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还会回来不?

在人类历史上,蒙古西征可谓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在蒙古铁骑的征伐下,这个崛起于亚洲北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变身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在很多人看来蒙古帝国征服的原因却仅仅是因为花剌子模帝国东部城市讹答剌城守将海儿汗擅杀五百蒙古商人夺取他们的财物而引起的。如果事实果真如此,蒙古帝国在消灭花剌子模帝国之后本应该立刻停止西征。但在1219年至1260年间,蒙古帝国在四十年内进行了三次西征活动,一直从我国古代的西域地区打到了欧洲伏尔加河流域。

如果花剌子模帝国不杀死五百蒙古商人,那么历史上蒙古西征还会出现么?蒙古西征的历史原因和原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上图_ 蒙古大军西征图

一、经济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需要

公元1206年,经过数十年的浴血征伐后,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部终于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而他自己也被各部落首领共同上尊号推举为“成吉思汗”。

尽管大蒙古国此时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控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但是此时刚刚统一的蒙古帝国经济却十分窘迫。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族之前,蒙古高原内部由于长期内部厮杀,百姓生活十分贫困,整个草原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牧民几乎毫无例外地依赖单一的资源——畜群。他们通常是饥饿和贫穷的,很少能自给自足。”

因为蒙古高原的长期分裂和地处偏远,再加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性,很少有商队敢于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地去和蒙古人交易,因此大蒙古国建立初期整个蒙古内部从贵族到平民日子都过得十分拮据。

上图_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 成吉思汗

据蒙古帝国时期波斯史学家志费尼所著的《世界征服者史》记载,“因为蒙古人没有定居于任何城镇,商旅也没有在他们那里汇集,所以衣物在他们当中非常缺乏”。而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建国初期连成吉思汗的妻子都穿不了一套整件的衣服。衣物这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连上层贵族都无法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当时蒙古民族生活的艰难。

在如此严峻的经济情况下,如何更多更快地夺取财物,取得更多的生活资料成为了成吉思汗稳定自己统治必须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多以单一的畜牧经济为主,除了勉强糊口的食物外,其他任何生活资料都不能自己生产,只能通过榷场贸易朝贡两种方式从南边的汉民族农耕地区获得,蒙古也是如此。

但成吉思汗并不想向金朝称臣纳贡并与之刀兵相向,随后金朝便关闭了与蒙古通商的榷场,因此这两种传统的形式便再也行不通了。

因此,成吉思汗向南发动了对西夏的掠夺战争,而后向西发动对花剌子模帝国的征讨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上图_ 13世纪初期的花刺子模和喀喇契丹

二、保证西部商路安全的需要

尽管蒙古帝国有着游牧民族掠夺征伐的特性,但是成吉思汗深知靠掠夺来获取财物的方法并不能持久,因此他对促进蒙古与其他地方的贸易有着极大的兴趣。

早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前,成吉思汗便与一些在草原上做生意的穆斯林商人建立起了重要的联系。在他统一蒙古草原之后,他便立即着手恢复和促进蒙古草原商业贸易的发展。

在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的忽里勒台大会上他便设置了“哈剌黑赤”的卫士专门负责保护在商路上来往的商人,由他们保护商人的安全。而一手推进草原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吉思汗本人在与商人的交往中也逐渐变成了一个经验老到、老谋深算的商业专家。

上图_ 忽里台一般指忽里勒台,是大蒙古国和元朝的诸王大会、大朝会

有一次一个来自中亚叫做巴勒乞黑穆斯林商人来到草原与成吉思汗做生意,他认为蒙古人没有见过世面,无法辨认货物价值的好坏,因此他便狮子大开口把每件之物要价3巴里失金。成吉思汗知道后十分愤怒,生气地对这个商人说:“你以为我们从未见过织物吗?”然后让卫士向他展示了他收藏的各种织物,并且最后没收了巴勒乞黑的所有财物作为惩罚。见到这种情况,巴勒乞黑吓坏了的同伴为了活命赶紧将自己所带的货物全部无偿赠给成吉思汗,但是成吉思汗不仅拒绝了,反而为每件货物支付了他们相应的价格。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吉思汗对于商路贸易安全性和公平性的重视,因为这是保证自己财源稳定和国家统治的重要基础。当向东与西夏和金朝的贸易无法正常进行之时,向西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国的商业贸易在成吉思汗心中的地位便越来越重要。

当自己派出的五百人商队遭到西面花剌子模讹答剌城守将海尔汗的无情屠戮之时,这意味着成吉思汗谋求西部商路发展的计划遭到了挫败。这件事情不仅严重地“冒犯了成吉思汗的感情和统治理念”,而且更是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声誉,十分不利于未来蒙古帝国西部贸易的开拓和发展。

三、新兴游牧军事贵族集团的要求

在资源缺乏的古代社会,尤其是对于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游牧民族来说,战争是取得更多生存资料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也正是如此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也逐渐养成了好战的习性。在那个弱肉强食的草原,只有凶狠好斗者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对于游牧贵族来说,战争不仅可以为他们带来大批茂盛的牧草地和大量肥硕的牛羊,更可以为他们带来许多奴隶和丰盛的战利品。战争是他们日常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图_ 蒙古大军攻城图

在蒙古草原统一之前,分裂的各部族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料不断发动与邻近部落的战争,各部落之间是敌对状态,只需关注本部落的生存即可,没有必要在乎敌人的死活。而蒙古草原统一之后,成吉思汗虽然解决了蒙古各部族之间的内部纷争,但是却仍然无法改变蒙古帝国整体生产资料匮乏的局面。

在分裂时期各个部族之间可以通过劫掠其他部落来满足自己部族生存的需要,但是在统一之后各个部族必须服从于蒙古整体利益的发展。

成吉思汗的成功是在许多新兴游牧军事贵族的支持下取得的,而要想继续取得他们的支持就必须要想法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料以减少内部摩擦和反对声音的出现。因此军事征服便是唯一手段。

上图_ 围攻花剌子模堡垒的蒙古大军

蒙古西征是蒙古帝国在政治上走向统一之后必然要经历的一步,这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一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游牧民族来说,军事征服是他们生存的重要手段。

蒙古的西扩是必然的,而花剌子模一定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讹答剌城蒙古商人和成吉思汗派往谈判使者的被杀只是蒙古西征的一个强烈催化剂而已。

【1】《世界征服者史》 志费尼

【2】《史集》 拉施特

【3】《蒙古秘史》 佚名

【4】《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梅天穆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政府对我国国民党政府上项照会,业经奉悉,表示满意,兹并声明苏联政府将尊重蒙古网民共和国(外蒙))之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二战结束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了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其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就是承认了外蒙地区的独立。所谓“外蒙”也就是指蒙古国,是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区别开来的一种口头称呼,那么我国称蒙古国为外蒙,那蒙古国是如何称呼我国的?

要说内蒙和外蒙之间的关系,那基本上可以用“一家人”来形容。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个地区都属于我国的一部分。早在公元1206年的时候,崛起于蒙古草原的蒙古族就建立了蒙古政权,随后对附近的西夏、辽国、金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到公元1259年大汗蒙哥去世的时候,其疆域已经东到朝鲜半岛,西至欧洲大陆了。

公元1260年忽必烈和公司不哥争夺大汗宝座导致硕大的蒙古帝国解体,分裂出了几大汗国,现在的外蒙和内蒙仍然在一起。公元1260年到1264年之间,忽必烈和公司不哥激斗数十次,最终忽必烈胜出,建立了元王朝。元朝、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加在一起组成了蒙古帝国。

在元朝统治我国的97年时间里,内蒙地区和外蒙地区都合为一体囊括其中。明朝建立后蒙古族退回草原,在现在的外蒙以北建立游牧政权,不时与明朝争斗,后来几经演变,一直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存在,终明一朝也没能很好的解决。

事情的转折点在17世纪清朝建立以后,由于满洲人和蒙古人之间特殊的关系,在清王朝时期蒙古诸多部落合并统一,并且臣服于清王朝,这样蒙古全境得以划归我国版图,所以我们在看清朝地图的时候就会发现,根本没有内蒙和外蒙之分。之后清朝日益腐败,共和时代到来,清王朝对于蒙古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蒙古贵族趁机形成独立的态势。

至于称呼上,在我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其中居民种族的不同都有过变化,他们对于中原汉人的称呼也大都随着中原政权的更迭而变化。只不过这些都是官方层面或者历史记载上的称呼方式。如果你现在到了蒙古国工作或者旅游,就会发现他们称我国人为“胡扎”,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蒙古话中的“胡扎”其实是最早山西话中的“伙计”一词,属于谐音的一种演变。为什么会是山西呢?在历史上山西已经属于我国的西北边境,那个时候的新疆、青海等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化,而且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也很难被征服。所以战时山西是戍边要塞,和时山西是通关贸易的隘口。

从清朝开始,中原的商人都会把米、面、布匹、茶叶等物资从全国各地运往山西,由这里和蒙古人进行贸易,久而久之在蒙古人眼中似乎我国人就和山西人一样了。照理说蒙古人喊我们“伙计”也不错,还有点亲切的意味,但实际上“伙计”演变成的“胡扎”带有一定的讽刺,属于一种蔑称。

原来在双方贸易的过程中,有不少非法的商人会官商勾结欺骗蒙古人,什么缺斤少两这种不诚信的事不用多说,杀人掠货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这给蒙古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胡扎”也从最初合作伙伴的意思变成了无恶不作和不可靠的代名词,就这样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如今在蒙古国内我们可以发现“胡扎”应用非常普遍,代指的东西也比较广泛,小到每一个来自我国的商人、学生,大到对整个我国的表述都是用这个词。当然了这完全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和官方是没有关系的。不过想要改变蒙古人对我国的这个称呼,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不守法的人,一件不守法的事都会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形象上的巨大破坏,这种在很多人心中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旦长年累月的积累起来,就会变成一种思维定式,这显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大家今后出国旅行学习,务必要谨记自己的身份,我们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国家,切勿做出有辱祖国形象的事情。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事情有轻重缓急,也有利益大小,对国家战略尤其如此.
中国目前国内主要问题是解决农村的贫穷问题和城市的发展问题以及官员的腐败问题,对外主要是解决台湾问题,东海南海问题以及与美国的关系问题,
相对来说,蒙古问题还排不上号,因为现在收回来,也没多大的利益,而且在台湾问题没解决,新疆等地的稳定问题存在情况下,一个大蒙古不利于北方边疆的稳定,相反,此举会恶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对于中亚各国的合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关于蒙古的问题需要长远考虑,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如果要收复失地,东北的海参崴应该是战略位置最好的一块,是东北唯一的不冻港,可以更好地开启与韩国、日本的交流,这一块土地目前在俄罗斯手里,这是中国不想惹的国家。但在我看来,对中国最坏的就是俄罗斯了,亲俄不如亲美。


· TA获得超过3.1万个赞

和当时的国际形式有关,二次大战末,中国急于结束对日战争,急需苏联出兵击退关东军,而苏联又不做无本的买卖,要就默认外蒙古的事实独立(以次来得到中苏战争爆发时的战略缓冲地带,从军事角度看蒙古的独立只有这个作用)。至于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签署了这个条约,没有正式的文献资料说明到底是谁。
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也等于默认了蒙古的事实上的独立。当时只有苏联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西方国家基本都是孤立中国,中国为了获得苏联的政治、军事、经济援助也没有办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蒙古还能回来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