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死后,南朝刘宋还有哪些名将?



  “目光如炬”,出自《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南朝刘宋时,名将檀道济作战勇敢,又善谋略。东晋末年曾随宋武帝刘裕攻打后秦,并作为先锋首先攻入洛阳。元嘉八年(431年)又领兵讨伐北魏,前后作战三十余次,屡建奇功,官至太尉参军。由于檀道济威名极重,功高盖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尊敬和爱戴。宋文帝刘义隆见檀道济重权在握,威信一天比一天高,几个儿子也都掌握着兵权,便产生了戒心,对檀道济也不再信任了。一次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刘义康借此拟了一道圣旨招檀道济入京,用计策给他扣上图谋造反的罪名并将他关进大牢,还杀害了他的儿子和部将。“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临刑前檀道济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大吼道,“乃复坏汝万里长城”。

  “目光如炬”,意思是目光发亮得像火炬一样,形容愤怒地注视着。后人用来形容见解高明,看事明白透彻,目光远大。

宋朝(非赵匡胤建立),因建立者为刘裕,故称刘宋,又称南朝宋,是著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政权。刘宋的起源是因为东晋后期,朝纲腐败不堪,地方军阀割据,其中,桓玄率先反叛司马家族统治,攻入建康,建立楚朝。而出身草根的刘裕抓住时机,起兵平叛,很快就打败了桓玄,拥立晋安帝司马德宗。

在之后的16年内,刘裕先后消灭了南燕和后秦政权,击败了桓氏余党、孙恩、刘毅、卢循、谯纵、司马休之等地方势力。除了平定东晋原来的地区之外,还夺得了许昌、洛阳等军事要地。在占领完这些地方之后,刘裕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东晋和傀儡皇帝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在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后自立,建国号“宋”,因建立者姓刘,为了区别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赵宋),后世史称“刘宋”。

刘宋建立之后,存续了59年,疆域到达潼关以东、黄河以南附近,是南朝存续时间最久且疆域最辽阔的政权。同时,刘宋政权存在最大的意义,是将北方政权阻隔在黄河附近,使得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获得了长时间的民生修养和发展。

但是,刘宋政权的疆域之所以如此辽阔,并不是刘裕一个人的功劳,事实上,刘裕手下的猛将们为开拓疆域立下了不逞多让的功劳,在这些猛将里,功劳最大的就是檀道济。

檀道济出身北方牧民,后来迫于生活压力迁徙到了南方居住。在公元404年时与兄长投奔刘裕,参与了讨伐桓玄之战。初战就立功,擒获桓氏集团的桓振,后追随刘裕平定各种起义军、山贼和地方割据势力,以作战勇猛、身先士卒的名气赢得刘裕的赏识,不断晋升。

直到刘裕世子刘义符担任将军镇守京口时,檀道济已经凭借卓越军功升任刘义符的司马和临淮太守,并在之后加号冠军将军。刘宋建立前的最后一战,是北伐后秦一战,檀道济随刘裕出征。

一路上,檀道济连战连捷,攻无不克,俘获了姚坦、杨业、韦华等后秦的军总大将。檀道济虽然作战勇猛,但不嗜血好杀,相反,有着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在一次后秦将领归顺后,檀道济的将士们鼓动要杀俘虏,但是檀道济说:“讨伐罪人,哀愍百姓,就在今日啊!”,然后把俘虏们全部释放。

檀道济的仁厚使得他声名远播,后秦的军民们知道自己投降后会被善待,于是纷纷来投,很快,后秦政权就被刘裕给消灭了,而檀道济也因为居功至伟,加官进爵。

刘宋建国后,檀道济以辅佐刘裕创业的身份和功劳,再一次被加官进爵,在权力中心处有着极高的话语权。而刘裕则在建国后的第三年里,骤然病逝,世子刘义符继位。

由于刘义符年仅17岁,因为朝政大权由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把持。因为刘义符过于贪玩,荒于政务,且不断把宗室输入朝堂当官,并在宫内操练士兵,大有意图把持朝政、清理朝堂的迹象,于是徐羡之等大臣协同檀道济废除了刘义符,拥立刘义隆为帝,是为后来的宋文帝。

适逢刘裕病逝,而北魏也统一北方,他们认为时机成熟,刘宋没有威胁因素,于是起兵攻宋,迅速攻占了洛阳、虎牢关,宋将到彦之抵御不力,于是檀道济被封为全军总督,抗击北魏。

期间,北魏得知檀道济大军缺粮,于是率军围困檀道济,孤立无援的檀道济想出一个计策。他让士兵把仓库里的所有粮食搜刮出来,以上面少数粮食,下面装满泥土的形式装了几百袋假粮,而后陈列在军营前。北魏的哨兵在深夜看到宋军军营附近有大量粮食袋,其中的粮食都满出来了,认为刘宋军缺乏军粮的消息是诱敌之策,于是解除了围困,撤军七十里。由此,檀道济迅速率领主力撤出了包围网,为抵御北魏保全了实力。

在刘宋后期,北魏持续进犯,檀道济屡屡抵抗成功,劳苦功高,但是,檀道济的地位和功劳也逐渐引起了宋文帝的猜忌。

宋文帝在后期,每每想到檀道济掌握军事大权、手下一堆精兵良将、且后代子孙个个勇猛善战,再加上之前废除刘义符、拥立自己上位的事,常常感到忌惮和忧虑。

同样害怕檀道济之后会独掌大权甚至谋朝篡位的还有辅臣刘义康,于是,刘义康建议宋文帝诏令檀道济入宫,解决隐患,檀道济在入宫后,与宋文帝倾心交谈过往之事,却在准备乘船回去驻地时,收到了逮捕的诏令。檀道济心灰意冷,生气地质问,“北魏未定,为何要自毁长城”。最后,檀道济被定罪,包括他的部下,都被诛灭三族。

总的来说,檀道济早期跟随草根皇帝刘裕出生入死,建功立业,收获了足够的威望和封赏。而中后期,檀道济一方面参与了政治更替,为后来被宋文帝猜忌埋下了种子,另一方面执掌军事大权,又受到其他刘氏宗族的嫉妒和中伤。

最终,虽然忠心但功高盖主的檀道济,仍然逃不了命运的安排,被冤枉定罪而悲剧收场。然而,这并非一场偶然,而是历史最真实的底色,臣子能力过高,功劳太大,而主君无力驾驭,缺乏远见,大概率就会出现君主猜忌引发臣子叛乱的局面,这个现象在南北朝时期是极其常见的,而后世朝代为了规避这个问题,方法层出不穷,但始终没能杜绝。

谢晦的生平之前的答案讲得很详细了,我也不打算再写,借这个题目再聊一聊刘宋初年的政争吧。

如何评价宋文帝刘义隆? - 戴万琦的回答 - 我在之前的这个问题下没有提过刘宋景平年间也就是少帝刘义符在位时期的事,这次就当作为补充吧。

在废杀刘义符这件事上,所谓“黜昏启圣”“废昏立明”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事后诸葛亮的说辞,另一方面也存在讨好当权者,也就是明君宋文帝的意图,并不能够真实的反映景平年间辅政大臣集团与少帝的政治斗争。

首先,还是我之前说的,刘裕在顾命大臣的人事安排上存在巨大的漏洞,少帝即位时徐羡之以司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傅亮尚书令兼中护军,谢晦领军将军、中书令,这意味徐傅谢三人完全掌控了刘宋一朝的政务大权和禁军体系,皇权在这个体系下基本上已经被架空,新皇登基后有任何试图收回权力的想法都是在触及辅政大臣的权力,势必导致辅政大臣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同对抗皇权。而少帝即位时已经十八岁,他不可能容忍国家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人手中,所以少帝即位之后进行了大量人事活动。

颜延之 ,义熙十二年之时,转任豫章公世子中军行参军 ,刘裕北伐 ,受府命奉使庆贺。宋国建 ,为世子舍人。刘裕受命 ,补太子舍人 ,徙尚书仪曹郎、太子中舍人。庐陵王刘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刘义符即位 ,以为正员郎 ,兼中书 ,寻徙员外常侍。遭执政徐羡之、傅亮疾忌 ,出为始安太守。

殷景仁 ,任刘裕太尉行参军 ,义熙十二年十月宋台建 ,迁宋台秘书郎 ,刘义符中军参军 ,转主簿 ,屡有出入。后为刘裕世子洗马 ,转中书侍郎。刘义符即位 ,诏入补侍中 ,累表辞让 ,后改为黄门侍郎 ,寻领射声校尉。顷之 ,转左卫将军。

刘湛 ,义熙十一年 八月后自太尉参军转为世子征虏、西中郎主簿。元熙二年 ,刘裕入建康受命 ,彭城王刘义康为冠军将军、豫州刺史 ,留镇寿阳 ,刘湛为府长史、领梁郡太守 ,永初二年刘义康以本号
徙为南豫州 ,刘湛随改历阳太守。永初三年 ,庐陵王刘义真出为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 ,刘湛又为长
史、领历阳太守如故。景平元年 ,召入 ,拜尚书吏部郎 ,迁右卫将军。出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谢灵运 ,义熙十二年八月刘义符中军府建 ,谢灵运自中书侍郎转为世子中军谘议参军、黄门侍郎。除宋国黄门侍郎 ,迁相国从事中郎 ,世子左卫率。刘裕受命 ,起为散骑常侍 ,转太子左卫率。庐陵王刘义真好文籍 ,与谢灵运“情款异常 ”。刘义符即位 ,司徒徐羡之等患之 ,出为永嘉太守 。

少帝即位后,任用了一批于义熙十一年至十二年时期进入自己军府和世子府的僚佐,而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好,也有曾在刘义真军府任职者。在职位调动时,让他们执掌机要或禁军,中书“掌呈奏案章”,左右卫将军掌宿卫营兵“同参机密”。除殷景仁外,其他三人均被辅政大臣外放。这基本上可以说明,在与辅政大臣集团的斗争中,少帝彻底失败。

回头再来看看范泰在景平元年给少帝上的封事:伏闻陛下时在后园 ,颇习武备 ,鼓鞞在宫,声闻于外 ,黩武掖庭之内 ,喧哗省闼之间 ,不闻将帅之臣 ,统御之主 ,非徒不足以威四夷 ,只生远近之怪。近者东寇纷扰 ,皆欲伺国瑕隙 ,今之吴会 ,宁过二汉关、河 ,根本既摇 ,于何不有。如水旱成灾 ,役夫不息 ,无寇而戒 ,为费渐多。河南非复国有 ,羯虏难以理期 ,此臣所以用忘寝食 ,而干非其位者也。陛下践阼 ,委政宰臣 ,实同高宗谅暗之美。而更亲狎小人 ,不免近习 ,惧非社稷至计 ,经世之道。王言如丝 ,其出
如纶 ,下观而化 ,疾于影响。伏愿陛下思弘古道 ,式遵遗训 ,从理无滞 ,任贤勿疑 ,如此则天下归德 ,宗社惟永。

如此言辞激烈的谏文,“少帝虽不能纳 ,亦不加遣 ”如果少帝真的昏聩不明,不辨是非,应该是难以保持这样理智的态度的。而对于辅政大臣们来说“时在后园 ,颇习武备 ,鼓鞞在宫,声闻于外”的皇帝,也不是他们能够容忍的。在中枢的政争失败,在外的强援檀道济倒戈,少帝的下场也就很容易预见了。

再说回谢晦,《谢晦传》是《宋书》中非常独特的一篇,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谢晦一人单独立传,徐傅檀三人并传,不仅如此,《谢晦传》还整整收录了五篇文章,分别是何承天所作《为谢晦奉表自理》、《为谢晦檄京邑》、《又为谢晦上表》以及谢晦本人所作《悲人道》和宋文帝的《尚书符荆州文》,而这些文章的主旨都意在表明谢晦对刘宋皇室忠心耿耿,废少帝之事本无可奈何。沈约所作《宋书》源自徐爰旧本,在此之前何承天、苏宝生、山谦之曾参与撰写,谢晦传极有可能出自何承天之手,何承天曾是谢晦府上僚佐,在文帝讨伐谢晦时还在为谢晦参谋,所以他极力为谢晦辩诬,并留下了这篇结构独特的《谢晦传》。

————————————————————————————————————————

再讲两件刘宋时期的事,前文中提到的刘湛,殷景仁二人,在文帝一朝都受到重用,二人同出刘裕幕府,又都曾任世子府僚佐,相识甚早,《殷景仁传》称二人“素善”,元嘉十二年谢述死时丧还京师,二人同乘迎赴,望船流涕,关系相当亲近。殷景仁发迹较早,在元嘉初期就长期担任高级禁卫武官,元嘉六年至九年出任中领军,领军将军,是文帝一朝最受信任的大臣之一,王氏家族成员相继故去后,殷景仁向文帝举荐了刘湛,元嘉九年刘湛接任领军将军,最初刘湛对殷景仁颇为感激,但随后由于二人权力分配发生冲突,嫌隙渐生,刘湛便倒向当时执政的彭城王刘义康,试图将殷景仁排挤出中央,元嘉中后期的政争实际上正是以殷景仁、刘湛的明线所代表的宋文帝和刘义康的暗线,最终刘湛被诛灭。

建安王刘休仁与明帝一同被前废帝囚禁,后造反迎立明帝,又讨平四方叛乱,明帝晚年由于担心后事而将其赐死,休仁既死,痛悼甚至,谓人曰:"我与建安年时相邻,少便狎从。景和、泰始之间,勋诚实重。事计交切,不得不相除。痛念之至,不能自已。今有一事不如与诸侯共说,欢适之方,于今尽矣。"因流涕不自胜。

政治本来就是肮脏而血腥的,被权力裹胁着前进的人究竟是从心所欲还是身不由己根本不重要,动机是纯洁还是充满野心也同样毫无意义,在最高权力这张大网下,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无辜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檀道济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