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梦在天地银行开了账户,那我是不是可以给自己烧纸钱了?

“我糊涂啊!原来群里全是托!”12月21日下午,萧山的何女士(化姓)专程来到河上派出所,将一面写着“公正执法热心为民 神警雄风破案神速”的锦旗交给民辅警,感谢民辅警为其追回被诈骗钱款所做出的努力。

▍何女士专程到河上派出所送锦旗谈到先前被骗的事,何女士连连摇头,直呼自己太糊涂……

何女士经营着一家烟酒店,平时生意也还算不错。去年7月6日, 有个陌生人添加了她的微信,对方称要买烟,何女士没多想便同意了。几天后,对方将何女士拉入一个微信群内,群里有个自称“罗老师”的人说:“可以带领大家赚大钱。”接下来几天里罗老师在群里连续转发了一些国家大事、财经新闻,每当罗老师出来说话,群里总是有不少人夸他厉害,其中有个昵称为“老金”的人,更是称跟着”罗老师“赚了不少钱。每天晚上,“老金”和“罗老师”都会在某网站直播,讲数字货币、还有各类投资知识,听了10多天课后,何女士对他们所说的“币市行情”渐渐也产生了好奇,便添加“老金”和“罗老师”为好友。 到了8月初,“老金”又拉了一个群,“罗老师”也在其中,某天“罗老师”在群里推荐了一个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何女士一开始并没相信,但随着群里几乎所有人都在群内发赚到钱的截图,何女士开始心动了,此时她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一步步陷入圈套之中……

▍群里的人纷纷都说跟着罗老师赚了钱群里的人一听何女士想要投资,便向其推荐了一个助理,对方称可以带何女士在平台上注册和操作,还发来一个“BALV”app的链接,在助理指导下,何女士向平台转入了资金。

▍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网络图片)转账后,何女士就跟着“罗老师”的指导,买了他口中的“份额”,一顿操作,没几天账户上显示何女士不仅将投入的钱赚了回来,还多赚10万元,这让她欣喜不已。接着,“罗老师”称接下来还会有一个大行情,并会带着大家一起做,希望“各位资金准备充足”。何女士自然也不愿错过这次赚钱的好时机,一股脑儿把钱都投了进去,谁知这次她的单子没过多久就被系统“强制平仓”(爆仓),账户中的钱一下子所剩无几惊慌失措的何女士赶紧找罗老师问自己该怎么办,对方只是说后面找机会再找几只好的票操作,到后面干脆就不回复了,何女士越想越不对劲,遂向警方报警。

河上派出所接警后,第一时间上报分局刑事犯罪研判中心,并启动电信网络诈骗紧急止损机制。由于涉及账户众多、银行流水复杂,涉案资金的冻结止付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但是民辅警并未放弃,办案民警一方面向反诈中心寻求支持,一方面详细调查受害人被骗过程,细节还原相关证据,追查案件线索。经河上派出所和分局刑事研判中心的不懈努力,于11月底成功为何女士返损10万元整。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何女士遇到的是典型的投资理财类诈骗。犯罪分子以“低投资高回报”、“跟着老师就赚钱”、“名师讲课”等噱头设圈获取受害人信任,再以高收益引诱受害人上当,将购买的虚拟货币投入犯罪分子建立的虚假平台中

一旦受害人进入微信交流群,群内组员就按事先分工,分别负责发直播课程链接和冒充投资者讨论行情。其实他们都是托!

所谓的“投资平台”其实只是个幌子,首先,嫌疑人建立一个虚假交易平台。当受害人的资金注入到平台后,立即被转移到嫌疑人的个人账户内,只剩下数字留在当事人的账户上。然后,嫌疑人指导受害人在平台上投资,直到账户上的数字变为0,让受害人感觉是自己投资失败所致。 市民在投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选择正规平台,根据实际情况理性投资,千万不要上当。如不幸被骗,要第一时间报警并保留转账凭证,以便及时止损。来源:萧山公安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绿色贷款,正在成为银行新增信贷重要来源。2022年银行将绿色信贷视为信贷业务增长的主力之一,在ESG相关的绿色信贷领域产品创新上更为积极。

  从此前发布的年报显示,2021年上市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普遍呈现两位数增速。银行业务人士透露,目前银行都在积极推进ESG相关融资产品的布局,不过整体来看可信数据的获取和评估计量依然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数据是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实现业务发展的基础。年初以来,银行在ESG领域可信基础平台的建设步伐加快,包括区块链基础平台、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等各类平台相继落地。业内人士认为,ESG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关键风向标,推动ESG数据场景的应用发展迫在眉睫,区块链开放平台可以实现可信数据治理,有助于促进ESG相关业务的快速落地。

  挂钩ESG相关信贷投放加码

  某国有银行对公业务经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监管机构对银行绿色信贷规模考核越来越看重,一方面受政策驱动影响,另一方面也是银行信贷业务转型的需要,很多银行都在积极做大ESG相关的贷款。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认为,ESG表现挂钩贷款落地体现了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的力度和决心,也体现了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的要求和原则,可以倒逼企业在ESG方面加大投入,加强ESG信息披露,为银行精准投放绿色信贷提供了一套新的标准和模式。

  目前在原有产品上挂钩ESG相关指标的做法更为普遍,也是短期内银行做大绿色信贷规模的有效途径。“最近不少银行都在加快基于碳排放等数据模型创新的ESG信贷产品创新,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不过这些产品都还在试验推广阶段,下一步会重点布局。整体来看,大部分都是在传统的信贷产品上增加ESG表现的评价指标,以快速做大绿色信贷规模。”上述国有银行对公业务经理表示。

  去年以来,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多家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5月12日,28家披露绿色信贷数据的上市银行合计贷款规模达10.5万亿元,大部分银行均实现两位数增幅。其中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同步实现三位数增幅。

  某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相关人士透露,依据政策要求,今年绿色信贷依然是全行信贷业务的重点,且资源倾斜力度上较去年也会增加,其中像碳减排领域的产品创新会重点发力。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6%,比上年末高5.6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05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79万亿元和4.22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5%。

  ESG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上述某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相关人士认为,不管是传统信贷产品挂钩ESG评价指标、还是创新ESG针对性产品,都需要丰富、可信的数据支撑;而对银行机构来说,如何收集中小微企业ESG相关数据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金融机构在做企业绿色融资过程中,都会面临可信数据收集的问题。相比上市公司来说,非上市企业尤其小微企业,信披制度不完善,实现ESG数据披露不太现实。因此,如何建立可信的数据体系,获取丰富、安全、可靠的ESG数据显得尤为重要。”上述某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相关人士如是表示。

  上述国有银行对公业务经理透露,现在做的绿色信贷多是在传统信贷产品上增加ESG评估要素进行企业授信额度测算,但受限于数据源不够充足的原因,针对客户的绿色贷款,主要是根据企业贷款头像来评判是否属于绿色信贷。比如一家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按照行业划分可以被纳入绿色信贷范畴,银行就会基于行业的历史数据等授信模型为企业测算一个授信额度,一般很难去进行诸如实际碳排放量、运营过程中污水气体等污染排放量等指标的精准测算,有些可获取的数据也多是企业自己填报的资料,缺乏可信监督和规范的量化评估。

  微众银行副行长马志涛也认为,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推进,ESG相关场景应用加速落地,金融机构对可信数据获取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郭海飞指出,在绿色信贷投放领域,银行在企业和项目绿色属性、绿色程度的专业判断及鉴别方面存在一定薄弱环节,需要借助其他第三方专业绿色认证评估机构来进行认证或尽调,而不能单纯依靠企业填报的数据。

  在郭海飞看来,未来银行应加强金融科技的赋能,加大对ESG领域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专业绿色机构的管理与合作,加大对国际绿色信贷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上述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越来越多地方正在加快由政府、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等主体协同的绿色服务平台建设。“这种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可以实现企业、银行机构的实名制注册、绿色认证、量化评估等,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数据库,以助于实现产品对接服务的底层功能。”

  部分银行机构也在积极推进ESG相关可信数据平台的布局。微众银行日前推出“微众区块链”品牌,并提出了“构筑ESG可信基础设施,促进公平与可持续”的全新使命,集中公关隐私计算、可信治理、分布式数字身份等关键技术能力,研发ESG应用框架,促进ESG相关业务落地。

  不仅企业ESG可信数据平台构建提速,金融机构在个人绿色低碳领域的数据基础建设布局也在逐步落地。近日,中信银行宣布启动“绿信汇”低碳生态平台,联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银联、Visa、海航、华为等多方合作伙伴构建绿色金融场景生态圈。同时,该行还正式上线了“个人碳账户”,对个人用户低碳行为数据进行授权采集、计量,通过绿色生态联盟的构建,让用户绿色低碳数据归集、流转起来,实现个人碳减排数据的资产化、价值化,中信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还透露,未来“碳账户”将进一步对内协同集团资源,对外引入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多低碳场景。

  上述股份制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相关人士认为,随着各类绿色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经营及日常生活场景中绿色行为的数据收集、评估计量和流转交易,也能为银行ESG相关信贷业务的信用评估、产品创新提供丰富、可信的数据支撑;不过下一步还需要平台之间的进一步互通,避免数据碎片化,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可信的基础环境。

银行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工具,这个金融工具指的并不是投资市场上获取收益的工具,而是承担着我们储蓄金额的载体。最开始,银行推出的存款证明工具是存折,但随着磁卡的技术越来越普及,存折就越来越少,银行卡的数量越来越多。

银行卡的设计十分小巧,根据银行内部的系统,可以查询到卡主的相关信息,不仅如此,银行卡还具有储蓄等一系列附带功能。但现在有几个银行公布的“新公告”来了,要开始对本行内的异常账户进行清理,部分银行卡使用不当可能被“注销”,储户应留意,那么,什么算得上是异常账户的范畴呢?银行卡内有钱会不会被清理呢?

从银行发布的公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只要账户被划分的异常账户之内,不论卡内有没有剩余金额,都会被清理的。银行对账户进行注销之后,这个账户就变成了空户,没有办法再使用,原来的卡号也成为了空号,不能进行资金交易。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对自己名下的银行卡进行核对,如果有这样的银行卡,一定要及时处理。

首先,第一个被清理的就是那些超过国家规定银行卡张数的账户。银行卡在最开始盛行阶段,各个金融机构都允许消费者办理多张银行卡,并且所开的户都属于一类账户,但随着银行监管体系越来越严格,一个人的名下在一个银行中只能拥有一张银行卡。简单一点来说,一个人名下只能开设一张一类账户,其余的都只能算作是二类或三类。

一类账户,二类账户和三类账户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一类账户在转账时所受到的限制比较小,二类,三类却不一样。因为前期大部分人所办理账户时,银行默许直接办理一类账户,导致客户名下有多个一类账户,对于这种情况,银行开始对这些账户进行清理,只为客户保留其中一个一类账户。

其次,长时间不使用的银行卡也会被注销。这一类账户被统称为睡眠账户,顾名思义,这类账户产生交易非常不频繁,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账或者出账,银行会默认,客户已经不再需要这些账户,通过银行内部系统自动注销。

每个人的名下都有很多张银行卡,但经常使用的可能就那么几张,剩下的都仅仅只是有过某一次特殊的用途。这些银行卡我们在使用过后,完全可以到银行柜台进行注销,如此一来,也无需担心账户被银行强制注销的问题。

银行内部资源有限,多一个账户就要多花费一些管理成本,为了能更妥善的管理庞大的银行账户体系,睡眠账户会被统一注销。客户如果对这部分账户还有需要,一定要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让银行卡产生交易。

最后一种被清理的账户是某些福利卡。在公司或者工作单位发放福利时,经常会使用银行卡,卡内直接存有现金,不仅如此,我国在对一些老弱病残发放福利或补贴时,也是通过直接办理银行卡的方式,下发到每一位受补贴者手中。

这些卡通常没有其他用处,只使用过一次,就再也没有产生过其他交易。最初使用银行卡发放补贴,是为了能更加方便资金流转,资金在运转过程中也能更加安全。但现在国家发放补贴时,会更倾向于使用社保卡。

并且社保卡的普及率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社保卡能够完全的取代这一部分不必要的银行卡的功能,未来,居民领取养老金或者其他补贴时,是不需要再开通其他账户的。

注销这一部分账户也是为了保证居民的银行账户安全,当我们的银行卡闲置不用之后,某些部分分子就会利用这些信息,对非法得来的资金进行洗白。

洗钱是我国严厉禁止的一个行为,国家和个人都有义务配合反洗钱行动,福利账户以及补贴账户会随着反洗钱行动所注销。通过对以上三种账户的了解,不难看出,这些账户注销之后,确实能避免很多麻烦。

居民一定要注意,个人账户在被注销之前,银行可能会打电话通知到个人,如果可以自己到银行主动注销,尽量不要依赖银行自动注销系统,避免为后续造成麻烦。银行卡内如果有资金,也一定要进行自查,避免因为注销情况,造成任何资金损失,不论是哪种结果,最后受到损失的都只能是居民,只有自动注销,才能避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家门口烧纸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