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投资经典书箱对股市有什么帮助?

  •   在投资领域,林奇基本上可以说是与巴菲特、索罗斯同一量级的传奇人物,其实战和理论都堪称杰出,但国内传媒对他事迹、学理的传播却相对有限。证券市场正越来越热,沪指近日已多次冲击千九,无论如何,在这个当口

  • 作为价值投资的另一面大旗,彼得林奇的操作策略无疑极具参考价值,但我认为林奇的操作方式只有天才能做得到。我们要学习的是其基本的战略指导思想,和那些对巴式投资者有价值的战术细节,而不是同时持有上千只股票和

  • 如果说巴菲特是神坛中的偶像,那么彼得·林奇就是平民中的英雄,更加容易被普通投资大众所接受。 这位前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备受世人推崇不仅是因为他创造了共同基金管理

  • 彼得林奇在13年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中承受的巨大压力,从一个统计数据中可见一斑------他一共先后投资过15000多种股票!而你不能不佩服的是,林奇在谈起这些股票时如数家珍。他是如何发现并追踪这些股票

  • 1.想赚钱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钱投入一家成长中小公司,这家公司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利,而且将不断地成长。 2.个别投资人的优势在于他没有时间压力,可以仔细思考,等待最

  •   很多人认为要在股市中成为大赢家,必得有很高天赋才行。像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奇才肯定是天赋了得。可彼得·林奇第一次上《华尔街一周》节目时却说:“投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很多人都会说,这是

  •   2007年2月27日,中国股市上演“黑色星期二”,深成指大跌9.29%,上证指数 ( 行情 论坛 )跌幅也高达8.84%,分别创下两市近10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沪深300 ( 行情 论坛 )指数下

  •   “不买可能错过,买了可能是过错,这是一个两难选择。”站在投资迷茫的十字路口,大家可以看一看有200年历史的美国股市,借鉴一下投资理财传奇人物彼得林奇总结出来的股市跌涨理论--—“鸡尾酒会理论”。

  •   大牛盛市更需理性投资,真正成功投资者都是坚持独立的买卖标准,不被所谓热点所惑。巴菲特是这样,彼得林奇亦如此。 彼得林奇在选择投资行业的时候,总喜欢低迷行业而不是

  • 彼得·林奇是个投资奇才,作为一个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维更现代、投资技巧更新颖复杂,但我们从以下投资规则中能够看出,在骨子里他依然是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脉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


· 知道合伙人软件行家

毕业于西北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在在西安电力学院进行网络推广维护工作!


 虽然有关于股票目标价位的种种理论,但一般来说,投资者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二、大盘是否见顶。
  三、量度升幅是否达50%或100%等。

  所谓前期阻力位,是指当股价接近前期阻力位时,如果不能再增动量,则跃过此阻力位的难度会非常大,投资者不妨出局或减仓。股价运动过程中,每次高点的形成都有其特殊原因,而这一高点一旦形成,将会对该股后续的股价运动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则是该点位附近被套的筹码在股价再次运动至此时会产生解套要求,再则是股价行进至此时投资者会产生心理上的畏惧,获利回吐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如果前期阻力位,特别是重要的阻力位没有被有效突破的话,或者投资者此时对股票的定价存在疑惑的话,则可以考虑减仓,如果正好处于市场的高点,则有出局的必要。

  在通常情况下,个股与大盘的联动性还是非常强的,大盘处于升势时买股票赚钱的概率远远超过大盘处于盘势或跌势时,如果大盘见顶,则差不多90%的股票都会随之下沉。故判断大盘是否见顶是考虑是否卖出股票的一个重要指标。按这种方法操作有几点需注意,一是对大盘的见顶迹象和信号能有一定把握,其次要承担另外不随大盘表现的10%股票此时继续上升的风险。也就是说。这一方法要求能看对大盘,另外,也要有“舍得”的勇气至于量度升幅的方法,有几点特殊之处:首先,这一方法不是所有股票都适用,一般用在强势股上更为有效;第二,量度升幅的股价起始点需要小心处理。如果不能很好把握,最好不要使用该方法,否则,会误导自己或别人。

  除了上述的三种方法外,有经验的投资者还有其他很有效的方法,如指标法,该法既可用于日线,也可用于周线或月线;平均线法,看股价是否跌破某一均线;顶底背离法,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方法都有不完善之处,使用时不可过于机械。另外,在最高点卖出只是奢望,故不应对利润的不圆满过于计较,以免破坏平和的心态。在市场里,如果过于苛求的话,到头来都只剩一个“悔”字:悔没买,悔没卖,悔卖早了,悔仓位轻了……所以,在投资上留一点余地,便少一份后悔,也才有可能小钱常赚。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高点后还有更高点!一般能看相对高点,绝对高点是不可能的,建议学学相关股票的书箱就明白了,要回答这个问题三言两语,怕误人误事,弄不好起反作用叫你跳崖啊!!!

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说看几个指标,就能知道,那也没人在股市亏钱了。如果能看出主力的意图,和操作手法,你就能找到高点。

用F 8切换到小时或分钟走势,看KDJ和MACD等常用指票看有没有短期出现高点的可能。

一般短期拉升做顶的股票,高点的判断比较简单,如果放量(例如3亿左右的小盘股,一般在25%左右量能)滞涨,或者带量跌破短期的10日均线并无法收复,基本就是无力回天,见顶信号。
如果一直沿着斜坡或者波段运行的长期上涨股票,如果有效跌破30日线和底部支撑,短期(一周内)不收复的,基本见顶。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当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皇帝、加强集权,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切都尘埃落定以后,一个新的苦恼也随之而至。那就是死亡。

  秦始皇面对着广阔无垠的大好河山,享受着花样翻新的锦衣玉食,体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当然希望这种人间享受永远保持下去。但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谁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秦始皇也不例外,面对着自己人生的巨大成功,行使着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权力,秦始皇不甘心自己最终化为一坏黄土,他要长生不老,他要成仙,在生死问题上他要开天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上演了。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闹剧呢?

  这场闹剧中的主角是谁呢?闹剧的序幕是如何拉开的呢?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天下统一刚刚两年,秦始皇开始第二次出巡,这次出巡的目的地之一是泰山,因为秦始皇这次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秦始皇因泰山封禅来到了齐地,在齐地秦始皇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对秦始皇的后半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徐福。徐福向秦始皇灌输了长生不老的思想,并四处为秦始皇求仙问药。长生的幻梦让秦始皇怦然心动,他一次又一次地资助徐福出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福东渡,这一举动成就了徐福航海家的美名。而徐福却没有成全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愿望,一次又一次蒙蔽了秦始皇。

  最终,这场闹剧化为一场求仙问药无疾而终的悲剧。

  那么,徐福为什么能瞒天过海,欺骗秦始皇呢?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到底上演了怎样的故事呢?

  这位徐福,是齐地的方士,他对秦始皇晚年政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所谓方士,就是懂得神仙方术、通晓如何长生不老的人。徐福,《史记·秦始皇本纪》写作“徐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写作“徐福”。其实,“市”即“福”。

  徐福乃一介方士,他怎么能够影响到秦始皇呢?秦始皇晚年,希望长生不老的心情非常迫切,而方士徐福的神仙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徐福向秦始皇灌输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想,这就是神仙思想。

  什么是神仙思想?方士们认为:天地问存在着可以永世长生的神仙,普通人如果能吃到仙药就可以成为仙人,长生不老。这种思想对于困扰于生死之间的世人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徐福向秦始皇介绍的这种神仙思想,在秦始皇看来,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前所未闻。

  神仙思想在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在中国的齐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沿海一带,尤其盛行。只是秦始皇没有听说过。因为赢政所在的秦国,靠近中国西部,那儿还没有神仙思想。这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齐地近海,而秦国地处陕西、甘肃一带,齐地与秦地一东一西,地理环境不同,所以产生的思想文化也不同。秦始皇到了齐地,听了徐福的介绍,立即觉得眼前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种新的思想让他沉迷,让他如醉如痴,如沐春风。此时他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有神仙,普通人吃了仙药以后,也可以羽化成仙,长生不老。神仙思想对凡常百姓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对于天下至尊的秦始皇,也同样如此。

  为什么神仙思想会产生在齐地呢?这缘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海市蜃楼的存在。所谓海市蜃楼,是指在海上航行或在海边生活的人,会突然发现空中映现出远方岛屿、城郭、楼台的影像,非常美丽,就像现实中的真实生活画面一样。齐地临海,海上独有的海市蜃楼,令古人生出无限遐思;而古人又不具备解释海市蜃楼的科学知识,所以,很容易把海市蜃楼理解为海上仙山。海市蜃楼的变幻莫测,在古人眼中充满了神秘色彩。海市蜃楼的具体形象成为营造神仙居住之地的实证。

  二是五行之说的流行。齐国的邹衍最早提出“五德终始”说。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齐地流传得也比较早,而按照五行的理论,齐国所在的东方是主生的,既然主生,容易让人联想到长生不老,这也是神仙学说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它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体系。

  三是三神山之说的产生。海市蜃楼是古人的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海市蜃楼被一些方士描述成海外仙山。这样,齐地逐渐产生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之说。三神山之说产生于战国末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期已经非常流行。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经派人人海寻求二三神山,但是,谁也没有能够找到三神山。

  三神山特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山。这三座神山藏匿于渤海之中,蓬莱海市蜃楼山上有仙人,也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山上的宫殿都是黄金白银建造,远远望去,就像是天边的云,虚无缥缈,引人人胜;但是,一旦等你来到山边,神山与宫殿立刻消失在海水之中,杳无踪影。而且,常常是不等船靠近神山,一阵大风就将船刮得远离了宫殿(《史记·封禅书》)。

  那么,三神山有什么独特魅力呢?

  第一,三神山有长生不老的仙药;第二,三神山可遇而不可求;第三,三神山可见而不可登。古人并不明白三神山即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找吧,找不到,但是,人们又常常可以在海边看到;所以,越是找不到,越是被海边的齐人传得沸沸扬扬,令人心驰神往。这样,三神山在齐地就被“炒”得越来越火。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享受到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至尊至贵,但是,唯独让秦始皇感到遗憾的是不能避免死亡。对于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秦始皇在人间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死亡却是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利剑。封禅泰山让秦始皇第一次知道了齐地的神仙文化,人原来可以通过吃长生不老药,获得肉体上的长生。当秦始皇听到徐福的神仙思想时,他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他奢望的长生不老的愿望似乎可以实现了。

  对求仙愿望达到痴迷状态的秦始皇,立即无条件地接受了神仙思想,也接受了求仙人徐福,并迅速行动起来,立即采取措施,开始为成仙而努力。

  首先,他立即答应徐福的海上求仙要求。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徐福向秦始皇介绍了海上三神山有仙人居住,如果能够虔诚斋戒,再派出童男童女,可以到海上去寻找仙药。秦始皇立即答应了徐福的要求,“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

  徐福第一次见到秦始皇,就向秦始皇提出,你要给我船,你要给我人,你要给我钱,我去替你找仙药。秦始皇可不是一个轻易被忽悠的人,他运筹帷幄,兼并六国,六国国君都败在他手中,想从秦始皇的兜里掏钱,那可不是一般的人。但是徐福却能轻轻松松办到,他一番话就把秦始皇完全忽悠了,于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出海,求仙去了。

  徐福走后,秦始皇又相继相信了卢生、韩终、侯生、石生等方士。

  徐福一去,如泥牛人海,杳无音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又增派燕人卢生寻求碣石山的仙人。卢生是继徐福之后第二位受到秦始皇信任的方士。卢生一句“亡秦者胡也”,使秦始皇立即启动了大规模地对匈奴作战和修筑万里长城的工程,虽然秦始皇对匈奴的战争和修建万里长城绝不是因卢生一言而定,但是,卢生的话肯定点燃了秦始皇攻打匈奴的熊熊烈火。同年,秦始皇又派韩终、侯生、石生寻求“仙人不死之药”。

  到了卢生受重用之时,围在秦始皇身边的已不是一个方土,而是一批方士。当徐福从秦始皇的兜里掏了一大把钱,开着船带着人走了以后,很多人都觉得徐福发财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效应。其他人也觉得可以像徐福那样,到秦始皇的股市里面淘一桶金,所以陆续有人找秦始皇去兜售各具特色的神仙学说。秦始皇是来者不拒,所以,卢生到来之时他也深信不疑,马上就派卢生去寻找仙人和仙药。卢生是燕人,徐福是齐人,都是靠近海边的人。除了徐福与卢生以外,秦始皇又信了一大批方士,这一大批人都从秦始皇那儿得到了政府的“财政补贴”,然后纷纷替他找寻仙药去了。

  随后,秦始皇自称“真人”。

  秦始皇的“一人”思想极为浓厚,为此,他兼并六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垄断“朕”字为皇帝的专称。但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突然改变自称,他下令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从自称“朕”到废“朕”称“真人”,不过九年时间,秦始皇的自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卢生的一番话——卢生的“真人”说,使秦始皇自觉主动地更改了称呼。

  卢生的“真人”说怎么能让秦始皇相信了呢?秦始皇可不是白痴,也不是弱智。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横扫六合,秦始皇基本未犯什么过错,他可是个有勇有谋的人。那么,卢生靠什么忽悠了秦始皇呢?

  卢生给秦始皇讲了三点:

  第一,“真人”就是仙人。卢生诡称,真人人水不沾水,人火不感到灼热,还能凌云驾雾,和天地一样万古长存(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燕[ruo,弱],陵云气,与天地久长)。

  第二,求仙遇阻事出有因。秦始皇求仙多年未有成果,原因是“物有害之者”,有人妨碍秦始皇见到“真人”,所以才会屡求不灵。

  第三,人主必须辟恶鬼才能见到“真人”。天地间有“真人”,也有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所以,人主的一切行动都要保密,包括人主住在哪儿,都绝对不能让其他人臣知道。一旦被人臣知道,就会惊走了“真人”(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只有秦始皇做到居无定所,居无人知,才可能得到长生仙药(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平生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唯一没实现的就是长生了。在求长生的强烈欲望中,秦始皇早就被各种神仙的说法与诱惑冲昏了头脑,听了卢生的话,立即下了三道命令:

  一是改“朕”为“真人”。二是京城宫殿一律相连,秦始皇这道命令涉及“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座,这近三百座宫殿全部用空中通道(复道、甬道)相互连接。这样,秦始皇就可以避开地面,从空中游走在二百七十座宫殿中,随意住宿而不为大臣所知。三是胆敢泄露秦始皇住所者一律处死(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为了见到“真人”,为了得到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真是不惜一切代价。结果是一连串出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下达上述三条命令后不久。秦始皇在一座行宫的高处远远看到丞相李斯的庞大车队,心里很不满意,随口嘟囔了几句。有一位宦官把秦始皇不满的话悄悄告诉了李斯,李斯得知之后,立即大幅度减少了随从。不久,秦始皇又从行宫的高处看到李斯的车队,但已经不是盛大豪华,而是轻车简从。秦始皇立即悟到是自己身边的人泄露了上次说的话(始皇怒日:此中人泄吾语)。他立即审讯那天自己身边的全体随侍宦官,但是,透露这一消息的宦官害怕,不敢承认。没有泄露消息的宦官,自然也不认账。于是,秦始皇下令把那天随从的宦官全部处死。从此,宫中无人再敢泄露秦始皇说的片言只字,秦始皇的行踪真正做到了百官不知。

  看看秦始皇处理泄密案的果断残酷,可知秦始皇对卢生的话是多么信从。谁能这么深刻地影响到秦始皇?只有方士!因为方士能找到秦始皇心中极其想要的长生不老仙药。否则,谁敢这么耳提面命地教导秦始皇?

  第二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这一年是秦始皇下世的前一年。秦始皇屡屡寻求仙药未果,心中闷闷不乐。于是,他指令朝中“博士”创作了一首《仙真人诗》,并且在他巡行天下的时候,到处演唱这首歌(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虽然因为文献记载的缺失,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这首《仙真人诗》的唱词,但是,光看这首歌的歌名就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一首表达求仙愿望的歌曲。

  第三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十二月。这一年秦始皇突然改“腊日嘉平”。“腊”,是古代十二月的祭日。裴驷的《史记集解》引了一个故事:

  太原真人茅盈《内纪》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其邑谣歌日: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此仙人之谣歌,劝帝求长生之术。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日嘉平。

  有一个叫茅盈的“真人”说,他的曾祖父于始皇三十一年九月“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在他曾祖父升天之前,当地就流传着一首关于求仙成功的歌谣。秦始皇听了之后,非常兴奋,立即改“腊”为“嘉平”。

  《史记集解》的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尚有问题,但是,秦始皇这一年改“腊”为“嘉平”确是真有其事。秦始皇改“腊”这一称呼为“嘉平”就是为了求得仙人。可见,秦始皇对“真人”的态度极其虔诚。

  秦始皇改“朕”为“真人”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不过,秦始皇三十一年他已经对“真人”心向往之了。

  上述的三道命令三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秦始皇对卢生所说的“真人”痴迷到至死不悟。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他来到齐地,带了数于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仙药的徐福突然来见他。徐福已经走了九年,杏无消息,这九年之中徐福始终没有找到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因为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这种药,他当然找不到。他花了秦始皇这么多钱,用了这么长时间,怎么向秦始皇交差呢?

  徐福是一位洞悉秦始皇求仙心切的方士,他对秦始皇说,蓬莱山上的仙药已经找到了,但是,海上有一种大鱼,每每添乱,所以上不了山,也弄不到仙药。希望能派一些神箭手给我,再遇到大鱼捣乱,我可以用连发的弩箭射杀它们,这样就可能得到仙药了。

  秦始皇能够相信走了九年的徐福的话吗?

  我认为秦始皇对徐福的话半信半疑。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秦始皇对徐福不予惩罚。

  《史记·秦始皇本纪》没有明确记载秦始皇是否听信徐福的话,但是,听了徐福的汇报之后,秦始皇没有处罚徐福。花了那么多钱,最后一无结果,竟然还不受惩罚,秦始皇是那么好糊弄的人?

  第二,秦始皇亲自率人捕杀大鱼。

  接见徐福的当晚,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和海神开战,那些海神就像人一样。秦始皇醒了之后,特意找了个会解梦的人询问,一位博士告诉他,海神不能见到,但是海神往往驱使大鱼、蛟龙做先导。如今皇上对神的祭祀非常周到,这样的恶神,必须立即除掉。只要除掉了恶神,善神就可以露面了。

  于是,秦始皇下令准备捕杀大鱼的用具,他自己还亲自操作连弩,准备射杀大鱼。秦始皇一路北上,也没有见到大鱼。到了之罘,看见一条大鱼,秦始皇亲自射杀了这条大鱼。

  第三,秦始皇公开责难徐福。

  秦始皇在“坑术士”事件中对徐福之事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秦始皇在决定处死诸生之时,表达了对徐福的不满。但是,在秦始皇处死的诸生之中并没有徐福。

  徐福的下场如何,《史记·秦始皇本纪》没有记载。但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载和《秦始皇本纪》不同,该传说,徐福没有找到仙药,回来向秦始皇报告,自己见到海神了。海神问他,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者吗?

  他回答,是的。海神问徐福,你有什么要求?徐福说,我想求延年益寿的仙药。海神说,你们秦王的礼物菲薄,仙药只能看不能拿走。我随同海神到了蓬莱山,看到用灵芝修成的宫殿,光艳照天。徐福问海神,我需要带什么礼物献给您?海神说,献上良家的男童和女童以及懂得各种技艺的百工,就可以得到仙药了。秦始皇非常高兴,立即派遣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还准备了五谷的种子,再派徐福人海。途中,徐福找到一片辽阔肥沃的土地,便带领众人留在那里,自立为王,不再回朝(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载不同,但是,两篇传记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秦始皇至死都不忘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徐福二次出海,一去不归。有关徐福二次出海到了哪里,成为中外交通史上的一大疑团。其中,有三大问题最为关键:一是徐福为何二次出海?二是徐福从哪里出海?三是徐福到了哪里?

  关于徐福为何出海,有寻求仙药说,也有躲避秦难说。其中,避难说是一新说。该说认为,徐福是有识之士,他是躲避海外消极反暴政的代表。他对秦始皇的暴政不满,对现实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表面上热衷于求仙,实际上是在寻找一个躲避秦始皇暴政的世外桃源。徐福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不死之药,也不可能长期靠欺骗秦始皇来生存,一旦被秦始皇发现,肯定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利用秦始皇渴望求仙的心理,精心策划了这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徐福的精心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员,二是物资。徐福精心挑选的是三千童男童女,是未来繁衍人口所必需的,而且也符合寻找仙药的要求,不至于引起秦始皇的怀疑。徐福更是精心策划物资准备,他要的是船队、百工、谷种,这样既能渡海,又能落地生存。

  唐人汪遵有一首《东海》诗: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

  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该诗前两句写徐福人海求仙,一去不返。后两句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时人避难至桃花源,暗指徐福也是避秦难之人。其中“武陵”被后人认为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湖南武陵。全诗表达的即是徐福因避秦难而人海的主题。

  徐福是从哪里出海的呢?

  如今,北到秦皇岛,南至连云港、琅琊、赣榆等地,都有关于徐福出海的传说。对此,历史学家作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即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徐福就率船队出海,因为始终找不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徐福就尝试在不同地方下海,这也是沿海许多地方都有徐福传说的原因。

  徐福最终到了哪里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其中,徐福到达日本说成为一大热点。此说认为日本人都是徐福的后裔。日本人有两种,一种是土生土长的原居民,一种是徐福带过去的人。据记载,日本现在一些地方还有徐福庙,所以有些人就认为徐福后来抵达了日本。

  关于徐福的研究很多,有关徐福的话题不是我们讲解秦始皇的重点,在这里点到为止。

  秦始皇知道自己要死亡吗?应当知道。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但是徐福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骗得了这位精明过人的千古一帝,而且让他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受骗。可以说,在这场骗局中,徐福是最大的赢家,他不但成为一代航海家,他的东渡也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而秦始皇却望眼欲穿地等待徐福,一直到去世。那么秦始皇难道不知道人生必死吗?他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呢?

  第一,大建陵墓。秦始皇从继位之始即开始大规模营造陵寝,动用劳力最多时达七十万之巨。如果他不知道自己必死,何必如此兴师动众建造陵墓?

  第二,废除谥法。如果知道自己可以万寿无疆,绝对不必废除谥法了,因为不死之帝何言谥法?谥法是对前世君王的评议,不死即不必评议。

  第三,强词解释。听到“今年祖龙死”的预言,秦始皇对“祖龙”一词做了新的解释:“祖龙者,人之先也。”即说“祖龙”是人的先人。如果深知自己不死,何必力避死亡。

  第四,大求仙药。秦始皇大求仙药、力求长生在中国皇帝中是出了大名的。如果知道不死,绝对不必如此求仙。

  第五,先人下世。自己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个个去世,才有了自己的即位。如果君王可以不死,哪里有自己的君位。

  可见,不可一世、为所欲为的秦始皇也深深懂得死亡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世界上穷人与富人从来就没有过公平,只有死亡对穷人和富人是公平的。既然秦始皇知道有生必有死,那么他在死亡面前还能表现得非常洒脱吗?

  秦始皇大规模寻仙求药之时,并没有放弃骊山陵墓的修建。从秦始皇十三岁登基后不久,骊山陵墓即开始修建,直至秦始皇死后才基本告成。秦陵的豪奢极其惊人。秦始皇醉心于服药成仙,但是,他也预留了自己的归宿。在生死之间,他依违不定,不知所往。人生注定是短暂的,求仙长生是不可能的。人生最大的成功是死而无憾,而不是追求长生。

  秦始皇称皇帝不久即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求长生,这成了他当皇帝之后一个不懈的追求。当然,秦始皇尚未糊涂到只求长生不问国事的程度,他在追求长生之时还在治理着这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在治理这个庞大帝国之时,有两件事让秦始皇留下了永远的历史骂名。那么,这两件事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件事让他留下了永世的骂名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解中国股市看什么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