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主义的什么原则

  1.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

  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

  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

  A.认识和改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造客观规律 D.消灭损害人类的规律

  5.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

  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 B.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认识的本质在于()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B.人民群众在历的作用问题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体 D.意识形态

  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观念 C.国家政权 D.科学技术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封建社会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科学补习所

  14.中国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

  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5.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

  A.北京小组 B.武汉小组 C.长沙小组 D.上海小组

  16.毛主席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8.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依靠苏联的援助

  19.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0.提出中国***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是()

  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2.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

  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实事求是 D.武装斗争

  2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

  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任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24.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A.供求机制 B.激励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化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

  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3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

  3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D.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32.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阶级斗争为标准

  33.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34.可持续发展强调()

  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35.三讲中的核心是()

  A.讲学习 B讲政治 C.讲正气 D.三个代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唯物主义-元论与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 )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的本原问题 D.真理的本性问题

  3.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有运动寓于其中

  C.无运动寓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4.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 )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系统规律 D.矛盾规律

  6.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

  A.事物的消亡 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 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

  A.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B.永远不会消亡 C.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D.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9.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10.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生产力B.变革生产关系 C.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 D.*反动阶级的统治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1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封建社会的残余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属于( )

  A.旧民主主义 B.民主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14.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 )

  A.李达 B.李大钊 C.毛主席 D.陈独秀

  15.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 )

  A.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16.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C.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D.护国战争的失败

  17.下面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发宝的是( )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1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经济纲领中规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 )

  1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进入( )

  A.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共产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0.毛主席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 )

  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统一战线

  22.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 )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论联合政府》 D.《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23.邓小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消灭剥削 B.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同富裕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实行改革开放

  26.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 )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2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指导性计划的经济体制

  29.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依据是( )

  A.按劳分配规律 B.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规律 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规律

  30.我国的国体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31.迄今为止人类历类型的民主是( )

  A.资本主义民主 B.社会主义民主 C.原始公社民主 D.共产主义民主

  32.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的基础是( )

  A.爱国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 D.一国两制方针

  33.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 )

  A.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 B.先人后己 C.集体主义 D.个人主义

  34.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叶九条 B.邓六条 C.一纳四目 D.总书记提出的八项主张

  3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多党合作制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否认相对静止的哲学是( )

  A.相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说明( )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外力的推动 B.事物内部矛盾

  C.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 D.矛盾双方互相联结

  8.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 )

  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B.是否清楚明白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D.是否有用

  9.人类认识的基础是( )

  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10.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社会中少数人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11.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13.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 )

  A.《天坛宪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4.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15.首先提出毛主席思想这一概念的是( )

  A.刘少奇 B.朱德 C.王稼祥 D.邓小平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17.遵义会议上,中央在实际上确立了谁的核心领导地位( )

  A.毛主席 B.王稼祥 C.周总理 D.张闻天

  1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工人运动,党的建设

  19.毛主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官僚资本实行( )

  A.没收 B.赎买 C.公私合营 D.改造

  21.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 )

  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22.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3.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 )

  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

  2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 )

  A.直接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25.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目标是实现( )

  A.综合机械化 B.生产自动化

  C.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D.科学化

  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要使市场( )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28.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B.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生产力状况 D.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

  29.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 )

  A.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 B.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C.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 D.既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又是其生活的第一需要

  3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邓小平理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1.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为解决( )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经济特区问题

  32.我国的政体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以下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的是( )

  A.依法治国 B.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B.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是促进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

  3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 )

  A.民主 B.集中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当家作主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即( )

  A.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物质问题和意识问题 D.本原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 )

  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7.质变指的是( )

  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性质 B.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 )

  A.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B.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共产主义 B.实用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洛川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5.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A.小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B.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C.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D.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16.毛主席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 )

  A.党的创建和*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毛主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宝的文章是(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8.解放战争时期,变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文件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C.《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五四指示》

  19.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 )

  A.政权和军队问题 B.宪章原则问题

  C.和平与民主问题 D.和平建国纲领问题

  20.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

  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B.迅速消灭国民党残匪

  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 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21.下列不能体现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 )

  A.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 B.党的八大

  C.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党的九大

  22.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3.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4.中国共产党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是(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 )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是在( )

  A.改革开放目标实现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21世纪中叶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7.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 )

  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 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28.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 )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主席 D.邓小平

  29.关于我国当前个体经济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不存在雇佣关系 B.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C.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D.提供产品,繁荣市场

  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

  A.阶级斗争 B.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C.民族矛盾 D.经济文化的差异

  32.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3.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

  A.发展教育和科学 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

  A.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 D.集体主义

  35.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B.服务于社会主义的

  C.在野党 D.民主主义的政党

  1.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对立 B.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对立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地质学和胚胎学 B.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C.机械力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 )

  A.两者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

  C.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

  4.否定世界同一性的观点是( )

  A.二元论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旧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

  6.主要矛盾是指( )

  A.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B.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D.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的矛盾

  7.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是( )

  A.进步和保守的关系 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C.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所谓结果,就是( )

  A.引起现象的现象 B.事物主要矛盾

  C.已经发生的现实 D.被现象引起的现象

  9.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 )

  A.真理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一定的错误

  C.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10.在生产方式的统一体中( )

  A.生产力是本质,生产关系是现象

  B.生产力是现象,生产关系是本质

  C.生产力是形式,生产关系是内容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11.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

  A.社会分工 B.分配多寡

  C.经济地位 D.政治立场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卅运动

  1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了( )

  A.农*动 B.土地革命运动

  C.工人运动 D.文化革命运动

  14.*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武装*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制订于( )

  A.中共二大 B.中共八。七会议

  C.中共三大 D.中共遵义会议

  15.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最紧迫的问题是( )

  A.政治路线问题 B.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C.策略问题 D.思想路线问题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主要的斗争形式是( )

  A.武装斗争 B.合法斗争

  C.非法斗争 D.群众斗争

  17.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的( )

  A.动力不同 B.对象不同

  C.道路不同 D.领导权不同

  18.中国共产党历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井冈山土地法》

  C.《兴国土地法》 D.《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土地法》

  19.中国抗日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的根据是( )

  A.敌强我弱 B.敌小我大

  C.敌退步,我进步 D.敌寡助,我多助

  20.抗战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是( )

  A.两者是完全对立的 B.后者服从前者

  C.两者同等重要 D.前者服从后者

  21.建国初期,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

  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保存富农经济

  C.限制富农 D.消灭富农

  22.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体是( )

  A.工人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2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是( )

  A.替代关系 B.发展关系 C.继承关系 D.继承和发展关系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

  A.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特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25.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 )

  A.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B.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C.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 D.我国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B.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7.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 )

  A.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 B.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D.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

  2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

  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实现共同富裕

  29.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

  30.在我国现阶段,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 )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D.私营经济

  31.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 )

  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32.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

  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 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 D.要靠自己的发展

  3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 )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3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 )

  A.武力统一 B.只争取和平统一

  C.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武力 D.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

  35.两个文明一起抓,关键是( )

  A.抓物质文明 B.抓精神文明

  C.两手都要硬 D.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

  A.科学知识的总结 B.科学之科学

  C.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世界观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A.绝对的 B.相对的

  C.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D.有条件的

  5.认为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 B.机械唯物主义的

  C.辩证法的 D.辩证唯物主义的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7.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8.认识的基础是( )

  A.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规则 B.伟人的教导

  C.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D.实践

  9.生产力范畴反映了(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劳动工具的关系 D.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10.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国家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1.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 )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主要对象是( )

  A.封建主义 B.帝国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国民党*

  13.人民军队的宗旨是( )

  A.为共产党服务 B.为人民服务

  C.为无产阶级服务 D.为农民阶级服务

  14.中国民主革命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的任务,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起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15.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解决敌我矛盾 B.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6.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居首位的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1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A.加强科学精神建设 B.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C.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D.坚持为人民服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0.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一切为了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一切依靠群众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 )

  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C.哲学是各门科学的总和 D.科学就是哲学

  22.认为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

  A.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的国家所有

  C.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D.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6.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B.怎样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问题

  C.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D.怎样搞好党的建设问题

  27.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 )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演化文化体制改革

  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B.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C.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9.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 )

  A.农业 B.重工业

  C.第三产业 D.高科技产业

  30.我国经济发展,必须( )

  A.以提高速度为中心 B.以提高比例为中心

  C.以提高规模为中心 D.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31.当代世界中的所谓东西问题属于( )

  A.和平问题 B.经济问题

  C.发展问题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关系问题

  32.中国古代曾有一种白马非马论,这种观点割裂了( )

  A.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B.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3.社会保障的层次是(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4.毛主席完整地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 )

  A.在1926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

  B.在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

  C.在1948年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

  D.在1940年的《新民民主主义论》中

  3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D.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

  1.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D.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

  2.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哲学依赖具体科学,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 B.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

  C.具体科学可以代替哲学 D.哲学是具体科学,具体科学也是哲学

  3.在构成社会存在的三要素中,最基本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D.国家政权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5.认为时间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这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6.对意识表述正确的是(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C.意识是脱离人脑的绝对观念

  D.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

  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D.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犯( )

  A.冒险主义的错误 B.无政府主义的错误

  C.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D.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错误

  9.社会基本矛盾是( )

  A.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国体和政体的矛盾

  10.帝国主义在中国夺取投资设厂权开始于(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1.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是指( )

  A.新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的三民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D.实行武装斗争的三民主义

  12.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起点是( )

  A.八。一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1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

  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 )

  A.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B.反对官僚主义、反保守、反倒退

  C.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D.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1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消灭剥削 B.建设共产主义

  C.实现共同富裕 D.大力发展生产力

  1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

  A.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合作 D.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7.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是( )

  A.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在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先富后富的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以勤劳致富为基础

  C.消除两极分化 D.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

  19.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一国两制构想

  C.群众路线 D.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20.不属于毛主席思想科学体系的是( )

  A.毛主席个人的思想 B.党的其他领导人的思想

  C.党的文件和决议 D.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思想

  21.在我党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

  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二大上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五大上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 )

  A.在全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在全社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D.实行平均分配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主体是( )

  A.企业 B.市场 C.行业组织 D.政府

  25.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殖民主义 B.极端民族主义 C.新法西斯主义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6.农业的发展主要靠( )

  A.政策和科学 B.资金投入 C.人力投入 D.政策保证

  2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

  A.共产党一党专政 B.工农联合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 D.以*民主为主的多党联合专政

  28.毛主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念是在( )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C.《论十大关系》中

  D.《论人民民主专政》中

  29.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社会主义性质的

  C.人民民主性质的 D.政治联盟性质的

  30.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面向新世纪,全党要继续推进的新的伟大工程是指( )

  A.反腐败斗争 B.改善党的领导

  C.祖国统一 D.党的建设

  31.在毛主席思想中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标志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C.《论联合政府》的发表 D.《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发表

  32.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

  A.军民一致原则 B.官兵一致原则

  C.军事民主原则 D.党指挥枪原则

  33.人生观的核心是( )

  A.人生目的 B.人生理想 C.人生价值 D.人生态度

  34.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的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思想道德建设

  C.理想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5.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物理学 B.心理学 C.哲学 D.语言学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哲学的基本问题 D.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

  A.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原子结构学说、原子――分子论

  C.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信息论

  D.达尔文进化论、控制论、系统论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 D.社会意识是完全被动的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5.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 )

  A.认为时空是装物质运动的空盒子

  B.认为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

  D.认为时空是绝对的

  6.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类似感觉的特性 B.劳动

  C.自然环境 D.客观精神的逻辑发展

  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A.真理是不变的 B.真理是永恒的

  C.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D.真理永远是有用的

  8.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的本质属性的有( )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心理特征 D.人的生理特征

  9.国家本质上是( )

  A.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B.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构

  C.社会生活的 D.阶级压迫的工具

  10.中国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

  A.中国同盟会 B.兴中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民主同盟

  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 )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官僚地主阶级专政

  13.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起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56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1953年底开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开展五反运动是在( )

  A.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 B.私营工商业中

  C.全国农村 D.教育和文化界

  1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大力发展生产力 D.依法治国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是( )

  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B.实行政府职能的转变

  C.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D.改革金融体系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1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有( )

  A.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B.继承中国革命文化传统

  C.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D.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9.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是在(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

  20.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中,应积极发展的是( )

  A.农业 B.第二产业 C.工业 D.第三产业

  21.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2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实现共同富裕 B.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23.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是(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 )

  A.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B.加快发展速度为中心

  C.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为中心 D.平衡比例为中心

  25.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是( )

  A.公有制经济 B.股份制经济

  C.民营经济 D.中外合资经济

  26.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 )

  A.把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把培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把实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 )

  A.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B.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28.我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是实现( )

  A.小康 B.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C.人民生活很富裕 D.解决温饱

  29.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30.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A.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团结和合作

  C.民族平等 D.民族自由

  3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3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成为全党共识的标志是( )

  A.中共六大的召开 B.中共七大的召开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八。七会议的召开

  3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需求 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 D.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主要动力 D.惟一动力

  35.在生产关系各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这一章考核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分别以选择题和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过。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出过选择题。要特别注意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 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

  A.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南巡谈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三大

  3.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优越性

  C.根本目的 D.发展动力

  5.十六大报告指出,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创新B.实事求是

  1. 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

  A. 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B.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D. 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实现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

  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6.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

  B.不存在两极分化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阶级

  7.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是

  A. 共同富裕 B.市场经济

  C.按劳分配 D.公有制占主体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9. 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又是分层次的。

  2.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1.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分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试述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国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发生和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有着紧密而直接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逐渐培育、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当代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和内在动力,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发挥和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并在实践中把这些优势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植根中国实际,展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璀璨景象

  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大道。

  1.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作为一个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显然是首要任务,这也是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走的弯路证明了的。因此,改革开放伊始,我们党就明确提出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最终以党的基本路线的形式确定下来。可以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它清晰、明确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大踏步赶上世界的事实和经验启示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经济建设虽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繁荣昌盛,而且要实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繁荣发展。因此,改革开放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这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超越。

  2.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我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国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由谁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是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前提。四项基本原则犹如支撑我们国家的四根支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障。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得不好,我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那时起,改革开放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强大的发展动力。可以说,改革开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全方位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世界性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3.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所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5%,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同期平均水平。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90万亿元大关,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左右,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求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不是片面的经济主义论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唯生产力论,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今天的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6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居民预期寿命超过76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事实证明: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善,极大地激发和增强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无穷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应答时代课题,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真理魅力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发展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宝贵结晶,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无可比拟的理论优势。

  1.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别的什么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这个“脉”,就包括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主要表现在: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领导力量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价值立场上,始终坚持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根本目的上,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等在本质上始终贯彻和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确立的正确轨道。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故步自封,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指导当代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取得巨大进步,关键就在于它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其自身具备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们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炼新观点、部署新战略、构建新理论,从而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这是其他理论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2.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主张

  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方案。受苏联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实践中都曾将苏联模式奉为圭臬,在理论上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致使社会主义发展陷入死胡同。正是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把思想认识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最终形成邓小平理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理论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不仅如此,继承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在实践中进一步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问题上,实践中和国际上时不时总会出现一些宣扬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主张。比如,宣扬极端自由化、全盘私有化等主张的新自由主义,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三权分立、多党制等西方民主思想的民主社会主义,歪曲、否定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观念的普世价值主义等。针对这些错误思潮和主张,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态度坚决的抵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作出了清晰、明确而有力的回击和回应,从而坚定地捍卫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3.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又为世界贡献了独具魅力的思想理论成果

  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引导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劈波斩浪、浩荡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能够为全世界所共享的价值观和战略思想,闪耀着“中国式智慧”的光芒,为世界贡献了独具魅力的思想理论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国际关系学思想,彰显着中国价值观饱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力量,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新鲜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责任和担当。尤其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探索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它既没有对外侵略和扩张,也没有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更没有牺牲他国利益,不仅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中国思想理论的优越性,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且打破了世界对西方发展模式的盲目崇拜和路径依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局面作出了重要示范、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独具鲜明特色,昭显当代中国发展本固根稳的巍峨气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完善、内生性演化而形成的,是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其独特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1.既全面巩固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制度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治理格局中,中国共产党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近代以来的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真实地享有主人翁地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上享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权利,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业,真正成为国家政治上的主人;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人民群众依法享有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继承权、物质帮助权、劳动保护权、社会救助权,享有受教育权、从事科学、发明、文艺创作的权利,享有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权、批评建议和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权、男女平等权等各方面权利,真正成为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主人。

  2.既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长期的、稳定的高速发展,这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我们建立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突破了人们在传统上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误区,它的优势就在于既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对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之一。

  市场经济是一种比计划经济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能够把资源配置到可以获得最大效益的地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如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表明:如果任由市场经济盲目发展,则会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生态环境危机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它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最大化调整和优化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层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同等的市场条件和环境下获取资源、发展生产,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推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很好地处理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既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的有效管理与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

  3.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不动摇,又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与此同时,我们党又根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发展要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体现时代要求,“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赓续民族血脉,彰显亿万人民聚力创造历史伟业的蓬勃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其独特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品质是激发我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底气。

  1.既传承弘扬了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又创造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根基、突出优势来加以阐释和说明,并强调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它所蕴含的政治理念、伦理规范、价值追求、人文传统和社会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品格与内在特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实践中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实质性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传承弘扬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力量之源和信心之基,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其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确定了新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2.既传承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又凝结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厚度。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虽有短暂分裂,但统一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主要得益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纽带,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传统天下观的本色品质,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而丰富的文明和历史的内在动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精神标识。在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弘扬,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注入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备了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为强大的自信底气。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的时代标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高度。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矢志于赶上时代的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自我突破、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气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表达了中华民族勇于追赶时代潮流的思想境界,不甘落后、奋勇争先体现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努力奋起直追的宝贵品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是当代中国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大发展成就、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动力。

  3.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大众的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支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充分、广泛地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以市场为主导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助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有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能力,从而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多彩、健康时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状况与水平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并将其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层面来进行考虑和统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全局中谋划和设计,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和增强了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国际感召力、传统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外传播的国际亲和力、新闻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人文交流的国际影响力,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大气的良好形象,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势与政策共同富裕题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