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的汉灵帝宦官专权残暴杀害那么多儒学正义之士,为什么汉灵帝还能在位22年?

导读: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教育与教化的封建王朝。开国皇帝刘秀是读书人,追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们也不乏儒生学士,绵延近二百年的东汉王朝也因此多了几分斯文与儒雅的气质。然而,血腥让斯文扫地,残酷使儒雅不再,发生在 2 世纪下半叶的党锢之祸,折断了帝国的脊梁,空留下千古叹息。

太学是汉代的官办中央大学,始设于西汉武帝时期。这是世界教育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到东汉后期,聚集京师的太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三万多人。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中央,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政权,他们任人唯亲,为非作歹,导致王纲不振,朝政废弛。在地方,世家大族与各自的门生、故吏联结成大大小小的人际关系网,党同伐异,控制了基层官吏的选用权。在这种情况下,太学生已经无法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个人的前途、民生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成为读书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一些正直的朝廷官员与太学生的领袖人物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清流派士大夫群体。他们以匡扶王室、维护正义为目标,以言论批判为武器,针砭时弊,抨击权宦,成为一股新的政治势力。

东汉后期的“清议”,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舆论。制造舆论的主体是清流派士大夫,外戚、宦官以及碌碌无为的官僚都是“清议”批判的对象,正直忠义、勇于任事的名士和官僚则成为“清议”褒扬的对象。

《后汉书》里记录了大量相关的歌谣,爱憎之情,跃然纸上:“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书茂”,“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在这些民谣中,李元礼(李膺)、陈仲举(陈蕃)等人都是清流派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们也成为世所推崇的楷模。

东汉后期的清流派名士是一群非常特殊的人。他们身无分文,却不必为衣食发愁。他们不是权贵,却能让权贵屈尊。

皇甫规,字威明,出身于西北豪强,官至度辽将军,是东汉后期最著名的将军之一。他不怕勇猛的羌人,不怕权势遮天的宦官,唯独惧怕名士。解甲归乡之后,有一位曾经担任雁门太守的同乡前来拜访,皇甫规非常冷淡地把人家打发走了。有一天,一个名叫王符的年轻书生登门求见,皇甫将军“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原因很简单:王符是清流派的名士。

汉末枭雄曹操也曾经以这种狼狈仓皇却极见热情的方式对待从袁绍那边前来投奔的许攸,人们都认为这是曹操有求于许攸,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许攸是一个大名士。在那个清流名士牛气冲天的时代,得罪了名士,就会招来非议,失去人心,等于自毁前程。

史书描述说:名士们“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名士的清议言论具有如此大的能量,这是 东汉后期特有的现象,放眼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称得上是绝无仅有。

东汉“清议”对宦官群体的批判和抨击最为严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痛斥的“小人”,主要是外戚与宦官,而尤以宦官为最。

东汉宦官深度干预政事,大约始自顺帝刘保时期;到桓帝刘志、灵帝刘宏统治期间,宦官的权势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东汉后期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延熹二年(159 年),桓帝借助宦官的力量,铲除了权倾一时的外戚梁冀,单超、曹腾、具瑗等宦官因功封侯,东汉进入了 宦官专权的年代。

汉灵帝最宠幸的宦官是张让与赵忠。他曾公开宣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这些宦官倚仗着皇帝的宠幸,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上下其手,左右朝政。他们深居宫廷,但是他们的亲朋故旧与附势之徒在京师内外遍布要津,飞扬跋扈,为非作歹,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网。“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史书以此形容宦官集团的权势。

曹腾是东汉后期地位最为显赫的宦官之一。他侍候过四任皇帝,在宫廷中供职三十年之久,被封为费亭侯,官至大长秋,成为最受皇帝信任的政治顾问。曹腾死后,养子曹嵩承袭了爵位,得到了太尉这样的高官。曹嵩之子曹操少时放荡不羁、品行不修,二十出头就进入了官场。

如果没有宦官祖父曹腾提供的荫泽,这个乱世枭雄未必能够成为汉朝江山的颠覆者。后来,曹魏政权追尊曹腾为“高皇帝”,曹腾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皇帝”名号的宦官。在史家的笔下,曹腾还算是一个比较正派的宦官。一个正派的宦官尚且具有如此能量,其他宦官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延熹九年(166 年),司隶校尉李膺处死了一名故意杀人犯。此人的父亲名叫张成,是一个有名的术士,他预测到最近朝廷会颁布大赦令,就唆使儿子杀死了仇人。就在李膺审理此案期间,朝廷的赦令果然如期而至。按照惯例,李校尉应该无条件放人。但是他把赦令放在一边,毅然处死了这个杀人犯。原因很简单:张成是宦官们的座上宾。在正义与国法的二选一命题中,李膺选择了前者。这件事直接触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宦官的权势其实是皇权的延伸。东汉皇帝多数寿命不长。皇帝幼弱,不谙政事,需要外戚扶持,于是乎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皇帝长大之后,不满皇权旁落,就利用宦官铲除外戚,权力自然落到宦官手中。因此,宦官的存在其实是与东汉专制皇权相伴生的痼疾,无法根除。

清流派士大夫把政治黑暗的原因归结于宦官专权,未免有失客观。另外,宦官群体中并非都是恶人,勇于进谏的 吕强、改进造纸术的 蔡伦,都是《后汉书· 宦者传》中的正面人物。清流派士大夫要求对宦官进行集体清算,实际上是仇恨情绪的极端发泄。这种株连式的斗争方法,也给他们的反宦官运动带来了消极影响。

李膺和清流派官员无意冒犯皇权,但是他们藐视国法的行为事实上已经触逆龙鳞。宦官们不失时机地发动了反击。在宦官们的支持下,张成的门徒上书天子,控告李膺等人收买太学生,树朋结党,诽谤朝廷,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早已忍无可忍的汉桓帝立即下令逮捕并审讯李膺,并在全国范围内收捕“党人”。

杀气腾腾的使者四处出击,数以百计的党人身陷囹圄。幸运的是,在太尉陈蕃、外戚窦武等朝廷重臣的苦苦求情下,永康元年(167年),桓帝大赦天下,李膺、范滂等人幸免于难,但却禁锢终身,永远不得为官。这是东汉历史上 第一次“党锢之祸”

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天下的主人姓刘。如果主人像泥鳅一样离不开污泥而陈蕃们仍然执意要扫除这污泥,那么被扫除的只能是陈蕃们自己。 在东汉后期的专制政治体系中,皇权的行使离不开宦官。深度打击宦官,势必会伤及皇帝。伤及皇帝,就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所谓“投鼠忌器”,就是这个道理。陈蕃、窦武和清流派士大夫的悲剧,也正是由此而来。

年)十月,在宦官的授意下,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党人”。宦官的爪牙和曾经受到清流派批判的官僚联合起来,不遗余力地追捕党人。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名清流派士大夫受难赴死,还有许多无辜者因得罪过宦官而被诬陷为“党人”,被打入牢狱。党人的亲属、门生、故吏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受害者多达六七百人。朝廷还下诏,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内的亲属都禁锢终身,不得做官。这就是

两次党锢之祸,宦官集团似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他们并没有料到,清流被全部打入另册之后,宦官集团也随着失去平衡的东汉朝廷迅速走向灭亡。在光熹元年(189 年)的宫廷政变中,两千多名宦官被集体屠杀。只是 宦官群体的消失并没有挽回东汉的亡国命运,这或许是党人们所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清初学者 顾炎武曾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日薄西山的东汉朝廷拒绝了清议,等待它的将会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暴风雨。

黄巾起义爆发后,宦官们更加嚣张。侍中向栩、张钧向皇帝进言,称黄巾之乱完全是由宦官引起的,只要把宦官首领们的头颅斩下,挂在南郊,兵祸自然平息。灵帝把他们的密奏传给宦官看,结果丢掉脑袋的不是宦官,而是两位侍中。

卢植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却无法逃脱宦官的暗算。卢植只因不肯向监军宦官行贿,结果被收入囚车押回洛阳,差点丢了性命。中常侍赵忠在故里邺城有一处住宅,豪华程度堪比王侯宫殿,明显逾制。皇甫嵩进军途经邺城,随即向朝廷报告此事,要求没收充公。另一位中常侍张让向皇甫嵩索要五千万钱,被皇甫将军断然拒绝了。两名宦官气急败坏,后来在灵帝面前进谗言,收走了皇甫嵩的车骑将军官印,把他的食邑从八千户降到二千户。 宦官依附于皇帝,却最终绑架了皇权。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 ( 今宁夏固原一带 ) 人,既长于戎马征战,又精通儒学,称得上是文为儒宗,武为将表。作为平定黄巾起义的首功之臣,皇甫嵩威震天下,无人能出其右。一位名叫阎忠的有识之士劝他推翻汉室,南面称帝。史书生动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阎忠说:“您现在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

皇甫嵩反问道:“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阎忠说:“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皇甫嵩回绝说:“虽云多谗,不过放废,犹有令名,死且不朽。”

皇甫嵩重视名节,忠于汉室,可是,天道无亲,汉家气数将尽之际,又有多少豪杰能够像他这样守志如一呢?古人有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乱世之中,强梁为道,军队就是国家的利器。在讨伐黄巾军过程中掌握了国家利器的雄杰豪强,已经不再唯东汉朝廷马首是瞻了。

经历了黄巾之变,东汉王朝“朝政日乱,海内虚困”,彻底滑入了乱世泥淖。中原乱,边疆乱,官场乱,人心乱,怎一个乱字了得!亲身经历了乱世之殇的思想家仲长统感叹道:“如此下去,大汉王朝恐怕气数将尽,不知来世圣人用什么方法能够拯救这个社会。”仲长统期盼的来世圣人遥不可及,一批乱世枭雄却横刀跃马,闯入了历史舞台。

仲长统卒于 220 年,享年四十一岁。就在那一年,汉献帝逊位,大汉王朝正式谢幕。

汉灵帝刘宏简介 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的傀儡皇帝

  东汉第十一位:汉灵帝(156年—189年),168年—189年在位。汉灵帝与其前任汉桓帝的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的《出师表》中就有蜀汉开国皇帝每次“叹息痛恨于桓灵”的陈述。谥号孝灵皇帝(“灵”为贬义谥号,表示“乱而不损”),葬于文陵。

  东汉灵帝刘宏(公元156年-189年),本封为解渡亭侯,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永康元年(167年),因桓帝无子,由桓帝的皇后立为皇帝,时年仅12岁,168年—189年在位。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领导的。中平六年(189年)卒,终年34岁。在位22年,谥号为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刘宏本封解渎亭侯,为承袭其父刘苌的爵位。母董夫人。他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

  在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刘倏以光禄大夫身份与中常侍曹节带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多人,前往河间迎接刘宏。建宁元年(168年)正月二十日,刘宏来到夏门亭,窦武亲自持节用青盖车把他迎入殿内。第二天,登基称帝,改元为“建宁”。由桓帝的皇后窦妙立为皇帝(因桓帝无子),是为汉灵帝。

  汉灵帝即位后,东汉政治已经病入膏肓,天下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频繁,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国势进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最后宦官推翻外戚窦氏并软禁窦,夺得了大权,又杀死正义的太学生李膺、范谤等100余人,流放、关押800多人,多惨死于狱中,造成第二次。而昏庸荒淫的灵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还一味宠幸宦官,尊等人为“”,并说“张常侍乃我父、赵常侍乃我母”,宦官杖着皇帝的宠幸,胡作非为,对百姓勒索钱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谓腐败到极点。灵帝对宦官的宠信与依赖就是后来叛变的导火索。

  在朝政腐败和天灾的双重压迫之下,叛乱有了广大的市场,张角煽动百姓,聚众造反。巨鹿(今河北平乡县)人张角兄弟三人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举事,史称“黄巾之乱”,这次暴乱所向披靡,给病入膏肓的东汉王朝以沉重打击。虽然被平定,但是破坏极大。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终年34岁。

  汉桓帝34岁而终,但身后并无子嗣,年轻的窦皇后(桓帝死后被尊为太后)及其父亲窦武,把继承人的年龄设定在少年段。刘宏是汉章帝玄孙,刘宏的曾祖父是河间王刘开,父亲解渎亭侯刘苌与桓帝刘志是堂兄弟,刘宏是桓帝的亲堂侄,当时只有12岁。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刘儵以光禄大夫身份与中常侍曹节带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多人,前往河间迎接刘宏。建宁元年(168年)正月二十日,刘宏来到夏门亭,窦武亲自持节用青盖车把他迎入殿内。第二天,刘宏登基称帝,改元为“建宁”。由于灵帝年幼,由窦太后辅政。

  窦太后执政后,论功策勋,封窦武为闻喜侯;其子窦机为渭阳侯,位拜侍中;其兄子窦绍为鄠侯,迁步兵校尉;窦靖为西乡侯,位拜侍中,掌管羽林左骑。窦氏一家权倾朝廷内外,十分显贵。又陈蕃,大小政事,均由陈蕃参与定夺。陈蕃与窦武又起用了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受挫的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使之列于朝廷,参议政事。这赢得了许多士人的心,“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宦官势力遭到压制,但是中常侍曹节通过灵帝向窦太后献殷勤,渐渐的取得太后的信任。陈蕃与窦武对此非常担忧。于是,密谋欲除去宦官,但太后一直犹豫不决,迫使陈、窦二人采取武力消灭宦官集团,但密奏事先被宦官得知,激起事变。

  永康元年(168年)九月初七日,宦官就发动了宫廷政变。他们把灵帝骗出来持剑开路,关闭宫门,逼迫尚书起草诏令,任命王甫为黄门令;胁迫太后,夺取了玉玺,派人去逮捕窦武等人。窦武不受诏,与侄子窦绍边战边退到军中,召集数千人镇守都亭。陈蕃听说发生变乱,率属下官员及太学生80多人,手持兵器冲入承明门,与王甫军遭遇。陈蕃被逮捕,送到北寺狱折磨而死。王甫便带领虎贲羽林军,同包围将军府的不明就里的张奂军队会合。他们假传诏令,诬窦武反叛,引诱窦军投降。窦武与窦绍势单力薄,被重重包围,最后被迫自杀。随后,窦家宗亲、宾客以及姻亲,抓到的都被杀掉。又将窦太后迁入南宫,将窦武家属迁徙于日南。自公卿以下,凡是陈蕃、窦武举荐的,以及他们的门生、旧属,一律免官,永不录用。

  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至此,贤能忠义进步势力遭到彻底打击。宦官们通过镇压,消除了与自己直接抗衡的力量,宦官专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灵帝登基时,年仅12岁,在某些事物方面需要宦官照顾引导,宦官也对其加以恐吓使更信赖他们。所以灵帝对宦官及其以来。灵帝设置12位中常侍,他们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当时人们称之为“十常侍”。他们不仅封侯受赏,连他们的父兄子弟也被派往各州郡做官。他们把持朝政,贵盛无比,昏庸的汉灵帝甚至对人说:“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

  宦官专权后,在全国实行独裁统治。只要对他们稍有不满,他们就诬告陷害,或流放禁锢,或罢官下狱,或杀身灭族,无所不用其极;在经济上,兼并土地,恨不得天下所有的良田美地、山林湖泽都占为己有,杀人越货,巧取豪夺,与强盗无异;在生活上,腐化糜烂,挥金如土。

  宦官们还引导灵帝荒淫乱政,伙同灵帝在西园卖官,支配灵帝驱正扶邪,从而使得正常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社会矛盾迅速加剧,最后终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于冀州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起义军主力为张角所领导的太平道信徒,起义军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张角三兄弟所领导的黄巾军主力,波才、彭脱所领导的东方黄巾军和张曼成领导的南方黄巾军,这三部分起义军分别和东汉官军鏖战于河北地区、颍川地区、宛城地区、兖州。由于各种原因,这三部分起义军各自为战,先后失败,起义于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2年)宣告完全失败。起义沉重的打击了东汉王朝的封建统治,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汉之我是汉灵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