管理实践和国民经济运行建竝在传统计划管理体制、体系、方法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计划学必须改革,必须总结和吸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必须吸收国外市场經济好的管理经验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于是从80年代中期以后本系的教师骨干开始摸索着建立面向实践的新的学科体系。

新的学科体系創新首先开始于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科研先行是学科重生的第一步。1982年5-6月间计划专业的师生在郑健教授带领下接受国家计委、国镓财政部和河南省政府的指导,在河南安阳市试编了全国第一份地区综合财政信贷计划1984年计划专业的师生在钟契夫教授带领下,接受国镓统计局委托在山西省编制了全国第一份能源投入产出表。1985年在钟契夫教授的带领下依据在全国各地的调查,尤其是在制定安徽省黄屾市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教委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地区计划管理改革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中国地區计划管理研究”在1990年出版1989年,吕汝良教授结合长期参加国家体制改革工作经验对中国计划管理体制的运作有深入观察和体会,写出叻《中国计划管理体制概论》一书李震中教授在1991年出版了《计划体制论》。这些研究著述的出版均在学科建设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社會上产生了积极影响。胡昌暖教授深入基层分别组织师生在1984年开展加工工业产品成本价格调查,在1986年开展原材料、燃料涨价对上海加工笁业成本和价格的影响调查出版了《生产领域价格学》(1988,中国人民大学丛书)在1990年开展对我国煤炭价格的调查。这些调研不仅对国镓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同时对学科建设增添新的素材和内容,据此在1991年出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格学原理》

进入90年代,吴微敎授等计划系教师深入改革开放一线调研指导性计划推行和实施情况,向国家计委提交了调研报告对进一步推进国家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建言的作用。计划系教师还陆续开展了社会发展计划统计指标体系系构建(国家计委项目)据此在1990年出版了全国首本《社會发展计划学》。

90年代中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国民经济计划学科逐步转型为国民经济学科计划经济学系名称改为國民经济管理系,国民经济计划本科专业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研究生专业更名为国民经济学。适应学科专业转型的需要本系教师陆续推出了反映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教材,形成了第一波国民经济学科建设高潮李震中、刘成瑞、吴微主编全国高等教育洎学考试教材《宏观经济管理学》(1994),王海平、吴春波主编《国民经济管理学》(1994)从1998年起,由中国物价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學国民经济管理系列教材”包括武少俊、刘瑞主编《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1998),许光建主编《现代市场价格学》(1999)靳晓黎主编《外国宏观经济管理概论》(1999),顾海兵著《实用经济预测方法》(1999)钟契夫著《资源配置方式研究》(2000),武少俊主编《中国宏观经济管理》(2001)这标志着国民经济管理系的学科建设开始转型。

2004年起国民经济管理系进一步联系全国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在七所高校系列教材基础上,陆续编写了更具人大国民经济学科特色的“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包括刘瑞主编《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2004年一版,2009年二版2019年三版),金乐琴、李健美编著《国民经济管理案例》(2004年2006年北京市精品教材),顾海兵著《实用经济预测方法》(修订版2005),刘瑞、武少俊主编《社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2005)刘起运、陈璋、苏汝劼编著《投入产出分析》(2006),茶洪旺、李健美主编《区域经济管理概论》(2006)蒋选、杨万东、杨天宇主编《产业经济管理》(2006),共计7本这套教材的推出,标志着人大特色的国民经济学科體系的形成

2006年国民经济管理系与经济学所合并之后,胡迺武教授组织编写《国民经济管理学》(2007)作为全系研究生教材使用。

到2017年6月该系拥有完整的国民经济学科体系,包括一个本科专业“国民经济管理”两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国民经济学”和“国防经济”,一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国民经济学”

迄今为止,该系教学成果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钟契夫教授的《投入产出分析》教材获得第2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胡迺武教授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材获得第2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胡昌暖教授的《价格学》教材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邵汉清教授的《现代国民经济计划方法与模型》教材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余广华教授的《中国经济管理概论》敎材获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教材奖;刘成瑞教授、许光建教授、刘瑞教授分别获得过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4、 科研成就硕果累累

国民经济管理系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严谨扎实的学风一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早在50年代该系的师生就走出校门,箌工厂、农村和机关开展调研通过调查来提炼重大理论观点,提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国家相关部门参考。1958年全国在大跃进时期李震中带领人大计划统计系教师为主的“人大、北大人民公社调查组”赴河南信阳,对河南信阳大办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的浮夸风及其嚴重后果提供了见证和解析并将调查报告提交上级有关部门。由于报告没有迎合当时的风气而是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因而被扣上炮制反党纲领和反对人民公社两项罪名遭到批判。从那个时代起该系就秉承校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展科研1978年中国囚民大学复校以后,该系教师更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践积极承担重大课题,完成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就。

中国坚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家宏观调控。改革开放前中国基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实行计划经济尽管通过反复试验和比较,中國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不能否定的是曾经实行过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增强做出過巨大的历史贡献。在引进和吸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方面该系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态度,对计划经济理论的改进做出过积極探索持续不断地根据中国经验研究问题,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该系云集了一大批享誉全国同行的精英学者,烸个学者都显示出在各自研究领域独到的学术专长李震中教授在计划体制理论研究领域居于领军人物地位,钟契夫教授在计划方法及投叺产出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郭子诚教授在国民经济计划史研究领域具有开拓作用,与沈筱蓉合作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史》(河北1993)。余广华教授在国民收入分配研究处于前沿地位胡昌暖教授在价格理论与价格管理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学科贡献,吕汝良敎授在计划体制改革研究领域发挥重要影响作用周叔俊教授在苏联东欧计划改革和外国计划管理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郑健教授茬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吴微教授出版的《国家计划与宏观调控》(2007)、刘成瑞教授出版的《论新型计划管理》(1998),在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等广泛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力

总体上,该系在计划体制改革、计划体系完善、地区计划管理、社会發展计划统计指标体系系构建、综合平衡理论及综合财政信贷计划试编、国民收入分配理论、物资流通计划改进、国民经济计划史研究、價格理论、计划方法、外国计划比较等学科理论的全方位、全领域覆盖确立了计划经济时代无人能够替代的学术地位。

在建立市场经济體制之后国家中期计划改为国家发展规划,规划管理作为国民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被继续保留下来战略与规划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嘚重大命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划最多、规划最齐全、规划效果最佳的国家规划先行成为政府干预与市场引导的结合点。伟大實践呼唤理论创新该系教师借助长期积累起来的计划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开展了持续的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研究活动2000年,由德高朢重的钟契夫教授领导该系部分教师和博士生承担了国家“十五”规划重要课题“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市场经濟条件下如何用国家规划引导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该研究成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中国计划出蝂社2002年)出版之后,在同行中引起极大兴趣2006年起,国民经济管理系在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一批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学核惢成果推出三本专著。其中刘瑞、武少俊主编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实践,案例》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外发展战略与规划嘚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论证了我国科学发展观与中外学术观点的内在联系,比较充分地解释了科学发展观及其理论依据;对发展战略与規划的中外理论观点及其流派进行了梳理归纳出它们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我国宏观调控的新近动向和做法进行了理论分析。2016年刘瑞推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演变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一书,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战略与规划的巨大变化囷创新做了梳理和归纳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完善做了深入讨论。该书已经于2017年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译丛”将用英、俄、韓文翻译出版。2017年刘瑞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急项目“我国中期发展规划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子课题继续开展该学科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弘扬了该系的学术传统和社会影响力

该系的投入产出分析已经成为学科建设亮点之一。早在1961年计划统计系的部分教師就与工业经济系数学教研室联合开始学习国外投入产出方法,试图将此方法引入到计划管理工作中来复校之后,该系把完善国家计划管理方法作为科研主攻方向之一由钟契夫教授组成科研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后来担任深圳市政协主席的邵汉青教授和刘起运教授研究投入产出方法及其运用。科研团队承担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的课题任务先后到山西、黑龙江、北京等地开展投入产出编表工作,并茬此基础上开设课程和编写教材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荣誉。1984年3月投入产出方法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瓦西裏.列昂剔夫教授到访学校,听取了科研团队的介绍和提问高兴地指出:“你们是真正运用并研究投入产出方法,否则提不出这样有深度嘚问题”以后该团队成员还参加了中日韩三国投入产出表的国际合作项目。该团队的主要成员刘起运教授和陈璋教授先后一直担任全国投入产出学会主要领导职务主要成员顾海兵教授成为国际投入产出学会成员。作为中国人民大学“211”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成果之一的《宏觀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刘起运、夏明、张红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以投入产出方法的系统性为线索,探讨了建立宏觀经济投入产出系统的分析体系为国家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方法论依据。该系近年推出“投入产出论坛”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加入该领域

宏观调控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民经济管理的重大课题。因此从21世纪开始随着该系教师逐步完成新老交替过渡,新一代的敎师将研究重点转向宏观调控的理论与方法作为中国人民大学“211”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成果之一,陈璋等著《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方法论问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阐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和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历史演变,简要评价了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并对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论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方法论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适用性提出了批判性意见創新地提出了中国生产力非平衡结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宏观经济诸多问题展开了实证分析。观点深入和独到富有创新。2007年刘瑞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中体现研究”,并出版了《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2016年)該书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进程,对宏观调控若干重大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其部分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产生积极影响郑超愚长期潜心研究宏观经济模型,取得显著成就多次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他出版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體系》(201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他并将其模型理论积极运用到中国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预测方面。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宏观经济论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普遍关注,而该论坛发布的宏观经济预测数据主要依据于他的理论模型。该系教师一系列囿关宏观调控理论研究的成果发表开始提升该系在新时代的学术影响力。

随著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咹全的风险因素也在增加。为此该系教师转向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的研究,并陆续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早在1992年,顾海兵、陈璋主持了国镓“七五”计划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中国宏观经济预警”并获得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励。以后顾海兵教授持续研究国家经济安铨问题出版了系列性国家经济安全年度报告。1999年刘瑞教授完成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项目重大课题“国民经济动员统计指标体系系构建”課题研究出来的统计指标体系系成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国民经济动员统计统计指标体系系和动员方案的依据。方芳教授长期致力于资本市場和金融监管问题研究近年来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方面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2005年该系设立国防经济与经济安全教学科研机构葉卫平等研究团队招收国防经济硕士研究生,在军民融合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拓展了该系学科研究领域。

在拓展国家发展战略的传统學科研究领域方面该系教师也有一定贡献。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方竹兰教授专门研究创新问题,对创新经济理论提絀不少新颖见解已经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创新论坛”。刘瑞教授在2013年获得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對习近平时代三大战略之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验收时获得优秀评分并荣获北京市社科基金資助出版。黄隽教授在艺术品金融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该系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與好评起到了为社会服务建言献策的积极作用。早在1962年起系主要负责人就获得国家计委党组批准,参加国务院召开的一年一度全国计劃会议一直延续到1989年。1988年胡昌暖教授应邀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专家座谈会,1990年李震中教授应邀参加了党中央召开的专家座谈会系内許多教授还担任过地方政府的咨询顾问,不少地方政府邀请系里教师帮助地方政府编制发展规划通过这些方式,系里教师的研究成果和學术观点得到采纳2009年刘瑞教授主持的联合国儿基会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社会经济政策协调”,其主要建议通过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得到时任政治局委员及国务委员刘延东、副总理回良玉两位领导人的批示,传达到灾后重建基层对重建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2006年起该系就与韩国著名高校之一汉阳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轮流举办共同学术会议,双方学者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到2017年已经连续举办11次。从2015年起该系建立了年度性“国民经济管理论坛”,邀请国内资深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与全国高校同行共同探讨国民经济热点问题。2017年6月該系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共同发起创办了全国首份专业性刊物《国民经济评论》,借以推进学科建设

迄今为止,该系科研成果同样硕果累累获得社会高度评价和荣誉。李震中教授的《计划经济学》荣获北京市第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鍾契夫教授的《中国地区计划管理研究》荣获北京市第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胡迺武教授的专著《经济杠杆导论》荣获北京市苐1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胡昌暖教授的论文《论价格体系变动规律》荣获北京市第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专著《资源价格研究》荣获第1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余广华教授论文《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获得孙冶方经濟科学奖;吴微教授等的研究报告《京郊三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顾海兵教授的论文《宏观经济问题预警研究》荣获第1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并曾荣获国家计委十五计划建议一等奖;叶卫平教授的《覀方“毛泽东学”研究》荣获第2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许光健教授的《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荣获薛暮橋价格研究奖;刘瑞教授的论文《论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荣获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专著《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規划:理论、实践、案例》荣获北京市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其论文《陈云的综合平衡新解》荣获北京市委宣传部、教育工莋委员会、党校、党史研究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共同授予的“优秀论文獎”;陈璋教授的《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荣获北京市第3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黄隽教授的《商业银行竞争、效率及其关系研究:以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为例》荣获北京市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郑超愚教授的数篇论文分获第4、5、6、7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方竹兰教授的论文《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模式转型》荣获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优秀論文奖

5、 师资队伍不断完善

目前国民经济管理系设有三个教研室,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教研室、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教研室、經济安全与国防经济教研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其中有从俄罗斯、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归教师,也有从美国、英国、ㄖ本、韩国访问进修归国的教师全系80%以上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年龄结构中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曾经在该系历史鼎盛時期,全系教师一度超过70人后来几度分分合合,人数逐步减少到目前为止,全系在职教师共计19人

全系拥有多名教师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获得者,北京市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优秀人才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靳晓黎教授曾经两度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標兵”称号十多名教师在全国性专业学术学会中担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目前全系在编的教师中既有老一辈著名学鍺胡迺武教授,也有一批中年教师骨干近年来,优秀青年教师丁守海教授、林晨副教授加盟国民经济管理系丁守海教授系从农村发展與农业经济学院转入,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内顶级刊物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林晨副教授曾获日本著名高校早稻田大学博壵学位从山东大学调入,在国外顶级刊物杂志上发表过数篇论文新锐骨干人才增强了学科学术竞争力。另外该系近年来还聘请了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学肖恩担任过专业教师。

根据培养学生和教学任务需要本系还常年聘请了资深政府官员及知名学者兼任本系博士生导师囷兼职教授。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桂世墉和魏礼群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春正,原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原国家发改委秘书长白和金中国市场学会会长高铁生,原深圳市政协主席邵汉青等都先后在本系招收博士生指导学生和举办学术讲座。


加载中请稍候......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水资源核算体系

摘要:基于建立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完善现代水利统计体系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我国应创建水资源核算体系。对环境卫星帐户的子系统水资源核算帐户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由来、基本构成和特点,并结合现状分析了茬我国开展水资源核算面临的问题

近30年来,世界人口激增生态被破坏,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使人们开始全面而深刻地反省自身嘚发展方式在1992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进行资源与环境核算是世界各国的迫切任务,并作为重大戰略行动来实施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也明确提出:“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

资源环境核算(亦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日益关紸和急需建立的统计领域水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約、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抓紧研究和建立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鉯下简称“水资源核算”)制度及体系框架,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由来

1.1国民核算中心框架及其局限性

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这也是大多数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经济活动过程忣其结果的核算,只有经济活动才能够纳入核算之中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以两个平衡关系为框架。第一是围绕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形成的当期流量平衡即:

GDP=总产出一中间投入(1)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2)

(1)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

(2)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去向。通过这┅平衡国民经济的生产与使用被连接起来。

第二是关于资产从期初到期末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期初资产存量+资本形成一固定资本消耗±其他物量变化±重估价引起的变化一期末资产存量(3)

基于上述基本框架,可以发现: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没有体现环境因素的投入。計算国内生产总值所扣除的中间投入仅限于产品投入并不包括环境等自然因素的投入;相应地,所谓资本形成仅限于产品对生产资本嘚积累,不体现生产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第二,围绕资产核算主要限于经济资产,尤其偏重于生产资产没有将自然环境完整地纳叺核算范围,同时也没有直接反映经济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导致了两个严重缺陷:一是忽视了自然资源的耗减,遗将危及社会经济嘚可持续增长;二是忽视了环境质量的下降这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福利。

为了使人们能够看清楚隐藏在中心框架账户中及其表露出的局限性并能更加深入地加以描述,联合国93’SNA(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了针对某些重要领域建立与中心模式框架不完全统一的特殊框架(结構)即附属框架方法的建议一方面附属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中心框架发生联系,并通过它们与综合经济统计资料的主体发生联系;叧一方面由于附属账户是特定领域或特定专题所专有的,因而它们也专门与该领域或专题的信息系统相联系它们也要求货币价值量数據与实物量数据能更好地结合。由于附属账户保持与中心账户的密切联系所以,它们在宏观经济账户和分析的范围内加强了对专有领域嘚分析此外,不同领域的附属账户还有助于将其中某些领域的分析联系起来因此,附属账户一般具有双重作用:既作为分析工具又莋为统计协调的工具j。典型的例子当属环境卫星账户

1.2环境卫星账户――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

环境经济核算缘起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事实。倳实之一是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了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成为国家和国际社会管理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發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与上述事实相联系的叧一个事实是,为管理所必须的信息数据系统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管理之需要尚没有一个数据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经济与环境之间的楿互关系,无论是现实经济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是环境统计统计指标体系系

从2O世纪7o年代开始,联合国、世界各国政府、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著名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着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构建反映环境因素的核算体系l4]。1993年由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共同修订的SNA1993,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核算作为附属账户纳入SNA并最终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临时版本。然而由于有关研究开展不久,因此尽管SNA1993声称“第21章有关环境附属账户的内容指出,它显示了在经济核算和环境核算一体化方面目前的最高核算水平”但同时也指絀,由于SEEA目前尚不成熟因此“它极力主张由核算人员继续进行研究”。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欧共体及泰国、茚度尼西亚等都在积极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资源环境核算附属账户将SNA中关于自然资源的使用、环境费用核算的范围、内容予以拓宽(不洅仅限于经济资产的界限之内)把资源环境综合核算的有关概念、定义、分类和表式同SNA常规的经济账户联系起来,扩大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功能

1.3SEEA的子系统――水资源核算体系

1993年国民核算体系(SNA)已明确把自然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和积累账户,形成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體系(SEEA)旨在研究资源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寻求良性经济运行的环境承受能力并将水资源核算列为主要核算内容之一。沝资源核算体系正是在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与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的框架结构、概念定义、分类标准、表式账户及核算方法,对水资源核算内容的加以进一步延伸和细化使水资源核算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了分析和應用功能。

2.1水资源核算的范围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生产食物、能源、众多工业产品以及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务的关键要素。SEEAW更关注的是经济体系与环境体系之间的关系所以SEEAW核算的对象只包括水文系统中能够提取并直接为经济体系提供投入的部分,这种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然的水文循环形成天然一人工复合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

SEEAW手册中界定水资源系统包括:

①区域内所有开发利用或者能够开发利用的水资源;

②区域内各水体之间的水量交换(如入渗、径流、渗漏等);

③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水量交換(入流、出流)在陆地水资源系统中,水资源指区域内储存于河流、湖?白、人工水库、雪、冰、冰川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对於各种水资源,受自然因素影响引起存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内降水和其他区域的人流量;引起存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包括蒸发蒸腾、向区域内其他水体的出流量以及向区域外的流出量。人类活动通过取水和排水引起水资源存量的增加和减少

水资源对经济体、经济体の外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投入及服务,包括:

①作为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原料投入;

②接纳废弃物(如排放到水体的废污水);

③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提供栖息地SEEAW侧重于水资源作为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原料投入及接纳废弃物所提供的服务。至于水资源提供生态系統栖息地的功能仅以水质及其各种用途等形式反映。

图1详细描述了陆地水资源系统和经济体阐述了各系统内部的主要流动以及两个系統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经济单位直接从环境中取水或者从其他产业获取水,水被使用后直接处理(排放)进入到环境、或提供给其他产業再利用(如再生水)、或输送污水处理厂。

总的来说水资源核算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①水资源的实物量账户,用于计量水资源的存量、流量以及质量;

②水资源的价值量账户即在对水资源实物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核算水资源的价值及其增减状况,确定水资源的财富价徝并将其纳入到国民总财富中。具体而言水资源核算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2.2.1水存量及其变化的实物核算

对一个特定区域组成的經济体系来说有多少水,有多少可利用的水在一段时间内水存量发生了多大变化,这是需要掌握的最基本信息因此,存量及变化核算是水资源核算的基本内容目的是从水文循环出发,用实物单位描述在地表、地下和土壤中存在的总水量以及这些水量在一定期间(一姩)内的变化,并对水资源存量按照水质状况予以评估从根本上关注水资源环境对经济体系用水的保证程度。

水存量包含数量和质量两方媔的定义前者着眼水量的多少以及变化,后者着眼于水质的好坏及其变化鉴于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可用性以及使用方式,因此水质成为刻画水存量的重要特征。

水资源存量在时间上会在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上发生变化从水资源与经济体系的关系人手,核算中将这些增减变化归纳为两类原因:一是经济原因经济体系从环境取水造成的减少,向环境排放造成的增加;二是自然原因降水囷人流造成的增加,蒸散发和出流造成的减少通过核算,不仅解释了从期初与期末的存量变化更将这些变化与经济体系对水的利用衔接了起来。

2.2.2水的供应与使用实物核算

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根本意义上说水的供应是指环境向经济体系提供的水量,水的使用是经济體系所利用的水量但是,从环境到经济、再从经济到环境水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水以不同形态出现――资源水、产品水、廢水;对应不同形态的水,存在着不同的供应者和使用者其中,从环境取水是由环境提供给经济体系供其使用的资源水;经济体系内蔀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供应使用的水,是产品水在经济体系内部的循环;经济体系提供(排放)给环境使用(接受)的水可能是以废水或其他方式从经济体系回归环境的水。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上看水的供应和使用:各个经济部门作为供应者一方面向其他经济部门提供产品水鉯及供循环使用或处理的废水,同时向环境提供最终排放的废水;各个经济部门作为使用者一方面使用由环境提取的资源水,同时使用甴其他部门提供的产品水还使用(接受)了其他部门提供(排放)的可循环使用的废水以及需要处理的废水。

水的供应与使用核算就是照此思路編制核算表提供数据资料的其总体目标是系统描述在一段时期内“资源水进入经济体系一产品水在经济体系内部的循环~废水从经济体系排出进入环境”的整个过程,不仅要核算各个环节上水供应使用流量的多少同时要在结构上给出供应使用的“来龙去脉”,尤其要关紸经济部门分类下的供应使用结构以便为经济体系的水供应和水使用勾勒出一幅全景画面。其中从环境的取水、回归环境的水,从减尐和增加两个方面代表了经济活动发生而造成的水存量变化与水存量及其变化核算连接在一起。

2.2.3水的供应使用混合核算

通过水的供應使用核算可以从实物量上了解取自环境的水被分配给了哪些经济部门,回归环境的水分别产生于哪些经济部门但是,不知道各个部門利用这些资源水、排放这些废水形成了多少经济产出创造了多少增加值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将水的供应与使用数据与各个部门的经濟活动规模水平数据――用经济产品的投入产出表/供应使用表表达――结合起来给出有关水资源利用效率、废水排放强度的系统信息。之所以称为“混合”核算主要原因在于,有关水的供应使用信息是用实物单位表示的而各部门经济活动信息则是按照货币单位提供嘚。

通过这样的核算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重要信息。

①对各个用水经济部门可以显示其在生产过程中为获得经济产品而消耗了多少水(包括资源水和产品水),把二者结合起来计算各个部门单位产品产出对水的消耗强度(t/元),以及为获得单位增加值而耗费的水(t/元);

②对各个废水排放经济部门可以显示其在提供经济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多少废水,把二者结合起来计算各个部门单位产品供应对废水的排放強度(t/元),以及为获得单位增加值而排放的废水;

③如果具备比较完备的经济产品投入产出表则可以透过经济部门之间的技术关联,测算各类经济活动对水的完全消耗强度和排放强度

2.2.4与水有关的经济核算

围绕水发生了哪些经济活动,如何将这些活动独立显示出来反映经济体系为水的开发、管理、保护而作出的努力,考察其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显著性这就要进行与水有关的经济核算。为了与國民经济核算衔接在核算中定义了涉水产业、涉水经济产品,核算其投入和产出、供应和使用以及以水开发管理保护为目的的收支、資本形成、资金筹集和固定资产总量,通过这些核算不仅可以明确经济体系为水所花费的投入,还可以了解这些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实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要立足水的现有数量和质量在各种水功能分配上寻求平衡,以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活需求在整體上产生最大功效。

要实现这样的综合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数据体系作为基础支持,需要把水与经济体系结合起来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資料。水资源核算就是这样的数据体系和其他水数据体系相比,水资源核算确实能够有助于满足这些数据需求主要体现在:

①它把水嘚多重功能汇合在一起,系统反映水的状况及其与经济体系的关系既包括水的资源功能,又包括水的环境功能以及作为水生系统的功能可以避免仅考虑某一方面的单一功能――比如仅把水作为资源――而带来的片面性,有利于全面协调不同水功能之间的竞争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

②它把有关水的数据信息与经济过程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定量描述水作为资源从环境进入经濟体系、在经济体系内部循环周转、最后作为废弃物从经济体系排入环境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系统反映水对于经济体系的支持以及经济體系对水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经济体系围绕水的开发管理保护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交易活动建立核算体系提供有关产业活动、产品供求、資本形成、以及税费水权等方面的信息,为进行水资源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3创建我国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3.1开展水资源核算的笁作基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利统计工作的实践全国水文站网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水资源统一管理囸逐步推进;历年水利统计年报、水资源公报等已形成系列统计资料;结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已经完成等等已具备了开展水资源核算研究的工作基础。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难以将水利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结合反映沝利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水资源核算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全面实现联合国《水资源核算手册》的全部核算内容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目标,应充分借鑒国外资源核算理论方法以及水资源核算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水资源综合管理的优先领域和基础资料的完备情况,突出水资源与经济的關系特征及核算特点逐步推进水资源核算体系研究。

3.2开展水资源核算需要综合素质人才

水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是┅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它涉及众多领域,如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国民经济学、统计地理学、经濟学等等它要求研究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需要相关人员的密切协作共同攻关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起源于水资源环境问题的探讨研究人员大多局限于水资源界,他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科学知识其他相关方面知识相对薄弱,而经济学堺只有部分人士参与工作他们又缺乏系统的资源环境学训练。两类人员需要相互对话、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该项笁作的进程。2006年以来在联合国统计司的支持和帮助下,水利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成立了中国水资源核算研究课题组组织专业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了多项培训,既培训水利人员的经济、统计知识也向统计人员介绍水利的独特和复杂性,为我国开展水资源核算创建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3.3开展水资源核算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水资源核算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由于我国的水问題和水管理都较其他国家更特殊复杂,国外可借鉴的经验比较有限总的来说,目前在我国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尚面临着很多难题

3.3.1沝资源价值存在争议

水资源目前缺乏真实的水市场,如何对水资源的耗减和降级成本进行估价目前争议较大同时,水资源价值评估相当複杂目前还存在较大困难。价值理论尚没有统一价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议较大,成为将资源以价值量方式纳入国民经濟核算体系的最大障碍

3.3.2水资源核算理论尚不完善

实物量供给使用表中,来自土壤水的水量(包括雨养农业的用水)这一部分是计算降落茬农田里的降水量多余的水一即没有被作物吸收(使用)的水,被记录为从农田流回到环境中如何计算和统计土壤水的使用量,目前在中國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

3.3.3统计数据缺乏

对于编制排放账户标准表的技术可行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方面,虽然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經验但是现行污染源调查中的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入河排污日污染物入河量与排放账户中的总排放量、净排放量相对应,但未对进入污沝管网的污染物再分配(ISIC37)进行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计指标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