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抓壮丁以后就成军人了对吗?

文昌县驻军唐宋以前没有资料考证。明朝洪武初年,清澜昌化守御千户所,置有冯家、杨桥两个军营,共驻军1000名,其中220名屯田。清代文昌县城区防兵45名,清澜、铺前二区防兵各30名,民国初期,原驻文昌清军被广东军政府收编,1915~1926年为军阀盘踞,驻军人数不等。1926年国民革命军南征渡琼,将军阀部队击败。之后,为国民党控制至1950年4月全县解放。     历史上实行的兵役制度,按性质分为募兵制和征兵制两类。清代实行募兵制,民国时期实行征兵制,被称为“抓丁制”。解放后,实行的是征兵制,分为志愿兵役制、义务兵役制等,通过动员,自愿参军。广大青年把当兵看成是保家卫国应尽的义务,踊跃报名,应征入伍。     文昌民兵,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脱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保卫和建设文昌的一支重要力量。民兵工作做到了“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民兵的战斗力不断得到加强。     明清时期文昌的战事主要有抗击海盗和农民起义;近代有抗击外强入侵和国内战争等。    第一节  中华民国     一、国民政府军队     (一)1926年,文昌县国民政府设县兵连,配连长1名,县兵76名。各区乡设立民团,由团董领导,团丁(兵)20~30人不等。     (二)1927年,国民党文昌县署,成立文昌县东路联防队,设正副队长各1人,兵丁100多人驻文教墟。     (三)1939年,国民党文昌县壮常队陈金波部有100余人枪,驻南阳、迈众一带。同年,国民党文林村游击队100人枪,驻白延圩。     (四)1948年,全县有国民党自卫队六个中队,加上各乡自卫队共有官414员,兵2027员,步枪、机枪2000支。   二、人民武装     (一)1926年冬至1927年4月,文昌县农民协会在文城镇黄氏祖祠和蛟塘关帝庙分别开办农民讲习所,培训学员300多人,后来以学员为骨干组织农民自卫军。     (二)1927年7月,在宝芳乡新潮村新民学校正式成立了文昌县第一支革命武装部队,即文昌县革命讨逆军,共100余人。同年9月,改为工农革命军第五路军,指挥谭明新,党代表许侠夫。     (三)1939年2月21日,在抱罗地区组成的文东北抗日武装队伍,编为琼崖独立队第十中队,中队长符振中,指导员韩金元,全中队120多人、90多支枪。     (四)1939年3月,琼崖独立总队在文昌县成立第四大队,大队长刘振汉(为国民党琼崖当局所派),大队附符哥洛,政训员莫逊。下辖三个中队,即:第十中队,中队长张开泰;第十一中队,中队长陈中瑞;第十二中队,中队长林虎。不久,第四大队在宝芳文林村整编,缩编为第一大队第三中队,中队长符哥洛,指导员张开泰。     (五)1939年3月间,头(苑)东(阁)宝(芳)地区成立抗日游击队第十大队,大队长詹静之(国民党员),政训员詹力之,辖两个中队:第一中队,中队长郑奇,指导员黄一峰;第二中队,中队附云大居(缺中队长),100多人,枪支90多支。     (六)1939年3月间,南阳乡成立抗日游击中队,中队长李良(原国民党党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指导员符致东,有120人,枪支100多支。     (七)1941年,中共文昌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工作,统一领导武装斗争,成立了县抗日游击指挥部,詹镛兼任指挥,李良、詹静之为副指挥,詹力之为政治室主任,符振中为参谋室主任。     紧接着建立了三级地方抗日武装:县抗日游击大队,区抗日常备队和乡抗日后备队。     一区常备队。原是李良带领的南阳游击队,1941年已编入琼总部队,同年10月,重新组织区常备队,有40人枪,队长由陈丕茂区长兼,指导员邢谷柳(后陈少柳、刘英豪)。     三区常备队,1941年初成立,队长陈世隆(后孙昌民、梁振光等),指导员周成光(后邢益丰、刘英豪),全队80多人,有两挺机枪、数十支步枪。     四区常备队,队长由区长林坚兼,指导员陈若天。     五区常备队,1940年在潭牛建立,队长由区长符竞成兼(后李福海),指导员符行之(后陈大鸾),有50多人,30支枪。     (八)1943年春,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一、三区常备队合编为文昌县基干中队,下设3个小队,共8个战斗班和一个炊事班,有80多人,中队长梁振光,政治指导员刘英豪、邢益丰。 (九)1946年,中共文昌县委、县民主政府组织两支武工队,一支由符史兼任队长,另一支由张涛任队长,活动于清澜、迈号、冠南、铺前、隆丰、林梧等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文昌县人民武装部     文昌县人民武装部,于1951年成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派出的团级军事机构,在海南军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设部长、副部长各1名,下设军事股、政工股,初建时编制50多人,派出到区、乡单位。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文昌县人民武装部,改称兵役局,设正副局长各1名,政委1名,下设政工、动员、民兵、预备役、军官、征集6个科室,各配科长1名,副科长若干名。     1959年2月,撤销兵役局,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文昌县人民武装部名称。设部长1名,副部长2名,第一政委1名,副政委2名,各科配科长1名。1977年后,增设政治工作科、民兵组织科、军事训练科和后勤管理科。     198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文昌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管理,改称文昌县人民武装部,受中共文昌县委和上级军事机关双重领导,机构为副处级单位,编制军事科、政工科和办公室,1993年增设预备役科,编制19名干部,其中部长和政委各1名,两名部领导,1名参加县委常委,另1名参加县人民政府政务会议。     1996年4月,文昌县人民武装部,又由地方建制收归军队建制,其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文昌市人民武装部(因撤县设市故名),为正团级,设部长、政委和副部长各1名,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和后勤科,编制12名干部。人民武装部的任务是:组织民兵训练,动员广大青年应征服兵役,做到民兵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目的。     文昌县(市)人民武装部主要领导人名录:     部局长  苏德仪、周永吉、崔懋峰、吴方定、林青、赵登孚、吴坤泰、韩宝亮、闵绍福、周建辉、周经瑶、韩兰丰、陈秋光。     第一政治委员(书记)(市、县委书记兼)邝世发、姚俊山、林永盛、黄白天、黄进修、郭春、刘亲先、叶佐平、黄文、符和火、黄强、徐家森、马占国、朱明国、林诗銮。     政治委员  郑汉英、崔懋峰、吴方定、陈延福、陈惠民、赵世忠、许书凤、符永俊、刘俊生、欧大雄、王宣英、符积伦、覃何贵。     中共文昌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于1962年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自行撤销;1979年10月恢复。1995年11月,随着文昌撤县设市,更名为“中共文昌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贯彻中央和上级党委、军事机关有关民兵建设各项方针、政策和指示,结合该县具体情况,解决民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贯彻有关兵员动员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中的方针、政策。

文昌县古代驻军,唐、宋以前无考。元朝癸已年(1293),阔里吉思平黎,以土人为黎兵,奏立十二翼千百户,所以总领之,文昌其一也(旧志)。元统二年(1334),增置万安翼,为十三所,置黎兵万户府,万户府三员,正三品,文昌一员。千户所十三处,正五品,文昌一员,每所领百户,所八处,正七品,兼用土人为之(明郡志)。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指挥桑昭复以军数目奏置清澜昌化守御千户所。置有冯家、杨桥两个军营。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百户十员,镇抚一员,左营把总一员。清澜所督备东路哨官一员。洪武二十四年(1391)清澜驻军1000名,千户领之,220名屯田。万历二年(1574),连遭寇陷逃绝,仅存军197名,调守水会所军30名。海南道魏汰革旗军53名,见在军138名,减支3名。万历十八年(1590),百户黄允成议以缺军名粮,请招哨兵120名,防守清澜,曰中哨。防守县城68名,曰右哨。   海南卫内外十一所额设旗军。每军10名,立一小旗,五小旗立一把总为百户所,共旗军112名,领以百户一员,十百户所为千户所,共旗军1120名,谓之正卒(明郡志)。永乐三年(1405),指挥徐正调度卫军巡捕清澜。嘉靖三十三年(1554),副使螽维屏委百户王忠义随带旗军于铺前木兰地方,立营防守(明郡志)。正统十四年(1449),始令招募民壮(属地方部队,是维持地方治安的警察性质。民壮来源是征募强壮之民,加以训练,免其家属丁粮,作为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当时全县招募民壮161名,设总甲2名,小甲14名,壮丁145名。明初,林彬招黎归化,领黎兵50名,守白峙港,遇有调拨,随军征进,专为前锋。扬威左在县东南陈家村(今清澜),驻左营兵441名,隶于白沙寨(今海口)。青蓝司弓兵10名,铺前司弓兵10名。     明隆庆元年(1567年),操乡兵,每团立督兵1名,团长2人,颇得其用。     清朝城守一员,镇标左营千把总轮管兵53名。清澜、铺前二汛,俱由水师千把总轮管。防守兵各98名,分防海汛巡船墩台,以资嘹望。     城守镇标左营派千把一员,专防;外委一员,协防,兵45名。清澜、铺前二潭,俱由水师派千把一员,专防,外委一员,协防,二汛防兵各30名。     民壮原设50名,雍正十三年(1735)奉裁15名。     清朝驻地方军队,叫绿营兵,因用绿色旗而得名。驻在各地的,最高一级的称“标”,长官为提督或总兵。标下称“协”,长官是副将。协下设“营”,长官是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长官是千总,把总。文昌(县城)汛,防兵45名,(包括弓箭兵、挑刀兵、铺兵),属海E1左营管辖。     明末清初,沿海一带倭寇猖獗,为害甚深。为防倭患,政府设置海上防卫力量,海岸筑炮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清澜陈家村南,走马园村的坡地上,东距清澜湾海面约300米处筑清澜西岸炮台,炮台周长50米,半径约8米,连垛通高10米左右。炮台后面建有营房8间,安置火炮5门,另建有官署、火药库等,防兵30名(1984年在该炮台遗址出土一门铁炮,长2.25米,外口径20厘米,重80公斤,该炮现存于文庙)。 清澜东岸炮台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乡绅云茂琦提议,邀众捐资建造。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时期,沿海海盗经常侵扰。东岸炮台与西岸炮台相峙,大大加强了清澜湾的防卫能力,保卫了海疆安全。东岸炮台位于东郊镇玉坡村西南400米处的海边。与西岸炮台相距约5公里。炮台高8米,上小下大,略呈园台形,台顶面积135平方米。墙基以花岗岩石条砌成。炮台共设火炮5尊,营房8间、官署3间,火药库1间,防兵30名。这是文昌县现存一座比较完整的古炮台。     铺前炮台位于铺前镇北山村西面海边的岩石上。与琼山北港对峙,面向海门。这座炮台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海口水师所建。炮台周长50米,半径8米,连垛通高10米左右。炮台后面建有营房8间,火炮5门,还建有官署、火药库等,防兵30名(今址已废)。     清代,在龙楼楼前港岸上建一座炮台,木兰寨、抱虎营等。营寨均驻兵防守,保卫海疆。 此外,还在沿海紧要去处设烽火台,派兵日夜嘹望,遇有敌情,放烟火报警。当时,文昌沿海高地设烽堠7座:七星烽堠、铺前烽堠、村门烽堠、抱陵烽堠、潮滩烽堠、鲨鱼烽堠等。   第二节  中华民国     一、国民党军队     1926年1月17日,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37团在铺前附近的新榄港登陆。     1932年7月,广东军阀陈济棠派警卫旅长陈汉光率其所部及空军一个分队来琼。一个营驻扎在文昌东北地区。     1939年5月间,国民党广东省第11团第3营林镇部驻扎在白延一带。 1946年11月,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六、七两个总队和保安三、四总队各两个营驻该县,多次向昌洒、公坡、东阁、潭牛、水北、大昌、南阳等革命地区扫荡。     1948年4月,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韩汉英派所部国民党保安七总队和131旅驻扎文昌各交通要道和墟镇设据点,进行“剿共”。     1949年夏,陈济棠来琼取代韩汉英,派466团进驻文昌。     二、中共领导的琼崖总队、纵队     1941年春,琼崖独立总队第一支队进驻文昌东北地区,队长吴克之,下属两个大队,一大队长黄大猷,二大队长王锋,同县抗日游击队指挥部领导的地方武装并肩战斗,打击日军。     1943年3月中旬,琼总第二支队长符振中,政委罗文洪率其支队及一个中队转战文昌,打击日军。     1945年下半年,琼崖善战队,由琼总一支队一大队大队长郑章、政委符路率部进军文昌,对日军进行政策攻心,迫其投降。     1948年,琼崖纵队一支队进驻文昌。     附:日  (二)1939年2月22日,日军板田旅团53联队一部,步、炮、骑兵200余人,以坦克车2辆,及飞机多架掩护,自海口向文昌进犯。午后3时许抵达城郊。当时,驻文城国民党警察中队建有中共(秘密)支部,以支书邢谷喜等共产党员为核心的46名警察不随国民党县府撤退,他们和国民党壮常队第三大队林香山部配合作战,腹背夹击日军,使其仓遑退去。5时许,敌后续部队,步骑兵200余人,坦克车5辆驰援,会合先到之敌,重复攻城,守军奋勇抵抗,战至午夜,转战于大潭一带固守,文城遂告失守。不久,全县沦陷。 (三)日军侵占文昌县城后,就分多路进犯各乡墟市,占领交通要道,全县设据点41个,每个据点都筑炮楼,挖壕沟,垒土城,拉数圈层铁丝网。除文城、清澜港、铺前港(海军第十五警备队铃木中队)等几个大据点,常驻日军一个中队和几艘小舰艇外,其他重要墟市的兵力一般不超过一个小队,一般小据点则仅由一名军曹带领一个小分队驻扎,有些纯由伪军驻扎。驻翁田据点的日军48人,其中台籍警察15人,由一名日本军曹统一指挥。常驻全县的日军总兵力1000人左右。 (四)1942年5月中旬,日军调集了岛内驻屯军警备队、绥靖队共6000多兵,向琼文地区进行疯狂的反复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在南阳乡金花村驻扎重兵,在新桥三更和东路建立新据点,在琼文抗日根据地外围的游击区抢修公路,增建碉堡,实行“治安强化”,逐步对琼文抗日根据地实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蚕食”分划,以便集中兵力,企图消灭琼总部队于琼文交界的狭窄地带。   1949年底,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纠集5个军,一个舰队和空军一个大队与当地保安队共10余万人,加强海南岛沿海的防御力量,在琼东北建立立体防御体系谓之“伯陵防线”,封锁海峡。在文昌境内从铜鼓岭至铺前80公里,纵深30公里设防,其兵力部署是:东路指挥部设在文城镇,指挥李玉堂;第32军266师,防线由铜鼓岭、抱虎岭到木栏头,师长冯陈豪;铺前要塞司令梁杞,占领七星岭、大岭、铺前各地;教导第二师在司头前、塔市、新埠构筑防御工事。铜鼓岭、昌洒圩各驻有一个团部,配有炮兵和一个营兵力重点防护,以及国民党文昌县自卫大队陈书渝部200余人。 (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昌县人民边防武警大队,于1980年组建,属正营级编制,下辖冯家、清澜、口牙、龙楼、抱虎、铺前等6个边防派出所。     (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昌县消防大队,于1982年成立,属正营级编制。1990年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昌县消防中队,属正连级单位,属县消防大队领导。     (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昌县武警中队于1959年组建,编制一个连70多人。1965年1月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编制48人,隶属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76年又改称人民武装警察文昌中队,1982年又重新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昌县中队。1984年下半年起实行“三警合一”,合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昌边防大队。1986年起恢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文昌中队”。

  清政府在文昌招募汉人组建绿营兵,至道光年间,文昌共有绿营兵369人,绿营兵属于世袭兵,一丁在伍,一家编入兵籍,父在则为丁,父亡子继,兄终弟及,世代相袭,以兵为业。绿营兵只驻于县城、汛卡(要隘)。如今的清澜、龙楼、铺前、抱虎和文城等地当时都驻有绿营兵。     二、新军兵役     清同治年间,李鸿章等人搞洋务运动,购置洋枪洋炮(欧美过时货)编练新军。当时的新军之兵役为3种:一是常备兵,挑选土著壮丁充任,屯聚训练,发给军饷3年出伍,回归原籍。二是续备兵,常备3年期满后,发给凭证,资遣回乡,列为续备兵,月给饷银1两,自谋职业。每年10月,该军统派人前往各州府督率操练,1月为期。调操之月,各兵按常备军发给全饷。如有征战,无论在籍在外,均须征调。三是后备兵,续备兵3年期满后,发给凭照,列为后备兵。月饷照续备兵减半发给,自谋职业。第2年、第4年均须会操,第1年、第3年则免调操。4年期满,退作平民,停止月饷,不予征调。文昌的新军已不属世袭兵役制度。 清康熙年间,在文昌增设乡勇,又称“民壮”、“团练”,规定不食于官,以本处之民,守本处之地;有且耕且守之则,无增饷之烦。各地出现紧急情况,多采用临时募集兵勇,应付突发事变,事毕返乡。道光二十八年(1848),海寇经常袭击沿海村庄及出海渔船,并企图袭劫文昌县清澜港。这时,政府便以清澜港为中心设立了1个安全社,组织乡民,招募乡勇,制定章程,集中食住,粉碎了海盗阴谋。同治十三年(1874),两广总督张之洞派先使王之者率兵渡海,在文昌除正规军以外,又募集乡勇。 1933~1946年,国民政府3次颁布兵役法,国民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兵役法,把兵役按年龄及教育程度分为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两种。国民兵役由年满18~45岁之男子,在不服常备兵役时服之,平时按规定参加军事训练,战时征集入营。常备兵役分为现役、正役、续役三种。正役以现役期满退伍者服之,为期6年,平时参加规定的演习,战时召集回营;续役以正役期满者服之,其役期至年满40岁止。1936年8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军政部公布《兵役法施行暂行条例》,将国民兵役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4个役期。将常备兵役区分为必任义务制与志愿制两种。 第一部兵役法颁布后,文昌出现雇卖顶替兵役及新兵逃亡的现象。鉴于舞弊很多,役政无力,是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兵役治罪条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兵役机关还陆续颁发了一些兵役法规,如《基层兵役人员赏罚法规》、《审查免缓役须知》、《兵役法规释疑汇编》、《广东各县市免缓役壮丁检查奖劢办法》等。1943年3月2日,由于冒名顶替之风日盛,成为兵役推行的一大障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规定:“壮丁入营后,如发现某一甲有冒名顶替者,该甲长则提充兵役,每一保若有甲长2人以上提充兵役,则保长和保队附均提充兵役,每乡(镇)有保长2人以上提充兵役者,乡(镇)长、乡(镇)附均提充兵役;每县冒名顶替过多者,县长、军事科长和国民兵役正副团长分别论处。”以这些条例和法规,藉以改进兵役流弊。 1943年3月15日,国民政府修正颁布了第三部兵役法,将国民兵役分为初期、甲种、乙种3种。初期由年满18岁之男子服之,为期2年,甲种由初期期满、适合于常备兵现役需要之超额者服之;乙种由初期期满而未征服常备兵及甲种国民兵役者服之,至年满45岁止。常备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兵役两种。现役由年满20岁征集入营者服之。为期2年,但步兵之军事及特种兵、特业兵为期3年,预备兵役由现役期满退伍者服之,至45岁除役。当时,县国民政府无法落实兵役法。     1946年10月10日,将兵役改为常备兵役、补充兵役和国民兵役三种,其中补充兵役由适合常备兵役之超龄男子充服,每年征集一部入营服现役,由常备师或管区施以4—6个月的训练,期满退伍,改服预备役,至年满45岁止除役。兵役法还规定18—45岁的女子“战时得证集服军事补助勤务”。     按照国民政府的兵役法规,虽然各类士兵都有明确的服役期限,但从未实行过正规的退伍制度。使人民群众视当兵为有去无回。     二、役政机构     兵役法规定:军管区,师管区,团管区为役政管理机构。地方政府长官协同管区办理兵役及有关事务。省政府主席为省征兵监督,县长为县征兵官,受管区司令指挥,办理辖区内役政事务。     1937年成立琼崖师管区,下辖琼山、陵水、儋县3个团管区。文昌县国民兵团属琼山团管区管辖。各县国民兵团为县一级征兵机构,由县长兼任国民兵团团长,负责全县役政工作。师团管区直接指导国民兵团工作。乡(镇)、保成立国民团队部,各级队长由乡(镇)长、保长兼任,承办有关征募事宜。   三、征兵程序     根据兵役法规定,海南地区的征兵工作,按照身家调查,体格调查,抽签定兵,征集入营4个程序进行。     身家调查  每年征兵,以乡(镇)为单位,对壮丁身家进行调查,编造名册。壮丁调查实施,由保长会同甲长及协助调查员携带户籍与国民兵名册等亲赴各甲,挨户查访家长,将年满18~25岁之壮丁,不论在家与否,逐个查明情况,登记造册。调查后,将调查经过情形报告乡(镇)公所,同时将壮丁姓名列榜公布。各乡(镇)综合编造壮丁名册及统计表呈报县政府备案。     各乡(镇)调查结束后,由县长兼国民兵团团长,动员县政府人员及国民兵团全部人员为若干组,携带各乡(镇)壮丁名册,定期到各乡(镇)。按保甲点阅壮丁,如发现壮丁名册不准确,或有不应免缓役及遗漏壮丁时,将乡(镇)长,保甲长报请县长,按其情节轻重惩处。各师、团管区司令,各县长,再将各县分为若干区,定期分区集合各乡(镇)之壮丁,复行抽查点阅,为求调查准确。如发现壮丁名册有漏丁或不应当免缓役时,除惩罚其乡(镇)、保长外,并惩处其初点人员。 凡年满20~45岁本籍壮丁,均应受体格检查。每年在抽签名册上报之后,由师管区及补充团之医官,协同部队长官及县国民兵团、军事科,组织新兵身体检查委员会,按照检查规则进行检查,并填具合格证书,加盖私章,评注其特征箕斗(册),妥为保存,以备长官随时查阅。检查体格标准:甲等:身长165公分,体重55公斤;乙等:身长160公分,体重50公斤;丙等:身长150公分,体重48公斤。 凡体格检查合格的壮丁,除经核准缓征者外,一律编造名册抽签。抽签分为壮丁直接抽签和间接抽签两种,如1937年征兵,文昌按照《广东省各县征兵暂行办法》,采取壮丁直接抽签的办法,即由征兵区长官派出之官长,会同各区乡(镇)长及后备队各级队长,召集所属队兵或合格壮丁,于区乡(镇)公所抽签。间接抽签方法,由县长兼国民兵团团长召集副团长,军事科长,县党部书记长,兵役协会委员、优待委员会委员及各区乡(镇)长、在县城或分区举行。并请师管区司令,视察员及驻军长官临时指导。根据各乡(镇)、各保壮丁名册为基础,除免缓役者外,均编列号数,由县长兼国民兵团长亲自就各保按配赋额依次抽定。将中签者名单宣读、登记,并由在场监签人员盖章。中签人数,概以各保总人数百分之二为正签。另加抽百分之二为预备签,分别依次编号填写各乡(镇)中签壮丁名册两份。一分呈报师团管区备案。同时将各保中签壮丁列榜张贴。     征集入营  县国民兵团直接到各乡(镇)、保进行兵员征集,乡(镇)、保长有权决定乡村中壮丁谁去谁留。每年征兵,分若干次征集入营,每次征集兵员入营,应征数都按中签者顺次征集。由县长兼国民兵团团长预先通知各乡(镇) 长,如期将壮丁送到县征集所。以后依次征集,如正签不足,则从预备签补充。 上述征兵程序,开始时多数地区是按规定实施的。但是,由于各种弊端逐年增多,从上到下基本没有按照征兵程序去征集,各地几乎采取强拉硬抓的办法,尤其是1946年,国民党单方撕毁“双十”协定,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所以第三部兵役法颁布之后,遭到人民的极力抵制。各地为了完成征兵任务,各行其是,强抓硬拉,民众称之为抓壮丁。国民党抓壮丁,引起全县人民的不满和愤怒,不少地区的人民自发起来反抗。当年11月,昌洒乡的青年,当国民党要抓壮丁时就逃避,国民党白天抓不到壮丁,夜里派自卫班围村硬捉。青年们由无组织的逃避到有组织的日夜放哨,由逃丁的放哨组织发展到反抓壮丁大同盟的组织。有一天,1000多名民众集合,向国民党昌洒乡公所示威,示威的民众游行到昌洒圩时高呼:“反对抽丁,要自由,要生存。不当炮灰,不要送死,打倒反动派,打倒蒋政府!”有些民众高喊:“韩某(指国民党乡长)要丁,有本事就出来,千余壮丁在此,用不着到处去抓。”乡公所自卫班20多人,紧闭炮楼门,不敢出动。后来,游行的民众经过10多个村庄,高呼口号,张贴标语,民众愈来愈多,掀起反抓壮丁的怒潮。1948年的一天,国民党军队派几个人到宝芳乡抓壮丁,抓走六七名青年,邻村青年便及时报告驻在附近的琼崖纵队某部,这个部队迅速赶来,生俘了抓壮丁的国民党兵,释放了被抓的青年。这件事,鼓励了该乡及邻乡青年,增加了国民党抓壮丁的困难。有些青年被抓到国民党军营后,还想方设法逃跑。  1950年6月25日,美国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并以武力阻挠我国解放台湾,把战火蔓延到我国东北领土。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向全国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侵略者。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征集兵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先后向全国各大军区发出扩军命令。     海南区党委、海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海南行政公署)和海南军区采取志愿兵役制的办法,向人民群众宣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意义,大张旗鼓地动员广大青年参军,激发了全岛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1950年规定扩军的兵员条件是:第一,政治清白,劳动出色;第二,年龄为18岁以上,28岁以下者,第三,身强力壮,无疾病者。据统计,自1950~1954年,文昌共有200多名机关干部、厂矿工人,农村青年和学校学生自愿参军。被批准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广大青年,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抱着“为祖国而战,为和平而战”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共有11名热血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不少青年负伤致残。 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及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兵役法规定服兵役。男女青年年满18~22岁,思想品德好、政治历史清楚,身体健康均可自愿报名应征。士兵服役期为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1965年改为陆军4年,空军5年、海军6年;1967年改为陆军2年,空军3年,海军4年,1978年又恢复为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服役期满后,退出现役回原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兵役法》的规定,征集年龄和征集范围,各时期有所更动:1955~1962年规定年满18~20岁的男性公民。1962~1965年规定年满17岁,本人愿意,又符合条件的也可以征集。1968年春季征兵规定的征集年龄为18~21岁的男性青年。根据部队需要和本人愿意,家属同意,可征集部分16~17岁的初中应届毕业生。1980~1985年规定征集年满18~19岁的男性公民,应届高中毕业年满17岁本人愿意符合条件的也可征集。1986~1990年规定征集年满18~20岁,企、事业单位职工可放宽到21岁的男性公民;女性公民年满18~19岁,应届高中毕业生年满17岁,本人自愿,也可征集。 1962~1965年的征集范围是农村、城镇、厂矿企业、服务行业,国家机关团体和初高中学校、中等技术学校。1968年规定的征集范围是:农村主要是征集家庭劳力比较充裕,出身贫农、下中农的青年,城市征集高、初中应届毕业生和厂矿企业职工及其子弟。1980~1985年的征集范围是:在农村征集家庭劳动力比较充裕,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厂矿企业单位不征兵。1986~1995年的征集范围是:农村征集家庭劳动力比较充裕,具有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少数民族、海岛、边境地区,应征青年的文化程度可放宽到高小毕业;城镇、企事业单位具有高中毕业(含职业中学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年。尽可能征集一些台湾省籍和归侨、侨眷青年入伍。     兵役机构  海南岛解放后,海南区的兵役机构自1955~1958年,基本上是由海南行政区,自治州、县市三级兵役局组成。1959~1995年改由海南军区、军分区、县市人民武装部组成三级兵役机构具体承办兵役工作。     每年征兵期间,在县人民武装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县、乡、镇征兵领导小组(1957年前为征兵委员会),由同级党政军领导干部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同级党政军机关与征兵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的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征兵领导小组下设征兵办公室,负责实施征兵各项工作。征兵办公室由各级兵役机关和宣传、公安、卫生、民政、教育、妇联、团委等有关部门派人组成,下设宣传,政审、体检,后勤4个组,具体承办征兵业务。乡(镇)、管区(大队)成立征兵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武装部长和民兵营连长办理。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13条规定:“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都应当在当年九月三十日以前,按照县、自治县、市辖区的兵役机关的安排,进行兵役登记”。县、乡、镇和厂矿企业单位成立兵役登记领导小组,由兵役机关,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负责兵役登记工作。没有民兵组织的单位,由人事、保卫干部负责登记工作。登记之前,各单位通过查户口册和民兵名册、摸清登记对象的人数,身体素质,政治表现等情况,填好兵役登记摸底表,为实施登记提供依据。经过登记的适龄公民,由基层单位依据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进行初审,确定应服兵役(含应征和缓征),免服兵役和不得服兵役的人员。从应服兵役的青年中挑选条件较好的作为当年征集对象,让其单位、家长、本人都知道。征兵工作开始后,送县体检站体检。对经过兵役登记的应征公民,未被征集服兵役的,编人民兵组织服预备役。 征集工作的任务首先是深入宣传发动。各地通过召集会议,集训骨干以及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依法服兵役的教育,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卫国的热情。每年征集,各(乡)镇农林场适龄青年应征报名率平均在85%以上,有的镇达到95%以上,涌现出许多父母替儿子报名,未婚妻送郎参军,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情景。     每年征兵,都由县统一抽调医务人员,经过集训后,组成体检队,采取定点或巡迥对经过目测,摸底合格的适征对象,按照《应征青年体格检查标准》逐个进行体格检查。对初步确定入伍的应征公民,在送兵前进行重点复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格检查合格率也逐步提高。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体检合格率一般为15~20%,七十年代,体检合格率上升为25~30%,到八十年代,体检合格率提高到30~40%,1990年冬季征兵,该县应征青年参加体验约400人,体检合格210名,合格率为56%。 各地按照《征兵政治条件》认真搞好政治审查,确保兵员政治质量。政治审查,由征兵办公室会同当地公安派出所及所在基层单位,对应征公民的家庭政治状况,社会关系和本人表现进行严格审查,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七十至八十年代,直系亲属有重大问题本人不能正确对待的不能入伍,政治审查工作由公安、保卫部门负责。先由基层单位进行社会调查,搞好初审,重点查清应征公民的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填写“应征公民登记表”,然后逐级上报。上一级对基层初审合格的应征公民进行复查,确定弄清每个应征公民的政治历史和现实表现,经县政审部门审查后,逐个做出政治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     审定新兵  审查确定新兵工作,由县兵役机关负责。定兵时,吸收体检组、政审组的领导和接兵部队的负责人参加。对体检,政审合格的对象进行全面衡量、择优定兵,并适当注意地区兵员分布。     新兵交接  1983年以前,新兵的接运主要由部队负责。每年征兵期间,各部队挑选一批思想好,政策观念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干部和医务人员,到指定的县市接兵。从1984年开始,对接送新兵工作进行了改革,采取由地方将新兵送到部队。1990年以后又改为部队到各县、市接兵的办法。新兵离乡时,各级召开欢送会,人人戴上大红花,党政军领导亲自勉励、群众夹道欢送。     1978年3月7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为了加速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全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志愿兵的服役期限,一般为15~20年,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1984年5月改为从当志愿兵之日算起至少8年,一般不超过12年,年龄不超过35岁。 退出现役的军人和依照法律应服兵役而未入伍的公民,按照规定编入预备役,根据国防需要随时准备应征入伍。1955年,文昌县按照兵役法规定建立预备役制度,实行了预备役的登记统计。但1958年“大办民兵师”后,预备役制度中断了一个时期。198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统计暂行规定”,决定从1980年12月1日起,恢复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根据规定要求,文昌县自1980年底开始恢复了预备役登记制度。对退伍军人逐个进行登记,填写预备役登记卡、然后编入所在区乡的民兵组织,年龄在28周岁以下的退伍军人编为基干民兵,服一类预备役。29~35岁的退伍军人编为普通民兵.服二类预备役。36岁的退伍军人,免服预备役。1984年的新《兵役法》规定,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凡编入民兵组织或者登记服预备役的称预备役人员。预备役分为士兵预备役和军官预备役。士兵预备役又分为第一类士兵预备役和第二类士兵预备役。到目前为止,全县登记服预备役的退伍战士有5000余人。 海南岛解放后,文昌县每年都有一批战士复员回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自1957年开始,按照兵役法规定,每年都有一部分现役期满的老兵退伍。退伍军人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由县统一做好安置工作。文昌县各级人民政府历年对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都比较重视,县人民政府建立和健全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乡(镇)人民政府由民政部门兼管,对每年的接收安置工作都及时召开会议部署,认真检查落实安置工作情况,使大多数退伍军人得到妥善安置。对个别确有实际困难的作了适当照顾。对伤残和有显著功勋的退伍军人,采取特殊安置办法。1978年,全国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后退出现役的志愿兵,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安排工作。1982~1995年全县共接收服役期满的转业志愿兵21名,全部按待遇妥善地安排了工作。对农村户口的二等残废以上的战士给予分配工作。   1957年起,军队干部由复员制度改为转业制度。1969~1974年,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军队干部转业又改为复员。1975年以后,军队干部复员改为转业。文昌县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对军队复员转业干部十分重视,认真做好安置工作。全县从1950年开始至1995年共接收安置转业复员军队干部500多人。各级党委、政府对军队转业干部,认真参照他们在军队的职务、职业给予安排工作,充分发挥军队转业干部在各条战线上的作用。     (三)干部离休退休     1975年开始实行军队干部离退休制度。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已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建国后参加革命工作,年龄55周岁以上或因公致残,积劳成疾、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军队干部办理退休。

文昌县民兵,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脱产的群众武装组织。1926年8月文昌县农会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榜样,普遍举办农民训练所。这就是民兵组织的前身。1927年至解放初期,文昌民兵主要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海南解放后,文昌县的民兵组织与全国各地一样迅速发展,成为国家“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组成部分,是保卫和建设文昌的一支主要力量。据统计,至1995年,文昌民兵已发展到5万多人,其中基干民兵6千多人。民兵营、连、排组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农林场、政府机关、乡村及企事业单位,民兵工作做到了“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民兵的战斗力不断得到加强。民兵在维护社会治安,参加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县的民兵工作多次受到广州军区和海南军区的表彰。 文昌县的民兵组织、人武机构,是根据各时期的形势任务建立与健全的。解放初期,人民武装工作由县大队兼管。1951年,县成立人民武装部、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人员编制各个时期均有所变化。现编有干部12名,职工6名。1986年上半年,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地方建制,定为副县级单位。1996年4月1日起又改归军队建制,并定为县级单位。但双重管理及工作任务、性质等均没有改变。     一是政治合格。入队民兵,本人必须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二是身体健康。1980年以前,普通民兵只要身体没有残废和严重疾病,都可以参加。1981年以后,基干民兵、普通民兵的身体条件,都按照《应征青年体格评选条件》执行。三是符合年龄规定。1950至1951年定为18~30岁;1952~1960年定为18~40岁;1961~1978年,中央两次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规定,男民兵的年龄为16~45岁,女民兵为16~35岁。其中基干民兵的年龄不分男女,均定为18~28岁。     基干民兵平时是战备执勤的骨干,战时是兵员动员和参军参战的主要对象,是民兵建设的重点。基干民兵主要由三种人组成,28岁以下符合民兵条件的退伍军人;28岁以下经过基本军事训练的民兵;18~20岁参加过训练的民兵。     二、编组原则     一是适应生产和行政组织。抗日战争时期乡有抗日后备队,解放战争时期乡编民兵中队。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政社合一,民兵以县编师,公社编团,大队编营,生产队编排。1986年至今,县编若干个营,乡镇编为营或连、管理区(村委会)编为连或排。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根据其单位的大小和人数多少,分别编为营、连、排。民兵组织要与生产行政组织相适应,便于组织落实和管理。二是适应战备。解放以来,编组原则各个时期均有变化。三是因地制宜。县里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组成合理的营连排班。做到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三、干部配备     民兵组织落实,首先要民兵干部落实。民兵干部配备,该县各时期情况有所变化。1980年起,生产大队干部精简以后,多数民兵营长和其它大队干部一样,享受县统一发给的部分补贴(每月20~30元)。     四、组织整顿 县的民兵组织每年都要进行组织整顿,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时限20天左右,并把兵役登记,预备役人员核对,选定参训对象等项工作和整组同步进行,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节  民兵的军事训练     在战争年代,民兵从战争中学会战争。海南解放后,民兵的教育训练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以政治教育为主、军事训练为辅阶段     海南解放至1957年,民兵训练主要在民兵干部和基于队伍中开展。训练内容以政治为主、军事为辅。政治教育以形势、战备、路线、方针、政策、纪律观念为内容;军事训练是学习射击投弹和战斗勤务。每年训练时间90~100小时;训练组织形式是县组建训练站,以乡为单位巡迥进行。     1958~1972年民兵训练的总要求是军政并重。军事训练,有射击、投弹、刺杀、战术队列和武器常识等,沿海民兵还进行反袭扰、反偷登训练。训练时间一般每年15天左右。训练形式,坚持劳武结合,大忙不训、小忙少训,农闲多训的原则。开展小型、就地、业余、分散的训练。这个时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     1973~1980年,全海南区统一贯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制定的(1973~1975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和《1977~1980年民兵军事训练纲要》。从此,民兵训练开始走上了按《纲要》训练的轨道。训练课目除射击、投弹、刺杀和单兵战术外,还增加了“三打”(打飞机、打空降、打坦克)、“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的内容。训练形式上,采取由公社(农场)、厂矿企业为单位。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1982年9月起,按照“减少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的要求,进行改革。第一、改革训练对象。由原来武装基干民兵和部分基干民兵的年年训练,改为只训练未经过训练的基干民兵。全县训练的民兵数量逐年减少。第二、改革训练形式,由过去的小型、就地、分散、业余训练,改为以公社(农场)集中训练。1986年起,实行分批集中到县里训练的做法。第三、改革训练内容。吸取自卫还击作战的经验教训,本着仗怎么打,兵就怎样训的指导思想,删掉了不符合实战需要的内容。并突出专业骨干和技术兵的训练。第四、改革训练时间。从1981年开始,实行训练周期缩短,训练时间相对集中的做法,把原来每年训练15天,4年为1个周期,改为每年训练15天,2年为1个周期。1985年,又按总部统一要求,将周期训练改为年度训练。   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自卫队配合革命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抗日战争时期,配合琼崖独立总队作战,为海南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在海南岛解放战役中,该县广大民兵为配合和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1、捐献钱粮、筹集船只。2、护送人员,侦察敌情。3、驾驶船只、领航渡海。4、接应渡海大军。海南岛解放后,配合部队歼灭小股武装特务。1965 年,美国在扩大侵越战争的同时,多次派遣飞机入侵海南岛上空。9月20日上午,美国政府悍然派遣空军飞机侵入海口地区上空。驻岛海军航空兵部队起飞迎战,当即击落美国F—104C型战斗机一架。跳伞的飞行员菲利蒲·史密斯就是在文昌县翁田抱虎港上岸后,被民兵符气合和王禄元发现并抓获的。这次行动符气合荣立二等功,汪洋乡基干民兵排一班荣立三等功。同年符气合被邀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国务院授给他一支半自动步枪。1974年1月中旬,西沙自卫反击战中,该县民兵在后勤支援、通信联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踊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民兵集体,有的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二、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     1950~1956年,广大民兵主要配合部队和公安部门,对反革命武装暴乱进行坚决镇压,打击反革命的破坏活动。1958~1978年,广大民兵主要担负着守护工厂、桥梁、仓库、电站、水库等重点目标的任务。1979~1980年主要是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分子。 1952~1953年,广大民兵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参加开发热带作物基地的建设。很多民兵进山安营扎寨、开荒造田。1952年秋,该县部分民兵参加修筑海榆中线公路建设。1958年,参加了县内东路、湖山、宝芳、石壁、龙虎山等一批水库建设,同时参加兴建莺歌海盐场,松涛水库工程建设以及牛路岭水电站的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民兵带头落实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积极承包粮田、山林、果树、鱼塘、社队企业,努力搞活城乡经济,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四、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二是积极带头参加建设文明村、文明单位活动。三是带头破旧俗、树新风。四是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一)明嘉靖二年(1523)五月,海贼林风驾驶大船120艘,入侵清澜港,船停在港里。林风以停歇为借口,要求防守清澜港的官兵供给瓜菜。守御所千户丁其运大怒,向林风发起进攻。时逢大雨,城墙倒塌,海贼乘机攻城,杀死百户蔚章裂,并将死者作五马分尸,残忍至极,被害者达2000多人。直至次年三月援兵赶到,林风等海贼才逃走。     (二)嘉靖十八年(1539)八月海盗掠夺铺前。开始,海盗十八艘船只被击沉。后来,海盗又派一批船只从大林登陆。军士陈进赤手空拳打死海盗数人后,自己也牺牲。指挥王克振害怕不敢登上敌船,只乘海盗饥饿时,杀死海盗32名,缴获器械69件(按明郡志作嘉靖三十年八月)。     (三)嘉靖四十一年(1562)六月,海盗侵入清澜,指挥李子照不敢与敌作战。但商船上的客商不畏强暴,与敌搏斗,杀死海盗几十人,海盗狼狈退走。     (四)康熙元年(1662),海贼杨二带领十只船,侵入铺前港,劫500余人。清政府派官兵围剿海贼,双方战斗相持数个月后,贼才逃走。     (五)嘉庆二年秋(1797),海盗侵犯铜鼓岭地区,乡勇张锦文带领民众抗击,在南沙港战斗中杀贼十七人,这股海盗就逃跑了。     (六)嘉庆五年(1800),一股匪徒侵扰铜鼓岭,乡勇黄玉纯和林开荣首先起来跟他们斗争,加上当地健壮的青年协助,勇击匪徒,杀死匪徒7人,残匪退回船上,其中有一个头上包着红布,口咬着一把尖刀,身挟数把利刀,张牙舞爪,撑船直上。墩坡上一位士兵用土炮向来匪射击,船被击翻覆,那匪徒掉落海水中,乡丁跳入水中把匪徒打死,从此以后,匪徒不再胆敢来侵扰铜鼓。     二、农民起义 道光元年(1821),文昌民间秘密成立“三点会”,首领陈其湖(迈号人)组织农民起义,反抗清朝统治,在民间影响深远。咸丰三年(1853),“天地会”首领李家俊率领文昌、琼山、琼海等县民众3000多人起义,与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相呼应。   第二节  北洋军阀时期     一、林铺伏击战     琼崖讨袁军总司令陈侠农(新桥人)返琼后,立即组织队伍,开展讨袁斗争。     1913年6月,获悉周绍昌(文昌人)奉龙济光之命,从大陆运回数千两烟膏(鸦片)作为活动经费。陈侠农当即部署部队,在琼文公路旁的林铺饭店一带埋伏,趁周等在饭店用膳之机,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当场击毙周绍昌和士兵4名,缴获子弹数百发,长枪4支,烟膏4大篓。     二、抱罗警察所袭击战 1914年冬,讨袁军从白石溪、白延和潭牛等地,兵分三路向抱罗圩进发,他们化装成农民模样,暗带短枪,随赶集的人流进入抱罗圩,突袭警察所,击毙警察3名,缴枪12枝。   第三节  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一、讨伐邓本殷部     1926年1月17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三师三十七团二营从铺前附近的新榄港登陆。当天,进驻铺前圩,18日,攻克锦山、湖山和琼山县的三江市,后回师湖山地区罗茂村驻防。     北洋军阀为了援救邓本殷,决定派兵舰到铺前港援助。邓本殷获悉后,强拉蛟塘和抱罗等地数百名民众,赶到罗茂村企图围歼革命军。但文昌的老百姓对邓本殷部队恨之入骨,他们反戈一击,用土制枪炮、长矛、大刀、扁担配合革命军同邓部决战。结果,邓军大败,狼狈逃窜。     二、闹马炮楼包围战     1927年8月间,闹马乡农民赤卫队一成立,就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赤卫队包围闹马圩民团炮楼,逼使全部团丁放下武器,缴长短枪20多支。     三、溪尾阻击战     1927年8月24日下午3时许,国民党文昌县长邢森洲带领县兵100多人窜犯溪尾圩,当敌军进入讨逆军埋伏圈时,枪声、炮声和喊杀声震天动地,几百名手持镰刀、长矛、木棍的民众配合讨逆军像潮水般地向敌军冲锋,敌人遭到了突如其来的袭击,蒙头转向,乱作一团,放几枪便转头逃窜。讨逆军一直追了20多公里,到翁田民团附近,天黑了才收兵。此一仗击毙击伤敌人10多名。邢森洲说,当时若天还未黑,再打20分钟,我也难逃出讨逆军之手。 1927年9月12日,许侠夫、谭明新带领文昌县讨逆革命军100多人,还有文教、宝芳、东阁、潭牛、新侨、抱罗、头苑等地区的农民赤卫队和民众数千人,手持粉药枪、长矛、大刀、木棍等武器,围攻文教圩。国民党东路联防队依仗着优良的装备,在符氏祠堂里负隅顽抗,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十一点多钟。讨逆革命军一连连长翁世三和战士王录兑、符致喜在战中牺牲。     1927年冬,谭明新、陈嘉镒又带领讨逆革命军近200人,在几千名农军和民众的配合下,再次围攻文教圩,还是攻而不克,仅击伤联防队员几名,活捉1名。     此两次围攻文教圩,均未获胜,但也显示了人民军队和群众武装的斗志及战斗威力。讨逆革命军声威大振。     五、蛟塘圩围攻战     1927年夏,国民党军队一个连进驻蛟塘圩,经常四出骚扰。在当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该乡农军和民众数千人包围了蛟塘圩,围歼这个连队。经过一个晚上的英勇战斗,农军终于攻破敌营,打死敌连长1名,排长2名,士兵10余人,敌残兵抛尸弃甲,向海口方向溃逃。     六、潭牛湖炮楼袭击战     1927年10月间,赤卫队员20多人,由队长蔡章云带领,突然袭击潭牛湖炮楼,活捉国民党民团头目蔡泰轩,缴获步枪6支、左轮枪2支。     七、地平炮楼奇袭战     地平炮楼地处迈号与南阳之间,国民党民团驻防,是一个顽固堡垒。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只能智取不能强攻。为此,中共第十九区委派马来亚归侨、共产党员陈大机打进去,任地平民团书记,以利里应外合。1927年“冬至”夜,趁地平炮楼里民团官兵过节喝酒昏醉之机,陈大机佯装肚子痛要大便,打开炮楼门,带入早已埋伏在外的工农革命军短枪班,全歼了民团官兵,缴获长短枪11支。     1927年11月26日,许侠夫调集工农革命军两个连到水北乡赤土村,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并决定于12月25日攻打文昌县城。因奸细告密,国民党文昌县兵连及东路联防队200余人,于12月4日晨包围驻赤土村的工农革命军。许侠夫在反击突围中不幸中弹牺牲,捐躯的还有班长余德光和符致美等战士。敌军也被工农革命军击毙数名。突围后,工农革命军转移到抱锦乡可湖、排城一带,后再转移到闹马乡的东银山一带活动。 1929年5月的一天,谢冠洲、云龙带领农民赤卫队,联合琼山县冯安全领导的游击小组,共计20多人,巧袭锦山乡公所。他们巧扮为赶集的农民,把武器、红旗和标语等宣传品装在布袋里,跟随民众进入市区。他们佯装夫妻闹纠纷到国民党锦山乡公所去找乡长评理,乘敌无备,突然袭击,俘虏敌兵20多名,缴获枪支30多支,子弹4000多发。战斗结束后,还沿街张贴标语和传单。     十、琼文地区麻雀战 1934年夏,分散在文昌县各地的红军战士对国民党展开麻雀战。7月间,林坚带领游击小组,袭击国民党永新乡公所,捕获乡长符儒书,缴枪3支。林茂松带领红军游击小组,在抱罗至大致坡公路旁,伏击国民党抱罗区公署的收税车,缴获光洋(银圆)2000元。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 1939年3月5日,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由独立队扩编)第一大队长黄大猷,派出第一中队,主动配合友军国民党保安第十一团第一营及文昌县壮丁常备队第二、三大队和南阳乡游击中队,于黎明前进攻驻文昌县城的日军,保安十一团团长龙驹任攻城总指挥。由于情报不准确,战斗部署失误,保安第一营冒进敌阵,被日军两面夹击,伤亡30余人后,被迫撤退。在战斗中,抗日独立总队第一中队也阵亡数人。这次战斗虽然失利,但国共两党的部队联合攻打日军这一行动,在民众中影响很大。     二、南阳等地伏击战     1939年4月中旬,南阳抗日游击队配合在文昌境内活动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在五月铺岭伏击日军军车一辆,日军死伤20多名。     5月底,南阳抗日游击队伏击在文城通往南阳的公路旁,炸毁日军军车2辆,毙敌多人,缴获三八式步枪7支,子弹一批。     6月的一天,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二中队长陈永泰带领9名战士,组成突击队,身藏短枪,打扮成农民模样,有挑菜的,有提鸡蛋的,到文城北门,乘敌无备,突然袭击,击毙日军6人,缴获三八式步枪5支,短枪1支。     7月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附陈球光率领短枪班12人,在东郊码头至东郊圩公路旁伏击日军,击毙日军4人和东郊维持会会长符玉光,缴获步枪4支。     10月30日,日军纠合文城、迈号、清澜、烟墩,及县城东北各据点之敌500余名,一哄而出,意在大掠城西南各乡村。驻防该地区之国民党保安第十一团第三营林镇部,及当地抗日游击队,事前获悉日军出动情报,密调数量超过敌兵一半以上之兵力,在五月铺,及三胜山等处,拦头痛击,激战两昼夜,将日军全部击溃,杀敌40余名,缴获军用品一批。     1940年3月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在昌洒至文教公路良亩村后,伏击日军军车1辆,击毙日军10多名,缴获步枪9枝。     这些伏击战,给日军有力的打击,灭了敌人的威风,增强了抗日军民抗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1941年3月间,琼崖独立总队第一大队队长黄大尤带队在昌洒——龙马公路伏击日军军车一辆;第二大队队长王锋指挥部队在冯凤——锦山公路伏击一辆日军车;副支队长林柏熙挥戈袭击翁田据点,三战三捷,共歼日军50多人,缴获机枪一挺,长短枪40余支。     1941年4、5月间,琼崖独立总队第二支队马白山、符哥洛率部回师琼文寻机打击日军。其时,驻昌洒乡东坡村的日军不大轻易出动。为了消灭敌人,琼总二支队第三大队李泽民队长,巧施“引蛇出洞”计,即在村外剪断日军电话线,通过村长(地下交通员)伍文模前往日营报告,引诱敌人落网,日军果然出动,四处搜索,被在昌发凸伏击的战士突袭,毙敌3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六架枪1支,步枪18支,掷弹筒1具。     1941年5月间,琼崖独立总队第二支队第三大队队长李泽民率领两个排在龙马桥旁边的大尉村边埋伏,当日军巡逻车驶入伏击阵地时,李大队长一声枪响,战士们猛烈开火,日军乱作一团,趁敌人混乱时,发起冲锋,不到10分钟便结束战斗,消灭日军30多人,其中击毙一大佐,缴获轻机枪一挺,手提机枪二挺,步枪20多支及一批弹药。     三、美德战斗     美德地处文昌抗日根据地与日军占领区的边沿,日军在该地设立据点,驻1个中队。美德据点和潭牛、大致坡两个日军据点均距七、八公里,成三角形互为呼应。     1941年7月4日,琼崖独立总队第一、二支队,由支队长吴克之、陈石、马白山、符哥洛共同指挥,伏击上述3个据点的日军。作战意图是在美德至潭牛至大致坡公路伏兵,引诱守在据点的日军出援,机动灵活地歼灭运动中之敌。是日拂晓前,第一、第二支队分别进入美潭、美大公路的伏击阵地,第一支队的第三大队埋伏于美德附近,准备围攻美德据点。当天上午,战斗首先在潭牛方向打响,时隔不久,美德据点的日军乘2辆汽车前来增援,被埋伏在那里的第一支队第三大队围击,吴克之听到美德方向的枪声后,除留下部分部队担任警戒外,立即率主力向美德迂回,歼灭了美德据点出援的日军。此仗,共消灭日军60多人,缴获重机关枪1挺,轻机枪2挺,掷弹筒1具,长短枪25支,击毁日军军车2辆。在激战中,我第一支队第三大队长符乙权英勇牺牲。这次战斗开创了海南抗战史上2个支队协同在运动中消灭日军的战例,也是对日军作战取得一次较大的胜利。 1942年1月17日,国民党琼崖守备副司令兼保安第七团团长李春浓率领该团第二营、团直特务连、保六团第九连和500多名民夫,经琼山县三江乡向文昌县锦山乡沿海开进,准备接运其从广州湾(今湛江)运来的军用物资。琼崖独立总队第一、二支队获悉此情报后,立即跟踪追击。次日下午,追到斗门村与国民党军交战,国民党军且战且向锦山方向撤退。李春浓骑马退逃时,被第二支队机枪手黄可则击毙。李春浓死后,该团由第二营营长李紫明带领,继续到锦山接运军用物资。琼崖总队冯白驹总队长命令第一、第二支队分别于大水和公举两地伏击返回的国民党军。23日夜间,李紫明带着6个连和民夫约900多人,从锦山开来,企图越过大水村,奔赴谭文。24日拂晓,当国民党军抵达大水村的龙马坡一带时,独立总队给予猛烈阻击,国民党军退入大水村固守。琼崖总队第二支队也从公举赶来,配合第一支队将大水村严密包围。经过一天的围攻后,国民党军被压缩在几栋坚固的民房里,固守待援。独立总队由于没有攻坚武器,并对战局估计不足,采取了围困迫降战术,未能速歼,使国民党军得到喘息之机,李紫明便拍电报救援。26、27日,国民党保安第七团副团长董伯然率领所辖2个营和琼、文两县游击队赶来救援,被独立总队击退后,又于28日调集保六团第三营、叶丹青游击总队及琼东、定安等县的游击大队共3000多人,续来救援。独立总队既要围攻又要打援,经过5天4夜的激战,弹药消耗过大,难于继续坚持而撤离。     大水战斗一打响,中共文昌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立即组织支前,调集地方抗日游击队300多人参战。同时动员群众近万人,组织了数百个救护队、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我军伤员,还组织数百支劳军队伍,挑着一担担的饭团、粽子、甜粿、猪肉、鱼、菜、水以及椰子、甘蔗、烟丝等物品,送到战地慰劳我军,为大水战斗打击顽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2年4月底的一天,文昌县抗日游击基干中队配合琼崖独立总队第二支队第一大队袭击文北重镇锦山圩日、伪据点后,当天傍晚向抱锦、公坡转移,基干中队驻冯凤乡水堆村。翌日中午,日军纠合文城、大致坡、铺前、湖山、锦山、翁田等据点共500多兵力,分兵数路包围水堆村。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基干中队队长命令第三小队长陈达谦带领第七、八两个班,迅速占领水堆南约一华里处的高地,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撤退。下午1点,距400米处,发现日军100多人,通过稻田,迂回前窜,当日军距100米时,小队长哨音一响,排枪齐发,打得日军蒙头转向,死伤10多人,经1个多小时浴血奋战,打退日军多次反扑,完成了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 1942年9月中旬,日军为调运兵力,向琼文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蚕食”、“扫荡”,每天都有2辆军车来往于文昌至海口公路之间,每车载有一二十日军,配有机关枪。活动在琼文地区的琼崖独立总队第二支队获悉后,便由副支队长覃威率领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的第四中队,于9月17日天亮之前到达海口至文昌公路必经的竹 山良 桥伏击。临战时敌情发生了变化,当天日军从文昌(文城)开来8辆满载“讨伐军”的军车,覃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以3个中队截击先头2辆车,以1个中队兵力,不惜任何代价死死卡住后面6辆车。当日军车队进入伏击阵地时,独立总队突然开火,先头2辆车上的日军来不及放一枪,就被打死了一半,余者跳车顽抗,驳壳枪排排长李贤祥即率领全排战士以速战速决的战术,向日军发起攻击,把先头2辆军车的日军全部消灭后,立即撤离战场。此仗缴获机关枪2挺,掷弹筒1具,长短枪30多支。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对根据地人民“蚕食”、“扫荡”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琼军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侵琼日军自1942年5月起,调集第十五警备队和伪绥靖队、自警队等约4000人,疯狂地对琼文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把琼文根据地的南阳、大昌、树德、道崇、咸来、苏寻三等乡村列为无人区。1天早晨日军在咸来乡的木石桥边,用刺刀刺死200多名妇女儿童,仅大昌、南阳、高隆等乡26个村就被日军杀害2000多人,烧毁房屋4000多间。 1942年10月,中共琼崖特委作出《粉碎日顽蚕食政策决议》,要求抗日军民坚决反击日军。琼崖抗日总队第一支队,在琼山县的三江、苏寻三、云龙、道崇等乡以3~5人为1个游击小组,开展游击战。在日军进行扫荡必经之路,选择有利地形,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经过约20天的战斗,共毙伤日军300多人,击落日机1架。琼崖总队第二支队,也在民兵抗日后备队的配合下,于公坡至昌洒公路间的昌发村伏击日军军车一辆,歼敌2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20多支。据不完全统计,从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琼崖抗日总队第一、二支队,在琼文根据地的反“蚕食”战斗中,共毙伤日伪顽军1200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3年冬的一天午间,琼崖独立总队第二支队第三大队和第二大队第四中队,在文昌三区和东阁、文教两乡的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配合下,由郑奇大队长、文度政委指挥,在文城至文教公路宗儒学校地段伏击日军,击毁敌人军车一辆,缴获步枪10余支。由于第四中队领导人不按大队长部署执行战斗任务,而是抢夺战利品,放弃阻击敌人援军,对日军各据点出援情况估计不足,结果战斗失利,只好全力突围。在激战中,第三大队长郑奇、中队长郑文、韩坚丰等13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九、深水沟战斗     1943年1月上旬,琼崖独立总队第三大队奉命伏击从翁田到龙马、昌洒等地区扫荡的日军军车一辆。当日军军车归途经深水沟时,被我军伏击,除1名日军逃命外,其余20多名(其中有1名日军官)被歼,缴获机枪1挺,步枪10多支,子弹及其他军需品一批。     十、金马塘战斗     1943年6月,琼崖独立总队第三大队,从东村分两路突袭驻扎金马塘村的国民党反动派张会东部,敌第九中队队长张业宏(张会东侄子)当场被击毙,敌死伤30多人,被俘1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一大批。张会东逃命到铜鼓岭投靠黄闻锦(国民党反动派游击队大队长)。     十一、东郊几次伏击战     1943年春的一天,10多个日军从清澜乘汽艇到烟堆营附近浅海游泳。三区常备队获悉后,全队神速出动,采取速决战术,全歼日军,缴获长短枪4支,军刀1把。     当年夏,驻东郊日军30多人出动扫荡坡尾、调炳、西村等村庄。三区常备队接到情报后,便在江后桥伏击。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常备队排枪、手榴弹齐鸣,打得日军倒地落水,毙敌10多人,缴获步枪数支。 又一次,驻扎东郊圩的日军20多人扫荡复兴、同德两乡,下午四点,收兵回营,途经豹山陈村时,被三区常备队伏击,激战两小时,共毙伤日军18名,缴枪10多支。   第五节    1948年,文北县二区委和溪北四乡政府为了拔除铺前警察所,派唐英(女烈属)回娘家(铺前圩),以当小贩为掩护,深入铺前警察所搞敌内工作。唐英将了解到警察所副巡官杨家新(原名唐家生)在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伟大胜利,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形势影响下,思想动摇的情况,汇报给区、乡政府。尔后,唐英根据区、乡政府的指示,密带杨家新与区委书记和溪北四乡联乡乡长韩民会谈多次,还给杨银圆100元为活动经费。杨先后争取了1名班长和5名武装警察做为内应力量。为了进一步摸清敌情和核实杨家新提供的情报的准确性,再派员潜入铺前圩进行侦察,制定行动方案。松江队副队长林青率领三个中队从锦山向铺前开进,驻扎岭内村时,被敌人发觉,为避我夜袭,傍晚用船将兵运载到海面上宿营,拂晓返回警察所。对这突变的情况,我军随机应变,由袭击转为伏击。12月11日夜3~4点钟,由溪北四乡联乡乡长韩民当向导,副队长林青带领部队神速地进入埋伏阵地。拂晓,敌人从海上返回,登岸时已落入我军伏击圈,敌警30余人全部被捕,缴获步枪30余支,曲子枪1支,子弹300多发,副巡官杨家新等内应人员全部加入琼崖纵队。 高隆、南阳一带是文南县委、县政府及部队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也是国民党清剿的重点地区。自1948年9月,在琼崖纵队秋季攻势的打击下,国民党地方自卫队只好龟缩据点,负隅顽抗。为配合琼纵春季攻势,中共文南县委和独立团决定拔除高隆、南阳、大德敌据点。在摸清高隆据点敌情后,1949年3月2日傍晚,独立团营长王开清先将部队带领到阵地,由一区委领导和内应人员为响导,突击队直进敌营占领了制高点,部队立即发起冲击,敌人从梦中惊醒,来不及抵抗,除反动乡长和4名卫兵去文城未归而脱身外,其余全部被俘。     高隆战斗结束后,部队乘胜挥戈南阳。当夜,在县委书记杨应朝的直接领导下,区、乡干部密切配合,通过策反过来的3名士兵带路,悄悄地进入了敌人据点,敌人措手不及,束手被擒了。     由于策反工作做得好,军事行动神快,一夜间便拔除了两个据点,共俘敌高阳乡队副余德民等31人,伤敌1人,缴获捷克轻机枪1挺,步枪31支,驳壳枪2支,左轮手枪2支,手榴弹25枚,各种子弹1127发,电话机1部,户口册及各种重要卷宗一批。     在文南县地方武装和独立团拔除高隆、南阳据点后。不久,大德据点也被部队拔除,缴获枪支20多支。 1949年夏,中共文北县委派教育科长韩民对水北乡公所自卫班长韩宽准做策反工作。他悔过自新,立功赎罪,韩民给他国币250元,叫他在军事行动的当晚买两只狗加莱,“慰劳弟兄”,把他们灌醉。当夜12点左右,由韩宽准带路,独立团副团长林青率领一个营部队迅速进入敌据点,占领了有利地形,并将醉倒睡懒觉的自卫班士兵的枪支、子弹全部收缴,此时,敌人成为瓮中之鳖。在绝对把握的情况下,驳壳班在炮楼顶朝天鸣枪,敌人才从梦中惊醒过来,尚未弄清是什么情况,敌乡长韩坤丰等45人全部当了俘虏。缴获步枪40支,短枪数支、子弹近2000发及其它物资一批,撤出战斗时,将炮楼烧毁。 1949年4月5日夜,在区委的配合下,独立团团长郑章和一营营长李诗甫带领一个营部队。通过自卫队邢福苑等的内应,实行强攻,经过一小时的战斗,除少数守敌逃跑外,副乡长邢诒贵,股长邢福东等21人被俘,叛徒邢福周等7人当场被击毙,缴获步枪28支,各种短枪5支,手榴弹20余枚,子弹千余发。我方牺牲战士1人。     五、东郊敌堡围攻战     东郊炮楼是国民党在文昌东部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驻扎自卫队约60人,队长符气清。1946年,我军攻打几次,都因力量不足而始终没有攻下。     1949年6月16日晚,琼纵独立团团长郑章、副政委张发华率领一个团兵力,分三路包围敌东郊据点。同时,文北县长李光邦组织党政人员深入发动群众,筹集粮食、猪肉,组织运输队、救护队。并在白石、沙尾等一带村庄发动民众收集柴草,以备火攻。为了迷惑和牵制敌人,独立团派营长王开清带领一个连在头苑、东阁一带活动。一营营长李诗甫、连长符气连等率领战士进行围攻东郊炮楼。经过一天数次的冲击都没有奏效。敌人依仗着堡垒高耸、坚固、外围设有土城、壕沟、铁丝网和篱笆等多层障碍物,负隅顽抗。于是,独立团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一方面从阵地右侧一直挖壕沟到该乡公所附近,一方面在距敌堡200米处垒筑土堡,以火力掩护部队从左侧壕沟正面进行强攻。我军的土气越打越高涨,而敌人被围困了几昼夜,水源断绝,无心恋战。19日夜,我军发起猛烈的总攻,终于在凌晨结束战斗。经过三昼四夜的战斗,攻破了东郊敌人炮楼,除敌乡长蔡亲献带12名残兵逃走外,毙敌2名,伤敌3名,俘敌43名,缴枪30余支。   重兴是文南县和琼东县的交界点,是兵家必争之地。琼崖纵队在夏季攻势中,为了迷惑加积之敌,于1949年7月12日命令第三总队第一、二团挺进文昌西南,歼灭重兴之敌,配合主力向琼东进攻。杨应朝、陈大鸾等带领文南县党政干部和群众紧密配合。重兴敌堡位于距重兴圩约400米的高地上,垒壁既高又厚,中间有一座中心碉堡,四周是围墙及岗楼,围墙外有丈余深的壕沟和两层铁丝网、竹签,靠近堡垒还有一道木篱,地形险要,工事坚固,易守难攻。堡内驻扎国民党重兴乡公所自卫班60余人,敌乡长文华赞气焰器张。为了拔除这个据点,当我军包围该据点时,便带文的母亲到炮楼前面喊话,规劝儿子投降,可是,文拒不悔过自新,向人民投诚。琼纵部队根据敌人的防护情况,采取日围夜攻的作战方针。白天一团负责警戒加积援敌,二团两个营当预备队,其余部队和地方武装围困敌堡。夜晚发动进攻,一团的一、三营分东西两面攻击,二营负责警戒援敌,二团正面强攻。组织爆破组爆破开路,从缺口冲进去攻占中心堡。顷刻,战士们象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从四方八面冲破层层障碍物,强攻据点,经过激烈的战斗,敌伤亡10多人,乡长文华赞等40余人全部被俘,缴获重机枪1挺,自动枪1支,步枪63支,琼纵部队伤亡20多人。 重兴战斗胜利结束后,于同年10月20日,琼纵第三总队副总队长刘荣和一团团长张积成、政委何敦锦带领一团和二团一部分部队从白石尾向会文挺进,在文南县长陈大鸾等党政干部、县基干队和群众的配合下,以一团一营、三营和二团一个营参战。会文据点地处迈号、白延、福昌诸敌据点中心,距文城仅20余公里,容易机动增援。因此,要拔除会文据点,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副团长李诗甫带领10多名战士深入实地侦察,制订作战方案。夜晚,爆破小组点爆时,只冒火不爆炸,暴露了目标。守敌遂以强烈的火力向我军扫射。张积成团长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进行强攻。战士们听到冲锋信号后,一鼓作气,踩倒铁丝网,越过壕沟围墙,强攻炮楼,经过一小时的激战,取得战斗胜利。毙伤敌13人,敌乡长陈光应等40余人被俘,缴获重机1挺,轻机枪2挺,步枪33支,各种短枪5支及大量物资。   国民党三十二军于1950年4月5日调动4个主力团,兵分三路从文昌县的蓬莱、南阳和琼山县的大致坡,向转移到白石溪、中税圩一带的解放军渡海加强团和琼崖纵队第一团施行包围。在中税圩的解放军加强团领导人——128师师长王东保、政委宋维拭和琼纵第三总队副总队长刘荣研究决定,用“拦河捕鱼”的打法,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来犯的国民党军一路,便命令琼纵第一团在龙虎坡坚决阻击从蓬莱方向来犯的国民党军第755、756两个团;由渡海部队加强团和渡海先锋营迂回包围从大致坡方向来犯的警保一师第二团;从南阳方向来犯的国民党军第266师1个团,因行进缓慢距离尚远,由渡海部队2个连警戒监视,相机而行。 琼纵第一团正在接受任务时,排哨已和国民党军先头部队打响,全团立即展开,抢占了龙虎坡一带有利地形。国民党军向三营八连据守的无名高地以整连整营的兵力轮番攻击,琼纵八连顽强抗击,坚守阵地。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格斗,伤亡很大,连长、指导员都负伤了,全连仅剩下30多人,由副连长继续指挥战斗。在此紧要时刻,琼纵三营营长和教导员率领七连、九连赶到,和八连一起并肩战斗,顽强阻击。国民党军2个团虽向龙虎坡发动了多次全线进攻,但都在琼纵第一团团长张积成、政委何敦锦的直接指挥下,顽强地守住了阵地,保障了主力部队对警保二团的包围。17时正,解放军渡海部队,向陷入重围的国民党军警保第二团发起围击,经过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了警保第二团。此仗,共毙、伤、俘国民党军1000多人,缴获野炮3门,机枪几十挺。其它两个方向来犯的国民党军,知道合击已经破产,当晚分别缩回各自的据点。 附:日军暴行     日军暴行罄竹难书。日军采取野蛮的法西斯手段,推行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和骇人听闻的大惨案,使抗日根据地和许多游击区出现“无村不戴孝,家家有哭声”的悲惨景象。     1941年4月18日,日军对重兴乡树底、昌尾等村庄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把107名村民关在李氏祠堂里,活活烧死,制造重兴惨案。     1942年初至1945年7月间,在文昌县西南部,日本“讨伐军”所到之处,草木过刀,宅舍过火,奸淫抢掠,尸首遍野,无所不用其极。大昌、南阳、高隆、大德等乡,日军夷平26个村庄,杀死无辜人民2000多人,烧毁房屋4000多间。     1942年秋,日军在南阳乡扫荡长达150多天,老区人民深受残害,惨状难睹。日军在下市村,抓了30名农民,关在房子里活活烧死;托盘坑村共有59人,被日军杀死了43人,其中一个仅有2岁的女孩被剁成6块;美鳌村被烧房屋计有正屋37间,横屋47间,剩1间正屋未被烧毁却被砸倒。在烧屋后几天,日军又进村杀死民众9人,其中一个刚出生未满12天的婴儿,日军用刺刀刺死,一个6岁的小孩被一刀劈成两段。罗黎山、美文、罗本弯、岭子园、良井等村庄,民众所存无几,房屋全被烧光,成了日军劫后的“无人区”。在那里,日军抓到民众,就用代表日本武士道的军刀,斩头,剁脚,挖眼睛,或剜去心肝,不少孩子被投入水井活活淹死,更甚者将其双脚朝天倒插进泥田里,窒息死亡,凶残至极,全无人性。南阳乡遭日军杀害的民众有1500多人,占全乡人口半数之多,被奸淫的妇女百余人,烧毁房屋上千间,损失异常惨重。     在大昌乡,日本兵一进村,就焚烧、屠杀与奸淫三管齐下。有罗上坡、罗上冲、山田、山田巷、石井田、干湖、昌台、黄堂、堆头、排秋园、下口、东银仔、昌台江、后排等14个村庄惨遭日军杀害的民众有600多人,近千间房屋被烧毁。白昼,见浓烟冲天,夜晚,又见火头处处,灼灼的红光,冲向无边无际黝黯的苍穹,使劫后的大地,倍添凄凉。     1942年“蚕食”期间,日军对文昌东北平原抗日地区,采用“拉网合围”、“梳蓖扫荡”等战术,“讨伐军”四处出动,分片包围,轮番摧残,先后屠杀了无辜民众3700多人,烧毁房屋7000多间。     1942年3月间,日本“讨伐军”进犯东阁乡流坑、流口等7个村庄,四处搜捕村民,用绳捆缚10人为一串,牵入空地尽褫去衣服,先鞭至皮肉破裂,血花四射,然后以刺刀乱刺,无一幸免。有的村庄,日军把村民赶到一处,用机关枪扫射之后,还逐个翻尸查看,发现未致命的再补上一枪或刺上几刀。这一天,琼崖独立总队第二支队政治处妇女干部许如梅正在当地活动,来不及躲避,也被日军兜进网里,她虽为抗日民众所掩护,但终难抵挡日军的集体枪杀。日军架着机枪扫射把她打中后,还从尸堆里翻出她来再刺7刀,幸而都伤不着要害,后为民众抢救过来。同在这次大屠杀中,林村村有11名儿童被日军从人群中拉出来,拖到该村水井旁,排成一行,然后,逐个刺杀推落井里,日军杀完后还坐在水井口上观察,把挣扎着浮出水面的用脚踏下去,直到认为这些儿童全部死了才离去。其中儿童林鸿丰,年仅10岁,当日军要刺他时就急先转身落井,他12岁的姐姐仅刺伤面部而被推下井,幸好都没有被沉压在井底,等到“讨伐军”远离了,姐弟俩才手拉手爬上来,幸免一死。这一天内,日军杀死村民300多人,烧毁房屋200多间,真是惨无人道。 1943年农历正月元宵,日军进犯抱锦乡石马村,一下子就烧了100多间房屋,屠杀了140多村民。把成年人用绳捆绑在一起进行斩头比赛,看着一个个人头落地,尸首上的鲜血淌满地,日军则鼓掌狂笑,引以为乐,杀害小孩的手段更为残忍,有的抛向空中用枪尾刺刀迎着劈死,有的被刺刀捅着掷到井里活活淹死,有3个刚学会走路的孩童被丢进锅里活活煮死,日本兵竟会残忍到这种程度,骇人听闻,天理难饶。     日军屠杀成性,罪恶滔天,直到投降前十几天,即1945年7月30日,还对文昌人民进行大屠杀。驻铺前圩日军窜犯罗豆乡秀田村,把百多名村民驱进两间屋子里,架着机枪猛烈扫射,然后浇上汽油引火烧毁,惨遭烧杀身亡的村民140人。还烧毁该村房屋33间,制造“秀田惨案”。     日军“蚕食”、“扫荡”后,全县被日军杀死的无辜民众8000多人,烧毁房屋近万间,文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日军所欠的这笔血债!

00:34 边城晚报 作者:曾锋 谌孙存 李光辉

“炸弹、子弹和病魔都让我与死神插肩而过”

怀化市军干所所长张良文在与易忠攀谈。89 岁的优雅老人慈祥的微笑始终挂在脸上。说话口齿清楚, 逻辑完整, 带有浓郁的军人风格。只是那满头白发、弯曲的背部、脸颊处不多的老年瘢痕, 留下了岁月沧桑。

开栏语:1927 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新时期。

此后,人们踊跃参军,保家卫国,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重回到炮声隆隆的战场,与他们一起回忆当时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驰骋疆场的豪情,为国家建设而艰苦奋斗的高涨热情,体会87 年来伴随他们走过的不朽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今天起,边城晚报记者逐一寻访怀化军干所的老兵,听他们讲述当年革命和建设的动人故事,重温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斗到底的不屈精神,特推出“老兵岁月”专栏,敬请垂注。

易老在整理他的勋章和荣誉。

建军节前夕,记者随同怀化市军干所张良文所长和郝承富书记来到老军人易忠家中,与老人聊起了以前的军旅生涯。

易老身体还算硬朗,就是右身行动不便,只能坐在沙发上说话。

能活这么大岁数,易老觉得是他心态好,几乎很少有生气的时候。他说,能从战场上活下来,还有啥不知足的?“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很幸福了。”

易老看到电视里的抗战片,还会想起来当年的点点滴滴。以前,他经常指着电视跟孩子们讲抗战年代的事,电视上演的这些事发生在哪年哪月、是什么战役,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挺身而出,为国争光!”

洪江市洗马乡古楼坪村,雪峰山北麓,典型的湘西山区。这里古称太平乡,人们世代务农为生,耕读传家。

1926 年7 月1 日,该村的水药师易家的第四个小孩降生,取名易忠。此前,易家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此次又添新丁,全家高兴。平时,易家务农为生,偶尔找些草药,给乡里治治骨折等外科病,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凑合。

1944 年9 月,秋雨萧瑟。一天,易忠挑着一担柴正往家里赶,甲长易图松向他招手,将他叫到一边说:“日本佬快打到我们这里了,这几天你要小心呀,又要抓壮丁了!”

当时,姐姐和两个哥哥均已先后成家,父亲已经去世,易忠和母亲相依为命。甲长要他躲,可是躲到哪里去呢?“国难当头,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挺身而出,为国争光!”

易忠离家那天,大家依依不舍,母亲叮嘱着平安,没几句,眼泪就止不住了。

易忠转身疾走,把泪水逼了回去。一路上不舍与恐惧交织。此时他尚不理解死亡的含义,但他知道,去当兵很可能就回不来了。

行军的第一天,易忠走了百余里路,又累又饿,倒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走了三四天,来到湖南湘乡。在那里训练没几天,部队一名姓曹的参谋看到易忠血气方刚,一表人才,选中他当勤务兵。

1945 年,他所在的部队在娄底新化将日军打回邵阳,后来转战湘西,驻扎在溆浦县城的一所破旧小学里,此时,部队天天加紧训练,准备与日本决一死战。

令易忠没想到的是,8 月的一天,部队突然在操场集合,首长宣布:日本已经投降了。大家欢呼雀跃,有人骑着马围绕县城奔跑,大声呼喊:“我们胜利了!”

“只听得炸弹一声巨响,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易忠辗转来到长沙、武汉、南京等地,最后北上到山东。在莱芜,1947 年2 月,易忠参加了解放战争,成为一名解放军人。

一次,在连指导员做报告时,他巡视了全场,发现只有易忠一个人在做笔记,走进一看,字还写的很漂亮。几天后,团里组织文书训练班,易忠成为一员。结业后,易忠成了一名正式部队文书。

5 月,孟良崮战役拉开序幕,解放军大获全胜,歼灭了张灵甫部队。之后易忠奉命与部队往山西方向赶,当年,风雪交加,就在太行山上过了年。

1948 年,易忠与部队赶到山西参加临汾战役。战争打得很激烈,当时部队都向前线出击了,文书易忠和通讯员、卫生员等8 个人在连部待命。

没想到国民党部队军机轰炸了连部。

易忠看到一架飞机飞到连部上空,马上大喊:“大家小心,飞机投炸弹了!”连部设在低洼处,易忠忙往高出爬,“只听得炸弹一声巨响,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家仍心有余悸。

那次事件中,连部的8 个人就易忠一个人活下来了。救援人员将他从尘土中挖出来时,发现全身都插满了弹片,当场取出一些后,立即送到农村一家医院进行治疗。

“躺在病床上,我就自己安慰自己,现在什么都不要去想了,想开点,再想开点!”易忠告诉记者说,那时使劲给自己打气。取出一部分弹片后,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易忠拖着虚弱的身体又回到连队,由一连换到了二连,继续当文书。

采访中,老人将手臂伸出来,还能看到弹片藏在肌肉里面。他儿子易卫东告诉记者,小时候与父亲游泳时,还从父亲屁股上扯出一块弹片。

说到战争的结果,老人的眼神露出了成就感:“最后我们还是打赢了,抓住了梁培璜,击败了阎锡山。”

“国民党部队还在睡懒觉,就被我们包了饺子。”

1949 年1 月,易忠忍着全身弹片的伤痛,被派到师部学习,参加了参训队,结业后成为一名参谋。不久,奉命南下,追击胡宗南部进入四川。

易老说,那段时间全在山上跑,靠的是反应快,以速度取胜。“那时,虽然装备陈旧,我们就靠两只脚,每天行军百余里。”

“当时国民党的部队还在睡懒觉,就被我们包了饺子。”说起打仗的事情,易老得意地笑了起来。在四川东北部与陕西交界的南江县,凌晨5 点,当他们赶到国民党营地时,士兵们还在呼呼大睡,一个旅全部投降。

此后,他们连连获胜,在行军中屡屡碰到国民党的部队代表主动来联系投降,不主动的,一打即败,“那时国民党气数已尽,真是兵败如山倒啊,好在我们也仁慈,以少死人为目地,许多团都是整团投降了。”

胡宗南溃败后,易老随部队来到南充剿匪。建国后参与到新中国建设中,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易忠与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 军181 师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成了师长王诚汉的秘书。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抗美援朝,他写信回老家,动员家人参军。二哥和大侄子应征入伍,“二哥在朝鲜连炸敌军2辆坦克,立即升为排长。”

那时的战斗非常激烈,为了躲避敌人的飞机和炸弹,白天都在防空洞里,晚上出来打仗。有一次,战事很紧,易老探出头来想看看情况时,发现不对头,立即收了回来,子弹就打在手背上。

由于长期的战斗生涯,易忠患了哮喘病。1970 年,病情恶化,非常严重,易忠调回老家黔阳地区武装部养病,“没想到后来吃了朋友推荐的几副草药,竟然痊愈了。”

1983 年,易忠离休时已是团级干部。

现在易老儿孙满堂,一家人其乐融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到芷江受降坊再去看看,“抗战胜利70 年了,我们也都老了。”

  ●本报记者 丘佳溢

  1947年,他在鲁西南沙土集战役中入伍,开启了为国奉献的人生旅程;碾庄战斗、真茹战斗中,他无惧危险,主动请战,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两次立一等功;1957年,他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在副排长职位上复员,返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从此在工人岗位上默默奉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军人,战争时期,他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和平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复员回乡,在基层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就是首届“广东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获得者丘梅生。

  经历八次战役两立一等功

  1928年,丘梅生出生于丰顺县一户贫农家庭,年少时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饱受压迫和剥削。1946年,他被国民党“抓壮丁”,次年,在鲁西南沙土集战役中起义投诚,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以前路不好走,行军的时候常是走一路摔一路,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我的关节炎就是那时落下的。”回忆起战争年代,今年92岁的梅县区公路局退休工人丘梅生仍记忆犹新。在丘梅生的军旅生涯中,他亲历了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抗美援朝等大小战役(战争)8次,荣立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

  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碾庄战斗中,丘梅生奉命把军令从指挥所突围传送出去,面对敌人机关枪的扫射,他没有丝毫犹豫,独自穿越烽火线完成了任务,荣立一等功。“当时前面几挺机关枪对着我疯狂扫射,我就在地上打滚,子弹擦着我的身体飞过去了,等我趴在地上缓过气来了,再爬起来继续跑,就这样穿过了烽火线,把军令传送出去了。”丘梅生说。

  1949年5月,在上海战役真茹战斗中,丘梅生用炸药包炸毁敌军设置的障碍物,为后续部队扫清前进的道路,再次荣立一等功……在那段峥嵘岁月,像这样直面生死的战斗,对于丘梅生而言是家常便饭。每当有人问他怕不怕时,他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当兵的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投身建设坚守一线20余载

  “组织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在哪里都一样能为党和国家做贡献。”1957年,丘梅生响应国家号召复员,回到家乡,走上平凡的工作岗位。

  1958年,丘梅生被安排到梅县电池厂当焊接工人,后又被调至梅县公路工区,成为一名道班工人。彼时,梅县区都是沙土路,车轮压过路面会有两道深深的车轮印,遇到下雨天更是坑坑洼洼。为保证行车安全,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道班工人都需要坚守岗位,及时清扫路面、填坑及边沟清理等。“累了就蹲在路边休息一会儿,看到有车来了,要赶紧站起来,不然扬尘就能让人眼睛睁不开,嘴巴里都是沙子。等车子离开了,我们就拿铲子把沙子往路中间填,这样后面的车子才不会陷到坑里去。”丘梅生说,铺路用的沙石都是工人从山上、河里采回来的。这份工作,丘梅生一干就是20年,直至1983年退休。期间,为完成生产任务,他还曾发动自己刚分娩2个月的妻子到班内义务挑砂石、铺路面。

  “当兵要当一等兵,做工要做高级工”是丘梅生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从电池厂的三级电焊工,到公路局道班最高级别的六级工人,丘梅生始终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奋斗在家乡发展的第一线,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革命军人本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刚刚抓完壮丁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