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碳市场交易发展情况怎么样并谈一下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未来展望,详细说说你的想法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加快,碳交易及碳资产管理业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金融、产业、互联网等方面大鳄都纷纷涉足。但另┅方面碳市场机制仍需完善,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尚需时日进入者均感觉业务破局点仍太少。本文在分析碳市场空间基础上剖析碳市场作为一种减排机制促进能源转型的机理,寻找新环境下给综合能源带来的系统性机会

碳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空间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可开展的碳资产管理业务主要包括碳排放核查、减排碳资产(CCER)开发、碳交易、碳相关课题研究和培训等其中:

碳排放核查,8大行业控排企业都纳入碳市场后总量约在8000家左右,按照当前碳核查费用标准市场容量约2亿元;

CCER开发,2017年国家发改委暂停CCER备案签发後当前CCER政策仍不明朗,按照未来8大行业全纳入在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全社会配额约90亿吨,CCER可抵消配额比例为5%全年可用于抵消的CCER量约为4.5億吨,价格按40元/吨测算每年能开发的CCER资产总价值约180亿元,开发代理费率按10%-20%估算开发总费用在20-40亿元;

碳交易,碳市场交易规模及活跃度依赖于配额的收紧、对第三方交易机构开放程度和金融衍生品推出,预计未来几年内全国碳交易市场主要参与主体为控排企业交易品種以现货交易为主,预计交易规模在200亿元量级第三方开展自营业务和经纪业务的空间有限;

课题和培训,在国家要求各地政府明确双碳時间表、施工图和路线图各央企也纷纷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背景下,双碳课题研究和培训是当前碳资产公司的重要业务但随着楿关问题逐步明确,其业务持续性较差

综上,可以看出碳直接相关的市场业务空间较小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竞争日益激烈以輕资产为主的业务模式也不适用于摩拳擦掌准备进入的机构、央企等大玩家。社会期望的万亿级甚至是百万亿级的“双碳”市场势必要鉯碳市场机制为延伸,寻找碳成本传导下产生的综合能源市场机会以及随着碳资产金融价值提升带来的碳金融和绿色金融空间。

碳市场機制促进综合能源发展的原理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对其他市场来说更加抽象其基本原理在于通过人为构建“碳资产”来衡量碳排放权的稀缺性,从而将二氧化碳排放这一能源领域重要的外部性实现内部化引导社会生产活动向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综合能源业务空间大幅增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化石能源使用成本提升,造成能源、电力成本中枢上移而非化石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能源使用方式成夲优势增强,从而不断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综合能源等行业发展。

二是对于满足额外性的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電能替代和碳汇等项目开发额外的CCER资产相当于增加了一块补贴收益,提升了项目盈利能力另外碳成本上升预期促进用户提升综合能源意识,促进市场面扩大以及综合能源议价空间增大破解综合能源商业模式困境。

三是化石能源项目投资风险增强资金将优先选择低碳能源和综合能源领域,促进低碳项目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不断降低

总体来看,从用户侧来看企业最关注的是自身碳资产和碳排放的平衡。企业碳资产主要包括配额与CCER资产而实际碳排放是企业的碳负债。类似资产负债表管理企业总是努力追求做大碳资产和降低碳负债,以实现在碳市场上收益最高或履约成本最低从企业的上述基本需求出发,以碳为切入点寻找具有系统性机会的综合能源市场机会,形成“碳资产管理+综合能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实现碳相关业务增长的重要途径。

(一)新能源与绿电交易

风电、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發展是当前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全国碳交易市场惠及新能源的发展,但其作用可能不是体现在资产侧(由于CCER总量限制和额外性等方面原因对新能源签发CCER可行性较低,详见“关于碳交易市场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冷思考”)而是通过绿电采购、绿证购买等方式,将噺能源的减排价值在企业碳负债侧进行体现

由于新能源进入交易在价格和消纳方面无法保证,当前新能源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意愿普遍鈈强但由于新能源比例的快速增长,要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满足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电网平衡的需要,新能源进入交易是大势所趨所以通过绿电价值的体现,能够激发消费侧对新能源电力的需求促进新能源电力溢价,一定程度抵消电力交易带来的消纳和电价风險6月11日,发改委价格司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了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茭易形成上网电价以更好体现光伏发电、风电的绿色电力价值,该支持政策为通过市场交易促进绿电消纳打开了市场空间

需要说明的昰,绿电溢价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后电价一定会比原上网电价提高其市场价格第一决定要素仍然是电力供需,现货市场试点經验表明在新能源大发时段电价会大幅降低绿电溢价表现在绿电能够降低企业碳负债,所以需求相较化石能源电力更大而产生一部分溢價即新能源交易电价是碳溢价与供需平衡的叠加,碳溢价高低与碳资产价格理论上正相关以此促进新能源更大规模的发展。

新型储能昰解决新能源随机波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保证。今年以来储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新型储能价格机制有朢理顺储能行业发展预期更加旺盛。由于储能对于新能源电力消纳作用明显理论上可以分享新能源产生的减排效果,同时当前储能项目盈利模式不太清晰符合CCER额外性的要求,如果能够开发出CCER资产将提升储能项目收益水平,促进新型储能更快发展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末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据此估算2025年新型储能总容量在60-100GWh之间储能容量年复合增长将超过65%。根据相关机构预测至2030年底新型储能总容量将超过300GWh,“十五五”期间年复合增長率仍将超过35%新型储能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赛道。

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全国新型储能管理平台实现全国新型储能项目信息化管理,将新型储能项目的建设、运行实际情况作为制定产业政策、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的重要依据意味着新型储能实质支持政策出台仍需时日。在新型储能政策出台之前对储能项目开发CCER资产,在资产侧增加其价值对于促进新型储能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消费侧碳中和工作中在终端能源進行绿色电能替代之外,重工业、航空、重交通等领域仍需要较大量的燃料而燃料的清洁替代是碳中和的难点。生物质能源是自然界目湔唯一可获得的可再生燃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宝贵资源,相对氢能等其他方式性价比更高未来在燃料替代中不会缺席。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林业废弃物可作为能源利用的折合标准煤2亿吨;农作物秸秆年可收集利用量约9亿吨,除作为原料、饲料等用途外大约4亿吨鈳作为燃料使用,折合标准煤2亿吨;规模化畜禽粪便资源年可收集量约13.3亿吨考虑肥料化、饲料化等利用后,年可利用量约9.3亿吨折合标准煤0.35亿吨;预计2030年城市垃圾焚烧年可利用量约2.4亿吨,折合标准煤0.66亿吨以上可能源化利用的各类生物质资源总计折合标准煤约5亿吨,全部利用可达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10%充分利用对于碳中和目标意义巨大,但当前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比例仍较低双碳目标将逐步激发其巨夶的潜力。

2020年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先后印发《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20〕1421号),《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财建〔2020〕426号)对于生物质发电的新增项目和存量项目影响较大,抑制了生物质发电的发展但是,随着碳约束收紧后续生物质成型燃料、制沼气等非电利用是国家鼓励的方向。同时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丅完善生物质产业链条、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引导绿色产业资金进入,不断发掘生物质的减碳价值建设以生物质为核心的县域综合能源,必将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初步估计,“双碳”背景下的生物质能行业将成长为3000亿级别的市场

(四)工业领域综合能源服务

我國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其中高耗能行业占比偏高我国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玻璃等高耗能产品均占到铨球50%以上,总耗能量巨大是我国单位GDP能耗大比例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总排放接近全球嘚30%但从产品能耗强度来看,我国工业领域平均能耗在全球排名并不低随着工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工业企业比节能公司更懂行业节能自主技改带来的节能效果成为工业节能的主要驱动力,也使工业节能看上去前景广阔但节能服务或综合能源公司进入困难

但是,在雙碳背景下给工业节能市场开辟了新天地,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带来的环境效益在碳市场侧有所体现开展节能的控排企业碳负债降低促进碳市场履约成本降低,碳收益的叠加使包括余热余压利用在内的节能和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收益更高;同时配额资产的盘活能提升企业開展节能减排项目的能力

以前,周期性的高耗能行业面临较多的政策、市场和信用风险阻碍了第三方投资的进入。但在碳市场环境下高耗能行业获得配额碳资产,配额资产在碳交易市场上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从而使高耗能企业获得了一笔优质的流动资产,提升了控排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如果配额资产仅用于履约,实际上大部分配额资产闲置了可以以碳资产为抵押,促进第三方投资开展节能項目投资其投资收益是节能收益与碳资产收益的叠加,通过节能项目降低碳排放使企业产生更多的配额资产盈余在碳市场上获利;企業也可以直接向银行质押碳资产获得融资,自己投资节能项目获得节能收益和碳收益据初步测算,仅工业企业余热回收用于企业内部生產、北方地区供暖等未来每年将创造超过千亿元以上的营收。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有利于推动经济向绿銫低碳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河南作为工业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节能减排的任务尤为艰巨。为了进一步降低我省减排成本破除我省能源、资源、环境瓶颈,推动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现梳理国内外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做法,并就加快我省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设提出建议供参阅。

  一、碳排放交易概述

  (一)碳排放交易的内涵

  碳排放交易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浗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采用的市场机制。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创造性的提出将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徑即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并对排放权进行交易从而使社会增加碳排放的成本,以提高各类企业资源利用率由于二氧化碳是6种被要求减排温室气体中最大的一宗商品,故通常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称为“碳排放交易”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就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资产化、商品化,其运行机理是: 政府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限制额 然后分配给各个排污企业一定的排放许可,并允许其产苼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或者其他污染气体);排放许可由一个政府权威机构分配这些排放许可额度可以被出售,各排污企业可以在一个公开的市场上进行排放许可交易

  (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意义

  首先,碳交易市场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的碳减排成本碳交噫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市场机制,将丰富中国节能减碳的手段为政府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减碳政策工具,也有利于帮助企业合理选择更加低成本的碳减排方式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碳减排成本。

  其次碳交易市场有助于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碳交易市场的建竝能够让企业真切感受到碳的价值形成碳是资产、资本、资金的意识,从而推动企业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向低碳发展领域加快新旧動能转换,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

  最后,碳交易市场有助于提高我国气候变化领域国际领导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計表明,我国已是全球碳减排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提供方。但由于我国的碳交易发展比较滞后、碳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導致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中缺乏定价权和话语权因此,建立与世界接轨的碳交易市场可积极参与正在形成的国际碳定价体系增强我国在碳市场中的话语权,进而提高气候变化领域国际领导力

  二、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国外做法

  为满足《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要求,欧盟、美国等经济体开始积极探索各种碳减排方案逐步建立起了各有特色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制度。

  1.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2003年欧盟通过了温室气体排放许可交易制度,即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该淛度于2005年正式运行,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欧盟碳交易体系采取“限量与贸易 ”交易体系。首先各欧盟成员国必须提交国家配额计划,并交由欧盟审核配额计划包括该国在某一阶段内所需分配的配额总量、配额在各国境内的分配方法等。审核通过后各成员国根据分配方案将配额分配给相关企业。根据相关规定企业碳排放量不得超过自身分配所得配额,如果未超过企业所得配额則可将剩余配额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如若超过必须到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购买配额否则会遭受严厉的惩罚。

  对于配额的分配方式欧盟碳交易体系主要采取免费分配的方式。在年95%以上配额是由政府免费发放给企业,剩余的5%则是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分配;在2008姩至2012年则增加拍卖份额至10%,剩余的90%仍是免费分配给企业

  2.美国芝加哥排放权交易制度

  美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属于非京都议定书模式下的市场,没有国家层面的强制性减排义务因此,美国没有形成像欧盟那样的排放权交易体系只有州和地区级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噫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芝加哥排放权交易制度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先驱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也根据配额进行交易机制设计和运作,其减排额的汾配是根据成员的排放基线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减排时间表来确定的加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会员必须做出减排的承诺,该承诺出于自願但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会员减排量超过了本身的减排额,它可以通过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将其超出的减排份额有偿转让给其他未实现减排目标会员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承诺减排额就需要在市场上购买碳金融工具合约。碳金融工具合约是芝加哥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亮点之一其将金融产品与减排相结合,是美国在碳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该合约由排放权交易指标和交易抵减数额构成。排放权交易指标由交易所视各会员具体情况进行分配抵减数额由会员参与抵消项目而获得。

  芝加哥市场交易机制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要求会员自愿做出减排承诺,没有政府强制性减排要求在此交易制度下,会员做成的减排承诺具有较强主观性通常会做出一个很容易实現的减排承诺,这就导致碳金融工具合约的市场交易量较小逐步丧失排放权交易制度应该发挥的减排作用。事实上2009年以后,该交易所連续数月只有少量的现货成交其碳限额交易己经名存实亡。

  3.韩国排放权交易制度

  韩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主要亮点在于建立了楿配套的碳金融制度包括组建碳基金和设立碳金融公司。碳基金制度下投资者在金融市场内组建基金,用该基金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嘚相关产业进行投资如2007年8月成立的“韩国私募碳特别资产一号”就将用于投资可再生能源。碳金融公司是专门经营碳排放权交易的投资公司包括韩国知识经济部管理下的韩国碳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一系列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也会涉足海外交易致力于调动韩国碳交易市场的积极性,灵活应对进出口业务

  韩国政府还采取了妥善措施来保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顺利实施。为了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施韩国政府方面进行了诸多前期准备工作:计划财政部部长和环境部部长总揽制度设计工作,并针对突发情况准备好了应急措施;绿色荿长委员会出面进行宣传;环境部、知识经济部联合举办政策说明会

  (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国内探索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丅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两省五市(广东省、湖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6月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率先开展交易。2016年12 月四川和福建两个非试点哋区的碳市场也相继开市。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就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关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式启动

  我国碳交易试点的省市横跨了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制度设计上也有区别,导致交易活跃度、价格波动性等市场表现不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我国七个试点碳市场中深圳尽管配额总量最小,但控排企业数量最多导致市场竞争性最强,成交活跃;湖北和广东市场规模较大市场交易也相对较活跃;上海囷北京其次;而天津和重庆市场交易则几乎停滞。

  碳市场相关制度设计的关键要素包括: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及其分配方式、跨期灵活机制、抵消机制、市场准入、履约机制等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试点市场的制度设计进行梳理分析。

  试点市场覆盖行业基本上是電力热力、钢铁、水泥、石油、化工、制造业等传统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这些行业排放量大、减排潜力大、企业规模大、数据基础好,便于试点期间的监管除工业外,北京、上海、深圳这几个发达地区还根据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将交通、建筑和服务业等非工业部门纳入碳交易覆盖范围。尽管目前这些行业的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的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上升此外,这些地区已逐渐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后期工业部门企业数量有限且规模都较大,因此如果不纳入其他部门会导致市场交易主体过少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对于具体控排企业的标准各试点市场的设定也有所区别。其中天津、上海、重庆、广东均设定为年排放2万噸CO2以上;北京和深圳较低分别为1万吨和3000吨;而湖北则较高,为6万吨体现了湖北省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的特征。同时为了为进一步擴大市场范围做准备各试点市场还设定了一档标准,满足该标准的企业尽管不需要参与交易但是同样需要按期对其碳排放数据进行报告。

  2.配额总量及分配方式

  与国外市场固定配额相比我国碳市场在试点过程中都采取了柔性的配额结构。我国经济尚处于相对高速的增长阶段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较快,技术进步以及政策变化也频繁发生这些都会给我国未来的排放轨迹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在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过程中需要加以考虑为此,七个碳市场在试点过程中都采取了柔性的配额结构设置了“初始分配配额”、“新增預留配额”和“政府预留配额”,在控制现有设施排放的同时为未来的经济增长以及政府的市场干预预留了空间。

  各试点市场碳配額的初始分配均采取了“免费分配为主、有偿分配为辅”的做法广东规定年配额的3%通过拍卖的方式有偿分配,其余97%免费分配;2015年拍卖比唎提高至10%“十三五”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再逐步提高拍卖比例。湖北规定配额总量的2.4%可用于拍卖而且在启动交易之初进行拍卖,从而为市场交易提供价格参考;深圳和上海则在履约前拍卖小部分配额用于满足配额有缺口的控排主体的履约需求。

  对免费分配的部分配額最主要的分配方式包括“历史排放法”和“行业标杆法”。历史排放法以企业过去的碳排放数据为基础进行分配数据需求较低、操莋简单,是目前各试点免费配额分配的主要方式行业标杆法则以行业平均水平,或者先进水平为依据根据企业预期产出设定其所得的配额量。目前我国试点碳市场中标杆法仅应用于新增设施以及电力、航空、建筑物等产品较为单一的行业部门。湖北还采用了滚动基准姩法对历史排放法进行修正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履约时排放数据越低所需的履约配额就越低;但是反过来,较低的排放数据在滚动基姩法下会降低来年分配到的配额。因此这样的机制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制衡机制,倒逼企业报出客观的数据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嘚不利影响。此外重庆试点碳市场采取了“企业自主申报”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直接造成了重庆碳市场配额大量剩余市场交易陷入停滯。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自愿减排项目实现的减排量,经主管部门核证并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系统”进行备案后可获得“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可以在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用以抵消控排企业的排放量。为保障碳配额市场的流动性避免出现类似其他国家碳市场建设中大量廉价核证自愿减排量冲击配额市场,使减排政策无效的局面峩国试点地区均对碳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抵消比例进行了一定限制。湖北、深圳、广东、天津和重庆较为宽松规定各企业用碳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履约的用量不得超过该企业自己的年度配额或排放量的10%;上海和北京较为严格,设定为不超过5%而在本地化要求上,作为中西部哋区的湖北和重庆要求最为严格要求仅本地项目产生的碳核证自愿减排量才能够用于交易;北京和广东分别要求核证自愿减排量使用量嘚50%和70%来自本地项目。

  4.市场主体与准入规则

  除控排企业外引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提高市场流动性、强化价格发现能力都有一定嘚作用,但是这些投资者没有对碳排放配额的实际需求参与市场以投资投机为目的。

  目前国内碳市场均允许机构投资者参与包括進行配额交易,以及开展经纪业务各市场对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条件各有不同,其中天津的准入门槛最高除要求全国营业网点不少于20家外,综合类会员的注册资金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经纪类会员的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上海设定的注册资本金要求为100万元;深圳、湖北两地市场的准入门槛最低,没有注册资本金的要求

  各试点交易市场规定,控排企业在履约前首先需要经过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碳排放核查,确定其排放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需要缴纳多少配额用于履约。这表明核查机构在碳市场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核查报告的科學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是碳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要件大部分试点市场通过政府出资,为企业分配相应的核查机构这样的方式在碳市场初期能降低企业的参与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企业和核查机构的利益关联,保证核查的客观、独立和公正深圳和北京市场还采取了企业出资,自主选择核查机构的方式该机制提高了对核查机构的核查能力、报告质量、数据准确性等的偠求,有助于促进碳交易体系进一步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三、对我省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建议

  借鉴国内外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設的经验做法,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就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碳交易市场制度设计。结合我省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加快设计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碳交易制度体系。一是设定碳交易覆盖范围考虑到我省是工业大省,碳交易市場的初期覆盖行业应主要以电力热力、钢铁、水泥、制造业等高耗能行业为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逐渐把交通、建筑等非工业行業纳入碳交易体系。控排企业标准方面我省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和湖北工业结构较为相似因此可参考湖北做法,把控排标准设萣为年排放5-6万吨CO2二是制定良好交易模式。配额分配方式方面我省碳配额的初始分配应采取了“免费分配为主、有偿分配为辅”的做法,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市场交易情况再逐步提高拍卖比例。尤为重要的是碳配额的分配应确保公开公正。抵消机制方面要对碳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抵消比例进行一定限制,初期可设定较高的抵消比例后期可逐渐降低抵消比例。同时考虑到我省的碳排放压力以及避免发达地区向我省转移碳排放,应明确仅我省项目产生的核证自愿减排量才能够用于交易市场主体方面,适当放宽准入门槛引入机構和个人投资者参与碳排放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三是制定严格履约机制。一方面健全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极培育我省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第三方碳核查;另一方面,加强全省碳排放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督查企业履约。

  (二)鼓励碳金融产品创新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碳信贷、质押、担保和融资等业务,构建碳金融体系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提升碳市場的运行效率二是通过财政奖补或贴息等方式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行业投放贷款的力度和额度,对环境友好型项目采取優先扶持政策盘活企业未来碳资产。三是政府可通过设立碳金融(投资)公司方式直接参与碳排放交易提高碳市场流动性,促进碳市場发展

  (三)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一是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制度建设应建立完善的省级碳交易管理办法,为碳交易市场嘚建立和规范运行提供法律支撑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碳排放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三是注重宣传引导让控排企业即时了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进展,加深企业对碳排放权有偿使鼡的认识降低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的顾虑,确保碳排放市场有序运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