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做一首诗?

导读:这篇文章,你将了解到一个家长是如何从意义、目标、原理、方法、工具这几个方面着手,科学地帮儿子养成一个学习习惯的整个过程。如果你正想帮小孩养成某个习惯,这篇文章肯定对你有帮助。

儿子的语文试卷发下来之后,我发现他的古诗背诵被扣了挺多分的,而且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了。

我问他:“怎么古诗这一题老是丢分呢?”

儿子说:“背得少,又背不牢。”

我问他:“你想不想以后在这道题上不丢分?”

儿子说:“当然想啊!但哪有那么容易?”

我说:“那你觉得要怎样才能在古诗默写这道题上不丢分?”

儿子说:“那肯定是要会熟练的背诵很多古诗啊。”

我说:“那爸爸就帮你形成一个习惯,一天背诵一首古诗,这样3年下来就会背诵1000多首了,考试时古诗这块就不会丢分了,想想是不是很激动?”

于是我开始琢磨着,要如何才能让儿子形成一天背一首古诗的习惯呢?而且还要背得有效果,不能背过之后很快就忘了。

我决定从意义、目标、原理、方法、工具几个方面去思考。帮他梳理一下形成高效背诵古诗这个习惯的整个流程。

“明确背诵古诗的意义”

在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意义,而不是单纯为了要做这件事情而去做。

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就是事情的现象和成果,或者说是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情。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具体操作方法和措施。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的目的和理念。①

这种思维方式叫黄金思维圈,是西蒙.斯涅克在TED演讲上首次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从why层去思考问题,也就是思考做这件事的意义,能直指事情的本质,让自己更加坚定的将事情做下去。

李笑来说过这么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你才会坚定的做下去;而你打心里不愿意做的事情,你是不可能做得好的。

培养一个习惯之前,也要从why的层面思考清楚为什么要培养这个习惯,培养成了这个习惯有什么意义?

只有赋予这个习惯一个甚至多个重大的意义,你才会长期的坚持下去。

毕竟这个习惯是伴随你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所以,没有弄清楚意义,执行力肯定不强。

因此,我让儿子把能想到的背古诗的好处都写下来。在写意义时,我会给他一点指引,但具体内容一定是要他本人自己写的,否则,这个意义就不是他所认可的。

儿子自己写的背古诗的意义

意义明确后,接下来就是要设立目标了。

“如何设定背诵古诗的目标”

如何科学合理的定制一个目标呢?我找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设置目标的工具,叫“SMART”原则。

5个字母分别代表5个原则,它们分别是:

对于让儿子背古诗这个目标,具体可以这样设定:

1、目标要具体:一天背一首古诗,在两个月形成习惯。

2、目标是可衡量的:每天抽查或者自查,会不会背很容易衡量。

3、目标可实现的:按儿子的记忆力,一首7言绝句一般5-6次就可以背诵,所以一天一首应该没问题。

4、目标相关性强:把无关的目标统统砍掉,比如作者的生平简介、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等等可以暂时不要求掌握。

5、有时间限制的:在两个月内形成习惯。

经过“SMART”原则的梳理之后,目标就变得清晰了,清晰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执行力。

接下来就是要了解习惯形的形成原理和高效记忆的原理,这样会做起事情来会事半功倍。

很多人做事情总是坚持不下来,形不成习惯,除了意义和目标不清晰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形成习惯的原理理解不深,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去执行。

“形成习惯和高效记忆的原理和方法”

为了了解习惯的形成原理,我找到了一本畅销书《习惯的力量》,作者是查尔斯.都希格。

书中介绍说,人类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两个步骤:

第一步,大脑新皮层将习惯琢磨清楚后打包移交给大脑的另一个部位——基底核;

第二步,基底核接手后按新皮层传送过来的说明书指导身体执行。

这里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大脑的基底核,它运行起来耗能低,但是只能负责处理一些最基本的思维活动;而新皮层虽然能处理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和记忆活动,但是耗能大。

所以那些已经很成熟的事务性工作就理所当然的交给基底核去处理,这样新皮层就能做思考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在习惯养成这件事上,大脑新皮层在把习惯转交给基底核之前,必须制定一份详细的说明书,告诉基底核如何操作。

这份说明书的核心要素有三个,我结合刷牙这个习惯来做说明。

第一个要素是线索:在什么环境,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个习惯。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牙。

第二个要素是行为: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先挤牙膏,再用漱口杯接水,刷完后漱口,最后照照镜子看刷干净了没有。

第三个要素是奖赏:做完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刷完牙后,口气变清晰了,牙齿变洁白了,防止蛀牙了。

这三个要素是一个闭环,是一个能够不断增强的回路。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习惯的回路 。②

所以,要形成一个习惯,就必须凑齐这三个要素。

2、形成背古诗这一习惯的方法

结合习惯的三要素,我把背古诗这个习惯的三要素列出如下:

(1)线索:每天晚上儿子在自己的房间中,做完作业后就开始背诵。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场景下更容易形成习惯。

(2)行为:从《中小学生必备古诗文》中将当天要背的古诗抄在卡片上,再进行背诵。(至于为什么要用卡片,我会在下文“工具”中说明)

(3)奖赏:背完就是自由活动时间了,比如说可以去吃点零食或者看会电视。奖赏必不可少,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鼓励和赞赏也行,这样能让大脑形成一种渴望完成任务的期待。

要实现高效记忆,我首先想到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理论,核心内容如下:

1)对输入大脑的信息,大脑遗忘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信息在输入大脑后的前20分钟,遗忘的速度是最快的,20分钟后信息的留存率之后40%多,1天后,也就是24小时,信息的留存率之后33.7%,但一天后遗忘的速率也逐渐放缓,到第31天仅留存21.1%。具体数字见下图。

2)对比有意义的内容,大脑对无意义的内容遗忘的速度更快、更多。

3)对同一个内容,同样的重复次数,恰当的分成几份,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背诵,要比集中起来一次完成背诵的效果要明显好很多。

比如,艾宾浩斯自己在记忆由12个无意义的音节组成的“音节表”的时候,如果他头一天练习了68次,第二天再练习7次,便可以毫无差错的表述出来。可是,如果拉来每次学习的间隔,在3天时间内总共只复习38次,也能做到毫无差错的复述。

4、高效背诵古诗的方法

针对艾宾浩斯的这3个研究结论,我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提升儿子背诵古诗的效果。

也就是说,会背之后,不必继续重复去背诵,因为这么做并不会加深多少记忆。

按照遗忘曲线的规律,最佳的复习间隔是,在背完后的在5分钟,30分钟和12小时候分别再复习一次,但这样子对小孩来说太费事了,一整天的时间被严重碎片化,不利于他专注于其他事情。

因此我只要求儿子相隔1天、2天、4天、7天对古诗进行复习背诵,背诵次数少,记得牢。

尽量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比如说理解古诗的意思,把古诗中描绘的场景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脑海中,用心的感受作者当时的情绪等等,这样记忆效果会好很多。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只有认真思考学习内容的意义,才能让它们更好的停留在长期记忆中。

将古诗抄在卡片上,复习背诵的时候,不要对着古诗边读边背诵,而是采用回想的方式。实在想不出再去看卡片,这样记忆会更牢固。

这涉及到一条重要记忆理论“必要难度”法则。它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提出来的一条法则,内容是这样的——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学得越扎实。

这条法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在看笔记和课本的时候,感觉什么都懂了,但是一考起试来,就什么都记不起来。原因就是没有对知识进行反复努力的“提取”,也就是回想,记忆自然也就不深刻。

间隔复习、理解记忆、卡片回想这三个方法,对背诵英语单词、要点和课文等也同样适用。

“背诵古诗、形成习惯用到的工具”

为了进行更好的自我监督,我帮儿子制定了一张自查表。每天背诵完后就打个勾,哪天漏掉了一目了然。

千万不要小看这张自查表,它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时间到了就在总在提醒你。实践表明,效果非常管用,用我儿子的话说就是,现在每天不在表上打个勾,都觉得少做了点什么事。

为了更好的结合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我让儿子把古诗抄在卡片上,方便随时抽背和回想。

正面写古诗的标题,和作者,右下角当天背诵后的相隔1天、2天、4天、7天的日期。

反面写古诗的标题、作者和正文。

背诵的时候就根据这些日期,看古诗的标题来回想,实在想不出再翻过来看正文。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

如果你觉得不够直观,还可以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把每首诗要背得日期做成一份表格,如下图所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

鸡汤虽然励志,但是没有汤匙也枉然;方法再好,也需要工具。这几个工具可以帮你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经过差不多1个月的坚持,第一个10天,我每天送他上学的时候就问他昨晚有没有背诵,并抽查他昨天和前天背诵的情况,回想不起来的就拿出卡片来看一下,当场完成背诵。

第二个10天,我就只问他有没有背,他基本都说有,我就偶尔看看他当天有没有把古诗抄在卡片上,以及背诵表有没有打钩。

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我就隔几天问一下古诗有没有背。他说有背,没背得话好像少干了一件事。我就放心了,因为我知道习惯开始形成了,但还是需要继续巩固,所以我是会时不时提醒他一下。

下图是他一个月来的劳动成果,其间只有2-3天落下没抄。真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培养儿子形成背古诗的习惯的整个过程。总结如下:

1)用“黄金思维圈”告诉你,只有想明白背诵古诗的意义,才有执行力。

2)用“SMART”原则设定一个合理的背诵目标。

3)介绍形成习惯的原理和高效记忆的原理,依据原理来制定科学的背诵方法,并且更加轻松形成地习惯。

4)提供了形成习惯和帮助记忆的3个工具,让你可以去落地执行。

你可能会问,有必要吗?不就是背诵一首古诗吗?需要搞得这么复杂吗?

确实,如果是背个几十首,那也没必要这么麻烦,但是要培养成一个成好的习惯——1天背诵1首,而且是每日不间断的背诵几百上千首,有时候我们成年人想想都觉得脑壳疼,何况是一个孩子,真心不容啊!

这不仅需要孩子的坚持,更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因此写了这篇文章记录整个过程,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大家在指导孩子学习的道路上提供一些借鉴。

而且我觉得这套方法在其他习惯形成和背诵上也是可用的,比如说形成每天背诵20个单词,每天背诵20个成语等等习惯。

不过话说回来,培养孩子的习惯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也跟着孩子一同来形成这个习惯。

比如说我想要让孩子背古诗,如果我跟着他,也每天背一首的话,那我敢保证孩子的这个习惯一定可以形成。因为你要求别人做到的,你自己先做到了,那别人肯定也会非常的服气,所以这个方法也值得一试。

在这件事情上,我就非常佩服我老婆的一位同学——小猫。她为了让孩子每天早起去锻炼和跑步,他们两公婆也是早早的跟两个孩子一起起床,一起去锻炼。而且她还在朋友圈里积累他们每天锻炼的情况,基本上从没有间断,到现在至少记录有400多天了。

我之前在网上还看见过家长为了鼓励自己的小孩考上研究生,选择和小孩一同复习,最终一同考上研究生的新闻。他们这种精神确实让人钦佩。

由此可见,陪伴、耐心和表率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这也是教育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

②《习惯的力量》,查尔斯.都希格

③《如何学习》,本尼迪克特.凯里


可以通过点“在看”的方式让朋友知道,

也欢迎把“教孩子学会学习”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家人或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创作一首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