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对唐伯虎唯一存世仕女图真迹有兴趣?

导语:传说中,唐伯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活脱脱一个堕落的富二代形象;传说中,唐伯虎艳福不浅、风月无边,娶了九个老婆;传说中,唐伯虎卖身相府,三笑偷香,传为佳话……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世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真实的唐伯虎并不是影视中杜撰出来的那个风流才子。他的一生坎坷、困顿,甚至至死都没有实现心中真正的理想和抱负。

他外表的不羁和行为的放浪只是为了掩饰其内心的苦闷与感伤。

他并不能像诗里的桃花仙人真正放下世俗的一切,他始终不能做到“看透”、“看穿”。

很多人都认为唐伯虎家境殷实,根本不需要为钱发愁,其实并非如此。

唐伯虎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聪明伶俐,过目成诵,不负众望,年仅16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年少成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十九岁时又娶江南名士徐延瑞的次女,春风得意,羡煞旁人。

唐伯虎无忧无虑的岁月在他24岁的时候戛然而止。一年之内,父母、妻子、儿子、妹妹都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唐伯虎孑然一身,每天沉浸在痛苦里,幸得好友祝允明耐心开导,规劝他考取一个功名。他才走出阴霾,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春风得意的唐伯虎流连欢场,好友文征明写信劝诫,唐伯虎对此嗤之以鼻,回信道:"我的天性就是这样,若是你看不惯,以后就别做朋友了。"

次年唐伯虎入京参加会试,却别牵连进科举舞弊案中,被罢黜为小吏。心高气傲的唐伯虎自然不愿屈就,而他的第二任妻子见他在仕途上没希望了,便弃他而去。

不得志的唐伯虎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桃花庵”, 从此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靠卖字画为生,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虽然他的书画现在很值钱,但在那个年代,却卖不了多少钱,唐伯虎曾向朋友自嘲道:"上好良田无人买,谁肯购我画中山?"

正德九年,唐伯虎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有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只能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经过这些事情之后,唐伯虎看透了官场,他反而有些庆幸,自己被命运折腾,一身傲气不改,却反而活出了自己的路数。

唐伯虎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当时他家徒四壁,祝枝山得知后,帮忙处理了他的后事,将他葬在桃花庵附近。

有人说:“艺术家的不幸是艺术的大幸。”唐伯虎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所有心境。他把这种复杂的感情都放进了画里。

唐伯虎的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其山水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画中巨峰突兀,杂树成林,枝随风摆,溪水微波,高士于溪畔桥边仰首而望,若有所思,画面清秀中有浓重,柔润中见雄健。

此画为唐伯虎的创新杰作。图画峻险山崖、盘曲栈道、急湍危桥、葱郁林木、骑驴旅人。用笔师法李唐,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长拉细,更显活泼滋润,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

图中远山近石峻峭,一劲松高大虬曲,溪水泛波,仆童忙碌,两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此图山石勾皴, 劲健峭利,坚凝厚实,全幅图挺劲而又秀雅。

行笔秀劲缜密,有着潇洒清逸的气韵。以传统的工笔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宫女的浓施艳抹。衣纹用细劲流畅的铁线描,服饰施以浓艳的色彩,显得绮罗绚烂。

唐伯虎51岁时所作,仍然沿袭了他早年人物画工细艳丽的特点,继承了五代和宋人工笔重彩的传统,兼用写意笔法。人物面容娟秀,体态端庄。衣纹用笔粗简,劲力流畅,顿挫宛转。敷色浓艳鲜明,技法精工,尤其对细部的刻画,可谓一丝不苟,颇具新意。

唐伯虎的书法曾泛学赵孟、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其书法风格丰润灵活,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

作为明四家里最有故事的人,唐伯虎书名为画名所掩,其书法一度不为人所重。他的字外表柔媚,骨子里还是颇有精神的。尤其是在李北海的影响下,他的字以侧为正,外柔内刚,使转之间,气息不俗,远非一般画家所可比拟。

唐伯虎书风大致以其30岁为一节点,30岁以前从赵孟入手,均结体端丽,用笔秀润。

30岁至36岁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

37岁至45岁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

46岁至54岁去世,已属唐寅晚年。自江西宁王处装疯逃回,进一步看透世事,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痛快。

后世学者对于唐寅之取法议论颇多,却又莫衷一是,足见唐伯虎师古不泥,学古能化,如盐入水,不见其形, 而得其味。

唐伯虎临王羲之《兰亭序》

其书放浪形骸,更显风流。且无论是形态上还是笔法上,相似度都极高。

唐伯虎的《落花诗册》是许多名人的合作诗集,有沈周、文徵明以及他自己等人的诗句。书写这幅字的时候唐伯虎年仅35岁,虽是酒后所作,但是字字规矩而严谨,笔法承接晋唐古法,用笔圆转妍美,玉骨丰肌,风流潇酒,温文尔雅。

其为友人所书的自作漫兴诗,通卷千余字一气呵成,用笔精到细腻,体势向右欹侧,富有生动姿态,如高雅之士,闲庭信步于阆苑林木之间,十分耐人寻味。

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而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家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神机流走的境地。

一日兼作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

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流在异乡。

这是唐伯虎的绝笔诗。细细品味这诗句,连读的人都百感交集。那样不幸的人生,也将一日做两日。心中从未有归宿,但在他热爱的绘画与书法里,也许短暂的能沉浸而忘我,可醒来时,卖画求生,可能好些时日都无人问津。

尽管唐寅的一生起起落落,但他似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成为他自己!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春宫画是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朵奇葩,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唐寅就是这方面的顶尖级的代表人物。我看过许许多多唐寅的论述,也在国家博物馆里见过一些唐寅的书画真迹,但是始终没有见过唐寅所作的春宫画的真迹。2000年7月,我去德国的慕尼黑,拜访了曾经举办过慕尼黑性博物馆的仙林先生,在他家中他给我看了一本唐寅春宫画的册页,全册有12张春宫图,并有题跋,书画俱佳,似非赝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2.7万个赞

有仕女图,春宫画都被毁禁了,没有存世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2.5万个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伯虎的荷花真迹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