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现代艺术(modern art)对设计的影响?

近两年内作品与以往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为“借鉴以往开创未来”的形式进行创作,从设计和排版和板式上接近现代化,希望这篇关于近期的作品详情和趋势对你们有帮助。


一.2年内平面设计作品的详情

3D效果的平面作品现已很常见,逼真的设计形态让观众无法移开视线。3D文字排版尤其让人能感觉到这种趋势的流行。字体不受限制是3D文字排版的一大优势,你可以用任何字体演绎:粗体、衬线字体、手写字体……

随着基于模版的设计工具的流行,中规中矩的网格板式已经开始淡出,设计新手们即使不懂网格原则,也可以设计出漂亮的网站和平面作品。设计师们则更加追求新奇有活力的设计作品, 不对称设计的走红应运而生。

无论是在设计合成里,还是在APP/网站上,不对称设计都会用一种动感十足的状态脱颖而出。用户会被此类设计中的信息和图案吸引眼球,对隐藏信息产生天然的好奇心。在他们自然滑动屏幕时,奇妙的趣味便产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诞生了“现代设计”。这段期间产生的两种风格正在今天复兴:一种是19世纪20年代极具装饰性的装饰风格(Art Deco),以及50-60年代特点为几何形线条的“二十世纪中期现代风格(Mid-Century Modern)”。

装饰风在LOGOo设计中尤为突出。在不少出色的设计师们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线条复杂且极为对称的风格演绎。在字体设计中也有这样的趋势。这种设计风格具有奢华精致的感觉,跟前些年流行的质朴乡村风格的设计大相径庭。

在装饰风时期后,设计师们决定让功能指导形式,抛弃繁复的设计,采取更简洁、自然、明快的线条。尽管二十世纪中期现代风近几年在和时尚领域屡见不鲜,但它在平面设计界的影响才刚开始。

这种风格在战后时期标志性的广告插画中颇具主导地位。就像在那个时期一样,小公司和创业公司意识到了手绘插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品牌的落地页面有不少这样的插画,它们常常具有明显的现代感,但同时保留了二十世纪中期现代风复古梦幻的配色。

持续进化的撞色和渐变色

渐变已经成为一种近年设计圈默认的流行趋势。尤其在LOGO设计中,我们看到了这种风格的强势回归。其中一些是常规的配色组合(比如:蓝/紫,红/橙),另一些则是采用了对比更强烈的双色渐变。

就像每种潮流都会出现反潮流:饱和大胆的撞色也促使了复古柔和色彩的回归。这些色彩直接把我们带回了柔和胶片机的70年代和哑光录像带的80年代。当每个色彩中提高了适量的灰度,这些照片便拥有了霓虹色无法匹敌的温暖与伤感氛围。

在数年粗线条插画的流行后,近期我们看到了更为精致优雅插画的兴起。深受植物和自然元素的影响,这种风格非常女性化,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心中的纯真无邪的共鸣。

这类风格在包装设计有着重要地位。精细插画通常与粗糙质地的包装纸形成特别的对比。在拥有了烫金和凹凸印刷等高级质地的加持后,这些插画总能在极繁和极简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尽管插画变得越来越轻巧精致了,字体的风潮却向粗重饱满演变,尤其是衬线字体。

定制字体对于想要树立形象的品牌来说越来越重要。在简单普通的衬线字体主宰多年后,人们开始发现它变得缺乏特点,略显单薄。这一点催化了衬线字体的多样化。谁不想一眼看上去就性格独特,让人印象深刻呢?

还记得那句“给想象留点空间”的老话吗?在经历了长期使用方框网格来规范元素摆放之后,设计师们开始探索更开放自由的元素组合方式。这就是那种会让你感觉到只看到冰山一角的设计。

这些组合大胆使用空白空间,避开了清晰的视觉层次,平面中的每一个元素似乎与其他元素并没有必要联系。乍看上去有些凌乱,但实际上破碎和分裂的组合需要很强的构图功底,最终的指向都是来自设计师的一个巧思。

相对把元素自由拼配的开放式组合,等距设计用一个个小空间创造了整个有序的宇宙。等距设计听上去非常有技术性,但事实上还是在平面上画出的三维物体。

这种风格最热的领域是ICON设计。它相较于扁平化设计有着更强的策略性和温度。更值得一提的是比起3D设计,这种文件的占存更小。

二. 2年内平面设计技术和风格趋势

双重曝光的效果不仅仅受摄影师的欢迎,也深受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喜爱。在若干设计师对2017年设计趋势的总结中,都出现过这一古老经典的制图技巧。

如今,我们常常在工作和生活种不同的语境下探讨极简主义,而设计和它走的最近。设计师追求简约而不空洞,时尚而不过度修饰的极简设计,善于使用负空间,大胆的色彩和字体的组合,将优雅融入功能多样的细节。在未来设计中,极简主义会占重大比重。

当代平面设计师一直痴迷于毁灭的艺术:包括飞溅、划伤、撕裂、破碎或破坏作品美感的任何形式。在数字艺术时代,平面设计的趋势可能刚一出现就迅速消失,过去几年流行的元素放到现在已经让人深感陈旧,只有极少的设计技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不过,这个过程并无坏处,相反,陈旧的设计理念之所以被淘汰,正是因为崭新的现代外观的出现。

三. 2年内平面设计用色和选用其他元素趋势

明亮的色彩,往往具有与平面设计相关的特性,因为它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感觉。鲜艳的颜色通常工作在光亮和黑暗的背景中,创建高强的对比度并以此吸引用户。这是有些设计最流行的色彩趋势。

从明亮的蓝色和绿色、黄色和橙色,这些颜色的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及潮流。

有一件你不经常看到的事是:往往忽视了平面设计中有利于更丰富、颜色混合使用明亮的调色板是原色 - 纯红色,蓝色和黄色。

如果你想自己在平面设计方案配对时,选择简单的鲜艳色彩。那么最好选择具有相似色调和饱和度的颜色。此外,我们已经给了你几个色板值。

明亮的色板:尝试将这些颜色组合在一起,或混合以创造一个创意的平板调色板。这些颜色会对白色或黑色的背景产生最大的影响。

流行色彩:蓝色、绿色和紫色

复古的配色方案 也是一个平面设计项目工作时受欢迎的选择。

这些不太饱和,但在此色调的基础上增加鲜艳颜色的想法,与另外的白色在一起,使其更加安静和谐,看看是不是很柔和?复古的配色方案往往包含了大量的橙色和黄色,有时为红色或蓝色。

复古色板:复古色彩工作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一起作为主色元素。配以柔和的色彩,是最好的结果。

流行色彩:橙色、桃色、梅子色调和深蓝色

单调的配色方案,搭配平面设计技术,以快速的步伐正日益普及。这些调色板依赖于一个单一的颜色,如黑色和白色。

最单调的配色方案是使用基本的颜色和两个或三个色彩效果。最流行的颜色选择似乎是蓝色,但很多设计师都选择单调的配色方案,在黑色(灰色为好)的基础上与流行的颜色相配,如红色的按钮。

另一种选择是创建一个单调的稍有差异颜色效果。如果你开始用蓝色,例如,添加绿色色调、蓝绿色的色彩来创建一个项目。

单调的色彩技术往往是使用在特别流行的手机和应用程序设计中。

单调色板:就像与其他颜色的调色板一样,单色调计划还需要包括对比度。混合色调:每个不同的“颜色”是从与父颜色不同开始以全彩色(100%)和50%,20%和8%的色彩混合。

流行色彩:蓝色,灰色和绿色

       艺术史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术语,“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就是近几十年来频频出现却又经常引起混淆和歧义的概念,现实中也常常见到因为对这三个术语的具体含义不很清楚而导致误用和错用的情形。这除了会影响思想的表达,还可能对青年学生形成误导,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样几个常用词的基本含义。

       “现代艺术”(Modern Art)指的是活跃于年期间的艺术;“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指的是1960年(一说1970年)以后出现的艺术[1]。“现代艺术”在时间上先于“当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而“后现代艺术”(Postmodern Art)在生成时间上与“当代艺术”完全一样。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艺术史与其他各种历史一样,有很多可能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有一种说法是“现代艺术”始于1830年左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年之间。普遍认为“现代艺术”的标志性起点,是1863年巴黎沙龙展[2],从那时开始,艺术家们脱离了学院派惯例,开始在风格和主题方面进行创新。许多艺术史学家认为马奈是第一个现代艺术家,标志性画作是《草地上的午餐》,“现代艺术”始于这幅画。

       二战结束带来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的明显转变,“现代艺术”的活跃期是在年期间。有些人认为,“现代艺术”在1960年左右结束,但事实上这种转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艺术从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黑色方块》(图1)到科苏斯(JosephKosuth)的《一和三把椅子》(图2),确实发生了某种质的改变。

 这种发生变化的艺术,在时间上属于“当代”,在思想内涵上属于“后现代”。这种既“当代”又“后现代”的艺术,大约从1950年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波普艺术被认为是第一个“后现代艺术”运动,它抹平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之间的级差,是对“现代艺术”核心观念的沉重打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的出现,“后现代艺术”进入了它的真正繁荣阶段。这种艺术什么时候结束还不清楚,它或许仍然是当前主要的艺术潮流。但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似乎认为“后现代艺术”已经结束,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始,尽管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

图1 马列维奇:黑色方块,1915年,油画,79.5x79.5cm,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藏。

图2 科苏斯: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年,装置,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这反映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创作目标不同。“现代艺术”以形式风格为创作目标,每一位艺术家都致力于发展个人独立风格;“后现代艺术”不以形式风格为创作目标,甚至不以艺术本身为创作目标,它最在乎观众的反应,最重视作品对观者的影响和带给他们的身心体验。所以很多“后现代艺术”不是由艺术家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大众集体参与完成的(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导致有些自大的艺术批评家或理论家会声称,是他们造就了艺术作品。

       其次是艺术受众不同。“后现代艺术”不关心作品是否能得到艺术圈子内部的支持和赞赏,而是要打破许多关于艺术的传统习俗,使艺术在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上发挥作用。比如当代街头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是,“艺术不仅属于博物馆,也属于大街上的人们”。近些年来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印证了这一趋势。

 还有艺术价值观念不同。“现代艺术”是精英艺术,是由白人、男性主导,对欧美之外的艺术世界不感兴趣的艺术;“后现代艺术”更像是大众艺术(虽然不完全等同),它关注第三世界、女权主义、弱势群体和少数族裔的诉求,不再将艺术看作是一种需要由一群先锋人物领导的可以不断进步的东西,不再赋予艺术家以精英的身份,也不关心美和形式。因此从视觉美感角度看,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乏善可陈,而且经常出现在画廊或传统艺术空间之外。

 最后是形式风格不同。比如“后现代艺术”有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这是艺术吗?”或者“我四岁的孩子也会做这个”。但这其实正是“后现代艺术”的价值所在——挑战传统的艺术规则,传达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将艺术作为承载思想和社会意识的载体或工具。如一堆砖头或一个小便池,可以引发观众思考,如果这是艺术,是什么使它成为艺术的?

“后现代”与“当代”的不同

 如果只求大略,完全可以将“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看成同义词,这两个词在讨论艺术时也可以互换使用。因为这两种艺术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是完全一致的,“后现代艺术”也能代表“当代艺术”的主流倾向。但如果仔细辨析,就会发现“当代艺术”是时间概念,是指出现在我们所处时代中的艺术,相当于“发生在当代的艺术”;而“后现代艺术”是种属(species)概念,是表达艺术思想属性的概念,相当于“反对现代艺术的艺术”,这是因为这个词语中的“后”字,不但有时间上“在……之后”的意思,更有“反对”的意思,所以“后现代艺术”等同于“反现代艺术”[3],即与现代艺术中的某些运动或趋势背道而驰。由此可知,只要时间上属于“当代”范畴,不论有什么形式和思想内涵,都可以是“当代艺术”。但“后现代艺术”就不一样了,这是对一种特定艺术性质的表述,而不仅仅是在时间上位于“现代”之后的意思。比如今天中国还有人在画文人画,这可以算是“当代艺术”(因为是活在当代的人所制作的),但显然不是“后现代艺术”,甚至连“现代艺术”也算不上,它们只是“前现代艺术”[4]。

       由于很多人(包括艺术专业人士)对“当代艺术”的词义不甚了然,就产生了很多说法。比如把“当代艺术”看成是“现代艺术”的同义词,或者视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艺术,还有认为是20世纪中期以来至今的艺术,诸如此类,都是因为混淆了艺术的时间分区与种属性质的区别所致。

 从激进程度上看,“后现代艺术”远远超过“当代艺术”,因为“当代艺术”只是个时间概念,换句话说,只要是活人创作的艺术都可以算作“当代艺术”,而“后现代艺术”不过是“当代艺术”中诸多类型之一,所以,“后现代艺术”必然是“当代艺术”,但“当代艺术”不一定是“后现代艺术”。不过还有一种看法,是认为“后现代艺术”指的是“现代艺术之后”(After Modern Art),因此其开端是1970年左右[5];而“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是指现在之前的50年,这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比如在2020年时看“当代艺术”,就是指年期间出现的艺术现象,这个恰好与“后现代艺术”的活动时间重合。但如果到2050年时看“当代艺术”,就是指年间出现的艺术现象,这就在时间上也与“后现代艺术”拉开距离了。

       [3] 在西方艺术史中似乎一直存在着不成文的词语含义规则——“后”就是“反”,后什么,就是反什么。如后印象派、后极简主义,后抽象绘画等。

       [4] 西方学界有一种艺术史分期,是将艺术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其中“前现代”指的是19世纪之前的艺术。

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的进步——由世界博览会看艺术设计的现代化进程

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现代艺术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