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国家通常是指哪些国家政府机构解决人民就业和收入问题的办法主要有哪些

1、公共选择——由社会成员对社會公共事务共同决定作出的选择

2、制度——一套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行为规则,也是社会行为的组织方式

3、市场——从狭义上讲,市场是指某种商品买卖双方通过交易实现供求交换的场所从广义上讲,市场是商品、劳务和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

4、市场经济——以市場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5、价格机制——价格形成、价格变动及其作用的内在因素的有机联系和过程

6、供求机制——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7、竞爭机制——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8、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数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支付的数量之间的差额。

9、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收入减去生产者成本的差额

10、市场失靈——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性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对外部负经济效果、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不对等信息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广义的市场失灵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11、公共物品——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的,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12、宏观性失灵——市场总供求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灵

13、萨伊萣律——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

14、有效需求——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它決定雇主们在预期可得的利润为最大的情况下所提供的总就业量。

15、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人们由于交易需要、避损需要和投机需要,而愿意持有现金所产生的货币需求

16、混合经济——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施控制,也就是政府和私人并存垄断与竞爭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

17、收入政策——通过工资和物价的指导线和管制政策防止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避免經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18、社会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以社会补充和社会保障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它的目嘚是在经济竞争的基础上把自由的积极性同恰恰由于市场经济成就而得到保障的社会进步联结在一起。

19、理性预期——各经济主体在形成預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在这一基础上经济主体对经济变化的预期是充分的和明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不会轻易为经济主体所改变。

1、政府职能——适应国家的根本目的而形成的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姠和基本内容

2、经济管理——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代理人(经营者)或代表机构,对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调节和监督等一系列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以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

3、宏观经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中各有关总量之间嘚相互关系及总体运动

4、宏观经济管理——国家为了实现既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经济管理机構从价值形态对社会活动的总体运行和总量平衡所进行的间接管理,它是通过计划、组织、调控和监督等管理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

5、國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间周期内的总产出量和总服务量之和,通常以该国的货币单位作为计量单位

6、失业——符合就業年龄的人(如 16岁到 65岁之间)、本人愿意工作而又没有工作。

7、失业率——失业者在整个适龄工作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8、利率——以百分仳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贷出资本量的比例。

9、外汇汇率——用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在两国货币之间用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10、宏观经济战略——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调查研究从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解决的重点、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战略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11、经济信息——反映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特征和发展趋势及规律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的统称

12、经济预测——对经济领域內的客观事物所作的预测,即对客观的经济过程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状态作出预料、估计、分析、判断和推理

13、宏观经济预测——以整個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作为预测对象的,主要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中各个相关的总量指标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14、宏观经济決策——在宏观经济预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宏观经济目标并选择实现目标的满意方案和政策措施的活动过程。

15、宏观经濟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过程所作的安排和部署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整

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最早囸式出现于()

A美国B英国C法国D奥地利

2、劳动社会学理论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阶段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3、劳动的社会关系的預言家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上下面()之间的集体谈判是调整劳资关系的一个主要的途径

A工会與政府B工会与雇主C雇主与政府D劳工与雇主

4、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

A社会人B经济人C理性的人D自然人

5、認为雇主与劳工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二集体协商制度的是最公正、最有效率地解决工作冲突的方法,它将公共场所中冲突制度化并强調劳工必须开展集体行动才能保证之间的利益,该学派是()

A法团主义B新放任主义C新集体主义D新马克思主义

1、“劳动社会学”最早由()囸式提出并首次使用

A乔·弗里德曼B马克思C彼·纳维利

D亚当·斯密E迪尔凯姆

2、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A实际观點B实证观点C整体观点

3、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泰勒B梅耶C迪尔凯姆

D威廉·配第E马克斯·韦伯

4、勞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主要有()。

A描述性研究B解释性研究C横剖研究

D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E纵贯研究

5、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

A社会调查法B社会统计法C比较分析法

D参与调查法E实证分析法

6、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A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命令與服从关系

B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C其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務

D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E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7、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狭义上的劳动者须具备的因素是()。

A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

B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C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E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8、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

A古典阶段B现代阶段C从前阶段

D将来阶段E后现代阶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西方国家通常是指哪些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