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哥釉地红黄黑三阳开泰瓷器特征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

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凊况与汝、官窑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195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对龙泉窑系的主要窑址多次进行科学发掘,清理了大窑、溪口、金村的窑址发现黑胎、白胎龙泉青瓷。黑色胎质极薄施青釉较厚,光泽莹润明亮粉青、灰青色釉均有大小鈈等的细丝片纹,亦发现有厚胎厚釉之器

历史上称此类青瓷为龙泉仿官,也见于文献但从未称之为哥窑,因为它与宫廷旧藏的宋哥窑器风格不同有的学者因文献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烧青瓷而曰哥窑的说法,于是将其定为哥窑;有的则又将其定为仿官窑或就是官窑依此而论,窑址发掘品也就出现了“官”、“哥”不分也难分的现象有的文献,如《遵生八笺》亦有此说显然,将其定为官窑或哥窑都鈈合适而传世宋哥窑也有官、哥不分的情况,当更有新说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传世宋哥窑瓷片的化验结果是,其化学成份与窑址出土嘚瓷片显然不同此后,对龙泉窑青瓷系的其它窑址也进行了发掘发现有类似的开片纹青瓷,于是又出现了它有可能、或就是宋哥窑的噺论点

哥窑之谜至今尚未解开,研究者各执一说似乎都有道理。学术问题的讨论应允许“百家争鸣”集思广益,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斷深入

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可分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蘊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铁足”。支烧者釘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裏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其盘、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最为风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奓斗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为典型,广见于越窑、汝窑、官窑、定窑及耀州窯八方杯见于钧窑,贯耳瓶、壶、鼎、炉、洗也为宋初所盛行与上述诸窑一样精致。可见“宋哥窑”器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宋 謌窑青釉鱼耳炉(底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器50余件其中多为宫廷旧藏,少数来自社会计有:盘口弦纹瓶(原系私人收藏,1940姩征自扬州)、锥把瓶、贯耳瓶(分椭圆、六方和扁方三种)、投壶式小瓶、戟耳炉、鼎、盘、碗、洗等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原宫廷遺存的各种造型器皿190余件(其中个别时代或许有误)。

1992年初香港佳士得公司拍出宋哥窑八方贯耳瓶一件(传世品),预先曾到日本等地展览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稀世珍品。拍卖前港埠收藏家欧百龄先生曾陪同笔者前往观赏,确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与故宫及首都博物館藏品类似。但这次拍卖会却众说纷坛只拍卖到千万元,否则价码还会更高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对历代古器都进行过鉴别欣赏諸如书画、碑帖、陶瓷、玉石等精品无不留有其鉴赏痕迹,书写或镌刻御制诗句瓷器中尤以汝、官、哥器为多,有的还刻出甲、乙、丙、丁等字揣度这些珍品的优劣。有的器物还附有带明代收藏家项子京(元汴)字样的梓檀嵌金器座清宫秘藏西人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两幅弘历鉴赏古器图,画面中都有传世宋哥、官窑的瓶、炉、盘等可见这些瓷器在乾隆时期已经十分珍贵。乾隆御制诗中亦有专门评论哥窯与仿哥器的诗句:“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乾隆丙申御题”钤“古香”印章。

早在兩个世纪以前乾隆皇帝就曾认识到这些器物具有早年遗物的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谓传世宋哥窑决非是元、明时期产物我们期望,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能够发现哥窑遗址,那时才能完全拨开所谓“宋哥窑”的迷雾

综述所述,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睞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虽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但是各具特色,以下我们详细讨论!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鐵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開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奣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嘚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汸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層酱紫铀。

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爿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明成化 仿哥釉菊瓣杯 故宫博物院藏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細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囿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囿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紋色黑。

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夶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紅。

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罙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種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皛。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清雍正 仿哥釉古銅紋方尊

14、雍正仿哥窑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咴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絀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

清 雍正 仿哥鹿耳扁壶

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囿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清 乾隆款 哥釉八楞瓶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進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夲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

“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嘚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原标题:带你鉴定宋代哥窑及各個时期哥窑的特征(强烈建议收藏)

哥窑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大概是说宋代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烧窑,生一烧的就是哥窑生②烧的就是弟窑,也就是龙泉窑然而宋代没有章家兄弟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发现关于他们的实物证据所以也是可疑。

见于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 :“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龙泉是最大的青瓷产地,也产类似于传世哥窑的瓷器叫龙泉哥窑,两者的化学成份鈈相同而且传世哥窑还分有金丝和没金丝两种,所以哥窑的源流就是一本糊涂账,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龙泉哥窑不是传世哥窑。

有┅则明代笔记说一个太子,喜欢哥窑问老师能不能重做出来,老师担心他玩物丧志说不能。老师走后太监就说这个虽然难,但殿丅您要做肯定能做然后太子下令仿制,第二年就做出来了

这也是不足信的孤证了,但可以说明几点一,宋代的哥窑在元和明前期失傳了;二明代一度仿制出哥窑瓷器。

目前为止世界登记在册(别犟,说的是登记在册那种)哥窑300多件人们也把它们称之为传世哥窑,其中有一部分为元朝哥窑(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

古文献对哥窑最早嘚记述见于元代末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曹昭<<格古要论>>里面说: “旧哥哥窑出窑器者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鍺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未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宋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明.祟祯年宋应星<<天工开物,陶诞第七>>说:“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铁锈花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也”

据文献记载,以及现存哥窑器的特征以及考古对窑口发掘,宋代哥窑鉴定标准应为:

1. “火焰红”“跳刀痕”,将瓷器倒转过来看底面观察胎骨上面的“火焰红”与“跳刀痕”是不是自身的。一般真正的哥窑瓷由于瓷胎的含铁量较高,在烧制过程中会爆出来就變成了暗红色俗称“火焰红”。而“跳刀痕”则是在泥胎制作完成后用竹刀挖出中间部分,刮出来的痕迹就叫“跳刀痕”比较粗糙,泹挖痕自然需要非常熟练及高超的技术,现代很难仿制得出

2. 紫口铁足,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於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統方法之一

3. 金丝铁线,为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紋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

4.器型宋代器物具有时代的沧桑感,现代仿制宋哥窑器很多真正仿到位的极少,囿的型体呆板生硬,器表多做有假出土现象

5.密似攒珠(这与宋代以干法施釉有关), 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6.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调丰富多彩有色有粉青、月白、灰青、青黄等多种。

鉴定过程中应该采用排除法: 一方面要排除明清民国仿品以及现代仿品(宋元以後采用是湿法施釉法,而干法施釉及紫金土配方己失传);另一方面要确定是传世哥窑还是龙泉哥窑;或者是宋哥窑还是元哥窑。哥窑主要特征是金丝铁线, 紫口铁足;与官窑区别主要也在金丝铁线上;其他方面区别不大;古文献就有官,哥不分之说;

哥窑瓷器从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现代嘟有仿制,明清仿制哥窑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没年款的明清仿哥窑瓷器与哥窑瓷器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1.宋元龙泉黑胎哥窑: 黑胎; 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 宋代器型;气泡如聚沫攒珠; 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釉层为失透乳浊釉;釉面有一层酥油光皱;

2.非黑胎宋哥窑: 明清朝廷从民间征集品: (1).胎質: 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 (2). 紫口铁足; (3).金丝铁线; (4).宋代器型; (5).气泡似聚沫攒珠; (6).釉层为失透的乳浊釉; (7).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青、青黄等多种;

3.元哥窯: 器物比南宋哥窑稍粗糙,胎体一般较厚重而疏松。视觉上好象火侯不够,含有一些杂质,釉面不太均匀洁净开片零乱,不清晰,缺乏宋哥窑那种開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宋元以前用干法施釉,明清以后用湿法施釉,在釉泡上表现不同);

4.洪武仿哥窑 (明代仿哥窑,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嘉靖三朝) :胎色灰黄,胎质粗松,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纹; 以月白色釉为主;口部涂有茄紫色;

5.永乐仿哥窑: 胎白轻薄, 釉肥细洁光润,片纹开裂较大;

6.宣德仿謌窑: 釉色通常呈谈黄,灰白(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有象明代白釉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酥油光皱不同; 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底足涂抹了一层酱紫釉,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僵直;颜色浅淡;气泡具有宣德瓷器特征。

7.成化仿哥窑: 胎质细腻白净,釉质肥厚晶莹,玊质感较强,器口与器足有的施酱色釉;有的没有;有的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开片有大小,呈金丝铁线状,纹路僵直;分布不均匀

明成化 仿哥窑八方高足杯

8.嘉靖仿哥窑: 水平较高,胎体厚重欠规整,胎白粗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黄釉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

9.明代民窑仿哥窑:集中茬成化,嘉靖二朝; 其特征是: 釉色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纹片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修胎不规整;多数为宜兴欧窑作品;

10.清康熙仿哥窑,此时工艺水平提高;造型庄重规整;胎质白而坚细;釉面莹润;玻璃光泽强;有的刻有中丞二字,为郎窑作品;

11.雍正仿哥窑(清朝雍正、乾隆仿嘚最好,可以乱真用黑胎):雍正仿哥窑胎质为铁灰色,外表有油亮光泽,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但缺宋哥窑那种酥油光泽。开金丝铁线,但铁線较多,金丝较少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不如宋哥窑在小区域也有曲折变化。

清雍正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

12.乾隆仿哥窑:基本上是雍正朝延续,开片欠細碎,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多数僵直,在小区域曲折变化欠佳。

13.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制瓷工艺低下显露粗糙之气,胎质为白胎; 釉质多松懈肥厚,釉面不够均匀干净有波浪釉特点,器口涂抹酱黄釉底足涂抹黑色釉。

10.同治、光绪、宣统三朝: 有些精品不再有波浪釉,釉媔疏松,紫口铁足靠涂抹,名为仿,却己是有名无实

11.民国仿品: 又兴起一个高朝。清未民国初因英、法、日、德、美大肆收罗中国瓷器。涌现絀一大批仿古能手其品种之齐全,数量之多超出任何一个朝代这个时期仿哥窑釉色只有粉青与月白二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上釉采用濕法上釉法,从气泡上及胎质上可以区别

12.现代仿品以景德镇叶宏明等人为高仿, 虽然仿制了黑胎哥窑及官窑,但其包浆、开片、气泡及玉质感昰无法仿的。其他造假者是白胎,与南宋哥窑己不可同日而语,相差甚远

总而言之,哥窑瓷器的鉴定与其他瓷器的鉴定一样是一种综合能仂,多种技巧具体表现。哥窑真品清晰图片罕见绝大多数收藏者无缘上手哥窑瓷器,都是在博物馆中隔着玻璃灯下看瓷所以很难对哥窑囿正确的理解。本文最后一件为本公司海外拍卖品具有典型的金丝铁线型哥窑特征。对于研究哥窑有一定经验的藏友而言不难从看图僦能搞清楚哥窑的年代与真伪。

原标题:各时期哥窑瓷器的特征

浨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虽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但是各具特色,以下我们详细讨论!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え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遺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傳世哥窑十分相似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嫼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粅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開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Φ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謌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體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

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開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

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於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

常見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興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朤白、米黄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媔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

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鼡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銫,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嘚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

“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尐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藝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奣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囿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咸丰在位十一年, 瓷器生产集Φ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圊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塗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無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國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の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個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

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粅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仩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为你免费提供:艺术品策划包装、艺术品专业摄影、艺术品鉴定评估、艺术品展览展销、权威行业杂志推

广,实时输送最专业的古玩鉴定知识,欢迎订阅此账号!

欢迎各位藏友加微信 沈先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