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的第一笔划上横这个字的名称是什么?

【内容提要】:魏碑见棱见角之方笔,是刀工任意为之,还是按原墨迹镌刻的,历来争论不休。笔者从书法史,从文字演变的历史提出隶书、魏碑、唐楷横画收笔规律,揭示了魏碑之书写方法。现将这一研究成果公诸于众,以求方家教正。六、方横的书写方法

【关键词】:方笔 墨迹 工具 笔法 三分用笔

 文献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书学研究,必须缜密,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卢辅圣曾说过一句很中肯的话:“有的学者搞了一辈子的研究,由于关键的文献资料没有看到,导致其整个研究变成了空中阁楼。”1

 2010年夏天,笔者去敦煌进行文化艺术考察,在敦煌藏经洞展览室,看到了墨迹《论语卷二·郑玄注》墨迹,此件作品虽无年代纪年,但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演变来看,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征显著。

 《论语卷二·郑玄注》墨迹,尺幅大小与16开纸差不多,17竖行,大字占1行,小字两行占一行,共600余字左右。此墨迹特点是没有隶意的楷书,应是出自文人之手,是南北书风的结合、大字小字的结合、方笔圆笔的结合。

 此件写在纸上的墨迹,与《龙门二十品》(石刻)、与高昌砖志(写在砖上的墨迹),有一个共同的用笔特点:许多字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多呈方棱和锐角,转折处用斜方角顿折。这是纯粹的魏碑方笔。说明写出见棱见角的字是毛笔本身的功能,是书家通过一定的技法比较自如地写出犹如刀刻的书法效果。它雄辩地证明,方笔的书写是毛笔自身的功能完全可以实现的。

 “写手刻手论”,是近三百年来书法家们争论的焦点。由于没有发现魏碑的墨迹,加之我们又不能用毛笔再现魏碑方厚雄浑的风格,因此,有的更加认定魏碑方笔是刀工所为。随着考古的发现和历史文献的发掘,特别是敦煌墨迹的发现,汉简帛书墨迹的发现,为书刻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时间、空间和定位,为研究碑学打开了大门。因此我们必须用运用新的文献资料、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结论。王玉池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论断,他认为“古人很可能曾经使用过一种简便易行的执笔和书写方法,比较自然地写出了如《始平公》那样犹如刀刻般的书写效果,但这种方法早已失传了。”2因此,探索已失传的笔法是还魏碑本来面目的关键所在。

 历史上对魏碑方笔微词颇多,其主要认为碑刻方笔是刻工任意凿刻所致,非书丹本来面目,比如凿刻圆笔为省事,常改为方折便是。认为龙门造像的字,给人感觉是方峻挺拔,但又生硬刻板,棱角分明,其方笔应是由刻工造成的。

 书法有优劣,刻工水准参差不齐,这是不言而喻,不辨自明的道理。刻碑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为什么魏碑体这种书风,只在那个历史阶段流传?华人德云:“随北魏消亡而消失……前后流行了四十年,随即沉寂湮没了一千年”3。为什么工匠们上千年来也没再刻出方笔呢?

 刻碑帖,是一项将书法艺术和凿刻技巧融为一体的技艺,它要求把原作的用笔和刻石(木)的运刀结合在一起,刀痕恰好地表达墨迹,刻得形神兼备。由于刻工与拓工的高超技术,它的拓本一向被认为“下真迹一等”。马子云是碑帖专家,他在《碑的概论与碑帖之分》中讲,“据一名刻手谈,刻时如能以原墨迹对照着刻,就能把字的精神的百分之九十五刻出来。”4

 沙孟海先生认为,一个好刻工,“刻字,用刀刻,很自然笔之有方角。如果保持毛笔的圆势就难,要保持毛笔偃仰向背,柔润细腻的笔意,则难而尤难。”5

 按沙老的刻工标准来衡量,《始平公造像记》应是高手所写、高手所刻的杰作。此碑书法笔法无不表现得惟妙惟肖,方笔的挺拔厚重,圆笔的灵动圆润,连点都刻得顾盼有情,诸如避就、顾盼、向背、偏侧、意连、救应、方圆、曲直、大小、疏密、奇正、形神,都再现了书者的技术情感,再现了书者的书写风格,再现了书者的神气、霸气,骨力洞达,力能扛鼎,令人佩服和感叹。

孙伯翔先生认为,“刻工只能刻其表,那里边的东西,他是绝对刻不出来的,《始平公造像记》方中有厚的东西,那种厚重感刻工没法代替,朱义章绝对是一个书法高手,这点我敢肯定。”6

 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篡《北魏书法大字典》7时,就关注到了东魏、西魏与前北魏时期的书风完全不一样。从北魏足以代表时代特征的方雄浑厚的洛阳体,到东、西魏,北齐、北周之际,书风发生了急剧变化。

 汉末字体演变,隶书、隶楷、楷书流传有序,隶楷相参。进入到北魏,魏碑楷书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形成独特的风格。康有为称赞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异,精神飞动,兴趣酣足,古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8

 东魏西魏书法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丧失了北魏时期自然、刚毅、峻厚的特征,出现了隶书的笔画,真、隶夹杂在一起了。其代表作《李仲璇修孔子庙碑》(541年),《曹子建碑》(593年),《唐邕写经记》,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异体字、别体字,使文字纷繁混杂。技巧不纯的汉隶式真书与隶化合体,一些整字式偏旁随便杂揉篆隶形体,使得书体极不统一。这种极不正常的演变过程,造成了书法史上的断层。康有为云:“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千年来几于夔之不祀也”。 9北魏传统几乎中断。

 楷书来源于草隶及汉代各类草写。楷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草体笔画,隶书遗痕,而又有今楷特征的复合性书体。

 自汉以来,隶书已逐渐向楷书转化,其过渡颇为缓慢。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重点集中在横画收笔处(因为它是书写中的节奏点,又能引带后面的笔画。)这一字体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隶书:字型扁,其左右波磔,极端铺展,横画平行,起笔斩钉截铁,这种“折刀头”是汉隶、隶楷、楷书的基本用笔特色。收笔“燕尾式”(用一个动作写成),横画则含有波势逐步加重尾部笔力。形成汉隶蚕头燕尾式隶书。

 第二阶段:早期楷书:如东汉末,东牌楼简牍墨书,长横右端收笔做顿按并含下垂之状。左尖细,右重顿(用一个动作完成),显然有助于和下一笔画或下一字的顺接。

 第三阶段:魏碑:《始平公造像记》(498年)率先脱尽隶法(但隶意犹存)。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横画成上斜状(隶书则平行)向右下收笔(隶书则右上收笔),魏碑横画收笔应是一个动作,当时书写仅是为实用,并无心作为书法创作。

 隶书由横势发展为竖势,衍变出楷、行、草字体,是书法史上重大变革。

 现在写唐楷、魏碑,用的是同一个方法。横的写法过于强调书写时起行收三段,尤过于关注收笔。收笔处用四个动作,4是驻笔,5向右下,6略驻笔,7回笔收锋。

 魏晋书法收笔不甚讲究(只一个动作),多强调中段(铺毫用笔)。唐楷书法强调收笔动作(四个动作),中段略细(提按用笔)。

 从文字便于书写的角度来讲,隶书写起来比篆书快捷。人们后来发现,隶书的燕尾虽具有装饰性,但影响书写速度,为了便捷,于是逐渐改变这种笔势收敛波挑。楷书横画收笔呈下方出锋,较前更便捷。

 去掉“燕尾”的楷书有五大好处:一是简捷便利,二是流畅,三是有草意动感, 四是由横势变纵势,五是促成草书、行书字体的产生。

 隶书横画向右上收笔,中段铺毫。收笔一个动作(横势)。

 魏碑横画向右下收笔,中段铺毫(隶意犹存),收笔一个动作(纵势)。

 唐楷横画向笔画内收笔,中间提按(脱尽隶意),收笔四个动作(裹势)。

 唐楷在横画收笔用四个动作存在的问题:

 1、由于动作不简约,有描、摹、填、画的倾向。

 2、影响下一笔画,气不贯,不流畅,破坏了笔力。

 3、不够自然,变成追求尽善尽美的做作。

 4、有程式化、规范化、美术化倾向,使书法成为一种纯粹性技巧的重复,会平庸乏味(由颜字规范成宋体美术字)。

 欧阳中石先生认为:“写过唐碑之后 ……入规矩难,一旦规矩即成,再完全摆脱也非常不易。”10

 唐耕余在《笔阵图蜉化阶段及其内容》中说,“古人未讲(书法)之前,先有(书势)卫恒、索靖虽讲书势而不言法。书势者,书论之起点,亦为形成字体之初步,更为用笔原始之动机,字体与用笔都由顺势而来。”11

书“势”是字形初步形成的关键,也是笔法崇尚简约的原始动机,更使书法形成动感,气到势成。起笔容易收笔难,难在收笔后而回到原笔锋,为下一笔做准备,笔锋特别顺。认真观察一下古代的优秀作品,秘密就在这里。唐楷因收笔动作繁杂,法度森严,过度强调收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破坏了笔势,从而导致书法“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离。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12

 魏碑书家们长期受“馆阁体”的影响和帖学的束缚,用写唐楷的笔法来写魏碑,形成了清代“帖学化”、“唐楷化”的魏碑书法。

 繁缛的法规,扼杀了书法的艺术生命,奠定了封闭式理论的深厚基础,加上唐代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巩固了书法创作稳定性框架。这一框架延续了上千年,至今没有人敢从根本上去否定它,动摇它。根深蒂固的惯性,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传统的用笔方法,最后导致“馆阁体”的产生,使书法走进了死胡同。几位清代碑学大家,功力精湛,今人无可望其项背,但也没能用毛笔再现魏碑方笔雄浑的风格,而又怀疑魏碑方笔是刀工任意凿刻所为。

唐前、唐后是书法史重要的分水岭,唐后古法已荡然无存,用唐楷方法写魏碑之路是行不通的。

 宋以前的毛笔正如杨文涛所说的:“均重以紫毫,笔管并不粗大,笔毫却很短粗,有四项标准: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其笔心柱硬甚至笔毛中心有物如枣木之核,故称枣之笔”。 13

宋以后,毛笔发生很大变化,制笔工艺一反旧习,逐渐趋向长锋,向软熟、虚锋、散锋、软毫等方向发展,致使书风发生一系列变化。

 我们在临习历代碑帖时,很少从古人使用的工具与字迹关系上去考察,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与事实不符。用什么笔,对写出的风格至关重要。长锋与短锋,笔毛的软、硬,在提按转折之处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笔者在写《始平公造像记》和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用有笔肚的笔才能表现出《始平公造像记》那样的方笔见棱见角的风格。

 朱义章站在书法变革的关键时刻,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大胆变革笔法,写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霸气十足的方笔魏碑。《始平公造像记》结字紧密,密不透风,为了整体的需求,就必须创新笔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力度,把笔毫向下按,增加笔毫的宽度,朱义章为此首创了三分用笔。

 所谓“分”笔即毫锋从二分之一(笔肚)向下再分三等份,每一份为一分笔。宋徽宗瘦金体用一分笔,褚遂良墨痕纤丽用一分半笔,欧阳询字迹险劲用二分笔。只有用三分笔才能写出雄劲浑厚的风格。朱义章挖掘了毛笔自身潜在的功能,把毛笔的功能从笔尖、笔腰、笔根发挥到了极致,是书法史上的重大突破。从二分笔到三分笔,虽然只是往下按的程度多一分,却迈出了前人无法跨越的一步。

 如皮球浮在水面上,你往下按,按的力度小,他反弹小。要把皮球整个按到水里,你必须加大力度。一松手瞬间皮球必然会反弹出水,而且会超出按的程度,这是物理现象。同理笔按得越深,要求控制笔的腕力越大,驾驭的技能越高。

 长锋笔细长没有笔肚,腰性小,弹力差,若重按则毫锋弯而不起,枯索而力散写不出棱角分明的字。导致写粗笔立时出现偏锋,写横时,锋尖实际是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画中间,写出的笔画扁片。

 中锋行笔时笔锋沿着点画线运行,始终居于中线,笔毫的墨汁均匀渗开,笔画质感浑厚。

 写方笔画必须用铺毫。如魏碑,侧锋起笔后,笔端着力于纸除用锋毫自然弹力外。还给锋端增加适当外力,以增强锋端自然发力,逆锋得势,因锋的上下两部分触纸,受力有异,笔毫顺势铺开。笔毫铺开的方向与笔画的方向一致(沿着中线运行)。笔画浑厚,证明方笔铺毫也是中锋用笔。

陈振濂先生在《线——艺术的精灵》一文中指出:“书法线条必须具有立体感,中锋用笔,墨如‘黍米珠’,反对偏薄轻佻。这些在任何时候都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正是有了这一目标,才会有中侧锋、藏露锋、方折、圆转笔法、辅毫等一系列书法用笔体系存在的意义”14。

 《始平公造像记》的精髓在厚不在方。厚怎样体现,就是把字写“鼓”了,坚持中锋用笔这个根本。写方容易写厚难,长锋笔因无笔肚,导致写宽笔画时、写横时,大多锋尖容易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笔画中间,形成侧锋用笔,不出立体感,这也是写不出雄浑刚健风格的主要原因。

 《始平公造像记》坚持中锋用笔,并敢于使用侧锋,使之有机结合,才形成棱角分明,斩钉截铁,浑厚华滋,霸气十足的方笔,成为魏碑方笔的代表。

 倘若用长锋笔,王羲之写不出《兰亭序》;假使朱义章用长锋笔,同样也不会有见棱角的方笔。可见,选择什么样的笔写魏碑是关键。长锋,短锋,各有优劣。其实质是哪一个时代,以哪一种笔法作为学书的基础和准则的问题。

 10、摘自欧阳中石《学习魏江阳次妃石夫人墓志铭的点滴体会》(《书法学习辅导》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主办第五期)

有的认为,方笔横画是容易写的,但深究之,却不尽然。从毛笔的特性说,不知运笔随手写来,天然是尖锋圆颖,决不会形成方笔画势的。无法度决写不出方笔来,无法度更写不出方笔厚度来的。

写方横,笔笔中锋写不像,笔笔侧锋写不厚。外形写像容易,难在写厚,写出立体感。《始平公造像记》特殊之处是善用侧锋,是两端棱角分明,全字又是以中锋用笔为主,是中锋、侧锋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用笔欲方非侧锋不可,用笔欲厚非中锋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笔画形方浑厚的艺术效果。《始平公造像记》从字形上看是楷书字体,唯其骨子里,仍保持着隶书的笔意,因而它更有力、更厚实、更耐看。倘能以隶书笔意临习此碑,必得其神。

方横应该这样写?笔者认为开始侧锋起笔,中段铺毫用笔,万毫齐力,三分用笔,笔毫铺开后像刷子一样平铺纸上。收笔时,笔锋仍成板刷状。不用等笔锋收拢,直接用侧锋写出,就成棱角分明的横画了。用侧锋只用一个动作(>两个斜边如刀切斧凿般效果),简便易行,比较自如地写出方笔,又不破坏笔势。

魏碑“斜画紧结”的结字风格,是由横画上斜出锋向右下,为找平衡重心所至,与书写时桌椅高低没有任何关系。

有人说学魏碑便不擅长写行书、草书。沿用唐楷技法写不了魏碑,魏碑横画向右下收笔,笔有纵势,没有破坏势的产生。于右任草书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但写魏碑与不擅长写草书没有任何关系。

见棱见角的方笔就是工匠任意所为的观点根深蒂固。笔者通过分析——方横怎么写,从点到面层层剖析,力求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一方横首先涉及方笔魏碑是否是名家手写,还是高手镌刻?通过发现的墨迹来分析,通过笔者发现的书写技法来验证,雄辨地证明了先有墨迹,刀工只是忠于原作而已。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进一步分析探讨方笔技法。

见棱见角的方笔是工匠任意所为观念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是由隶书的铺毫发展成绞锋提按这一笔法的改变,二是由短锋改成长锋导致其收笔笔锋不顺,收笔时对见棱见角的外形只能用描摹画填等动作去完成。

见棱见角的方笔,四面全见角,按常理,毛笔圆锥体是写不出来的。然而破解之谜还是在工具上。毛笔是圆锥体,虽尖且圆,但铺毫后形成板刷(齐)。侧锋起笔,中锋铺毫就能写出立体感,侧锋收笔写出锐角。整个用笔过程没有使用圆笔,没用常规方法,没用绞转提按,只用铺毫侧锋、中锋、侧锋就完成了整个方笔的书写。毛笔不仅具备写方笔的功能,而且古法也具备了写方笔的技法,这就是结论,这是通过对古代墨迹的分析和笔者发现的书写技法,得出的科学结论。

古代没有碑帖之说,只有篆、隶、楷、行、草之别,但书法史却沿着两条轨迹在发展。

一是圆笔笔法。这一笔法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以绞转提按发展的一条主线(新法)。唐代以后因过度重视法度,书艺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相当明显,至清中期几近低靡,从清代碑学仍沿用唐楷笔法写魏碑来看,此笔法仍占统治地位。

二是方笔方法。是从汉隶、隶楷、魏碑发展而来的。此笔法以方笔铺毫(三分用笔)发展的一条主线(古法)。到北魏时期,魏碑形成锋芒毕露,棱角分明,斩钉截铁,雄浑方厚的鲜明时代特征。如东魏、西魏没有继承北魏的传统,书法史出现了断层并因此沉寂了千年。

方笔古法历史任务是否已经终结,笔者认为“古法”还大有作为,中华民族书法的优良传统还有待我们去继承,还有大量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开发。深入经典,触摸其魂,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清代金农,伊秉绶、邓石如续接前贤,在隶书上都以方笔著称,率先擎起方笔大旗。他们强调用笔,突出笔画的表现力,赋予隶书浑厚、质朴的审美内质,走出了创新之路,为书法史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清代以来,碑学大家一直用绞转提按写魏碑,所以极不成功。当代书家天津余明善先生写魏碑,北京康成元先生写爨碑,使用铺毫方法,笔力劲健,挺拔浑厚,皆有磅礴气势,淳骨神韵,气度非凡。他们的笔下再现了方笔的雄浑刚劲,跨越了一些人认为无法跨越的障碍,成为魏碑大家。

历代圆笔大家层出不穷,而方笔大家则寥寥无几。方笔书写尽管很难突破,而一旦突破,必将在书法史上矗立起新的丰碑。

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始终是围绕方笔、圆笔的演变而展开的。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楷书,是圆笔(新法)的集大成者,开创并引领书坛上千年。隶书、隶楷、魏碑(古法)为主,北魏后(534年)东魏、西魏书风发生突变,方笔的发展出现断层,一千五百年来,书法史发生的一系列争论,全部集中在方笔上。

潘伯鹰先生曾经指出:“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因为草书和楷书是千余年来流行的书法,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隶书的各种变化……自从有了它,中国的书法才形成了由它而下的一条书法大河。”15

音乐7个音符,作品旋律,节奏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毛笔4大功能(尖、圆、齐、健),笔法的一切变化全在其中。

用圆笔写不出魏碑方笔。全用方笔写不像《始平公造像记》(其中有圆笔)。全用方笔不行,完全圆笔也不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方笔和圆笔结合。如《始平公造像记》纯方笔的字,只占十分之一,突出方笔铺毫,形成主体风格,并使用圆笔,是此碑的灵魂。其高超在于方圆的极致。是方圆结合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行书,颜真卿楷书,在圆笔创作上尽管风格不同,但都在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朱义章在方笔楷书上,同样在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纵观中华民族的书法史,就是一部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历史。我们研究、探讨、分析方笔,不是为卑唐,不是为了抑帖,方笔和圆笔是中国书法两种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不能相互替代,只能相互结合。不是碑帖相结合(汉简、帛书等是属于帖,还是属于碑),而应是篆隶笔法相结合。方笔、圆笔相结合,就是真草隶篆各种笔法、各种风格的结合。

笔者以上的分析,目的在于继承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方笔艺术,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力求破解方笔的技法,不但要写方,而且要写厚。笔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魏碑书法大字典》开始,通过这些年的学习研究,在教学和书法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一套写方笔的方法。通过分析方笔艺术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方笔横的书写,举一反三,其它也就迎刃而解了。(应天津杨柳青画社之邀,编辑《<始平公造像>解析》一书,此书对笔法、结字、章法等有详细分析)。以上只是一家之言,由于水平有限,望广大同仁指正。

 1、摘自在《书法》2001年第十期6页

 2、摘自《书谱》1984年第二期 王玉池《从高昌砖志谈魏碑》

 3、摘自《中国书法》2000年第六期 华人德《论魏碑体》

 4、摘自《书与画》第四期

 5、摘自《两晋南北朝书迹写体与刻体》(1987年第四期《书谱》)

 6、摘自《<张猛龙>笔法解析》(1999年第一期《中国书法》)

 7、编纂《北魏书法大字典》大型工具书,对北魏至隋时期的书法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收集碑帖1100余种,首文字头4300个编纂而成,相当于四册《草字编》的规模。例如“魏”字多达450个,各个异同。多家出版社给予高度评价。

 8、摘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9、摘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10、摘自欧阳中石《学习魏江阳次妃石夫人墓志铭的点滴体会》(《书法学习辅导》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主办第五期)

 11、摘自黄峰《势的美学内涵》(《书法》2010年第十一期)

 12、摘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13、摘自杨文涛《关于书写姿式及工具的问题》(《书法》1995年第五期)

 14、摘自《书法博览》

15、摘自《中国书法简论》(《书法》1991年第四期75页)

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汉字的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如:“干”),先撇后捺(如:“八”),从小到大(如:“主”),从左到右(如“林”),先进后关(如:“田”),先中间后两边(如:“水”),从外到内(如:“回”)等。如“仗”,笔顺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丶。笔顺是否正确,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

7、先中间后两边:小 水

1、点在上部或左上,先写点:衣 立 为

2、点在右上或在字里,后写点:发 瓦 我

3、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厅 座 屋

4、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远 建 廷

5、左下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凶 画

6、左上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同 用 风

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

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

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

中间突出先中①,右上有点后补②;

上包下时先外③,下包上时先内④;

三框首横末折⑤,大囗最后封底⑥;

分歧遵照《规范》⑦,做到流畅美观。

① 中间突出的字,如“山”、“小”、“办”、“水”、“承”等。

② 上有点的字,如“犬”、“尤”、“戈”、“龙”、“成”等。

③ 上包下的字,如“冈”、“同”、“网”、“周”、等。

④ 下包上的字,如“凶”、“画”、“函”、“幽”等。

⑤ “三框”也叫“匠字框”,如“区”、“匹”、“巨”、“医”等。

⑥ “大囗”即大口框,如“四”、“回”、“园”、“国”等。

1末笔为二:冉(再、苒)——笔顺:竖、横折钩、\[中\]竖、末笔写二。里(理、童)——笔顺:先写甲,后写二。重(踵、董)——笔顺:撇、横、写曰,\[中\]竖、再写二。垂(捶、棰、锤)——笔顺:先写千、后写艹,再写二。▲注意:并排三、四横者不按此规律:堇jǐn(谨、槿)——末二笔为竖、横。隹zhuī(谁、难)——末二笔为竖、横。

2土、士分开土——寺(侍、诗、痔、等)周、袁、幸。士——吉(洁、桔、结、秸)志、壳、声、喜、嘉、壹、壶、壮。

3天、夭分开天——吞、蚕、忝tiǎn(添、舔)、奏(凑)。夭——乔(侨、桥、骄、娇)岙、袄、妖。

4王、壬分开王——呈(程、逞)。壬——任(凭)廷、淫。

5首笔是横不是撇:丰(蚌、艳、契)、耒lěi(耕、耘、耙)。邦(帮、梆、绑)的第四笔是撇。刊的第三笔是竖。

6横“山”的中横向左向右出头不出头:中横向右不出头——寻、帚、刍(邹)当、雪、扫、妇、侵。横“山”有竖穿过时中横向右要出头--聿yù(建)秉、捷、唐、康、争、兼。中横向左都出头——疟、虐(谑)末笔笔顺:横、竖折、\[中\]横。

7讯的右旁和丑笔顺不同:讯的右旁(汛、讯、迅)——笔顺:横折弯钩、横、竖。(末二笔为十)。丑(扭、纽、钮)——笔顺:横折、竖、横、横(末二笔为二)。

8毋、贯笔顺:毋wú笔顺:竖折、横折钩,〔先〕撇、〔后〕横(两边出头)。贯的上部部件——笔顺:竖折、横折、〔先〕竖、〔后〕横(两边出头)。

9衰的笔顺:中间部件:竖、横折、〔中间〕长横(两边出头)、短横(堵口)。

10皮的前三笔笔顺:横钩、撇、竖。

1竖与撇之分:临、监、坚、竖、紧——第二笔是竖,不是撇。旧——第一笔是竖。归——第二笔是撇。

2“周”与“同”第一笔不同:同、冈、网、罔——第一笔是竖。周、用——第一笔是撇。

3“月”第一笔有变化: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笔为竖。肚、肌、肠、期、朗——月在左右,首笔为撇。

4强调后写竖:假、暇、遐(霞)——中间部件前三笔笔顺:横折、横、竖。报、服——右旁前两笔笔顺:横折钩、竖。

5出头与不出头:出头——由(黄寅)、黾(渑、绳、蝇)奄(俺、淹、掩)。不出头——龟(阄)。出头——异、弄、弃、弁、弈、算、弊。不出头——畀bì(痹、箅、鼻)。出头——圣(怪、坚)。不出头——泾、径、经、劲、茎、颈。

6号、考、污——末笔向上不出头。末两笔笔顺:横、竖折折钩。“考”字下部不能如阿拉伯数字“5”。

7收的左旁,叫、纠的左旁——竖提与竖不交叉。不能写如阿拉伯数字“4”。

8做左偏旁时向右不出头:身(射、躬、躲)——第六笔横、第七笔撇,都向右不出头。舟(舰、般、航)——第五笔横,向右不出头。▲注意:耳(取、职、联)——做左偏旁时末笔改提,可出头。

9非字的笔顺与笔画:非(罪、韭)笔顺:〔左〕竖(不是撇),三小横(最后一小横不为提),〔右〕竖、三小横。

1应该撇通下来:免(兔、挽、勉)、奂(唤、换、涣)、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笔都是一撇通下来。

2不是一笔通下来——麦七画、美九画、敖(傲、熬、遨)十画、象十二画。

3不要多一撇——畏(喂、偎、煨)、展(辗、碾)、代、武、贰。

4先撇与后撇——先撇:九、及。后撇:刀、力、乃、万(笔顺:横、横折钩、撇)、方(笔顺:点、横、横折钩、撇)。

5撇向左出头与不出头:出头——化(华、花、讹)右旁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之间相交叉。不出头——匕bǐ(比、北、此、死、旨、尼、老)、仑(论、伦、论、轮)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不相交叉。比左旁笔顺:横、竖提。北左旁笔顺:竖、横、提。此左旁笔顺:〔中〕竖、横、〔左〕、提。

6末笔为人:火笔顺:点、〔右上〕小撇、〔中〕撇、捺。臾笔顺:〔左上〕小撇、竖、短横、〔右〕横折、短横、〔托底〕横,最后写人。爽笔顺:横、〔左〕撇、点、撇、点、〔右〕撇、点、撇、点、最后写人。脊上部笔顺:〔左〕点、提、〔右〕小撇、点、〔中〕写人。▲注意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与脊的上部笔顺不同。

1有点无点:有点——市shì(柿、铈、闹)。无点——沛的右旁(沛、肺、芾),中间竖向上出头。沛七画。尧(浇、挠、绕、烧),右上无点。步(涉),左下无点。染右上不是丸。琴下无点。纸下无点(低下有点)。

2先点与后点:先点点——义、为(笔顺:点、撇、横折钩、〔内〕点)。后点点——叉、发、拔、成(凡从戈者均末笔为点)。

3点点的顺序:母笔顺:竖折、横折钩(两笔收尾处相交叉)、点、横、点。(不要写完横再点两点)。凡从母者:拇、姆、毒、每、诲、悔、霉均如此。舟(船、航)、后三笔笔顺:点、横、点。丹(彤)的末两笔笔顺:先点、后横。州的笔顺:点、撇、点、竖、点、竖。鬯chàng的笔顺:撇、斜点、〔上〕点、〔左〕点、〔右〕点、〔下〕点、竖折、竖、撇、竖弯钩。

1横折与竖折:片——末笔为横折,共四画。牙——第二笔为竖折,共四画。乐——第二笔为竖折,共五画。舛chuǎn(桀、舜、舞)、降,末三笔为:横、竖折、竖(末笔向上出头)。既——右旁为横、竖折、撇(向上不出头),竖弯钩。

2从区者末笔为竖折:区、匹、臣、匡、匠、医、匪笔顺:〔先〕横、〔再写〕里边被包围的部件,〔最后〕竖折一笔写完。

3左偏旁末笔横改提:土(培场)、王(玩球)、止(歧武)、血(衅衄)、耳(取、联)、子(孙、孩)、马(驰、驶)、鸟(鸵)。

4车字笔画、笔顺的变化:车做独体字时笔顺——横、竖折、横、竖。车做左偏旁时(轻、较、转)笔顺——横、竖折、〔先〕竖、〔最后〕提。

5注意竖提:切(窃、砌、沏)左旁不是土。瓦(瓯、瓷、瓶)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点。

6发与拔的右旁不同:发(泼、拨)第一笔是竖折。拔的右旁(祓、绂)第一笔是横。

7有钩与无钩:有钩——七、儿、几(冗、亢、机、秃、虎)无钩——朵、殳(没、投、沿、铅)有钩——东、杀、条、杂、亲、余(末笔均为点,不为捺)。无钩——不、木、未、末、禾、耒、来、束。

8木字钩与捺的变化:木字做独体字时,竖无钩,末笔为捺。木字构成合体字时:作左偏旁时:无钩、捺改为点、如枯、杆、树。作右偏旁时:无钩,捺不变,如体、沐、林。在上部或下部时:无钩,捺不变,如杏、李、杰;桌、案、荣、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时,为了避让,而将捺改点如:漆、茶、荼。9“小”字钩的变化:在字的上部时无钩——尘、尖、少(抄、纱、省、劣、雀)。在字的下部时有钩——尔(你)、叔(菽、淑)、京(凉、就)、忝、示(宗、票、奈、捺)。▲注意“尔”字例外——玺、您,在字上部时也有钩。

1几种顺序都有:先中间,后两边——丞、承、率、燕、兜、燮、夔从左到右--辔、盥、鬻、嬴、赢、羸、彘。▲注意:肃的笔顺:横折、横(向右出头)、横,〔中〕竖,再写〔左〕撇、〔右〕竖,最后〔里边〕小撇、点。齑的笔顺:先写文,〔左〕撇、〔右〕竖,最后〔中〕写韭。

2堵口与不堵口。己jǐ——记、纪、起、忌、岂(凯、铠)、改、妃。已yǐ——巳sì——包、苞、导、异、巷、祀、圯、汜、巽、熙。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

3区别几个有戈的字: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笔顺都是先写厂,再写内部部件,最后:斜钩、撇、点。戎róng、戒jiè(诫、械)——相同部分笔顺:长横、短横、在短横上加撇,(“戒”再多一竖),最后,斜钩、撇、点。

4仑与仓要分开:仑——伦、沦、抢、论轮。仓——伧、沧、抢、枪、苍。

5癸与祭的字头要分开:癸——揆、睽。登(澄、橙、瞪、凳)。祭——察、蔡。

6学与党的字头要分开:学、鲎、觉。党、堂、常、棠、尝。兴、举、誉。佥(检、验、签)。光、当、肖。

7字的末尾笔画不同:呙(涡、蜗、莴、窝)——末两笔:撇、点。离(漓、螭、璃、禽)——末两笔:撇折、点。禹(属、踽)、禺、隅、愚、寓——末三笔为竖、提、点。

8冒字上部部件特殊: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笔、第四笔不触及到左、右两边,有时可写成秃宝盖下加二。不要写成曰yuē或日rì。

9辰字起笔先写厂:辰(振、唇、辱、晨)笔顺:横、撇、横、横、竖提、撇、捺。

10敝字的笔顺:敝(撇、弊、憋、蹩、鳖、蔽)的左旁笔顺:点、撇、〔左〕竖、横折钩、〔中〕竖(向上出头)、〔里边〕撇、点。敝十一画。

11女字的笔画、笔顺:独体字女笔顺:撇点、撇、横(横与撇只接触,不交叉,横向右略长。)女字做左偏旁时,笔顺同上,不同的是横与撇接触后,不向右略长,构成一定角度即可。横不改为提。

12兖字中间不是口:兖、衮(滚、磙)笔顺:六下是厶,不是口。

13三个特殊字形的笔顺:凹āo: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共五画。凸tū:〔上〕竖、〔中〕横、〔下〕竖、横折折折、横,共五画。噩è:横、竖、〔左〕口、〔右〕口、横、〔左〕口、〔右〕口、横,共十六画。

14部分字的笔画、笔顺:了:横钩、竖钩,两画。之:点、横撇、捺,三画。廿niàn(二十的意思),革字头,笔顺:先横、竖、竖、横,共四画。卅sà(三十的意思),带字头,笔顺:先横、再撇、竖、竖,共四画。

15部分部首的笔画,笔顺:艹(草字头):横、竖、竖,三画。讠(言字旁):点、横折提,两画。辶(走之儿):点、横折折撇、捺,三画。阝(双耳刀):横撇弯钩、竖,两画。忄(竖心旁):〔先〕点、点,〔后〕竖,三画。犭(反犬旁):〔先〕撇、〔再〕弯钩、〔最后〕撇,三画。

肃、脊、敝、垂等难写字的笔顺:

关于“肃”、“脊”、“敝”、“垂”等字以及“竖心旁”(忄)的规范笔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某些汉字的笔顺和原教材不同,其中有些汉字的笔顺本来就存在不同的看法,如:“肃”字的最后四笔,是从左到右写,还是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母”字的第三笔是“横”还是“点”。另外,对垂、重、再、里、爽、脊、敝等字以及“竖心旁”(忄)、“登字头”(癶)等的笔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希望能说明一下这些汉字和部首的规范笔顺。

笔顺规范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组成部分。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在1988年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下简称字表),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但“字表”中的规范笔顺是隐性的,就是要从字的排列顺序中分析出来,很多人不熟悉这种分析方法,因此,运用“字表”查某字的笔顺很不方便,而且在应用中对某些字的笔顺也出现了不同理解。另外“通用字表”对个别字笔顺的规定也有不尽完善之处。

为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满足汉字研究、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方面的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的笔顺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4月7日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通过“跟随式”(显示出一笔一笔的书写顺序)等方式,把隐性的规范笔顺显示出来,明确了“火”、“叉”、“爽”等一些字的笔顺,并调整了“敝”、“脊”两个字的笔顺。当教学中对某字的笔顺出现疑问或分歧意见时,要以这个《规范》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根据《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规定,对“肃”、“脊”等字的规范笔顺说明如下:

垂:撇、横、竖(中间)、横、竖(左)、竖(右)、横、横。

肃:最后四笔的书写顺序是“先两边,后中间”,全字书写笔顺是:横折、横、横、竖、长撇、竖、撇、点。

脊:《字表》“脊”字上半部分的笔顺,原来规定为由左到右书写──点、提、撇、撇、点、捺;《规范》调整为先写“人”字两边的“点、提、撇、点”,次写中间的“人”字。

敝:《字表》对“敝”字左半部分的书写笔顺,原来规定为先写中间的一竖,再写上边的点、撇,然后写下边的竖、横折钩和里面的撇、点。《规范》调整为先写上边的点、撇,再写下边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一竖和里面的撇、点。

再:横、竖、横折钩、竖、横、横。

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汉字的笔顺规则是:先横后竖(如:“干”),先撇后捺(如:“八”),从小到大(如:“主”),从左到右(如“林”),先进后关(如:“田”),先中间后两边(如:“水”),从外到内(如:“回”)等。如“仗”,笔顺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丶。笔顺是否正确,关系到书写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坏。

5、左下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凶  画

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

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

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

中间突出先中①,右上有点后补②;

上包下时先外③,下包上时先内④;

三框首横末折⑤,大囗最后封底⑥;

分歧遵照《规范》⑦,做到流畅美观。

① 中间突出的字,如“山”、“小”、“办”、“水”、“承”等。

② 上有点的字,如“犬”、“尤”、“戈”、“龙”、“成”等。

③ 上包下的字,如“冈”、“同”、“网”、“周”、等。

④ 下包上的字,如“凶”、“画”、“函”、“幽”等。

⑤ “三框”也叫“匠字框”,如“区”、“匹”、“巨”、“医”等。

⑥ “大囗”即大口框,如“四”、“回”、“园”、“国”等。

1末笔为二:冉(再、苒)——笔顺:竖、横折钩、\[中\]竖、末笔写二。里(理、童)——笔顺:先写甲,后写二。重(踵、董)——笔顺:撇、横、写曰,\[中\]竖、再写二。垂(捶、棰、锤)——笔顺:先写千、后写艹,再写二。▲注意:并排三、四横者不按此规律:堇jǐn(谨、槿)——末二笔为竖、横。隹zhuī(谁、难)——末二笔为竖、横。

2土、士分开土——寺(侍、诗、痔、等)周、袁、幸。士——吉(洁、桔、结、秸)志、壳、声、喜、嘉、壹、壶、壮。

3天、夭分开天——吞、蚕、忝tiǎn(添、舔)、奏(凑)。夭——乔(侨、桥、骄、娇)岙、袄、妖。

4王、壬分开王——呈(程、逞)。壬——任(凭)廷、淫。

5首笔是横不是撇:丰(蚌、艳、契)、耒lěi(耕、耘、耙)。邦(帮、梆、绑)的第四笔是撇。刊的第三笔是竖。

6横“山”的中横向左向右出头不出头:中横向右不出头——寻、帚、刍(邹)当、雪、扫、妇、侵。横“山”有竖穿过时中横向右要出头--聿yù(建)秉、捷、唐、康、争、兼。中横向左都出头——疟、虐(谑)末笔笔顺:横、竖折、\[中\]横。

7讯的右旁和丑笔顺不同:讯的右旁(汛、讯、迅)——笔顺:横折弯钩、横、竖。(末二笔为十)。丑(扭、纽、钮)——笔顺:横折、竖、横、横(末二笔为二)。

8毋、贯笔顺:毋wú笔顺:竖折、横折钩,〔先〕撇、〔后〕横(两边出头)。贯的上部部件——笔顺:竖折、横折、〔先〕竖、〔后〕横(两边出头)。

9衰的笔顺:中间部件:竖、横折、〔中间〕长横(两边出头)、短横(堵口)。

10皮的前三笔笔顺:横钩、撇、竖。

1竖与撇之分:临、监、坚、竖、紧——第二笔是竖,不是撇。旧——第一笔是竖。归——第二笔是撇。

2“周”与“同”第一笔不同:同、冈、网、罔——第一笔是竖。周、用——第一笔是撇。

3“月”第一笔有变化:育、肯、胃、有、肩——月在下,首笔为竖。肚、肌、肠、期、朗——月在左右,首笔为撇。

4强调后写竖:假、暇、遐(霞)——中间部件前三笔笔顺:横折、横、竖。报、服——右旁前两笔笔顺:横折钩、竖。

5出头与不出头:出头——由(黄寅)、黾(渑、绳、蝇)奄(俺、淹、掩)。不出头——龟(阄)。出头——异、弄、弃、弁、弈、算、弊。不出头——畀bì(痹、箅、鼻)。出头——圣(怪、坚)。不出头——泾、径、经、劲、茎、颈。

6号、考、污——末笔向上不出头。末两笔笔顺:横、竖折折钩。“考”字下部不能如阿拉伯数字“5”。

7收的左旁,叫、纠的左旁——竖提与竖不交叉。不能写如阿拉伯数字“4”。

8做左偏旁时向右不出头:身(射、躬、躲)——第六笔横、第七笔撇,都向右不出头。舟(舰、般、航)——第五笔横,向右不出头。▲注意:耳(取、职、联)——做左偏旁时末笔改提,可出头。

9非字的笔顺与笔画:非(罪、韭)笔顺:〔左〕竖(不是撇),三小横(最后一小横不为提),〔右〕竖、三小横。

1应该撇通下来:免(兔、挽、勉)、奂(唤、换、涣)、象(像)、鬼(傀、愧)、卑(婢、碑)——第六笔都是一撇通下来。

2不是一笔通下来——麦七画、美九画、敖(傲、熬、遨)十画、象十二画。

3不要多一撇——畏(喂、偎、煨)、展(辗、碾)、代、武、贰。

4先撇与后撇——先撇:九、及。后撇:刀、力、乃、万(笔顺:横、横折钩、撇)、方(笔顺:点、横、横折钩、撇)。

5撇向左出头与不出头:出头——化(华、花、讹)右旁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之间相交叉。不出头——匕bǐ(比、北、此、死、旨、尼、老)、仑(论、伦、论、轮)笔顺:〔先〕撇、〔后〕竖弯钩,两笔不相交叉。比左旁笔顺:横、竖提。北左旁笔顺:竖、横、提。此左旁笔顺:〔中〕竖、横、〔左〕、提。

6末笔为人:火笔顺:点、〔右上〕小撇、〔中〕撇、捺。臾笔顺:〔左上〕小撇、竖、短横、〔右〕横折、短横、〔托底〕横,最后写人。爽笔顺:横、〔左〕撇、点、撇、点、〔右〕撇、点、撇、点、最后写人。脊上部笔顺:〔左〕点、提、〔右〕小撇、点、〔中〕写人。▲注意兆笔顺:撇、点、提、竖弯钩、撇、点,与脊的上部笔顺不同。

1有点无点:有点——市shì(柿、铈、闹)。无点——沛的右旁(沛、肺、芾),中间竖向上出头。沛七画。尧(浇、挠、绕、烧),右上无点。步(涉),左下无点。染右上不是丸。琴下无点。纸下无点(低下有点)。

2先点与后点:先点点——义、为(笔顺:点、撇、横折钩、〔内〕点)。后点点——叉、发、拔、成(凡从戈者均末笔为点)。

3点点的顺序:母笔顺:竖折、横折钩(两笔收尾处相交叉)、点、横、点。(不要写完横再点两点)。凡从母者:拇、姆、毒、每、诲、悔、霉均如此。舟(船、航)、后三笔笔顺:点、横、点。丹(彤)的末两笔笔顺:先点、后横。州的笔顺:点、撇、点、竖、点、竖。鬯chàng的笔顺:撇、斜点、〔上〕点、〔左〕点、〔右〕点、〔下〕点、竖折、竖、撇、竖弯钩。

1横折与竖折:片——末笔为横折,共四画。牙——第二笔为竖折,共四画。乐——第二笔为竖折,共五画。舛chuǎn(桀、舜、舞)、降,末三笔为:横、竖折、竖(末笔向上出头)。既——右旁为横、竖折、撇(向上不出头),竖弯钩。

2从区者末笔为竖折:区、匹、臣、匡、匠、医、匪笔顺:〔先〕横、〔再写〕里边被包围的部件,〔最后〕竖折一笔写完。

3左偏旁末笔横改提:土(培场)、王(玩球)、止(歧武)、血(衅衄)、耳(取、联)、子(孙、孩)、马(驰、驶)、鸟(鸵)。

4车字笔画、笔顺的变化:车做独体字时笔顺——横、竖折、横、竖。车做左偏旁时(轻、较、转)笔顺——横、竖折、〔先〕竖、〔最后〕提。

5注意竖提:切(窃、砌、沏)左旁不是土。瓦(瓯、瓷、瓶)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点。

6发与拔的右旁不同:发(泼、拨)第一笔是竖折。拔的右旁(祓、绂)第一笔是横。

7有钩与无钩:有钩——七、儿、几(冗、亢、机、秃、虎)无钩——朵、殳(没、投、沿、铅)有钩——东、杀、条、杂、亲、余(末笔均为点,不为捺)。无钩——不、木、未、末、禾、耒、来、束。

8木字钩与捺的变化:木字做独体字时,竖无钩,末笔为捺。木字构成合体字时:作左偏旁时:无钩、捺改为点、如枯、杆、树。作右偏旁时:无钩,捺不变,如体、沐、林。在上部或下部时:无钩,捺不变,如杏、李、杰;桌、案、荣、采。但遇到有并行的捺时,为了避让,而将捺改点如:漆、茶、荼。9“小”字钩的变化:在字的上部时无钩——尘、尖、少(抄、纱、省、劣、雀)。在字的下部时有钩——尔(你)、叔(菽、淑)、京(凉、就)、忝、示(宗、票、奈、捺)。▲注意“尔”字例外——玺、您,在字上部时也有钩。

1几种顺序都有:先中间,后两边——丞、承、率、燕、兜、燮、夔从左到右--辔、盥、鬻、嬴、赢、羸、彘。▲注意:肃的笔顺:横折、横(向右出头)、横,〔中〕竖,再写〔左〕撇、〔右〕竖,最后〔里边〕小撇、点。齑的笔顺:先写文,〔左〕撇、〔右〕竖,最后〔中〕写韭。

2堵口与不堵口。己jǐ——记、纪、起、忌、岂(凯、铠)、改、妃。已yǐ——巳sì——包、苞、导、异、巷、祀、圯、汜、巽、熙。犯的右旁——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

3区别几个有戈的字: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笔顺都是先写厂,再写内部部件,最后:斜钩、撇、点。戎róng、戒jiè(诫、械)——相同部分笔顺:长横、短横、在短横上加撇,(“戒”再多一竖),最后,斜钩、撇、点。

4仑与仓要分开:仑——伦、沦、抢、论轮。仓——伧、沧、抢、枪、苍。

5癸与祭的字头要分开:癸——揆、睽。登(澄、橙、瞪、凳)。祭——察、蔡。

6学与党的字头要分开:学、鲎、觉。党、堂、常、棠、尝。兴、举、誉。佥(检、验、签)。光、当、肖。

7字的末尾笔画不同:呙(涡、蜗、莴、窝)——末两笔:撇、点。离(漓、螭、璃、禽)——末两笔:撇折、点。禹(属、踽)、禺、隅、愚、寓——末三笔为竖、提、点。

8冒字上部部件特殊:冒(帽、瑁、冕、勖)上部部件第三笔、第四笔不触及到左、右两边,有时可写成秃宝盖下加二。不要写成曰yuē或日rì。

9辰字起笔先写厂:辰(振、唇、辱、晨)笔顺:横、撇、横、横、竖提、撇、捺。

10敝字的笔顺:敝(撇、弊、憋、蹩、鳖、蔽)的左旁笔顺:点、撇、〔左〕竖、横折钩、〔中〕竖(向上出头)、〔里边〕撇、点。敝十一画。

11女字的笔画、笔顺:独体字女笔顺:撇点、撇、横(横与撇只接触,不交叉,横向右略长。)女字做左偏旁时,笔顺同上,不同的是横与撇接触后,不向右略长,构成一定角度即可。横不改为提。

12兖字中间不是口:兖、衮(滚、磙)笔顺:六下是厶,不是口。

13三个特殊字形的笔顺:凹āo:竖、横折折、竖、横折、横,共五画。凸tū:〔上〕竖、〔中〕横、〔下〕竖、横折折折、横,共五画。噩è:横、竖、〔左〕口、〔右〕口、横、〔左〕口、〔右〕口、横,共十六画。

14部分字的笔画、笔顺:了:横钩、竖钩,两画。之:点、横撇、捺,三画。廿niàn(二十的意思),革字头,笔顺:先横、竖、竖、横,共四画。卅sà(三十的意思),带字头,笔顺:先横、再撇、竖、竖,共四画。

15部分部首的笔画,笔顺:艹(草字头):横、竖、竖,三画。讠(言字旁):点、横折提,两画。辶(走之儿):点、横折折撇、捺,三画。阝(双耳刀):横撇弯钩、竖,两画。忄(竖心旁):〔先〕点、点,〔后〕竖,三画。犭(反犬旁):〔先〕撇、〔再〕弯钩、〔最后〕撇,三画。

肃、脊、敝、垂等难写字的笔顺:

关于“肃”、“脊”、“敝”、“垂”等字以及“竖心旁”(忄)的规范笔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某些汉字的笔顺和原教材不同,其中有些汉字的笔顺本来就存在不同的看法,如:“肃”字的最后四笔,是从左到右写,还是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母”字的第三笔是“横”还是“点”。另外,对垂、重、再、里、爽、脊、敝等字以及“竖心旁”(忄)、“登字头”(癶)等的笔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希望能说明一下这些汉字和部首的规范笔顺。

笔顺规范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组成部分。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在1988年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以下简称字表),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但“字表”中的规范笔顺是隐性的,就是要从字的排列顺序中分析出来,很多人不熟悉这种分析方法,因此,运用“字表”查某字的笔顺很不方便,而且在应用中对某些字的笔顺也出现了不同理解。另外“通用字表”对个别字笔顺的规定也有不尽完善之处。

为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满足汉字研究、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方面的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的笔顺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4月7日联合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通过“跟随式”(显示出一笔一笔的书写顺序)等方式,把隐性的规范笔顺显示出来,明确了“火”、“叉”、“爽”等一些字的笔顺,并调整了“敝”、“脊”两个字的笔顺。当教学中对某字的笔顺出现疑问或分歧意见时,要以这个《规范》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根据《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规定,对“肃”、“脊”等字的规范笔顺说明如下:

垂:撇、横、竖(中间)、横、竖(左)、竖(右)、横、横。

肃:最后四笔的书写顺序是“先两边,后中间”,全字书写笔顺是:横折、横、横、竖、长撇、竖、撇、点。

脊:《字表》“脊”字上半部分的笔顺,原来规定为由左到右书写──点、提、撇、撇、点、捺;《规范》调整为先写“人”字两边的“点、提、撇、点”,次写中间的“人”字。

敝:《字表》对“敝”字左半部分的书写笔顺,原来规定为先写中间的一竖,再写上边的点、撇,然后写下边的竖、横折钩和里面的撇、点。《规范》调整为先写上边的点、撇,再写下边的竖、横折钩,然后写中间的一竖和里面的撇、点。

再:横、竖、横折钩、竖、横、横。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随课文学习本课的“烤、辩”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好生字。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争论的故事》,指名读,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故事中是谁和谁争论?他们又是为什么事儿争论?争论的结果又怎样呢?快让我们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相机识字

  1.(出示读书要求)大声读课文吧,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生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同学们响亮的读书声告诉我,你们读得很认真。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11,12)出示(143页),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12个点),出示《标点符号用法》,指名读。(错的改一下。)

  (1)现在让我们开始读课文吧!盛老师开始讲故事喽!故事从哪儿开始的呢?第2节。(板书:讲故事)

  (2)第2段。谁来?俩(出示卡片)a这个字的读音很特别,这组开火车读。b看看这个字,猜猜“俩”是什么意思?(两个人)c“兄弟俩”就是兄弟两个人。那“我们两个人就叫――我俩,亲热点叫――咱俩”,“你们两个人就叫――你俩”,“他们两个人叫――他俩”,“姐妹两个人叫――姐妹俩”d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兄弟俩”。兄弟俩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呢?

  (3)第3段。a指名读。纠音“烟熏火燎”“皮香肉嫩”。b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烟熏火燎”的场景吗?你吃过什么“皮香肉嫩”的东西吗?c看,新词只要一联系上咱们的生活,我们就能理解它的意思了――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板贴:联系生活)想象着这样的情景,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开火车读。)

  把词语送到句子里,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两句话。

  教师小结:兄弟俩本想射雁充饥,却在为大雁该怎么吃而争论。

  (4)练习朗读对话,相机学习生字。

  a出示插图。这就是故事中的兄弟俩。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B看着图说一说,什么是“煮”,什么是“烤”?(点:这下面的四点也是表示火的意思。)“烤”和“煮”都是一种烹饪方式,你还知道哪些烹饪方式?(蒸、煎、炒、焖、煨、炸)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看看偏旁我们就能猜出这个字的意思了。贴:看偏旁)

  c兄弟俩是怎样争的呢?同桌一人一句分角色读。

  d指名读。评价:他们“争”得怎样?

  e弟弟说烤着吃,哥哥赞同吗?认为这样对吗?“不赞同,不认为是对的,就是――不以为然(对),你瞧,多读读课文还能理解词语的方法呢!板贴:这就叫――联系上下文。哥哥不仅不同意,还“大声争辩”,(出示争辩)看看这个“辩”字,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辩”字)“辩”字的兄弟姐妹可真多!(辨,瓣,辫),老师教大家一首儿歌,区别他们可容易啦!(出示儿歌)

  g理解了争辩再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就更有意思了,自由轻声地练一练,指名一同学。

  h师生合作争论。(我是哥哥,我说煮着吃,你得听我的。不是说要尊老吗,就应该煮着吃。)

  (5)第4段。这样争来争去,争个不停,就叫“争论不休”(休在字典上有五种解释,你觉得在这儿应该选第几种意思呢?)遇到难理解的词,可不要忘记查字典哦!(板贴)他们正争得不可开交呢,正好有位老人经过这里,给他们提了个建议

  (出示老人的话):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老人要兄弟俩把大雁剖开:谁能做一个剖开的动作?一生做动作。教师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所以,剖开就是用刀子割开、划开的意思,它是立刀旁。看,理解了意思,词语记起来就方便了。再读读这个词。)

  这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是――学生齐读。

  (6)第5段。可是这两全其美的办法还有用吗?指名读,结果怎样?(无影无踪|一无所获)

  (7)小结:读到这里,你知道1-5自然段写了什么吗?(板书:讲故事)盛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兄弟俩本想,却为,后来,结果。

  (8)那么,6-12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当老师,4位同学当学生,其他同学读旁白,我们合作着读。

  a第6段。第7段。b第8段。第9段。第10段。

  c第12段。老师发现刚才这位同学读书时,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呢。(1)“聚精会神”(出示卡片)开火车读。(2)指导写“聚”(下面是“众”的变形,有三个人,撇竖,第一个人;撇撇,第二个人;撇捺,第三个人。也就是许多人聚在一起,这里是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生书空,在田字格中写一个。)(3)你们写字时这种投入的状态,就叫――聚精会神。(4)你能给它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写在它的旁边哦!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办法哦!(板贴:找近义词)

  看到你们写得这么认真,老师把“赞许的目光”投给你们,(出示:赞)你能给它编个小口诀记住它吗?你来提醒大家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教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第一个“先”字的竖弯钩要改成竖提。

  把两个生词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第12段。

  (9)小结:6-12段写了什么呢?(板书:谈感想)

  (三)课堂小结,学习生字

  1.课文读完了,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先写了盛老师讲故事,接着写了同学们谈感想。我们还学会了理解词语的很多方法,齐读――

  2.(出示本课的生字)这篇课文还有几个生字还没写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笨”(前鼻音)这是批评人的话,平时可不能轻易用哦!

  “键”――原本是指安装在车轴头上控制方向、车轮的装置,用铁制成,称为关键,后引申为“起重要决定作用的因素”之意。所以是金字旁。)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层层地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明晰道理的同时,获得做学问的启示。

  理解本课生词、有积累价值的四字词语。朗读课文,将初读落实到课前预习之中。

  PPT,搜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剪枝的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评析:巩固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相关的段落,估计学生对春季进桃园会比较感兴趣)

  (一)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的很认真,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谁来说,你对哪次进桃园感兴趣,为什么?

  生(1):我喜欢春季进桃园,因为春天的桃园很美。

  生(2):我也喜欢春季进桃园,因为春天的桃园引来了无数的蜜蜂,我喜欢小蜜蜂。

  生(3)春天里小朋友们都来了,很热闹。所以我喜欢。

  师:告诉你们吧,我呀特地从王大伯的桃园为大家拍摄了一部分景象,想看吗?(想)可是照片在冲洗的过程中出了点麻烦,我没能给大家带来。怎么办呢?同学们我有个办法,你们来猜想一下老师拍摄的景象好不好?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猜出来!

  生(1):我想老师一定拍摄了红云片片的桃园。

  师:你猜的可真准啊!

  生(2):您拍摄的桃园的桃花一定美极了!

  师:我还拍摄了很多镜头呢,有从远处拍的,近处拍的,高处拍的,等等。

  生(3):老师拍了桃园的远景就像是晚霞一般。

  生(4):从高处往下看,那桃园就像是一个花的澡堂,如果能在里面洗澡该多好呀!

  (评析: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的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我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这样激趣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也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师:同学们话说的都挺漂亮的,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把这段文字读好?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你还对哪次进桃园感兴趣?为什么?

  1、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又急又疑谁来读?

  2、过渡:面对我的疑问,王大伯是怎么说的?

  3、师提问: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些粗壮的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

  师:是吗?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

  生: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

  (评析:“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从王大伯的话中,知道那么多东西,真不简单,谁来读一读王大伯的话?

  (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同学)

  (3)点评: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请你加上自己的理解用心的读读王大伯的话,你一定能读的非常棒!)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

  (评析: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5、齐读王大伯的话,体会。

  6、教师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小作者相信什么?怀疑什么?

  生:他相信王大伯的桃园能获得大丰收。

  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

  生:因为课文中说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师:你真了不起,会联系上下文来回答问题。

  (评析: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问的是成功的。)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好!咱们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

  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

  师: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谁来说说?

  生(1):王大伯的桃子获得了大丰收了

  生(2):王大伯的桃子个个光鲜红润。

  生(3):桃子结的可多了,都挂满了枝头。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来感受桃子的多和好

  3、提问: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师: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感受感受。

  (五)谈感受: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谁来说?

  生:王大伯真不愧是种桃能手

  生:我们家也有桃树,可桃子结的不好,学完了这篇课文,我要告诉爸爸剪枝的学问,让我们家的桃子也象王大伯的桃子一样又大又甜。

  生:我要种一棵桃树和王大伯比赛,看谁结的桃子多

  生:我真想到王大伯的桃园去摘几个桃子带来吃。

  生:我想请问王大伯一个问题:桃子是毛多的有营养还是毛少的有营养?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3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1) 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

  1.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 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 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1、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ap;

  3、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具体。

  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如何将句子写生动、具体。1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出示词语)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ap;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_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

  (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

  ( )苹果像( ),( ),( )

  ( )像( ),( )。 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小喜鹊,你在干什么――

  连杨树、柳树也赶紧躲进树妈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颜色 气味 声音_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颇有一些体会:

  在第一课时,我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第二课时又在感受秋天美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自由练读,在指导朗读时,则以点带面,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不同的自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二自然段采用分句理解朗读的方法,第三自然段则用“吃水果”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第三自然段则运用引读的方法,一篇课文因采用不同的方法,读得美,读得兴趣盎然,读得充满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还有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理解,教会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它。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画的树叶在黑板上进一步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这一词语。从工具书的运用到分解词素,方法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符合多样性的教学课堂。

  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时时感到,我会说,我会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处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你想怎样去读”“你喜欢哪一段“,自主的火花时时闪现,但自主的同时也不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丽。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由地说和教师的有机指导,使学生拓展思路、善于表达,为写好秋天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有条理地写。教学难点: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秋天,搜集秋天的资料。

  一、感悟秋天──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同学们,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四篇描绘秋天的课文,上节课,你们不但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而且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说说秋天的特征吗?

  2、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小伙伴们放风筝的身影、玩耍嬉戏的场面都让我们回味无穷。秋天里红红的枫叶,金黄的稻田,清凉的秋雨……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想亲眼去看看吗?(出示课件:秋景)

  3、刚才同学们自己描绘了秋天,现在我们又亲眼看了看秋天的景象,我相信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秋大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吧!你们能借助手中的笔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出示课件: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4、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说说秋天吧!

  二、说秋天──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请大家把你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小组交流)。2.集体交流。

  (1)谁来描绘一下秋天?听了这位同学描绘的秋天,你们有什么感受?(你听得可真认真!是呀,刚才那位同学注意用上了咱们平时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 谁再来描绘一下秋天?(他观察得多仔细呀!不仅说出美丽的景象,还体会到了秋收时人们的喜悦之情。)

  (2)师小结:(出示课件:这就说描写秋天时不仅可以写秋景,还可以写秋天里的人和事,及秋天带给我们的欢乐。)

  三、品秋天──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课件出示:出示范文

  四、写秋天──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同学们,那怎样才能写漂亮秋天的美景呢?(出示课件:写作的方法)

  2、秋天的景色的确很美,那现在就请你提起笔,把你心中的秋天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句,好吗?

  3、学生写作。 学生开始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五.小结延伸:同学们,习作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自己改一改。

  板书设计: 看图知中心

  写一幅秋天的图画 写作有条理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自学法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五、 5.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六、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七、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12 听听,秋的声音

  12 听听,秋的声音 蟋蟀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6

  第三单元:《电脑棋手》《走马灯的奥秘》《孩子靠科学家》《空气在哪里》《百花园三》

  1、读熟课文,认识生字,掌握词语。

  2、认识、了解课文都是弘扬科学的。

  3、积累四字词语以及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4、学习几种词语的结构特点,掌握“把”字的写法。

  5、写一则应用文“请假条”。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运用多音字。

  3、写好“把”字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比较形近字、多音字并组词。

  2、小组合作讨论词语的结构特点和查字典的方法。

  3、互相交流应用文“请假条”的写法。

  4、独立完成复习训练题。

  须()理()沾()旋()堂()标()

  需()狸()站()族()常()际()

  “忍”字用音序法应查大写字母()。“忍”字的第三笔是()。

  “考”字用部首法应先查()部,再查()画。“考”字的第七笔是()。

  “鬼”字应查()部。“鬼”字共有()笔,第六笔是(),第八笔是()。

  六、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带“把”字的句子

  1、一阵大风吹开了我们的大门。

  2、小猴子用一把锋利的锥子刺破了皮球。

  七、把词语、句子补充完整

  1、()目寸光;狐假()威;守株待();画()点睛;

  呆若木();()急跳墙;()到成功;亡()补牢。

  2、读书破万卷,。

  4、读一本好书,。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牧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用“―”线划出短文中两个比喻句。

  2、()的颜料()的银杏树()的夏天()的海洋()的果树()的菊花3、文中“田野像金色的海洋”说明什么?

  今天上午,小明要送突然生病的妈妈去医院去看大夫,不能到校上课,需要请一天假。请你替小明为他的陈老师写一份请假条。注意格式。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7

  1、有效预习,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在字词理解方面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与文本展开对话,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获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启示。

  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层层地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明晰道理的同时,获得做学问的启示。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观察生活的习惯。

  理解本课生词、有积累价值的四字词语。朗读课文,将初读落实到课前预习之中。

  PPT,搜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学问”,让学生齐读并说说平时你都从哪儿或请教谁获得过“学问”?(预设:有声──老师、家长,无声──书本)

  2、今天,我们要请教的对象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出示第一小节,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他(指名读此节)。

  3、通过第一小节,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生谈,随机点红关键词)齐读这一小节。

  4、再读此节,此刻,你最想了解什么?(生说)(随机板书“满怀好奇”)

  5、你们的想法和文中的“我”不谋而合,就让我们满怀好奇地跟随文中的“我”一起探究(揭示文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本课生词和易误读的词语,显示于成熟的桃子上)看,这就是王大伯的桃园,树上结满了桃子,让我们一起来摘桃子吧。(指名认读)

  (2)桃子摘下了,拼音都没有了,你们还会读吗?(开火车领读)

  2、文中还有很多四字词语值得我们积累,(出示本课四字词语)学生认读。

  3、这些词语中有很多都是表现“我”心理变化的,如果顺着文路,接着“满怀好奇”往下写,该选哪一个词语呢?(学生依次汇报,随机板书,同步指导难写字“惑、疑”)

  4、“我”的心理变化是文章的一条叙述线索,还有一种叙述的顺序,你在预习时留意了吗?(时间顺序)随机追问并板书“冬、春、夏”。

  5、指名按时间顺序进行课文朗读的展示。

  三、精读对话,明理悟情

  1、课文读通读顺了,结下来就让我们顺着文路,跟随文中的“我”一起探询剪枝的学问吧。

  2、首先让我们走进那个冬季的一天,从王大伯的动作、言语中,你读懂了“剪枝的学问”了吗?(请学生自读2、3小节,勾画相关语句)

  3、出示2、3小节

  (1)学生汇报勾画语句,让学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王大伯介绍的“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预设:剪去粗壮的枝条,就会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板书“多、大”

  (2)这可是王大伯多年经验,如果你就是王大伯,你会怎么说这番话?(充满信心)

  (3)随机指名朗读王大伯的语言,追问从哪些关键之处体会到了这种信心?(抓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子的第二笔名称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