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水浒传中用的是真酒吗?

《水浒传》中好汉无酒不欢,为何“酒品”都各不相同

好汉无酒不精神。梁山好汉们喜欢喝酒,其中不乏一些酒精依赖患者。而从酒品中最能看出人品,梁山好汉们也不例外。在酒精作用下,人的控制力会削弱,瞬间打回原形,露出本性。这些喝酒的好汉们因而有着不同的“酒品”。

好汉无酒不精神。梁山好汉们喜欢喝酒,其中不乏一些酒精依赖患者。而从酒品中最能看出人品,梁山好汉们也不例外。在酒精作用下,人的控制力会削弱,瞬间打回原形,露出本性。这些喝酒的好汉们因而有着不同的“酒品”。

鲁智深:撒酒疯之余,仍保留一份清醒

书中第一个因酒闹事的是鲁智深。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住了四五个月,佛家素食让他“口中淡出鸟来”,他便寻思“这早晚怎地得些酒来吃也好。”正好在半山亭遇见小贩挑了两桶酒,他抢去一桶喝了个光光。喝完后撒酒疯,闹得寺里不安宁。但是正当胡闹之际,真长老一出现,“喝道:‘智深不得无礼!’智深虽然酒醉,却认得是长老,撇了棒,向前来打个问讯……”说明在鲁智深心里,一旦认定谁,他就会在任何时候给予尊重。对师长如此,对朋友亦如此。

真长老认为鲁智深日后正果非凡,虽然眼下有些罗唣,所以他总是给予宽容。鲁智深自闹事后也消停了三两个月,不过待到天气转暖,他又按捺不住了。这次他下山逛集市,遇到几家酒店都拒绝给五台山僧人卖酒,于是他自称云游僧到此,在某个乡村酒店喝了个大醉,还吃了狗肉,完全就是个酒肉和尚。

“但凡饮酒,不可尽欢,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鲁智深本来就是个“性高的人”,这下闯了更大的祸:打塌了亭子、打坏了金刚、打伤了众禅客,这些倒是可以用经济来补偿;关键是“搅得众僧卷堂而走,这个罪业非小”,所以长老无法再庇护他。但是鲁智深仍然保留对长老的尊重,“拜了长老九拜。”

后来鲁智深随梁山军马为朝廷效力,东征西讨时路过五台山,专门拜会了真长老。一日为师,终生不忘,这就是鲁智深待人所体现的义气深重!他即使在喝得酩酊大醉时也不忘恩师,保留了一份清醒,要不说他慧根深种。

武松:不听人劝,仗酒胆行大事

武松打虎的引子是因为在 “三碗不过岗”酒店喝高了,又不听劝,行夜路遇到了老虎,无奈之下不打不出手打虎。虽然喝酒成全了打虎英雄,但是从喝酒一事上表现出武松固执、刚愎自用的性格。

“三碗不过岗”酒店酿造出的酒酒精度比一般村酒高,所以客人们都是喝三碗而止。但是武松不信邪,偏偏喝了十八碗,尽管酒家一直在劝说,他以“不曾少你酒钱”之类的话堵人家的口。

这个酒的后劲很大,喝完后才慢慢体会得到,酒家好意劝他住下,因为前面的景阳冈上近日有老虎伤人,官方发通知要求在特定白天时辰里结伴通过。而武松孤身一人,天色已晚,很有可能遇到老虎,可是武松不信这邪,认为是酒家为了让他住店好趁夜谋财害命。

他固执地前往景阳冈,当看到书上写的民间通告时,他居然还认为是酒家为了骗客人住宿拿老虎来恐吓。再行至山神庙,看到官方印信榜文时,方才信了老虎之实,可是他认为“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遂硬着头皮前行。尽管武松打赢了老虎,但是他性格的缺陷在酒后暴露无遗。

武松不近女色,他酒后“调戏”妇女完全是另有目的。在十字坡酒店,他见店家孙二娘“眉横杀气,眼露凶光”,不是良善之人,便仗着醉酒故意撩拨她,问她丈夫在不在家之类。他已提防妇人不怀好意,专门戏耍。于是假意被酒迷倒,待妇人来拖扯他,“就势抱住那妇人,把两只手一拘拘将拢来,当胸前搂住,却把两只腿望那妇人下半截只一挟,压在妇人身上,那妇人杀猪也似叫将起来……那妇人被按压在地上,只叫道:‘好汉饶我!’那里敢挣扎。”武松找蒋门神打架,也是从挑剔酒不好、“调戏”蒋门神的小妾开始的。所以对于武松来说,喝酒装醉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自我掩护。

武松还自称“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的确这个酒精依赖患者干的几桩大事都是在酒后,同时武松也是最容易用酒收买的人。施恩父子请他喝顿酒,他马上就急着要为人家去卖命。

李逵:酒性不好,喝酒误事

李逵嗜酒,而且还“不耐烦小盏吃,换个大碗来筛。”喝大了,就开始“卖弄胸中豪杰的事务”。梁山好汉基本都喝酒,但唯独李逵被宋江评价为“酒性不好”,因为他贪杯会误事。所以每次李逵下山办事,总要千叮万嘱路上别吃酒。

当李逵提出要回家乡接老母上梁山分享福利时,宋江嘱咐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可吃酒”。李逵口头保证后,宋江还是不放心,派遣其同乡朱贵与之同行,“因他酒性不好,诚恐路上有失。”

到了曹太公庄上,人家想把他灌醉拿去见官,“李逵不知是计,只顾开怀畅饮,全不记宋江分付的言语”,结果被人家放翻绑住了。

在和方腊作战时,李逵带领的鲍旭等四人杀人小组准备第二天与石宝决战。结果在决战前一天晚上,李逵邀小组成员喝酒,一直喝到天亮。虽然这帮酒鬼们士气了得,但毕竟喝多了体力跟不上,鲍旭晕头晕脑跟着石宝跑进城,结果被杀死了。这又是李逵喝酒误事的典型案例。

不过李逵遇到和宋江有关的事,马上就能戒酒。戴宗告诉他宋江因反诗下狱了,让他每日去送牢饭照顾宋江。“兄弟小心,不要贪酒,失误了哥哥饭食。”李逵立刻发誓:“若是这等疑忌时,兄弟从今日就断了酒。”果然李逵真不喝酒了,每天在牢里服侍宋江。

宋江:喝酒矫情,喝多失控

宋江喝酒没有鲁智深的豪放、武松的海量、李逵的嗜酒成性,他所暴露出的更多的是内心世界的纠结。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挺矫情,喝完酒还要喝辣鱼汤,“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以此显示自己和江湖大老粗不是一个档次,优越感是明摆着的。琵琶亭酒馆的鱼他嫌不够新鲜,惹出了李逵为了给老大买鲜鱼,和鱼霸张顺的一场恶斗。后来张顺认宋江做大哥,主动孝敬了数尾鲜鱼,反倒是宋江贪口,吃坏了肚子。

宋江一喝醉便飘飘然,有些失控。他来到浔阳楼观了风景,喝了酒,又生出几多惆怅,想重温一把文学男青年。于是写下了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的“反诗”。生活中有的人就是这样,本来人五人六的,可是一喝酒就变了另一番模样。宋江平素惯于伪装,他的“爪牙”只有在酒后题诗才暴露出来,“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此诗被多事的黄文炳抓了把柄,给宋江扣上死罪帽子,彻底改写了宋江的命运。所以宋江抓住陷害自己的黄文炳后,醒酒汤不再是鲜鱼,而是黄的心肝。

宋江喝醉失控还表现在会见花魁李师师。也许是见了天仙般的美人儿太激动,“酒行数巡,宋江口滑,把拳裸袖,点点指指,把出梁山泊手段来。”柴进到底是贵族,在任何场合都能拿捏得住,赶紧给宋江打圆场:“我表兄出来酒后如此,娘子勿笑。”

然后宋江又嚷嚷着要大杯饮酒,“乘着酒兴,索纸笔来,磨得黑浓,蘸得笔饱”,开始卖弄文才,题了首乐府诗,“尽诉胸中郁结”。谁知李师师不是“知音”,“反复看了,不晓其意。”宋江深怀“文学”情结,平时和一帮大老粗混,好不容易遇见个细腻的人,结果人家还不懂,他酒后的才华又白白展示了。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如何读《水浒传》?

  有道是“一读水浒三天醉,章章节节酒味浓”,烫一壶酒,饮酒读书,效果最好。

  我们看《水浒传》章回目录,《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武松醉打蒋门神》、《活阎罗倒船偷御酒》等等,酒都是推动剧情的钥匙;

  在120回《水浒传》版本中,有27回正面描写醉态,从微醉到半醉,再到沉醉、大醉、烂醉,而说到酒、醉酒、饮酒,则几乎每一章回都有。

  施耐庵还给这酒安排下了诸多的花样。武松过景阳冈,喝的是“透瓶香”,店家又唤“出门倒”;在琵琶亭上,宋江、戴宗、李逵喝的是“玉壶春”;在浔阳楼上,宋江题反诗之前喝的是“蓝桥风月”……

  在施耐庵笔下,这酒可不是喝了就完了,这酒乃是英雄胆,是催化剂:

  武松喝大酒,才有景阳冈打虎,打的是伤人的恶兽;

  鲁达醉了酒,才有拳打镇关西,打的是横行的恶霸;

  林冲买冷酒,才有风雪山神庙,杀的是害人的恶徒;

  宋江买酒喝,才有题诗浔阳楼,反的是吃人的世道。

  《水浒传》说过:“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施耐庵备下的英雄酒,如果不喝一碗,怎么跟得上他的节奏。

  有了好酒,就要有匹配的饮酒方式。

  《水浒传》里说到喝酒,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一个词——“大碗喝酒”。

  若论酒量大、饮酒豪,鲁智深和武松可谓棋逢对手。《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先在半山亭“两桶酒吃了一桶”,接着在酒店里“吃了十来碗酒”、“一连又吃了十来碗酒”,又叫店家“再打一桶来”。而景阳岗上的“出门倒”,武松一饮十八碗,而后还能空手搏虎。试想,如果武松在景阳冈上轻抿几口,鲁智深在五台山上小酌数杯,读者如何能够受得了。

  景阳冈武松一饮十八碗

  但是,这么多酒灌下去,酒水体积和酒精含量未免也太大了一些吧?酒水体积还好说,英雄们多跑几趟厕所就解决了;但是那么多酒精吸收进去,英雄如何受得了?

  这就要涉及网络上常见的一个话题

  那就是《水浒传》中,酒的度数到底是多少。

  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网文讨论,如果大锤再重复一遍,那就相当于往施耐庵的好酒里面注水了。

  但是大锤必须要仔细说一下,梁山好汉们活动的北宋时期,到底是喝的什么酒。因为只有真正揭开了这个谜团,我们才能发现,施耐庵在水浒的英雄酒壶里,隐藏了什么。

  咱们先说酒的度数问题。到目前为止,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已经足以证明,《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好汉们喝的酒,并不是今天我们喝的白酒,而是榨制酒,也就是酿造酒。这一点,施耐庵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水浒传》第四回,五台山下有个小酒店,施耐庵写了一首诗来描述,其中有一句:“破瓮榨成黄米酒”。第六十五回,浪里白条张顺请神医安道全时,也遇到有老人半夜里起来榨酒。

  在北宋时期,人们喝的所谓榨制酒\酿造酒,主要是米酒一类。这类榨制酒,以大米、黍米等为原料,一般在12度到14度之间。这类榨制酒,今天仍然存在,也就是我们所称的黄酒、米酒等。正因为这类黄酒的酒精含量比较低,好汉们才能一连喝十碗八碗这样的酒,而不至于酒精中毒。

  武松过景阳冈喝的是酒家自酿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估计这个景阳冈酒家有自己的秘方,榨出来的酒的酒精度数比一般的黄酒要高一些,但料想最高也不会超过20度。这样的酒,武松喝了十多碗,换算成今天的高度白酒,大约是一斤多。这说明武松很能喝,但是还不能说是夸张到饮酒超人。

  另外说一句,《水浒传》里多处出现了“白酒”一词,比如黄泥冈上白日鼠白胜卖给青面兽杨志的蒙汗药酒,书中就称呼它是“白酒”。但是这些白酒仍旧是榨制酒,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这是因为这种酒未经蒸煮,酒色就比白雪还要白,所以在宋代称为白酒,又称为生酒或清酒。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生酒歌》说:“生酒清于雪,煮酒赤如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宋代的这种白酒,都是土法加工的村酒,无论酒精度数还是质量,都比《水浒传》里常见的黄酒要低等一些。在《水浒传》里,这类“白酒”出现的场合都是一些山村野外等破落地方,比如揭阳岭、黄泥冈等处。

  在中国历史上,酒精含量较高的蒸馏酒取代低度的榨制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唐朝史书中出现的“烧酒”、“烧春”是不是现在的白酒,至今仍有争议,主流观点还是认为这些仍旧属于榨制酒范围。但从当时的社会现象来看,就算是白酒在唐朝时已出现,酒友范围也极为狭窄。

  蒸馏酒制法的出现以及地位上升,大约要在南宋以后。

  到了元代,西亚和中亚的各种蒸馏酒陆续进入中原,继续推动了蒸馏酒的地位上升。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这里指的就是我们现代喝到的白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到元朝末期,蒸馏酒已经取代了榨制酒,居于酒业的主导地位。

  说了这么多,我们的结论也就出来了:

  在施耐庵写作《水浒传》的元末明初,英雄好汉们已经主要喝现代版的高度白酒了;

  而在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中描述的北宋年间,梁山好汉们主要喝的是榨制的低度黄酒。

  如果只说这个结论,跟网上常说的言论其实差不太多。但是,在这里,大锤要向列位读者老爷解释一下,施耐庵隐藏在水浒好酒中的真正秘密,那就是,我们如今知道梁山好汉们喝的只是低度榨制酒这件事。

  不过,通过目前的研究来看,当时的施耐庵,也知道这件事。

  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件事,施耐庵才会在《水浒传》全书中,仔细地检查过每一个饮酒细节,确保没有一处出现过蒸馏酒(烧酒)的踪迹。这个细节看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却非常不容易。

  比如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他的不朽名著《牡丹亭》,剧情是假托南宋年间,但是在其中的一出戏《肃苑》中,就不慎出现了并不属于南宋时代的“烧刀子”蒸馏酒。

  为了打造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水浒世界,仅仅这一壶英雄酒的背后,就隐藏着当年施耐庵的洪荒之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水浒传是谁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