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是世界第二,为什么和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贸易战的本质是科技战,大国博弈的背后是科技竞争,科技创新实力也是决定中美“贸易战”输赢的关键因素。中美贸易战以来,特别是“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发生之后,中美两国科技实力究竟如何,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于2018年4月开始着手中美科技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于今年5月正式出版《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现将该书的部分内容摘录刊发,以飨读者。

一、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报告》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强调国家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全球影响力,经过多次征询专家意见,从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科技财力资源竞争力、科学研究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和科技国际化竞争力五个方面建构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涉及21个具体评价指标,以期客观准确地测度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力差异(表1)。

《报告》采用常见的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弱化主观赋权法的影响,然后利用熵权TOPSIS(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方法对体系中各因子的影响进行赋权计算,并结合对装备制造、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入分析,力图客观准确地测度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力差异。

《报告》力求“用数据支撑、以事实说话”,即全部以官方统计数据为支撑的硬指标,不用带有主观评价性的软指标。基本数据来源于中美两国国家官方统计和调查数据,或国际组织机构的数据库和研究报告,如世界银行(World Bank)、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 Database)等,以确保评价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持续性。

表1  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基于上述统计分析和综合研究,该报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从整体来看,中国科技竞争力快速发展,与美国差距逐渐缩小,但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2004—2016,美国的科技竞争力指数持续高于中国,但中国科技竞争力指数增长迅速,由2004年的0.061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0.494,尤其是从中国与美国科技竞争力指数比值上看,中国科技竞争力指数已经由2004年美国的9.7%上升至2016年美国的61.9%。虽然中国科技竞争力仍然低于美国,但差距在快速缩小。

2.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快速追赶美国,尤其在诸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指标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在科技人力资源质量上与美国的差距仍较明显

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增长迅猛,由2004年的0.027快速增长至2016年的0.532,与美国的差距由2014年的0.414下降至2016年的0.138,两国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具体来看,中国在诸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指标上已经超越美国,且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如在全时当量研究人员数量上,中国在2010年超越美国后,迅速拉大与美国的差距,至2015年,已达到161.9万人,而美国仅为138.0万人;在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数上,中国在2004年超越美国后,也迅速拉大与美国的差距,至2014年,达到165.4万人,比美国多出91.2万人。但是,在科技人力资源质量指标上,中国仍然低于美国,且差距较为显著,这也是导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仍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如在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上,美国2016年的人数达到1644人,而中国仅为249人;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获奖人数上,美国至2017年已有163人获奖,而中国仅有1人;在招收的国际留学生规模上,美国2016年的人数达到88.9万人,而中国仅为44.9万人。

图2 年中美两国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比较

3.中国科技财力资源竞争力快速追赶美国,尤其在R&D经费投入规模上中国增长迅速,但在R&D经费投入强度、政府R&D经费投入规模与占比、基础研究R&D经费投入规模与占比等方面与美国的差距还很显著

年,中国科技财力资源竞争力上升趋势较快,由2014年的0.000上升至2016年的0.765,与美国的差距由2014年的0.582快速下降至2016年的0.216,中国在科技财力资源竞争力上与美国的差距在快速缩小。虽然美国始终是全球R&D经费投入最高的国家,但中国R&D经费投入规模以年均17.7%的增长率在2008年超过日本后,位居全球第二。2016年,中国R&D经费已达到4512.0亿美元,与美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2364.3亿美元快速下降至2016年的598.9亿美元。从发展趋势看,中国若能继续保持R&D经费的高速增长态势,将在未来几年赶超美国成为全球R&D经费投入总量最高的国家。但是,中国在R&D经费投入强度、政府R&D经费投入规模与占比、基础研究R&D经费投入规模与占比等方面与美国差距显著。首先,虽然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00年的0.9%上升至2016年的2.1%,但相较于美国2.7%~2.8%的R&D经费投入强度,差距仍较明显。其次,在政府R&D经费投入规模和投入占比上,中国均低于美国。2016年,中国政府R&D经费投入规模和占比分别为904.0亿美元和21%,而美国政府R&D经费投入规模和占比分别为1282.0亿美元和25%,由此可见中国政府R&D经费投入比例偏低。第三,相较于美国,中国在基础研究上的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年,中国的基础研究R&D经费投入占比始终稳定在5%左右,而美国的基础研究R&D经费占比却达到17%~20%;同时在应用研究上,中国的R&D经费投入占比在逐年降低,至2016年仅为10%左右,而美国始终保持在20%左右。第四,在R&D经费高校执行规模和执行占比上,中国皆低于美国,且差距明显。在高校执行规模上,2016年中国仅为308.6亿美元,而美国为675.2亿美元。在执行占比上,美国高校执行的R&D经费占比由2000年的11%上升至2016年的17%,而中国高校执行的R&D经费占比却从2000年的9%下降至2016年的7%,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第五,在政府R&D投入方面,中国政府的投入始终低于美国,2016年仅为美国的70%;从投入占比来看,中国近年来也明显低于美国,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加大R&D投入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

图3  2004-2016年中美两国科技财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比较

4.中国科学研究竞争力快速上升,但相较于美国,差距仍较显著

年,中国科学研究竞争力指数快速上升,由2014年的0.001上升至2016年的0.483,但与中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显著。这一点突出反映在中国科研论文产出规模上:年,美国的SCI论文数量始终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6.5%,至2016年,中国SCI科研论文数量达到292941篇,与美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196861篇快速缩小至2016年的41164篇。由此可见,中国若能继续保持科研论文数量高增速态势,将在未来几年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科研论文产出量最高的国家。不过,美国在科学研究竞争力上依然保持较强的优势,2016年,其科学研究竞争力指数达到0.930,中美差距仍然较大。这一点突出反映在科研论文产出质量上,如在ESI被引论文数量上,2016年,美国为5203篇,而中国仅有2992篇;在Nature Science期刊论文数量上,2016年,美国为1103篇,而中国仅有167篇。

图 4  2004-2016年中美两国科学研究竞争力指数比较

5.中国技术创新竞争力快速上升,但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

年,中国技术创新竞争力指数由2004年的0.0上升至2016年的0.5,上升趋势较快,这一点突出反映在中国发明专利产出上。如在本国受理的居民专利申请量上,中国由2000年的2.5万件迅速上升至2016年的120.5万件,年均增长率达到27.3%,由2000年的远低于美国、在2009年超越美国后,迅速拉开与美国的差距,2016年中国在本国受理的居民专利申请量上,超出美国91.0万件。在申请人为本国国籍的专利申请量上,2000年,美国为28.04万件,而中国仅有2.64万件,美国为中国的10.6倍;2016年,申请人为美国国籍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至52.16万件,而申请人为中国国籍的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至125.74万件,美国仅为中国的41%。但是,美国的技术创新竞争力持续位居高位,2016年其技术创新竞争力指数达到0.948,领先中国的优势仍较显著。这一点突出反映在发明专利的产出质量上,如在申请人为本国国籍的有效专利拥有量上,2016年,美国为218.7万件,而中国仅有123.8万件;在PCT专利申请量上,2016年,美国有5.7万件,而中国仅为4.3万件。

图5  2004-2016年中美两国技术创新竞争力指数比较

6.中国科技国际化竞争力增长缓慢,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与美国差距显著,且近年来有扩大趋势

年,中国科技国际化竞争力较其他竞争力增长缓慢,仅由2004年的0.189上升至0.314,且近年来相较于美国,差距呈扩大态势。这与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弱势地位密切相关,如在国际科研合作论文数量上,2016年美国为146171篇,而中国仅有73723篇,中美两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47035篇扩大至2016年的72448篇。在本国受理的非居民专利申请方面,2016年美国为31.0万件,而中国仅为13.4万件,中美两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10.4万件扩大至2016年的17.6万件。在PCT专利国际合作申请量上,2014年,美国达到7450件,而中国仅有1973件,中美两国的差距也由2000年的4031件扩大至2016年的5477件。

图 6  2004-2016年中美两国科技国际化竞争力指数比较

7.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上升,但与美国的差距持续存在

年,无论是在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上,还是在机械设备、医疗设备、运输设备和电气设备四个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上,中国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PCT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长率普遍达到20%及以上,尤其在电气设备产业上,中国PCT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6.9%。2014年,中国在机械设备、医疗设备、运输设备和电气设备四个子产业上的PCT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3349.8件、1116.3件、572.4件和2585.0件。但美国仍然是全球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在四个子产业的PCT专利申请量上皆形成较大的领先优势。2014年,美国在机械设备、医疗设备、运输设备和电气设备四个子产业上的PCT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0815.9件和5028.7件、1657.3件和4116.8件。

图7  2000-2014年中美两国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PCT专利申请量比较

8.中国信息通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追赶美国,尤其在通讯设备产业上已实现反超,但在其他产业上与美国的差距依旧明显

年,无论是在信息通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上,还是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半导体和仪器测量四个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上,中国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PCT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长率普遍达到30%及以上,尤其在通讯设备和半导体产业上,中国PCT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1.7%和44.6%。2014年,中国信息通讯产业PCT专利申请量已达到8817.8件,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并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半导体和仪器测量四个子产业上的PCT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1651.8件、4428.9件、1973.0件和764.1件。美国至今依旧是世界信息通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其领先中国的优势在不断缩小,尤其在通讯设备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上,中国已在2014年实现反超。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计算机、半导体和仪器测量三个子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依旧比较显著。

图8  2000-2014年中美两国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信息通讯产业PCT专利申请量比较

图9  2000-2014年中美两国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通信设备产业PCT专利申请量比较

9.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在以知识和技术贸易为代表的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与美国差距较为显著

高技术产品出口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先进程度及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2000年以来,中美两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其中中国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6.7%,而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为-1.6%。2016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4960.1亿美元;美国仅为1531.9亿美元。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从最初远落后于美国到2015年反超美国后,与美国的差距迅速拉大,而且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最高的国家。但是,中国在以知识和技术贸易为代表的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与美国差距较为显著,尤其是在技术出口方面,中国远远落后美国。2016年,美国的技术出口额为1244.5亿美元,而中国仅为11.6亿美元。

图10  2000-2016年中美两国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比较

图11  2000-2016年中美两国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技术出口额比较

基于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力的现状对比及趋势研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实施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创新。我国应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地位,着力实施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创新战略。要探索建立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科技评价体系。要着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自由探索精神,让科技人员能够潜心研究,提升技术创新成果的原创价值。要完善科研质量诚信体系,鼓励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支持各类企业和创新机构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创新产品,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第二,着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学研究竞争力,需要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前瞻部署,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不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突出“从0到1”的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前瞻部署,探索非共识项目评审机制,大力推动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要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建设面向重点产业或行业领域的研发创新功能性平台、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研究提供支撑。

第三,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针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先进管用、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为载体,汇聚创新资源要素,形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强大合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引擎企业。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

第四,培养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我国要把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提升科技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关键。要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加强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在技术方案制定、技术路径选择等方面,让企业家、科学家等创新人才“说了算”。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构建一支高素质、能够满足科研和产业技术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第五,持续扩大科技对外开放。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科技外交和科技国际化布局的顶层设计,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合作水平。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学会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向高手学习,与高手竞争,提高本国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要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布局事关核心技术的创新网络,鼓励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要着眼于国际创新资源利用,在生命科学、能源、化学等领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科学家,发起若干“大科学”计划,努力在部分领域国际重大科学问题新规则的制定上拥有“话语权”。

第六,切实推动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政府科技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统筹协调能力,落实执行能力和政策创新能力,引导服务能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要积极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要进一步形成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益评价置于提振产业、促进就业的国家利益和公众福祉的大背景之下。要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定期系统梳理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凡阻碍创新的应及时予以清改。要强化政府信息与数据公开,形成统合领导、多方协商、部门执行、第三方实施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来源:内容来自公众号「三思派」、「战略前沿技术」、「半导体行业观察

中国现在火车高铁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高铁已经传入其他国家走向世界,而且是国创造了多奇迹,特别青藏铁路跨越世界屋脊。

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最长的高原铁路之一是西藏腹地条铁路。它穿越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和高寒地带,跨越多个无人区,沿途经过许多着名景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乘青藏铁路车的人都会发现,在抵达青海省格尔木这一带时,铁路局特地用美国产火车头代替国产火车头继续行。

所以了:如果们的高铁技术这么先进,什么这段铁路用美国造的火车头?答案很简单:因为美国的火车头是“缺油车”。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的火车。美国人都爱喝啤酒吗?美国的火车为什么会出现故障而无法启动呢?火车也"缺氧"?

青藏铁路沿线多数线路段于高海拔地区,青藏铁路建设解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铁路建设问题

青藏铁路青海西宁市出发,经过西藏拉萨青海省首府格尔木市,分两期修建完成从第一期工程开通至今已运行了14年时间,期间经过多次改线和调整,但由于线路条件复杂,列车在高原高寒地区行驶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现介绍如下。青藏铁路一期西宁格尔木,,海拔上升幅度较小因此该段采了中国自产火车头。

而青藏铁路二期即格尔木至拉萨段建在海拔较高的地势之上,海拔不断升高,路轨更加险峻,整个线路平均海拔4500多米,列车沿途经过昆仑山、可可西里等地,最多翻越唐古拉山口(最高路轨为5072米),即列车由格尔木至拉萨,沿途几乎都处于爬坡状态,而且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海拔较高、温度较低、高寒缺氧。

为什么在国外需要更换火车头?

电力驱动机车是指能够在高海拔下进行电力牵引的车辆。

尽管电气化线路在最初的建设过程中,所需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一旦完成之后,就能够长期运营,并持续产生效益,尤其是适用于人群密集且使用率较高的线路所采用,这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铁路经常使用的情况是相符的。

然而青藏铁路线路却与此不符。 因为它是我国第一条穿越青藏高原、海拔最高达4000m以上的铁路干线。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修建青藏铁路用的电力机车是否合适?

而从格尔木到拉萨市区的电力机车要经过多条电力线路,行程达数十公里,还要修建一座大型变电所,这就造成了高原缺氧和多年冻土构造等问题;

同时由于电力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经常处于无人区内,给维护人员的日常维护保养带来很大困难; 另外,由于无人值守,一旦停电将无法正常供电,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如何提高输电线路运行可靠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何况电气化线路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青藏高原地区经常发生暴雪等自然灾害,势必会对电力线路产生较大的损害,造成列车无法正常提供动力,面临着一些意外情况。

相比较而言,内燃机驱动具有对铁路要求低和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与电力机车相比,它明显地适用于青藏铁路后半部分。 但是,与电力机车相比,我国的内燃机车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电力机车上。 因此,为了保证铁路运输安全与高效,必须加快推进柴油机技术发展,提高内燃机车牵引性能。但由于目前国内柴油机制造水平不高,再加上缺乏成熟经验,使得研制难度较大。所以,研制工作困难重重。 另外,高原环境艰苦,要求有适应性较强的专用内燃机车头,当时我国现有内燃机车已不能满足高纬度地区的运行要求。

而在国外,内燃机车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早,技术已相当成熟,直接从国外进口比自主研究与开发的成本要划算得多。

事实上,用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来说,很明显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先进的内燃机车,但是鉴于内燃机车头用得过小,青藏线等极端的铁路环境毕竟只是我们国家的少数,只有青藏铁路后半部分单独使用,需求较小,研发投入也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国家具备了尽管能够突破内燃机技术,但是确实不需要这一点。

为什么要选用美国内燃机车?

现今,火车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美国又是目前世界上内燃机领域中研发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 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柴油机来驱动列车行驶,到了7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发明了许多新型动力机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研制的火车头。 美国生产的火车头可靠性与安全性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术业有专攻。 铁路运输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和国内铁路市场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国外技术被引入到中国铁路领域。 我国铁道部经过综合考虑,选择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进口NJ2型内燃机车进行设计和制造,采用整车全部进口的办法,专用于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

NJ2型机车具有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内燃机和交流传动技术,能较好地适应缺氧地区使用。 其内装7FDL型柴油机标定功率为3234Kw,装车功率为3000Kw,功率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自动校正,使内燃机车在高压缺氧环境中功率不降低,仍可稳定地输出最大功率并保持稳定。 由于NJ2型柴油机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所以在高寒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NJ2型机车运用初期发生的部分故障,铁道部,青藏铁路公司配合通用电气公司对其进行了改进,并于2007年完成了全部改造工作,机车故障率逐年降低。

因此,并非由于我国技术水平不可能开发出高标准的火车头产品,但经过种种利弊权衡,进口美国生产的火车头产品才是最佳选择。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车辆装备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不仅能节约大量研发费用和其他资源,美国生产的火车头还能提高青藏线列车的安全性和确保运行效果。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如果要说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可以做到。按照联合国对全球工业产业划分,世界产业可以分为39个大类,19个中类,525个小类。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产值规模高居世界第一。

“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约971倍,年均增长11%。”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70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网络大国。苗圩用5个关键词来概括70年工业发展的成就和亮点。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目前,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了93.4万件,比2004年增长了29.8倍。一些技术已经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甚至向“领跑”迈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等产业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了31.3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位。

7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在增加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来说,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联合国所列举的所有工业类别,世界上任何一样产品中国都有能力生产出来,只不过不是各种都是最顶尖的。美国其次,工业的完整度可以达到80%左右。

如果以60%的具备基本的完整度来说,那么工业体系较为完善的还有:日本、德国、印度、法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韩国以及巴西,当然如果整个欧盟联合起来的话,应该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5649个赞

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如果不考虑技术水平高低,仅算有无的情况,所有工业门类全部能够自主生产,包括大家广泛认为中国不行的CPU/光刻、数控机床。更何况中国也不乏一些门类在世界上也属领先地位。

还有的人说,中国别用外国的零件啊。我只能说,如果中国真的完完全全不用外国的零件,那中国不应该在地球,应该在火星。在全球化的今天,像清朝那样闭关锁国是不可能的。美国都做不到完全不用外国零件,更何况中国,所以说这个没有意义。
还有人说,中国制造质量不行。我说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总明白吧,想要德国的质量还想要白菜的价格,这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可以做到,这样的结果就是桥毁人亡(你懂得)

中国的工业体系现状是大而全,博有余而精不足。如果中国大部分做到领先了那中国就不是发展中国家了,那就和美国一个水平了。

所以综上所述,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外国。外国是多么强大的一个国家啊

如:冶金、煤炭、石油、电力、化学、机械等工业就是基础工业。

基础工业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总称。中国经济界把装备重工业自身的重工业部门称为基础工业,是重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冶金、石油、煤炭、电力、化学、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需要较多的装备,生产建设周期长,耗用资金多,并为制造工业、生产消费资料部门提供服务。基础工业是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物质基础。

1、现代的工业体系中,所有的工业总共可以分为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

2、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而中国拥有联合提到所有工业门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如果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搞定。

接下来是美国,美国基础工业大部分外包给中国,完成产业的空心化,当然技术还是有的,所以还是完整的。所以一旦中国倒台,美国的话就够吃一壶了。所以美国现在只是要遏制中国,而不是下让中国彻底倒台。

3、完整的工业体系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竞争力和国防军事力量。

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从国外进口比国内生产更有优势,所以保持一个完全100%的工业显的没有必要,反而会加重产品的成本。这就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工业体系并不绝对完整的原因。

一个100%的工业体系,其最大价值体现在战争中,能够自主生产一切战争产品而不会被外国卡脖子。在小国和大国的战争中,大国完全可以以少数尖端的产品就消灭小国,但是在大国之间的战争,尖端技术的差距还没大到一方完全无力反抗,所以在这种时候,能否大批量快速的生产中端武器,比慢慢生产少数昂贵的高端武器更有现实意义,例子可参见德国和苏联的坦克大战。

毛子的国土面积巨大,资源丰富,虽然自苏联解体后实力大幅度下滑,俄国一直吃老本很多东西都做不出,另外其产品傻大黑粗、技术相对落后,但就工业体系而言只能相对完整的吧。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一直靠卖资源维持重工业,而且轻工业也瘸腿,德国是专心重工业了,仅重工业美国都不见得比得上,但是轻工业可以说就没发展,日本嘛,广场协议后被美看紧了,重工业不怎么发展,或者说不让发展,。。日本更别说了,离开美国支持三代机都造不出,而且资源是个问题。中国工业虽然粗糙点,但都不缺。

当然,到现在,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的价值还是很大的,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就算是各种被人诟病的高精尖产品,中国的技术能力绝大部分也是排在全世界前三。落后与先进,要看跟谁比,但是要比的别比一两个,就得比所有的,如果说就螺丝造的中国好也是工业强国的话,估计谁也不信。更别说中国技术追赶,并购的速度那么快。

另外要是自给自足的话,以现代标准的重工业和轻工业,中、美、法最完善。美国在质量上规模上基本完爆中法,质量上法国比中国好,规模上中国比法国强,种类也比法国齐全。其实80年代外国统一评价世界公认的完善工业体系是6大,除了上3个外,还加上,苏联、德国、日本。

现在来说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只有美中欧,其他的都是渣。国际,欧洲整体来看才算完整,单独拉出哪一个国家也不行目前来看,真正称得上拥有一整套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的只有中国和美国,钢铁、冶金、化工、机床、电子、半导体、重型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造船......。这些东西才是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基础,别的都是忽悠都是浮云。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中国是比较无奈 西方国家经常针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 不发展出完整工业体系话中国根本无法成为世界工业大国 甚至很多产业都没有办法发展


· 贡献了超过107个回答

英国早期,无论是政治 军事还是经济都处于相当边缘化的地位,以会说两句法语为荣,英语在欧洲也被大家视作是下等人才会说的语言,今天咱们就先从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开始,聊聊工业化能为一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发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最怕哪个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