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务工工作地点可以选择的吗?财经务工工作地点可以选择吗?

最近对农民的收入来源问题颇有兴趣。农民的收入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

对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搞不太清楚是应该算入工资性收入,还是算入转移性收入。

一般可能会认为属于工资性收入。

但是,考虑农民工若长期在外面定居,其打工获得的收入邮寄回家。那么这时的收入应该算转移收入更合理。

请对这个比较清楚的高人发表一下意见把。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山东省的领导们假日无休,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6月27日上午,山东省召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视频会议,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并讲话。刘家义强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治理、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检视,坚持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精准发展,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刘家义要求,要在全省范围对优化村庄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作开展“回头看”。各市、县要迅速行动起来,对本辖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对存在的问题即知即改、边查边改,确保按期整改到位。

各市县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回头看”,那看什么、查什么、改什么?当然是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已经拆迁尚未搬入新居的,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让群众早日入住。

二是对正在实施的,要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把政策讲清楚,取得一致共识。

三是对正在实施但群众意见较大的、正在研究准备实施的、以及已经研究尚未实施的,先一律暂停,进行重新甄别。

刘家义强调,优化村庄布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要把好事办好,决不能把民心工程搞成“民怨工程”。对强行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近期,山东“合村并居”引发社会关注和争议,省委书记的讲话算是正面回应。

“合村并居”,主要是拆除原有村庄的村居,选址规划建设楼房式社区。山东省代省长李干杰日前在调研中指出,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搬不搬、建不建,群众说了算,不能强迫命令,不能增加群众负担。

建设农村社区容易,拆迁搬新居也不难,但那些原有的村落一旦拆掉,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这项工作要慎之又慎,对于群众意见较大的项目和准备实施项目先一律暂停,进行重新甄别非常有必要。

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为乡亲们造福

美丽乡村建设,发端于浙江。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部署实施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就是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这一工程使浙江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

麻辣姐的一位同事,曾多次报道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特别是对是宁海县桑洲镇南岭村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宁海,是浙江的一个山区县。而宁海县桑洲镇南岭村,就躲在层层叠叠的大山褶皱里。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南岭被确定为示范村。

南岭村村子不大,300来户人家东一户西一户,倚山就岭逶迤在莽莽苍苍的林海里。 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2002年统计,全村常住人口已不足百人,其中95%是老弱妇幼。南岭沦为不折不扣的“空心村”。

南岭人抓住纳入“示范村”这一难得机遇,让村容村貌来了个脱胎换骨:拆除危旧房3000平方米,硬化道路3000平方米,建设排水设施1000余米,村庄及庭院绿化2500平方米,拆除露天粪坑220座,新建公厕6座。

曾经的南岭村街巷泥泞不堪,动物粪便随处可见,让人踩不下脚;经过整治房舍村巷焕然一新,农家院里姹紫嫣红。

村庄整治,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村民们在一块块梯田上撒播了油菜籽,春阳下明晃晃的油菜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趁机办起了“油菜花节”,一家家挣得盆满钵满。

再接再厉,南岭人根据四时节令的变化,办起了“荷花节”“桂花节”“梅花节”……“宁台古道依山斜,啼鸟声声雾似纱。横路老藤花烂缦,瀑飞峡谷水哗哗。级级梯田叠叠花,流金溢彩染彩霞……”南岭人将这样的美景,再度呈现在世人眼前。

以花为媒,南岭村把旅游产业链往长里抻,建成了南山文化广场、谷神广场、彩色水稻景观、观景平台、8公里游步道等一批项目,景区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游客数量年年增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岭的朵朵鲜花、片片好茶飘进农民荷包,变成了真金白银!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激活了沉睡的山村。随着村庄越变越美,原先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归。2018年,全村常住人口已达200多人,增加了近一倍。

淳安县枫树岭镇的下姜村,也是躲在大山褶皱里的一个偏僻山村。这些年来,下姜村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山清水秀、翠竹掩映、街道整洁;绿色农业、观光旅游、民宿产业不断发展,实现了精准脱贫,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浙江,这样的美丽乡村比比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给乡亲们造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搬不搬、建不建群众说了算

从2003年浙江率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整整过去了10年。可见建设美丽乡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

从浙江的经验看,建设美丽乡村要“以人为本、以美为形、以业为基”,核心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村庄环境整治的重点,包括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

村里的街巷安上路灯,水泥路、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村旁的小河清澈流淌,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这样的美丽乡村,看着养眼住着舒心,连城里人都羡慕,农民喜欢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反对?

在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浙江的这条经验特别重要!前面提到的南岭村就是一个不足百人、95%是老弱妇幼的“空心村”,但这个偏僻山村并没有被撤并,而是真正做到了美丽宜居、经济发展,农民从中受益。

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小村庄、“空心村”不符合集约理念,应当进行搬迁撤并;村民居住分散,一家一户独门独院,铺设下水道、安装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成本高不经济,也不符合集约理念,所以要拆平房建楼房;建两三层小楼还不够集约,应当建7层甚至11层的小高层楼房。

不知一些地方政府是否算过账,按照这样的集约化设想,需要多少村子搬迁?需要拆多少房子,需要建多少高楼?如果一个县的1/3村庄都要撤并搬迁,这算不算大拆大建?按照这样的思路,土地和生活设施确实更经济更集约,但农民的获得感如何?

设身处地替农民想想,拆掉老宅、离开熟悉的村庄,搬进另外一个村子的楼房,这是多么大的生活改变!比如,六七层的楼房没有电梯,居住在高层老人爬不动楼梯咋办?没有了院子生活空间变小,农机具放哪里、打下的粮食放哪里?

还有,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人成了种地的“主力军”。原来地就在家门口,老人们种地还方便。现在搬离了村子,每天要走好远的路回村里去种地怎么吃得消?

搬迁带来这么多的难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农民就可能更倾向原地不动,不愿意搬迁上楼。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就不能强迫命令,不能增加群众负担,搬不搬、建不建群众说了算。

民心工程,就是老百姓打心眼里赞成,并积极参与从中受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不是平地起高楼,更不是大拆大建。集约化不能损害乡村的美丽,哪些村庄需要聚集发展,哪些适合旧村改造,哪些属于古村保护,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真正让农民生活改善得到更多实惠。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未来,更关乎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怎么破解?如何加快“随迁娃”的心理融入?一系列问题,考验着我们的社会治理能力。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东莞两地的成功经验,分享给读者。

  上海市青浦工业园区

  香花桥幼儿园里欢乐多

  “今天是2020年1月7日,最高温度22℃,最低温度3℃。今天有雨,记得带伞,早晚温差大,要注意添减衣物!”一大早,手里拿着自制的“天气预报单”站在幼儿园大2班全班小朋友面前播报天气的刘雯惠不慌不忙,说得清楚流畅,带着点自豪。“这是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上网查的,有些字不会写,妈妈写了让我背下来。”小雯惠说。

  香花桥幼儿园是一所普通公办园,在上海市郊的青浦工业园区内,共有8个班、200多名幼儿,95%以上的孩子都来自外来务工者家庭,而且天南地北地域广泛。论硬件,和上海许多幼儿园相比,这里有点“简陋”,却很别致有趣: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废旧橡胶轮胎,俨然是户外大型玩具中的“主力”,可供孩子们随意堆叠、钻爬、滚动;一方简易的“竹竿阵”能让孩子们灵活地钻来绕去追逐嬉戏,还能自由地改变竹竿扦插的位置;楼内地面画上大小格子,随处都可以“跳房子”;走廊和教室的墙面与孩子视线齐平的高度上,满满当当,几乎都是关于各种社会规则、自然生态、个人生活习惯的介绍与提醒,当然,用的都是图画和简单明了的几个字,更多则是孩子们花花绿绿的主题画、亲子共查资料拼贴或绘制的“调查探究”成果……

  “我们的学前教育课程分成共同性课程和特色活动两部分。共同性课程和其他幼儿园一样,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会结合在园孩子来自不同省份、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突出‘接纳+融入’和习惯养成教育。”园长朱琦介绍,这些要求非常具体,比如从六步法洗手、洗脸后抹香香、每天3次漱口,到要求小朋友们轮流带一小包纸巾共同使用,自己叠衣服、整理玩具、擦汗垫毛巾等等,从细微处“塑造”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开展的共同课程里,有“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香花桥幼儿园设计了简单的调查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再由每个孩子当“小导游”,向同伴介绍自己老家的风景、特产、风俗。幼儿园还组织孩子参观邻近的上海著名水乡朱家角镇。幼儿园的一些日程安排上,也很见心思。比如,为了方便一些下班时间不稳定又未必有老人帮忙的家长能安全、便利地接到孩子,他们专门制作了接送挂牌,可在大门口扫码识别,家长如果委托他人,就要凭牌对号,才能接走孩子。从3点半开始,多数孩子陆续离园,剩下的孩子混合成一个晚托班,大带小,看绘本、讲故事、做游戏。

  “我们的孩子大多不会报什么兴趣班,但他们朴实、聪明,运动能力强,更能适应环境。要放大他们的优点,通过情景表演锻炼表达力,让他们在交往中更有自信。”中2班班主任卢丽萍说,老师们甚至还会通过绘本讲故事,教给孩子们如何防性侵。

  来自江苏宿迁的吴亚,女儿在这里读中班。她介绍,孩子的保育费加上早午两餐饭的伙食费,每月缴费400多元,比老家的幼儿园还便宜;在园孩子享受上海的居民基本医保,有政府出资的“六一”幼儿健康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还和本地孩子一样参保“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幼儿园有膳食委员会,可以代表家长监督学校的伙食质量,每周配菜、点心、水果都会在公众号里发布,老师还会提醒家长,孩子中午吃过的菜,晚上家里不要重复。

  来自山西的樊华,更看重的是“上海的教育理念先进”。“这里不是填鸭式教孩子写字、学数学,而是重视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培养。”他说。

  “我们以前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乱穿马路,现在孩子都会提醒,让我脸红,慢慢就改了。孩子超喜欢幼儿园。每回放假第二天就开始想来上学了!”吴亚说。

  “我现在最关心就是中高考政策,一方面自己努力,通过积分办理长期居住证,另一方面希望政策调整,能让孩子在上海升学继续接受教育。”有两个孩子的樊华说。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

  家长踏实,孩子自信

  五年级学生周宇涵拿着毛笔,对照投影屏幕上的字帖,一笔一画地写着隶书,沉肩坠肘,神情专注。教室外迎接新年的喧闹节日气氛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她的身后还有低年级的七八个学生在练习硬笔书法,辅导老师放轻脚步来回观看、小声指导。

  “认认真真写字,踏踏实实做人”是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石步小学开展书法特色教育的宗旨。“校内随迁人员子女占到70%左右,学校坚持‘良好习惯领航人生’的办学理念,将习惯教育与写字教育融合起来,学生们都很喜欢。”陈耀彭校长介绍说。

  一看,二描,三写,四评——毛笔和硬笔书法课程已经在石步小学全面展开。一、二年级写硬笔字,三至六年级写毛笔字。每天下午2点15分的“写字一刻钟”,每月一次学生书法作品展,每年一次的全校书法比赛,学生们参训、参赛的积极性都很高。“写大字”在校内蔚然成风。

  “书法教育能够让孩子提高注意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接受审美训练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让有书法兴趣的孩子获得自信,实现自我激励。”周宇涵的班主任汪明霞老师说,班上的孩子大多是随迁人员子女,班里有个小男孩,家里开24小时营业超市,父母日夜倒班,完全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迷上了电子游戏,成绩也不太好,父母很头疼。三年级参加书法兴趣班后,他表现很好,写的字成了同学们的榜样,一下子有了自信心,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

  在东莞务工的余亚玲,全家户口都在老家,听说石步小学有书法班,把两个孩子都送到这里读书。“城里孩子花大价钱上各种兴趣班,现在我的娃也能在这里写书法了。之前我还担心这种出了名的学校不好进,没想到‘积分入学’政策特别管用,材料一次性送到办事处,不到一个月就办妥了入学手续。特别省心!特别满意!”她笑着说。

  不仅省心,还省钱。“学校免费提供书法教材、笔墨纸砚。”另一位家长陈秀荣说,外来务工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家长又很忙,有的舍不得钱送孩子上课外班,有的顾不上课余时间管孩子。现在学校就有课外书法班,教孩子长本事、知礼节,还不收费,家长们非常感激。

  目前东莞落户政策比较宽松,户籍生也基本上能入读公办学校。在寮步镇,除了简化随迁人员子女入学手续,当地还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本地生”“外来户”身份差别,提高“教育的温度”,增强新市民家庭的归属感。

  比如,当地教育基金会捐助的奖学金,在评比时一视同仁,不区分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学校在节假日组织“外来生”走进本地村庄慰问孤寡老人,鼓励家长们带着孩子一起给社区写春联、做公益,参加社会文体活动,等等。

  为了解决随迁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升学难题,当地加大财政投入弥补教育资源缺口。宏伟中学在校生有99.1%为外来工子女,校长熊信告诉记者,目前市镇两级财政给该校的财政补贴资金达到了一年900多万元,对于“新莞人”子女,每年减免学杂费用2155元。“对于积分不够入读公办学校的孩子可以申请民办补贴学位,民办补贴学位的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分担,所有民办学校均适用。”镇教育局教研股股长张彬介绍说,目前东莞市公办高中每年都会划出一定数量的学位面向打工子弟开放,市教育主管部门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公私力量结对办学,还设立了各类专项扶持资金与办学补贴。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为东莞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办好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能够让孩子们有归属感,阳光自信地成长;让家长们少了后顾之忧,有动力留下来,踏实工作。”熊信说。

  采访临近尾声,在宏伟中学的篮球场上,记者撞见了汗流浃背的卜一同学。他去年从老家转学过来念初三,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新家”,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平时爸妈工作忙,我在这儿念书他们特别放心。今年中考,我希望能够心想事成,继续在这里读高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务工返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