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栀的咖啡馆“

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总会塞给我一毛钱,我飞奔着跑去村头的小卖部,买上1毛钱的红姜,便可以开心一整天;

高中毕业离家读大学,终于逃离父母的监视,偶尔跟同宿舍的姐妹出去吃顿小火锅K个歌,就幸福到飞起,觉得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大学毕业来到一线城市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终于可以买买买了,不禁高呼万岁:哇,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然鹅,再之后,买房结婚生子·······大部分人沿着这样的轨迹走下去,收入越来越多,资产越来越丰厚,却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的那种欢呼雀跃?这是为什么呢?

塔勒布说:普通人从30岁就开始衰老死亡了。

我们光溜溜来到这个世界,一开始一切都是新鲜好玩的,越长大,这个世界慢慢变得再熟悉不过,一般的刺激便再也无法激起我们的兴趣。我们吃过看过拥有过的越多,快乐的阀值便越来越高,实现的成本更是非线性急速上升。

一个在工地劳累了一天饥肠辘辘的民工,和一个久坐办公室、大腹便便、领着高薪的程序猿,想让他们开心一点,你说哪个更容易呢?

再看看现在层出不穷,频出新招的网红食品,满足的不过就是人们不断猎奇的心理。

我们不断的去追逐好吃好玩的东东········

用尽力气去获取高薪的工作、花园洋房、好看的另一半·····

到头来却发现:这些外物带来的愉悦感转瞬即逝。而我们,还是困在不快乐的牢笼。

种种数据表明:物质的丰裕、经济的发达跟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无正向相关性。

日韩富裕且和平,自杀率却远高于秘鲁、危地马拉等贫困而政局不稳定的国家。

美国经济全球领先,焦虑抑郁等各种精神疾病却越日益流行,精神类药物日趋滥用。在当今的美国,将近一半的成年人(46.4%)在其一生中会患有精神疾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在恶化:从2012年到2017年,严重抑郁症(MDE)患病率从12-17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从8.66%增加到13.01%。

哐 !哐!过去几百年,人类解决了饥荒、战争与贫困三大世纪难题,如今,如何变得快乐却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新议题。我们是继续沉迷于物欲,追求感官的狂欢,还是可以跳出来另辟蹊径?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我翻遍古代现代,国内国外,各大学科历史、哲学、人生、心理学、生物学、医学······ 所有研究幸福的书籍,整理了这份亲!测!有!效!的秘籍:

来来来,掏出小本本,准备记笔记啦!

事实上,关于人生苦痛这个深刻隽永的话题,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一位出身王室、衣食无忧的年青人,在目睹人间之疾苦后,抛弃一切,离家出走,用一生的禅修苦行悟出了离苦之道!他,便是佛陀。佛陀认为:人生来便是痛苦的,痛苦来自欲望,唯有放下欲望,才能达到永远的解脱!所谓无欲则无苦。

生命本就是苦难的一种形式,穷人因贫穷而痛苦,富人因富有而痛苦,名人因其名气而痛苦。最近退休的马爸爸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人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大家都笑了·~~~马老师,你这话能再假一点么?仔细想想,阿里做到这个规模,人家要付出多少心血?更别说阿里很多业务早已深切触碰到了某些垄断集团的利益,老马背后要承担多大的压力?就连现在的退休,也有其背后的深意。

人们不断的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然而无论获得多少成就,仍然无法满足。穷人想着要变富,有钱的想要变得更有钱,一套房的想着要有两套三套,生了一胎想要二胎三胎,就算真的有钱了、有名了,他们还是不满意,还是有无尽的烦恼与忧虑,无法从生老病死中解脱。至死,一切归零,如梦幻泡影般消失。既然所有事物皆暂时,何不放下苦苦追寻的执念和欲望,知足常乐?

学生时代,我们忙着应付考试,最终的目标只为能考个好大学。终于熬到高考结束,听从父母的意见稀里糊涂填了志愿,浑浑噩噩混完大学,又开始随波逐流找工作,哪个工资高,待遇好,不管自己喜不喜欢,擅不擅长,赶紧的,上!

工作后又明里暗里忙着攀比:XX家又买新房子啦!XX家老公荣升CEO了!那谁谁谁年纪轻轻就年薪百万了哩~~· 瞬间,焦虑指数直线上升,发际线又后移了几厘米·····

就这样,我们一路匆匆忙忙,迫不及待去迎合这个社会,却忘了自己是谁,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现在,是时候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问问自己:当我们在别人眼中是隐形人的时候,我们会去过怎样的生活?什么事情能让你不在乎他人的肯定赞扬或者批评否定?到底什么才是对你最重要的事情?赚钱?养娃?别人的认可?买买买?还是做自己?为了这一切,当前的痛苦和付出是否值得?

毕竟我们只拥有只此一次的短暂一生。

只有当你在任何领域不跟任何人攀比时,你才拥有真正的生活!

找到具有使命感的工作,达到心流状态

感觉现在的工作很痛苦,却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只能苦苦支撑?想想自己上一次废寝忘食的投入到某一件事情是什么时候吧,这件事情是否能给这个世界增加美好,给人类带来意义?

想到了么?这很可能就是你的天赋指引你要去做的事业。

什么?一件都没有,我就是一个对啥都不敢兴趣的死宅呀,那现在就开始尝试吧,大千世界,总有一件是属于你的,在达到人生的G点之前不要放弃好么?

把工作当作使命的人,期待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Ta们不会care升职加薪之类的利益得失,而是渴望通过工作,来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告别忙碌的生活,保持余闲

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自己比现在更富有一些的话,生活会更幸福。但事实上,除开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外,物质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大。真正有影响的是“时间财富”。

时间富有的人,有充足的时间去体味他正在经历的事,而不是一直追赶自己的影子,一直匆忙前进,承受压力。

很多深陷996泥潭的互联网同行们,白天工作晚上开会,下班了还不由自主惦记着第2天的计划,出国度个假,心却还留在在办公室······心灵一刻也得不到释放。于是越忙碌,越焦虑,大脑带宽就越窄,工作效率直线下降,导致更加忙碌,忙碌又进一步加深焦虑·····如此进入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为了你的心灵健康,请每天给自己的生活留点余闲、允许自己偶尔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吧。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陷入了对未来的焦虑当中:哎呀呀,以后年纪大了找不到工作肿么办,老了没钱咋整·········这种忧虑确实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担忧,则只会产生精神内耗,而无助于改变现实。

正确的做法是:针对这些担心,想想你现在可以做什么,then just do it, 做好眼下的事情,享受当下的美好,未来自然不会太差。

我们可怜的人类,无时无刻不被情绪掌控,那又如何破解呢?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由想法决定,所以要想改变情绪,先改变想法和认知。

比如投资小损失一笔钱,你是唉声叹气,抱怨自己瞎了狗眼呢?还是庆幸自己还好没有投入更多的钱,或者告诉自己:这次又学到经验了呢,虽然花了点学费,但是通过不断积累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赚到大钱,加油!

看看吧,同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想法是不是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心情?

很多社会心理学实验都已经证明:潜意识就是命运,是会自我实现的,所以请时刻给与自己积极的心里暗示,以“快乐”自律吧。积极乐观的自我解释风格不仅能让你心情愉悦,还能让你收获一个幸福&幸运的人生哦!

只要心中有忧虑,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你也不会快乐!

从今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吧!

P.S 文章写完,总觉着还有很多话要说, 因为这个话题涉及的点真的太多了,一篇文章根本不够写呀~~~大家如果有兴趣,下次我再写哈

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却越来越不幸福。收入越来越高,消费也跟着升级,好像多少钱都不够用。

如果一个人在大城市工作,所有的收入都在大城市花出去了,没有积累下任何的资产。那无论他的穿着多么光鲜、工作多么体面,他也是大城市里一个妥妥的工具人

因为你在这个城市工作,已经是在为这个城市做奉献了,但你两手空空地来,两手空空地走,不带走一丝云彩。

看上去挺诗意的,实际上可不就是青春全喂狗了吗?

很多人说大城市收入高,但支出也很高。可是,我们花钱的地方真的有这么多吗?归根结底,这全都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举个例子,20世纪最大的消费主义谎言也许就是钻石了。

大家都把钻石当作富贵的象征,好像在我们的印象中,上流阶层的人就应该马桶都是镶钻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钻石还成为了爱情的象征,求婚必须有钻戒。

可是,这玩意本质上是碳,而碳是整个地球最不缺的东西。钻石坚硬无比,很难切割,因此也不能拿来当货币,一点用都没有。

更过分的是,你以为钻石是物以稀为贵,产量一定非常少。恰恰相反,钻石的产量高得离谱,总产量能够供地球用上几千年。

你现在看到珠宝商口若悬河地说这东西有多难得,那是因为钻石产商垄断了市场,限量供给。

商家营销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他们把钻石包装成爱情与财富的象征,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红酒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一定听说过“82年的拉菲”吧。

拉菲本来就是法国红酒的代表之一。据说1982年的气候特别好,导致那会儿的葡萄质量非常好,所以酿出来的红酒是顶尖的红酒之一。

它的价格就这样上去了。有意思的是,82年的拉菲产量是20万瓶。然而,数据显示,82年的拉菲每年的销量都是20万瓶。

那请问大伙儿喝的到底是啥?没有人知道。估计也没有人能尝出来这是真是假,因为你以前喝过的“82年的拉菲”可能全都是假的。

在酒商的营销下,人们成功地认为越贵的酒越好喝,同时,酒也是名流人士的象征。

心理学家因此搞了一个实验,让志愿者喝两杯酒,然后说出哪杯酒更贵,结果只有53%的人答对了答案,扔硬币的概率也才50%呢。

人们必然是觉得哪杯好喝哪杯贵嘛,这就说明有一半人认为便宜的酒才是好喝的。

钻石、拉菲的大半价值都在商家给它编的故事上,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商品还会风靡全球。

英国文学评论家保罗·福塞尔这种原本糟糕的、人们不一定需要的东西包装成高大上的东西,吸引群众热捧的现象,叫做恶俗

他认为恶俗本质上跟人们想要实现阶层跃迁的欲望有关。中产阶层想要挤入上流阶层,底层阶层又想成为中产阶层,这就给了商家无限的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商品给你营造出你就是上流阶层的错觉。你要说没钱,没关系,有消费贷,我们借钱给你花。

比方说有一款男士内裤打出来的旗号是“社会精英穿的内裤”,还真的有人买。

很困惑对不对,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普通人和社会精英之间差的是一条内裤吗?

如果有人真的这样觉得,那他这个智力也别想什么社会精英了,先救救脑子吧。

恶俗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奢侈品广告,无数的“象征”。

恶俗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它具体体现在生活哪些方面,我们又有什么方法去识别恶俗?

今天能量书仓带来了《恶俗》的解读,认识恶俗,就是认识自己的虚荣,以及社会的虚荣。

作者保罗·福塞尔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的会员。在这本书中,他入骨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愚蠢,无情地揭露了这个商业诈骗时代最大的特点——恶俗,并剖析了恶俗的本质、根源和未来。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深刻地反思大众文化,摒弃消费主义。

4月初,看到那篇刷爆朋友圈的《不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骗鬼啦!》,将其转发到某旅行群后,与人展开辩论。为此,本人连夜翻译了一篇英文报道《隐藏在不丹幸福表象下的种族清洗 (The ethnic cleansing hidden behind Bhutan's happy face)》,随手贴在知乎上关于不丹的问答。后发现知乎用户@飞行的毛毯 对本文进行了全文转载,竟收获了几千个赞。实际上,最值得点赞的是西方记者,他们的职业素质令人敬佩。当初懒得翻译全文(为不丹写软文的那些媒体小编才有稿费拿哦),只完成了前半部分,现在把后半部分一并完成。

—————————————————————————————————————————

隐藏在不丹幸福表象下的种族清洗

自从它根据2006年发布的《国民幸福指数》被命名为亚洲最幸福的国家,世界第六幸福的国家以后,不丹的形象从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无人知晓的弹丸之地,一跃而成为提倡和平、友爱和幸福的旅游目的地——在七十年代,印度也向迷茫的嬉皮士许诺了同样的理念。

1974年,不丹仅有300名游客,而在2011年,64000人访问了不丹,不丹的旅游业风生水起。“在充满了腐败、种族冲突、文盲、污染、贫穷和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印度次大陆上,不丹的反战主义、家长式管理以及平均主义让它显得鹤立鸡群”,Orville Schell 在其《国民幸福指数》一文中赞道。

不丹经常被比作虚幻的“香格里拉”,以至于该国的官方旅游网站被称为“欢迎到香格里拉不丹”。热情洋溢的旅游报道忽视了不丹在过去20年间破坏了人权的国家认同感问题。

2007年,不丹由绝对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是值得怀疑的。不丹政府仅成立了两个政党,二者皆与不丹国王紧密相连。更麻烦的是,许多生活在不丹、占据不丹总人口40%的尼泊尔族不具有公民地位,因而没有投票权。

对于不丹境内的尼泊尔人来说,该国根本算不上是什么人间天堂。自从1990年代,他们受到了可怕的政治迫害,可他们的境遇却鲜为人知。在年,八万多尼泊尔族(自1800年代就开始生活在不丹的一部分洛沙姆帕族)被驱逐,并且被转移到了位于尼泊尔的难民营,他们从此不被允许返回不丹。不丹政府拒绝负责,反而选择大力推广本国的“国民幸福指数”。

在过去的15年,不丹难民的人数增至十万人,联合国难民署将其注意力从遣返难民,转为向美国等第三方国家转移难民。美国就接收了六万名不丹难民,在2007年,美国驻不丹使馆表示,担心毛派武装可能将心灰意冷的尼泊尔人组织起来造反,尤其是那些住在邻国尼泊尔难民营中的。

这些事件集中体现了过去几十年中竹巴人(北部不丹人)对洛沙姆帕族的不安全感,他们将对方视为人口上的侵略。“不丹甚至认为他们国家的存在受到了威胁”,不丹英文报纸《奎塞周报》的编辑写道。对于信奉印度教和基督教的少数民族,不丹当局剥夺了他们的公民权,强迫他们接受佛教的文化和宗教规范,并且使用肢体暴力和恐吓等手段驱逐属于尼泊尔族的人群。

Vidhyapati Mishra 是不丹通讯社的总编辑,他也是一名居住在尼泊尔的不丹记者,等待重新安置。Mishra 曾为《纽约时报》撰文,描述了洛沙姆帕族在1990年代初期所遭受的暴行,他和他的家庭被驱逐出不丹的故事。“我的父亲在一个狭小黑暗的牢房中被关押了91天”,Mishra回忆道。“他们将他用木头压在地上,用针刺他的手指头,给他喝尿而不是水……他们甚至在他的牢房里点燃干辣椒,让他感到呼吸难以忍受。他最终 同意签署了一份所谓的”自愿移民表“,并且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离开我们家已经居住了四代的祖国。

Mishra所经历过暴力、虐待和强制移民的类似报道也可在以下三个链接找到,它们由洛沙姆帕族难民以及大赦国际所记录。不丹政府并未否认人口的出走,但坚持这是出于”自愿的“,因而彻底否认了记录在案的践踏人权的多项指控。

作为一个和平干净的国家,不丹还是值得一看的。但如今将其上升到一个神话般的国度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这会免除不丹对此事的负责。”考虑到该国的人口较少,不丹人口流失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但它被国际社会所忽视了,因为国际社会要么对此漠不关心,要么被政府赞助的不丹作为一个宁静的佛教香格里拉的形象宣传所蒙蔽“,Mishra在其社论中指出。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思考不丹的平等和人权问题,香格里拉应该做它该做的事情——保持神秘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