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哪个女孩是长辈不待见的?

作为世情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葬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题材。在这部名著中,写了几类葬礼,像贾母、贾敬、秦可卿,死后的安葬,属大丧仪;像尤二姐、尤三姐,死后的安葬,则属小丧仪,因尤二姐、尤三姐是贾府中被排挤、不受待见的主子,自然葬仪仪式简单;像投井而死的金钏儿、拖出去焚化的晴雯等丫环,则死而无仪,草草料理了事。

就是贾母、贾敬、秦可卿,死后安葬的“大丧仪",也有明显的不同,透着玄外之音。

一、秦可卿之死:葬礼最隆重

秦可卿是宁国府贾珍的儿媳妇,贾蓉的妻子。她原本是秦业抱养的孤儿,因颜值高,才华出众,又有管理能力,嫁到贾府后,颇得上上下下喜欢,成为身份尊贵的“蓉大奶奶"。

奈何秦可卿非正常死亡,英年而去。这在《红楼梦》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很“意外"地导出:

贾链送林黛玉去扬州后,一夜,王熙凤正睡眼微蒙,恍惚间见秦可卿走来,便与之拉家常,秦可卿后来念了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王熙凤正欲问过明白,忽然“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王熙凤一下被惊醒,下人便传报“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就这样,秦可卿年纪轻轻“伸腿去了"。

秦可卿死后,宁国府为她办了一场隆重而又奢华的葬礼。

首先,公公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尽其所有安葬儿媳秦可卿。请了钦天监的阴阳司来选择日子,做了49天道场,有108位僧人超度亡灵;有99位全真道士设坛于天香楼,作了19日的解冤法事;有50位高僧、50位高道按“七"做了对坛。

其次,贾珍对杉木板不中意,听前来吊唁的薛蟠说,他木店里有一副万年不坏的檀木板,原系忠义王要的,因没有人买得起,还不曾用,便花了1000两银子购买,为儿媳秦可卿打造了一副上等棺材。

第三,秦可卿的丫环瑞珠触柱而亡,为之殉葬,宁国府便以孙女之礼入殓。小丫环宝珠以义女之名为秦可卿“摔丧驾灵"。

第四,贾珍向掌宫内监戴权捐了1000两银子,给原本是黉门监生的儿子贾蓉弄了个五品龙禁尉的职务,以便秦可卿的灵幡上更风光些。于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俱按五品职例榜书。

第五,送葬的队伍声势浩大,长达四华里,到处是人来人往、络绛不绝,四王八公等王公大臣悉数参加,大小轿子超过百辆,东西南北都设了“路祭",北静王还亲自参加“路祭"。

二、贾敬之死:葬礼很奇怪

贾敬是宁国府的爵位继承人,贾珍的父亲,后选择到郊外道观清修。

《红楼梦》对贾敬死后的安葬也写得声势浩大,不过逊色了许多。这在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是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但却比不上他的孙媳妇秦可卿死后葬礼的规格,透着玄机。

书中是这样写贾敬之死的:

平儿在榆荫堂设了酒席正“传花行令",尤氏带上佩凤偕鸾二妾过来游玩,热闹间,“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殡天了…"

原来爱修炼的贾敬吃丹砂坏了事,不治而逝。

就这样,进士出身的宁国府当家人贾敬很突然地“去了"。他死后的安葬,因儿子贾珍不在家,便由儿媳妇尤氏操办。

贾敬用的棺材,是按身份订制的板材,早年已经备下;而秦可卿,则是王爷品级才能配享的檀木。按理,用上等杉木的棺材即可入殓。

贾敬的葬礼根据皇上的旨意,按追受“五品之职"的礼数安葬:

“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门入都,恩赐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

为此,贾敬的葬礼,不能办得奢侈,其送殡规模,也远比不上秦可卿,还透着奇怪。

且不说王公大臣不能前来,要参加老太妃薨逊的“国丧"。贾母也没参加侄子的葬礼,只后来伤心欲绝,生了一场大病。儿子贾珍是听闻父亲殡天后才向皇帝告假后赶到。女儿惜春在贾府里根本没出门,没有参加父亲贾敬的葬礼。

三、贾母之死:葬礼好寒酸

贾母是贾府的“一家之主",按规制,她的辈份最高,葬礼应最为隆重。

然,贾母死后,不仅比不上秦可卿这个重孙媳妇,还比不上贾敬这个侄子。她的葬礼,好寒酸,简单了许多。

这在《红楼梦》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中描写得很细致:

年迈的贾母回光返照,向贾宝玉、贾兰、王熙凤说了些勉励的话,督促王熙凤抓紧送完《金刚经》,还责怪“最可恶的史丫头没良心,怎么总不来瞧我!"后,便牙关紧合,向满屋的人看了看,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

就这样,“一家之主"贾母寿终正寝,终年83岁。

但贾母之死,尽管也是“大丧仪"安葬规格,很显然一片冷清。

由于长子贾赦不在家,便由次子贾政统筹安排,王熙凤照内,贾链主外。

略显体面的是:贾母死后,“从荣府大门起至内宅门,扇扇大开,一色净白纸糊了;孝棚高起,大门前的牌楼立竖起……"

贾政迅速报了“丁忧",皇帝念及贾家功勋,贾母又是元妃贾元春的奶奶,便送来一千两银子,着礼部派人参加贾母的葬礼。

但具体到贾母的安葬时,已显悲切了。

王熙凤叫周瑞家的点开贾府花名册派差时,男仆不过21人,女仆只有19人,加上各房的丫头,也不过30多人。人手上明显不敷差遣了。

兼之贾府的用银短缺,“银两不凑手",很难周全以对,以致在供饭,派车等等细节上都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贾母的首席丫环鸳鸯力挺要为主子贾母风风光光体面地安葬,见刑王二夫人无动于衷,悲切地哭奠主子后,用汗巾套住自己的咽喉,上吊而死以身殉主。

但这依然改变不了贾母出殡时的冷清,只不过添了“各家的路祭"罢了。

四、贾府三次“大丧仪",透着不同的玄机

贾母、贾敬、秦可卿,都是贾府的主子,死后却是不同的安葬场面,这三次不同的“大丧仪",很显然,透着不同的玄机。

按例,贾母的葬礼应最隆重,贾敬次之,秦可卿再次之。但却被曹公反转过来,变成秦可卿的葬礼最隆重奢华,这是曹公不懂葬礼习俗,乱写吗?

曹公之所以这样写,着重以时间为序,环环紧扣,不吝笔墨地写出贾府不同的三次“大丧仪",有力地折射出贾府的“盛极而衰":

秦可卿死时,正是贾府处在鼎盛时期,兼之后来贾元春以贵妃的身份回娘家省亲,贾府为此还耗巨资专门修建了大观园。

自然,秦可卿这时候的葬礼必然是贾府尽其所能地组织。那时,贾府人丁兴旺,又不差钱,能够财大气粗地完成体面而又奢华的一次安葬,以彰显贾府“高门大户"的显赫地位。

还有,秦可卿的葬礼由公公贾珍亲自操办,贾珍与儿媳妇秦可卿还有说不清道不白的暖昧,贾珍为了掩饰心里的内疚,表达对秦可卿的认可,便不遗余力地奢华操办,焉能不体面风光?

贾敬的死,处在孙媳妇秦可卿死的后面,这时宁国府已显现衰落的迹象,兼之贾敬是追封的“五品之职",皇帝对其葬礼的规格定了调,又碰上老太妃过逝处在“国丧"期间,自然,贾敬的葬礼规模就比不上秦可卿了。

其次,贾敬的葬礼系儿媳妇尤氏操办,儿子贾珍参加“国丧"去了,听闻父亲殡天后才告假赶来处理父亲贾敬的后事。贾母对侄子贾敬原本淡薄,所以,贾敬的葬礼透着诸多奇怪,也就见怪不怪,无非是体现一下程序,喜好修炼的贾敬贾老爷死就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贾母之死则完全是贾府处在被抄家、已步入衰败的时候,尽管是能人王熙凤亲自操办,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已回天无力。兼之贾母的大儿子贾赦不在家,本身贾母对贾赦极不看好,大儿媳邢夫人自然是不出力,对贾母之死持冷淡态度。

虽说有王熙凤亲自操办,贾链与二儿媳王夫人帮衬,但儿子贾政不管事,贾府又刚被抄家,若招摇地大操大办,担心节外生枝,以致虽有心体面安葬贾母,奈何多受掣肘,难以照应。

更重要的是,这时的荣国府处在山穷水尽的边缘了,已没有足够的银两来支撑贾母风光安葬的一应开支。实力没有了,谈何体面,更不可能奢华!

负责贾母葬礼的主持人王熙凤,无奈强撑着,只能是“含悲忍泣",东拼西凑地操办,幸得丫环们帮助照应,总算寒酸地把贾母的葬礼落实下去。

就是这样,王熙凤也受了一肚子气,“血一口一口的吐个不住"。

从贾府这三次不同的“大丧仪",可见:

人啊,真的不宜得瑟!在生时风光,未必死后也能风光!所遇的时间不同,所处的条件不同,一切都有变数,一切都会不同。

文:李大奎(读史专栏作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周末,我的表姐给我打电话,哭哭啼啼的,长吁短叹,哭诉自己在婆家受了委屈,婆婆对她不待见,给她各种苦头吃。

我一边听,一边安慰她。

看在她情绪低落的份上,我不想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表姐之所以有今天,全在我的预料之内。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从表姐的性格上说起,其次是她的家教问题,造成了她今天逆来顺受,懦弱的性格,只能任由婆婆拿捏。

表姐性格温和,没有个性,这倒不是什么坏事,坏就坏在,她不分是非,不懂辩驳,不懂反抗,只要是长辈说的,她都认为是对的,是为她好,是在教育她。

比如,家里来了亲戚,那些三姑六婆就跟她说,女孩子别读那么多书,将来还不是要嫁人的,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要是有点主见的女孩,听到这话肯定要辩驳一二,可是我这个表姐啊,估计是榆木脑袋,竟然听信了,觉得女孩读书,没有用处。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另外说到家教上,表姐的妈妈非常重男轻女,从小哥哥没干过一丁点家务活,全是表姐干的。表姐的妈妈从小给她灌输,女孩子,现在不学会做家务,将来去到婆家,是会被婆婆教训的。

表姐很害怕将来结婚了,会被婆婆管教,所以现在很努力地学着做家务,长期以往,也养成了逆来顺受,顺从长辈的性格。

这不,刚结婚一个月,就被婆婆管得死死的,大气不敢喘一声。好不容易熬到生了儿子,以为母凭子贵,可是婆婆压根不把她放在眼里,照旧让她一边带娃一边做家务,还要做一家6,7口人的饭菜,累得都不消说。

这才跟我倾诉吐槽来了。

总结表姐的遭遇,她的婆婆确实对她不太好,可是,表姐自己也有原因啊,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假如你不是软柿子,别人又怎么会去捏一个硬石头呢?

做情感工作这几年,看过不少网友的倾诉,也见识了身边一些婚姻过得幸福的女人,总结起来,想要在婆家过得好,地位高,婆婆不刁难你,都要学会避免吃这“三个方面”的亏。

1.一味忍让,不仅没有缓解矛盾,反而愈演愈烈

表姐自嫁入婆家,就成了免费保姆,被婆婆呼来唤去,做这做那。如果是自己的分内事,那也无可厚非,更过分的是什么。侄子拉了粑粑的衣服,婆婆不洗,非要让表姐去洗,还说你是长嫂,长嫂如母,你就应该承担起这个母亲的责任。

表姐无奈,不敢反抗,又委屈屈地将侄子的脏衣服洗了。大冬天的,没有热水,只能用冷水洗,双手都冻得通红。

我说她,难道你不会提出意见吗?你不洗,难道你婆婆还能把你怎么样?

表姐这个没出息的说,不想伤了婆媳和气,看在她是老人的份上,忍让她。

清楚了吗?当你越对不合理要求忍让的时候,那个对你施压的人,就会越来越强势,越来越觉得使唤你是心安理得的事情。

2.亮出底线,不再逆来顺受,婆婆不再施压

我一个闺蜜就不这样了,同样嫁到婆家,也是家里有两兄弟的,但是她就聪明多了。

婆婆也想给她下马威,树立自己的威信,吩咐闺蜜帮小侄女洗澡。闺蜜说:“婆婆,第一,孩子不是我生的;

第三,小婶子是将孩子交给你带的,当初也是你抢着要带她的孩子,不愿带我的,照顾她是你的责任,嫌累,找她抱怨去啊;

第四,我也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忙不过来。我可以帮你一次,是看在我们是一家人的情分上,但不代表我就可以让你呼来唤去,我不是你的丫鬟,也不代表我永远都愿意帮你。”

说完这番话,婆婆知道闺蜜是个不好惹的主,再也没敢将自己的事情强压给闺蜜去做了。这一关,闺蜜的地位就巩固了。对于从来没把你当一家人看待的婆婆,你也没必要过于忍辱负重。

1.热脸贴冷屁股,自讨没趣

表姐从小被教育得要孝顺父母,孝顺公婆,不许忤逆长辈。凡是父母长辈说的,做子女的不可顶嘴,顶嘴了就是不孝,没家教。

嫁到婆家以后,表姐的婆婆刚开始不知道她性格这么软,说了几句过分的话,表姐都没意见。从此,表姐的婆婆就开始放下戒备了。

要求表姐给婆婆端茶,洗澡拿拖鞋,生病了床前床后的伺候。表姐事事孝顺公婆,当作亲生父母那样看待,这倒是好事,至少,双方能和睦相处,少惹矛盾。

可问题就在于,表姐把公婆当爸妈看待,可婆婆却从未把她当女儿。吃饭的时候,表姐还在厨房里忙活,公婆和丈夫就已经先开吃,不等她了,连喊一声“吃饭”都没有。

好吃的菜,他们先吃了,都没留给表姐吃。表姐生完孩子,还在哺乳期,每晚都要照顾孩子,半夜三更起来喂奶,都没有整觉好睡。早上稍微起来晚了一点,都没早餐吃。婆婆做好早餐,给老公和儿子吃完,留下一锅脏碗筷等着表姐洗。

刚开始,表姐忍了,虽然心里不痛快,可是也没发作,于是就没人顾及她的感受了。

因为你太好脾气所以别人不拿你当回事。

2.“我给的生活费,还不给我留饭菜,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我另外一个同事就不这样了。坐月子期间,连孩子都没抱过,说累,要好好休息。全程婆婆带娃,照顾。

哺乳期间,晚上没睡好,早上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要是谁敢有意见,她就怒怼谁:“我一个晚上都在带孩子,三更半夜起来喂奶,连补个觉都有意见?谁有意见,我把孩子给谁带着睡!”

婆婆一听,泄了气,不敢作声。

有几次婆婆没做同事的早餐,起来没得吃,同事生气:“我到底是不是这一家的人,是的话,凭什么我给的生活费,却没留我的饭菜!”

婆婆一听,知道是在指桑骂槐,再也不敢不做她的早餐,不留她的饭菜了。

婆媳关系,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当然,假如婆婆对你很好,而你胡搅蛮缠,那就是你的不是的。可问题是,婆婆明明对你不好,你还要用热脸去贴她的冷屁股,你是有多不堪呢?

1.遇见偏心婆婆,不敢声张讨公道

表姐的老公有个弟弟,从小老公就不受父母宠爱,反而弟弟就像个宝贝仔一样宠着。

婆婆偏爱小叔子,因而爱屋及乌,对小婶子也好得不行。明明生的都是儿子,小婶子就能吃好吃好喝得伺候,而表姐却只能让妈妈来照顾月子。

小婶子没给孩子洗过一次澡,洗过一次衣服,而表姐出完月子,就要操持起孩子的一切。

一母同胞兄弟,当妈的却偏心到这个程度,一碗水端不平。

表姐脾气好,只能忍着,总觉得,别人不帮我,我就自己干,又不会真的累死。长期下来,婆婆就忽略表姐的感受。因为在她看来,反正表姐也不会有意见,不会反抗。

2. “遇到不公平,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我一个读者M姐也有过类似经历,她说,遇到不公平,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当初她嫁进两兄弟家庭的时候,也遭受婆婆的偏心,她大嫂当初结婚要了10万彩礼,全家当宝贝一样宠着。而她结婚,因为家乡没有要高彩礼的习惯,只给了爸妈2万块钱,婆家就像对待便宜捡来的货物一样。想给脸色就给脸色,想不帮她照顾孩子,就不照顾。

有一次,M姐要出门办事,不方便带着孩子,回来比较晚,将孩子托付给婆婆照顾。

刚好晚饭的时候回来,看见婆婆在喂自己的孩子和侄子,可是两个人的粥完全不一样。

侄子的碗里是肉粥,而她的孩子碗里是白粥,还得自己吃,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弄得到处都是。

M姐看不过,就问婆婆:“为什么,侄子吃的是肉粥,而我儿子只能吃白粥,难道你大孙子才是你亲生孙子,小孙子就是捡来的吗?”

婆婆被问得尴尬,连忙掩饰:“额,刚好肉粥吃完了,不够吃,我才煮了白粥给老二吃,没别的意思。”

“是吗?”M姐不信,径直走到厨房里去看,明明锅里还有热腾腾的肉粥,而白粥却是早上吃剩下的。

M姐看得火冒三丈,拿着锅就冲出去:“婆婆,你当我眼瞎,还是你眼瞎,没看见这一锅是什么吗?同样是你的孙子,同样是你儿子生的种,你凭什么偏心眼到这种程度!

好啊,你做这种事情,不怕别人笑话,我就让全村的人来评评理,看看有没有像你这样当婆婆,当奶奶的!”

说完,M姐就准备拿着锅出门去大喊,叫左邻右舍来评理。

婆婆一看,这多丢面子啊,赶紧向小媳妇认错:“我错了,还不行吗?”

从此以后,婆婆再也不敢偏心,对M姐的孩子一视同仁,对M姐这个媳妇,态度也好了许多。

遇到婆媳矛盾,不要怕,关键是要看你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处理。假如你一味退缩,一味忍让,那,不好意思,对方就会认为你很好对付。

如果你遇到不公,有理有据,摆出自己的原则,挑明自己的想法,期望达到一个怎么样的结果,有什么话摊开来讲,争取求同存异,那么,我相信,没有处不好的婆媳。

打开新浪新闻 看更多视频内容

《红楼梦》中惜春作为贾母的孙女却不受到待见,原因是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辈送晚辈女孩礼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