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37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为掩护部队主力转移在什么地方运势?

(四)对胶东地区的扫荡  

占据胶东的日军,一为驻青岛的内田银之助少将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一为河濑四郎中将驻青岛的第3遣华舰队。其设防情况为:   

独立混成第5旅团司令部,驻青岛独立步兵第16大队,驻坊子独立步兵第17大队,驻青岛独立步兵第18大队,驻高密独立步兵第19大队,驻烟台独立步兵第20大队,驻诸城

第3遣华舰队:驻青岛北监视队,由石岛、烟台、大沽的炮舰队和威海卫的陆战队组成,担任青岛以北的沿海警戒。

南监视队,由石臼所、连云港的炮舰队所组成,担任青岛以南至北纬33°线(江苏东台县海岸)的沿海警戒。

青岛方面特别根据地队,驻青岛

日本陆军在胶东地区的兵力比较薄弱,仅有1个独立混成旅团,分驻于各地据点,按其编制总数为5048名,每次出动扫荡除去固守据点的部队之外,参加作战人员较少。在遭到胶东军区的几次有力打击之后,较为胆怯,在深入抗日根据地扫荡时,均与驻张店的独立混成第6旅团一齐出动。  

敌12军扫荡胶东的作战计划为:第一期:以两个旅团迅速东进,攻占栖霞地区的锯齿牙山、青山及招远一带,击溃在该地区的胶东抗日部队。第二期:对上述攻占地区,进行反复扫荡;对半岛东部地区,与在当地的守备队、海军协同,扫荡威海、文登、石岛等地。

3月25日,这两个旅团,向栖霞地区进攻,独混第5旅团封锁了莱阳至烟台的公路,并向北部山区推进。独混第6旅团由莱阳以北向东推进。在这一带山区经6天6夜的战斗后,胶东军区的部队与吴克华旅转移了阵地。三月底。敌这两个旅团占领了栖霞和招远的一部山区。  

在半岛东部烟台的敌独立步兵第19大队、威海的海军陆战队一部,海上的北监视队之炮艇部队在威海以东之沿岸及荣城湾、桑井湾、石岛湾一带协同作战,封锁了附近海上交通,并在青岛海空军的配合下,扫荡了威海、文登、石岛等地。  

日军这两个旅团进行约20天的扫荡,4月中旬开始撤退。扫荡期间在根据地内无恶不作,到处烧、杀和抢劫,但胶东部队进行了英勇反击,拔除了不少敌守备兵力薄弱的据点,打击了伪化活动。

(五)扫荡冀东地区  

对冀东地区,敌华北方面军原拟将该地交由伪治安军进行守备,将27师团的部队南调,增强天津以南铁路两侧地区的警备。  

因治安军的战斗力不强,1月上旬,这批伪军向冀东根据地进行扫荡,在玉田、遵化的山区遭到冀东部队的伏击,两个团全部被歼,7名日本教官被击毙,伪军1名团长负重伤。

因此,敌取消了由伪军独立守备冀东的打算,于1月10日从驻天津的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中抽出一部分部队,组成由田口休助中佐指挥的集成步兵大队,以增强冀东的兵力。另于1月28日调驻沧县的铃木启久少将的第27步兵团司令部至唐山市,以指挥该地的日军,对冀东地区进行扫荡。  

铃木的司令部到达唐山后,即指挥原驻于唐山的田浦竹治大佐的中国驻屯步兵第1联队和田口休助的集成大队,于2月初向冀东解放区进行扫荡。刚取得反扫荡胜利的冀东军区部队,战斗情绪更高,2月5日与敌集成步兵大队在遵化县甲于庄的战斗中,又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歼灭了大量日军,田口休助中佐被击毙。在连续的反扫荡作战中,冀东第13军分区包森副司令员于2月中旬在作战中牺牲。  

经此次作战,日军才感到以不足两个联队的兵力,对冀东18个县进行扫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按年度的治安肃正计划,对冀东地区的扫荡,由担任河北省东部地区警备的第27师团负责,并由驻北京的独立混成第15旅团和关东军第9独立守备队协同。当时第27师团的警备态势是:

中国驻屯步兵第1联队,驻于唐山第1大队,驻迁安第2大队,驻蓟县第3大队,驻遵化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驻天津第1大队,驻廊房第2大队,驻霸县第3大队,驻永清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驻河间第1大队,驻献县。第2大队,驻沧县a。第3大队,驻任丘。

敌扫荡冀东,仍由27步兵团长铃木启久少将指挥,其部队有田浦竹治大佐的中国驻屯步兵第1联队和松井真二大佐的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各两个大队,以及驻北平的独立混成第15旅团,共为5个步兵大队。另有伪治安军第2、第4、第7集团。其扫荡的计划为:

(一)田浦竹治的步兵第1联队之两个大队,扫荡丰润县以东之山区及滦县南部。(二)松井真二的步兵第2联队之两个大队,扫荡玉田、遵化及丰润以西之三角地带的山区。(三)田中勤少将的独立混成第15旅团,扫荡北京东北的密云、蓟县、三河地区。

(四)关东军驻承德的安藤忠一郎少将之第9独立守备队(共3个大队),及其他部队的几个大队在遵化县长城以北的兴隆、密云县长城以北的滦平地区进行策应,分属于第27步兵团、独立混成第15旅团指挥。

4月1日敌按其计划以急袭开始扫荡并进行合围。随之,田浦竹治将其联队部设于铁路以北的丰润县城,松井真二将其联队部设于玉田县南部的鸦鸿桥,指挥其部队向东部、北部山区前进。  

冀东军分区的地方部队及主力第11、第12、第13团,则化整为零,以小部队活动,依托北部山区与敌军周旋。并在丰润以北的王官营、皈依寨、左家坞、火石营、东莲花院、上店、刘街庄、铁厂镇、新店子一带,和玉田、蓟县、平谷附近的山地,连连袭击敌第1联队、第2联队及独混第15旅团,并数次越出敌之小包围圈而活动至敌据点附近。  

松井真二的第2联队,从4月1日至4月9日,集中对玉田以南的平原地区进行扫荡。所属的伊藤步兵大队,在唐山以西之新军屯一带的大坎、岳实庄、南青坨、欢喜庄、岳龙、于潮庄、窝洛沽、刘学庄、贾家庄、大王庄一带,进行扫荡活动;其日野原松市大尉的步兵大队,在北部的朱官屯附近各地进行清剿。

从4月中旬至5月中旬,该联队的两个大队,在玉田以北的山区进行扫荡,冀东军区的部队对敌进行了多次的突袭。敌在玉田的北部山区进行了平推扫荡以后,即在山区搜寻冀东部队的兵器修理厂和分散隐藏的武器。  

日军的27步兵团、独立混成第15旅团、关东军的第9独立守备队,对冀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扫荡,遭到冀东部队的无数次袭击。敌始终未找到冀东部队的主力,日军的侦察机关认为冀东的主力已转移至长城以北的热河地区。  

扫荡开始后,4月6日,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及其参谋们到达了设于唐山的第27师团指挥所、伪治安军司令部和在丰润的第1联队部、鸦鸿桥的第2联队部进行督察并巡视了战场。  

敌人这次的扫荡于6月10日停止,即进行暂短的休整,冀东部队及时掌握了敌人的这一活动,在6月间即开始反击,并将敌修成的公路破毁,将部分遮断壕填平,将通信线路全部割断,拔除了大部分电线杆。敌军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对冀东地区再次进行了扫荡。

(六)扫荡冀南地区  

按华北方面军1942年的治安肃正计划,在冀南地区作战之目的为:

(一)击溃在冀南的国、共两军,以扩大治安区。(二)占领冀南地区,中断太行山区共产军在冀南一带的衣食之源。(三)麻痹冀中军区,使其产生错觉,隐蔽进攻冀中的企图;(四)策应在山西的第1军,向晋东南扫荡。

日军通过侦察,得知冀南军区易良品的新7旅位于武城的武官寨以西一带;徐深吉的新4旅位于丘县以东的香城固附近;张维翰的新8旅在魏县以北地区;国民党军高树勋第39集团军驻于濮阳、柳下屯、濮城一带。  

这次作战由驻济南的敌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指挥。以5个旅团又1个步兵联队(共为14个步兵大队)分别从东南、西南、以西、东北围攻冀南地区。另在晋县,束鹿、衡水的1个旅团由北向南进攻,进行策应。其进攻目标,一是冀南军区的新7旅和新4旅;二是国民党军高树勋的第39集团军,其具体部署为:

(一)驻于惠民的林芳太郎之独立混成第7旅团,以5个步兵大队进至武官寨以北之故城与大营一线;驻于邢台的吉田峰太郎之独立混成第8旅团,以两个步兵大队进至武官寨西南的垂杨村一带,从北面、西面围歼位于武官寨附近之新7旅。

(二)驻于邯郸的铃木贞次之独立混成第1旅团,以3个步兵大队由曲周、平乡分路东进,围歼丘县以东香城固一带的新4旅。

(三)驻开封的第35步兵团长北川一夫少将之3个步兵大队;佐久间为人的骑兵第4旅团,围歼在濮阳、柳下屯、濮城一带的第39集团军。

(四)第32师团惠藤第四郎大佐之212联队一部,仍在郓城以西、以南地区进行扫荡,以策应故城、丘县、濮阳地区作战。

此外,华北方面军确定,在第12军对冀南扫荡开始后,驻束鹿的池上贤吉之独立混成第9旅团主力,向束鹿、晋县、莫城以南地区推进,从北面包围冀南地区,策应第12军作战,并麻痹冀中军区。  

进攻高树勋第39集团军,敌12军原定由驻兖州的32师团主力及35师团一部并由井手铁藏中将指挥,因4月28日接到密令,要32师团南下参加破坏浙赣路沿线的机场群作战,因而临时改由驻开封的第3与师团长重田德松指挥并减少32师团的主力,所以国民党39集团军在这次作战中未受到更大的损失。  

敌12军为防备八路军的侦察,对这次作战,从准备到实施非常保密,真正的通知、命令,全部是当面口授,而印刷、书写的通知、命令及电话记录等,全部是假文件;其军指挥所,直至作战开始后的第3天即5月1日,才从济南移至前方的临清,以防被抗日部队的侦察人员发现。  

敌第12军决定从裕仁天皇的生日(天长节)4月29日的拂晓发动进攻。4月28日夜间,敌以大批汽车将部队运送至预定的集结地点;骑兵第4旅团则连夜快速奔驰,到达濮阳东南的八公桥。此时由华北方面军直接指挥对冀中军区进行大扫荡的敌军,亦准备于5月1日开始行动。  

4月29日拂晓,敌12军指挥的5个旅团,开始对平汉铁路以东、石德铁路以南、运河以西、黄河以北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急袭。5月1日至3日,在束鹿、晋县、蒿城地区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亦按计划向石德铁路以南地区进攻,而对冀中军区进行佯动。  

此时在根据地内的抗日部队,已化整为零,不少人换便衣与民众打成一片,就地与敌人周旋。一部则根据敌情,分路越出包围圈,由敌之薄弱地区向外线转移。为便于夜间活动,动员民众将狗全部打死,以防其夜间狂吠而泄密。趁敌主力已开进根据地之机,抗日部队即时转移至敌据点附近进行隐蔽或袭击敌伪以牵制扫荡之敌。  

敌扫荡部队在突然袭击之后,即寻找抗日部队主力作战。从5月3日开始,对根据地内的重点地区,进行分路“铁壁合围”和排队进行拉网式的“梳篦式”扫荡,在各村强行集合民众,对抗日人员进行甄别“剔抉”,并在各村进行“检举”和“自首”活动。与此同时建立伪政权,推行保甲制度,组织巡逻队昼夜检查进出村寨行人,在村庄周围及各交通要点挖通隔断壕,以阻止抗日部队与民众之联系。  

进攻高树勋第39集团军的敌第35步兵团、骑兵第4旅团、步兵第212联队,按计划以其主力攻向濮阳。守军事先已撤离濮阳城,并在城外袭击了日军。之后,第39集团军即南渡黄河,越过陇海铁路,于6月29日退至皖北的涡阳地区。敌骑兵第4旅团随之进行追击,直至陇海路以南。  

敌第35师团,再次在濮阳地区进行扫荡直至5月15日。这次作战,按敌统计,其被击毙46名,被击伤152名。在进行战斗总结时,敌12军认为,取得此次作战之成就,是由于:

(一)彻底的隐蔽了企图。(二)作战的有关问题,事先进行了周密的研究。(三)为防止抗日部队利用间隙越出包围圈,对执行包围任务的部队统一指挥。(四)快速行动,构成包围圈。(五)有效的使用临时编成之骑兵中队和汽车中队。(六)利用季节风所扬起之黄尘作掩护,进行出其不意袭击。

(七)对冀中的扫荡  

1942年敌在全华北的扫荡作战中,冀中是重点。从3月开始,即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作战准备,同时对冀中的周围情况作了多次侦察。专管政务的副参谋长有末精三,于4月中旬派负责政务的参谋至保定研究如何以武力为后盾,开展政治攻势。

日军的特情人员,还通过无线电侦察、旁听和录音,破译冀中军区的电报密码,并且通过无线电测向,得知冀中军区司令部于最近期间在其防区内移动频繁,每驻一地通常不超过三天等情况。4月26日,敌又侦察到冀中军区司令部的电报量突减并更换了密码。  

至4月中旬,敌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已制订出冀中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为:

(一)方针:对以吕正操为司令的冀中地区共产军主力,进行突然包围袭击,摧毁其根据地,并采取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措施,使其成为治安区。(二)参加作战之部队:

清水规矩的第41师团主力,步兵4个大队;加岛武中佐的第110骑兵大队;池上贤吉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步兵两个大队;第110师团白泷理四郎少将的110步兵团,步兵4个大队;第26师团坂本吉太郎大佐之独立步兵第12联队的两个步兵大队(归白泷理四郎指挥);骑兵集团第1骑兵旅团山崎武四大佐之骑兵第13联队;独立混成第7旅团小川雪松大佐之独立步兵第29大队。

驻石家庄的饭沼守第110师团;驻天津的原田熊吉第27师团;光冈明中佐之第29独立飞行队;河北省特务机关长铃木繁二少将(驻保定)所属之特务机关;石家庄特务机关长石田丰藏大佐所属之特务人员;

1.第一期,从5月1日至10日,先从北面将共产军压缩至滹沱河以南、滏阳河以西和石德铁路以北的三角地带,阻止其撤离;

白泷理四郎指挥第163联队,由蠡县,博野,安国向南推进,攻占滹沱河北岸的伍仁桥、马店、辛营、何家庄、程油子一线地区;第139联队由定县向南,独立步兵第12联队由定县、新乐向东南,骑兵第110大队由无极向北,合围在滹沱河以北的大中郎、东东侯、邢邑镇、庞村、李亲顾一带的共产军。

小川雪松之独立步兵第29大队,由河间、肃宁向南,攻占滏沱河以北之陌南、湾里、大官亭地区。

池上贤吉之独立混成第9旅团,由驻地束鹿(辛集)附近,以主力进行佯动,攻向铁路以南之宁晋、新河、巨鹿及南宫地区,以麻痹石德铁路以北之共产军。

清水规矩之第41师团,此时由山西省的临汾乘军用列车至冀中。为了欺骗共产军,列车到达石家庄时,开向以南的邢台、邯郸,进行佯动,然后利用夜间突然返回并由石家庄车站向东,进至石德线的束鹿,衡水地区。

2.第二期,从5月11日开始,预计为5天,各部分别发起突然袭击,将共产军压缩、包围在三角地带内并予以歼灭。

清水规矩之第41师团及配属之独立混成第9旅团,从石德铁路向北推进。白泷理四郎所指挥之部队,由滹沱河北岸的深泽、辛营、程油子一线向南推进。小川雪松之独立步兵第29大队,由滹沱河北岸的陌南、湾里一线,攻向以南的饶阳。山崎武四之骑兵第13联队,在衡水至武强(小范镇)的滏阳河东岸构成阻击线,以阻止或追击由该地越出包围圈的共产军。

3.第3期,预计从5月16日开始,时间为25天。各部队先以10天时间,按划定的区域进行反复扫荡,以消灭潜伏之共产军并摧毁其根据地内的设施;再以约15天的时间,继续歼灭共产军的残余势力,同时推进各项建设。第41师团的扫荡部队,则进驻至德州新防区,担任警备和正常的治安肃正工作。此次作战,敌军动用了18个步兵大队。

图5-29 敌对冀中大打荡前,敌110师团由石家庄至保定独立混成第9旅团在束鹿地区之配置图(1942年4月)  

按照军事区域的划分,整个河北省为华北方面军的直辖地区,在该区域内所进驻的部队,亦归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直接指挥,当时敌在冀中军区周围的部队,西部、北部是驻石家庄的第110师团;东部是驻天津27师团的1个步兵联队;在南部从石德铁路的晋县至衡水,有驻太原以后至游南作战而刚调回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这些部队的具体部署是:

西部、北部:第110师团,位于石家庄第110步兵团,位于保定第139联队,位于石家庄第163联队,位于定县第110联队,位于易县警备从元氏县大陈庄向北至新城县的平汉路及两侧地区。

南部:独立混成第9旅团,位于束鹿独立步兵第36大队,位于深县独立步兵第37大队,位于饶阳独立步兵第38大队,位于安平独立步兵第39大队,位于晋县独立步兵第40大队,位于宁晋警备晋县、深泽、安平、饶阳、武强、深县、冀县、新河、宁晋、束鹿10县。

东部:第27师团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位于河间第1大队,位于献县第2大队,位于沧县第3大队,位于任丘。

敌自占领华北之后,为了隔断抗日部队的相互联系,便于其推行伪化,在平原地区及铁路两侧,挖了很多隔断壕和护路沟,并沿这些沟、壕与公路附近,筑有相望的大、小碉堡,以阻止八路军和抗日部队及地方党政机关的活动。  

位于石家庄的第110师团,为了隔断西部、北部山区八路军与冀中等地区的联系;阻止冀中的粮食、棉花及生活用品和军用物资运入山区,该师团在其防区内,到了1942年春,竟挖通了总长度达3900多公里的护路沟与隔断壕,筑成碉堡约1300多座。  

此外第110师团还征用了大批民工,在太行山的东麓,沿山势修成了数百公里的石墙,该墙高约两公尺,宽约1公尺,每隔一定距离即筑有碉堡和配以部队,以阻止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武装从这些地区经太行山至东部平原。敌110师团称这种石墙为“小型万里长城”。  

华北地区东部与东北四省相连,北与外蒙接近。华北的大量煤炭、钢铁、盐、棉花等,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日军深知其战略地位的重要,因此,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的前后,为了巩固其在华北的战略和资源基地,加紧了“治安作战”,仅据110师团统计:从1942年1月至4月,该师团与八路军作战达二百零五次,八路军牺牲10191人,被俘6462人。  

冀中作战开始前,小川雪松的独立步兵第29大队,在武强附近的滏阳河上筑成一条横坝,使水位增高溢出河床。而漫流于两岸的平地,形成大片地障,阻止守军由该地通过。  

日军虽然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对冀中的作战准备,但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及各军分区已从设在敌占领区内的各情报网,获知敌将进行扫荡的情报。当敌开始集结兵力作进攻准备时,冀中军区即以部分兵力,于4月26日主动出击,进攻了敌163联队守备的蠡县、博野,安国县城;为了牵制敌人和打乱敌人的计划,在平汉路以北的杨成武将军之第1军分区,黄永胜将军之第3军分区亦按命令,攻向铁路附近敌110师团兵力薄弱的地区。  

4月28日,敌华北方面军,召开了进攻冀中的有关指挥人员会议,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决定从5月1日开始进攻。4月30日傍晚,位于河涧的小川雪松第29大队,开始向肃宁以北地区进行急袭,5月2日转移攻击方向,进攻滹沱河北岸地区。  

白泷理四郎将其步兵团部设于安国。5月1日指挥163联队分两路由安国、博野,第101联队的第1大队以一路由蠡县向南围攻滹沱河北岸马店、辛营、何家庄一带冀中第7军分区部队;同时令在定县附近的第139联队第3大队以一路、独立步兵第12联队一路从定县、一路从新乐、骑兵第110大队从无极出发,合围滹沱河以北之邢邑镇及其附近第7军分区之另一支部队。

此时位于石德铁路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于5月1日由束鹿一带向南进攻,以作佯动,欺骗冀中军区,并防止冀南军区的部队破坏石德铁路。  

敌于5月1日开始扫荡时,冀中军区的部队为避其锋芒减少损失,相机打击敌人,部队划小单位,分开进行活动,部分着便衣与民众一起,利用村庄、交通沟、地道进行抵抗,从5月1日至10日,白泷理四郎指挥163、101联队、独立步兵第12联队、骑兵第110大队,小川雪松指挥其独立步兵第29大队于滹沱河北反复扫荡,

随其扫荡的伪治安军和新民会、宣抚班、灭共委员会及特务人员则召开民众大会进行各项反共、伪化活动,反复进行“王道之将来”、“共产之末路”的反动宣传,同时在民众中进行“剔抉”、“检举”,清查共产党员、政府人员、部队人员,因而有些抗日人员被俘。  

为了指挥对冀中的第二期作战,华北方面军于5月4日在石家庄开设了指挥所。并于5月7日接到驻天津第27师团如下的建议电报:  

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判断,三角地带内之敌军主力,已越出包围圈正陆续向东北地区移动。因此方面军应变更作战计划,将41师团运送至天津方向,包围歼灭在于牙河、任丘、河间地区之敌军。

华北方面军对此进行了研究后确定,仍按预定作战计划不变。理由是:从方面军多方面的情报看,冀中军区的主力,仍在三角地区内;冀中是共产党多年建设起来的根据地,是晋、察、冀军区的生活基地,因此共产党的部队不会丢掉其根据地。

27师团所提供的情报,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为了防止冀中部队由东面的滏阳河一带越出包围圈,对独立步兵第29大队增加部分兵力,令山崎武四的骑兵第13联队,于5月8日从束鹿进至衡水、武强一线的滏阳河以东。

敌参加第二期扫荡冀中的主力第41师团,5月初已在山西作好了准备。日军的普通师团只有12000人,而这个师团的实数是17050名。这个师团在进发的途中,日军大本营向其全军发布了如下“赫赫战果”的战报:  

5月6日,防守菲律宾的美军远东司令温立特中将,在日军四面围攻马尼拉湾口哥黎希律岛要塞的情况下,被迫宣布投降,7日向进攻菲律宾的第14军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签订了投降书。7日,裕仁天皇向进攻菲律宾决死敢斗之皇军,下赐了敕语。

5月8日,进攻缅甸之饭田祥二郎中将15军所属渡边正夫第56师团,攻占了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 [ 注:实际是5月7日攻占,发布消息为8日。 ] ;该师团的一部由缅甸北部进入中国云南省的芒市、龙陵之后,5日到达了龙陵县境怒江西岸之惠通桥桥头;该师团另一部正攻向龙陵西北约60公里之腾冲。……

以上这些战报,对华北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及其进攻冀中的部队,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清水规矩的第41师团,其先头到达石家庄的列车,按预定计划向邯郸开进,以图欺骗八路军的侦察人员。为了保守秘密,该师团的指挥所直至5月10日才在深县开设。  

5月10日,第41师团的列车分别从邯郸、邢台返回石家庄,随之开入德、石线。为统一指挥在三角地区的围歼作战,敌华北方面军确定:原在滹沱河以北白泷理四郎的两个步兵大队、坂本吉太郎的独立步兵第12联队、小川雪松的独立步兵第29大队、在滏阳河东岸的山崎武四骑兵第13联队、在束鹿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之独立步兵3个大队,统归第41师团长清水规矩指挥。  

5月11日拂晓,第41师团指挥其部队对冀中地区开始第二期的全面大扫荡。第41步兵团长奥村半二少将,以4个步兵大队(共指挥6个步兵大队)于5月10日夜间,在衡水及以西的王家井、新城(旧束鹿)的铁路沿线下车,拂晓后,突然向北围攻深县东南约20公里的护驾池一带。  

独立混成第9旅团的部队,于5月11日拂晓由深县及以西的旧城镇、位伯,攻向深县西北约20公里的角邱;在滹沱河北的110师团的两个步兵大队为配合独立混成第9旅团的进攻,一路由安平向西南、一路由马里向东南对角邱进行合围。  

滹沱河以南、滏阳河以西、石德铁路以北的三角地带,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在该区域内的各县城、村镇已有日军的很多据点,敌第41师团指挥上述这样多的进攻和外围设伏部队,经5天的合围作战与反复扫荡至5月15日结束。

在三角地带内的冀中军区部队,一部已越出这一地区。到达敌兵力薄弱的据点和铁路附近,一部则仍在三角地带内对敌进行游击作战,主要是以连、营为单位,夜间进行活动。总之,敌人虽然占领了三角地带,而抗日部队并未完全离开这一地区。

对冀中核心地区的第三期作战,从5月16日开始,其计划是:

(一)第41师团,续续扫荡滹沱河以南、滏阳河以西之三角地区。(二)白泷理四郎的第110步兵团与小川雪松之独立步兵第29大队,以高归、饶阳一线为界,110步兵团扫荡该线以西的滹沱河以北、29大队扫荡该线以东的滹沱河以北地区。(三)第27师团在白洋淀东南的任丘地区,搜索围歼越出包围圈的冀中军区部队。

当敌在扫荡的后期兵力已经分散时,冀中部队开始集中,进行反击。5月28日,在安国西南一带,以村庄和地道为掩护,狠狠地打击了163联队大江芳若少佐的第1大队;5月29日第163联队进藤荣次郎少佐第3大队的第11中队,在蠡县东南的西张岗,遭到冀中第8军分区所属23团约600人的有力打击。  

敌军对冀中扫荡,曾遭到多次反击,损失最重的是敌独立步兵第12联队,该联队这次共有两个大队至河北参加扫荡,在作战后期冀中部队开始反击,5月29日这个联队的第1大队长菅泽直记少佐,率其部队围攻深泽以东白庄的冀中军区部队时,敌军遭到很大的伤亡,其大队长菅泽直记少佐被击毙。  

6月8日,独立步兵第12联队长坂本吉太郎大佐,得悉冀中军区主力一部,在深泽以北的西固罗、宋庄一带集结,于是急令在深泽的第1大队、在安平的第2大队,以及联队部从角邱分路向西固罗进发,9日晨在该地与冀中部队发生激战。

中午,守军向南转移至宋庄,坂本率其第1、第2大队进行尾追,下午,冀中部队依托宋庄进行了猛烈反击,一直战斗至6月10日的早晨,守军先撤向以南的深泽敌占区,随之突然向右,从敌人兵力薄弱的地区通过,转至安国以西、定县以南的沙河、李亲顾和邢邑镇一带,终于摆脱了敌人。  

在6月9日、10日的激战中,冀中部队击毙了大批敌人,指挥这次作战的敌独立步兵第12联队长坂本吉太郎大佐受重伤。华北方面军在冀中作战的后期,为了对被俘人员开展劝降工作,将以往被俘人员一部转来冀中,包括原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司令员朱占魁。  

朱占魁于1941年11月27日,在保定以南约30公里的大李各庄战斗中,被敌第110师团新美二郎大佐的第163联队所俘,在送至北平后,冈村宁次会见了他。以后即转至伪组织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启新院”,进行约两个月的反省,对其进行怀柔和策反。  

这次扫荡后期的5月28日,华北方面军将朱占魁送向冀中,火车途经望都时,朱“乘机”跳下火车面找回了原部队。经1个月又20天的作战,敌在冀中的大扫荡,于6月20日结束。这一天,华北方面军向其大本营作了如下报告:  

冀中军区受到歼灭性打击后,除在白洋淀、文安洼尚有集团共军外,在冀中地区仅有小股活动。此次作战的战果如下:

(一)交战286次,共军交战兵力为58330人。(二)共军遗弃尸体9098具,被俘5197人,另有嫌疑者20568人。(三)主要缴获:山炮5门,迫击炮209门,重机枪7挺,轻机枪59挺,步枪9101支,掷弹筒22门,自动步枪179支,自行车794辆,电话机97部。(四)摧毁设施:兵器库58座,被服库48座,粮秣库16座以及其他。(五)作战损失:战死161人(内军官9),战伤323人(内军官14)。

冀中作战结束后,敌第41师团即进驻至德州,同时指挥驻于束鹿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该师团的防区与驻天津的第27师团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作了些调整。41师团的布防态势为:

第41师团司令部,位于德州第41步兵团司令部,位于沧县第237联队,位于衡水第238联队,位于东光第239联队,位于献县山炮兵第41联队,位于阜城。

这次日军大扫荡,使冀中地区的广大群众又受到很大的蹂躏,不少房屋被烧毁,并有很多的群众和共产党员以及抗日家属惨遭杀害,致村村穿孝,处处居丧,更深夜静,尤闻失去亲人的悲愉哭声,回荡于黑暗之四野。

(八)扫荡晋东南地区  

当华北方面军指挥第110师团、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等部队,对冀中进行大规模扫荡时,敌驻山西省的第1军,按年度统一的“治安肃正”计划。为了策应冀中作战,击溃在山西省南部的八路军第129师主力,将抗日根据地变为其“治安区”,从5月15日开始,分四个阶段对晋东南地区进行疯狂扫荡,至7月20日结束。  

进攻前,敌第1军通过侦察,得知在晋东南地区抗日部队的情况为:

(一)在长治以北的黎城、襄垣、武乡、辽县、榆社、涉县、武安等地,为八路军第129师兼太行军区部队的管辖区。新1旅位于襄垣、黎城地区,新11旅位于平顺附近。

(二)在晋南的沁水、安泽、翼城、长子等地区,为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的管辖区,第129师的新5旅、新6旅位于该地。

(三)在长治以南、以东地区,驻有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在黄河以北的庞炳勋第24集团军,该集团军所属3个军的布防地区为:刘进的第27军,位于凌川、附城、西河底一带;孙殿英的新编第5军,位于凌川以东的临淇地区(属河南省);庞炳勋兼军长的第40军,位于林县的晋、豫交界地区。

该作战由敌第1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指挥。他曾于5月6日在晋西的吉县以南安平村、与国民党军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当面商定了日、阎两军互不侵犯,联合反共。此次扫荡,其参加作战的部队计有:

(一)驻长治的井关仞中将第36师团。(二)驻临汾的井上贞卫中将第69师团。(三)驻运城的长野佑一郎中将第37师团。(四)驻崞县的毛利未广少将独立混成第3旅团。(五)驻阳泉的津田美武少将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以上为第1军所属之部队)(六)驻邯郸的铃木贞次少将独立混成第1旅团。(七)驻邢台的吉田峰太郎少将之独立混成第8旅团。

担负这次作战的主攻部队为第36师团,独立混成第3、第4旅团;担任西部助攻的为第69师团,第37师团;担任东面(平汉线)助攻的为第110师团的独立混成第1旅团、独立混成第8旅团。兵力共为19个步兵大队。这次作战预计分三个阶段进行,即:  

第一阶段;预计从5月15日开始,以一周时间,围攻、扫荡太岳军区在长予以西的横水、东峪、十里,在安泽(古县)东南的府城、冀氏、马壁村,在阳城以北的端氏镇、郑庄、王壁一带的沁河两岸地区的守军。

使用部队:第36师团主力,由长子城和以北的鲍店及高平城一线,分三路攻向以西的马壁村、横水村、端氏镇。第36师团另一部,从阳城以东的润城、西北的芹池,分两路攻向以北的端氏镇、马壁村,与师团主力及西面的第69师团,合围在该地的太岳军区机关及部队。

第69师团由浮山以东、分三路攻向沁水两岸地区。北路经府城镇迂回攻向冀氏村;中路经店村攻向马壁村;南路由山交村、白土岭,攻向以东的王壁村。第37师团一部,由运城经中条山向东进攻,以策应第36、第69师团在沁河两岸作战。

第二阶段:预计从5月24日开始,作战时间为15天。从四面围攻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太行军区辽县以东、涉县以北一带地区。在封锁区内,击溃共军主力后,将部队分散配置,划区清剿,进行“宣抚”、“剔抉”,推行“治安”。

使用部队:第3容师团主力由辽县分三路向东进攻。北路由辽县、拐儿镇、天门村、大南庄攻向峻极关;中路由粟城攻向以东的郭家峪;南路由粟城、桐峪镇、麻田攻向以东的偏城。第36师团另一部由黎城向北进攻,与师团主力合围在五军寺、麻田镇一带的八路军总部。

独立混成第3旅团,由邯郸及以南地区攻占涉县及以南的面新、武安及以南的磁山,构成东部封锁;一部由武安攻向以西的偏城,与西面、南面的第36师团、北面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合围麻田镇、五军寺地区。

独立混成第4旅团,由石太铁路南进,到达和顺及以东的青城镇、将军墓、龙泉寺(邢台以西)一带地区,构成阻止线,以防涉县以北的八路军由该地区越出包围圈。

第三阶段:预计从6月8日开始,作战时间为12天。从东西两面围歼在林县及以北的任村、姚村一带的八路军及国民党军新编第5军、第40军。

使用部队:第36师团从西面的平顺分三路攻向以东的姚村;独立混成第3旅团由涉县的固新、西达,向以南的姚村进攻;独立混成第4旅团,由安阳攻向以西的林县。

这次敌军对晋东南的大扫荡,其重点一是攻击八路军的总部,一是攻击庞炳勋的第24集团军。由于作战地带全为大山区,这些山区的小道大部队难以进行清剿活动,重武器携带亦受限制,因而敌军这次作战对部队编成、重武器使用、弹药携带数量等,都作了改变。  

为适应大山区多路活动的需要和便于指挥,对部队编成,确定以大队为单位编成支队,每支队及其所属中队,均配属相当数量的伪军、翻译和宪兵、特务人员以及向导。使大队能够独立作战;“剔抉”、审查被俘人员,宣传、推进伪化。  

武器、弹药、给养、服装的携带,有的师团规定只带山炮,每个山炮中队仅为两门,其余炮手携带步枪;弹药携行量,每支步枪为120发,每挺轻机枪为1000发,每挺重机枪为3000发,掷弹筒每门40发,步兵炮每门60发,“四一式”、“九四式”山炮每门100发;士兵每人带手榴弹两枚。

各大队、中队均携带相当数量的信号弹、发射筒;携带粮秣人粮四日份,马粮四日份;穿夏服,携带雨衣;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在长治领取仿制八路军的军服。  

此外,为了混入抗日根据地制造混乱和恐怖,袭击重要的军政指挥机关,抢劫文件,破坏电台,杀害抗日军政领导干部,第36师团根据第1军的命令,从高木正实大佐的第223联队及安达与助大佐之第224联队内,各抽出1个中队,组成“特别挺进入斩队”。  

“特别挺进入斩队”分别由223联队的中队长益子重雄中尉和224联队的中队长大川桃吉中尉率领。这两个中队全部化装,穿上了八路军的服装,打着同样的绑带和使用同样的子弹带,利用夜间从警戒薄弱的地方,偷偷地进入抗日根据地,在其大部队发起扫荡前,即开始向根据地的中心区移动,但一般不走大路也不进民房,以防被识破。

夜间由向导领路,对照地图(有些是从空中拍摄的地形照片)行军,向各目的地接近,并在较隐蔽的山沟内宿营、吃干粮,如要行动,拂晓前开始整理好队伍上路。通过电台得知大部队开始扫荡的时间及行进路线。

当接到行动的命令后,即开始混进村庄、城镇的领导机关,进行突然袭击并乘机杀人、抓人、抢走文件、放火与进行火力急袭,发射信号弹,燃烧发烟剂,展开日本旗,或用日语高声喊话;有时则脱去伪装,穿上原来的日本军服活动,造成抗日部队指挥机关附近的混乱,以达到原定的目的。  

益子重雄的特别挺进入斩队,即使在行军中,也保持着战斗准备的状态,将战斗员的三分之二位于中队的前半部,中队长亦在该位置,伪军、宪军、特务队、情报员、电台、民夫,在行军队列的中间,并以1个小队(排)为后卫。向导、特务队员、翻译走在中队的最前面。

第一期作战,向太岳地区进攻  

按预定计划,5月15日敌36师团主力由长子、一部由阳城,69师团一部由临汾,以东西对进、南北夹击,攻向沁河两岸的东峪村、马壁村、王壁村等地。太岳军区的部队事先已获得敌将扫荡该地的情报,大部队已作了转移而越出了包围圈。一部则化整为零与地方部队利用山地与敌展开了游击战。

敌扑空之后,令36师团于5月19日返回,作进攻太行军区的准备。69师团参加这次扫荡的太田藤太郎少将指挥的3个步兵大队在沁河西岸继续进行,直至月底。驻于运城的37师团,因需与阎锡山的晋军作战,以迫使阎降低与日方的和谈条件,而未能按计划参加对太岳区的扫荡,至5月26日,才以部分兵力沿中条山向东进攻。

第二期作战,扫荡太行地区  

当敌36师团由太岳地区转回,将其主力向辽县(今左权县)以西、一部向黎城以北地区集结时,独立混成第4旅团于5月18日以后,由石太铁路向辽县的东北,5月24日,独立混成第3旅团由邯郸分路向西,先后从四面包围了麻田、五军寺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

当日,敌第11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向进攻的各部队发去训示和激励性的电报,指出:此次作战的主体——第二期作战,已于23日的傍晚开始,望全体官兵发扬平日训练的成果与部队的荣誉,发现敌人后要勇猛追击,务期歼灭……。  

5月24日晨,进攻太行的敌军从四面攻向八路军总部的麻田、五军寺一带,遭到太行军区各部队利用山地进行有力的抗击。此时敌光冈明中佐的29独立飞行队,飞临战场进行空中侦察,并将守军的数量、战斗部署、后方交通等情况直接通报其第一线的进攻部队,并从空中给迂回进攻的日军指示方向。  

5月25日,岩松义雄将其指挥所由太原移到长治,该军的参谋为直接指导第36师团、独立混成第3、第4旅团作战,乘坐飞机至战场上空进行观察、通报守军的部署及地形情况和指示进攻方向与攻击重点。  

5月26日,太行军区在辽县附近的部队开始转移,在涉县一带的部队继续猛烈抵抗由邯郸方向过来的敌独立混成第3旅团。敌36师团参加扫荡太行军区的部队,为其步兵第223、第224联队及炮兵、工兵等,其第222联队仍留驻长治,担任附近各据点的防守。  

5月27日,进攻太行地区的各路日军,已在其刚占领的地区内进行分散扫荡、“剔抉”;其指挥机关则加强空中、地面侦察,通过询问民众和被俘人员,了解太行军区部队的去向,并指示其空军向山区等地散发了大量的劝降传单。  

在进行“剔抉”时,高木正实大佐的第223联队于26日在大南庄以东的梁沟,发现了太行军区存放于该地山内的武器仓库;安达与助大佐的第224联队发现了129师的干部训练团,经短促战斗后即进行追击。  

5月30日,扫荡之敌已由四面突进至太行的中心地区,并开始分区扫荡。进行“剔抉”、宣传,推行伪化。由223联队中队长益子重雄中尉率领的“特别挺进入斩队”,在36师团等部队进攻太行区以前的5月21日,已经潜入该地区,其任务为:

(一)潜入敌区,捕获其首脑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等人,如不得手,则袭击、扰乱“敌”军之指挥机关;(二)报告敌军主力退却之方向及其军需品隐藏之位置。

这支特别挺进入斩队,潜入太行抗日根据地后,通过侦察得知八路军总部位于辽县粟城镇东南的五军寺、麻田地区后,即赶至该地进行搜索,以后又进至以东的郭家峪一带,认为该处是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因而在5月24日的黎明前予以急袭,迸行了一场混战,守军遭到很大伤亡。以后,这支挺进队即活动于辽县的拐儿镇、大南庄、麻田、五军寺一带,进行埋伏或袭击。  

敌第1军对太行地区的扫荡,于6月7日结束。在反扫荡作战中,太行军区的部队依托山地进行了坚决抵抗,击毙了大量敌人,自己伤亡也较大,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将军于6月2日牺牲于麻田。

第三期作战,进攻林县姚村地区的八路军、国民党军  

当敌第1军对山西省南部的太岳、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时,国民党军在洛阳的第1战区部队,乘机反击敌35师团在郑州大铁(州)桥以西黄河南岸的霸王城据点,同时加强黄河北岸温县地区的桥头堡,以便使两岸的部队取得联系。  

敌华北方面军根据以上情况,令驻开封的第35师团,攻占黄河以北的温县地区,封锁该地南北两岸的水上交通。以策应第1军继续在晋南的扫荡。  

重田德松的35师团220、221联队,秘密到达沁河河口以西之后,于6月3日拂晓,突然发起攻击而占领了温县地区,封锁了这一段黄河南北两岸的交通。  

随之,岩松义雄于6月7日将其第1军指挥所移至安阳,当晚其36师团由平顺向东,独立混成第3旅团由固新、西达向南攻击位于林县以北约20公里任村附近的八路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由安阳向西,进攻在林县以北约10公里的姚村集结的国民党军第40军。八路军在给敌以杀伤后即转移至敌军的侧后打击敌人。

国民党军第40军暂编第3师,则依托姚村附近的崖底山地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使敌独立混成第4旅团连攻数日而不克。6月13日,敌第1军增调36师团224联队柿升少佐的第3大队,协助独立混成第4旅团继续进攻。  

国民党军的暂编第3师,经英勇冲杀,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战斗至6月15日,阵地被敌独立混成第4旅团突破。该旅团安尾正纲中佐的独立步兵第13大队,攻入暂3师的阵地后,即继续向前突进。该大队的中队长山本好江大尉,率其中队与国民党军经数次激烈冲杀,于夜间攀登了悬崖,15日拂晓推进至标高约两千公尺山顶的守军阵地附近,又展开激战。

山本好江于15日11时根据守军后撤的情况,判断暂编第3师司令部离此不远,乃挑选精干的士兵22名,组成突击队由其带领,率先攻击。在突破了守军的第二道防御线后,16时又突破了守军的第三道防御线。

至18时,山本好江探知暂3师司令部位于就近的断崖山洞内,乃组织其部队进行围攻。暂3师防守该山头的部队伤亡很大,一部跳崖牺牲。20时,暂3师师长刘月亭和16名参谋人员,以及士兵约300人被俘。  

暂3师遭到严重损失后,位于林县以南原康地区的庞炳勋第40军主力,西撤至凌川附近。敌独立混成第4旅团,随即对林县以南地区进攻,6月18日占领了原康及附近地区。此时敌第1军的部队仍在晋南各地反复扫荡,进行“剔抉”,推行伪化,破坏抗日根据地。  

按照岩松义雄第1军的计划,在进攻林县之后,预定的作战任务已经结束。但驻长治的第36师团长井关仞认为:从5月中旬以来,对长治一带的安泽、辽县、平顺、林县等进行了大扫荡,抗日力量已遭到了相当的损失,“治安”情况也有了好转,对长治以南地区威胁最大的是国民党军第一战区驻于凌川的刘进第27军。

因此他向岩松义雄提出,应利用数次扫荡均取得胜利的影响,乘军之进攻部队主力在凌川附近的机会,对在凌川的国民党第27军进行围攻。  

岩松义雄根据井关仞的要求,即向华北方面军作了报告。在1942年,冈村宁次的华北方面军总的军事行动宗旨是各部队不怕疲劳、不惜伤亡,反复进行“治安作战”,彻底消灭在华北的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共产军”、“蒋系重庆军”。所以井关、岩松要求继续进攻凌川的报告,很快即得到了批准。敌第1军进攻凌川的计划是:

(一)预计从6月20日开始,以1个月的时间,从西面、东面、南面合围位于凌川的国民党军第27军;继续进行扫荡,推行强化治安。

独立混成第3旅团,从东南方向的新乡、修武,分两路攻向西北的凌川与第36师团合围国民党军第27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从林县以南的原康,攻向凌川。

6月20日,敌1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的部队开始行动,6月24日在凌川附近与国民党军第27军交战。27军的主力,早已转移,随之敌由西向东追击,经冶头、六泉、古郊、南寨、南村、直至临淇一带,并进行了分区扫荡。之后,独立混成第3、第4旅团,于7月上旬奉命相继离开战场,返回崞县(今原平县)和阳泉驻地。  

第36师团高木正实大佐的233联队,在林县以南的原康、则界地区进行扫荡,国民党军第40军的39师,依托坚固工事,从6月30日抵抗至7月2日,给敌第233联队以很大杀伤后撤离。华北方面军上半年对胶东、鲁南、鲁西南、冀东、冀南、冀中、晋南、晋豫地区的大扫荡,从2月5日开始,至7月20日结束。

(九)1942年下半年敌再次大扫荡  

敌在上半年的“治安肃正”作战告一段落,稍加休整后,即又在华北开始了下半年的大规模扫荡,其主要作战有:(一)进攻鲁中;(二)进攻冀东;(三)进攻鲁西;(四)进攻胶东。

8月初,驻济南的敌第12军。通过各种情报,得知国民党军鲁苏战区第111师,因反对与日妥协而于8月3日发动了兵变,随即进入山东解放区参加了八路军。敌根据以上情况并经华北方面军的同意,以驻张店的独立混成第6旅团、驻青岛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乘机进攻处于混乱状态的鲁苏战区及其部队。  

至1942年8月,于学忠的部队在当年已遭到日军的3次进攻。第1次是2月5日至月底;第2次是敌在冀南作战结束后,于5月中旬在益都至沂水公路以东地区对鲁苏战区部队的进攻;这次是从8月12至15日,敌第12军乘鲁苏战区内部不稳之机,再次发动进攻。敌第12军作战计划为:

(一)以奥村半二少将(由41师团调来)的独立混成第6旅团,从西面、北面围攻葛县以东约30公里鲁苏战区所在地之石场。(二)以内田银之助少将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从东面、南面对石场进行围攻。(三)预定作战时间从8月12日开始。

按上述计划,这两个旅团于12日晚分别向石场周围接近。日军的行动事先已被鲁苏战区所侦知,当敌于8月13日一部到达石场时,经激烈战斗后,战区部队即按计划,从石场以南缺口,越出了包围圈。  

敌第12军攻占石场后,经过分析认为:鲁苏战区之上层目前正进行着激烈斗争,这对其部队的士气及指挥机关之作战决心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这两个旅团的部队暂不返回,应继续寻找机会进行攻击。  

之后,日军通过多种侦察手段,知鲁苏战区总部已转移至沂水东北约50公里的唐王山一带。于是令独立混成第5、第6旅团由莒县的石场北上。8月20日,这两个旅团合围了唐王由地区。经21日的战斗后,于学忠随战区的部队突围转移。其总部的参谋及部队士兵共733人被俘,1861人牺牲于战场。直至8月30日,敌12军才撤回,结束此次作战。

华北方面军为了彻底肃清冀东的八路军,将原在河间地区27师团的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调至冀东,并从驻德州的第41师团、驻石家庄的第110师团各调来1个步兵大队归27师团指挥,共集中了11个步兵大队的兵力对冀东进行扫荡,该师团原来在河间、任丘一带的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防区,则交由第41师团接管。为了推行对冀东地区的“治安肃正”,27师团这次着重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积极开展“宣抚”工作与扩大居民的保、甲自卫组织。(二)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潜伏分子、地下组织、秘密交通线进行“剔抉”。(三)构筑遮断壕、碉堡、城砦、岗楼等以防止共军移动和侵入。(四)设置无人区。

敌进行扫荡常用的作法是,分数路突然攻向中心区,再划区进行扫荡、剔抉、成立伪组织,杀害抗日人员,然后撤退返回原驻地各据点。而这次对冀东的扫荡,则采用了步步为营的缓进方法,企图将抗日人员与民众分开,即:

(一)延长了整个扫荡时间,从通常的5到20天,延长至两个月。(二)将伪治安军第2、第3、第4集团分别配属到每个步兵大队,使每个大队成为军事清剿和政治宣抚的独立单位。

(三)对潜伏的抗日人员,暂不进行大规模的“剔抉”,以便掌握其线索,随时揭发、检举潜伏人员和了解其暗中联系情况。(四)对俘获的抗日人员进行怀柔,送其进“反省院”,予以“感化”。(五)以大量的人力,修筑公路、埋设电线杆、挖遮断壕。

第27师团于9月17日开始对冀东进行扫荡,这次扫荡仍和春季一样,在北面的长城一线,有关东军的一部,在蓟县地区有独立混成第15旅团进行配合。  

参加扫荡的27师团松井真二大佐的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指挥连同配属的共为3个步兵大队,仍在丰润、玉田、遵化及兴隆地区进行扫荡。作战开始后,该联队主要是进攻丰润以北及西南地区还乡河沿岸的郭官屯、白官屯、蛮子营、鸦鸿桥、邢庄、刘学庄、窝洛沽、孙家酄一带,在该地的冀东军区第12、第13团部队,已化整为零,进行分散的战斗活动。  

这次敌在冀东的大扫荡后,即进行了分区清剿、“剔抉”、推行伪化和制造无人区;挖掘遮断壕,构筑城砦、碉堡、企图阻止八路军的活动。  

为了限制八路军向长城外的伪满地区活动,敌从遵化县的马兰峪一带长城以南开始,向东经大安口、罗文峪、洪山口、龙京关、栗树湾、潘家口、喜峰口、铁门关、董家口、龙新庄、擦崖子口至建昌营附近的冷口,将在长约110公里、宽约4公里的带形地区内的76个居民村,12036人全部迁出,使这一带成为无人区,从而隔断关内外的联系。

为隔断抗日部队的相互联系,敌在冀东各地挖了319公里的遮断壕,构筑了各类据点155处,以上共征集了本地民工195万7千人。另新建和补修公路475公里;新建和补充电话线411公里。  

敌27师团对冀东进行的扫荡于11月15日结束。冀东军区的部队于11月末进入到敌占区的大城市唐山附近,袭击了该地的煤矿区。在此以前的10月21日从四川起飞的美军3架B-24轰炸机,突然轰炸了开滦煤矿。

井手铁藏的第32师团参加浙、赣作战后,于8月9日接到了泽田茂中将的13军要其返回的命令,即离开浙江,乘军用列车返回原驻地兖州。

此时敌12军司令部已作好了进攻鲁西范县一带和东平湖以西地区的作战准备,该敌通过各种侦察,得知鲁西地区教导第3旅所属各团的进驻情况是:教导第3旅旅部位于范县东南的单堂;第7团位于范县以南的杨集、旧城、黄河两岸;第8团位于东平湖以西的戴庙、夹河一带;第9团位于濮阳以南黄河西岸的余家、方里地区。  

敌根据以上情况,确定以10个步兵大队的兵力围攻范县教导第3旅旅部和以南地区的第7团;以后再围攻东平湖以西的第8团及第8军分区的部队,其作战计划为:

(一)由驻兖州第32师团之32步兵团长石田保忠少将率5个步兵大队、一个轻装甲车中队,从济宁、嘉祥、巨野到达郓城,进行作战准备。然后分三路攻向以北的黄河两岸旧城、杨集一带,与北面的第53旅团,西面的骑兵第25联队协同,围攻范县东南单堂地区的教导第3旅旅部及其所属的第8团。

(二)由驻济南的59师团之53旅团长大熊贞雄少将率5个步兵大队、1个轻装甲车中队,从齐河、花平、聊城至羊县,进行作战准备。作战开始后,分别由聊城、羊县向南,然后分成多路与南面、西面的部队协同,围攻范县及单堂地区。

(三)骑兵第4旅团骑兵第25联队长高原孝大佐率骑兵两个中队、一个轻装甲车中队、一个骑炮兵中队,由商丘地区进至范县以西的濮阳一带,进行作战准备。战斗开始后与南面、北面的部队协同从西面进至范县及单堂地区;追击教导第3旅的突围部队。

(四)当进攻范县、单堂作战结束后,除留少部进行扫荡与剔抉外,各主力撤离战场,作出返回原驻地的姿态,以麻痹教导第3旅。32步兵团撤至巨野附近;53旅团撤至阳谷(旅团部)、聊城一带;骑兵第25联队撤至郓城地区。

在教导第3旅乘日军主力撤退而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第32步兵团、骑兵第25联队由巨野、郓城攻向黄河以南、东平湖以西的三角地区,并以炮兵一部在东平湖东岸地带,阻止教导第3旅的部队渡湖东去,以围歼在该地的第8团和第8军分区的部队,53旅团由阳谷、聊城攻向以南的黄河以北,运河两岸的寿张、张秋、位山、鱼山、姜楼一带,与第32步兵团、骑兵第25联队围攻东平湖以西教导第3旅的部队。

(五)驻济南的轻轰炸第90战队协同此次作战。

(六)预定开始作战时间为9月27日。

这次作战,仍由敌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指挥。他根据作战地区系平原的地形特点,提出了平原地区彻底包围的作战方法。这一方法的有关数据与做法情况为:

(一)部队的集结线至展开线按汽车一夜的行程,大致为40公里;(二)部队的攻击展开线至攻击目标的中心点,根据部队的体力,一天的作战前进距离,大致为24公里;(三)展开后形成包围时,以每个分队(班)分担其正面横宽300至500公尺的距离,计算包围圈圆周的长度;

(四)一旦形成包围后,各部队特须注意相互间的横向联系,且各单位须控制预备队;(五)编成由新民会、宪兵队人员组成的政治工作班和特务工作班,担任包围区内的侦察和剔抉任务。

敌以上三支部队于9月26日晚间均到达了预定的集结点,当夜开始向前运动。9月27日拂晓到达了各部队的预定展开地区,并逐渐形成包围圈向中心点单堂攻击。

坚持敌后游击作战,情报是重要的一环。虽然敌一直采取各种手段隐蔽其企图,但种种迹象也暴露了其军事目的。这两个旅团在巨野、郓城地区,聊城、萃县一带集结,突然增加各约5000日军且有坦克部队等情况,均被八路军冀、鲁、豫军区设在城市、铁路沿线、驻地外围的情报机关所发现。

敌这两个旅团又一个骑兵联队,近1万多人于9月27日发起进攻,从四面进行合围并于16时到达单堂附近时,除32步兵团在范县以南的黄河沿岸遭到猛烈的抵抗外,其它仅与守军发生零星的小规模战斗。  

敌虽快速合围,但仍扑了空。日军经查间,得知八路军前几天已换便衣于夜间离开此地。对此,12军仍令少数部队留于原地进行扫荡,其余按佯动计划后撤至预定地点,秘密进行下一期的作战准备。此时敌侦知在东平湖以西附近,有约2500名的八路军部队。  

敌经过准备之后,确定于10月2日晨进攻湖西地区。10月1日夜何,在大雨中,其两个旅团及1个骑兵联队,秘密开始行动,并形成包围圈向东平湖西岸压缩。守军一部先与北侧的敌53旅团交战,接着18时又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之后,利用暗夜相继转移至濮阳西北内黄县的井店地区。另一部与地方党政机关用船只撤入东平湖内,敌军以第6直协飞行队进行湖上侦察,并以湖东岸的炮兵进行拦阻与扰乱射击。由于东平湖西岸与运河之间,是一大片沼泽区,苇草丛生,日军对湖内的地形不熟,仅作了一般的骚扰即退出,于10月5日结束了对东平湖以西的扫荡。

据日军统计,冀鲁豫地区的部队在这次作战中牺牲1252名,被俘1250人。由于日军有3个坦克中队(每中队15至17辆坦克)及两个骑兵中队,因而在鲁西平原能够形成突然包围与进行追击。

敌12军为了恢复胶东地区治安,确保青岛至烟台的公路交通,于11月中旬开始下再次对胶东地区进行扫荡,企图击溃在该地区的胶东第5旅和第5支队。其扫荡所使用的部队,计有:  

(一)驻青岛的内田银之助少将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主力。(二)驻济南的柳川悌中将的59师团一部。(三)驻张店奥村半二少将的独立混成第6旅团一部。(四)驻惠民林芳太郎少将的独立混成第7旅团一部。

这次扫荡仍由土桥一次直接指挥,并设指挥所于青岛。胶东不同于鲁西平原,多为标高300至700公尺的连绵山区,是三面环海的有限地带。其陆地的南北最长是从蓬莱一带至青岛约为200公里。从烟台向东,半岛即更形狭窄,南北长仅约70公里。  

根据以上地形,敌12军司令部经研究后认为:应从陆上分段由西向东推进,直至半岛的尽头,并由海军配合,以防胶东军区的部队经海上调动和撤离。其作战计划为:

第一阶段;封锁青岛至烟台公路以东地区,围攻栖霞附近锯齿牙山一带的胶东军区部队。第二阶段:从牟平向南经高陵、刘家夼、午积、车道至乳山,构成阻止线,围歼该线以东文登、荣城地区的八路军。第三阶段:各部队在返回时,一部由海上转至招远、掖县、平度一带,与陆上部队配合,夹击在该地区的胶东游击队和第5旅。

11月19日,敌突然封锁了青岛至烟台的公路,并围攻锯齿牙山附近地区。胶东抗日部队在山区奋勇抵抗近10天。以后,在夜间越出包围圈转移。11月30日,敌向牟平、乳山以东地区进攻,土桥一次将其指挥所前移至牟平。在文登、荣城这两个县,日军用了13天的时间,进行了反复扫荡、剔抉、清查。据日军统计,作战中抗日部队牺牲了1183人,被俘的军、政人员及民众达8675人。  

12月13日敌利用从胶东撤回原驻地的机会,由海上的莱州湾与陆上部队协同,进攻招远、掖县地区的胶东第5旅和西海区的游击队。此时该区的部队,正处于反扫荡时期的高度戒备状态,及时转移,使敌人的合围扑空。1942年,是日军在华扫荡最多、最残酷的一年,除上述的主要扫荡之外,尚有:  

驻德州的第41师团,驻石家庄的第110师团各一部,于9月中旬至11月底,分别扫荡了冀中的白洋淀及河间周围地区;12月初又扫荡了武安、巨鹿、清丰一带。  

驻石家庄的第110师团与第1军驻埠县的独立混成第3旅团,于9月27日至11月5日对晋察冀边区的阜平一带进行了扫荡,与在该地的守军进行多次激战。  

驻太原的第1军,由8月1日任司令官的吉本贞一中将指挥,根据华北方面军的意图,从10月10日开始至11月末,展开了“全山西秋季剿共作战”。该作战刚结束,又于12月11日至11日,再次进行了“全山西剿共作战”,以图彻底击溃在山西的八路军。该敌从10月10日开始之大扫荡情况为:

(一)以驻长治的第36师团为主,对太行军区进行了扫荡。(二)以驻临汾的第69师团,扫荡了太岳军区的沁源一带地区,并寻找决死第1纵队作战。(三)接着驻长治的36师团对辽县、武乡、襄垣三龟地带内的洪水镇、蟠龙镇、西营镇进行了扫荡,寻找在该地的新编第5旅、决死第3纵队作战。

(四)驻阳泉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为寻找新编第10旅作战,进攻了辽县的西北地区。(五)驻埠县的独立混成第3旅团对五台山地区及崞县西南的静乐一带发动了进攻。

敌第1军在进行上述各次扫荡作战之后,预计根据地内的军民将以全力进行各项恢复工作,所以在12月11日至19日,除担任河防驻运城的第37师团之外,其余各师团、各独立混成旅团,均以主力突然出动,对就近的抗日根据地又进行了扫荡。  

驻济南的敌12军,按统一计划,从10月10日开始,扫荡了鲁中抗日根据地的沂蒙山区,与鲁中部队在该地连续作战数日后撤回。

华北方面军的全年扫荡,对农村的破坏和经济封锁,造成抗日根据地内的极大困难。各地通过精兵简政、节衣缩食、依靠群众生产自给,以战斗缴获补充自己等正确措施,才克服了敌人所造成的各种困难。  

1942年是八路军在敌后抗战最艰苦的一年。  

1942年上半年,是日军在太平洋及东南亚取得它“赫赫战果”的时候,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缅甸、关岛、马绍尔和加罗林群岛、吉尔伯特群岛、俾士麦群岛、所罗门群岛等都被其攻占,还占领了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

此时日军的大本营还正在计划攻占中途岛、新喀里多尼亚、斐济、萨摩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进入印度洋、红海,封锁波斯湾,以策应意大利、德军在北非作战,并准备从陕西、长江上游攻占我国的大后方四川。  

由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6月初进攻中途岛遭到大失败;10月间南海支队进攻新几内亚东端的莫尔兹比港被打退。第17军的第2师团、第38师团在所罗门群岛之瓜达康纳尔岛几乎被歼。这些情况,使日军大本营被迫取消了进攻印度、锡兰,进入红海和封锁波斯湾计划,也取消了向我国大后方四川的进攻。对其占领区大规模扫荡也因此而减弱。  

由于太平洋上的形势急转直下,日军大本营从1942年10月17日决定,从关东军抽调野战重炮兵第4联队,野战重炮兵第7联队的一部,独立重迫击炮3个中队,独立速射炮第6大队;从中国派遣军中抽调战车第8联队,独立山炮第10联队,独立工兵第19联队以增强第17军。

年底,驻在德州的第41师团亦被调往新几内亚,归新成立的18军建制。从此以后日军在我国的关内和关外战场相继抽调更多的部队去太平洋。进入1943年,日军依然进行扫荡,但其规模已大为缩小。

1944年8月8日,坚守47天的衡阳陷落。9月上旬,日军第11军,第23军大举进攻广西,桂柳会战打响。但守土有责的桂军,却为保全实力,全面避战。造成日军一路作战顺利,至1944年11月11日,柳州沦陷,桂柳会战结束。反观,由张发奎指挥第4战区入桂作战的粤军,却在桂平大捷。重创日军独立混成第23旅团。本文将依据中日战史权威史料,讲讲桂平大捷。关于桂柳会战完整史料,请参看笔者前作《桂柳会战:白崇禧“消极抗战”“经营不善”恶果》。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抗战史记

一.国军桂平反攻战部署

1944年9月下旬,从第9战区调来的杨森兵团(辖第20军,第26军,第37军及第79军)与第62军(一并指挥由第7战区调来的第64军)分散由粤湘各地陆续进入广西省境。但因各部队均历经了长沙,衡阳之战,实力减半。估计其兵力不及编成时的四分之一。加以交通不便,行动迟缓,因而未能如期到达桂柳外围地区。其结果为日军进击造成可乘之机。10月1日,湘桂铁路的日军第58师团开进兴安附近,还有第3,第13师团之一部由富川攻击了平乐。西江方面的日军,第104师团和第22师团再次与雷州半岛方面的独立混成第23旅团会合,企图进占我平南,丹竹,以便南北两面配合进攻我桂柳要地。

在此情况下,我军命第35集团军副总司令周祖晃指挥桂绥第1,第2纵队及第135,第155两师,在平南,桂平附近竭力阻截日军西进。同时命第93军在恭城,大溶江附近拖延日军的行动,以掩护桂林正面,并协助杨森兵团攻击日军侧背。此外,集结杨兵团及第46军长黎行恕指挥的第175师和188师(隶属第31军)向平乐,荔浦,阳朔之间地区挺进,争取首先歼灭龙虎关的日军。

10月中旬,经我第93军奋战,将湘桂铁路正面的日军阻于大溶江附近。龙虎关的日军亦被我前进部队阻住,而且由于我攻击了敌后方部队,日军已不能积极行动。唯有西江方面日军凭借交通方便和优势兵力逐步进击,企图相继攻陷平南,桂平,及破坏我丹竹机场。在此形势下,为确保柳州,保护黔桂铁路安全,我方进一步加强了战斗部署。命桂绥第1,第2纵队在石龙圩(桂平西30公里)占领阵地,以阻截当面之敌;命第155师阻遏由桂平西进之敌,以掩护我主力集结。此外,命第37军于10月17日是以前在大王圩(桂平东北60公里)及其以南地区完成攻击准备,然后进攻平南方面之敌;命第135师之一部占领金田村(桂平北20公里)附近,支援第37军攻击由江口圩(桂平东北偏北24公里),思旺圩(桂平东北37公里)向平南,桂平进犯的日军,并掩护主力集结。又命第46军黎军长指挥第175,第188两师,以汽车运往武宣(柳州东南偏东82公里)南方地区机动使用。与此同时,命第64军张驰部于10月21日完成会战准备,当日即开始攻击,将日军各个击破,继而向桂平反攻。当时第4战区辖第62,第63,第65等3个军,9个师及2个独立旅,桂平反攻战第4战区先后投入七八个师。可谓主力尽出。

对于国军在桂平反攻部署,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使用国民政府《抗战简史》的史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部分不认可的史料进行纠正。本节为已纠正后的史料。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承认在广西作战的国军,为湖南作战的残军,其战半减半,实际兵力不及编成时的四分之一。

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转载国民政府《抗战简史》,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29-30页。

二.第23军攻陷梧州,向丹竹,平南进攻

1944年9月,日军新成立的第6方面军主力第11军在广西北部激战的同时。其第23军在广东方面也发动了牵制性作战。第23军作战任务是:“第一阶段以部分兵力由广东北方地区向英德附近发动攻势,俾使第11军作战顺利进行……第二阶段将于1945年1,2月间开始,由柳州南方地区发动攻势,攻占南宁后,打通并确保通往谅山附近法属印度支那国境的陆路联络线”。执行作战任务的是第23军第22,第104师团以及第22,第23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另以3个旅团确保已占领的地区。

1944年9月上旬,日军独立混成第23旅团由雷州半岛北上,以警戒和掩护第23军主力西进的左侧。第23军主力则分多路向桂东重镇梧州进击。肇庆,封川,德庆等重镇相继沦陷,日军沿途只遭到一些地方保安团和美国飞机的袭击。美军飞机给予日军地面部队,交通运输等不小的打击。仅在1944年9月14日一次轰炸中,第104师团1个大队就被炸死炸伤百余人,日军被迫将行动改在晚上。另外由于天气炎热曾有数人患日射病,再加上其后长期奔袭作战的缘故,在到达梧州附近时,约有600人掉队。可见经过豫中,湖南作战,日军已疲态尽显。

1944年9月22日,日军一部(可能是日军第104师团一部或第22独立混成旅团一部)终于占领梧州。在此之前,美军飞机已将石油罐等设施炸毁,整个市区陷入火海之中。此后,拥有美军飞机场的丹竹立即成为日军新的攻击目标。

第23军遂发起丹竹,平南(均在柳州东南约140公里西江江岸)平地作战,其中在西江北岸的第104师团进展顺利,南岸的第22师团推进却经常受阻。第23军又命由雷州半岛北上的独立混成第23旅团在占领丹竹后,向桂平(平南西南偏西37公里)附近前进,在该地附近掩护该军集结。据10月13日报告,其状况如下:

南集参电第489号(10月13日)

一, 贞部队(笔者注:第104师团主力于10月18日前集结于平南,丹竹圩北侧地区准备下期作战,并以清(笔者注:步兵第161联队)及荻野部队(笔者注:工兵第104联队)正在改修梧州—龙巷(西江北岸,丹竹东33公里)间公路)。

二, 正部队(笔者注:第22师团)主力于11日傍晚前集结于王土坳(平南西南11公里)及六陈圩(丹竹圩西南偏南18公里)附近准备下期作战,并以正三六部队(笔者注:步兵第86联队)正在改修龙巷—丹竹圩西江北岸公路。

三, 宪部队(笔者注:独立混成第23旅团)主力10日18时开进洴洞坪(桂林东南16公里)11日是当可渡过郁江,攻占桂平(别名浔州)。桂平及其西部山地一带似有第135师一部及民团守备。

四, 西江水路疏通河道作业10日已疏通到蒙江圩(藤县西北15公里)。

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30-31页

三.第23军的第二期作战设想

中国派遣军修订的作战计划(7月末拟订)中第23军的作战任务和指导要领大纲,早在9月初西进作战开始前即已传达,该军即按该计划指导其作战。根据中国派遣军的修订作战计划,其内容如下:

甲, 第23军9月上旬由西江两岸地区发起攻势,迅速攻占梧州,丹竹附近后,大致于10月底以前,准备进攻柳州。

乙, (笔者略—有关第11军攻占全县后大致于10月底以前准备进攻桂林方面的事项)、

丙, X方面军(笔者注—指新设第6方面军,辖第11,第23军)大致于11月上旬令第11军及第23军展开钳形攻势,歼灭敌第4战区及预料集聚该地的敌军主力,同时攻占桂林及柳州附近。此时应指导由第23军攻占柳州。

丁, 其后X方面军令第23军司令部及一部精锐回师广州,同时令第11军确保湘桂沿线要地,并歼灭可能集聚反攻之敌。

戊, 本期作战大致于11月末结束。

在该修订计划中,有关指示第23军的修正事项如下:

一,新设X方面军,隶属其下指导作战。

二,明确了在第二期作战前段—即桂柳作战中,特别应指导由第23军攻占柳州。

三,原定攻占桂柳后,将第11军一部转隶第23军指挥,以确保湘桂铁路及西江沿岸要域,并准备以后的作战(第23军司令部设于柳州,且在柳州,来宾附近设置机场,并利用西江为兵站线),但修订计划决定攻占柳州附近后,第23军司令部和一部精锐(预定第104师团)回师广州,至于确保广西省要域任务由第11军担当,相应撤销西江兵站线。

四,攻占南宁及打通法属印度支那国界通道任务由第11军承担。

综上,在1944年9月初传达的第二期设想及计划中。第23军司令部应速返广州,改派第11军担当柳州以西的广西防务。以防备美军可能在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等登陆作战。而据日本战史记载,自1号作战开始,第23军就有此考量。并随着战事不断深入,特别是太平洋战局的极度恶化,而最终付诸实施。同时考虑调整与香港总督部,驻海南岛的海南警备府的关系。新设的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大将于9月末视察华南,在三水战斗司令所与第23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会谈,上述问题即会谈为的重要内容之一。田中曾主动提出兼任香港总督或将该总督部纳入该军指挥之下;对于海南岛,也认为有必要由该军负责防卫,或由该军派遣所属部队驻守。

10月10日,第23军在梧州接到电报得知方面军第二期作战计划大纲,大致与以往设想相同,但根据当时第23军的作战态势,首先应以主力迅速推进到丹竹,平南平地。

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31-32页。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张发奎将军

四.日军判断错误,张发奎决定围歼桂平独立混成第23旅团

第23军西进广西作战以来,独立混成第23旅团表现优异。故在第23军主力向丹竹平地推进时,又命该旅团占领桂平附近要地进行掩护。而丹竹机场刚整修完毕。21日晨5时,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也将战斗司令所推进到白马圩(丹竹东10公里)。白马圩位于西江北岸,为通向丹竹平地的隘路口要点。

日军向丹竹,平南平地推进。桂军第35集团军总司令部在蒙江圩(丹竹圩东10公里),其第31军第135师主力第405团在丹竹,分别被第104师团步兵第137联队击溃。独立混成第23旅团则进展颇顺,驻桂平的桂军第135师一部未坚守,而是且战且退往贵县(桂平西南57公里)方面,桂平失陷,国军原计划“在桂平集合主力反攻”计划化为泡影,但日军兵力分散,为张发奎第4战区集中主力抢先反攻桂平创造了战机。据第23军曾就当面敌情报告如下:

一,第4战区内之敌军配置(特殊情况)

李玉堂指挥的第93军在大溶江口(桂林北35公里),第79军在义宁(桂林西北18公里);夏威指挥的第31军在桂林,第93军一部在阳朔(桂林东南65公里);杨森指挥的第37军在蒙山(丹竹北77公里),第20军在平乐,第26军在恭城(平乐东北偏北30公里);张发奎指挥的第62军在柳州,第64军在修仁(柳州东63公里);邓龙光指挥的第135师,第155师在桂平,挺进第1,第2纵队在平南方面。

二,敌主力位于湘桂方面,灌阳(桂林东北偏北80公里);兴安(桂林东北58公里)方面为我第58师团,第40师团;而江华(道县南40公里),永明(道县西南偏南40公里)方面为我第3师团,第13师团。

西江,桂平,平南,丹竹,梧州方面为第104,第22两师团及第19,第22,第23等旅团的各一部。

第23军参谋部根据重庆军的配置状况,判断“敌感到桂柳地区右侧背受威胁,正在桂柳东南地区(恭城,平乐方面)集结6个军(第20,第26,第37,第46,第62,第64各军)”,我军向丹竹,平南平地挺进,正好予重庆军以严重威胁,该军计划在以后进攻柳州时,进一步扩大这种威胁,而与第11军共同采取外线作战,压制歼灭重庆军。至于处于内线的重庆军,如对我军正面采取攻势,估计可能在我军主力通过瑶族山地的长隘路进入武宣(桂平西北50公里)时,伺机对我各个击破。因此,第23军对下期作战指导的设想大致考虑如下:

军将集结地再向前推进到桂平南北地区,准备进攻柳州。11月初发起攻势,进攻柳州西部地区,搜索歼灭敌军。其间,以一部兵力攻占柳州。为此,先以一部歼灭贵县方面的敌军,尽力保障军左侧背安全。另以第104,第22师团一部为先遣队开进东乡圩(武宣东25公里)及寺石圩(武宣南35公里),掩护军主力进入山地。

10月22日,第23军在白马圩(丹竹东10公里)战斗司令部所召集兵团参谋长及军直辖团队长会议,下达展开命令,为对柳州进行下期作战,各自准备发起攻势。第23军就此报告如下:

南集参电第561号(10月23日12时30分)

致电:次长,统,中总(汉口,南京,旭 南集团参谋长发出)

一,22日召集了参谋长及军直辖团队长会议。

(一) 集团命一部歼灭贵县(桂平西南偏西57公里)附近之敌,并将主力逐次推进至江口圩(平南西北偏西20公里)及白沙圩(桂平西南偏南24公里)之间西江(郁江)左岸地区,准备向柳州西方地区扩展攻势。

(二) 贞部队于10月底前将主力逐次推进至江口圩,三江圩(江口圩西北偏西18公里)之间地区。

(三) 正部队于10月底前逐次推进至桂平,白沙圩,石龙圩(桂平西26公里)之间地区。

贞,正部队的战斗分界线为西江—象江—龙湾(武宣东南9公里)—地有(龙湾西20公里)—寺脚圩(武宣西19公里)。

(四) 宪部队一并指挥正部队先遣队主力,攻击贵县附近之敌,行动开始时机另行命令。

(五) 岩部队(独立步兵第98大队),独立步兵第247大队(缺一半)和独立步兵第248大队以主力在平南—三江圩之间构筑公路。

(六) 集团防空队主力(高射炮2个中队,机关炮1个中队)在丹竹,一部分(高射炮1个中队,机关炮1个中队)在梧州。

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32-34页

综上,日本史料表明。第23军已预料到国军可能的反攻,但判断错国军反攻的方向“桂平西北50公里的武宣”。而且对国军兵力预判不足,再加上其主力分散。故决定独立混成第23旅团先攻占桂平,以掩护军主力在11月初桂平南区地区完成集结,再攻打柳州。这为张发奎第4战区抢先向桂平发动反攻,围歼孤军深入的独立混成第23旅团(辖3个步兵大队,旅团战斗所)创造了战机。

五.独立混成第23旅团攻陷桂平

1944年9月28日,占领了丹竹,平南的独立混成第23旅团,刚进10月就向桂平(浔州)一带挺进,以掩护军主力集结丹竹,平南平地区的任务。该部原以为要在占领地附近负责警备,因而感到意外 。适逢第104师团“川”挺进团开进此地,当即与之通融了有限的军需品,前往执行任务。可见该部在攻击桂平前,军需用品已不足。

此时独立混成第23旅团下辖独立步兵第128大队(队长谷村静夫中佐),步兵第129大队(大队长野野木文雄中佐),步兵第130大队(大队长竹之内繁南中佐),三个大队及旅团战斗所。

旅团长下河边宪二少将命独立步兵第130大队直取桂平,其主力则于10月6日由丹竹出发,经武林(丹竹南,西江对岸)—安山(武林西南偏西12公里)—界头(安山西南偏西14公里),10日是集结于延子(界头西南4公里)附近。另派独立步兵第129大队为先遣队,挺进到酒麻圩(延子西南6公里)侦察敌情,地形。

当时,桂平有桂军第135师一部和当地自卫团据守,附近的郁江宽200-300米,深3-4米,不能涉渡,又受潮差的影响,水位涨落高低悬殊。而第135师主力正由南宁附近北上柳州,但据第23军获得10月8日的特殊情报,其一部于10月上旬开进桂平。奉命攻占桂平的独立步兵第130大队长竹之内繁南中佐,率1个中队先行,10月9日迅速进入桂平对岸,积极采取渡江佯动,当夜即夺来两只渡船,后续大队主力则隐蔽在后方,侦察敌情,地形。桂平居民从拂晓时,开始携家带财向西逃难。竹之内中佐向旅团战斗所报告拟于10日黄昏渡江攻击的计划,但接到命令改为11日午夜。

旅团长河边少将为避免直接攻击桂平,决定从桂平西南偏南20公里的官公圩附近渡江,然后攻击桂平。当即命令独立步兵第129大队于11日夜首先在官公圩附近渡过,占领蒙圩(桂平西南15公里)一带,以利于旅团渡江及以后进攻桂平。独立步兵第128大队奉命继第129大队之后渡过,攻占桂平。独立步兵第130大队于11日薄暮,集中全部自动轻,重武器和火炮,齐射约20分钟,压制江岸桂军,随后一举渡江,先头部队部到桂平西侧的无名寺庙。桂军被切断了退路,陷于混乱,四处逃散,溃不成军。独立混成第23旅团全部于翌日凌晨3时渡江完毕,近黎明时确保无名寺庙。

另一方面,在旅团主力野野木大队的1个中队,10日夜在官公圩西南偏西6公里的下湾圩附近渡郁江,搜索蒙圩方面敌情,地形,11日夜其大队主力亦在官公圩附近开始渡江。旅团考虑可能要强行渡江,将山炮等也运进了阵地准备掩护,但在渡江时,由于桂军早已溃逃,几乎未遇阻挠。这样,独立步兵第129大队立即开进蒙圩附近,面向西南占领阵地。独立步兵第128大队渡江后,奉旅团命令集结于芹村(桂平西南10公里)。桂平因退却的桂军放火,大火蔓延,但旅团在桂平仍缴获了约10天量的粮食。从日本史料可见,桂军第135军一部及当地民间军纪之差,不仅溃不成军;还放火烧城,却使原本军需用品告罄的日军,缴获10天的粮食。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37-39页。

六.国军突然反攻告捷,日军反攻陷入拉锯战

1944年10月12日傍晚,旅团长河边少将命战斗司令所连同各队进至芹村。参谋薄井中佐12日中午先行到达芹村西北高地,并命谷村大队进占竹之内大队右翼的长春山(桂平西5.7公里)高地。该大队于傍晚进入高地附近构筑阵地。中美空军自12日拂晓起空袭桂平附近,频繁轰炸桂平市区,扫射渡河点,给予日军一定打击。

独立混成第23旅团在桂平的防御布署:左正前方以蒙圩为中心的平地一带为独立步兵第129大队面向西南,右正前方为在长春山地区的山地一带的独立步兵第128大队面向西北;独立步兵第130大队则占领可做预备阵地的桂平西侧高地,该山地为石山,以洋镐凿开岩石,垒成阵地工事。但由于蒙圩方面多为农田,易攻难守,只能利用散落的勉强作为据点。故国军首先以蒙圩为突破口。

参谋薄进10月16日从桂平附近赴丹竹联络,17日会晤正在丹竹的第23军先遣参谋小林友一少佐,接受了有关今后作战的必要指示,18日返回桂平。其作战指示:“南集团预定10月底前将集结地大致推进到桂平南北地区(北岸第104师团,南岸第22师团)后,自11月初开始向柳州作战。届时,贵旅团应攻击贵县方向的重庆军第155师,掩护军主力左侧背”。第155师属粤军第64军,其一部在我军西进作战途中曾与我交战。

从10月19日拂晓开始,独立步兵第129大队在蒙圩正面突然遭到优势中美空军和国军炮火猛烈轰击。国军复桂平周围险峻地形由西南方向攻击蒙圩。蒙圩村庄立即为猛烈炮火所笼罩,一片农田瞬间化为黑色。当天即突破日军第一道防线,并向阵地内容突击,又凭借优势兵力逐步推进到543.2高地(蒙圩东北偏北5.7公里)。20日夜,旅团长下河边少将指挥独立步兵第130大队主力(步兵2个中队)增援蒙圩,21日拂晓到达该地东北端,既遭中美空军飞机猛烈轰炸,被迫在山脚隐避一天。在此期间,该部派出步兵1个中队乘敌火力间隙,冲入543.2高地以南2.5公里的闭锁曲线高地,建立起左翼防御据点。但国军官兵,不顾日军顽强抵抗,当天即攻克蒙圩村庄。在战斗中,第129大队长野野木文雄中佐被重炮弹气浪冲击,身受重伤。为扩大战果,国军连续增兵,向日军防线的左,右两大队中间地带发起总攻。

10月21日夜,独立步兵第130大队长竹之内繁男中佐刚将步兵1个中队(第2中队,中队长诸石岩太郎大尉)派往桂平西侧高地山坳。该股日军于22日拂晓急袭山坳西侧的山脚沙平(桂平西4公里),梯子(沙平西1.2公里)国军营地成功。缴获轻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同时竹之内大队于22日拂晓增派步兵1个中队(第1中队)占领新安山(桂平西南偏西10公里),以策应第2中队防御。但该中队趁薄暮攻击时,遭到国军英勇反击受挫。23日白天,第1中队在大队重武器掩护下再次发起攻击,轻取新安山。然后,很快受到6架美机打击,国军步兵也发动反攻,并向空中标示战线,引导美机轰炸扫射。竹之内大队遂命令向国军发射烟幕弹,使美机误击国军达20分钟,造成新安山西北高地山腰一片火海,不过国军大部成功逃脱。当晚,国军调整攻击方面,由金牌山向新安山突袭成功,日军第1中队几乎被全歼,击毙中队长,该中队仅幸存官兵20余人。

为避免第1中队全军覆没,大队长竹之内繁男中佐立即派第2中队接替。国军则不分昼夜攻击。10月25日,国军集中主力向蒙圩中央独立步兵第130大队正面攻击。但右翼独立步兵第128大队正前方,只有若干零星部队袭扰。据日军战史记载,国军使用了野战重炮,并且得到连日优势中美空军配合,据称还有美军军官参加督战。还成功切断独立混成第23旅团各队通讯,致使日军只能靠有限的目视和传令,陷入独立作战的险境。国军遂集中炮击桂平市区,炸飞了架设在桂平东侧的舟桥,日军战史称“其命中精度堪称优势”。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39-40页

为改变危局,独立步兵第130大队长竹之内中佐计划集中两个中队发动逆袭。加上刚刚补充的第22师团步兵第85联队平野中队,于25日夜由543高地北侧向正面国军冲锋,双方进行血腥白刃格斗,国军力战不支,撤退小河一线。26日晨,竹之内大队正面的国军退往蓝山(长春山西3公里),新安山一线,在543高地正面国军则后退数百米。当面的国军为粤军第64军主力和第46军的一部(新编第19师),共计4个师,此外还新增第175师和第188师。在兵力上国军占据绝对优势。

但阴差阳错的是。10月22日,第22师团原奉命:“应于10月底前以主力集结于桂平,白沙圩(桂平西南偏南24公里),石龙圩(桂平西27公里)之间地区,准备对柳州方面作战,并为向贵县方向作战先派一支部队纳入驻桂平的独立混成第23旅团指挥”。第22师团遂调正开在六陈圩(平南东南偏南25公里)的步兵第85联队先遣桂平,并师团主力迅速向王土坳,武林附近集结。这无意间支援了独立混成第23旅团,破坏了国军的攻势。

步兵第85联队长能势润三大佐命联队主力集结于酒麻圩附近,同时以第3大队为先遣队向前推进。第9中队(中队长平野安已中尉)则奉命侦察桂平附近河岸,但因无隐蔽物,加上美机频繁袭击,被迫绕过桂平,在其西南20公里的东姿口附近向西岸转移,与蒙圩的独立混成第23旅团独立步兵第129大队联得联络。由于平野中队在河岸留下约40名官兵后,主力轻装渡河,未带器具。结果很快加入战团,只得用饭盒挖工事,临时构筑简易的卧射掩体作战。中美空军在白天每隔30分天即有13,14架飞机扫射轰炸,很快摧毁日军简易工事。战斗持续两夜三天,平野中队一面与独立混成第23旅团联得联系,一面沿河岸逐步向桂平方面撤退。10月22日,联队长能势大佐见状急令平野中队相机返回联队主力。平野中队于10月24日成功脱离战线转移到河右岸。能势大佐于24日进抵桂平近旁的下河边旅团司令部,了解战状。同时,旅团薄井参谋要求他“即刻指挥平野中队,并将步兵第85联队的先遣队配属于旅团”。能势大佐遂按原有配置命令平野中队再次渡江,该中队于24日夜重返蒙圩东部原来的位置,并加入独立混成第23旅团。双方此时陷入混成,甚至出现无法辨明敌我,无法交战的怪现象。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42-44页。

七.日军调集第104师团,第22师团主力反攻,国军停止攻势

1944年10月25日上午7时10分,第6方面军参谋长宫崎周一少将传达方面军作战计划,在了解该军作战情况后飞抵丹竹机场,下午与军司令官田中义一中将等交换了意见,最后决定:“第104师团,第22师团的正面各有一部重庆军。特别是对占领桂平(第22师团的前进目标)的独立混成第23旅团,重庆军自20日至22,23日进行反攻,估计为第155师。对此,我正予以回击,估计第104师团,第22师团均可击溃当面之敌,按期于10月底展开完毕。另外,考虑在该两师团开进指定集结地域时,命其各先遣一部(步兵1个联队左右),以利今后作战粉碎重庆军的反攻,便于我军发起攻势。” 可见此时日军未完全了解对桂平反攻状况,严重低估了国军兵力。

但26日,参谋长宫崎返回,才听闻第22师团根据步兵第85联队情报提交报告,称国军桂平反攻规模颇大。这令第23军司令部震惊,遂于当天中午命令将独立混成第23旅团纳入第22师团指挥之下,以10月底为期计划围歼桂平西南国军,并按以前命令继续准备攻占贵县。此时,军的意图是使第104师团及其它部按原计划逐步转入下期攻势。

是日,第22师团长平田正判中将接到第23军电报,当即命令步兵第85联队经桂平及其北侧地区从右翼,步兵第86联队经桂平西南25公里白沙圩地区从左翼,对桂平西南国军形成两翼包围之势,并逐次投入战斗。同时命令独立混成第23旅团确保现有阵地。步兵第85联队立即在桂平附近渡江,穿过右翼正面和武江狭隘地区,逐次展开包围。27日夜,步兵第85联队全部渡过西江。步兵第84联队则经穆乐圩(桂平东35公里)附近向桂平急进。步兵第86联队当日清晨,已进入酒麻圩。

步兵第85联队长能势润三大佐命第3大队(大队长桥诘辰男少佐)配属于独立混成第23旅团,由桂平西南增援蒙圩。同时命联队主力集结于桂平西北侧无名寺附近。随后,命令第2大队(大队长池田秀夫大尉)主力经西山,长春山,蓝山北侧占领其北方的山坳,以掩护联队主力向新宁,官圩平地挺进。池田大队自29日夜开始行动,但因地域狭隘,地势险峻,行动极为艰难。

步兵第86联队主力,则于10月27日进入官公圩。其第11中队为进占郁江左岸地区收集渡江器材,但未能获得。故改东漳埠(官公圩西南30公里)附近逐次渡江,而联队主力则沿右岸地区向西南推进。

独立混成第23旅团方面,27日得到第22师团步兵第85联队增援后,解除了危机。国军感受了日军第22师团威胁,遂停止攻势。10月29日,第22 师团长平田正判中将与司令部同时到达桂平。

另一方面,攻击蒙圩的国军已逐次渗入阵内,同占据54.32高地南部闭销曲线高地的第4中队(隶属独立步兵第130大队)激战,独立步兵第129大队才得以撤往蒙圩东北部的一些村庄。旅团长下河边少将见状,将战斗司令所撤至数里外岭头(桂平西南偏南3公里)并命通信,卫生,行李等各队全部上阵保卫旅团后方。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44-47页

而在西江北岸的第37军也由江口圩,思旺圩方面向平南,桂平之敌,发动牵制性攻势。在西江北岸的日军第104师团,于10月中旬将主力集结于平南,王官朗(平南东北12公里),丹竹周围地区,正准备下期柳州作战。但该师团担心,其右侧背的北方地区国军突然发动攻势,因此,18日命令步兵第108联队击溃北方国军。而国军在桂平的反动,出乎日军预料。第37军一部也突然穿过步兵第108联队驻地间隙南下。于是,10月20日,日军第104师团主力第108联队,第137联队(联队长川上护大佐)分别攻击新圩及官村朗的国军。同时在蒙江圩的步兵第161联队(联队长清水园大佐)火速出动,经太平圩向步兵第108联队方向前进,搜索国军主力。据第23军报告记载:

南集参电第559号(10月23日8时30分)

一,第37军第95师第285团于20日开来丹竹以北新圩附近,立即被我“上”部队(第108联队)击退,据俘虏称,高良,官村朗地区仍有两个团。

二,贞部队自22日起以主力攻击该敌。

第37军遭到日军第104师团攻击后,攻势被迫停止,但其一部曾进逼至第104师团战斗司令所在地武岭。

第104师团于27日,以主力开进江口圩西部,并以一部(预定派步兵第108联队)开进东乡圩。之后其主力第108,第137联队攻击江口圩附近的第135师,第135师力战不支撤退。江口圩位于桂平东北40公里,为扼守平南平地的西大门和通往南宁,柳州的要冲。另一方面,步兵第108联队于25日黎明前则思旺旦(平南西北20公里)附近出发,击退了国军,26日下午3时攻陷长江圩(江口圩北5公里)。步兵第161联队一部于24日击退太平圩北方地区的国军后,25日傍晚由太平圩南侧地区西进,27日傍晚继续由东平朗附近出发,向三江圩北侧地区前进。师团于27日夜由武岭出发,28日清晨4时30分将战斗司令所推进到新宁,29日晨又经思旺圩于30日拂晓到达新于(江口圩西9公里)。此时先行到达的步兵第108和第137联队一部正与国军激战中。在武江南岸桂平附近,国军英勇抵抗,激战昼夜不止。

据10月28日,第11军向中国派遣军报告,独立混成第23旅团正面为第64军主力及第46军一部(新编第19师)合计4个师,连日在119架次飞机(战斗机,轰炸机)及炮兵(山炮,重迫击炮)配合下,继续全力反攻,一部虽已由阵地间隙渗入,但独立混成第23旅团仍坚守金王庙(桂平西北10公里)—蒙圩(桂平西地51公里)一线阵地。这迫使第23军先集中主力,击溃反攻桂平的国军第4战区部队,再执行柳州作战计划。其部署如下:

统集团战况报告第1号摘要

准备以第104师团主力击溃当前敌军,然后向武宣南部地区挺进,并以一部向东乡圩(桂平西50公里)方向挺进。

第22师团以一支有力部队由郁江右岸地区向贵县北部地区挺进,切断敌南岸方向的退路,由主力歼灭当前敌军。宪兵团配属于第22师团。

第104师团第108联队自30日开始攻击东乡(江口圩西32公里)东方的花蕾高地(东乡东约12公里),步兵第161联队亦自29日开始在三江圩北方地区向第135师一部进攻。桂军第135师和挺进第3纵队利用险峻地形,对敌第108联队展开层层阻击,有效阻滞了日军攻势。第104师团其余各队于31日晨,在新圩周围集结。

终于步兵第161联队击溃第135师一个团后,于30日上午11时进入三江圩北8公里处,自11月1日中午起向北方山地挺进。联队长清水园大佐鉴于地形险峻和第108联队遇到的困境,向师团战斗司令所提出,以大瑶山池为突破口,以绕到国军侧背。该山地前人未曾走过,在当时携带的五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也是空白。但师团长铃木中将批准了这一大胆的提议,当即命令步兵第161联队由三江圩北侧地区突破大瑶山地,然后进入大湾圩(武宣西北偏北45公里,来宾东北偏北20公里)。该部11月1日夜开始行动。

步兵第108联队方面,自30开始在花蕾高地,遭到桂军第135师一部和挺进第2纵队第3团顽强阻止。战至11月2日才攻陷该高地,但战死约80名,战伤100名,其中第3大队长难波正六少佐被击毙。而联队长上野源吉大佐,第1大队长高柳克已少佐负伤。

第104师团步兵第137联队(附山炮1个中队)沿武宣挺进,企图直插国军右侧背。而第108联队则击退粤军第62军第157师,于2日上午9时冲入东乡圩,向武宣平地挺进。师团战斗司令所于3日上午7时也进入东乡圩。

至此,第104师团在击退三江圩西方长隘路的国军阻击后,进入武宣平地,而张发奎指挥的第4战区发现了日军反包围,决定停止向桂平反攻。自10月29日,国军开始逐步退却。

第22师团方面,10月31日,独立混成第23旅团(配属步兵第85联队第3大队)经郁江左岸地区直接向贵县(桂平西南55公里)方向进击。由于国军退却,日军第一线部队遂全线追击。步兵第85联队主力派第2大队(大队长池田秀夫大尉)占领长春山北部山坳,掩护联队主力由该方面进入新葶,官圩平地。大队长池田秀夫大尉31日在北部山坳侦罕时,被国军狙击手击毙。当天清晨,刚刚任命的代理大队的中队长佐藤大尉也被国军狙击手在浓雾中击毙。不过该联队主力仍在该大队掩护下于31日傍晚开进官圩附近。而第85联队第3大队则向蒙圩西南柴脚西方高地攻击。至此,桂平反攻战役结束。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47-51页

据国民政府《抗战简史》记载:桂平反攻战斗历时8昼夜,予日军以重大打击,终于先后攻克桂平近郊的重要据点蒙圩(桂平西南1.3公里)及马山岭(蒙圩北6公里)。10月18日,在湘桂铁路正面,全歼从我大溶江左翼迂回的约1个大队的日军(指大溶江口战斗,国军第93军第10师与194师联手,血战八日;歼灭第108大队,毙伤日军大队长山井以下千余人—笔者注)。然而,日军不断有后续部队增援;相反,我军兵力毫无增加,结果未能扩大战果。桂林以北的日军第58,第116,第3和第13各师团相互策应,协同并进,突破我桂林外围阵地,进而推进到桂林东部及平乐,阳朔附近。与此同时,西江方向的我军左翼亦被敌突破,结果影响我向桂平的攻势,形势颇不利,以致被迫重新调整部署。当邓(指第35集团军总司令邓龙光)命令各部队向桂柳近郊靠拢,将兵力集结于桂柳之间,形成非与日军决一死战不可的形势(未按中文资料校正—译注)。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转载国民政府《抗战简史》,中华书局1985年2月版第30页。

本节,也来源于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广西会战》(下)截取国民政府《抗战简史》史料。表明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承认国军第4战区反攻桂平战,曾克复蒙圩和马山岭。在大溶江战斗中,其第108大队被全歼。而国军反攻失败的原因:日军后续不断增援,并迅速组织反包围。而国军则无兵可调。再加上日军第11军在桂林作战相当顺利(桂军消极作战),而西江左翼防线又被突破。被迫撤往桂柳之间,摆出与日军决战架势。笔者认为,这段对桂平反攻战失败的分析是精准,客观公正的。也得到了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认可。

另外,要看到张发奎指挥的第4战区抓住日军第23军,对国军兵力预估不足及作战动向判断错误。利用独立混成第23旅团孤军深入桂平的战机,抢先集中第64军主力,第46军新编第19师,第175师和第188师,先后共投入七八个师。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且使用野战重炮,还有中美联合空军掩护。掌握制空权和重火力优势,却苦战8昼夜,未能歼灭日军独立混成旅团3个大队和1个战斗司令所,也未能完全克复桂平。给日军恢复联络,并组织反攻,留下了时间,造成了桂平反攻虽告捷,却未能告胜,也未能改变桂柳会战不利战局。另外,要看到国军名为投入六七个师,实际兵力只有编成前的四分之一,战斗力减大半。且第22师团步兵第85联队先遣桂平,阴差阳错的解了独立混成第23旅团的困局。

综上反映了,桂柳会战国军的不利局面,虽然掌握制空权。但因湖南作战惨败,退入广西境内作战的国军兵力不足,战斗力残损严重,再加上桂军消极避战,日军又战斗力强悍,攻势迅猛。但这不能抹杀,张发奎指挥第4战区粤军部队。赴桂作战,在桂平大捷的历史功绩。不仅杀伤大量日军,也为桂柳作战争取了时间。但这些,都被桂军消极避战浪费了。

关于桂柳会战完整史料,请参看笔者前作《桂柳会战:白崇禧“消极抗战”“经营不善”恶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四军一个旅有多少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