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是为了什么而清贫?

1、钱伟长:紧跟时代,终身学习

我国著名的“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他曾说:“不要以为年纪大了就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后。”可见,年龄并不是学习的拦路虎,学与不学只在想与不想之间。学习伴随终生,学习能让我们增长知识、提高本领,紧跟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学习并无止境,我们终身都需要学习。


杭州有一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乞丐或拾荒者进去阅览。图书馆的唯一要求是让他们把手洗干净。有人不能忍受,找到馆长诸树青,说允许他们进入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而他回答道:“我无法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梁漱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梁培宽,一个梁培恕。“宽恕”暗含,足见用心良苦。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很少能见到有关“宽恕”的文化。打开电视调到电视剧频道,用不了五分钟你就会听到“我要报仇”。真正想改变社会的人,他们的心目中没有敌人,只有努力想救济的人。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进驻抖音平台,开设了“朱德庸60秒画桌”栏目,每天花60秒时间,画一幅漫画给广大粉丝看。他说:“如果世界没有光,我们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点亮一盏灯,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点亮一盏灯,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


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致力于科学和民主。在一篇非议中,他能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对人才的任用和选拔,他能不拘一格。胡适先生留学归来,并无时间经验,他却大胆尝试,立即聘用;梁漱渂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仅凭一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究云决疑论》,便被蔡先生认定是“一家之言”,甚至被破格录用为北大教师。

试想,如果没有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何来胡适在学术界的发展?如果没有蔡元培的大器识人,何来梁漱渂的大哲学家之成就?伯乐相马,良才知遇。正是蔡元培先生的器量与魄力,成就了古今中外一段佳话。


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他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了极限人生。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他都书写得如此精彩。

勇敢忠诚,在战场上能豁上命去打仗;顽强不屈,从零开始苦练各种生活能力;责任担当,勇于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坚韧不拔,创作期间先后翻烂了4本字典……虽历经百般磨难,但朱彦夫从未向命运低头。回顾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令人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极限人生”、践行着“初心使命”,完成了战友们没能完成的任务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 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7、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算是米粒般微小的苔花,也要像牡丹一样肆意绽放。哪怕是渺小平凡的普通人,只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也定能完成目标,绽放光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29载,辛勤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绣出了幸福花,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夫妇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一只手、一双脚”,“互为手足”的29年中,他们相濡以沫养育一对儿女成长,敢闯敢干实现了脱贫致富。


愿以寸心报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的杨振宁,精心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别人的心理。平凡造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他们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之力,让时代强音响彻中华大地。

杨振宁,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科教事业,为国家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物理学家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同时资助中国学子和学者赴美深造,还在80多岁高龄为清华学生亲自授课,用50年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与邓稼先先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郑重约定.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榜样。香港主播陈贝儿用脚丈量了脱贫地区的每一寸土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扶贫故事”,她不平凡的爱国之路,带领全世界见证中国的强盛,再平凡的事业,只要砥砺前进,也能闯出广阔天地,在平凡的底色上绘出靓丽新彩。

针对许多西方媒体质疑中国脱贫成功实践,生于繁华都市的陈贝儿带领团队拍摄了一部反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的纪录片《无穷之路》。攀爬天梯上悬崖村,克服恐惧体验过江溜索,为了这部纪录片,陈贝儿可谓付出极多,这才有了《无穷之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从陈贝儿身上,既能看到爱国的风采,也能感受到行动的力量。

陈贝儿,带着团队,一路上,挺进天涯海角的热带雨林,跋涉川藏高原,奔波在戈壁沙漠,在润物无声中向世界讲述人间奇迹。

香港媒体人陈贝儿,从海岛热带雨林到大西北戈壁沙漠,把内地扶贫故事呈现在世人眼前,她的《无穷之路》,也是一条通往美丽中国的无“穷”之路。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1)在无声世界吹响奋斗号角,绽放最美人生

奋斗的生命最美丽,最值得自豪。江梦南在父母坚持不懈的帮助下,突破了无声世界的束缚,感受到了奋斗的意义,品尝到了甜美的回报,树立起悬壶济世的人生目标。“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江梦南的其中一段颁奖词,完美诠释了她的奋斗精神,给予她高度评价和慷慨祝福。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半岁失聪、学习唇语与人交流、从小异地求学;坚持学医理想、考上重本、上清华读博……江梦南开启了人生的“困难模式”,靠着数倍于同龄人的努力,一路“升级打怪”,历经无数坎坷,克服重重困难,向着梦想不断前行。她以无比坚韧的顽强拼搏精神,书写出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篇章,每一位了解过她的故事的人,都为之深深感动。

人生虽无常,学业无止境,从小失聪、却依靠读唇语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的湖南女孩江梦南,以对梦想无止境的追求实现人生逆袭,就像是一朵迟开的鲜花,怒放在世人眼前,美丽而芬芳。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从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他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选择用生命、用最炽热纯净的初心,为身后的亿万“亲人”,挺立成英雄的模样。36岁,正是书写灿烂人生的年龄。陈陆奋不顾身搜救困难群众,书写了人生最美的华章。生命有涯,价值无限。崇敬抗洪英雄陈陆,他用生命陈述人民安全的故事,用行动筑造洪水中的安全陆地。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12、白晶莹——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一根丝线,一头牵着万千百姓致富生计,一头连着千百年文化传承。她用纤纤巧手,靠着针尖功夫,穿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好政策,更带领农牧民姐妹“绣”出花一样的幸福生活。她就是“草原绣娘”白晶莹。


13、李延年:居功不自傲,谱写英雄赞歌

(1)斗志不减——保家卫国,舍生忘死。

“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李延年戎马一生,参加大小战斗20多次,每一次都带着以身许国的信念。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延年率领的某营七连奉命对失守的346.6高地进行反击。弹尽粮绝时,李延年和各革命志士靠着缴获敌方的装备抵抗一次次攻势,最绝望时他说:“等我们子弹打完了,手榴弹投完了,如果敌军还不退,我们就拿着最后一颗手榴弹,冲进敌群”。他逆势坚守,无畏冲锋,只因心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

(2)初心不改——铭记英雄

《纪念死者》中写道:“他们贤愚不同,死的方式也不一样,但死后他们已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融化为伟大的无语的一群”,英雄无语,但需铭记。在保卫346.6高地的血火战斗中,李延年认认真真、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每一位战士的付出。“我们决不能让烈士默默无闻” 是李延年坚守的信条,对英雄最好的告慰,就是像英烈那样坚守,像英烈那样奋斗,去赢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荣光。

(3)本色不变——甘于平淡,无私奉献

李延年把自己在枪林弹雨中获得的各类奖章证书,捐献给了博物馆、军史馆。“作为一名军人,在战场上要惊天动地,走下战场要甘于平淡。”李延年说,“我这辈子就想当一个能打胜仗的好兵,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祖国。”


14、屠呦呦:为中医药创新寻找途径

屠呦呦因在青蒿素上的开创性研究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自然科学家。屠呦呦中国首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年过八旬的屠呦呦,凭借"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迎来"迟到的荣誉"。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领导课题组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民间方药入手,历经380多次失败,于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1)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青蒿素是传统处方下的现代药物,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

(2)科学没有捷径,探求要有毅力。

经历190多次失败,终于获得成功,屠呦呦的探索经历再一次说明,科学无捷径可走,凡事不可一蹴而就,没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收获成功。她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3)要耐得住寂寞,须守得住清贫。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有可能成就不朽的事业。屠呦呦获诺奖,为国争光,国人欢欣鼓舞,但人们并不知晓,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均未当选。


(1)对叶嘉莹先生而言,诗词并不只是爱好、是慰籍,更是理想、是信仰。所以她用尽一生研究古典诗词,更希望在自己亲身体会到了古典诗词美好、高洁的世界后,能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目的”。

(2)踏遍坎坷尝苦辛,未应磨染是诗心。

叶先生诗心早慧,但却一世多艰,遍尝生死不能相见、故土不能相还的寥心荼苦。是诗歌,如日月光华,照亮了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渡她走过生命的长河。在故土沦陷之时,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国败之哀;在女儿遭遇意外的时刻,她用“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书写锥心之痛;漂泊海外时,她解杜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以浇胸中思乡块垒;面对并不美满的婚姻,她引王安石诗句“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与自己和解、也宽容丈夫…… 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温润沉静、坚韧持守。

(3)她坚守讲台70载,“阐说精妙,启发无穷”,留下“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佳话;她启发普通人品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告诉他们判断诗词好坏的标准,引领读者体味“兴发感动”的力量…… 正是不遗余力地做古典诗词的“摆渡人”,让叶嘉莹先生成为无数人通往诗歌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从全县第一到剑桥硕士:他以无臂之姿走出“有翼人生”

近日,一则失去双臂少年考上剑桥大学硕士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的少年就是当年全县的高考状元杨孟衡。杨孟衡在中山大学毕业后,于2016年被剑桥大学录取,主修教育学硕士,毕业后成立了“孟衡学习社”。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很多人知道杨孟衡,或许是从他全县第一的高考成绩开始。失去双臂的他,用脚写字,从高一的年级第十七到高三的全县第一,他在比别人矮30厘米的桌子上,实现人生逆转,顺利考入中山大学。

失去双臂使他的身体残疾,却更激发了他对人生不服输的斗志。对他来讲,人生的赛道或许会改变,但前进的方向从来不变。他一路成长的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一种不妥协、不气馁、不服输的人生韧劲。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他为自己在单向的人生历程中创造了多种可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了别样的风景。

今天,他的视频走红,他的故事刷屏,因为他是身残志坚的学霸,因为他完成了人生逆袭,更因为我们自己心中依然有一团火,渴望如杨孟衡一般,活出生活的精彩、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那么,就让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保持奔跑的“模样”,不要怨天尤人,拒绝躺平,用不认命跨越命运窄门,用奋斗奏响人生乐章,书写无悔人生。


17、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70多年前,“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带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消息传到美国,朱光亚决心回到祖国,并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在他的号召下,先后有52名留学生在公开信上签了字。

这些科学家回国后,在不同领域为国家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9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强盛,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放弃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1945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当局采取摸底的方式对郭永怀进行调查,他在调查表上毅然写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结果,他被列为禁止离开美国的对象。后来,为了消除美国当局的怀疑,早日归国,他不惜烧掉10年积累的厚厚讲义和未公开发表的手稿。这些手稿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有的几近成书,全都付之一炬。

郭永怀的夫人李佩为此感到无比惋惜,郭永怀却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1956年,美国当局放宽了管制,他们经由日本,回到了阔别16年的中国。

近期,电视剧《功勋》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功勋》以现代性的生动写实手法把李延年、于敏、张富清、屠呦呦、申纪兰、黄旭华、袁隆平等功勋前辈的奋斗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现到了电视机荧幕上,让人们深入了解功勋前辈的奋斗历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社会高速发展,人心愈发浮躁的今天,再次使人体会到甘于奉献、不求回报、艰苦奋斗、踏实诚恳精神的可贵,进一步让人认识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我们要向功勋前辈学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毛主席曾经在革命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时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电视剧中功勋前辈的精神就是“两个务必”的生动体现。张富清同志在革命战争中付出了无数心血,表现突出,满载军功荣誉,他不邀功、不自傲、不沉迷于享受,反而向党组织申请去湖北的边远地区从事粮食管理工作,带头支援落后地区。张富清老前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组织安排!”他言行一致,用亲身行动带领老乡修水渠、种粮食,为湖北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自己却甘于清贫,过着普通的生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少部分党员干部开始出现思想消极、精神懈怠、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进而导致少部分党组织软弱无力、纪律涣散,对党风政风造成了极大影响。在张富清同志的事迹被发掘后,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党员干部应该向张富清前辈学习,积极奉献、弘扬奋斗精神,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样才能对抗精神懈怠、思想消极等不良之风。

我们要向功勋前辈学习爱岗敬业、苦于钻研的精神。氢弹之父于敏,在理论一片空白,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科研资源短缺,与家人隔离的情况下,凭借草稿纸和算盘珠子,发挥集体优势,群策群力成功算出了氢弹的模型。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畏难情绪,不敢啃硬骨头,不愿意研究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对难题一拖再拖视而不见。党员干部应该学习于敏同志的精神,扎根于岗位,勤于钻研,不因为客观条件的复杂就放弃努力的步伐,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在深水区中破浪前行。

平凡造就伟大,没有功勋模范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功勋人物学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贡献祖国日新月异的大局。

六盘水市残疾人联合会 施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先生退兵阅读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