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古文字是什么字?

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有一个村庄,叫小屯。自古以来,这里居住着世世代代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那是100多年前的事了,他们耕地的时候,忽然发现在犁耙翻起的土块间,混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坚硬骨片,捡起来一看,不少骨片上都有些像是刀刻的道道,有的还带点暗红色。“刨到龙骨了!”村里的人们都这么说。老人们还说这东西可以当药,磨成粉能治刀伤、打摆子什么的。于是大伙儿都去捡拾这种骨片,卖给城里的药铺。而一斤只能卖几文钱。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山东的商人,姓范。他问村民们可有什么地里挖出来的新奇东西,他要出好价钱收买。大家就把这种骨片拿出给他看,他也好奇地买下了一些骨片。

  姓范的原来是个古董商,专门到农村贱价收购古董,再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以高价卖给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官阔佬。这次见到了这些带刻道儿的骨片,他也不知道是什么玩艺儿,不敢多要,买了一点,跑到北京,找了一个相识的大官,是他的山东老乡叫王懿荣,请他给鉴定鉴定。这位王懿荣是位相当有学问的京官。他看到这些骨片,十分惊奇,仔细观察上头刻划的那些道道,认为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古代文字,非常珍贵,不但出大价钱把它们全买了下来,还叮嘱这位姓范的商人赶快再去收购,他全要,而且要刻字多的骨片。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终于知道这些骨片其实并不是什么“龙骨”,而是乌龟的甲壳和牛、鹿等的骨头,于是后来学者们把那上面刻划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

  王懿荣接触到甲骨文的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

  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海内外的学术界。

  这以后,人们在小屯村及其附近进行了多次科学的发掘,得知这地方原来是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的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根据古籍记载,商王是经常迁换国都的,不过自从盘庚(汤的第九代孙) 十四年迁都到安阳以后,一直到帝辛(即纣王)共八代十二王再没迁徙过,所以安阳小屯一带一共做了大约273年的商王朝都城。安阳当时叫做殷,因此商代又被称为殷。商被周王朝所灭亡,这里毁为废墟,后人称为殷墟。

  商王非常迷信,特别崇尚鬼神,无论大事小事,如年成、征伐、生育、出游乃至田猎等等,都要进行占卜,专门设有一种官职(后世称为贞人)主管占卜。有时商王还亲自动手占卜。当时占卜用的主要材料和方法是:使用经过整治加工的乌龟腹甲或兽类(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在反面挖或钻出圆形和椭圆形的槽;占卜时用火在这些槽内烧灼,使正面相应的部位出现裂纹,根据裂纹的数目和形状(叫做“兆”)推断卜问事项的凶吉和结果。在整个占卜活动结束之后,就把上述情况用文字写刻在龟甲或兽骨的一定部位,作为验证。这些文字,称为卜辞,所以甲骨文又常称为“殷墟卜辞”。

  一条完整的卜辞,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叫做前辞、贞辞、占辞、验辞。

  前辞,又叫叙辞或述辞,记叙占卜的时间(有的也记有地点)、贞卜人的名字;

  贞辞,又叫命辞,记叙该次占卜所要问的事,有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发问,叫做“对贞”;

  占辞,记叙商王或占卜者根据卜兆的情况,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

  验辞,记叙占卜后的结果即应验的情况。

  这些部分有时契刻在甲骨上的不同的部位,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通读出来。

  下面举一条属于殷墟甲骨文早期的武丁时期的卜辞(图13)加以说明:


图13《殷墟文字丙编》第368片摹本

  癸巳卜,争贞:今一月雨?王〔zhān沾〕曰:丙雨。

  癸巳卜,争贞:今一月不其雨?

  旬壬寅雨。甲辰亦雨。

  这条卜辞的构成和意思是——

  前辞:癸巳卜(癸巳这一天占卜),争贞(贞人名叫争的卜问)。

  贞辞:今一月雨(现今一个月之内下雨吗)?

  占辞:王曰(商王看了卜兆后判断说):丙雨(逢丙那天将要下雨)。

  验辞:旬壬寅雨。甲辰亦雨(结果,在下一旬的壬寅日下了雨。第二旬的甲辰日也下了雨)。

  文中的“癸巳卜,争贞:今一月不其雨”,是从反面卜问,与上文的“今一月雨”组成对贞。

  这条卜辞在龟甲的反面还有“己酉雨。辛亥亦雨”(己酉日下了雨。辛亥日也下了雨),也属于验辞,与上连读。

  但是,有许多的卜辞比较简化,不见得这四个部分都完全具备。

  殷墟卜辞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殷商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说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例如,以卜辞中所见的商朝祖先、商王的名称、世系与汉代司马迁所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大型通史《史记》的有关记载相对照,大多可以符合,证明了《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同时,又可使用卜辞的记载,对《史记》一类史籍记载不准确甚而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例如:《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王的世系有一段为“报丁、报乙、报丙”,而根据甲骨文的材料,应该订正为“报乙、报丙、报丁”。这样就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有更加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从卜辞中还发现了大量有关古代天文、气象及农业、畜牧业等科学技术的材料,例如武丁卜辞中就有好几次关于月食的记载:“六日[甲]午夕,月(有)食”“月食,闻,八月。”“闻”就是“昏”,指月全食而天地昏黑。这些科技材料,对于各个相关学科的探讨与研究,自然也是意义重大。它们的价值,不但属于中华文明,而且属于整个人类文明。

  也有的甲骨文不是用来记录占卜情况的,例如有一种刻辞刻写的是把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60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图14)。这种干支表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查检、推算干支纪日的日期的谱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此外,在殷墟之外的一些地方如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山西省洪洞县,山东省济南市,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扶风县、岐山县以及北京市昌平县等地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后来也都陆续发现有甲骨文。

  其中,在陕西岐山、扶风发现的甲骨文,叫做周原甲骨文。周原是这一带地区的古地名,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

  周原甲骨文,目前主要发现的是卜甲,共有300片左右。时代大致是从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这些带字卜甲,都是残甲,面积都只有现在通用的一分或二分硬币那么大。上面所刻的字体极为纤细,需用五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辨识,可谓世界微雕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图15是我们选取的周原甲骨文中字数较多的一条卜辞的摹本,释文为:


图15 周原甲骨文摹本

  乙宗。贞:王其〔zhāo招〕祭

  成唐。鼎(贞):禦,〔fú扶〕二母,其彝

  血[]〔mǔ亩〕三豚三,

  囟〔sī斯〕又正。

  全辞大意是:癸巳日,在文武帝乙的宗庙里举行彝祭。问:王隆重地祭祀成汤。举行御祭,用两个国的女性人牲,彝祭的牲血用三头公羊、三头小猪,可以贞问吧。

  周原甲骨文的发现,是甲骨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扩大了我们对甲骨文的研究范围。无论是对西周历史的研究,还是对汉字历史的探讨,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到现在,经过初步统计,大约出土了10万多片甲骨。在这些甲骨片中见到的全部单字的总数,约为4600—4700个,其中所能确切辨认的,目前还不到1800字。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发现的自成体系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它和埃及的圣书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差不多同时,但是后面几种文字都早已消亡了,和这些国家或地区现在使用的文字没有渊源关系;只有甲骨文与现代仍在使用的汉字关系密切,可以说它是现代汉字的老祖宗。

  甲骨文有不少字是容易辨认的。这些首先是表现自然界各种事物形状的字,叫象形字,例如:

  月字,像月牙儿的形状。

  雨字,像天上下雨的样子。

  龟字,像乌龟的形状。

  鱼字,像鱼儿的形状。

  衣字,像古人穿的上衣的形状。

  木字,像树木的形状。

  人字,像侧着身子的人。

  有时把两个象形字组合起来表示一种较为复杂而抽象的意义,比如有几个与人的象形字有关的字:

  从字,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后头,是跟从的意思。

  北字,两个人背对背,就是“向背”的背字的古字。

  休字,人靠着树,表示休息。

  并字,表示两个人并排着站在一起(底下的一横划表示地平面)。

  像以上这些“月”“雨”“木”“人”等整个儿地由一个不能再行分解的形体构成的字,叫做“独体字”;而像“休”“从”这些由一个以上(一般是两个)的独体字构成的字,叫做“合体字”。于是独体字“人”“木”就分别成了合体字“休”“从”的一部分,我们把它们叫做字的“部件”,好比一部机器的零件。当然也有的部件不一定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字。这几个术语是我们以后经常要使用的,所以先在这里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再回到甲骨文。应当指出,更多的甲骨文形体具有与后世汉字不大相同的特点,否则就不会有将近2/3的甲骨文至今还不能辨释出来了。这些特点主要有:

  (1)甲骨文的形体往往不固定。这表现为:

  a 部件的位置比较自由,如:

  “牝”“物”分别由牛、匕和牛、勿构成,两个部件左右、上下怎么搁置都可以。

  b 同一个字可以使用不同的部件,如:

  “牢”在甲骨文时代是关牲畜的地方,等于我们今天的牲口棚。表示关牲口的围栏,里头可以关牛,也可以关羊或马,因此(牛)、(羊)、(马)都可以成为“牢”字的部件。“逐”字在甲骨文时代表示追赶野兽,下边的或表示猎人的脚步,上边可以用(豕)表示追赶的是野猪,也可以用(鹿)表示追赶的是鹿。

  c 同一部件可以有笔画繁简的不同,如:

  “齿”字像牙齿的形状,上下牙可以多表示几个,也可以少表示几个,甚而只有下牙,没有上牙。“丝”字像两把束好的丝,有的圈数多,有的圈数少,有的带丝头,有的不带丝头。

  部件笔画的繁简多少,对于了解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部件笔画由少向多发展的,叫做“繁化”;由多向少发展的,叫做“简化”。

  d 部件的刻写方向可以有正反的不同,如:

  “即”字表示一个人靠近食物旁边,采用跪着的姿势,在左边在右边是一样的。“尹”字表示一只手拿着一根笔,左手拿右手拿也是一样的。

  (2)甲骨文中有较多的“合文”,就是把两三个字挤着写刻在一个字的位置。例如:

  人名用字:(报乙) (盘庚) (祖辛)

  数目字:(十三) (十五) (四千) (十二月)

  常用语:(上下) (黄牛)

  周原甲骨文的形体,主要保留着作为中央王朝文化代表的殷墟甲骨文的特点;同时,由于也受到周部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带来的影响,多少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在整个汉字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一批汉字的形体,是在周原甲骨文中产生或定型的,如后世常用的“城、夜、舍、则”等字,始见于周原甲骨文;“更、蜀、追、咎、逐、祠、师、贞、车、受、见、队、毕、庶”等字,比起殷虚甲骨文,有较大的变异,而当周部族夺取了中央政权后,这些变异的形体成为规范,为西周金文、小篆等所继承。因此,周原甲骨文在汉字演变历史中的作用,是值得重视并研究的。

  甲骨文一般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写在甲骨上,然后再用刀将笔画刻出,也有的是直接刻成的。因为是用刀刻,所以笔画瘦劲刚硬,较少圆转,就雕刻的精美来说,十分令人赞叹。

中文一班——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

2020年9月21日,我们的班级正式组建完毕,同学们从不同地区、不同院系赶来,在明丽的初秋相遇。如今,一载秋冬春夏,嫩芽已开成花。回首过去的这一年,我们共度了许多难忘的时光,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也聆听了许多让人意犹未尽的课。曾经的青涩、陌生甚至有点胆怯仿佛仍在眼前,转眼间却已成了大二的学姐、学长,怎能不生出强烈的感慨和回忆。又是一个秋天,我们在记忆中回到梦开始的起点,任思绪重新走过强基这一年,重温那些热烈而又难忘的瞬间,回忆开始的开始,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初心。我们变化甚多,但我们依然留有着曾经的模样。

       一年来,我们修读了五门专业课程,曾经觉得高深莫测的专业知识,如今已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对于学习的方向、方法,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五门专业课,记录着我们学习的点滴进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就在一点点聚沙成塔的过程中进步了。

       出土文献概论是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全面地介绍专业的研究对象、发展史、现存文献材料以及研究方法。

       在许可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临摹了何尊铭文,并根据完成情况和美观程度进行互评的学习任务,对专业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汉字学这门课,所用教材是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有些晦涩难懂。但在许可老师生动的讲解以及课下反复阅读后,我们对汉字的理解也有了阶段性进步。可见,有时候课程难度的提升对我们也是大大有利的。

同学们进行课堂展示汇报

       中国文化专题是中文系常年开设的基础课程,也是我们的专业必修课程,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状况、生活习俗等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研究古代典籍和文字。

       在吕志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组自选角度进行了展示汇报。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对神秘又遥远的古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论语》精读是对传统经典文献《论语》的精读。在课程开始,查正贤老师详细解读了《论语》的创作背景、后世衍变和影响,随后带领我们逐章细读了《论语》。在每一次的课堂上,查老师都会进行提问与引导,在鞭策每一个同学更加认真仔细地阅读《论语》的同时,也帮助我们认识到更多不一样的想法,有效开拓了思路。

       不仅如此,查老师还时常引导我们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下理解《论语》,最大限度地打通了我们与经典著作的距离,深入体会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修读《论语》精读,我们仿佛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看见那位思想深邃而富有人格魅力的儒家师者。

同学们对课后问题的讨论

5. 走进商周古文字虚拟仿真实验

同学们利用数据库设计印章

       走进商周古文字虚拟仿真实验是中文系创新性地将古文字与新技术结合,探索“互联网+古文字”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运用数字技术还原了商周时期占卜、制造青铜器的场景,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对甲骨及青铜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除了五门专业课程,中文系的老师们还精心为我们安排了许多其他的学习内容,鼓励我们自行探索学习。

中国文字智能检索网络数据库

 中国文字智能检索网络数据库是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利用图像识别工具与数据库结合创建的智能平台,支持甲骨文、金文、楚简、玺印等十二种字体的字形检索、考释信息检索,同时支持甲骨文、金文等的图像识别,是学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逐渐熟悉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数据库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极大地便利了我们查找资料、认识字形的学习。

       经过摸索和实践,我们已经逐渐熟悉数据库的操作,仍不免惊叹数据库应用的便利和内容的浩瀚。数据库是我们除书籍外自由探索古文字的重要空间,任我们在各种字形、各家考释之间徜徉,既可用以自学,也可用于解惑。每当看到整齐清晰的考释、丰富有序的搜索结果,都会由衷感谢师长们的付出。

       班上十五人分成三组,分别由三位老师担任导师,定期组织读书会、导师课程等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老师会讲解古文字字形、古文字专业理论书籍以及其他专业知识,补充专业课程尚未讲授的内容,拓展我们的视野,引导我们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老师们把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毫无保留地耐心传授给我们,使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升。

 熊梓希:我们组的导师是刘志基老师,我们主要的任务是释读古文字,以及做一些考释提要,教材是《商周古文字读本(增补本)》。每个人都要进行讲解,一人一篇,轮着来,而老师就针对我们讲的做进一步补充,提出新的问题,再进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教材,还用到了数据库,强基班每个人的电脑都装有古文字数据库,针对不同的文字和文献有不同的数据库,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动动手指,不用为找一字翻遍全书了。对于文献的解读,历代都有不同的解释,我们需要找到解释力最强的释读,与历朝历代的人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很有意思。顺带一提,刘志基老师上课时写的毛笔字非常美丽,用美丽来形容是因为这是我认为最恰当的词。

       工作坊开展之初,我们都还只是初来乍到的新生。一年过去,我们仍然记得那次几位老师互相谦让发言的场景,记得刘志基老师娴熟而投入地操作数据库,很快用甲骨文写成了“欢庆中秋”的精美贺卡,使我们既敬畏又兴奋。

“党史上的语言文字工作之重要人物论述摘编”项目研究

 第二学期,我们全班同学在专业课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年度课题“党史上的语言文字工作之重要人物论述摘编”项目研究。通过收集整理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十多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关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以全面展现百年来党史上的语言文字工作面貌,突出表现重要人物的语言文字思想。截至2021年9月,已完成摘录和校对工作,形成数据库信息近900条,总字数逾20万字。

 郑添奕:我们用了一个多学期的时间进行项目研究和数据库制作,在老师的规划支持、指导监督下,大家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在查找几十年前的资料时,看着屏幕上那密密麻麻的汉字,有时会觉得辛苦,会觉得疲惫,但是想到作者在那个年代从语言文字入手为民族复兴不断探索的时候,我就感到兴奋、骄傲和感激。最后看到大家汇整出来的丰硕成果,心里便只剩下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吴思燕: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我们就接触了古文字方向的专业课和大类必修课。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听课笔记与课后复习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这一摸索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习惯的模式。既有听课时在课本上的速记,也有课后复习时进行笔记的梳理与电子化,方便之后随时查阅。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的过程让我觉得很有乐趣

 熊梓希:班上十五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不像大学里其他班级,几十人一个班,没有什么往来。班级团建很多,小组活动也有很多,彼此结下了很深的羁绊。特别是有很认真、很聪明的人存在,给予了学习的动力,也是挑战。学习氛围浓厚,一年学习中收获良多。一进学校就开始学习专业知识,一开始确实有点吃不消,往后靠的就是毅力了。学习古文字并不是靠上课听讲就可以,还需要课后的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到达一定高度。一年强基只是一个开头,以后怎么样还需要努力。如果你喜爱古文字并且有决心的话,就来吧。

 巩成林:因为热爱体育,也想在多体验体验学生组织的工作,我同时参加了中文系学生会文体部和大夏书院健康中心。不过事实证明当时二者择其一会更加明智。因为属性相似,两边的许多工作都在同一时间展开,搞得我东奔西跑的,于是不得不战略性放弃部分工作。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书院入场式的排练上,也算是为了补偿系里,代表中文系参加了几个项目,遗憾的是因为身体原因没能拿到很好的名次。至少在这件事上我知道了不能贪大求全,所以大二我选择了留在书院,充当中文系的卧底(不是)。

       吴思燕:我参加了校团委网络工作中心,担任文案组的组长,负责公众号“ECNU青年”中新生指南系列部分推文的撰写。这不仅让我对学校事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也提高了我的合作沟通的表达能力。

 宋楚莹:大一一学年我担任了中文系学生会发展中心志愿者,现作为负责人留任发展中心,大一期间我在发展中心部门做了一些活动推送的策划和排版工作。中文系学生会发展中心负责加强与规范中文系学生社团管理,支持学生社团发展,指导学生社团组织高质量活动,并协助辅导员生涯工作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开展工作,这些工作锻炼了我的时间安排能力、和老师同学沟通的能力以及活动策划的能力。

       陈贝宁:我在这一年里在课内学习之余还参加了社团丽娃译社。加入的时候是因为本身喜欢英语和翻译,在平时的上课学习中老师也提到学习古文字英语也是必要技能,更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我自告奋勇报名担任了社团秘书长,主要负责财务和报销工作。我慢慢地也从冒冒失失变得能熟练报销和管账了。今年我当选了社长,也会继续平衡好学习和社团工作,一直努力的。

      《冯契》这部大师剧是哲学系和大夏书院联合推出的,我们两个中文系的过去参加似乎有背叛之嫌。但实际上,主要是因为哲学系人忒少了,不得不“请”咱俩去帮帮忙,帮着帮着就成了剧中不可或缺的乙和丙。

       也是因为人少,我们不得不分饰多角,甚至一会儿是青年学生,一会是旧社会反面军警。如此“反复横跳”,难怪观众觉得有点跳戏。

       2021年5月宋楚莹报名了大夏书院的“影子秘书长”卓越公益人才培养计划,7月在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实习,主要负责大凉山喜德县向荣中学彝语汉语故事会项目的策划以及大学生经典阅读和文化认知的调研。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让她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也从多阅的创始人这里收获了使命驱动、知行合一、长期主义的意义。

       陈贝宁:我在寒假参加了法治先声社会实践活动,很荣幸这次活动获得了一等奖,这次活动主要是社区普法,在普法的过程中自己也掌握了很多法律知识,并收获了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

       今年三月,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开展“迎建党百年,寻画中波澜”主题活动,以画展的形式,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吴思燕作为志愿者讲解员,用讲解服务弘扬红色文化,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也了解了很多绘画小知识。

       2020年的晚秋时节,在班主任许可老师的带领下,在辅导员董镕老师的组织下,全班同学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了馆藏青铜器。在参观过程中,许老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讲解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时至今日,我们仿佛仍然能听到那天博物馆里许老师轻柔、清楚、专业的声音。

中文1班全体在上海博物馆合影留念

       此后不久,同学们还在书院的组织下前往了崇明东滩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在河口海岸学的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对上海的生态环境又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相较于竞技对抗性强的校运动会,趣味感十足的书院运动会则为班级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轻松的运动氛围,书院运动会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带领大家完成了一个个考验默契的游戏,同学们在游戏中不仅收获运动的快乐,更促进了彼此的友谊。

 段卓坤:去年学校运动会的时候书院为我们组织了书院运动会,大家穿了特制的背心,背心上还贴的有写名字的卡片,为了突出班级特色,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用古文字写了自己的名字。我们一个班组成了一个小队进行比赛,我们一起进行了旱龙舟、人桥、以球击鼓、跳大绳等挑战,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大家慢慢磨合,彼此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还主动帮受伤的同学分担任务。在所有的比赛结束之后我们还看到了绚烂的晚霞,并且进行了有创意的接龙拍照。通过书院运动会,大大增加了我们班的归属感,让我觉得我们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作为大夏书院的传统项目,冬至跑都是同学自发组队参赛,于是经历了一个学期磨合的强基班同学们一拍即合,大家马上组成一队,积极参赛。同学们从大夏书院出发,沿着大夏路,光华路,依次到图书馆,数学楼,大学林,文史哲群楼,夏雨厅进行打卡任务。

 齐子萱:在学校的第一个冬天到来之际,我们参加了书院举办的“冬至跑”活动,其中的项目比如你说我猜、数独、“巴辛博列”舞,各有趣味,为冬日增添了欢笑和暖意(当然,其中一部分暖意来自于赠送的藏蓝色ECNU卫衣)。现在回想,我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我本以为很滑稽无聊的“巴辛博列”舞,大家一起蹦蹦跳跳,距离就在无知无觉间被这次活动拉近了。

       为了在繁忙的课业之余放松身心,我们的辅导员助理陆诗依学姐借当时突然流行起来的“什么是快乐星球”为主题,组织并策划了一场中文1、2班大团建。

       不长不短的两个小时里,笑声不绝,玩乐不断,吃喝不愁。两班其乐融融,不分你我。虽然以娱乐为主,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专业,因此在诸多游戏中都体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诗词版你比划我猜,着实考验了台上同学的肢体语言,台下同学的文学素养和连蒙带猜的领悟力。

       大二开学不久,我们进行了专业考核,关于古文字字形识读和数据库的应用。从一开始的紧张焦虑,到最后松了一口气,继续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不管经历了多少沟沟坎坎,大家都还是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其中,陈戥同学更是出类拔萃,以他的感想作为“强基这一年”的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我逐渐形成了一个看法:对汉字和文献的感性认识十分有利于学习古文字学,在入门阶段更是如此。汉字这种书写系统传了几千年一直到现在,其中的文化积淀是很深厚的。我们现在再要去学习,应该会感到它和我们后来熟悉的文字、文化之间有基本清晰的传承脉络和内在联系,而不完全是隔膜的。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一种隐性的、同时又非常重要的资源。

 但是文字演变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文献(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对刚接触它们的学习者也不总是友好。怎样在对文字与文献有大致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利用好可以利用的资源,对我们其实是一个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授课老师和导师都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针对本科学生的古文字强基班毕竟是破天荒的,具体该怎么做,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不断探索、调整。现在新一届的同学来了,我们希望能把自己的一点经验分享给他们,也希望两届同学能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全体同学自行设计了古文字签名

       20级古文字学强基班全体成员:柴徐顺烨、陈贝宁、陈戥、陈亦鋆、段卓坤、巩成林、李梦阳、李钰暄、马修齐、齐子萱、宋楚莹、王梓茜、吴思燕、熊梓希、郑添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古文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