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兑出的钱如何追回?

目前,数字人民币正在试点过程之中,主要通过白名单邀请方式,白名单用户已经达到1000万,北京冬奥会场景是下一步试点的重点领域。那么,如何用现金兑换数字人民币呢?下文小编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相关的内容吧。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一种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主要用于小额零售高频业务场景,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消费者。数字人民币不是虚拟货币,也不是网络支付或电子钱包,而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

现金兑换数字人民币的方式:找到银行网点的自助区域,点击机具屏幕左侧“数字人民币”选项,进入后页面右方出现两个选项“数字人民币兑换现钞”和“现钞兑换数字人民币”,选择你要兑换的服务。在输入手机号码后,屏幕上显示钱包ID等经过隐私处理的信息,并要求用户核实。

接着点击确认之后,入钞口自动打开,放入两张100元纸币并进行确认,页面弹出了“交易成功”四个字。在“数字人民币”APP,以及工行手机银行APP的数字人民币钱包页面上,工行数字钱包余额就会变为200元。

作者按: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城市和场景正在进一步扩大,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法律问题,有些已经显而易见,有些逐步显现,有些若隐若现,还有些隐而不见

自2019年6月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之后,各国和世界经济组织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和探索进度明显提速。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显示,全球约80%的央行已经投入了CBDC的研发工作,其中少部分已进入试点阶段。

中国央行早在2014年起就启动了CBDC的研究,并于2017年末组织相关商业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的研发。商务部在2020年8月发布了《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数字人民币(e-CNY)进入试点阶段——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正在进一步铺开。据报道,除了已经公布的雄安、苏州、成都、深圳和冬奥会场景外,长沙、海南、上海、青岛、大连、西安等六地也将进入试点城市名单。

数字人民币作为影响重大和深远的顶层设计,央行不仅在金融、技术层面早有谋划,在法律方面也早有评估。根据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于2016年发表的《法定数字货币的中国之路》,在数字人民币设计的早期,央行就本着在法律法规上要实行“均一化”管理遵循与传统人民币一体化管理的思路。但是,数字人民币并非简单的传统人民币的数字化,当具体到数字人民币的性质、发行、兑换、流通、储存、销毁、管理的各个环节时,每个环节都可能会产生与传统人民币不同的法律问题或风险。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城市和使用场景进一步扩大,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法律问题有些已经显而易见,有些逐步显现,有些若隐若现,还有些隐而不见。笔者拟结合截至目前已公开的有关数字人民币的相关情况,浅谈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若干法律问题。

数字人民币是否是法定货币?

数字人民币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这是央行一直以来对数字人民币的定位。

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管理条例》等规定,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这两种有形体,而不包括数字形式的无形体,因此,数字人民币在当前并非法定货币。

2020年10月24起向公众征求意见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征求意见稿》拟扩大人民币的范围,将数字形式的人民币也纳入法币范围。待该法顺利通过后,数字人民币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我国的法定货币。而按照通常的立法进程,数字人民币的正名尚需时日。

数字人民币是否具有法偿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的法偿性即是指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其2020年9月发表的文章《关于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政策含义分析》中表示,“按照人民币的法偿性规定,以数字人民币支付我国境内一切公共和私人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具备接收条件的情况下不得拒收。”

两相对照,可见央行高层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法偿性是有条件的,即需单位和个人在“具备接收条件”的情况下才不得拒收。应该说,范行长的该等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数字人民币的持有和使用需依赖于手机、电子钱包等特定的设备和载体,并非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备接收条件,如果不加区分地强制要求所有人都不得拒收数字人民币,可能有违公平合理的原则。

但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其《征求意见稿》中并未对法偿性条款作出“不具备接收条件”可以拒收的例外规定。该等例外规定未来是否会纳入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如不纳入,如何平衡和保障不具备接收条件的接收人的利益,有待进一步观察。

数字人民币是否为“物”,权属如何确定

G30(三十人小组,由部分国家央行行长和国际金融领域知名人士组成的非盈利性国际组织。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及央行现任行长易纲都是其成员)下的数字货币工作小组(周小川为该工作组的成员之一,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为该工作组的专家之一)于2020年7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数字货币及稳定币:未来的风险、机遇及挑战》(“G30报告”)中提到,从法律上来说,数字人民币属于“物”,受物权相关的法律管辖。

由于数字人民币的定位就是数字形式的人民币,而我国法学界的通说认为人民币是一种特殊的动产,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字人民币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动产,是物。

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物”通常仅指有体物,而数字人民币是无体物,在法律没有另行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数字人民币还不是物权的客体,难以直接适用现有的物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因此,数字人民币的法律属性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与此相关的是,数字人民币的权属如何确定?是适用传统动产普遍适用的“占有即所有”的规则,还是以在央行系统或账户的登记公示为原则,还有待确定。

此外,如果央行采用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由于存在51%攻击等问题,难以保证结算的最终性,从而可能导致数字人民币的所有权转移存在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如果技术层面难以解决问题,法律该如何认定和救济,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数字人民币是否为“网络虚拟财产”

数字人民币不具有实体形式,但具有财产属性,其是否属于网络虚拟财产?

《民法总则》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该法并未明确界定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指及其权利属性,目前也没有法律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内涵、外延和权利性质作出明确规定,学界对此也还有争议。

因此,现阶段数字人民币是否属于网络虚拟财产并不明确

根据G30报告的介绍,由于数字人民币具有财产属性及与银行账户松耦合的特征,可以加载与数字人民币的货币本身功能有关的智能合约,如按条件支付、计划付款等。

根据穆长春近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对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情况介绍,央行在深圳实施红包试点的过程中已经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智能合约——限时支付功能,其表示之后还有相对更加丰富的智能合约投入到试点当中。

由上可见,数字人民币中将加载与支付功能相关的智能合约,因此,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也需要关注。如智能合约出现程序漏洞、被恶意攻击等问题导致用户遭受数字人民币损失,相关责任由谁承担及如何承担,也是需要法律予以明确规定的问题。

G30报告中提到,为了防止出现对商业银行存款的挤出效应、交易套利、顺周期性增强,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将可能限于小额零售交易中,为此可设置每日、每年的最大交易额,超过兑换限额需预约等。如必要,还可考虑设置多层收费系统,对于小额、低频的交易处理免费,大额、高频的交易处理收费。

G30报告中提到的该等限制,在现有的试点场景(主要是餐饮、交通卡、小额零售)和钱包设置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建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类型分为一类钱包、二类钱包、三类钱包和四类钱包,每类钱包都有对应的每日、每年、每笔交易的金额限制。

短期来看,数字人民币的主要使用场景和使用规模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具体会有哪些限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数字人民币及钱包的防伪

尽管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特性使得造假数字人民币造假的风险大大降低,但造假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并且,由于数字人民币存放在钱包中,钱包的造假问题也不应忽视(在数字人民币试点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假钱包的情况)。

当前有关禁止假币的法规仅适用于实物形式的人民币,如何防范和处理数字人民币和钱包的造假行为,还需要调整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指定运营机构的选择标准

根据央行人员的文章和发言,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将遵循传统的纸币发行流通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具体而言,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负责为客户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提供兑换服务;同时,该等机构与其他商业银行及相关机构一起,承担数字人民币的流通服务,并负责零售环节管理。

根据G30报告的介绍,对于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为了确保处理过程是可逆转和可撤销的,所有指定运营机构都已制定了一个类似于“沙盒”模型的退出计划。

按照《人民币管理条例》、《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和实践,货币发行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活动实现,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因此,央行数字人民币发行机制的设计符合现行规定。

但是,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的选择标准、进入门槛、退出条件、具体权利义务,指定运营机构与其他商业银行及相关机构合作中双方的责权利等尚缺乏明确的指引,有待央行根据试点情况,总结经验后在未来的法律规定中予以确定。

数字人民币的其他法律问题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过程中还涉及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等问题;如果数字人民币未来跨境流通,还将涉及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除了需要通过技术方案予以解决外,还需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规制。

从央行开始研发数字人民币到现在扩大试点范围,虽然已经历经了7年的时间,央行对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作了相对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但是,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个全球都没有先例可循的新事物,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和风险可能还没有被完全发掘。伴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进一步铺开,与数字人民币发行、兑换、流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问题必将更多浮现。数字人民币的正式落地,还需要法律层面的未雨绸缪和保驾护航。

作者:张凌,瀚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文中内容不构成法律意见和投资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列明作者姓名。

原标题:跟记者一起体验“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碰一碰”感应区

  记者体验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付款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场景,会场上将迎来靓丽的支付新风景。除此之外,深圳、苏州、雄安等地已经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啥是数字人民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将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数字人民币如何使用?有哪些使用场景?体验感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试点城市――苏州一探究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马义 张添翼

  打开NFC“碰一碰”就能完成线下支付

  打开华为应用市场,扬子晚报记者看到,“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已有1225万次下载。下载完成后,记者使用手机号注册账户,然后选择一个运营机构,就开通了数字人民币钱包。目前,可选择的运营机构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网商银行(支付宝)、微众银行(微信支付)。数字钱包开通后,可以使用手机银行和银行卡进行充值。

  1月22日,扬子晚报记者带着“数字人民币钱包”走进了苏州市相城区繁花商业中心地下一层的绿地全球商品直销中心。在收银台的桌面上,贴着一张“数字人民币”的宣传卡片。收银员告诉记者:“这张卡片就是为了告诉顾客们,我们这儿是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来进行付款的。去年5月份,我们这里成为了第一批试点的商贸。”

  记者了解到,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的顾客可以通过POS机、扫码、“碰一碰”三种方式来进行付款。收银员拿出了一块写着“数字人民币碰一碰感应区”的立牌并说:“打开手机的NFC功能,进入数字人民币App,点击上方的‘碰一碰’,将手机背面靠近这块立牌即可。”记者按照收银员的提醒进行了操作,“碰一碰”便完成了付款。

  苏州市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产业研究专员黄晨告诉记者,2021年12月13日至1月7日,苏州市相城区启动了“千名数字人民币体验官招募活动”,GPS定位在相城区的居民都可以报名成为数字人民币体验官。他本人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并领取到了50元体验金,“不仅仅是体验金,我们单位发放的工资中,有一部分会打到数字人民币钱包中。我平常会用这笔钱在美团等App上点外卖,或者在京东自营店买东西,也会到线下的超市购买生活用品,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

  “在数字人民币体验官招募活动中,共选聘体验官近4000名,收集反馈意见800多条。从反馈情况来看,大家对这种新型支付方式很感兴趣,也提出了数字人民币App融入更多的生态应用功能的意见建议,如生活缴费、政务服务、智慧理财等。”苏州市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郭燕浩说。

  数字人民币还能给村民发放股金

  家住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的张先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一个名为“相城生活服务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上,可以直接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用数字人民币交燃气费、水费,很是方便,“政府举办的优惠活动信息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第一时间看到,也可以搜索数字人民币支付商户,还能看到那些商户的具体位置离我这儿多远。”

  苏州是数字人民币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位于苏州相城区的冯梦龙村则是全国第一个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村。据扬子晚报记者了解,自2014年以来,每年岁末,冯梦龙村都会给全村村民发放股金。今年,冯梦龙村首次用数字人民币给村民发放股金,也是全国首个用数字人民币给村民发放股金的村庄。相比于之前的现金、转账支票、直接打款到村民银行账户等方式,数字人民币发放股金的方式既简化了工作流程,也方便了村民尤其是一些老年村民的使用。不仅如此,冯梦龙村部分老人的尊老金也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发放。出门在外,老年人只需携带一张小巧轻薄的尊老卡,就能实现“碰一碰”支付、紧急呼叫等功能。

  扬子晚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了解到,自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以来,苏州地区注册数字人民币用户持续大幅增长。截至2021年12月底,苏州试点开通个人钱包2878万个,上线应用场景58万个,交易金额245亿元。2022年1月4日,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上架应用商店以来,苏州新开立个人数字钱包约10万个。

  “硬钱包”“AI无感加油”等模式争相出新

  现在,除了手机上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外,部分银行还推出了卡式、手环等形态的“硬钱包”。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冬奥会期间,作为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之一,中国银行将在冬奥现场中国银行网点、签约酒店等,提供软钱包、硬钱包兑换、充值、赎回等全流程服务。软钱包服务是基于数字人民币App,硬钱包分为有窗卡式、无窗卡式、手环三种形态,还将推出冬奥主题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中国银行将在冬奥现场、签约酒店所有售卖点配备受理数字人民币的机具,客户可通过扫码和碰一碰进行支付。

  苏州作为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中国银行也在这里“大展拳脚”。中国银行苏州分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校园场景落地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孩子们的校园卡也是数字人民币钱包,可以在校园内进行使用。”不仅如此,苏州轨道交通已成功实现数字人民币购票支付,苏州常熟的市民乘坐公交车时也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中国银行苏州分行还率先启动了公务员补助代发、党费缴纳、税费缴纳、数字文旅等试点。

  不仅如此,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部分非运营机构也在积极“拥抱”数字人民币。“现在去苏州中石化加油站加油,既不用下车,也不用打开App付款,加完油数字人民币钱包会自动帮你付款。” 苏州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沈青告诉记者,苏州银行与中国石化联合打造数字人民币AI无感加油应用,车主仅需将数字人民币钱包与车牌进行绑定,车辆进入中国石化指定加油站后摄像头识别出车牌号,加油完成后自动从绑定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中扣除费用。

  数字人民币还将迎来哪些新的可能?

  数字人民币面世后,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还有用武之地吗?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就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将和传统电子支付工具长期并存。那么,展望数字人民币未来的落地使用场景,还有哪些新的可能?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向扬子晚报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一是To B(面向企业),除了在To C端(面向消费者)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之外,面向企业的推广应用也很重要;二是To G(面向政府),除了党费缴纳、福利补贴、工资发放等之外,还有许多政府端的应用可以深入挖掘;三是跨境支付,比如此次数字人民币在冬奥会场景试点应用,相比于其他的跨境支付,它在技术层面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人民币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应用范围广泛,下一步将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一是探索具有苏州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创新应用,围绕‘苏州制造’、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探索数字人民币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和路径;二是继续提升数字人民币的普惠性,加强技术研发测试,提升数字人民币可用性,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服务老年群体、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应用;三是助力重大改革政策和任务落实,进一步拓展数字人民币在沪苏跨区消费旅游、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低碳生活等领域应用范围。”

(责编:张妍、吴纪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字货币骗局还能追回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