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属于撰稿人、作家、编辑、文化学者、艺术创作者其中的哪一个?在线求解答!!

|时间: 16:56 来源:柳州晚报 评论:0

相互探讨学习,丰富自己


柳州晚报副刊作者联谊座谈会现场


大家共同碰撞,产生新火花


座谈会后,作家相互交换联系方式

  柳州作为工业城市,历来不缺文学底蕴。特别是近年来,柳州的文学事业不断在繁荣发展:80后青年女作家徐小雅荣登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之位;文学比赛如火如荼,柳州市散文大赛已经举办到第九届,柳州紫荆花网络散文大赛已圆满结束;文学人才库正加大储备,柳州市青年文学人才招募正在进行中……柳州的文学创作如花满春山,形成了一派蓬勃发展的势头。作为我市的一块文学绿地,长期以来,柳州晚报为柳州文学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为了更好地办好晚报副刊,为即将进行的副刊改版征求意见,本月9日上午,柳州晚报特邀了一批专栏作者和作家,在柳江县晋航生态园齐聚一堂,共议柳州文学发展。作家们在发言中希望晚报更多地关注地方历史文化和地方建设成就,深入挖掘地域故事,让文学为晚报添内涵,让晚报成为“文化柳州”的记录者。

  柳州晚报从1995年12月创刊伊始,立足于挖掘本土文化,关注地方建设成就,培养和扶持本土作家,增加柳州本土作家的发稿力度。创刊20周年以来,晚报副刊开辟了“壶城风物”、“抗战时期名人在柳州”、“柳州人·柳州事”、“饮食男女”等诸多精品栏目。其中,“柳州珍奇”、“男左女右”栏目分别获2007年和2008年度全国报纸副刊专栏一等奖。目前,晚报副刊正在改版,计划向读者呈现更高雅的审美情趣。

  一千多年前,柳宗元主政柳州,修建文庙。就此,文化在这片热土传播开来。发展到今日,柳州早已成为历史文化古城。遍布我市大街小巷的名人故居、古城建筑成为柳州历史的缩影,如九厅十八井、明乐故居、胡志明旧居等,都带着深厚的历史韵味。

  “历史文化积淀是城市的内涵底蕴。一直以来,晚报副刊对此挖掘得不错。但柳州历史说不完道不尽,城市景观、古老建筑见证了时代变迁,民国时期的车马、灯草旧市场印证时代发展,以及抗战人物背后均有故事可以挖掘。”我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说,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传承,因此晚报副刊要继续担好记录者的角色,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一直以来,柳州晚报为我市作家创作群体提供了创作阵地。例如,王培堃是副刊“柳州珍奇”栏目的专栏作家,陈铁生是“消失的景观”栏目作家之一;绿了红了、老谢是副刊“男左女右”栏目的专栏写手,作家万花筒、张望、飞飞、侗妹李霞是副刊“人生悲喜剧”专栏的供稿人,作家乔敏娟、杨雪椿、张静是副刊“情感故事”栏目的作者;现任“饮食男女”栏目掌门人是舍逦和山人;“鸡同鸭讲”栏目撰稿人是小易和凰公子;而刘剑玲、邱玲等来自企业的作家在以报社为主办方之一的历届散文大赛中摘过桂冠……

  “我是晚报培养出来的作家。”市散文学会秘书长周日任说,他对晚报有着深厚的感情。上世纪80年代初,正读大学的他就向柳州日报、柳州晚报投稿,并在两报上发表了很多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他认为,晚报一直在扶持本地作家,本地作家的文学创作也为晚报增添了高雅的趣味。对于晚报副刊的改版,周日任认为,晚报的受众广,应选登质量高的文学作品,提升晚报内涵,扩大自身影响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纯文学之路走得甚是艰辛。但晚报依然在坚守,年轻的作家们也继往开来……”他说。

立足城市精神 传播先进文化

  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一一铺陈开来,文学艺术与工业柳州就找到了共鸣。柳州文化不仅包含着历史元素、人文元素,独特的工业元素让柳州文化更丰富。工业,铺垫了柳州独特的文化底蕴,沉淀了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情感体验,成就了我们共同的财富、共同的骄傲。

  “曾因工业煊赫于世的柳州,形成了独有的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是柳州城市文化根脉的重要组成,也是柳州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市的显著特征,所以工业文化要融入文学创作中。希望晚报副刊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作家吕镇书说。

关注本土特色  回归自然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当紫荆花成为我市的文化名片,越来越多市民从文化的角度去营造“浪漫之都”紫荆花的文化氛围,挖掘紫荆花的文化内涵。今年4月,柳州晚报、柳州新闻网、柳州1号APP等联合承办了柳州紫荆花网络散文大赛,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在挖掘地方特色,传播本土文化上,柳州晚报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一级作家韦俊海认为,在时代开放的今天,除了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学作品更要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晚报副刊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文化柳州”增添内涵和光彩。(记者 叶露婷 见习记者 黄蕊)

本文未经柳州日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录用及擅自摘选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 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 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 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 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 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 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
  这一段,可以视为曹雪芹的文艺理论观点,显然跟中.宣.部.的恶趣味一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做一个写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