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哪个设计作品不是弗兰克盖里设计的?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位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他的设计总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奇特不规则的曲线造型,雕塑般的外观建筑,都是他的标志符号。

  但今天的介绍的这个费城艺术博物馆(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项目,却有别于他以往的设计。

  费城艺术博物馆(PMA)是美国最大的美术馆之一,位于费城市区西北 26 街和富兰克林公园大道交叉处,占地面积为 40,000㎡,建设始于 1919 年,是一幢古希腊神庙式建筑。

  自 2006 年开始由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接受翻新、扩建、规划博物馆的重任,经过漫长的设计与调整,直到委托下达后的第 11 年(2017 年),建筑「核心项目」的更新改造工作才正式破土动工,整个项目的改造预算为 1.96 亿 美元(约 12.8

  于今年的5月7日,历经15年,这所博物馆终于又要重新开幕了。

△博物馆建筑外观改造动态图

  作为改造项目的设计师,弗兰克·盖里这次没有恣意发挥他一贯鲜明的个人风格,而是十分克制地以当代的手法,在原设计的建筑风格与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演绎。

△将博物馆售票处原来的大型金属门换成通透的玻璃门

  他的设计思路是在保持原有新古典主义建筑完整性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适应当代需求的改造,所以在造型、材料选择这块都遵循了原有建筑的风格。

  位于凯利大道上的北入口也将于今年 9 月份开放,该入口原先只在 1928 年博物馆开放时使用过,此后就一直处于关闭状态,直至今日已有 40 年之久。

△博物馆北入口改造动态图

  现如今,在盖里的改造方案中它将重新被纳入博物馆的交通流线中。

  除了建筑外,改造设计部分还包括博物馆主楼内近 8360㎡ 的空间,其中 2140㎡ 的是新展览空间,6220㎡ 的是新公共区域。

  改造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展览空间与公共空间的重新规划,开放原先未对公众开放的空间,以及解决因空间不够而无法展示更多展品的问题,整个工作完全符合 ADA 和节能标准。

  博物馆大堂除了拆掉部分隔墙增加动线与采光外,其余空间都被完整保留。

  原先从博物馆西入口进入的 Lenfest 大厅,被中间圆形接待台挡住了视线,改造后的大厅,将接待台一分为二设置在空间两旁,原接待处后方的礼堂墙面被拆除,变为三扇大门,连通两个区域,让视觉空间、行走动线都变得更加通透开阔。

  改造后的Lenfest大厅

  盖里还加宽Lenfest大厅一旁的过道,并做了一个大门套做修饰▽

  原先Lenfest大厅通往上层的楼梯▽

  改造后的楼梯拆除隔墙使整合空间看起来更加宽阔▽

  拆除原西入口大厅后方封闭的 Van Pelt 礼堂,改造成一个连通各个区域的公共空间。

  当然这里依然保留了举办活动与表演的功能。

  这是一条近 50 年都没有向公众开放过,长 195 米的拱廊,拱廊横跨了博物馆的整个宽度,在盖里的设计改造中将它与北入口相连,成为疏通博物馆人流的一大重要通道。

  高耸的拱廊空间,地面和墙面都铺贴着新的卡尔斯塔德石灰岩,这才石材都来自于当初刚建博物馆时使用石材的同一个采石场,这一设计也与原有部分非常契合。

  拱廊顶部新加设的青铜框,内设 LED 灯带与射灯,形成直接与间接照明的效果,让空间更有层次。

  顶部选用人字拼的铺贴方式,铺贴着当地的一种手工瓷砖,弯曲的弧线很考验施工工艺。

  临街的北门入口处还增设了一个新的礼品店与数字标识系统。

  摆放在廊道外由冷杉制作的桌子,可供游客休息使用▽

  廊道上方的玻璃顶设计,使室内空间不显昏暗▽

  修复前的廊道南端堆放着各种杂物▽

  盖里将该区吊顶做了翻新设计,并用作展厅使用▽

  廊道北端修复前是仅供工作人员装卸物品用的区域▽

  修复后这里成了展厅的一部分,并在旁边新开了一间博物馆商店▽

  除此之外,博物馆内还新增了一个自助餐厅,员工办公室和专为中国艺术以及南亚艺术摆放藏品的展馆。

  博物馆还设有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教室,利用原先不开放的工作区,安装上各种多媒体设施,来满足教育工作的需求。

  开馆后馆内将展出 30 多万件之多的藏品,其中包括梵高的《向日葵》、雷诺阿的《沐浴者》、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师》,以及各种家具、雕刻、手工艺品等等。

  在改建过程中盖里尊重了整个博物馆原有的建筑设计,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除了这座费城博物馆,盖里还设计过其他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和建筑物,包括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路易威登基金会、法国卢马阿尔勒大厦和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每一个都堪称经典。

△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今年已经 87 岁的弗兰克·盖里算得上建筑界“不老的神话”,从 90 年代中期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跳舞的房子,到去年落成的巴黎,这位建筑师目前还没有打算暂停他的设计生涯,最新作品则是一架风帆船艇“foggy”,同时也是他的首个船舰作品。

弗兰克·盖里称得上是一位狂热的帆船运动爱好者,他有一架玻璃钢船体的 Beneteau First 44.7,每到周日就会和架构师 Greg Lynn 一起,开船去加州的玛丽安德尔湾游玩。由于两人的妻子都更愿意呆在陆地上,所以弗兰克·盖里在 2008 年萌发了自己设计帆船的念头。他想,如果自己设计了这艘船,不仅可以成为一个代表作品,说不定还能吸引妻子贝尔塔参与进来。

于是,弗兰克·盖里找到了负责买单的人——理查德·科恩,他也钟爱帆船运动、并且想要制造一艘大型比赛用帆船。两人接触了阿根廷舰船建造专家 Germán Frers,他以设计世界上最优雅的快速帆船而闻名,并且可以将盖里“疯狂”的想法变成现实,同时也保证这艘船可以“工作”。

Germán Frers 按照盖里的指示制造了一个弧线形的帆船平面,甲板上没有凸起的船舱。但在船体材质上,两人发生了不小的分歧。Frers 提出用碳纤维,以及常用于赛艇的轻金属来制造,而盖里只喜欢木头。这让 Frers 感到绝望,因为“木头没有任何作用、只会增加重量”。幸好缅因州的布鲁克林造船厂(Brooklin Boat Yard)解决了这个障碍。科恩发现船厂拥有一种特有的“冷成型”技术,可以制造出拥有高科技核心夹层的木材,它比传统板材更轻、更强、更加耐久,制成乘风破浪的船体一点问题没有。

造船的磨难不只是这一点,特别是跟弗兰克·盖里这种非专业人士合作,他的“异想天开”可能需要复杂的技术能力才能实现,譬如说 foggy 上使用的钛金属以及船身窗棂。

经验丰富的造船厂老板史蒂夫·怀特(Steve White)肯定了盖里的创意能力,但钛金属?很少有造船工程师有类似的经验。“船上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道理,包括栓子、门把手甚至喷头”,而人们担心使用了非常规的元素,会让帆船变得更慢,甚至更糟。

“玻璃将偷掉船体的强度”,怀特说道,特别是 foggy 上那种不规则的窗棂设计。为了实现盖里的奇思妙想,怀特和他的团队在缅因大学的技术实验室里进行了无数次样片测试,验证窗棂玻璃能够承受住风浪的强力拍打,至少在目前,窗户已被证明是安全的。

弗兰克·盖里的儿子山姆——同时也是 3D 打印艺术家——负责为 foggy 的内装“找些乐子”,把它打造成一个“关于爱情与浪漫邂逅”的地方。船舱的核心区域铺着整块色彩斑斓的地毯,由盖里的儿媳妇 Joyce Shin 亲手挑选,来自新西兰的羊羔皮铺满沙发,让空间看上去像是一个“王牌大间谍式”的迪斯科舞厅。

事实证明,弗兰克·盖里的“异想天开”并没有太过分。至少在他驾驶着 foggy 出现在海恩尼斯港口时,Germán Frers 和史蒂夫·怀特都松了一口气,但 foggy 还要经受住理查德·科恩的严格测试。

船员们拆掉了罗盘箱、船头的斜桅以及任何不必要的重量(包括那张迷幻地毯),并安装上黑色的碳纤维塞帆,看看 foggy 在 52 英里的环岛赛中表现如何。然后,盖里和科恩打算把帆船开到迈阿密、古巴,然后穿越过巴拿马运河,去访问盖里在那里设计的 。

那下一步呢?“我们会做一艘宇宙飞船”,弗兰克·盖里说。

  原标题:别再吐槽国内的丑建筑了,国外也遍地都是奇葩建筑

  作者: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一些大师的建筑是宏伟庄严的,一些大师的建筑是美丽浪漫的,而他的建筑却是歪七扭八的,常被人称作“奇葩建筑”。

  由于建筑造型过于奇特怪诞,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备受争议,曾经有人说他的设计花里胡哨,他却回应“现在全世界98%的建筑都像狗屎一样!”,就是这么的硬刚和自信。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这位,他叫费兰克·盖里。62岁成名,曾自读夜校考入南加州大学,从卡车司机到建筑大师。

  独特吸睛的‘盖里风格’,将建筑和艺术结合,被誉为是建筑界毕加索的天才设计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设计到底有多奇葩!

  用11000片不锈钢

  扭曲成‘易拉罐大楼’

  位于法国南部的Luma Arles艺术塔,是盖里今年6月完工的作品,肉眼可见,这是一幢不规则形状的大楼,延续了一如既往地‘盖里风格’,怎么扭怎么来。

  塔楼高56米,共11层,地上9层地下2层,占比面积6.47万平方米。扭曲的建筑外立面,由11000片不锈钢板排列组成,灵感来自城市周围的崎岖的岩石层。

  周围是混凝土和钢结构,就像是山地的山脉。

  建筑的基座是一个圆柱形,由玻璃和石材构成,灵感来自于该城市的古罗马遗址,这让建筑看起来更充实多元。

  建筑室内也很精彩,外在的不规则造成内部空间的变化多端,分别设置了艺术家工作室、图书馆、研讨室、生产车间等,可以展开不同功能主题的活动。

  按理说这样一座特殊的建筑,无论在哪座城市,都是非常吸引众人的存在,甚至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

  这座塔楼看似无规则的组合镶嵌,形成的这种奇妙的观感,就像是一种新建筑风格的诞生,很难让人到了此地却不驻足。

  由不锈钢构成的建筑外观,整体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态,可以捕捉不同方向的光线,日光或月光下都闪闪发光,透过它能感受到丰富的建筑层次。

  但当地人似乎不是很喜欢,他们给出了一个更贴切的形容,讲它是一座“皱巴巴的易拉罐大楼”,美国建筑评论家也把它描述为“不锈钢龙卷风”。

  没错,这一次的新作诞生,盖里的设计再一次陷入热议,但这座“易拉罐大楼”大家觉得如何呢?

  盖里62岁时的成名作

  盖里搞设计是大器晚成的,因为他直到62岁才拥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很多人也是因为这座博物馆,认识到了盖里。

  1991年,盖里受邀设计,6年后设计完工,它成了盖里最著名的作品,位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整个博物馆结构体由盖里,使用电脑软件CATIA设计而成,造型由数个曲面块体组合,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覆盖着3.3万块钛金属片。在光照下熠熠发光,远远看去这座如雕塑般的建筑,像是一件抽象派的艺术品。

  在这座建筑看不到一根直线。全部都是扭曲的线、面,每一个曲面都蜿蜒至中心,它象征了盖里风格的诞生。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被认为20世纪最具开放性建筑的典范。在当时被报界惊呼是“一个奇迹”,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博得举世瞩目。

  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的建成对当地发展帮助很大。因为它的特殊性吸引许多游客前去参观,活化了当地的经济。

  据相关数据统计,建成前后每年参观人数从26万人,增加到了100万人,它以一己之力,盘活了落魄的工业城市毕尔巴鄂,曾创造超过4.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属实了不起。

  另外,博物馆的存在本身也告诉了大众,不是所有的建筑都非得是,标准火柴盒式的方盒子形状,世界需要很多种的不一样。

  建筑界的“奇葩大师”

  盖里的一生得到的争议和作品一样多,因为他超现实、抽象的建筑风格,常常让人迷惑误解,尽管也有人喜爱他作品传递的神秘和独特感。

  盖里的设计风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儿时的经历,从小在祖父的五金店里长大,常拿店里的木头和金属来搭建房子,盖里的爸爸擅长作画,妈妈热爱艺术,所以盖里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17岁时,跟随父母搬到美国加州,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白天开货车,晚上在夜校学习,最终考入南加州建筑学院,并拿到了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又前往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并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学习了一年的城市规划。

  1962年,盖里成立了FOG公司,开始设计具有独特造型的家具,Easy Edges瓦楞纸家具系列,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看得出也是极其流畅的曲线造型。

  1978年,盖里对自家小屋的改造设计,正式启动了他的建筑生涯。

  位于加州圣莫尼卡的私人住宅。

  之后陆续产出诸多代表作品,迪士尼音乐厅、路易威登艺术中心、魏斯曼艺术博物馆等遍布世界各地。1989年,他获得了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普利策克奖”。

  华特·迪士尼音乐厅

  拉斯维加斯脑健康研究中心

  有时盖里也玩玩跨界,不止做建筑,也设计产品和家具等,但无论从事哪个领域,他都一如既往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态度。

  盖里为法国葡萄酒品牌轩尼诗做的设计

  盖里设计的LV手提包

  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那种张扬奔放不受拘束。每一幢大楼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各的姿态,这使建筑从枯燥乏味的功能主义,提升到了追求建筑形态本身的美学价值与自由艺术性。

  纽约斯普鲁斯街8号大楼

  也许他的建筑仍会被说无意义,但是他让这世界变得有一点不一样,这疯狂的脑洞加上疯狂的坚持,是一般人所不能拥有的,向天才设计师瑞思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与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