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她是红颜祸水吗?

自古以来“红颜祸水”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没有生活在古代里,可是经常看电视剧的我们对它还是很熟悉的。说起红颜祸水那就不得不说杨玉环,她可是一直背负着这个骂名有千年了呢!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要把责任归咎在一个女人身上呢?为什么要说李唐的根基就是她杨玉环动摇的呢!把责任全部推给一个女人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首先杨玉环长得是很美没有错,她被专宠也没有错,可是她没有做过左右唐玄宗朝政的事情啊!她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盛宠而和外臣有过勾结,更没有自己的势力。然后就是她的家人,虽然她的家人被唐玄宗封了官,那也是唐玄宗因为对杨玉环的宠爱而赏给她的家人的,根本没有实际权利。即使是安禄山也是因为皇帝宠他而杨玉环顺水推舟罢了。不然她也不会因为没有反抗的能力而死在马嵬坡了,那种情景是何等的凄凉啊?

在当初的男权社会里面,女性真有那么大的本事吗?在那个时期里国家兴盛都说是男人的功劳,把他们吹捧的要多厉害就有多厉害,而一旦国家灭亡了就把责任推给了女人,特别是皇帝边的那些漂亮的女人。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出息没有担当的男人才会做的事。

杨玉环她有什么错呢。她和别的女人没有什么区别,也都只是想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希望能够拴住丈夫的心而已,只不过 她选的男人不是普通人而已,所以她想要的生活注定就是幻想而已。国家兴盛与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国家落败她就是红颜祸水,引来了一堆的骂名。而皇帝不管做了什么都没有人去怪罪。

生在一个不能自己做主的时代里,杨玉环可以说是红颜薄命才适合,作为一个皇帝他更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却整天迷恋女色,不管国事才使得朝政腐败国家灭亡的。然而当他败给了安禄山的时候却说是妖女祸国,这样把所有的过错推给一个女人来承担,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男子汉的担当吗?杨玉环只不过是他为了掩盖自己昏庸无能的替死鬼而已,说她是红颜祸水在我看来她才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才对吧!

这也让我想到了现如今的社会里,一对已婚夫妇一旦女人在婚后找了第三者那就是红杏出墙而人人喊打喊骂的,可是换作了男人那就会说是因为老婆做的不够好,不知道打扮自己就像黄脸婆,不知道体贴辛苦工作了一天的老公,没办法拴住老公的人和心怪不了别人!这样不公平的言论真的好吗?

一个女人一旦结了婚就不能像恋爱一样随心所欲,她要照顾家庭照顾双方父母,她不但要管理家中的大小事务,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已经让女人应接不暇了,作为她的老公又做了什么呢?没有任何作为的男人却还想着老婆能像外面的女人一样天天光彩亮人的,为自己的出轨找借口,这是最没有担当的男人才做的事情。

无论是在古代里还是现如今,这种思想其实一直都存在着,其实我们应该想一想,不能说女人什么错没有,但是作为一个男人不能把所有的错都推给女人。对于杨玉环的可怜又可悲,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摘 要】 杨贵妃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唐诗中杨贵妃形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惑君乱政的祸根,红颜如祸水,是妖姬;二是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认为她是一个无辜弱者;三是将其和玄宗的感情戏剧化,把她塑造成一名痴情女子。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是复杂的,杨贵妃形象的这种复杂性是由社会历史状况和诗人思想认识的变化引起的。

【关键词】 唐诗;杨贵妃;形象;演变

杨贵妃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她的天生丽质、国色天香,她与政治的紧密关系,都很受诗人的关注。陈寅恪先生说:“唐人以太真遗事为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涉及杨贵妃的唐代诗歌有180多首,在这些作品中倾注着诗人对她的不同感情,使她由历史走入文学,由历史人物演变为文学形象。唐诗中杨贵妃形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惑君乱政的祸根,红颜如祸水,是妖姬;二是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认为她是一个无辜弱者;三是将其和玄宗的感情戏剧化,把她塑造成一名痴情女子。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是复杂的,杨贵妃形象的这种复杂性是由社会历史状况和诗人思想认识的变化引起的。

《旧唐书》:“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乃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就像正史一样,这种认为杨贵妃为祸水、玄宗因宠爱杨贵妃而荒淫误国传统观念潜移默化并深深地烙在唐代诗人的思想中。如杜甫《北征》这样写道:“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1]《国语》中有关妲己以及褒姒的记载成为女色误国的经典故事,作者认为杨贵妃同妲己、褒姒一样,都是红颜祸水。刘禹锡《马嵬行》对杨贵妃也有同样的看法:“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2]作者认为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妖姬”。再如罗隐《马嵬坡》:“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3]这两句不难看出诗人认为杨贵妃是倾覆国家的罪魁祸首;郑畋《马嵬坡》则将批判矛头直指杨贵妃,而为唐玄宗开脱罪责: 随着杨贵妃之死,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也已消亡,国家政权却出现了更新局面,诗作的批判锋芒直指杨玉环,认为她就是祸害国家的女子。

李商隐在七律《马嵬》中对李杨爱情还抱有一丝同情,但在七绝《华清宫》中则对杨贵妃进行了尖刻的讽刺: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4]

诗人认为在“祸水”这一女性群体中,杨贵妃无责可逃,“未免被他褒女笑”了。

以上这些作品表达了人们对杨、李爱情的不满。像这样的观点不胜枚举,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人都没有去过多地责怪另一个当事人——唐玄宗,而是把所有的脏水都泼给了杨贵妃。在唐代这个以男人为核心的男权社会里,这些诗人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对杨贵妃形象的认识,当一定要有人为动乱社会承担责任时,杨贵妃首当其冲成了罪过之人。

当然也有些诗人是不赞成千刀万剐杨贵妃的。他们认为,杨贵妃只是唐玄宗的一个玩物,她死于马嵬坡就足以看出她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弱女子,她不应对政治担负任何责任。安史之乱爆发她付出的是生命,她的境遇让人同情。

比如杜甫的《哀江头》这样写道:“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诗中充满了对杨贵妃的同情。再比如黄滔《马嵬》写道:“锦江晴碧剑锋奇,合有千年降圣时。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诗人认为唐玄宗逃蜀是天意,与杨贵妃并没有关系。

李商隐《马嵬》(其一)这样写道: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5]

这首诗与前引同题之作的意思有所区别,在作者的沉重慨叹中包含着对杨贵妃的怜惜意味。 此外诗人在他的另一首《马嵬》诗中,含蓄地指斥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为杨玉环平反。罗隐《帝幸蜀》也是一首为杨贵妃翻案的佳作: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贵妃。[6]

“这回休更怨杨贵妃”,作者否定杨贵妃是祸国之人,批判了红颜祸水的论调。

以上诗作认为杨玉环是无辜的,责任需要追究的是奢侈荒淫的君主,倘若把乱国罪名归于杨贵妃身上,实在是不公平的事情,鲁迅曾经指出:“关于杨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许多坏事都是她……女人的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长远了。”[7]

唐代还有部分诗人另辟蹊径,把杨玉环写成一个“专情女子”的形象。最典型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人写了一个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杨贵妃与唐皇依依不舍的情景,动人心扉。另外在张祜《马嵬归》和李益《过马嵬驿》等诗作中,都表达了对李杨爱情同情的态度。

唐代高彦休在《唐阙史》中写道:“马嵬佛寺,杨贵妃缢所,迩后才士文人,经过赋咏,以导幽怨者,不可胜纪,莫不以翠翘香钿,委于尘土,令人悲伤,虽调苦词清,而无逃此意。”[8]从这个角度审视历史,诗人对李杨爱情产生了新的认识。如高骈《马嵬感事》为杨贵妃之死喊冤,为李杨爱情唏嘘感叹:

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

蝉鬓不随銮舆去,至今空感往来人。[9]

作者认为杨贵妃之死是千古奇冤,“冤气和烟锁渭津”;他们爱情的幻灭令人惆怅,“蝉鬓不随銮舆去”。高骈对“翠翘香钿,委于尘土”的忧伤,是对传统认识的一种批判。韦绚在《杨太真》一诗中则以同情笔调描写杨贵妃与君王诀别的最后一幕,对李杨爱情的感叹溢于言表:

金钗堕地别君王,红泪流珠满御床。

云雨马嵬分散后,骊宫不复舞霓裳。[10]

徐夤《马嵬》一诗于同情之外更有歌颂:

二百年来事远离,从龙谁解尽如云。

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11]

徐夤认为杨贵妃跟着玄宗出行,最后以死平息了将士的激愤情绪,杨贵妃不但无过,反而是有功的。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是复杂的,甚至在同一诗人笔下也有不同之处。在前引杜甫、李商隐和罗隐诗作中都有类似情形。杨贵妃形象的这种复杂性,是由社会历史状况和诗人思想认识的变化引起的。

安史之亂之前,杨贵妃是需仰视膜拜的尊贵人物,她是集君主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妃子,享受着无上的富贵荣华。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唐代社会由盛转衰。马嵬之释,成为杨贵妃命运的终结点,也成为杨贵妃形象的转折点。时至晚唐,国家政治更加黑暗,社会风气更加腐败,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在黑暗的政治、惨痛的现实面前,文人们把目光由现实转向历史。诗人对历史进行理性的反思,在理性思考下,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地位和罪责得到重新审视。她毕竟只是一介女子,不是政治的最高统治者。于是诗人更多的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而对于杨贵妃,把她视为无辜的值得同情的角色,为她翻案的诗作不断出现。

由上可见,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后一段时间——中晚唐,杨贵妃的形象由真实的美的象征——红颜祸水的典型——盛世的符号象征演变,对她的评价也从审美欣赏——政治批判——历史反思演变。

[1] 文中所引唐诗均出自清代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

[1] [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 鲁迅.花边文学·女人未必多说谎,鲁迅全集第五卷[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

[8] [唐]高彦休.唐阙史[M].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杭 勇(1972-)男,陕西横山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被封为了宰相,就连她的姐姐也全部封了品级,对杨贵妃非常宠爱以后,导致李隆基对整个朝政都懈怠了不少,虽然没有到君王不早朝的地步,但是奢侈做派让很多大臣都看不惯,但是对于这一切,大臣都无可奈何。

由于唐玄宗特别宠爱杨贵妃,所以身为宰相的杨国忠自然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而且一时之间众星拱月,他极度享受大家对他的这种巴结奉承,所以利欲熏心,只知道带出享乐,整个人迷失在权利和欲望中,唐玄宗登基以后的盛世没有了,整个唐朝变得混乱不堪。

唐朝能有这样的景象,大臣将所有的过错都怪在了杨贵妃的身上,所以大臣都对杨贵妃积怨已深,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逃跑的时候都带着杨贵妃一家,不仅大臣受不了,就连士兵内心也怨气满满,所以他们亲自将杨国忠杀死,并且要求李隆基处死杨贵妃。

无可奈何李隆基,为了江山社稷,最终选择在马嵬坡将杨贵妃赐死,当初享尽宠爱的杨贵妃香消玉殒,从此消失在世界上,她虽然有红颜祸水的成分存在,但是始作俑者却是皇帝唐玄宗,而她也只是亡国的替罪羊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女名为杨玉环,只因她一颦一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