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七,第八期国债是不是在那家银行买以后就到那家银行对付

原标题:这家银行正式破产!473万儲户的血汗钱怎么办钱放哪里才安全?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包商银行最终被法院正式裁定破产,完成了破产的最后一道法律程序在我們的传统思维中,银行破产倒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可能。

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显示北京市第┅中级法院于2021年2月7日作出《民事裁定书》,裁定包商银行破产从此以后有着473万储户的大银行正式退场,没有逆转的可能了

法院的裁定書显示,包商银行包净资产为-2055.16亿元资产总额为4.47亿元,负债总额为2059.62亿元经调查审阅,包商银行在破产清算申请前已无任何生产经营也無任何在职人员。已经明显资不抵债且无实际清偿能力且本案现已无和解之可能。故请求本院依法宣告包商银行破产

最终裁定为:宣告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其实包商银行要破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2020年的8月份,包商银行就提出了因为严重资不抵债提出了破产申請2020年的11月份,银保监正式批复:同意包商银行进入破产程序!这次法院的裁定只不过为最终的破产盖棺定论而已

包商银行在中国虽然算不上超级大银行,但从规模和储户人数来看也算的上一家大银行了成立了22年,储户有473万这么一家大银行说破产就破产了,让人唏嘘鈈已

那么问题来了,473万储户的血汗钱怎么办

根据银行保险报的披露,这些储户的钱由存款保险赔付一家最高赔付50万,你看看银行吔需要保险兜底,众所周知2015年,我国推出《存款保险条例》这是我国存款市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存款保险条例》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如果你在一家银行的存款超过50万元,这家银行不幸破产倒闭的话最多只有50万元能够铨身而退,超出部分不在存款保险覆盖范围之内

存款保险机制意味着国家不会无原则兜底,任何银行破产都是有可能的以前由政府对存款做出的隐性信用担保,现在把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将由保险基金来承担。如果发生破产风险事件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偿付赔款。

可能感受到存款保险制度赔付包商银行储户的影响央行曾发出通知,授权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自2020年11月28日起必须使用存款保險标识

历史上,国内一共就有两家银行破产98年海南发展银行因为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遭遇挤兑而破产其次就是现如今的包商銀行了,当然如果要算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话,在2001年还有一个河北肃宁尚村农信社破产。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包商银行破产意味着一记警钟,银行破产并非不可想象对于银行不可盲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提到银行就认为是非常安全的,无论什么银行银行里的什么產品都深信不疑,这无疑是比较危险的一个事现在银行逐渐市场化,银行真成不了你的保险箱

答案就是:保险!现在连银行都需要购買保险为储户的钱兜底,你还看不清形势吗

一:保险比银行多一份私密性

二:保险比股票多一份稳定性

三:保险比房产多一份灵活性

四:保险比理财多一份安全性,早规划早锁定,早增值早受益,终身稳定的现金流!

央视财经也曾提醒过:利率往下走我建议大家应該早点去买保险。

因为保险它的定价是市场利率越低,基本上保障是越来越贵保险公司是特殊的银行,是真正“存钱”的地方;而普通的银行只是“放钱”的地方买保险就是买倍数,在无形之中放大了你的资产

在资产配置的序列中,保险是我们家庭财务的守门员擁有着巨大的金融价值,可以实现锁定利率、强制储蓄、潜在养老金准备和现金流转换等功能!是金融界公认的最持续、最稳健、最安全嘚“长期稳定现金流”

保险投资如同一场长跑,重要的不是你某一段的速度而是你能否以一个合适的速度达到终点,安全性和确定性昰保险产品最重要的特性

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安全是投资的第一要义保证投资安全,注意规避风险保住本金始终贯穿巴菲特投資生涯的始终,他曾经就说过:

人生就是一场投资任何赌注都可以下,前提是你要输得起投资最基本的三条军规:第一,保住本金;苐二保住本金;第三,时刻牢记前两条

众所周知保险产品最大的特点从功能上来看就是保障,从投资的角度上来看最大的优势就是保夲所有的本金和收益,都会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每年强制自己存一笔钱,你会发现你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很大影响但如果你坚持存钱,久而久之在复利的影响下是一笔可观的积蓄。

鸡蛋永远不要放在同一只篮子里大家如果理解了这句话,就会明白保险才是永远的财富的道理保险具有强制性、安全性、长期性等特点,是家庭理财最好的金融工具!当危机来临时你已做好准备,就可以安枕无忧地渡過难关了

点击开通你的保险人名片

原标题:金融营销的十大搞笑话術

文章来源丨财金阅读(ID:goldread365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金融产品在营销时总会有一些或几点我们认可的因素才会购买,过去我们只有在银行购買没什么选择,是卖方市场现在银行越来越多,金融机构逐渐进入混业经营时代很多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金融产品,而且还有一定嘚同质化趋势当投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时,就逐渐进入了买方市场(投资人逐渐拥有了主动权)当我们投资人有了主动权的时候“选择”就变得极其重要。

那么当面对各类金融产品和“推销话术”的时候您知道哪些推销话术是没有专业底蕴的吗?哪些话术其实不具备购买依据吗今天和朋友们交流“金融营销的十大搞笑话术”,不专指任何一家金融机构也不代表任何金融机构的观点。

可笑一:峩们信誉高他们是个人开的

现在银行间的竞争很激烈很多地方逐步开设新的银行机构,除了过去的国有商业银行外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信用社等等各类银行越来越多,当银行间竞争达到短兵相接的时候有些银行的营销人员就会用一种最初级、最没專业水准的营销话术来挽留客户“某某家银行还能存款?那都是个人开的弄不好哪天就黄了,我们是国家的银行啥时候也黄不了,千萬别去那家银行存款”

分析:我们国家的银行大都是股份制的,没有哪家银行是个人开的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分别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例如工商银行,全名叫“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资产已经在上市前进行了剥离,现在国有银荇的性质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都是“上市股份制银行”另外还要说明一件事,我们国家之所以在国有银行基層之上又鼓励更多的银行形式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要与国际接轨,让银行走入市场化过去只有国有银行的时候,银行的服务是怎样的银行的不良资产又是怎样的?只有在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股份制银行形成“鲶鱼效应”,才能打破垄断才能促进市场良性发展,財能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和降低不良资产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在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制度陈旧、服务质量低丅、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很慢的旧局面,正是因为银行市场走入市场化有了更多的所谓“小银行”,这些大银行才开始改变最终受益嘚只有我们投资者。

所以作为一名专业的银行人士,贬低其他银行说人家随时都可能黄掉,恐怕有失职业道德更有失专业水准,连銀行的性质都没弄明白这样的营销人员何谈专业能力?能信任吗

可笑二:收益率低是因为更安全

有些时候当客户问金融机构为什么收益率低时,营销人员竟然会说“我们收益率低是因为安全他们收益率高是因为不太安全”,这样的回答其实很可笑因为金融机构的各類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不可能出现哪家金融机构有“独家秘籍”最多只是产品出现的时间先后的问题,当一家机构推出一款产品后鼡不了多长时间其他机构就会效仿作出完全一样或是类似的金融产品,所以在产品结构一样或类似的时候,不存在谁的更安全谁的更危险;

那么,为什么同样结构的产品在不同金融机构销售的收益率不同呢原因有三。

每家金融机构的网点成本、人力成本、经营成本不哃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同,就像做生意一样成本高自然价格高,成本低自然价格低同样的产品但是各家金融机构的成本可是鈈同的,所以产品收益就出现了差异;

金融机构和商家是一样的有的要求多赚钱,有的要求薄利多销如果一家金融机构过于强调利润,那么给予客户的收益就自然不会太高;

因为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是客户最为敏感的内容对于敏感内容金融机构的策略也不同,例如有嘚银行把超过存款利息的理财产品看作是“辅助服务的手段”,属于次要配合的角色有的银行把高收益理财产品看作是“重要争夺客户嘚武器”,属于战略重要地位这时对应策略重点就产生了不同的收益率,有些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不惜提高产品的收益率甚至不惜放弃銀行的所有利润,全部分配给客户;

所以如果营销人员把自己销售的产品收益率低当作是营销卖点,真的挺可笑

可笑三:过去收益都實现了以后应该没问题

这句话是金融机构营销人员使用率最高的话术,营销的可信度较高且成功率也较高,这句话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方面是对于“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这句话确实没有错另一方面是对于“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这句话就是一种推测有时甚至昰故意放大产品的历史业绩来诱导客户,正是因为这句话对于有些产品是“真话”而对于有些产品是“假话”所以极具隐藏性,而营销囚员往往愿意打这样的擦边球来引导客户

一般像基金类产品、债券类产品、保险类产品、保本浮动型产品经常用这样的营销话术,虽然囿些产品的宣传单上用很小的字标明“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预期”(或是类似的内容)但几乎很少有人能看得到,所以营销人员依然在鼡这种可笑的话术来引诱你

很多浮动型的金融产品背后都要依托于“趋势投资”,就是说趋势如果延续历史有可能重演,趋势如果终結则收益一定会有变化甚至是亏损本金,这句可笑的营销话术如果用到“趋势投资”的金融产品上有时可能是极其危险的。

例如:2006年2007姩出现过跨年度的股市牛市行情如果在行情结束的时候有人用前两年的基金业绩来推荐新基金,则客户最终的结果是深陷其中难道这樣的案例还少吗?

例如:利率进入下行通道时债券市场会迎来机遇,但是一旦进入升息通道时则债券市场的收益就会降低2008年金融危险箌现在债券市场已经经历过多次的牛熊转换,近两年来又走出了上升行情所以去年很多债券型基金收益丰厚,但是随着利率市场的稳萣,未来降低通胀为经济的主要基调则升息预期增加,那么现在购买债券型基金就不一定会获得去年的高收益一旦升息还会减少收益,甚至低于定期存款利息收益;

例如:保险业务中“储蓄型保险”产品近来投诉特别多有些甚至被央视曝光,就是因为此类产品在很多姩前卖给客户时告诉客户是固定收益加上预期收益基本都能超过5年期的定期存款收益,其理由就是拿出曾经的预期收益来推测以后结果很多此类产品到期根本没有存款利息收益高,所以被投资人投诉这样的投诉案例以后还将被不断爆出,我们拭目以待;

可笑四:我都幹了这么多年了

有些金融机构的营销人员会强调自己的“资历老”一旦客户对产品产生疑问时,往往会说出“我在XX行业都干了这么多年叻你还不相信我吗?”这句话看似合理但其实和金融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干了很多年能说明产品没有风险吗?能作为客户对产品放惢的佐证吗显然是不能的,“干了很多年”只能说明可能有从业经验这句话完了之后应该是更为详细的产品解释。

投资人在购买金融產品时往往容易被这样的所问非所答而误导,你明明是对产品有疑问可对方却是在强调他的“资历”,这种回答往往是在转移客户的紸意力避重就轻的进行错误引导,所有如果以后投资人再遇到这样的“营销话术”时,可以用两种回答温和一些的回答是“我相信伱的经验和能力,所以才想请教您关于产品更多的信息我觉得别人都不懂,也只有你这样的资深人士才能弄明白”;强硬一些的回答是“如果你是专家那就给我详细讲讲如果连你都讲不明白,那你们单位的整体金融素质还真需要怀疑我有理由担心你们的能力”,客户茬购买金融产品时一定切忌不好意思提问,该问就问该质疑就质疑因为我们是用血汗钱在投资,要为自己负责任要为自己曾经的付出負责任如果对方回答的不满意就可以终止投资。

在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还有一类话是营销人员经常使用的“如果那么”,如果说前一点提及的“历史成绩”是以过去进行引导营销那么现在这个词组就是用未来的可能预期进行的收益推测,当营销人员向客户推荐产品时会列举出未来此类投资可能出现的情况当然都是尽可能的好预期,而且往往会把这个好预期无限的放大从而引起投资人的购买欲望,从營销策略讲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之所以说是“可笑”,是因为很多营销人员经常用这个词组只宣传乐观预期而很少甚至不用这个词组說明悲观的预期,而这样的词组又可以让营销人员处于免责状态因为人家说的是“如果”,没说“一定”

例如:曾经有很多银行发售過“保本浮动型”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其收益率会标注“0至18%”甚至更多要知道如果该类产品要想获得超高的收益需要满足很多严格的指標要求,而达到这样的要求概率极低但是银行的营销人员往往只强调那个最高的收益,而且会用“如果那么”来轻松的解释,让投资囚感觉好像达到这么高的收益应该比较容易一时间各家银行开始逐鹿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有些银行甚至会将最高预期标注到25%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绝大多数的此类产品都没有达到最高收益甚至连基本的银行利息都没有超过,部分产品甚至是0收益;

同样很多挂钩股票、基金、黄金等波动标的的理财产品也是这样的营销方式,营销人员利用假设的美好预期无限放大产品的未来而投资人一旦收益落涳或损失本金,才发现原来预期是有两面性的有可能好也有可能坏。

其实金融机构为了招揽客户向客户赠送相应的礼品本无可厚非这昰对投资人的一种回馈也是一种尊重,但是如果拿“赠品”作为引诱客户购买某类金融产品的营销手段就显得非常的拙劣也非常的可笑叻。

金融机构有时为了达到产品销售的预期目标会配备一些赠品作为客户回馈这种礼品的本身其实是一种“附属品”,是额外的惊喜泹是有些营销人员往往忽略了对产品的钻研和介绍,见到客户一开口就是“这个产品不错我们有赠品”,要知道“赠品”本身不是我们購买金融产品的原因购买金融产品的原因一定是:一这个产品适合我,二这个产品我看懂了三这个产品我愿意买,用赠品这样的小恩尛惠诱导客户购买产品只能说明营销人员的业务水平太低,理解能力太差对客户不负责任。我们投资人也一定要正确看待所谓的赠品动则几万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资可不是儿戏,且不要把赠品作为购买产品的理由

“赠品”在各类金融产品中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项目,有则更好没有也无所谓购买金融产品应该关注的内容是:一产品的潜在风险及应对,二产品的收益率三产品的适合度,在這三点都满足的情况下才是对比哪个有赠品再倾斜哪个产品

例如:当投资人对某一类基金比较认可时,这时此类基金有多个产品在发售买任何一款产品的区别不大,这时投资人可以关注哪家银行有赠品再作为最后的选择依据

可笑七:他们说应该差不多

当营销人员向客戶介绍一款产品时,当被投资人追问产品的未来和收益预期时有些营销人员由于没有做好“功课”,而且对此类投资又不太懂往往会搬出所谓的“专家意见”,这个专家有时候会冠以头衔例如“XX基金公司或XX保险公司的领导说应该差不多”,有时甚至连头衔都没有直接用“他们说应该查多多”来向客户解释,要知道这种目标转移的所谓“差不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是苍白无力的,你作为金融机構的营销人员正在销售这样的产品,难道连你自己都不了解吗用别人说“差不多”向客户解释难道不可笑吗?

我们投资人当面临这样囙答时且不可相信其内容,很多金融机构销售的产品本身就是“代理销售”销售单位和产品发行单位本来就不是一家,销售单位说发荇单位的领导或专家说这类产品“应该差不多”怎么能可信呢?谁会说自己的产品不好呢如果好就说出好的道理,而且不应该是别人說而应该是营销人员自己通过学习、深入了解、消化、总结,最后得来的结论是要有理有据的,是要说的清清楚楚的如果我是投资囚有哪位理财经理向我这么解释“他们说应该差不多”,我直接转身就走因为我怀疑这个理财经理的业务能力、怀疑他的职业操守,怀疑业务能力是因为他自己都说不明白怀疑职业操守是因为他不敢承担责任,而是推给别人一个没有能力没有操守的营销人员向我们推薦的理财产品能买吗?

可笑八:我说的你还不信

有些时候金融机构的营销人员愿意卖弄自己的“老资格”“老关系”,当一款产品实在說不清楚或者不愿意给客户解释了就会用“我说的你还不信?”这样的内容来逼迫客户有时候客户莫不开或实在不好意思细问,就只恏购买

其实“我说的你还不信?”这句话看上去比较委婉而且有突出熟悉关系的感觉,但其实这句话是有强制销售内涵在其中的因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不信我你还信谁?”“我的话不信你是在怀疑我吗”“咱们这么熟你难道不想相信我吗?”有潜在的攻击性和强淛性如果客户不同意购买就意味着客户对营销人员的公开怀疑,有时候客户真不好意思把关系闹僵有时候客户真的问不出其他什么问題,被营销人员将了这么一军反而一激之下就购买了产品。

其实“我说的你还不信”这句话本身对产品没有任何的解释,跟产品的构架和投向没有任何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心理暗示,所以说出这样话的营销人员很可笑,“你”又能代表什么呢“你”说的就一定对吗?不讲产品光靠“你”就确保产品没有问题了而因为这句话购买产品的投资人其实也很可笑,人家连产品就没有解释光靠他说的就可鉯购买了?这样对自己的资金是不负责任的啊!

有些投资人问“那人家都这么说了我咋说啊?说多了好像不相信人家似的”好办,当峩们投资人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可以靠“转移法”或“转嫁法”来解决,转移法就是把提问的主体转移给他人例如:这个钱毕竟是家里嘚钱,我一个人也说了不算得回家和爱人商量一下,咱们很熟了那是不用说的但是我爱人比较较真,她一问起来我要是回答不上来僦不能让我买啊,所以有几个问题你还是给我详细解释一下吧,转嫁法就是转嫁到其他金融机构上例如:这款产品某某银行的理财经悝上次给我说过一次,说不能轻易买啊我觉得你们说的都有道理,都是为我好所以,为了解决我的疑虑有几个问题你再帮我解释一丅,言外之意就是:有人和你观点是不一样的你也别想骗我,相信你可以但必须给我详细解释解释,如果能说服我我就购买两种回答都可以,第一种回答委婉一些第二种回答强势一些,投资人可以视情况而定

可笑九:买这款产品的特别多

有时候我们去购买某类产品是,营销人员会说“这款产品可好了买这款产品的人特别多”,这类营销话术是在利用客户的“从众心理”就是别人、大家、很多囚都做了,言外之意就是“你还不放心吗”这种从众心理常常会麻痹客户,客户会简单的认为比我懂得的人多了,比我投的钱更多的囚也多了那么多人都买了,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我也就买了吧。其实运用这类话术的营销人员,根本没有运用理财的基本原则就昰“适应性原则”,其他人可以购买不见得我也可以购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我!客户之所以可以購买此类产品是因为“他适合”,而不是因为“别人都买了”对于客户来说如果因为这句话而购买了产品也挺可笑,他(营销人员)说佷多人买了就真是很多人买了很多人是多少人?很多人买了就说明产品安全就说明适合我吗?真理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上还是那句話“很多人买”不是我们购买产品的依据。

我是客户是投资人,当我问营销人员关于产品内容时他跟我说“很多人买了”,这叫所问非所答多少人买不是我作为客户应该关心的问题,我关心的是产品的内容是产品是否适合我?如果营销人员说适合我那么就要说明怎么适合?为什么适合其实,真正专业的营销人员可以使用这句营销话术但必须有延伸的辅助说明,例如:购买这款产品的人特别多大多数客户和您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比如客户XXX和客户XXX都是和您一样的情况,所以这款产品真的非常适合您,如果营銷人员这样回答就意味着对投资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对是在为客户着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产品推荐,这是负责任的说法

可笑十:再鈈买就没有了

有时候金融机构的营销人员会采取一种“饥饿营销法”,就是告诉客户“数量有限欲购从速”或者“再不买就没有了”,讓客户有一种量少需排队的饥饿感投资人往往因为怕买不到而仓促成交,其实金融机构的产品都是循环运作而且具备极高的同质化,幾乎不存在唯一的产品所谓的卖完了就再也没有了是不现实的,最多是这期卖完了但是还有下一期和不断的循环产品。

产品额度没有往往是营销人员虚构的假象投资人且不可把这个因素当作是购买产品的依据,总之产品没讲清楚就不能购买,如果营销人员用这句话來诱导客户客户一定要冷静,不要轻易“被营销”

当投资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询问“这期产品卖完下期什么时候发售?”洳果营销人员说“下期什么时候发售可不一定”这时千万别信,不信您可以再问问“如果我有2千万想下期做那按你说的就不一定了呗?”对方一定会说“没关系我现在就给您预约下一期产品,争取让您第一个买上”原来有钱就什么都能买上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投资人购买金融产品的依据一定是“适合自己”,一定是建立在对产品充分了解并充分认可的前提下其他与产品无关的营销话术或购買借口都没有任何意义,且不可被营销人员误导钱是我们辛辛苦苦的赚来的,必须为其负责任理财非存款购买需谨慎。

想要提高大单茭易率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及营销实践能力!

《中国财富管理顾问营销实战-四商一法》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作序推荐

高淨值客户大单成交的实战宝典

特许私人财富管理师指定教材

财金阅读独家限量100本作者签名版 先到先得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中国财富管理顾问营销实战-四商一法》

客服投诉热线: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舉报电话: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