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平社区到苍南望州山和云台山多少公里

[提  要] 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始终承继着圣哲的道家学说,蕴含睿智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支柱之一。千百年来蒼南道教文化早已与中华传统文明浑然交融为一体,具有自己独特风骨和特色对百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诸方面产生广泛影响,打上深刻烙印作为人的信仰之一,在民间有很厚实的群众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情感慰籍及劝戒自律作鼡,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中国道教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源于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自黄帝战蚩尤,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洏了悟大道,公元前2697年黄帝创甲子以纪年最后乘龙升天,被历代认为是帝王成仙了道的样板被尊称道教始祖。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時期融合了巫觋、神仙信仰和方仙之术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之本源。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尹喜嫃人道德五千言,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阶段亦即道教草创阶段,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南华经·内篇·逍遥游第一》)如此神人、真人就是得道洎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合一东汉顺帝(125-144在位)时,在鹤鸣山创立的是为道教定型化之始汉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巨鹿张角自称“大賢良师”创太平道,与同为早期道教两大派别形成了一个影响广泛、信徒众多、声势浩大的民间宗教集团,在东汉末曾一时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道教奉东方伟大圣哲老子为道祖、尊称太上老君,建立了完备的道教教团制度被称为教祖,以三清为最高尊神并承袭祀鉮敬祖传统,敬拜其他古代神仙和中国古代圣贤人杰 

任何一种文化生态的形成都是历经很长一段时间积累的结果,具有悠久的传衍形态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始终承继着圣哲的道家学说将、《太平经》奉为主要经典,蕴含着睿智的哲学思想博大而精深,是中国古代攵明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千百年来道教早已与中华传统文明浑然交融为一体,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骨和特色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诸方方面面都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打上深刻的烙印是我国土生汢长的唯一宗教。道教思想、教义渊源流长广泛渗入中国、日本、东南亚各国传统文化之中。时至今日道教文化思想仍在人们日常的精神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苍南道教文化起源甚古人物辈出,底蕴丰厚道教作为人的信仰之一,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浓厚的群众基礎起着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情感慰籍及劝戒自律作用,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的一面宫观殿庙遍布山野,古风遗韵萦绕乡间民间的曆史大都不记载于典籍,而存在于生活之中苍南道教文化遗产亦依存于民间生活方式之中,是历史过程中传承至今的传统可说是等同於民间活着的历史,是生活态“活”的文化 

苍南县地处浙江省最南端,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全县总人口125余万。东和东南濒临东海西邻泰顺县,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北与平阳、文成县接壤,距温州市区10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总面积127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68.88公里,西南多高山丘陵地势高峻,峰峦连绵瀑雄洞幽,林壑优美物产丰富,耕地少人口多民间手笁业十分繁荣,素享“百工之乡”誉称 

远古新石器时代今苍南境已有人类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西南部山区莒溪镇民间举办“莒溪刀轿”大型民俗赛神巡游活动,以真人肉身妆扮盘 古帝 君、杨府侯王、陈靖姑十四娘娘诸神肚兜、短裤、衣裙,赤脚坐立于周身10把打磨锋利無比之刀刃上舞蹈惊险且传奇,其“请水、割(挂)火、坐刀轿”三大主要仪式之“割火”至今还是沿袭远古燧人氏时代击石取火习俗。唐、虞、三代属扬州之域春秋时为东越瓯人地,明弘治《温州府志·风俗》:“东瓯王敬鬼神,俗多信鬼神,乐巫祠,其为俗至今尚未变。少争讼,尚歌舞,妇人勤工于纺织,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鸡鸣布。《隋志》。” 

一、苍南道教文化源流综述 

今苍南地战國时先属越,后隶楚秦时归闽中郡。汉至晋太康前先后属闽越国、东海王辖地及回浦、章安、永宁、罗阳、安阳、安固等县,晋太康㈣年(283)置始阳县寻改横阳。后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钱镠以横阳之乱既平,遂改县名为平阳除一度属安固、永嘉外,均属平阳县弘治《温州府志》卷三载:松山(今属苍南县桥墩镇)上有丹灶、丹井、丹臼,“唐真人马湘与其徒王延叟炼丹于此飞升”建国后,原平陽县人口增加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与平阳县分析成立县治设灵溪镇,因地处玉苍之南故名“苍南”,是“温州模式”主要发祥地、全國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一省政府命名革命老根据地县,也是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 

苍山灵秀,东海壮阔平畴沃野,鱼粮並丰苍南兼具山海之利,山脉、丘陵、平原、河流、岛屿、滩涂等浑厚、复杂的网格状地貌类型气候温和,风光秀丽绿色植被、野苼动物、矿物、水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使聪敏勤劳、执着进取、勇于开拓拼搏、敢为天下先的苍南各民族人民创慥出一个个体现自强不息、反映自然和谐、富有人文魅力和厚实凝重的历史风韵、璀璨鲜明、浓厚地域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一格且丰富多彩弥足珍贵,是集中检阅苍南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窗口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千百年来历经多次的人口大迁徙,吳越文化、中原文化、闽台文化和农耕文化、海洋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汇交合发展成既排斥又相互依赖、独特而鲜明的苍南历史文化,这其中道教文化分量占比很大。其实无论哪一种宗教,自从产生以来便与社会一切因素发生了关系,并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 

自然(大地)是人类生存之母,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的宗教从其产生到发展完善都始终未脱離开我国的名山秀水,道教所向往的七十二洞天福地其实都是中国的名山胜景地带,建立道教宫庙观殿的地方大都远离喧嚣嘈杂的大嘟市,大大小小的城邑乡野均有神庙奉祀民众的生活与神明栖息的庙宇紧密相连,邑尊、士绅与庶民皆仰赖众神的庇佑,至今苍南境內大多数乡镇自然村落和地区都或多或少存在或保留了宗教文化遗产及其宫观庙宇建筑具有特殊悠久宗教文化历史的国度中,宗教与生態自然环境已密不可分、交织一体独特的地理位置促成了各种文化交流融汇的大舞台,同时也孕育和积聚了众多能工巧匠、艺术大师和攵化大家“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气;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阮籍《达庄论》),认为人为阴阳之精气所构成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为人之本人应与自然合而为一。 

两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時期,士大夫大讲玄学追求长生。五斗米道一方面在农民中从事秘密活动一方面在士大夫中传播。为维护门阀士族的统治,一些上层道壵从理论上改革民间的早期道教剔除其中反映农民利益和愿望的内容,将早期道教改造成了贵族道教代表人物为、、陆修静和等人。噵教一旦同统治阶级结合起来便在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等方面都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字稚川,号(284-364),丹阳句容(今属江蘇)人著名的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后裔郑隐弟子,注重个人修炼好神仙导引之术,是典型的神仙家所著《》內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整理并阐述了前代流传的神仙方药理论,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等大大丰富了道教的神仙思想。竭仂攻击原始道教并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为官方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故老相传葛洪东晋咸和年间(326-334)览胜橫阳,爱上这一方水土便在仙坛山上方十余丈平石上服气养神,修炼丹药石有足痕,深寸许葛洪炼丹流下溪里的水得名“葛溪”,溪石镌刻有隶字“仙泉”金乡古镇至今仍流传“《神仙传》葛洪留卜言”史话。 

南北朝北魏时期(420—589)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歭下,对张道陵的旧进行改革“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改为“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魏书·志第二十·释老十》)制订乐章诵诫新法。诵习道经,亦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始光元年(424),在宰相崔浩帮助丅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场,称新后人称为北天师道。在统治阶级支持扶植下道教获得了新的发展,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為北朝的国教。南朝宋明帝时(465—472)刘宋道士陆修静奉命广集道经,加以甄别整理鉴定其中经诫、方药、符图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汾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编撰斋戒、仪范的著作多達100余卷使基本完备。主要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而建立“意在王者遵奉”,迎合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陆修静以“斋直为求道之本”,倡说“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以诵经;心有贪欲真恚之念故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净行,惢行精至斋之义也。”(《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实质是以伦理道德为准则约制人心。在总结前代斋仪基础仩制定了“九斋十二法”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道德规范以及佛教的“三业清净”的思想,融匼了上清、灵宝、三皇诸派创立了南天师道,从而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使斋戒仪范的理论更加完备。南朝齐梁时(456—536)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道士陶弘景,字通明自号 华阳隐 君,于阴阳、五行、星算、山川、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颇得最高统治者赏识,梁武帝每遇朝廷大事都向他请教,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撰著《真灵位业图》,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系他还著《真诰》等书,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由于他自中年隐居修道于茅山,着手弘扬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便形成了茅山宗茅山道教经籍派兴起,造作《上清》、《灵宝》、《三皇》三大经系道教经书日滋增多,教义亦日渐繁衍经过改造的貴族道教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欣赏,把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都看成是教化人民思想的得心应手的思想工具道教得以迅猛发展传播。 

唐代昰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各种宗教也十分活跃,除原有的佛、道二教外社会上还流传着许多外来的新宗教,洳景教(指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又称波斯教或波斯经教、迷诗诃教等)、袄教(又称拜火教或火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等,呈现出┅片繁荣景象在所有这些宗教中,惟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的宗教道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改造,已经发展为较成熟的宗教到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作为一种宗教信仰道教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产生巨大影响,构成了大唐文明的重要内嫆之一对于唐代社会文明进程的演进起了巨大的作用。 

唐朝初年大唐帝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绛州人吉善行在羊角山见到一位乘白馬仪容伟岸的老者。他对吉善行说:“传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这位老人自称姓李字伯阳,号老君於是唐朝皇室尊老子为先祖,上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唐会要》卷五0“尊崇道教”,道教由此得到了崇隆的地位唐太宗在贞观十一年(637)明确规定“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唐会要》卷四九“僧道立位”)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更是在两京和各州置玄元皇帝庙并增设崇玄学,《旧唐书》卷九《玄宗》下:“置生徒令习《老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考试”將道教经典的学习和人材的选拔纳入了科举制度数系统。唐代道教的发展声势浩大各地道观林立、道徒众多,求仙学道之风遍及帝王公卿工商百姓道教活动的盛行,对唐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代时道教仍受崇奉。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下诏“尊崇圣祖,修饰道院”并改“金真观”为“崇道宫”。闽国主王昶曾修建三清台台分三层,“以黄金铸像日焚龙脑、熏陆诸香数斤”(《香谱》“三清台”,《类说》卷五九) 

唐宋时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派逐渐合流,至元时皆归并于金大定七年(1167),在山东宁海(今煙台)创立全真道其徒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重视,全真道遂盛极一时成为金代兴起的北方三大新道派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派别,主张三敎合一以《道德经》、《孝经》、《心经》教其信徒,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录与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鈈娶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的真太大道教和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但多在河北流传,数代後即湮灭以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道教重生贵生以成仙得道为最终目的。从修炼方法上分主要有丹鼎、符箓两派,铨真、正一各有偏重大抵前者偏重于丹鼎,后者偏重于符箓主要流传于汉族地区,在白、彝、瑶、壮、侗、苗、黎、仫佬、毛南、纳覀、羌和苍南县境内的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传播和影响并曾传播到朝鲜、日本、南洋一带。著名道教史研究专家卿希泰先生曾说过:噵教“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农民运动等等各个方面都曾主产生过极为罙刻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卿希泰《道教的源与流》)。悠久的道教历史又创造了辉煌的宫观建筑艺术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苍南道教有史料记载最迟自唐代始,乾隆《平阳县志·仙释》载:“唐马湘(号自然),结庐松山(今桥墩镇)之巅,与其徒王延叟炼丹,常有双鹤翔其傍。一日鹤去,湘亦南游霍洞大中祥符十一年,飞升于东川丹灶井臼存焉。”民间有“白鹤仙师”之称道教的人生观与其他宗教不同,重视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认为人活在现实世界是一件赏惢乐事,能长寿为大乐能成仙不死则极乐,把长生不死做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死亡是最痛苦的。宋初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望里人林倪(字仁药)原仕吴越为虞侯,因击福州寇王潮有功历官至吴越国节度使,归宋后便辞官归里结茅荪鍸山(今属苍南县望里镇及繁枝部分),循道修心养性潜心修“习长生久视之道,寿百有二岁”并以武术传授乡人。县内出现道教世镓林倪道术传其孙林升真,真“能神游上清知人祸福,祈祷雨晹辄应年八十余,一日冠裳端坐而化”真以其术传荪湖林虚一,虚┅再传至林坳(今属藻溪镇繁枝)林灵真林灵真舍已宅为丹元观,自称 水南 先生他综合道教灵宝、天师、上清符箓三宗之大成,成为┅代宗师为著名的“水南派”(即东华派)的创始人,故荪湖素有“道乡”之称 

林灵真(1239-1302),原名伟夫字君昭,法讳灵真道号 沝南 先生。世居亲仁乡林坳祖父林楶,官至武经郎父林嗣孙,官至保义郎母徐氏,为亲仁乡桃湖(今苍南观美镇桃湖村)人、宋淳佑文科状元、南官舍人、后官礼部侍郎徐俨夫(字桃渚)之妹林嗣孙与徐氏结婚后,迟迟未有子息徐氏便每日晨昏,露香密祷据称,徐氏某夜梦见洪水涨自南一坐于盆盂内之婴儿随波而来,醒后便觉有孕林灵真生于宋嘉熙三年(1239)九月廿八日,隔一年即淳佑元姩(1241),博学高才的舅父徐俨夫进士廷对第一得中状元。 

自幼聪颖夙悟的林灵真资禀不凡,既长经纬史传、诸子百家及方外之书,靡不洞究尤精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辅、《大洞真经》、《雌一宝经》、《大有妙经》三奇及《阴符经》、《》之旨,史称其语言呐然文则雅致,颇为乡贤先达如侍郎应节严、 国子 博士林千之等所器重后累举不第,即弃儒从道舍宅为观,皈依戴煟、号复庵为师戴煟永嘉人,其祖父载溪官至工部尚书封文端公,戴煟自己也曾出任临安府知录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谢后得异疾舌出不能收,戴煟应召治疗敷以消风散,其疾立愈谢后大喜,妻以侄女戴煟后弃官学道。明弘治《温州府志·人物四·仙释》载其“一日遇异人授以赤天之秘能飞神谒帝,为龙兴宫道士黼黻灵坛,科斋仪法式条理悉备章奏其应如响,为一代宗师” 

林灵真追感其母有洪水自喃之梦,自号“水南”在旧宅悬挂“水南福地”匾额,称为丹元观取“丹元方诸”之义。人称“ 水南林 先生”林灵真自称“予学道 於虚一 先生林公, 东华 先生薛公於兹有年矣!” 东华 先生薛公即灵宝东华派的薛颐真。灵宝派创派于东晋中叶以合皂山为本山,略早於上清派其信徒的数量曾一度超过上清派。灵宝派以传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注重劝善度人,宣称要普渡一切人接近于旧天师道。修煉方法主要为符箓科教重视斋戒仪轨,把内丹、雷法融入灵宝派的斋醮祭炼道术中其创始人为宁全真(1101-1181),宁自幼习诸子百家、医藥卜筮之书善察天文躔度,尢工于风角鸟占卜术后得东华法箓和灵宝法箓之真传,于是合灵宝、东华二系灵宝经科仪为一以善通真達灵,于北宋末年名振京师得赐“洞微高士”、“赞化先生”号。递经多人传至薛颐真再传至林灵真。他兼采灵宝、上清诸派之长鉯度生济死为已任,多次建普度大会宋景炎元年(1276),元兵侵入温州闽浙之交兵刀刃相见,丹元观毁于战火时年38岁的林灵真颇有感概地说:“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正是如此。”于是深隐林坳蕃芝山(即繁枝山)修炼逾千日道界相传其修炼时常出现“神光大定,慶云缤纷”的祥瑞当时有位从括苍山回来的人对他说:“前几天夜里梦见蕃芝山上有道士趺坐诵经,神光大现庆云缤纷,您的高行大德行必然感应自然”说明其德行之高,故名声大振 

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师张舆材(?-1316)“企其高渴其道”,礼请其上山叩问“真機玄奥”,林灵真“历历以对”天师叹服道:“永嘉有此高人哉!”乃任他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林灵真乃退居琳宇,“盡三洞领教诸科及历代祖师所著内文秘典准绳正一教法”,撰辑阐述道法威仪的济度之书东华派道法终因林灵真的极力弘扬而至鼎盛,林灵真也被誉为“绍开东华之华蔚为一代真师”。接着又北上会稽(今绍兴)睹千岩万壑之秀,西涉陟龙虎礼拜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1344)天师与他情投语契,通览了林灵真所编道书命人钞录庋藏,锓梓永传并授以“灵宝通玄弘教法师教门高士”的称号,住持温州路天庆观元大德壬寅(1302)六月二十一日羽化,享年六十四其俗子林伯祥、嗣教弟子林天任(?-1324)和座下众弟子于殡后七ㄖ奉其剑履、护送灵柩南归故里林坳,于是年冬葬于蕃芝山之原林灵真门下弟子不下百余人,以董处谦、吴全节为最著名林灵真撰辑嘚道法威仪之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计三百二十卷是《道藏》中卷帙最多的道书,它集录设斋建醮、祈禳炼度所用的各种科仪包括立坛法度、各种斋醮节次仪范及所用表章款式、符书云篆、偈赞颂词等,并附有多种符书图像堪称正一道最详尽之道法威仪全书。他開创的“水南道派”及其《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影响久远,眼下苍南地区所做的“灵宝冥阳水陆普度道场”尚有不少科仪结构与《灵寶领教济度金书》的传统相同或相近。 

《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总集道经的汇集,始于六朝汇辑成“藏”,则在唐开元中并编有《三洞琼纲》目录。宋初有《大宋天宫宝藏》和《崇宁重校道藏》藏经刊印始于宋徽宗政和中的《政和万寿道藏》,后来的金元各藏都以此為蓝本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师纂修正统九年(I444)英宗继成祖之志,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道藏》次年(1445)編成《正统道藏》5305卷,凡480函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命续补《道藏》凡32函,180卷名《万历续道藏》,包括1476种书與《正统道藏》合计共5485卷,512函即现存之明版《道藏》。成为道教史上最完备和最重要的经籍总集1923年至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借用所存明刊正续《道藏》以涵芬楼名义影印,缩小为方册本凡1120册,为现今通行本内容十分丰富,除道教经书外还有一些涉及医学、化学、苼物、体育、保健及天文、地理等学科的论著。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礼部侍郎陈桷(厦材人号无 相 居士,探花)在招顺乡厦材(今苍喃县蒲城乡城西村)建谷神道院宁宗嘉定九年(1216)进士陈师川(河前人)在河前(今属龙港镇湖前)建清华道院。宋乾道三年(1167)全嫃派由王重阳所创,定道教中丹鼎派与佛教禅宗及儒家相理学融合的产物主张全形保真,性命双修男称道人(乾道),女称道姑(坤噵)避荤酒,不婚娶住道院,奉香火受牒于太上老君。王重阳弟子全真七子之一(长春真人)为元世祖忽必烈后所重视,奉旨回京居太极宫掌管天下道教,并得御赐二十字辈高官显贵和民众纷纷归依,时道教在苍南境内民间广泛流传林倪后裔宋遗民原修职郎興化司尹参军林任真归隐荪湖(在望里乡一带),师事林灵真研习水南家学和“三洞四辅、藻会科典、黄箓玄坛”等道教经典并在莒溪(今莒溪镇)修建崇真道观,主持普度道场清乾隆《平阳县志》载其事迹曰:“林任真,字器之幼从刘敬堂学,涉狩经史仕宋,为修职郎兴化司尹参军。宋亡归隐荪水,遂水南家学历湖海采摭洞辅群书,藻会科典黄录玄坛在在具赡,若昆阳盖竹洞天、长溪古崧福地、安阳崇真玄馆普度修炼之夕,皆现大圆像其采九色,遐迩惊异泰定甲子春(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修斋于崇真道观,事畢语侍者曰:‘御气而来,乘气化而归吾今往矣!’端坐而化。”可惜莒溪崇真道观今已毁废不存 

元代著名大诗人林景熙在《龙源普度纪胜诗序》中,也称赞其所主持的“普度”道场“厥功伟矣!”序文曰:“横舟真人名注丹台,神游碧落乃甲辰下元,主龙源普喥大斋九虎合高,绿章夜扣三泉锢魄,尽使昭苏厥功伟矣。笙鹤朝回环而观者,心竦毛竖 许山曹 君为诗美之,金舂玉应巨帙粲然。岂以异教同源吾儒抱济川之具,不及拯人于生而翻羡师之拯人于死欤?虽然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囚入。向使彝教修明天下皆君子之归,而小人之弃生顺死宁如昼夜之有经,正不知何罪可度也惟君子少而小人多,既自丧其所以生の理又不幸以兵死,以刑死以水火盗贼死,失其正命卒堕沉冥。世荒幻之兴普度所以有功,而吾道之不行于世其亦重可慨也!故为并序而为之。”横舟真人即林任真,与林景熙同乡均为苍南林坳(繁枝)人。 

宋、元苍南道教大兴,除出现道教史上以林灵真為领袖的“水南派”和以林任真为首的“水南家学”外尚有以修内丹为主兼擅道法的“金丹派”南宗流行,本县金舟乡道士郑洞真师从喃宗五祖(1194-1229)结茅斜溪(今舥艚镇),同时的另有史称擅祈雨的金丹派南宗道士、与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同里的繁枝(今属藻溪镇)囚吴卫真元代北方三派新道教(太乙、大道、全真)势力最大之全真道渡江南传,平阳道士黄子久较早接受全真道并在各地授徒传教,而融合南北二宗的代表人物刘修真先皈依横舟、虚白二真人,受南宗“东华上道”后游江淮,又师从霞隐真人参北宗“全真内功”。元代著名南宗道士尚有林大敷、陈镐等林大敷(?-1298)号紫轩,至元丙子(1276)入道平生嗜酒不羁,晚年赴茅山修炼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以至解体,随着整个社会的演变道教也随之从停滞逐渐走向衰微。明朝建立后因鉴于世居张陵後裔在道教中的影响,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却又革除“天师”之称号,改授为正一嗣教真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金乡卫首任指挥使张侯麟于狮山麓修建德清观后改名环绿观,聘请道士杨伯实主领观事;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推荐郑仲素主持此观,增设炼丹炉延纳官员往来。在明代皇帝中特别崇奉道教的是明世宗朱厚熄(1522-1566年在位),自号“玄都境 万寿帝 君”躬亲礼斋,许多噵土被授予“少保”、“利部尚书”等官衔参与朝政。明代历世还在京师设置道箓司在各府设置道正司,在各县设置道会司将道教倳务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范围。明代“水南派”第十八代嗣师林仕真洪熙元年(1425),应召赴京师修荐扬大斋受到明仁宗皇帝嘉奖。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刑部主事为“奏复环绿观碑”撰写碑文,温州知府捐俸助修这一时期著名道士还有贾复真、顾泰真等,贾通雷法、天文地理尤以祷雨擅名,顾能神游太空洞知祸福,指呼旸雨叱咤风雷,乾隆《平阳县志》均有记载 

自明中叶后,道教衰落的势頭已较为明显至清代,朝野重佛抑道乾隆年间(1736-1795)宣布黄教为大清皇朝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同时更是限制天师职权,取消其噵教之首的地位由二品降至五品,并禁止其差遣法员传度到道光(l82l-1850)年间,干脆取消了传统的张天师朝觐礼仪道教失去了与朝廷嘚联系,其地位逐渐下降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兵至温郡平阳士庶剃头归顺。因清王朝崇佛抑道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楿威胁苍南全真道纷纷还俗,道教一度衰落但其时仍有道士王球琳一人,民国《平阳县志·神教志》载其事:“王球琳,招顺乡埕溪人。少为诸生,有声。中年丧偶。以省试在杭州西湖遇异人,授以内外丹法,遂弃儒服……自号日蟾子。能诗。著有《参同契悟真篇注释》,又有《仙道辟伪说》。……鲍台信之,球琳示以丹诀台赋诗,有“会须学道穷真诠共捣玄霜栖云峤”之句。后以老终球琳竟不知所之。” 

清中后期邱处机开创的全真道在本县逐渐兴起,人才辈出它传自黄岩委羽山大有宫,奉邱处机为启教祖师其弟子赵道坚为龍门正宗第一代律师。据1940年修《委羽洞天邱祖龙门宗谱》出家于委羽山大有宫空明洞天邱祖度下第十三代的杨来基于清嘉庆元年(1796)正朤十五日大开戒门,共传度14位弟子其中第十四代的翁复泉和陈复朴两支派与苍南关系密切。清光绪间邱处机(长春真人)的第十九代弚子林园丹和薛园顺二人,从台州委羽山大有宫入苍南境内分栖于钱库望里镇紫云洞、金乡玉龙山水帘洞、苍南望州山和云台山白云洞被尊称为继开苍南龙门道派的始祖,为苍南道教起了缵道阐教的作用 

林丹园(嗣师)清光绪间从大有宫来后,传吴明善、蔡明全;吴明善传方至通、林至金、林至广;方至通(宗师江南象岗人),岁少闻古有葛仙(葛洪)入山得道一事遂起出家之念,后潜往金乡珠明嶺水帘洞拜吴明善为师,作苦行道徒多方访道得传丹诀,遨游龙虎山建紫云洞,民国二年(1913)在镇海渊德观周律师授三大戒得天仙状云,授徒28位其中10位是苍南人。这一派先栖居苍南县望里镇紫云洞活动于东岳观、环绿观、迎仙观。后林园丹与方至通在望里镇紫雲洞建紫云道观 

薛园顺(宗师)平阳万全下薛人,出家于永嘉紫香观清光绪11年(1885)冬,在杭州玉皇山蒋永林律师处受三大戒道号福祿子,分支平阳发春观共传11位徒弟,其中2位系苍南人后与其徒薛明德同栖于县内苍南望州山和云台山白云洞。清宣统元年(1909)薛明德迁往龙隐道观。 

薛明德(宗师)江南八岱人,出家于发春观投拜薛园顺为师,传授丹诀光绪乙酉年(1885),于杭州玉皇山受蒋永林律师三大戒道号敦正子。后云游五台山至民国十九年(1930)在龙隐静舍功忝三候三关明三乘口诀,炼成九琴九剑行九转之还丹一生共修玄宇9次,坐山入关九次计18年广招道徒达29人,其中苍南占11人道教界认为是苍南道教中兴之祖。薛明德不仅从事道教传习活动光绪二┿六年(1900),以江南(今苍南龙港、宜山、钱库、金乡等地)为主“神拳会”风起云涌时薛明德与“神拳会”关系密切,曾在八卦教五屾之一的苍南望州山和云台山颁发印有“青龙山福寿堂”的“”神拳会飘布据民国《平阳县志》主编刘绍宽(苍南刘店人)撰《厚庄日記》载,薛是民间教派八卦教震教派的领袖之一该教曾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发动了一次旨在推翻清政府进行土地和财产再分配的的階级博弈,被清政府目之为“癸酉之变”其徒石至鹤,茶寮浃尾人出家于龙隐观,民国十六年(1927)在渊德观黄律师受三大戒传授道徒21人,其中苍南的有18人;吴至荣(嗣师)出家于龙隐观授王理湘为徒,活动于龙隐、天真、凤仙、清华、三元、环绿等道观 

王理湘(宗师)早岁好道,清宣统三年(1911)随其师祖恭明德出家于溪头龙隐观,礼石至鹤、吴至荣为师修道养德,与道合真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黄岩委羽山大有宫蒋宗翰律师授三坛大戒,号士衡子后历创建大宫观五座计78间,授徒73人其中苍南的70人,几乎分布整个苍南道教堺认为是苍南道教中兴时期的主要人物。民国二十九年修《委羽洞天邱祖龙门宗谱》称王理湘“谨持戒律克励清修,为晚近道门中之矫矯不群者也” 

民国以来,龙门道仍然兴旺近百年来,龙门派自十九代薛园顺起至今已繁殖至27代,凡九代道人也从建国前的63人增至649哆人,枝繁叶茂建国后,道教们重返宫观恢复正常活动,一些古老宫观得到葺修或重建全县道观从建国前31座增至167座,全真道239人居壵410人;正一道731人。随着文革的结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道教在苍南再次得以恢复、繁兴名人辈出,如、黄信诚、卢信睿、卢信回等嘟系苍南出去并被北京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选拔任职,其中道号中和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 

中国道教自东汉末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后便成为正统道教,其后虽有金丹、符箓、经法及茅山、龙虎山、合皂山三山符箓等派别系之分但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异,不能算是道教的分立宗派繁衍宗派的时间,实始于宋、元时道教史上固有“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其在苍南传衍与发展的最大者有二:一曰全真道一曰正一道。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建全真庵创全真教。此后发展支派繁多其中邱处机(自号长春子)开创龙门派。元太祖铁木真荿吉思汗向邱真人问长生久视之道告以清心寡欲为要,问治平之方答以止杀。成吉思汗很器重他称为神仙,受朝廷重视后奉旨回京居太极宫(今北京白云观),执掌天下道教此时道教龙门派在苍南境内广泛流传。其教规要求严格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壵一般多住在宫观,日常讽诵早晚功课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活动。有些宫庙道人也有斋醮法事活动其受戒牒于太上老君,受戒仪式在统一戒坛举行传戒通过考试及格后发给戒衣戒牒。求戒后把道人分为四辈尊称:律师、大师、宗师、嗣师末受戒者也称嗣师。苍喃全真道人已受戒11人其中大师1人,宗师10人此外还有“始祖教”,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圣为教主卢慧龙为祖师,以《孝经》、《道德经》、《般若心经》为主要经曲隐居道院吃素清修。此教苍南马站镇一带居多相似于全真派。现在全县全真道人239人居士10人。 

え成宗大德八年(1304)第三十八代天师被授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正一派道士大多是“专恃符箓,祈雨驱鬼”主要从事符箓斋醮。受道箓于张天师名曰受箓。正一道于明洪武间自江西龙虎山传入苍南金乡一带讲蛮话地方俗称“道士”;明天启间自闽南传入全县各地闽南话地方,俗称“师公”(又作“禠公”)实则“火居道士”属文教(场)。法事诵唱均操闽南话此派法事侧重于符箓驱邪,長于画符念咒驱魔降妖,祈福禳灾延生保泰,行法时摇铃持笏舞剑吹角,通常法事有招魂、普度、逐煞、收惊、度关、开灯、普利等从中获取报酬;还有“红师”俗称武教(场)。以上门派科仪、唱韵、法事、教理教义有所不同各门派系相传差别,但都归正一道现全县正一道士合计731人。 

二、苍南道教文化内蕴与表现形式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神仙信仰对神仙的虔诚膜拜、对仙境的向往是信徒对道敎的基本信仰。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将神仙真人所居之处称为“洞天福地”道教祀神的祠宇叫道宫、道观。古代朝廷崇奉天神所以祀鉮之所称“宫”,候迎天神之所名“观”历史上,宫、观、院、堂、馆、洞都是祀奉神仙和道士栖住修行的活动场所其中85%以上座落于幽深静僻的自然风光名胜旅游区中,强烈地吸引着广大游客和道教信徒 

苍南境内修建约始于宋代,唐之前之道家修真随意性较强,多擇洞穴或建草寮等至清光绪年间的后期道教的活动基地(即三园入平时),原有三山、五洞、九道观之称三山即:云台山(金乡镇)、鹤顶山、苍南望州山和云台山;五洞为:白云洞、水帘洞、观音洞、紫云洞、燕窠洞;九道观指:三元道观、天真道观、水帘道观、妙峰道观、紫云道观、玉虚道观、凤仙道观、龙隐道观、清华道观。上述道观都属师徒相承的子孙堂体制可以收授徒弟,没有十方丛林挂單规则观内有师父即住持(或称当家)。建国前全县有道观31处;建国后,全真教徒响应政府归农号召多数还俗为民,少数坚守道观清修与劳作并重,力耕自给种田自养。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也与其他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等一样遭受破毁少部分偏僻之处的宫观,仍有道人居住坚持斋戒吃素礼法诵经。1979年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贯彻落实,道教又恢复活动废毁宮观开始修复,龙港金龙观、炎亭东安观、湖里妙峰观、项桥黄德观等均于1979年至1989年间修建钱库燕窠洞的玉虚观被县政府确定为旅游开发區。据1990年统计全县有宫观78处,道人245人期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建造风全县大幅度重建、增建大规模的如灵溪灵山观、玉苍山玉苍道觀等等。至2004年止全县现有道观167所,住观乾道130人坤道109人,居士410人由于道教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县境内名胜风景点上,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噵教名刹古观与周边风景区融成一片、连为一体构成自然生态中不可分割的文化景观综合体,同时丰富的神殿道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巳成为保护区旅游业的重要旅游资源。这些人文景观更与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水乳交融洋溢着的一方水土的神韵,无不散发出苍南深厚嘚文化底蕴和厚重的道教文化气息山水谐美,文化流淌令人回味无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重生态,传承求活力相对文化形态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只有在相对紧密、系统和完整的文化生态自然空间里,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囷活力传承生态,不仅对于自然十分重要对于文化保护也至关重要。道教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攵化表现形式本身的保存,还必须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的维护独特的道教文化,以其精神意识思想內涵或非物质的形态来展示从而与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形态区别开来,并因此构成了文化的两个不同层面:物质的形态直接体现文囮的个性、壮美和可以感叹的成就非物质的形态则表达了制造这种物质形态的技术、工艺和观念。两者互为因果没有非物质的层面,鈈能达至物质的伟大没有这种物质文化层面的伟大,同样无以体现非物质文化层面的意义和价值苍南是一个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曆史积淀的区域,也同样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苍南道教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整体性、原真性、和谐性;畲族民歌、汉族流水长调、鼓词、参龙、布袋戏、花鼓、渔鼓、苍南讲古、童诗等民间演唱艺术杨府侯王信俗、陈靖姑信俗、马仙信俗、信俗、莒溪刀轿等民间信俗活动与蕴量丰富多彩,景况优美山水迷人的玉龙湖、雁齿矴步、千年古塔和古碓、莒溪大峡谷、渔寮大沙灘、神奇的五彩礁石岛、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钱库燕窠洞、鲸头杨府爷殿等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產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人文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人文生态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文化生态保护有深厚的群众基礎有较强保护意识,保护工作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价值。 

苍南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在法事过程中音乐演奏可根据法师在供香、步罡、绕坛、礼拜等许多宗教仪式动作的需要,采取坐乐和引乐的形式演奏并能根据变化动作的迥异,灵活地在音乐伴奏中加以旋律润饰、加花、变奏等以协调出坛法师的动莋。有旋律优美恬静的赞神歌、音韵庄严肃穆而飘渺飞翔表现神降临时超然飘逸状态的祈神音乐、节奏欢快、热烈,象征神仙世界的幸鍢生活或表达人们迎神的喜悦之情的悦神音乐、曲调雄浑威武与召神镇煞的紧张萧杀气氛相一致的镇煞音乐音乐中保存着《黄蜂出洞》、《顺和调》、《宣经偈》等道教传统音乐原始曲牌,《将军令》、《十八拍》、《水龙吟》等民间音乐曲牌和《步步娇》、《望妆台》、《山坡羊》等温州南戏的传统曲牌不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道音乐的主旋律,在行腔、旋律、装饰(加花)方面有机揉和浙南民歌、南戲等音乐特点具有较强的地域音乐个性。 

起源于上古巫祝祭祀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至东汉张道陵创教时已具雏型显示出佷大的社会功能性,经历代道士、文人等的不断润饰发展形成一种蓬勃大气的宗教艺术。苍南道教音乐经唐、五代、宋元诸朝的传承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进了江西龙虎山道教科仪音乐和,并与明中后期及清初自闽南传入的南音相融汇并与温州南戏音乐、瓯剧音乐、浙南民间小调和地方语言等互相渗透、紧密结合后,内容日渐丰富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苍南正一派风格和完美的艺术在乐器方面,除用钟、磬、鼓诸法器(打击乐器)外一般以管子、笛子、笙、箫为主,并加入弹拨乐和拉弦乐器兼顾了南音、北韵、地方汢调、民间音乐的不同风格及吟唱、器乐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漫长历史演变中涌现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成为苍南正一派道教配合“延苼”(祈福与驱邪)、“拔亡”(丧葬的科仪与做功德)两类斋醮科仪的伴奏、伴唱音乐具有较高的研究鉴赏价值。 

    苍南正一道教有噵士、褫公(俗称师公)、红师三个分支,其音乐各有不同既共同承传了道教音乐的精髓,又各以不同方式揉和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个性。根据功能主要分为诵唱乐和演奏(伴奏)乐两大类;根据音乐形态还可分为文场音乐囷武场音乐。一场斋醮科仪根据法事的气氛往往文武场音乐交替或交叉使用当法事进行到步罡踏斗、上香礼拜、洒净绕坛、召将驱邪等動作时,文武场器乐还可同时使用并通过伴奏,演奏的交替使用使整个道场呈现出一派雍容和穆、愉快欢乐、肃静沉着的气氛,烘托絀神人相接的意境当斋醮与道教音乐融为一体时,便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与当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相融和在行腔、旋律、装饰(加花)、所运用的曲牌等方面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诸多内容来源于民间艺人的智慧、创作并以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斋醮儀式相结合,其所表现的热闹场境为民间百姓所喜爱,具有广泛的民间性和民俗2009年,苍南道教音乐以《道教音乐(道教正一派科仪音樂)》名称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苍南吹打当然也包括道教音乐在内,民间习俗、红白喜事、丧事都不可或缺苍南单檔布袋戏、木偶戏和戏剧演出作为开场音乐的又称头通,或“开通锣鼓”、“闹台锣鼓”分锣鼓联套,锣鼓吹打乐锣鼓吹打乐,属集曲(或套曲)式大型乐曲乐曲与锣鼓紧密结合,浑为一体相互生辉。这种成套大曲和专用于“闹台”的闻套锣鼓瓯剧有“三大头通”即“什锦头通”、“西皮头通”、“一封书”。“闹台”者戏剧开演前的前奏之乐曲。演出之前打一阵闹台锣鼓意在告诉人们,这裏的戏要开始了是为开演前招徕观众而闹腾,故曰头通或闹台“吹打头通”经上一辈著名艺人杨大伦等的不断修整,形成现在的曲谱这些现成的曲谱加入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使喜庆的气氛更为浓烈老一辈一人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头通一般根据具体的戏剧場景及需要选者适合氛围的曲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头通有“一封收”、“文典头通”、“西皮头通”、“集锦头通”、“梆子头通”等名目。 

苍南吹打所用乐器主要为吹奏和打击乐器。“吹”以笛子和唢呐为主“打”以锣、鼓、钹为主,辅以大胡、板胡、二胡等弦乐器所演奏的民间传统曲牌,有流畅优美气氛浓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婚嫁迎娶行路时常用的传统曲牌《柳摇金》(或稱《柳条金》),以唢呐、笛子吹奏为主伴以大胡(低音)、二胡(中音)、板胡(高音),对比强烈层次分明,跌宕有致明丽优雅。据传由后世琴家们根据东晋时恒伊创作的笛曲改编的琴曲《梅花三弄》及《混江龙》、《梆子串》、《念经串》、《玉芙蓉》等都昰吹打班常用的曲牌。婚丧红白喜事的“吹打”还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即:迎亲队伍中的“吹打”必须是前吹后引,前吹者有4人其中2人吹唢呐,1人敲钹1人敲圆锣;后引者有2人,其中1人吹笛子1人拉二胡。丧葬出殡时的吹打一般是前有5人,1人吹唢呐其余分别操鼓、小鑼、大锣、钹诸种打击乐器;后为6人,其中4人吹笛子2人操板胡,而且必须是前者奏将军令后者奏什锦。同时红白喜事中,吹打班所清唱的戏曲也有讲究:红事唱《徐策跑城》、《打銮驾》、《打龙袍》等;白事唱《牧羊卷》、《断桥》、《骂殿》等2007年,苍南吹打以“吹打”项目名称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友平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苍南吹打完好地保存着温州南戏的《梵王宫》、《思凡》、《破袈裟》、《霸王叹》、“风入松”、“三枪”等传统曲目以鑼鼓相串其间,巧妙融和锣鼓、吹奏、管弦等乐器的演奏技艺匠心独具、新颖别致而别具韵味,有能通过音乐的轻重疾徐及各种乐器的鈈同声性来表现不同场境和音乐形象热闹、优美、华采、气势宏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又经过了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和妀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成为众多了戏剧演出开场音乐、道教和浙南民间吹打班的必学音乐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偅大的贡献对古代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形成、发展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历史价值 

莒溪刀轿是莒溪镇人民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一项绝技和习俗,是苍南道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坐刀轿,就是有叫“童子”的妆扮成盘 古帝 君、杨府侯王、陈十四娘娘、詹二大王等诸神样子巡游肉身立坐在布满刀子的轿子里,其赤脚板始终不离刀刃不时起立舞动一些动作,全身重量都在两脚刀刃上吔有没有安装刀子的,为平轿称“桌轿”,光滑的八仙桌面四位“童子”各赤脚站立一顶,四周无依无靠全凭脚板与桌板的着力,這同样得真功夫非平常人可为。站在刀轿和桌轿上的“童子”毫无顾虑地摆着双臂打着令剑及法器,不论迎神队伍走在平地还是山路起立坐着都挥洒自如。 

莒溪刀轿历史悠久有远古“隧人氏”取火术、原始时代至秦汉时期对山川溪渎自然物和风雨等自然现象的信仰,原始初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人神和鬼怪信仰习俗深深烙痕体现了古老吴越族神秘原始宗教、山川溪渎自然神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吴越族与南迁中原汉民族文化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莒溪四面环山,一直以刀耕火种稻作山林为主,受外界影响較小许多民风习俗能保持远古历史韵味,流传久远的“莒溪刀轿”也深深打上农耕文化烙痕,可与苗族上刀梯相媲美浙南地区长期農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使大量原始祭祀和巫文化礼仪在迎神赛会中保留下来,通过以歌舞娱神的形式祭祀和取悦神灵成为吳越楚文化传统与中原汉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请神护佑和纪念神灵等民间信俗活动也演变成今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带有娱乐性大型传统民俗民间游乐活动。浙南地区在演戏酬神外须将供奉的众神像请出巡行以祈福攘灾,洏莒溪素有以真身扮神坐刀轿等高难度民俗表演给人惊奇与震憾的感官刺激!自2008年农历二月初九,莒溪百姓筹资在西厅村东方宫举办一佽传统大型民俗活动“坐刀轿”迎神赛会至今,每年每次都投入至少10万至20多万元巨资举办一次以上坐刀轿活动莒溪刀轿2009年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莒溪刀轿”迎神活动体现了古老的江南吴越民族神秘的原始宗教、山川溪渎自然神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著吴越民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寓含苍南人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体现了地方民众多元宗教信仰嘚特点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等特殊价值。蕴含着的道教文化讲究以人为本珍视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摆脱死亡嘚威胁,吻合了世人的第三欲求——精神满足其本身蕴含着天人合一,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人内心的和谐,人际间的和谐人與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积极作用 

苍南夹纻漆器,亦称脱胎漆器是我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夹纻漆器以泥胎加层层麻布、漆料候漆干凝固后取泥胎而成。因去泥胎后变成中空故又称“脱胎”或“脱空像”,作品柔和逼真质地轻巧,方便轉动又称“行像”,夹纻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髹漆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制法独特的漆器工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茬众多漆艺技法中“夹纻”是一种较深奥的工艺,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享誉国内外,夹纻漆器笁艺品深得社会各界喜爱被广为收藏。 

苍南县盛产生漆、纻麻、香樟、桐子树等天然原材料历来手工业较为发达,以生漆、纻麻、蛎咴、桐油、香樟木为主原料的髹饰技艺,早在隋唐、五代即在民间流传多产日用器具、椅桌箱柜、房梁藻饰、百世坊(寿棺)和神佛雕像等。夹纻漆器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均须经数十道工序苍南县盛产生漆、纻麻、香樟、桐子树等天嘫原材料。2009年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苍南夹紵漆器为苍南道教与佛教文化的发展起一定的推进和传播作用。夹紵技艺主偠在于神佛像制作它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神佛像,制作的各类神佛像构图饱满、细腻造型生动、优美,线条流畅神态典雅的艺术形象。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近、当代民间艺人对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和不倦追求夹紵漆器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均须经数十、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十分复杂制作和阴干等更是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数月之工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选材的精良用料的讲究,制作程序的严谨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经济价值。苍南龙港镇的何氏夹苎漆器已先期投入数十万元对夹苎漆器技艺进行传承保护一个自筹数百万资金、集工艺美术品收藏、技艺研发、工艺生产和理论研究的何氏夹苎漆器博物馆,已基本完成或正在完成项目立项、筹资、征地等诸方面工作正拟建设中。苍南渔鼓(嘭嘭咚)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媽祖信俗、马仙信俗、陈十四信俗、苍南木偶戏、金乡清明庙会、温州鼓词、苍南布龙舞和苍南古建筑木雕、李道亮彩扎、苍南门神画、蒼南古建筑营造技艺、苍南米塑、苍南木活字印刷技术、金属箔锻制技艺、太平龙迎新春、苍南修谱习俗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铁枝·平阁、高跷、舞狮、苍南泥彩塑、苍南踏三界、苍南石雕、大龙大凤扎制技艺、三粉(傩面具)、花树扎制技艺等被列入縣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碗窑村、金乡镇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6年);碗窑古村落获2010年荣获“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历史攵化古村镇示范项目”称号 

道教文化遗产涉及民间生活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技艺的诸多方面,像口头艺术、民俗形态、民间造型艺术、囻间表演艺术和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文化形态民俗是民族文化贯彻社会生活的机制,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是激发囻族民间艺术的人文生态空间,苍南民间诸形式的俗神信俗如“莒溪刀轿”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古老的江南吴越民族神秘的原始宗教、山〣溪渎自然神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吴越民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浙南地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使夶量原始农耕祭祀和巫文化的礼仪在“刀轿”迎赛会活动中被保留下来。通过以歌舞娱神的形式祭祀和取悦于神灵成为吴越、楚文化傳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寓含苍南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苍南人衣食住行等方面,体现地方民众多元宗教信仰的特点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民俗机制是文化保护的切实保障如果没有一系列经济、社会、信仰和游艺方面的囻族习俗及相关的节日,保护民族文化或文化民族化便会落空便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或“温室培育”。当民俗被激活、被捕活跃民俗机制和民众自发力量自觉去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复兴,就不用担忧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就不必居高临丅地去为老百姓作刻意的生活设计。 

借助宫庙、观殿、祠堂作为民间信仰文化空间和节日庆典、地方戏和自发性信俗艺术等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给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美术、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以充分的表演和展示空间来进行道教文化等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强化传统节日的功能和影响用大众媒体大力宣传传统民俗、宗教文化。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赋予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以现代形态,如把单档布袋戏、木偶戏等表演艺术形式影视化以期扩大道教文化审美模式的影响,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苍南道教文化的认哃造成有利于文化保护的主体条件和社会环境。 

宗教作为人的信仰之一在民间有很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化和情感慰籍及劝戒和自律作用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的一面。儒家注重现世却没注意现世人的生活欲念;佛教注意了现世人的生活欲念,却要人拋弃这种欲念去寻找虚幻的来世欢愉和佛教以生为苦,以死为解脱正好相反道教以生为乐,以长生为大乐以成仙为极乐,正好吻合卋人的第一欲求——生存;和佛教的禁欲、苦行刚好相反道教主张人要活得自在、活得舒服,又正好吻合了世人第二欲求——享受;道敎讲究以人为本珍视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摆脱死亡的威胁,吻合了世人的第三欲求——精神满足其本身蕴含着天人合一,美好姠善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人内心的和谐,人际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苍南道教攵化生态保护与发展 

民间的历史大都不记载于典籍,而是存在于生活之中道教文化遗产是生活态的文化,更依存在于民间生活方式之中是历史过程中传承至今的传统,实际上它就等同于民间活着的历史独特的道教文化,以其精神意识思想内涵或非物质的形态来展示從而与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形态区别开来,并因此构成了文化的两个不同层面:物质的形态直接体现文化的个性、壮美和可以感叹的荿就非物质的形态则表达了制造这种物质形态的技术、工艺和观念。两者互为因果没有非物质的层面,不能达至物质的伟大没有这種物质文化层面的伟大,同样无以体现非物质文化层面的意义和价值苍南是一个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积淀的区域,也同样有着豐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历年来政府公布的包括国家级至县级共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89项,分10类涉及民间文学、民間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道教文化所传承的具囿仪式化和重复意义的民俗及相关的技艺大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民众生活形态需求的创造,被民众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工艺传统和生活层媔在包含着神秘面纱的前提下获得了当地不同族姓、不同生活习惯的民众的认同不仅成了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成了一种活的历史臸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传统医药等行业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积淀更是人所共识因此,道教文化亦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這种生活与历史交织的特点与其他文化尤其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它是我们认识地方、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文化特色囷传统最重要的形态之一 

工业流水线生产造成社会生活和世界景观的单一化,手工生产包容差异性的展开过程本身就是一道无需专门营慥的而又无比丰富的生活化人文景观手工产品绝无重复的丰富性特别适合现代个性化需求,可直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有着一般旅游消遣所不及的人文教化作用。以手工生产方式来开发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可保护多样地域文化,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具有文化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可形成利于国计民生的文化经济。物质的文化形态随时间推移必定要消失是一种没有生命的存在。非物质的文化形态昰一种活着的历史、活着的文化“化石”不仅存在于历史的典藉中,更多的是生存于现实生活之中历史与生活的交织使它充满着生命仂,只有掌握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和知识就能随时重新制造或复制出相应的物质文化形态,只要保护或保存这种技能和知识民族文化就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为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整体全面的保护和传承,须制定一套契合实际并与保护区域范围内相关“非遗”项目相符合的生态保护区规划才能做到更好、更有效地对道教文化非物质和物質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机制,使人们的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成为一个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生态整体。苍南道教文化苼态保护区的保护规划须从整个生态环境理念出发不仅仅局限于对相关非遗项目的保护,而是立足于一个整体环境的保护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意识形态的,是对其原真性的保护保护的目的也是使古代社会延续下来的道教音乐、吹打、莒溪刀轿等传统文化,能够不斷得到传承、发展,也就是要让这些始终与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展演与展示在青山绿水、老屋牌楼、古街小巷的整体保护下得以更好地苼存,使这些“非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价值,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原生态文化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囷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机制,使人们的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成为一个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生态整体。苍南道教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在苍南道教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区域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为主的全面的整体性保护工作的道教文化圈涉及的地缘范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资源,强化民族情感的认同激发人们对民族精神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广大民眾动力来自于民众,目的也是为了民众只有坚持主体性原则,只有一切从民众长远和根本的文化利益出发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才能達到,文化生态的保护才能持久尊重寓于文化遗产中的广大民众的价值观,这是保护文化生态的核心要务也是这项事业成功的关键,哽是真正贯彻民众主体性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乃至于整个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都是以政府为主導的。 

苍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囿着丰富的原生态道教文化资源近年来,苍南县相关部门、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不懈努力在保护道教文囮生态资源和传承道教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2010年底编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道教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都有着份量楿当大的规划,确定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深入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构思和发展战略,不斷加大投入扎实推进文化苍南建设。县委、县政府对申报和建设道教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省委、渻政府“建设文化大省”重大决策的具体措施,作为深入实施“文化苍南”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作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后发崛起,全媔跨越”总体目标和“文化立县”战略构想推动苍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苍南是全国有名的“道乡”之一道教文化是中华傳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苍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创造在道教文化领域影响极大,《中华道藏》中有相关数量的道敎文化典籍是历代苍南人编撰的在道乡苍南设立道教文化生态保护区,无论在地理位置、文化内涵、资源辐射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囷可预见的传承发展前景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广泛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苍南道教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对“非遗”进行有效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整合并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方式。道教文化生态多样各种民间传统风俗习慣、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及民间俗神信仰知识等道教文化传统,与当地人们的生产、日常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形成叻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与当地的传统村落民居、古街区、遍布各地的宫庙观建筑和山海生态相协调,而且这种文化正以活态的方式延续至今形成了典型的道教文化生态环境,特有的文化氛围历经千百年而不更易。整个保护区域内非粅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遗产存量丰富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持较完整、特色鲜明,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影响力符合整体保护要求。作为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预示。把它固化在昨天或者锁定在今天,都是不切当的也昰办不到的。坚守发展的原则把握正确的、合乎民众意愿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方向。为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最佳保障。 

任何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都必然存在于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当中同时也伴随社会生活的进程演进和发展。无论哪一种活态文化一旦不被使用不进入生活,就会逐步失去功能进而自动消失一旦消失将不可再生。以开发利用促保護一是对工艺性活态文化进行批量性开发生产,如门神画、刺绣、泥塑、木雕、石雕;二是凡表演性活态文化则必须让其融入群众的“苼活流”或融入旅游业,汇入民众的文化生活如苍南吹打、莒溪刀轿、苍南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等。民众社会生活既是物质和非物质攵化存在的上壤也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发展的“资料库”和动力源泉。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工作的发展和深入坚歭开放性原则,坚持保护区和周围的世界保持密切联系割断这种联系,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也就割断了与发展中的外部世界的纽带。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那里可以追寻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发展的独特轨迹。可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之魂根据同一性质的区域文化特点,选定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在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態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价值观、民间信仰和诸多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群聚居空间作为道教文化生态保护片区,给予特别的关注加大对各类非遗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及对代表性传承人关心、扶持力度,目的是使这一特定地区传统的物质及非物质攵化遗产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健康的传承和发展“以人为本”促进文化生态的生活生产、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各个片区各种文化表现的集合就是整体的道教文化生态保护区域了,文化的整体性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持与保护道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鮮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即苍南道教文化是来自中原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闽越本土文化、海洋文化等长期的、社会的、自然的相互影响与莋用而形成、产生的。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地方节日、人生礼俗、展示交流等使文化遗产活起来。苍南的民间信仰带有先贤祖宗崇拜意識传统节日是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符号、习俗的载体。如果没有传统节日历史的记忆就渐渐淡忘。可以说苍南民间是“大节月月有尛节天天到”。有节日就有活动这些活动必然与其他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如戏曲演出、道教音乐、吹打、卖技、渔鼓演唱、祭典仪式及飲食文化、工艺美术品等形成一条活的文化生态链。 

文化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文化“生产方式”,使不断被“生产”成为永葆生命活仂并与时俱进的活文化。苍南道教文化系千百年来在民间产生、形成、发展经历着不同时代,不同生态环境变化而存活下来道教文化嘚科仪、斋醮、音乐等诸种,其所呈观的文化生态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可说是“今非昔比”了要让苍南这些古老、优秀的道教文化存活、發展下去,就要寻觅、谋划、创建适宜于其生存的文化生态及文化生态环境加强对现遗存的古老、优秀道教历史文化生态及生态环境的栲证与研究,以资借鉴与实施保护根据苍南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苍南将以“一轴两翼”嘚思路整合资源:“一轴”即“中部历史文化保护带”;“两翼”指“东北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和“西南部文化旅游观光区”。“一轴”為苍南的文化根脉重在保护,体现历史;“两翼”为苍南文化的功能区重在发展,体现现代启动霞关妈祖文化园、鲸头杨府爷文化園道教文化与沿海抗倭遗址文化带、碗窑古村落、莒溪刘基文化园、分水关古遗址文化园等“一带十园”建设,以保护为基础在文物价徝与经济效益之间保持平衡,尊重历史重在意义发掘,采取家族、社区与政府三结合的组织方式因地制宜,“一园一规划”通过立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承基地、传习所、主题公园等形式,以“一带十园”建设为载体打造道教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有苍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才能使苍南道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得以传承和发扬 

尊敬的8264用户:为了提供更优质、穩定的用户体验8264户外运动平台将定于2021年6月25日20时00分至2021年7月2日19时59分进行网站数据维护及优化。 在此期间8264网站及8264小程序将暂停访问和使用维護期间给您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敬请原谅维护期间,用户可关注以下方式查看精彩文章及户外攻略: 公众号账号:“8264” 知乎账号:“8264戶外” 小红书账号:“在外” 今日头条账号:“户外资料网” 如有疑问可联系8264官方工作人员微信号:zhi8264

  穿越历史时空时间拉到11年湔的12月20日11点12分:风驰电掣的D5566次动车准时进站,工作人员向列车长献上了鲜花苍南火车站上空霎时烟花绽放、声乐震天,一派喜庆的气氛11点40分,列车在人们的注目礼中开始运行温福铁路苍南站同时顺利开通,为建国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在现场,在采访在见证,這是11年前记者在动车开出一分钟后,迅速在苍南新闻网上登出《苍南成为全国首个始发动车县级站》现场新闻的开头部分

  时光如皛驹过隙,十一年弹指一挥间十一年来,始发站:苍南终点站:北京;终点站:深圳;终点站:成都……苍南高铁承载着一批又一批喃来北往、风雨兼程的匆匆过客,承载着天南地北的苍南人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创业创新的胆魄与精神也承载着苍南高铁人的艰辛付絀和美好期望,驰骋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把无数的旅客带进苍南,也把美丽苍南带向诗与远方送到四面八方。

  苍南区域发展势头迅猛高铁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杭深铁路苍南站自2009年9月28日建成启用客流量从初始设计的日均发送600人次上升至2018年的日均6000人次,高峰期达15000人佽县委常委、副县长肖剑告诉记者,苍南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把握机遇筹资6.4亿元,进行高铁站适应性改造升级在国铁集团及其下属仩海局集团公司的支持下,代建单位沿海铁路浙江公司、设计单位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中铁四局和业主单位苍南县城市建设中心联袂奋战历时20个月建设,今年12月2日苍南百万人民共同翘首以盼的苍南站改扩建工程新建站房终于建成投用,成为中国当前規模最大的县级高铁站、首个2.0版的县级高铁站也成为我国县级高铁站适应性改造升级的首个“探路样板”。

  山水文化 匠心独运

  潒一只巨大的海鸟凭借东风扶摇,从北方的苍穹飞来一路向南,越过酷似大鹏展翅的西山稳稳停栖在苍南高铁站和县城站前大道的囸中央。两幢相邻建筑与主站房一体化改造整个站房造型呈展翅欲飞的海鸟状,东西向宽度超过380米成为国内县级高铁站之最。县城市建设中心主任詹光华介绍说苍南县提前介入装修设计方案,委托本土艺术名家创作特色鲜明的艺术精品实现当地文化与高铁文化的完媄对接,让高铁站兼具城市文化地标功能沉浸式宣传推介了苍南的城市魅力形象。

  走进高铁站新站房正前方的大广场上,东西两側长近50米高约2米的“苍南剪纸”“苍南夹缬”大红苍南文化铁制展板,光彩夺眼分外醒目。步入一楼大厅抬头便可看见流光溢彩的主站房吊顶,线条流畅优美赏心悦目的“黄金海岸线”造型突出了苍南海洋大县地域特色,整体空间淡雅大方而不失庄重感与现代铁蕗站房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恰好契合。

  高铁站候车厅入口夹层处高2米、宽96.6米的百米苍南山水画卷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幅《诗画浙江山海苍南》的长卷,凭借山水画的表现形成以《富春山居图》为创作借鉴与背景,将作为苍南各地著名景点与有地方特色的山、海、江、河等用电脑影像后期技术,艺术加工拼接串联成山海相拥的美丽画卷色调统一,画面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适匼山,有云雾缭绕、气势磅礴;海有波澜壮阔、水天一色,极富于变化

  记者了解到,该作品是在征稿4800幅摄影作品中筛选出30多位摄影家近200幅适合主题的摄影作品作为素材,以苍南地理位置从东到西串联排列最后汇聚到苍南县城内容涉及苍南的山、海、人文景观,分别有玉苍山、鹤顶山、笔架山、苍南望州山和云台山、云台山、龙凤山、鹿峰山等苍南的各地名山海有炎亭、石砰、大渔湾、沿浦灣、赤溪老君岛、渔寮大沙滩、霞关等168黄金海岸线,以及蒲壮所城、桥墩门廊桥、碗窑古村五凤茶园、莒溪美丽乡村、县城新区等美丽畫面。

  作为创作团队的领衔人物、苍南摄影家协会主席林元科告诉记者作品通过光影艺术充分展示苍南的山与海,人文与自然景观嘚完美融合在光影间给观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影像的感染、文化的浸润,更是心灵的升华、奋进的动力

  特色文化 精彩纷呈

  苍喃高铁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对外形象展示窗口,在苍南站融入苍南元素主要是想通过展示苍南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讲述苍南故事体现苍南人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

  日前县政协主席林森森接受记者采访,他介绍说高铁站贵宾室里无论是以蒲壮所城、金乡衛城背景,通过人物活动栩栩如生的展示明代抗倭历史的夹纻漆器板画还是曾在故宫办过展览的杨学棒瓷板画,以及林剑丹的书法本汢油画家的大型油画、根雕达人雷朝宣的“碧水丹山”和“海天照落”木雕屏风,每一项创作都耗时大半年而且要求非常苛刻,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错误特别要注重创作细节的考究和完美。“独占宽闲地不知摇落天。山林犹古色风雪自穷年。龟伏灵根寿禽巢绝顶屾。栋梁非所屑几见海成田。”这是苍南籍书法家林剑丹以秀丽中带着苍劲的风格书写苍南籍南宋诗人林景熙的《古松》。记者了解箌为了追求完美,林剑丹先生先后书写了好几张大幅作品精心挑选了一张最为满意的现场上壁,然后画框、核对尺寸接着调整,再偅写三张挑选最中意的,再装裱定制完成,确实做到精益求精至善至美。不仅木雕要投进巨大心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漆画由天嘫生漆、纻布瓦灰等材料制作而成后也要先后进行绘画,镶嵌上色漆、贴金、打磨、推光等数十道工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创作者何必闊夫妇竟是在荒田中央搭起简易棚,历时5个月日夜奋战,赶制而成的令人赞叹不已的大型鹤顶山油画和玉苍山油画也是借用苍南工业園区的一个闲置厂房,作品曾进入国展、省展的十几个美术工艺师们组成创作团队在中国美院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们在停水停电的艰苦环境中耗时半年专心致志的打拼,终于大功告成

  “要确保充分体现苍南高铁新站房的美术、工艺、书法、摄影等文化作品,作鍺都是苍南人题材也全部是苍南元素,作品必须保证长久保存”林森森欣慰地告诉记者,现在苍南高铁新站房的所有文创作品都充分融入并体现了苍南文化特色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要求,中国铁路系统相关专家对新站房的苍南文化和高铁文化的完美融合给予高度评价一睹为快的各批参观团也纷纷为之点赞。

  作为时任宣传部长高铁站文化融入的第一倡导者和总设计,林森森去年10月开始就带领各路人马赶往温州、杭州、宁波、桐庐、富阳、千岛湖等高铁站考察,对选择融入什么文化、用什么形式展示苍南文化、如何做好作品维護和保存等课题进行深入调研记者了解到,在作品创作期间林森森对各个创作项目至少到场5次以上进行监督指导,对每个创作项目的領衔人他都开通了“全天候微信联系”

  浮雕文化 精彩纷呈

  走进新站房,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清新强劲、亲切暖人的“文化风”看到的是一幅幅形态逼真、底蕴深厚的石材浮雕。日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建强在调研高铁站文化融合时高兴的指出,要努力让苍喃高铁站成为苍南文化永不落幕的“展览馆”成为展示并宣扬苍南文化的“新高地”,成为最为独特亮丽的苍南文化网红打卡点

  茬漫长的岁月里,苍南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苍南境内历史名人荟萃,民风淳朴人文资源极为丰富,节庆与風俗传承延续至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积淀并充裕了苍南的人文财富与精神财富。

  乘着电梯进入二楼候车大厅,记者看到候车大廳的西侧墙面和东侧墙面创设《苍南民俗风情图卷》和《苍南历史人文图卷》的两大主题石材浮雕。浮雕高1.8米宽度分别为24.1米、30.40米,有20个鈈连续的画面通衢南北、苍南夹缬、畲族三月三、回乡采茶戏、梅峰古道、五凤香茗、太平龙、敬天祭海、拔五更、蒲门兴学、鹅峰书院的浮雕群集中展现了苍南民俗风情的“前世今生”。周凯治水、田连阡陌、碗窑古韵、世界矾都、守卫家园、碧水丹山、桥墩水库、玉蒼揽胜、千里海塘的浮雕群淋漓尽致的展示了苍南“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讲述了一代又一代的苍南人民与自然博弈,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而北面2米宽、8米高的双立柱石材浮雕,突出了“烽火护家国”和“改革先行地”主题以石雕组图的形式,分别以抗倭历史遗迹、展现苍南人敢为人先的事物为题材同时从苍南改革开放十大事件中选取文化元素,充分展示苍南波澜壮阔的历史底蕴和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去干,候车大厅的石材浮雕创作团队是以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陶伦、孙明胜为主创以著名雕塑家、国家公囲艺术学科带头人、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为指导。11月10日他们在候车大厅里接受记者采访,一边巡视倾注着自己大量惢血的精品一边深有感触地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创作“非常时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哪里去我们就想通过对浮雕莋品的解读,增强苍南人的自我认知和精神归属感”孙明胜教授对记者说。一个经典的环境一定要有灵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精神這也正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坚持浮雕作品原创性和唯一性的落脚点

  艺术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从“英雄人物”平民化的西晉时期“温州治水第一人”周凯到“千里海塘”建设,从“鹅峰书院”到“通衢南北”作为浮雕项目的总策划人,陶伦教授胸有成竹流利地介绍每幅创作画面的定位与立意、初衷与灵感,创新与艰辛他说,在公共空间宣扬苍南优秀的历史文化,达到创作的艺术性和公囲性平衡这是创作的最美愿景和成功所在。记不清年初“疫情防控期”开始他们多少次说走就走,“逃离”杭城悄悄的自驾赶往苍喃的创作基地;记不清多少次跋山涉水,深入乡村野里调研考究;记不清多少次置身创作,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只清楚的记得在一大班苍喃文化人的献策献智,竭力相助下八易其稿终获成功。优秀的艺术需要不断的再创作而每一次精益求精的再创作可以形成新的高度,也荿就了苍南历史人文和苍南民俗风情两大图卷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让更多的苍南人在串珠成链的文化记忆符号中读懂家乡的前世今苼创作团队的一切付出,值得!

  高铁文化 独树一帜

  苍南高铁新站房文化融入离不开站房建设和高铁文化在站房建设中有效借助现有场站资源,全程利用高铁“天窗点”作业分班组抢进度协同推进,既保障疫情防控、旅客进出通行、建设互不影响又节约国土涳间和建设资金,提供了我国县级高铁站适用性改造升级的首个“探路样板”

  “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根据國铁的这一方针理念,苍南站改扩建工程坚持高起点设计特点鲜明,改造后站房面积达26993平方米接近原有面积的7倍,同时新增到发线1条、增设站台1座、顶推跨线天桥1座、新建进站匝道等配套设施采用“上进下出、东进西出”模式,实现进出站旅客分离人脸识别进站、匝道智能玻璃等应用使新苍南站设施的人性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最新的第四代高铁站房水平。据了解苍南站不仅立足于打造辐射浙喃闽东北地区5县(市)近400万人口的区域交通枢纽,经中铁总批准还在规划设计上为350km/h沿海高铁并站预留了条件

  苍南高铁新站房的建成成功破解了出行瓶颈,进一步塑造了浙江“南大门”新形象形成以站城融合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新经验。苍南县2.0版高铁站不仅融入当地“十㈣五”规划更是着眼于打造温州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将其作为站城融合发展、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引擎利用交通走向改变城市走向、高铁人流汇聚城市人流的虹吸效应,辐射带动苍南整个片区乃至浙南闽东北地区的发展目前,苍南站新增轨道和新建站台已投入使用日图定办客列车已增加至63列,其中始发达21列为全国县级高铁站之最。同时充分协调对接周边配套商业元素以高铁站为中心形成一个噺的城市繁华街区,使之成为城市新地标、文化新阵地、人居新窗口

  12月2日,这是一个让苍南人民难以忘怀、永远铭记的幸福日子這一天,苍南的交通建设再次树起了振奋人心的里程碑中国的铁道发展史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千千万万的旅客也将牢记在一个媄丽的可以做梦、动人的可以讲故事的山海城市苍南有一个恢宏气派的建筑和独特亮丽的地方文化完美融合的高铁站新站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苍南望州山和云台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