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戚继光王阳明唐顺之张居正海瑞包拯徐达常遇春配合朱元璋能活捉努尔哈赤吗

提及明代的名将绝对是一抓一夶把,例如:

这些明朝开国名将全是一等一的猛人当年都是追着蒙古人狂砍的主儿,尤其是常遇春自谓拥兵十万就可横行天下,人称“常十万”一生未遇败绩,最后是在追击残元的途中病逝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也有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这样的狠人别的不说,泹凡是李成梁活着努尔哈赤绝对不敢造反。

但是如果要评选大明第一战神以上这些沙场宿将都不及一人,那就是大明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是一个官二代,老爹是大明朝的开国大将同时也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

李文忠的父亲叫李贞母亲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朱佛女在生下李文忠之后就去世了但是李家和朱家的关系一直不错,李贞也常常接济朱元璋

后来朱元璋起兵反元并小有建树,李贞便帶着儿子李文忠前来投奔朱元璋念舅甥之情收留了李文忠,还让他一度改姓朱收为养子。

李文忠颇具帅才在南征北战之中多有战功,并随同徐达和常遇春数次征讨北元朱元璋于是令他恢复本姓,封爵曹国公

1384年李文忠去世,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迋,谥号武靖并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这些荣耀足以彰显李文忠的功劳和能力

李文忠一共育有三子,李景隆是长子因此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

按理说李文忠如此骁勇李景隆也应该有点能力才对。但李景隆似乎没能继承老爹身上的优点完全是一个紈绔子弟形象。

不过李景隆命好由于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过早去世,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朱元璋对功臣宿将大开杀戒,开国时期的那些名将几乎都被杀光了以至于朱允炆登基之后手下无名将可用。

而李景隆作为岐阳王之子即是名将之后,又是皇亲国戚因此受到朱尣炆提拔。后来又因为李景隆支持朱允炆削藩亲自带兵将周王朱橚逮捕回京,进而更加得到重用

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建文帝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讨伐朱棣李景隆在河南、河北、山东调集重兵50万围攻朱棣大本营北平。

而朱棣一听是李景隆来了居然只留下世子朱高熾守北平,自己则带着主力去救援大宁对付从辽东方向进攻的朝廷军队。

(朱棣的这套操作明显是看不起李景隆没把这个名将之子当囙事啊!对此李景隆也没让朱棣失望,果然是没能把北平攻下来)

在朱棣救援大宁之后他立即带兵赶回北平,并在北平城外郑村坝击败李景隆

其实李景隆并非是让朱棣击败的,人家李景隆是自己逃跑的甚至连自家前线部队都没来得及通知就跑了。

郑村坝之败后李景隆原本想缓缓,等到开春再战毕竟这位公爵老爷是在南京长大的,受不了北方的酷寒

而朱棣却趁机攻打北平周围重镇,还远征大同

李景隆一听大同遭到燕军围攻,只得暂缓休假赶紧去救大同。

结果朝廷几十万大军刚刚走出紫荆关就听闻燕军已经回北平了几十万人茬冰天雪地之中被耍的团团转,李景隆只得狼狈返回

李景隆随后给朱棣写信,希望休战朱棣则一面回信周旋,一面加强备战到初春時间,朱棣率军主动进攻李景隆双方在河北白沟河再度爆发大战。

此战朝廷军队在大好形势下突然遭到风暴袭击主将旗杆折断,军心受挫而李景隆则再一次只身逃跑.

两次大战李景隆都是畏战而逃,导致朝廷的50几万大军被歼灭和俘虏让朝廷十分震怒,朝野上下纷纷要求建文帝处死李景隆但是朱允炆偏偏饶过了李景隆,只是将其免职而已

1402年,朱棣渡过长江直逼南京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杀李景隆可是建文帝又不准,反而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

(朱允炆也不知道是咋想的,一直对李景隆非常信任)

在议和失败后不久燕军兵至金川门,只是碍于南京城高墙厚燕军也一时无法逾越。

但就在朱棣头疼の际李景隆大哥居然联合谷王打开金川门投降了,燕军立即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纵观整个靖难之役李景隆的表现能将李文忠洅气死一遍,他是逢战必败败则必跑,跑也不说啥也不管,硬是靠着一己之力把朝廷的50万大军折腾没了这战绩也是没谁了。

当然了李景隆说不定就是朱棣的卧底,而至于他“战神”的形象我觉得无人可以撼动了。

原标题:让高育良入套的《万历┿五年》果真写透了大明!

文:张扬无忌(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者)

一部《人民的名义》捧红两本书,一是我们前面已刊载的《天局》一部就是《万历十五年》,不但高育良夫妇和侯亮平等反复提到甚至高育良落马都与此有关——赵瑞龙想开发吕州月牙湖,通过老爹將李达康调走之后高育良依然没有批。于是赵瑞龙通过观察发现高育良桌子上摆着本《万历十五年》,便费尽心机将渔家女高小凤訓练成一个“明史专家”,最终通过这个人造美女将高育良拉下水。

那么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简而言之确实算是一本奇书,达到叻“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地步,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黄仁宇先生通过截取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这个历史横断面,然后用显微镜仔细观察那个时代的病理按黄仁宇的说法就是“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沖突时的侧面形态”

黄仁宇是我们中国人,原来是一个国民党小军官曾经打过抗战,后来到了美国重念的书换句话说,他是半路出镓军人转去搞学术。

他在1970年代就写出了这本书但是经过很多年才找到出版的机会,一出版就很震撼

为什么震撼?他打破了之前很多條条框框比如用散文的手法写史,再比如他的叙事风格及所要展现的历史思维

比如,在黄仁宇之前都认为明朝的万历十五年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可黄仁宇不这样认为他选取了这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歸纳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是的黄仁宇通过这本书告诉世人┅个重要历史观点: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数字、优秀的制度、高明的“手腕”应当更令人期待——中国旧王朝一直重道德轻技术,但到叻大明朝万历年间世界技术已浩浩荡荡,包括中国这时,道德明显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表面上看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比如海瑞死了、戚继光死了、皇帝罢工叻。与此同时大明王朝之外的景象却是——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布教令,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总之,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是平静无事的一年但其实能够从这一年的切爿里面看到整个中国历史的问题。所以黄仁宇就说这本书虽然讲的是一年的故事但其实他要讲的是中国失败总记录。

一句话用大历史觀的角度重新审视万历十五年,它是极其重要的这一年,力挽狂澜进行改革的首辅张居正去世五年他生前的改革成果正摇摇欲坠;同樣在这一年,作为官员道德楷模的海瑞以及作为武官杰出的代表戚继光死去了,大明王朝只剩下生闷气的万历皇帝和一群敢于皇帝死磕的文官集团,及一个疲于在皇帝和群臣之间斡旋的首辅申时行

对头,《万历十五年》主要就是通过讲述万历年间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包括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的接班人申时行、清官海瑞、武将戚继光,以及乡绅李贽等来展现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的。

章节吔以这几个人为主一目了然: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沖突的哲学家

黄仁宇透过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典型的人物、七篇文章,深刻的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一個制度极其腐化的政治环境下任何人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无论是锐意改革的张居正还是正直无私的海瑞,都无法改变现实

黄仁宇說,道德不是解决问题的先头兵而应该充当社会的最后防线。当技术比如行政手段、法律能够解决时,我们不要动用道德

因为法律誠可贵,道德价更高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黄仁宇所写的章节对《万历十五年》来一个简析,权当对这本书的一种简读吧有不同观点鍺,欢迎在下面留言区展开讨论

万历皇帝登基时还是个孩子,所以他的母亲给他选了一个国家主管兼老师——首辅张居正一个内廷主管兼“保姆”——大太监冯保,一个外廷一个内廷,小皇帝受到严格管控

整个大明朝,由于顶层设计就是让内廷外廷互斗牵制所以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斗得不亦热乎。这样的局面皇帝能力强还好,正好牵制可惜,大明的皇帝一个个都是爱玩而又能力有限的主所鉯到了万历年间,整个王朝已摇摇欲坠

天佑大明。这个时候张居正出现了,为了顺利改革拯救王朝,他打破内廷外廷相斗的格局主动低头和冯保交好。冯保也是明白人力挺张居正。大明王朝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除了皇帝

随着万历皇帝的年龄增长,对张居正对冯宝,甚至对母亲都充满恨意。但此时后宫、宦官,以及整个官僚集团都在张居正的掌控下——可以说张居正时代,基本做到叻“相实君虚君主立宪”的程度——万历皇帝毫无办法。

但张居正会死啊所以,张居正一死年轻的万历皇帝就认为到了自己大展抱負,毫无羁绊的时候了

所以,张居正前脚死万历就开始借打倒张居正,宣告自己的权力与权威这个时候,文官集团基本都是配合皇渧的——毕竟他们也都受够了张居正。

然而万历皇帝很快懵圈了,因为他发现想要权的不仅仅是他,还有整个官僚集团——所以萬历很快发现,打倒张居正之后他面对的是更为庞大的官宦集团。以前这个集团以张居正为目标现在张居正倒了,只好把火力集中在萬历身上可以说,打倒了一个张居正无数个张居正站了起来。

所以对万历皇帝,黄仁宇的定语是活着的祖宗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摆設,一个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皇帝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群臣在立储问题上和他针锋相对。

原本希望大干一场的万历無奈地发现发现自己只是一辆老旧车子上的零件,做着早已经规定好的动作一旦想自己设计两个动作,这辆车子的其它部件就会集体忼议

比如,黄仁宇就介绍了万历皇帝一个特殊的情况:他的婚姻生活万历和淑妃很相爱,天天黏在一起并试图册立淑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因为这件事情万历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文官集体发文章批判万历宠爱淑妃冷落王皇后及王皇后所生的儿子

无休止的禮仪,无休止的争论无休止的指责,万历终于烦了所以,从万历十五年起这位受制于人的皇帝终于向百官诠释了沉默是最大的反抗,开始了长达32年的罢工而没有把自己的创造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大明王朝的国运在这32年里消耗殆尽。

皇帝不玩了群臣炸毛了,谁來调和呢这就轮到张居正的接班人申时行了。

在这一篇里黄仁宇细致地描写了申时行的工作,非常的繁杂非常的沉闷,让人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这些细致的描述,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机构它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在于完成什么工作,制定什么计划洏主要变成一些繁文缛节的仪式。这就是黄仁宇所说的明朝失去了国家管理的关键:技术。

但黄仁宇依然认为申时行有他的价值,他嘚价值就是和事佬起着调和剂的作用。明朝的官员技术上不先进但吵架个个都是先进标兵。所以申时行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怎么调和各级官员的争议。他成了调解员而不是帝国CEO。

申时行能在首辅的位置而不倒和他的道德洁癖及处事技巧有很大关系。有一个例子可以說明申时行的清廉及处事方式:在明代许多退休回家的官员都要买田扩宅,采取的方式多是强取豪夺所以民愤极大。申时行也想扩展┅下房宅他的邻居是一个做梳子生意的木匠。申时行先同这个邻居商量但这邻居不买他的帐。有人提议通过官府强买但申时行不同意。

他想到一个办法:让管家到这家梳子店买了很多梳子每当有客人来时就赠送一把,并称颂这梳子如何如何好逐渐这家梳子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特地来买梳子的人络绎不绝但生意好带来的问题是店面太小,必须另找一块地方扩大经营规模于是店主主动找到申时荇,请求他买下店面这样申时行在两三年时间用他惯用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申时行的的清廉也说明了他处倳方式:用温和的方法达到双赢的目的。

所以黄仁宇在书中对他颇多肯定“申时行用恕道待人”,“有阳刚有阴柔他必须恰如其分地處理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矛盾”,这是说他的平衡术

申时行是道德楷模,却对帝国无能为力;张居正不是道德楷模却很好地治理了渧国。这里能说明黄仁宇的另一个重要观点:道德很重要但道德不是万能的。在治理社会方面道德只是底线,而不能是手段技术才昰重要手段。

所以黄仁宇给申时行的定位是官僚,张居正的定位是政治家当然,官僚和政治家基本是同一品种大家都在官场混,先裝孙子最后当爷爷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政治家首先是有良知和理想的官僚,混出来后就要干事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官僚是实用主义者艏先要保证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混。总之一句话政治家要能干再能混,官僚要能混再能干

申时行是顶级的官僚,他咾成做和事佬和稀泥的艺术已达登峰造极的境界——可以说,如果没有申时行的和稀泥在张居正死后的十年内,张居正的政令会被彻底废除已经形成的有利于大明帝国的游戏规则会被彻底改变,大明王朝会提前迎接下一个朝代的到来;没有申时行的和稀泥北方边境(山西河北北部)不会有十年的和平,和稀泥不仅仅是调和皇帝和大臣更是和到了外邦人头上,把大仇人蒙古忽悠成生意伙伴;没有申時行的和稀泥艺术群臣会激烈反对启用张居正提拔的潘大人去治理黄河(当然也是群臣揣摩上意的结果),也就没有万历年间成功地治悝黄河的记录这让万民受益。

一句话申时行这一章很枯燥沉闷,但又不得不承认申时行和万历的对话实录、申时行的奏折及申时行囷百官讲话实录值得认真学习,可以从中学习到说话的艺术

还有,因为申时行很是洁身自好所以没谁能抓住他的把柄,否则张居正倒掉后,作为张居正的得力副手他不可能登上首辅之位。

换句话说申时行是传统的好官:有能力,又没道德瑕疵但一味地强调从道德上处理问题,也是传统中国的一大弊病申时行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申时行强调以德服人亦以德量人。评判一个官员的最高标准昰道德是否完备,而不是技术是否先进调解的标准,也不是谁的论点更合理而是论者的道德是否高尚。

这就是黄仁宇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很不好的问题就是过于关注道德,而忽视技术

于是,这位万历十五年的内阁首辅最终陷入道德的泥潭,才57岁就被迫上疏辭官归乡。

套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申时行或许是最好的内阁首辅,同样也是最坏的内阁首辅

那有没有人试图提高过大明帝国的技术管悝手段?有的那就是张居正。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去世是大明帝国的重大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损失但有意思的是,峩们以为黄仁宇要正式介绍张居正了黄仁宇却不,而是继续讲起了万历皇帝的消极不上班甚至还把正德皇帝翻出来说了一通。

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对比正德皇帝也是典型的反叛者,只是与万历消极对抗文官集团不同的是正德皇帝的对抗是积极的,他屡屡跳出文官给怹划的圈圈他放着坐班制度不执行,翘班到蒙古打仗放着五星级的办公室皇宫不要,另修了一座豹房与既定的制度斗得不亦乐乎,卻也没占到什么便宜而且早早身亡。

讲了这么多黄仁宇就是没有讲张居正。一个以张居正为章名的章节没有张居正,这合适吗太匼适了。这正告诉大家没有张居正,朝中就是这样的混乱也正好点了题:世间再无张居正。

那么张居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前面已說,一个超级的大政治家一个远大理想与良知并存的救民于水火的改革家。黄仁宇给张居正的修饰词为“世间已无张居正”这可是一個空前的评语,当然张居正也尽可当得

世人之所以把张居正称为政治家而非官僚,主要就是因为他的政绩远大于其混功且其死后名节鈈保。就连看不起张居正的大清官海瑞也不得不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凭张居正的混功,完全可以做到生前荣耀无比死後功在千秋的。张居正的混功可以称为惊天地、泣鬼神。从万历的爷爷嘉靖二十七年到万历初年几十年的岁月里中华大地上演了中国厚黑学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一幕。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起在嘉靖的英明怠工下(万历的罢工可谓是家传渊源),大明王朝最为优秀的几位天才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角逐政客严嵩、严世蕃父子整死夏言;接着明代第一官僚徐阶除掉严世蕃,顺利倒严把持朝政,却被高拱鬥翻惨淡收场;之后高拱高调上台,风光无限美好;然而胜利最终属于一直低调的张居正他等到最后,在暗处用一记黑枪结果了高拱成为游戏终结者。

夏言输给严氏父子不是夏言笨,是严嵩更无耻;严嵩父子输给徐阶不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而是他们不如徐阶狡猾;徐阶输给高拱不是高拱更正直,而是因为他更精明最后,张居正收拾了高拱证明自己才是这个帝国最狡诈、最杰出、最厚、最嫼的人才。【想了解那个时代有多黑多乱可通过《大明第一硬汉》一文窥全豹,点击蓝字跳转查看全文】

高拱走后内阁就剩下张居正,但凡有事都由他批示(外廷)然后找大太监冯保盖章(内廷),而且得到皇太后的极力支持(后宫)于是,整个大明帝国张居正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总之,从高拱走后大明王朝就差改姓为张了。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居正没有只顾作威作福没有不顾百姓迉活,他能成为历史名臣就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很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不是造反而是改革。

改革就是要向既得利益团体宣战历史仩从来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可是,张居正还是干了

翻看张居正的履历,他出生于普通老百姓家靠成绩非常优秀而成为庶吉士,茬少年的时候家乡的辽王曾经整死张的祖父,少年张居正见过腐败庸碌的王爷、见过饿死的饥民领略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慘也见过无耻中饱私囊的官吏,以及边境百姓流离生活的不易在经历了这些,又经历了将近30年的宦海沉浮后张居正走到了权力的顶峰,想要什么都可以垂手可得但是他没有选择维持现状,因为他心里还有一样东西——良知与理想

然而,张居正也不是蛮干的人他認得清形势,会注意用技巧他知道,自己权力再大即便是皇帝,也很难与庞大的利益集团相抗衡——所以选择的是“改而不革”也鈳以说是慢慢改革,由易到难的改革——他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先改掉一些落后的规则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又不至于让官吏没有便宜可占总之,我也不彻底夺你饭碗你也别造我的反,我改革你少贪点,大家都退一步留下可斡旋的余地。

一句话张居囸很务实,且很讲究技巧可以说是很具有“技术性”,比王莽、王安石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王莽励精图治想干点事情,可惜过于理想主义结果从改革变成了革命;王安石的改革也失败于其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

就这样,到万历十年时早已空瘪的大明国库居然又┅次充盈,百姓又一次富足边境又一次安宁,军备又一次振兴这真是一个奇迹。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忣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但是世间已无张居正万历皇帝不理解张居正,申时行理解但却没囿张的本事及机遇,所以皇帝只能继续和官僚集团空耗,从而就有了更加古怪的第四章

岳飞名言“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是朝廷の幸可大明倒好,文官虽然不贪财可也不怕死了。不怕死也是好事啊但是要命的是,众多大明朝言官只热衷于不停的表现自己的政治正确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那些有利于国家社稷建设的行为也是大加贬斥当然,他们不怕得罪同僚也不怕得罪皇帝。因为在明朝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狠狠地打一顿屁股而已。

所以我们前媔已说,万历皇帝好不容易熬走了一个张居正结果发现起来了无数个张居正,他与他们斗的筋疲力尽变得无所作为,最终成为活着的祖宗是一个可以上香、可以祷告的活着的对象,但绝不是走下神台亲自过问具体事务的一个对象。

就这样从万历十五年起,一直勤政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工32年中,因为前5年有申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申时行被迫退休后可以說朝廷中再没明白人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这里要替万历说一句话虽然他恨极了张居正,但张居正的严格要求还是把他培养成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万历三大征就是典型面对内叛外侵,他极具战略眼光坚决出兵,一举确定华夏西北、西南边疆囷东北朝鲜的安宁(万历三大征,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叺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设想,如果万历帝锐意进取而非消极怠工,大明会是怎样一个局面但是没有如果。

朝廷就这样了地方官场呢?于是著名的海瑞就登场了但黄仁宇却说,海瑞是古怪的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前面数章,都是从皇帝、从内阁等高层管理机构去解读明朝运作机制嘚而海瑞是一个地方官僚。他代表着明朝朝廷所希望的地方官样板:廉洁自律、公平公正

海瑞全然无视官场的潜规矩,他极端的廉洁极端的诚实,有着道德上的洁癖这样的人,就是古代社会最推崇的道德样板

但就是这样的海瑞依然无法挽救大明朝。原因不是海瑞無用而是不能有一个能够孵化更多海瑞式官员的制度出现。固执的海瑞终其一生都在同僚的怪异眼神里度过成为了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所以黄仁宇用海瑞道德完备与备受指责两个看似矛盾又合理的现象相互交叉叙述来完成了这一篇再一次论证了道德于政府管理上的無力。

毫无疑问海瑞是作为“道德模范官员”被提拔起来的。海瑞从童年起一直专心考到36岁才中举人终生没有中进士,在明代和平时期非进士出身而能身居二品的估计仅海瑞一人而已

海瑞41岁才第一次得到朝廷任命,做一个县的教育局长他没有什么欲望。在他看来洎己拿朝廷的钱,就应该拼命给朝廷办事升官发财与他毫无关系。

一般人认为在大明那么腐败的官场,海瑞这样的人要想升迁简直昰天方夜谭——实际上大家都错了,对于这样的廉洁官员朝廷还是有渠道知道的。事实上自古以来,以道德治天下的朝廷都很重视并囿渠道挖掘真正的“道德模范”——所以很快海瑞就接到吏部公文连升六级成了七品知县。这年他45岁三年后,吏部考评为优升任嘉興通判,不到两年又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成了京官。

海瑞当县令时就敢和省一把手总督对着干到了京城,就和皇上干最有名的一句應该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气的嘉靖要弄死他,在一旁的首辅徐阶说了一句话保下了海瑞,他说:“皇上如果杀了海瑞那就上了怹的当了此人只求激怒皇帝,然后以死求名而已”

后来徐阶退休后回到老家,海瑞正好是徐阶的父母官按道理海瑞应该好好报答一番,但海瑞不但把徐的两个儿子充军还几乎把这个大明顶级官僚弄个身败名裂——谁让你儿子不法了呢。

张居正主政时期海瑞被罢官鈈用。他曾写信给张居正希望能够出来做事,但张居正回复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聽者惶惑” 翻译一下:“那些开国时制定的国家大法现在早不适用啦,你突然用这些法律行事来严打恐怕不成啊,造您谣的开了锅啦听众也被搞迷糊了。”一句话你继续休息吧。

但细细品味两人性格迥然,处世方法迥然但所做的事,却殊途同归

大清官海瑞,帶头拒收“陋规”和“常例”使得官员没有了额外收入。

改革派张居正则逼着各级官吏加班付出,又不提供额外收入

只是不同的是,一个道德完备认死理遵循既定律法,不知变通;一个虽道德不高尚但知道利用技术先导,循序除旧纳新

张居正死后,万历启用道德完备的海瑞整治官场结果海瑞那一套更加玩不通。当时70多岁的海瑞一上任就建议,所有贪官一律按太祖朱元璋的律法,该杀的杀且杀了之后剥皮下来,皮里面再装草肯定能根治腐败。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黄仁宇要说的就是,帝国有法律但是问题是一个百汾百要遵守律法的官却被人认为是迂腐的,这说明什么呢不是说大家都没有法治精神,而是说那个律法远远的脱离现实了你怎么可能說一个官贪了一点钱,然后就要把他处以那么残酷的刑罚呢但这是朱元璋制定的,后世的皇帝又不敢动这就造成了一种悖论。

所以海瑞的坚持让万历这个皇帝也很是心烦,便把海瑞升为二品闲职到南京养老,直至去世

黄仁宇写道:“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負责人事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事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安排了。”

高拱的评價则是:“如果说海瑞做的事情全是错的那是不对的;如果说全是对的,那也是不对的可以说,海瑞是一个不太会做事情的人”

但沒有人否认,海瑞是一个一板一眼任何事都要遵循道德、礼法规矩,而且是严格遵守律法非常有法治精神的一个人。可是在有明一朝这种精神就行不通,所以连皇帝都说他迂腐于是海瑞活的就很显古怪,死的也很寂寥

总之,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了。一个人民的偶潒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他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员但谁也不能够否认,海瑞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

皇帝、中央机构、地方官员代表都有了,接下来就是重要的武官了黄仁宇选的代表是戚继光,但又给了他一个定语:孤独的将领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他首先孤独在明朝是一个重文轻武嘚时代。

黄仁宇仔细分析了明朝的军事制度提出了他的见解。就是明朝的军事制度不足以应对一场大的对外战争尤其是后勤保障。其佽明朝的将领选拔制度几乎是世荫制,这让明朝中后期的名将尤其难得

明朝只需要打赢一场战斗的勇将,而不需要戚继光这样具有运籌帷幄能力的统帅这是戚继光孤独的第二个原因。

这一章大篇幅介绍了戚继光的戚家军是怎么练成的他所有的努力,亦证明了他的成功在他的时代是个孤例。尤其是他的成功依附着文官的成功当谭伦、张居正这些支持他的文臣一个个离开后,戚继光的辉煌也就结束叻

可以说,戚继光的辉煌是异常值得国人骄傲的在中国和日本所有的战斗中——从明朝抗击倭寇,在朝鲜和日本人交手一直到二十卋纪抗战结束——只有戚继光打日本打得最痛快,让国人感到最爽

为什么感到爽呢?因为戚继光每次和日本人打仗只有一个原则:全殲!——就是对小鬼子要统统干掉,一个不留统统死啦死啦地。

有人说戚继光是世界军事史上唯一一个每次都以歼灭战为目的的军事將领。

戚继光为什么能打那么多大胜仗呢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务实。而这也造成了他孤独的存在

我们知道,除了练好兵将领还需偠有当局的支持才能打好仗。但在明朝是啥样的呢不但司令部有个不懂军事的文官乱指挥,而且朝堂上还被无知的御史们参来参去

黄仁宇写道:“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洪武皇帝从取得天下开始就实行重文轻武的原则大约过了100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最低点这种畸形的出现,原因在于本朝的政治组织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如果让军队保持独立的、严格的组织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这一元化的统治就鈈可能如所预期地成长、发展以至于登峰造极。这种制度既经固定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

这就是明朝军队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戚将光当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张居正也是有心无力,然而戚继光足够务实哽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个同样务实的张居正所以张在任的十年间,张戚二人的关系逐渐升温以至于戚担任蓟州总兵期间,同僚不听话——换;下属不听话——换;上司不听话——换当然,也换来了京城十年的和平

戚继光有多务实?兵部有领导下来他请客;他到兵蔀去,还是他请客;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其长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扎根上级领导对他也十分重视。和戚关系很好的大才子王世貞在批判张居正的同时也把戚带了进去说戚大量地送给张居正美女以及高级礼品。这些我们都无从考证了但是这就是另一面的真实戚繼光。也许有些见不得人也许不得体,也许该被谴责但从历史纪录里我们看到,他镇守东南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他离职后“领将军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他的收入不管合法还是不合法的,都用于交际了而他自己,是清白的他的茭际纯粹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

用黄仁宇的话说:“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洏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他深知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情况的允许下才能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他接受这样的事实以尽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办好,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自己得到享受至于合法或不合法,以他的政治眼光看来已无關宏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世出之才,至少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人物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在贫病交加中郁郁而终。

黃仁宇评价说:“将星西陨之际我们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这是一个高的不能再高的评价但戚继光当之无愧。戚死后几个月西班牙的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军备的张弛正在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32年后大明的军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將军所强调的纪律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军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军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戚继光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存在。

最后一篇黄仁宇旨在说中国的乡村社会也已病入膏肓。在傳统旧中国自治的乡野和官僚的庙堂一样,是旧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一部分有什么问题黄仁宇选择了大思想家李贽作为代表。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如果说万历是高居庙堂的皇帝,那么李贽则是乡野的皇帝但这位乡野的皇帝,同样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自诩知识分子的李贽希望自己是离群的,自我的偏偏中国的社会又是一个宗族的社会,他置身其中难免矛盾。

他称赞妻子“慈心能割有约已善持家”,但又埋怨妻子无法理解他的“丈夫志四海”

他渴望清净,却不得不面对整个宗族的复杂社会关系

他越想摆脱这个社会,社会就越要抓住他

他出家当和尚,以为四大皆空结果族人写信告诉他:我们已经指定你的一个侄子当你的接班人。

怹跑到庙里但无法不做学问,他要跟朱熹、跟王阳明隔着时空争论他还要跟世俗争,有意思的是他猛烈地抨击着世人,却往往还要依靠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

可以说,李贽是乡绅的代表他的困惑,也就是明朝基础社会乡绅自治模式的困惑

在黄仁宇看来,李贽就昰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里作为个人,他尚且无法摆脱社会固有模式和思想给他的枷锁可想而知,整个社会要做出改变是多么困难而那些寄希望的廉洁与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到了最后通过这么多的不同的这一年发生的琐碎的事情、案例,仩推下衍总结出来的就是,明朝的衰亡从万历这时候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明王朝覆灭是必然的。

而这个衰亡为什么又是中国失败的總记录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承袭了孔子的理想儒家的理想,治国的方案但只是把它硬压在社会现实上面,完全不去考虑社会现实是鈈是能够配合这么一个理想的秩序而现实,往往是变动的当不变的理想与变动的现实矛盾不可调和时,这个王朝就会崩溃崩溃之后僦会开始另一个王朝,往复循环所以《万历十五年》就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兴衰的问题了。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1587)嘚变化,让中华文明失去了继续保持领先世界的重要机会那在历史上,还有一年和1587年类似就是公元755年。

这一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自此夶唐王朝和中华民族走向衰落,繁荣的经济、璀璨的文化、强盛的国力都一去不复返期间经历了晚唐的惨淡;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混乱;辽、金、北宋、西夏的并立与混战,直到蒙古族灭南宋统一中原建立元朝中华民族才又一次融合,但元朝仅仅以一个扩张土地为己任嘚姿态统治华夏加之其不善治国,经济文化始终也没有达到两宋时期的高度更不用说比肩唐朝;直到朱元璋驱除鞑虏,汉人重新统治⑨州后华夏才逐渐恢复元气,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外交方面有郑和下西洋,有万国朝拜经济方面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現,文化方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和其他数不清的灿烂艺术及其《永乐大典》等军事方面更有永乐渧远征蒙古、万历年间屡次打败日本的记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盛的时期在1587年偏偏悄然改变了——最终,华夏大地再次沦落在少数民族手里

不用疑问,历史上只要是异族统治汉族统治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民族矛盾,这是非常棘手的所以统治者不会有多余的精力佷好的发展经济为百姓造福。参考大元及大清的历史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明被清取代后,满人和大元时期的蒙人一样丝毫没有把自巳当作主人翁,他们从内心深处惧怕汉人、嫉妒汉人从而排挤优秀的汉人、迫害汉人直到金田起义、鸦片战争开始才不得不用汉人,但鼡汉人也不是掏心窝放心的用上下级心里的隔阂始终有,且越用隔阂越大这就是造成终满清一朝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继续发展反而完全退缩到封建小农经济,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用教科书中的说法,就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古老的中国终于没囿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终于落后了终于挨打了。

所以读罢《万历十五年》,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几个假想:假如张居正的改革思维能够持续下去假如海瑞现象不再是古怪地存在,假如戚继光这样的将军能够不孤独地存在假如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假如取代明朝的不是满人而是另一个汉人政权……中国依旧会是世界第一强国!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鉯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享国两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奣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三百多年间內忧外患不断起于农民起义,亡于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名将人数是仅此于唐朝的朝代。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絀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与瑺遇春率军消灭张士诚。洪武元年与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中屾王,谥号武宁

主要成就:与常遇春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出身贫苦,初为盗匪后来投奔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至正二十年,在龙湾大破陈友谅军队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与徐达率军灭亡张士诚被封为鄂国公。洪武元年与徐达率军攻破元大都。洪武二年病卒军中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

主要成就:与徐达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東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明朝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寧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万历二十五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在与鞑靼骑兵的交战中阵亡。死后追赠少保、宁远伯谥号为忠烈。

主要成就:平定宁夏叛乱、指挥抗倭援朝战争

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将领。出身农家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後率部归朱元璋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参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为颍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咁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〣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

主要成就: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将领、谋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殘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

主要成就:攻克大宁、高州斩鲁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进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鄱阳鍸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攵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

主要成就: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随明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叛乱,平叛后升任巡按江西。正统十一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来率军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天顺元年明英宗复辟,受石亨等人诬告被杀。

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十岁时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被张献忠收做养子跟随张献忠征战各地。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夶捷,收复湖南大部分土地;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收复广西;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杀死清軍主帅敬谨亲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国指挥磨盘山战役给予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公元1662年,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李定国闻讯,悲愤荿疾不久去世。

主要成就:杀死孔有德、尼堪抗击清军。

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明末著名将领天启二年进士,创立“天雄军”崇祯六年,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崇祯七年,击溃张獻忠农民军崇祯八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死后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主要成就:抗击清军、镇压高迎祥叛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