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唯一一个立贤不立长的朝代?

核心提示:玄武门之变对决双方集团的真正主角,正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代英主。至于太子李建成,他的遭遇当然令人惋惜同情,却仅仅是一个第一配角罢了。

太原留守李渊是如何推翻隋王朝

?615年,李渊靠镇压母端儿的农民起义军,收编了一万人。接着,李渊又击败了绛州的盗贼柴保昌,又获得了数万人。617年,李渊又讨伐历山飞贼甄翟儿,又获得不少人马。后来,他在打突厥的过程中,又招收了不少人马。这样在起兵之前,李渊实际上已经有好几万人马了。这些人马,为李渊起兵造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初五,隋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向长安进发。李渊出生在一个关陇贵族高门的家庭。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初追封唐国公。其父李,北周时位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其母独孤氏是西魏开国功臣、与李虎并为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之女,与北周明帝皇后和隋文帝皇后是亲姐妹。李渊生于周天和元年(566年),幼年丧父,七岁袭爵唐国公,少年时读过书,并养成了倜傥豁达,任情真率,宽仁容众的性格。隋取代北周后,十五岁的李渊被任命为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官千牛备身,在姨母文帝独孤皇后的关照下,很快出任刺史,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唐高祖李渊(生卒: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隋炀帝时,李渊先后任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辽东,李渊督运于怀远镇,六月,在黎阳督运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以"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为天下解倒悬之急"为辞,起兵反隋,炀帝急调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负责长安以西的防务,这时农民起义已经爆发了近两年,场帝两次征辽东,天下骚扰,民怨沸腾,迫使更多的农民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的矛盾日趋激化,杨玄感的起兵就是一次公开的爆发。李渊的妻兄窦抗也劝李渊乘机反隋。李渊看到时机尚不成熟,对他说:"无为祸始,何言之妄也。"要他不要乱说,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随着隋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炀帝对关陇贵族集团内部门望高,有可能取其而代之的家族的疑忌也日益加深。特别对隋的开国功臣李穆之子李浑,门族强盛,更是放心不下。方士安伽陀迎合说,"李氏当为天子",劝炀帝尽杀海内李姓者。大业十一年五月,炀帝以谋反罪名杀李浑及宗族三十二人。这件事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深刻的反响。四月,炀帝以李渊为河东抚慰大使。副使夏侯端就以此劝说李渊及早起兵反隋。他对李渊道:"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忌,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即李浑)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

"作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之孙,又是皇亲国戚的李渊,门望不下于李浑,且久蓄反隋之心,故对夏侯端的分析深以为然。但是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也看到,这时隋炀帝已停止了对高丽的战争,辽东的精兵已经调回,驻屯在涿郡(今北京市);长安、洛阳也驻有重兵。隋王朝的军事力量还很强大。如果马上起兵,隋炀帝就会立即调重兵前来镇压。他还不敢贸然起事。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受命北御突厥,不久为太原留守场帝对这位比他大两岁的表兄虽委以镇守方面的重任,但又很不放心,派亲信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对他进行监视,年底,农民起义军甄翟儿攻太原,李渊领兵南下镇压。

突厥乘机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马邑太守王仁恭和太原副留守高君雅为突厥所败。隋炀帝非常震怒,派使臣因捕李渊和王仁恭,准备送到炀帝所在的江都治罪,不久又遣使释放了他们。在此之前,许世绪、唐俭等地主官僚一再敦促李渊起兵,李渊也明确表示:"今天下已乱,言私则图存,语公则拯溺,卿宜自爱,吾将思之。"说明自己正在考虑此事。因此被释后立即开始了起兵的具体准备工作。

起兵首先要有兵,李渊被囚时,其二子李世民曾想利用结纳的死士"举兵,因李渊不同意而未行。李渊很清楚,凭这一点"死士"搞一次暴动,把自己救出来,然后如李世民所建议的那样亡命山泽,"以观时变"是可以的,但要起兵反隋,则要有一支相当规模的真正的军队隋朝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有事则征集作战,无事则兵归于农,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发兵,因此,李渊虽身为太原留守,手中却无兵。只有碰到紧急军情,来不及奏报皇帝,他才能发兵、募兵,因此,要起兵就要想办法造成一种形势,使李渊可以发兵、募兵。

大业十二年(616年)底或十三年初,李渊与手下密谋,先由晋阳令刘文静伪造隋炀帝的敕书,内容是发太原、西河、马邑、雁门民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悉为兵,岁末集涿郡,击高丽,这一伪造的敕书传开后,就引起了今山西北边诸郡反隋情绪的高涨。大业十三年二月,马邑校尉刘武周乘机在马邑杀太守王仁恭起兵,三月十七日进据粉阳宫(今山西宁武南),围雁门。

仅在马邑杀王仁恭,还不能构成征募军队的借口,而到刘武周南下据汾阳宫,临时发兵就有充分的理由了,李渊召集将佐,对他们说:"武周据汾阳宫,吾辈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不能守卫离宫的罪名,王威虽为场帝亲信但也担当不起,便请李渊拿主意,李渊进一步对他们说: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阻,复有他贼据之,如果往来请示,敌兵前来进攻,连太原也保不住,王威等不得已,只好同意李渊"然则先当集兵"的意见。

这样,就以备御刘武周为名,取得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同意,开始招募军队李渊一面让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负责募兵,同时派人密招在河东(今山西永济)照顾家小的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五月十五日,又先发制人,以"潜引突厥入寇"的罪名,杀掉王威、高君雅,除去了在太原起兵的主要障碍。当时太原还面临着刘武周的威胁,而刘武周又是受突厥支持的。

隋末北方各武装力量,从窦建德到薛举,俱北面称臣于突厥,以取得突厥的支持,突厥则给予他们可汗等称号,并授以狼头。刘武周亦被立为定杨可汗,李渊为取得突厥的支持,也只有向突厥称臣。他亲自写信,派刘文静带了厚礼去见突厥始毕可汗,始毕以李渊自为天子,公开打出反隋旗号为条件,答应支持李渊。

突厥派柱国康鞘利来到太原,并送来马千匹。李渊以臣礼接受了始毕可汗的书信,买下了五百匹战马,同时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突厥派少量军队以为声势。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以后,最后还有一个起兵的时机问题。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六月间,各路起义军已经把隋的势力分割包围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中,长安到江都的道路二月以后就已经不通了,边远地区的一些地主官僚也纷纷起来割据一方,其中占据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离关中最近,又有强大的骑兵,已开始准备向东发展。李密在四月发布的《移郡县书》中也已经号召地主豪强纠率子弟,若萧何之奉刘邦,做起了改朝换代的美梦。再不起兵,就可能鹿入他人之手。而此时,关中兵力相对较弱,李密又顾恋仓粟,未逸远略";特别是到七月,随炀帝调集各路兵马讨伐李密,李密与隋军相持于洛阳城下,更不可能西进。

李渊抓住这个时机,从太原起兵南下。由于李密在洛阳牵制了大量隋军,大大减轻了李渊进军的阻力。李渊是大贵族,在关中有势力,在地主官僚中有影响,因此从太原起兵后,"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强兄弟,老幼相携,来者如市"地主、官僚和贵族都像丧家犬重新找到了主人,纷纷投奔李渊在进军的过程中,李渊收编了关中最强的孙华起义军;他的女儿李氏、从弟李神通、女婿段纶也收编了关中一带的几支武装力量。

他并且采取"接待人伦,不限贵贱","卜祝庸保,量能使用",.对作战有功的部曲、奴隶同样授给勋赏等办法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九月十二日渡过黄河后,二十四进屯冯翊(今陕西大荔),十月初,进围长安。十一月九日,攻占长安城,为了争取隋的官僚们的支持,李渊立炀帝孙代王侑为皇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唐王,执掌一切大权。同时改易旗帜,改隋的红旗为红白旗,向突厥表明自己是准备取代隋朝的。

李渊为何没有阻止玄武门之变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朝皇室内部发生了一件极其惨烈的事,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准备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到达离玄武门不远的临湖殿时,察觉有异,立刻掉转马头向外奔逃。李世民及其部属哪能容他们逃走?冲出来杀向二人,李世民亲手射杀长兄李建成,李元吉则倒在尉迟恭的铁鞭之下。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朝野动荡。唐高祖李渊一日之内痛失两子,悲伤得无法言语。

那他为什么不能阻止呢?是能力问题吗?我认为不是,而是他想不到李世民会这么做。

玄武门之变是一件突然发生的兵变,没有经过长久的谋划,三天之内就计划好了,非常地快速,消息的范围也控制得很好。

六月初一“太白经天”,按照古代星象家的理解,这代表着“变天”,当权者即将发生更替。据史料记载,李渊因此猜疑李世民,再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有针对李世民的举动,秦王府的幕僚们便劝李世民发动兵变,以武力手段夺取政权。

初一定下计划,初四就实施了。筹谋的周期太短,降低了泄密的可能性。倘若事前有一点预兆的话,别说身为皇帝的李渊,就是李建成或李元吉,也未必不能反杀李世民。只是大家都想不到,因而被李世民钻了这个空子。

不过,哪怕不是在这一天,李家三兄弟也迟早要反目。他们是同母所生,按理来说感情应该很好。也的确如此,李建成和李世民很长时间内都是好兄弟,但权势让人面目全非,也让人忘却兄弟之情。

后世的史书虽然对唐太宗李世民各种歌功颂德,但李渊最喜欢最看重的儿子却不是李世民,而是长子李建成。

李建成小名毗沙门,自幼聪慧,又极有责任感,担得起大事。李家是陇西的望族,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的时候,李世民跟在他身边。李建成则带着族人们居住在河东,秘密结交有才能的人,暗中培养李家的势力。

李渊对李建成看重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李建成不到太原的时候,无论裴寂、李世民如何劝说,李渊都不同意起兵。后来李建成到了,也劝说父亲时机已到,李渊这才举起了义旗。

建立唐朝之前的很多战役,李建成都立下大功。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下于李世民,平定西河时,往返只用了九天时间,李渊非常高兴地说“用这样的方式打仗,可以横行天下”,当即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予他极大的军权。

只是建立唐朝之后,李渊认为长子已是皇太子,国之储君身份贵重,不宜再上战场,李建成才由武转文,研究治国之道,李渊也给他“实习”的机会,很多事情都征求他的意见。

也正是因为李建成退出前线,李世民才能有这么大的军功。按照李渊的设想,未来长子为帝王,次子手握重兵,维护兄长的统治,这天下就稳了。但李渊没想到,人是会变的。

当李世民军功越来越大的时候,他逐渐不满足了,他的部将们也不满足了。是做秦王的部将好,还是做太子的部将好?答案很明显。

以至于最后李渊封无可封,特设天策将军给李世民,并允许李世民开府自置官署,李世民从此可以有了自己的正式班底,但这并不能让他们满意。开了府的李世民不仅在武将方面人才济济,文臣方面也渐渐收罗了一批人才,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起重要作用的房玄龄等。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两年,秦王府制造了杨文干事件,诬赖李建成勾结庆州都督杨文干,筹集军械打算谋反。这杨文干也的确反了,李建成百口莫辩。

李渊很生气,派李世民去平叛,还允诺回来就让他当太子。但说是这么说的,最后李渊还是选择维护李建成,只说兄弟不睦,骂了两人一顿,流放了东宫和秦王府的一些属下。

此事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虽有矛盾,但大家还是兄弟。此事过后,那是真成仇人了。李建成看出了李世民一心取代自己,两人无法共容;李世民则看出了无论发生什么事,父皇都会站在长兄那边,想让父皇换太子是不可能的。

那就只能靠自己了,于是有了两年后的玄武门之变。

当事实既成,李渊再伤心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总共三个活着的嫡子,两个死了,要是再治罪活着的这个,江山难道交到庶子或侄子手里?不可能。

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李世民才敢行此险招。

但是,虽说玄武门之变能成功是因为太突然,但李渊也有责任。如果他不是一味和稀泥,而是早点打消李世民的野心,或者限制他的军权,不给他那么多的权力,兄弟之间未必会到这一步。

李渊家族传承欠理性设计酿成悲剧

玄武门之变与中央王朝传承的死穴

有人说“玄武门之变”有违礼法,以道理论,这话没错;也有人说“玄武门之变”变出了中国的千古一帝,以唐太宗文皇帝的成就论,这话也一样没错。但不论如何,这场悲剧都是中央王朝传承问题的真实写照。

在浩如烟海的中央王朝历史之中,皇权的传承始终主宰着中华帝国的命运。其中最为众说纷纭且具有决定性的传承事件大概就要数“玄武门之变”了。唐高祖李渊共4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夭),四子元吉。其中,长子建成、元吉和魏徵、王

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皇帝,像这样的现象不管在任何年代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在康熙时期,发生的九子夺嫡了,但奇怪的是,同样是拥有很多儿子的朱元璋时期,为什么却没人敢挑战朱标呢?即便说他们的儿子个个优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便要从2个太子的时代背景开始讲起了。明朝的朱标与清朝的胤礽,同样都是太子,虽说在大多数方面都颇为相似,例如,他们的父亲都是一代明君,他们二人的兄弟很多,他们都是从小便是太子,但却都没登上皇位等等,但是他们二人的性格与时代造就了2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朱标天生聪慧,年少时便跟随起父亲历练,在军中还是有一定威望的,并且他待人宽厚大度,可谓是在文物两方面都有颇高的造诣,可谓完美,他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继承人了,但可惜的是,朱标福薄命浅,仅仅活了30对岁。但是胤礽就不一样了,起初,胤礽也是颇为谦逊温和的,孝顺恭敬并且擅长理政,大家都对他颇为称赞。但是因为一直一来,康熙对他的过分溺爱,以至于胤礽逐渐迷失自我,开始骄狂性躁,时常一言不合就想打人。慢慢的,大家定然对他的品性就有所怀疑了,这也是引发皇子之争的重要原因之一了,当然也就有了康熙对其废而复立,立而复废的举动。

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夺嫡之事与他们的父亲也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是一个自律之人,对朱标也很严格管教,可以 说是从小便倾注心血来培养的,并且百分百信任,是朱元璋心目中唯一的继承人,即使期间曾有磕磕碰碰,也未能动摇朱元璋立储朱标的心,因此朱元璋把自己其余的儿子都分封为藩王,分散在各个帝王,没有诏令不得回京。之后朱标早逝以后,朱元璋直接跳过其20几个儿子传位于嫡孙朱允炆,由此可见,朱标深受朱元璋的喜爱。

与朱元璋相比较,康熙帝对胤礽并没有那么有信心,更不用说坚定。虽说期初他很看重胤礽,但是对胤礽既有期望也有提防,害怕储君分权,并且在太子的人选上也是摇摆不定的,加之胤礽自己的品性能力未有很好的处理,这便为其他皇子创造机会,因此才有了九子夺嫡的发生。

还有就是两个朝代的继承制度。朱标与胤礽都是嫡长子,照理讲,都是理所应当的太子,但明朝是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制度,但在康熙之前的明清却没有,是立贤,也就是谁都有机会,谁有能力谁便是继承者,因此所有的皇子都有机会,加之他们没有封地,没有实权,因此在至高无上的皇位面前,谁也想去争夺一番。由此可见,朱标是幸运的,各方面条件有利,因此其太子之位比胤礽坚固,但可惜英年早逝。但胤礽迷失自我,错过太多,可能这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太宗改为成祖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