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3000财务软件如何过帐?

常有人感叹人类食谱之广泛,简直能把什么东西都弄上餐桌,从某些角度看,确实如此,不过这里有几件容易混淆的事情,首先,人类食谱之广泛,主要归功于人类文化的巨大多样性,群体间的饮食习俗差异,以及个体间的口味嗜好差异,假如分解到单个群体或个人,其广度就远不如一本《食材大全》所显示的那么值得惊叹了。

其次,假如我们随便挑几个食俗不像因纽特人那么极端的群体,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这是经济学家度量供方离散度的标准方法——来测量食物来源离散度,那么人类得分确实不低,毕竟我们是杂食动物,可是,假如我们把衡量标准换成『有能力消化因而有可能吃多少种食物并从中获取营养』的话,那么得分最高的脊椎动物远不是人类,而是——你或许会吃惊——食草动物(注: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谈论的动物仅限于脊椎动物)。

因为凡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吃的东西,食草动物几乎也都能吃,鹿经常被观察到在啃动物尸体,甚至同类的内脏,牛在吃草叶时也常有开点小荤的机会:草丛里的蜗牛,树上掉下来的雏鸟或鸟蛋,死老鼠……河马上岸吃草时甚至偶尔会主动猎杀动物,畜牧业者也早就懂得往牛羊饲料里添加屠宰下脚料。

食草动物不会放过可以吃肉的机会

反过来却不行,食草动物消化纤维素和对付植物毒素的能力太强大了,以至很多被它们当作主食的植物其他动物都吃不了,而食草动物很少吃其主食之外的东西,特别是肉食,并不是因为消化吸收上存在任何障碍,而是一种策略选择:基于它们在生理和技能上的相对优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寻找、争夺和获取肉食上,几乎总是不划算的。

比如一头鹿,在一天中可用于觅食的那几个小时里,若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专心吃树叶(并时刻警惕着随时出没的老虎),要么漫游林中寻找尚未过度腐烂的动物尸体,动物尸体能量密度高,消化成本低,一只野兔或许顶得上啃两天树叶的净收益,可同时,大张旗鼓的搜索尸体,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自己的活跃度和曝光率,因而更可能被老虎吃掉,也增加了与食腐动物(比如狼)发生冲突的机会。

为了避免与狼冲突,食草动物才选择吃草

更要命的是,搜索尸体的结果远不如啃树叶那么确定,很可能连续几天一无所获,况且鹿又不像食腐动物那样具备远距离发现尸体所需要的灵敏嗅觉,也不像老虎那样能够大块吞肉,一次吃下一周所需,相比之下,树叶虽能量密度低,消化成本高,但收益十分确定,因其难消化,竞争者也少,而且竞争者都是无威胁的食草动物。

对鹿而言,吃树叶是稳定的能量来源

只有当尸体是沿途偶遇的,并且附近没有危险的竞争者,因而无须承担上述种种风险时,鹿才会去吃,这就好比偷窃,食肉动物是职业小偷,将生计建立在偷窃之上,并为此而发展了高度特化于偷窃的生理机制、行为模式和后天技能,食草动物没有这些优势,但若是有顺手牵羊的便宜机会出现,它们也不会漠然放过。

所以,尽管食草动物拥有强大的纤维素消化和毒素处理能力,但只要在成本与风险无差异的条件下给它们选择,它们还是会偏爱高能量密度、低消化成本和低毒性的食物,野生条件下,成本风险无差异这个条件只是偶尔会满足,而在人工饲养时,由于这些成本和风险转移给了饲养者,而后者拥有的技术又将它们降至极低水平,因而可以轻松满足。

于是我们有了谷饲牛,与草饲相比,谷饲牛长肉快,产肉多,脂肪含量高,容易出雪花,同等产肉量所需土地面积仅为草饲的1/3,这些优点对于谷物充裕而草场相对稀缺(相对于加拿大、澳洲和阿根廷)的美国尤为显著,西欧谷物和草场都稀缺,所以更倾向于往饲料里添加屠宰下脚料,这也是为何疯牛病首先在西欧爆发的缘故。

有些情况下,谷饲不仅有好处,而且不可或缺,比如军马;若是只吃草,马一天至少要花八小时咀嚼草料(这是人工饲喂干草的情况,若自己在草场吃,需十几个小时),每公斤嚼下,约需40分钟,而且吃完后三四小时内消化负担极重,其长达20米的小肠在此期间将分泌100多升消化液,随后50多升食糜进入一米多长的盲肠并在那里开始发酵。

喂马吃干草,马一天要花8小时咀嚼

这样,每天能用于行军(牵引或骑乘)和作战的时间就十分有限,最多四五个小时,这还得益于马的睡眠很短,每天不到三小时,外加两三个小时的伏坐休息,所以它们能在夜晚继续进食;但若能将部分草料换作谷物,比如燕麦,每公斤咀嚼次数便降至850次,只需十分钟,替换一半即可省下三小时进食时间,并大幅减轻消化负担。

正是谷饲,让优良役马在轻负荷条件下每天能工作多至8-10小时,从而让一些骑兵部队能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行军(如果能沿路获得补给的话),勉强超出罗马步兵自带给养的行军速度,至少马不再是行军速度的瓶颈。

关于特定动物吃什么,不吃什么,偏爱哪些食物,优先寻找哪些食物,当条件改变时食谱会如何改变,以及有关动物食性的其他种种问题,生物学家发展了一套被称为最优觅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 OFT)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寻找解释,该理论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觅食的时间成本,失败的几率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各种食源的竞争强度和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消化能力和消化成本上的相对优势,因暴露在觅食环境中而被捕食的风险,中毒风险,等等。

食草动物面临被捕食的风险

理解该理论的一个要点是,某种动物花最多时间和努力去寻找,因而事实上也吃得最多的,未必是(且常常不是)它最喜爱的食物,反之,它很少或根本不花精力去寻找某些食物,未必是它消化不了、不爱吃、或没能力获取,而常常是因为,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之后,它“发现”,把时间精力投入在寻觅该食物上并不合算,要么失败风险高的难以承受,要么边际净收益低于将这份时间精力投入于其他食源的收益。

沿着这条思路,不同动物的食性差异,觅食相关的种种行为模式,以及人类饮食习俗的形成与变迁,都将得到更为深入也更系统化的理解。

这是最鲜明的一组对比,但这对名称本身并未揭示出这一对比的要点所在,关键区别其实并不在于食物来自植物还是动物,而在于对待风险的策略差异:食草动物代表了策略光谱的稳妥保守一端,而像猫科这样的顶级食肉动物则代表了冒险激进一端。

捕猎是高风险活动,专以捕猎为生更是高风险生存策略;捕猎成功率往往很低,而且越是大型猎食者越倾向于大型猎物,而猎物越大,成功率越低,猫科之王老虎的成功率只有5-10%,北极熊10%,狼14%,非洲狮18%,体型苗条的猎豹成功率高的出奇,40-50%,但猎物经常被抢走;对于大型猎食者,连续几天空手而归的情况很平常,他们就像赌场里喜欢博大输赢的赌客,赢上一把够吃上一阵,但经常输个精光。

相比之下,草虽然营养密度低,摄食时间长,消化负担重,但分布广泛,供给充分,收益非常确定,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是勤恳吃苦耐劳者可以依靠的生计来源;但具备这些特征的食物未必来自植物,在海滩捡拾贝类,在蚁穴舔食蚂蚁或白蚁,在河流入海口捕捞洄游鱼群,都更像是采集而非捕猎,那些以此为生的动物,在生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上更靠近食草动物。

比如在食蚁兽身上,你看不到食肉动物的典型特征:大脑发达,认知能力强,活跃好动,好奇心强,爱探索,爱玩耍,反倒有许多食草动物的特征:安静,不好动,重防御,以及高度特化的摄食与消化系统:能快速伸缩的超长舌头,高粘度的唾液,胃内用于碾碎昆虫的搓板状结构(类似鸟类的嗉囊),分泌的胃酸是甲酸而非常见的盐酸;类似的,以洄游鱼群为主食的人类族群,其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各方面都更像农耕者而非狩猎者。

食蚁兽更似食草动物,安静、不好动

风险策略上的分化,起初可能只是因为所处环境不同,比如在空旷平坦的大草原上捕猎,比在温带森林中困难的多,因为最普遍的捕猎方式是偷偷靠近然后突然袭击,老虎和豹在扑袭之前通常会贴近猎物到十几米甚至几米以内,这一战术需要有足够多的掩蔽物,树丛、土丘、岩石、沟壑,或特别高的草,只有像猎豹这样速度优势极为显著的猎手才会在百米之外就发动进攻,或者像非洲野狗这样的团队捕猎者,能靠合作与耐力长途追逐猎物将其拖垮;总之,在那些捕猎难度过高的生态位(另一个例子是热带雨林的树冠层)中,动物更可能向保守稳妥的食草、食果或食虫发展,反之亦然。

空旷的大草原上,更难狩猎

然而一旦策略分化出现并长期持续,进化机制便会将这一差异扩大并固化下来,选择压力作用之下,主吃低营养密度食物的动物,重点发展消化和防御,而食肉动物则重点发展搜索、追踪、潜行、擒杀等捕猎技能,这些特征,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这里我仅以视觉为例略加说明。

同样是两只眼睛,食草动物更注重视野广度,以便全方位探知正在靠近的捕猎者,所以双眼分别朝向头部两侧,视野重叠少,比如牛的视野广度330度,重叠部分仅20-50度,马的视野350度,重叠65度,而食肉动物则高度依赖立体视觉和景深感知,因而两眼向前,形成双眼视觉,视野广度小,但重叠度大,比如猫的视野200度,重叠140度,这一差别,在食肉猛禽和其他鸟类的对比中也可看到。

随着时间推移,选择了不同觅食策略的动物逐渐被自然选择朝着不同方向改造,从生理构造,行为模式,到生存技能,都发生了与其主要食物对应的特化适应;这些改造是全方位和成套出现的,因为生理结构受着基本生化规律和长期积累的进化包袱的严格局限,其设计空间有限,要强化某方面性能,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作出牺牲,比如发达的消化系统往往对应着较小的大脑和较低的认知能力。

而且很多生理/行为特性是连锁的,一个改动将引发一系列相应改动,而食性改变往往是触发连串改动的初始启动因素,因而它总是我们认识一种动物生理、习性和行为模式——以及,对于人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最佳起点;比如在开阔草原吃草的动物都成群出没,这不是因为它们友爱互助,恰好相反,它们需要同类替它们挡子弹:在开阔地躲避捕食者的最好办法就是往同类群里扎;成群出没的习性极大提升了雄性间的性竞争强度,和交配关系中的雌雄比,继而导致雄性发达的第二性征和巨大的性器官。

开阔草原中,食草动物会成群出没

重要的是,特化适应是个不断加速的正反馈过程,策略选择与生理/技能改变轮番相互加强:消化能力越提升,食草策略越受青睐,爪牙越锐利,立体视觉越好,捕猎越有优势,食肉策略越受青睐,反之,草叶在食谱中比例越高,对消化系统的选择压力越强,肉类比例越高,对爪牙和双眼视觉选择压力越强,如此循环,走上一条特化的不归路。

物种(及更大类元)在特化道路上可能会走得很远,考拉几乎只吃桉树叶,而桉叶以营养低、难消化和毒性强而著称,桉叶精油是强效杀虫杀菌剂,只有考拉和一些负鼠有能力对付;对付桉叶的独特能力让考拉占据了一个极少竞争的生态位,但也失去了很多:考拉代谢率非常低,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活动范围小,每天睡20个小时,清醒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嚼桉叶……幸好澳洲没有擅长爬树的大型食肉动物(比如豹)。

无尾熊一天能睡20个小时

猫科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它们将捕猎禀赋发展到了极致,但由于几乎专吃肉食,其消化系统处理植物的能力严重退化,比如味觉系统丧失了甜味感受器,而后者是辨别植物营养价值的重要手段;无论朝哪个方向,高度特化都降低了物种的适应灵活性,当食物来源随环境条件而改变,或出现新的天敌或竞争者时,很难转向或掉头。

然而并非所有动物都沿食性特化道路走的很远,熊科和猪科都是高度杂食的,犬科和人科的食谱也相当广泛;杂食让这些动物保持了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灵活性,所以熊科里才会既有专吃肉食的北极熊,也有吃素——而且几乎只吃极难消化的竹子——的大熊猫,大熊猫从杂食向素食的转变只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和人类转向肉食的时间差不多),这很好的展示了熊科的灵活性。

当然,大熊猫要是在这个特殊生态位下继续进化几百上千万年,或许也会像考拉一样走上高度特化的不归路,反过来说,杂食性可能恰恰体现了这些动物的祖先所走过的进化道路上,环境条件的摆动更频繁,幅度更大,从未提供充足时间让它们完成食性特化。

杂食性代表了一种觅食策略上的机会主义,在素食-肉食这一光谱上,它显然处于中间位置,不过,这个维度对我们理解该策略并没有多大帮助,我们最好从时间分配的角度看待它,即,在面临各种潜在的觅食机会时,将多少时间分配给自己熟悉且擅长处理的食物源,而多少分配给较为陌生的,新颖的,充满未知因素的,价值不明确的食物源。

让我用一个有点类似的生活问题来说明我的意思:我发现自己在超市买食品时经常面临一个两难:日复一日的买同样的食品,难免让人厌倦,感觉自己错过了太多美味,可是尝试新鲜事物的风险也很高,以我个人经验,其中大部分会让我失望,很多最后进了垃圾桶,所以必须作出权衡:将多少预算分配给新食品?多年前我还不会做饭时,在选择餐馆上也面临同样权衡:每十顿饭里几顿留给熟悉的饭馆,几顿用来探索新饭馆?

要买经常吃的口味?还是尝鲜?

一旦我们转换到守旧-探索这一维度上,便发现,原来杂食动物才是策略上的激进分子,它们随时准备捕捉任何出现在面前的新机会,而不是一心专注于自己最熟悉擅长的食物源上;所谓机会主义,就是对特定食物源较少持有内在偏好或固有习惯,对新食源总是持开放态度,某一时刻作何选择,全看哪个机会在此时此刻的有着最高预期收益。

这听起来简单,实则对动物的某些禀赋极具挑战,诚然,杂食性对特定捕食技能——诸如鹰的锐眼,猫的柔韧性,鳄鱼的咬合力——没有那么强的选择压力,可是对综合感官和一般认知能力的要求却很高,因为它要求动物在不断面临新情境、新食源的条件下能够良好辨别物体种类与数量,评估其可食性、营养价值和中毒风险,以及面对不同竞争者时的获胜可能性,正因此,猪、熊、狗普遍有着较高的智力,鸟类中的杂食冠军乌鸦也以高智力出名,更别提人科了。

不妨再以人类职业倾向作类比,许多人偏爱一份稳定职业,有着相对固定的收入,就像食草动物,也有些人是命中注定的连续创业者,朝九晚五这种事情对他们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他们是食肉动物,但还有另一些人,他们对职业类型没有任何内在偏好,没有好机会时,也能朝九晚五安心打一份工,可一旦机会出现,比如诱人的跳槽机会,激动人心的创业念头,捞笔外快的良机,则决不会轻易放过,他们是杂食动物——一个并不像其名称所显示的那么中庸的类型。

了解一大波关于「吃」的真相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回复「吃」获取一份简单的低碳水食谱!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答:2元。第一次买卖赚了9-8=1元,第二次买卖赚了11-10=1元,两次共赚了1+1=2元。这题很简单哦,聪明的你应该做对这道送分题了吧!

2.一个农夫带着三只兔到集市上去卖,每只兔大概三四千克,但农夫的秤只能称五千克以上,问他该如何称量?

答:先称3只,再拿下一只,称量后算差。以总体为原则,这也是解答数学题中很重要的解题思路哦。

3.有一本书,兄弟两个都想买。哥哥缺5元,弟弟只缺一分。但是两人合买一本,钱仍然不够。你知道这本书的价格吗?他们又各有多少钱呢?

答:这本书的价格是5元。哥哥一分也没有,弟弟有4.99元。

4.李大妈去超市买毛衣,售货员是她邻居,告诉她一件毛衣62元。李大妈买了一件回家了。第二天她又来到超市,售货员向她介绍:新来了一种78元的毛衣质量很好,建议她买。李大妈决定买三件。

售货员算过账后说:“你应该给我234元,但是昨天你买了一件62元的毛衣,如果想换,你就先给我52元钱,明天再将那件62元的毛衣和120元钱给我就行了。”李大妈回到家对4件毛衣经过比较,决定买二件62元的和一件78元的。第三天,售货员又收了李大妈88元钱。在整个过程中李大妈真是被搞糊涂了,售货员的账算得对吗?

答:这样想:李大妈几次共交钱:62+52+88=202(元)

因此,李大妈既没占便宜,也没吃亏。

1.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问题是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

答:先用5升壶装满后倒进6升壶里,再将5升壶装满向6升壶里到,使6升壶装满为止,此时5升壶里还剩4升水。将6升壶里的水全部倒掉,将5升壶里剩下的4升水倒进6升壶里,此时6升壶里只有4升水。再将5升壶装满,向6升壶里到,使6升壶里装满为止,此时5升壶里就只剩下3升水了。

2.24个人排成6列,要求5个人为一列,你知道应该怎样来排列吗?

答:一个六边形。(听说这道题做对的人,空间想象力满分哦~)

3.小新买回一批小玩具。如果按每组10个分,则少了2个;如果按每组12个分,则刚好分完,但却少分一组。请你想一想,一共有这批玩具多少个?

答:这批玩具共48个。同样设玩具共X个,再列方程就能算出答案了。

4.人带猫、鸡、米过河,船除需要人划外,至少能载猫、鸡、米三者之一,而当人不在场时猫要吃鸡,鸡要吃米。试设计一个安全过河方案,并使渡船次数尽量减少。

(1)带鸡过去 空手回来

(2)带猫过去 带鸡回来

(3)带米过去 空手回来

1.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一楼到三楼共走了两层楼6分钟,即走一层楼要3分钟,从一楼到六楼有五层楼,3×5=15(分钟)。

2.如果有5只猫,同时吃5条鱼,需要5分钟时间才吃完。按同样的速度,100只猫同时吃掉100条鱼,需要几分钟时间。

答:5分钟。不要被数字吓到啦,其实不就是每只猫同时吃一条鱼的事嘛~

3.某店来了三位顾客,急于要买饼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6分钟。几个厨师都说无能为力,因为要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五分钟,一口锅一次可放两个饼,那么烙熟三个饼就得20分钟。这时来了厨师老李,他说动足脑筋只要15分钟就行了。你知道该怎么来烙吗?

每天一小时,做更棒的家长!

教育资讯、模拟试卷,英文学习、学科资料,关注同名公众号“一小时家长”(ID:jiazhang119),获取小学全科学习资源福利包!

小米这个公司我是对他深深的佩服。

我就拿我自己所在的行业来说明。我是一个家具厂的老板,我入行的时候是2012年到现在已经7年了。再我做了几年之后,小米入股了一个叫铜师傅的企业。以前是做铜艺雕塑和工艺品的,后来开始做铜跟木头结合的家具。巨头进入行业后就对我这个小小的厂家都有冲击。

(我在这里先说明,我绝不是铜师傅软广,首先这是我真实生活感受,再来小米入股的企业根本不需要别人给他写软广)

我就拿这套桌椅子举例,小米通过自己的平台以众筹的方式用超低利润的方式去销售爆款家具。

这个真的基本就是成本价,任何一个工厂都不能够这样卖货,如果一个客户是属于自己并不知道要买什么类型,而且在市场上对比的话。那其他任何家具品牌都不可能给出这个价格。

这个就是典型的爆款策略。一般的企业根本无法这样去做。小米通过这种零利润的方式大量获取用户,由于产品做得很好,得到了大量的口碑,把这些用户发展为粉丝,之后粉丝就会再次消费其他的产品,而其他的产品就有一些是利润合理的。

比如这个床,这个还是一个公道价格,企业卖这种价才有利润

发一个铜师傅创始人俞光的帖子,他已经完全被小米的策略所折服并且开始全面模仿了。

当然,这也是必须要有资本进入才能进行的大型操作。像一般千千万万的小工厂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我前年去上海福人市场买木材的时候,那里的一个供应商跟我说,有一个季度,一个商家过来一次把福人市场所有的黑胡桃全部收了,导致那几个月黑胡桃价格猛涨。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铜师傅做的,我一问那个老板,果然是。所以做这样的价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量是做不出来的。

这是我跟客户的对话,其实现在的客户都很明白的,他们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也喜欢这种商家,因为这样的商家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利益。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把自己行业老底翻出来不利于自己,是一个傻子的做法,但其实不然,因为像小米这样的公司已经出现,我没办法改变这个事实。

所以我觉得在这里拿出来说也没关系,因为就算我不说客户还是会找到小米,而且就算他找到了,也还是会找我定做东西,小商家也有他的生存方式。客户即会选择小米这种优质的品牌,也会找我这种定制的商家做生意,因为我相信客户也不会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小米吧,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而且相比之下我觉得。。。商场里的卖场才是真的要完蛋了。。。因为互联网做的8000块钱的东西用料和做工已经比商场16000的还要好了。。。

有的时候想想,我其实开这个淘宝店也有5年了,最开始做的人不多,很多家具都可以卖出去,但是到了后来,很多家具厂都在网上卖了,一下就把市场做成了红海,现在我就只有2个产品还在卖,其他的东西都没有销量。其实我想来有多原因,第一我没有条件做推广,第二也是因为现在做的人太多了,竞争太厉害。所以我现在在线上也模仿铜师傅的这种小米策略,着重去攻一个产品,把一个东西做好。

但是铜师傅比我还晚开两年,瞬间就做成龙头家具卖家了,所以还是小米的这种方式和策略牛逼,当然也有资本的原因在里面,其实有的时候想想自己跟这种资本巨头相比真的是不值一提,而且他们也让我们的产品没法做了,但是还是很喜欢小米的店铺,我自己也在里面买一些小的木制品,我也觉得他做得很不错。

现在,我们都是主要做线下的定制,这也是被铜师傅这种公司逼的,没有办法。其实他那个价格也不是不能做,如果一次做几百套那我们也能赚钱,但是我们不像他们那样就一定能卖出去。所以我们只能做那种需要根据家里量身定做的,巨头企业强力产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以后的家具行业就是两块,分为大众刚性需求和小众定制需求。

第一块时大众刚性需求,那就是做产品,就是小米这条路,东西做得又好价格也合理,不管以前商场的家具有多暴利,他们终究都玩不下去了,因为小米这样的企业已经出现,并且慢慢的被现在的年轻人所熟知。

第二条就是小众定制需求和高端家具,家具行业里面也有很多是大批量生产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要定制服务的,这里面就有定制费和服务费,再有就是高端家具的制作,这里面有些工艺是大批量制作不现实的,所以这些额外的费用也就是家具行业的另一块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软件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