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中的师团究竟是师还是团?

国民政府在统一全国后,也开始对军队里面五花八门的装备和编制进行调整,而30年代正处中德合作蜜月期。因此国民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并购买大量德式装备,按照德国的训练和编制,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现代化队伍,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德械师,也叫调整师。

在首批调整名单里面,36、87和88师以及宋子文的税警总队换装得最为全面。

到了抗战开始之后,德械师就一直在前线和日军作战,淞沪会战最先进攻日军的就是88师,当年赫赫有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也是出自该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国军三个德械师全部齐聚,在南京外围给予日军严重杀伤。但即使是这样,国军内部对于德械师的批评声却不绝于耳,其原因就在于德械师虽然装备最好,但并没有打出自己的血性,特别是淞沪会战中2个师居然拿不下日军战斗力最弱的海军陆战队。南京保卫战后德械88师损失惨重,而带着从淞沪以及南京的不甘,这3个师来到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并在

但这场诠释德械师“吾之荣耀即忠诚”的战役,却也成了国军德械师最后的荣光,此战之后德械师名存实亡。

在作战中的德械师(剧照)

日军在1938年参加完北面的徐州会战,打通华北到华中的主动脉后,便纠结2个军30多万兵力开始进攻武汉,想毕其功于一役借此直接消灭国民政府,而与此相对国民政府在陈诚的带领下,先后调集将近100万大军在武汉及周边和日军展开决战。

富金山位于河南固始县,处于大别山的峡口处,往东是安庆和合肥,是大武汉的东北门户,也是武汉北防线的关键所在。整个富金山有如扇形,靠叶家集很近,在公路南翼,居高临下,可控制公路,是一处良好的作战要地。如果守住此处,日军南下部队势必会被堵在大别山一线,想要两翼夹击武汉的作战意图将会破产。

而意识到富金山不容有失的陈诚立即调派手上最强的71军前往防守。

71军是在淞沪会战中编成,此时军长是原德械师36师师长,也是黄埔一期出身的名将——宋希濂,他的36师在淞沪和南京会战中表现中规中,但对于王牌师来说显然不够格。此时已经是71军军长的他,指挥着2个精锐德械师(36和88师),也是憋了一口气,誓要为王牌德械师正名。因此了解日军习性的他(宋希濂曾毕业于日本千叶军官学校)沿着公路将部队的排开,第36师在左翼,第88师在右翼,摆出了要和日军决一死战的决心。

而在宋希濂对面的是日军13师团(仙台师团)和第10师团(姬路师团)。这两个皆是日军主力王牌师团,13师团甚至还和宋希濂的南京交过手,是南京惨案的元凶之一,而第10师团在经过台儿庄的休整和补充之后(师团长从矶谷换成了筱冢义男,也就是后面《亮剑》里面山本的老上司)也恢复了战力。2个师面对日军2个师团(相当于国军的军),且装备还劣势。更为富金山之战埋下了悲壮的色彩。

富金山战役两个日军师团长(剧照)

9月2日,日军第13师团先头部队开始对富金山左翼的36师发动猛攻,但沿着山麓阶段防御的36师居高临下,而且防御阵地呈阶梯配置,很快就打退日军的试探性进攻。在试探结束后,日军开始在飞机的掩护下,对守军阵地展开轮番轰炸,同时地面也用大口径重炮进行密集轰击。但面对守军的防守,仰攻的日军却是一筹莫展,整整10天的攻势,居然都没能摸到36米的山腰阵地,可见守军的防守是有多严密。

进攻中手上的日军在包扎

而进攻受阻的日军,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在山顶指挥部的宋希濂,通过望远镜都能看到日军运输伤员的车队和延绵不绝的医疗帐篷。看到狼狈的日军,宋希濂也在感叹自己手上没有什么像样的重炮,不然真的可以给在山下集结的日军毁灭性炮击。

在作战中被抬下前线的日军伤兵

当时进攻的日军损失有多大呢?

日军刚开始进攻富金山的部队刚开始还是3个大队,但遇到36师的阻击,直接将兵力提升到10个大队以上,但依然很难有进展,根据姜克夫的《民国军事史》记载,在宋希濂71军的打击下,荻洲立兵的十三师团损失惨重,一个190人的步兵中队,能拿枪持续的战斗的平均只有50人左右(除了德械军杀伤还有就是这些仙台兵到了南方,好多人都得了疟疾等病)。

整个13师团在作战中兵力都已经补充了5次。

而看到13师团吃了苦头的第10师团,在攻占固始县城之后,转而去支援13师团,但却被孙连仲牵制住,只能让濑谷旅团组成濑谷支队(没错,就是在台儿庄让重创的那个)支援富金山,同时也抽调了16师团前往富金山支援,此时日军兵力已经达到了2个半师团,将近7万人。而已经控制安庆和固始的日军没了后顾之忧,更是猛攻36师阵地,而且狡猾的日军在正面的进攻只是佯攻,13师团有一个联队已经绕道富金山侧翼,准备切断守军的退路。但却被机敏的宋希濂部署在山后的528团发现,于是宋希濂决定在易守难攻拗口塘设伏,果然以为秘密行动日军,正得意突击之时,却被我军伏击,丢下了400多具尸体然后撤了回去。

整个富金山战役,加上增援的日军第10师团和16师团,日军共阵亡4500人,负伤21000人,这里面还包含700名军官。

战后日军在祭奠阵亡战友

当然德械36师在作战中损失也不少。

在10天阻击战中,36师承担了防御13师团主要任务,这一支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幸存的国军王牌在这一仗中可谓惨烈。在战役开始前,齐装满员的36师10000多官兵,到了11日除了主峰富金山,全部阵地都已经失守,而到了到战后还拿起枪的(轻伤)还有不足800人,这些人被缩编成1个团,归军部直接指挥。

此战36师战损达到了90%以上。

富金山防守的国军36师官兵

在战役中,36师除了要挨日军的炸弹和炮弹之外,残忍的日军还在守军的阵地上放了芥子气等毒气弹,虽然有防毒面具,但依然给予我军杀伤不小。在作战中36师官兵挨个阵地和日军争夺,有的时候一个阵地要反复争夺十几次。而除了36师之外,侧翼的88师也在日军两个师团的夹击中损失不少,整个师战损达到30%以上。

而淞沪会战再到富金山战役,曾经国军精锐象征德械师在作战中已经几乎全部耗尽,这一场惨了防御战也成了德械师这个短暂出现的国军王牌谢幕之战。但这些德械军和他们的长官宋希濂一样,却可以站着离开,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之下,仍然能拖住日军精锐10天,为大部队布防赢得时间。用宋希濂的话来说

“淞沪鏖战,予贼重创。富沙歼敌,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嗣当激励士气,功期再战,驱逐倭寇,还我河山,余之愿也。”

宣布撤退的36师师长陈瑞河(剧照)

整个富金山战役国军损失达到2万人以上,其中精锐的36师被打光。但也给日军造成2万多的伤亡,1:1的伤亡交换比,并不吃亏。当然此战过后,虽然国军依然保留地36、87和88师的编制,但那个头戴的德国钢盔的部队已经不复存在。而这3个师到了武汉会战后转移到了滇西卫戍,但却从德械变成了美械,从超一流变成了二流,和曾经辉煌的德械师装备一起成为了历史……

曾几何时,极左环境下被否定的国军抗战的贡献得到了认可,一部又一部有关正面战场的书籍文章和影视作品大量面世,许多以前并不为普通百姓所熟知的台儿庄、万家岭、上高、昆仑关等战绩和王铭章、张自忠、高志航、八百壮士等无数为国尽忠的先烈走进人们的视野与心坎。这本是件好事,但随伴而来的,却也有一股风,正在肆意地泛滥着。表现在影视中,是对国军军官神一般的美化,高大英俊、气宇轩昂、正义凛然、战志冲天成为千篇一律的脸谱,而在网络上、微信平台上、地摊小报上,大量标榜还原历史真相的所谓纪实,则无限夸大国军战力,比如有说张灵甫率数百人的敢死队坚守张古山,让鬼子丢下了4000多具尸体的;有说孙立人一次就活捉了1200多鬼子,又全部给活埋的;有说蒋委员长的600卫队击退两万日军的;有说守卫衡阳的国军一个连消灭十倍日军的······哧!很多很多,很神很神。

如果说那些泡沫电视剧中罔顾史实的虚构已经造成了对观众的误导,那些所谓还原的“真史”中凭空臆造的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故事,则简直就是对不明真相的人们的蒙骗。

和国粉们选择性看到的截然不同也和纪实作品中反复渲染的截然不同的是,国军多数部队和多数情况下表现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能力,是很差劲的,根本不是那些神话作品所描绘的那么回事。

1940年10月17日,陈诚一封关于襄西战役失败原因的密电中,有这样的字句:

“按抗战以来之经验,在运动战时,我优良之一个师尚勉可对付敌之一个联队,现竟有一个军始能对付敌一联队者,而部队内素质可知。”

蒋介石说的更严重,在1940年3月全军参谋长会议上,老蒋痛心地承认,战争初期我三个师可对抗日军一个师团,到了徐州会战时,我五六个师才能击败日军一个师团,而“现在以十个师几乎还打不过他一个师团”。

南宁之役失败后,时任第41师师长的丁治磐在日记中写道:

“南宁之失,敌以一个半师团进攻,我二十余师之兵力,竟尔败溃,其兵之强,殆可以一个营败我一师。”

作为统帅的蒋介石、作为方面大将的陈诚和作为第一线师长的丁治磐说的一点没错,国军一个师,远远不是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步兵团)的对手。不要说战斗力下降以后的四十年代了,就说全面抗战暴发后的1937年,那时国军战斗力还是最强的时候,又怎么样呢?

我们来看一看战争初期几次战役国军与日军的兵力对比与作战结局:

平绥路东段作战,国军参战兵力为2个集团军、6个军、总计16个师又10个独立旅,日军参战兵力共1个师团又2个旅团。结果是什么?是国军惨败。

平汉路涿县、保定地区作战,国军参战兵力为5个军计12个师,日军参战兵力3个师团。结果又是什么?是国军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忻口战役,国军参战兵力为11个军,总计25个师又2个独立旅,日军参战兵力为1个师团又2个旅团。结果同样是以国军撤退转进而告终。

淞沪会战,是以国军70多个师,对阵日军9个师团,拚杀三个月,最后的结果,是以国军伤亡25万余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4万余人后,上海沦陷。

国军步兵师与日军陆军的师团相比,到底都差在哪了呢?

抗战爆发时,日军陆军的常设师团下辖二个旅团,一个骑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以及其他部队。

每个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共四个步兵联队。每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联队炮中队、一个步兵炮中队(驮马制)或一个速射炮中队(挽马制)。

步兵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大队炮小队。

我们重点来看一看它的炮兵装备。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为驮马制,一为挽马制。驮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共编有36门75毫米山炮和12门75毫米野炮。四个步兵联队各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毫米山炮)和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70毫米步兵炮)。

总计有75毫米野炮12门,75毫米山炮52门,70毫米步兵炮40门,掷弹筒298具。

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也辖有四个炮兵大队,共编有36门75毫米野炮和12门120毫米榴弹炮。四个步兵联队各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75毫米山炮)和一个速射炮中队(4门37毫米速射炮)。

总计有120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16门,37毫米速射炮16门。掷弹筒298具。

开战以来,日本陆军第1至第20师团、近卫师团及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2、第3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第1、第2、第3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这种师团,也称作甲种师团。

随着侵略战争的继续,为了适应新的战场,日本陆军又出现了三联队制师团,该种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另辖骑、炮、工、辎四个联队。比甲种师团少了一个步兵联队。火炮数量也有减少,炮兵联队的火炮编有36门山炮或野炮,步兵联队仅辖4门70毫米步兵炮,不再有山炮或速射炮,步兵大队也不再有大队炮小队。

三联队制师团又分作几种,有乙种、丙种、丁种师团的区分,从装备上说,是一级比一级更差了。但再怎么差,每个师团仍然保持着至少二十多门75毫米口径的山野炮。

再来看开战时国军一个师的编制与装备,我们以当时最先进的调整师(即民间误称的德械师)为例:

师辖步兵两个旅,另辖炮兵、工兵、辎重、通信各一营,骑兵、特务各一连。

每步兵旅辖步兵两个团,共四个团。每团辖三个营和一个通信连。有个别的调整师,在每个步兵团内编有一个小炮连,满编的话可有6门20毫米小高射炮。

每营辖三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迫击炮排。

来看它的炮兵,师炮兵营有12门75毫米山炮,每个步兵营各有两门82毫米迫击炮,其他——没了。

差距够大吧!这还只是国军为数了了的20个调整师的情况,更多的部队还达不到这样的装备水平。而就是调整师的炮兵,也是打坏了一门就少一门,因为国内不能生产,又因为外购基本停止,到了1938年以后,许多调整师,也再没有一门山炮或野炮。就以调整师之一的第36师为例,参加淞沪作战时,装备还不错,有18门山野炮,可淞沪一战便损失了16门,待到南京战役之后,便一门也没有,后来该师便不再有炮兵,直到1944年底滇西反攻,该师仍然是一门的山野炮也没有。

1939年初,国军开始第一期整训,据军政部军务司的统计,在接受整训的近100个师中,只有8个师的师属炮兵营补充了火炮完成了改编,另有13个师虽有炮兵营或炮兵连的编制,但没有火炮给予补充,其他则连编制也没有,因为一门的山野炮也没有了。

国军与日军的对战中,在炮兵火力上吃了不少的亏。淞沪战场上,负责攻击陈行、顿悟寺、桃园浜一线的第48军,一门的山、野炮也没有。而这一线敌第9师团、第13师团,则拥有75毫米口径以上的山、野、重炮近百门。中条山战役,日军拥有75毫米以上的火炮500多门,而国军整个参战部队炮兵的全部家当,就只有卜福斯山炮9门。

《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部关于赣北方面作战经过概要》中,关于敌我使用兵力一项,是这样的:

“(1)敌主力为106师团之全部、101师团之半部(102旅团之103、157两联队及101联队、骑兵联队各一部)、杂伪军第3师,飞机二十余架、中轻战车三十余辆、野山重炮五十余门、装甲汽车四十余辆。

“(2)我作战初期参加高安、会埠战斗者,为49A、32A、58A、60A(欠183D)、74A(欠57D),计9个师及山炮6门。次期参加高安、上富、甘坊、找桥战斗者,为49A、74A、58A、60A、15D,计10个师。末期参加追击战者,为49A、32A、74A,计7个师。总计参战兵力为12个师及炮6门。”

看到装备上的差距没有?

双方火力对比严重不对称,使官兵面对敌人炮火,全无丝毫还击之力。

由于敌人炮火的凶猛,又使我军的重机枪也不能施展。淞沪战役开始时,第14师42旅满编有36挺重机枪,可上阵没几天,就被日本鬼子的37毫米平射炮完全压制,打的只剩下4挺,基本失去了效力。

一份写于1937年底的第2军团军团长徐源泉的战斗检讨,是这样说的:

“敌炮每以数十门向我发射,弹如雨下,而我无一炮还击,于士卒精神上颇受打击,因之敌更猖狂无忌,我之损害大矣。统计我军伤亡,被炮击者占十分之七。”

炮是如此,枪也好不到哪里去。按说既然火炮等重武器奇缺,这个师就应该主要以步枪兵为主才是,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枪也不足。还比如第36师,开战初期参加淞沪会战时,尚有步枪4876支、轻机枪351挺、重机枪76挺,几个月后参加兰封战役时,便仅有步枪2988支、轻机枪179挺、重机枪72挺,到了滇西反攻时,则只有步枪1784支、轻机枪156挺、重机枪48挺了。第36师到底曾经是蒋介石的御林军,因而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多数部队还不如它呢。比如陈明仁之预备第2师,到了抗战的第三个年头,全师的步枪就只有1162支、轻机枪71挺,重机枪一挺也没有了。而丁治磐之第41师还要差,全师只有步枪882支、轻机枪150挺,重机枪也是一挺都没有。

1941年4月,王耀武在总结第74军上高战役经验教训的报告中,有这样的字句:

“此次战役,敌以一师团半之强大兵力,向我一军猛扑,在我后方友军尚未到达之前,兵力单薄,不敷使用,及令军补充团参加战斗。但该团尽属新兵,训练未及五月,枪技仅有半数,而且废旧不堪,重火器及通信器材等完全缺乏,官长以无手枪,每人只带手榴弹四枚。”

这是不是和文艺作品中描写的国军王牌74军不太一样?

有很多人说,国军的轻武器是强于日军的,因为国军的中正式步枪强过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先不说这中正式根本就比不上三八大盖,就是真的比三八大盖优秀,国军中的中正式又占了几成呢?国共摩擦的黄桥之战中,国军参战的独立第六旅,就因为全旅装备了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枪,便获得了“梅兰芳式部队”(意为“行头”漂亮,装备精良)的雅号,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中正式步枪在当时还极罕见,若是很普及了,还会有这样的雅号吗?

在当时的抗日军队中,如果有清一色的汉阳造按编制配齐,就已经十二分的不错了。在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中,时任国军74军参谋的叶方华回忆,“那时第五十一师的武器是较差的,除有少数巩县造的‘中正式’步枪外,绝大部分是汉阳兵工厂造的又重又笨的双筒步枪。”

看到没有,作为74军头号主力师的51师,可谓王牌中的王牌,可直到这个时候,部队装备的绝大部分还是老套筒呢。王牌军尚且如此,其他部队也就可想而知了。

日军一个挽马师团有24400余人,一个驮马师团有28200余人。到了后期,日军的三联队制师团兵员数量有所减少,在18000人到11000人之间。

国军一个调整师的编制员额是10923人。这是抗战初期、也是整个抗战期间兵员编制最大的部队,后来进入相持阶段,国军各师由两旅四团制改为三团制,编制员额有所减少,但减少不多,全师编制官兵员额仍在八九千人上下。

但这都是字面上的编制数,而实力又有不同。打仗总不免减员,所以不论什么军队,战时实力多数情况下都会少于编制数。但缺多少,两军差别就奇大了。

按理说以中国人口如此之多,又在本国抵御外敌入侵,随缺随补应该比异族入侵的小日本优越很多才对,实则正相反,国军部队的缺额奇大,而日军的缺额反而并不大。

日军缺额不严重,是因为它的征兵制已经运行了几十年,十分成熟,野战补充制度也是成龙配套,因而战斗减员后能够得到很快的补充。而国军缺额严重,征兵制度未能施行与补充兵制度不完善固然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各级带兵官希望它空缺而不想补齐。

这就有必要说说国军令人叹为观止的吃空额之风了。

即假如一个连实有100人的话,连长可能会造出一个120人的花名册来上报领取军饷,这多出来的20人的饷,或留作公用,或装入私囊,便全凭连长的个人品德自行支配,多出来的军粮、军装、枪械等等,也可以用来卖钱,充公或者济私同样由连长支配。这便是吃空额。如果各连报上来的名册到营这一级汇总起来是500人的话,那么营长又可能向团里报600人,这样他又可以吃100人的空额。到了团这一级、师这一级······仍然如此这般,官越大吃的空额越多。缺额越多带兵官捞的也就越多。

以1941年的暂编第5师为例,该师由各团报上来汇总后的官兵员额仅有3千多人,但向上报的却是7千多人,其空额占了一半还多。而这由各团报上来的3千多人中,又有多少是团长虚报的空额,又有多少是营长、连长打的埋伏,师长也未必清楚。这个师到底有多少人,怕只有天知道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前,该师师长被调离时,光是靠吃空额冒领而又没来得及变现的军米一项,便多达几十万斤。

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现象在国军中却并非个别,并非只存在于杂牌军中。就以前身系委员长卫队的三个师为例,按戴笠1943年给蒋写的密报,各师虽自报都是“现有战斗士兵八九千人”,但实际上“士兵缺额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师现在腾北一带游击,实数仅约四千人,八十八师现任怒江西面防务,实数仅约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师现任怒江正面防务,其战斗士兵有五千人,尚较其他各师为多。”

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国府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的王世杰在1941年8月8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

“武汉大学学生王道胜新自晋南返渝。据云整军工作为目前急要之图。各师兵员无一足额者,而且多数不足法定半额。但中央饷款均照足额发给,故师长、旅长、团长无人不中饱;甚至一师长而每月能中饱饷项达五、六万元。彼等之法定待遇诚然不厚(中将师长之薪饷及公费约六百元,薪饷仅二百四十元),然中饱之饷则每每为法定收入之数十倍!此一现象甚可虑。”

蒋委员长当然也知道他手下这些技俩,其早在1941年12月就曾说道:

“各级层层蒙蔽,至有一师之中缺额至3000人以上者亦相率视为故常。平时领一师之饷,临时不能作半师之用······”

抗战到了后期,除驻印军外,国军各单位吃空额已经是积重难返,到了谁不吃谁就难以立足的地步。在陈诚接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后的一次各集团军总司令和各军军长的会议上,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竟然说出了“谁报告不吃空额是欺骗长官”与“现在以吃空额维持军队是好干部”的话来,可见当年国军吃空额之风是怎样的盛行。

时任军法执行总监的何成濬在1944年11月28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

“独立工兵第二团团长干戢来寓,······谈滇中情形,颇以带兵为畏,盖做生意、吃空额已成普遍习惯,排长以上皆富,惟士兵特苦,与同流合污,不知何日犯罪,不与同流合污,则作事处处受其牵掣,拟见委座后,即辞去此职云云。”

因层层吃空,表面看上去,国军序列齐整,将校如云,实际战力与编制已经极不符合,有些部队的缺额率甚至达到七八成以上。1944年11月,白崇禧就曾痛斥其家乡广西军队“缺员太甚,号为一军,人数不及一师”。在山西,竟然还出现实力不足千人的师。1944年12月15日,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给蒋介石的密电中,说道:

“滇西反攻伊始,所属各部缺额,约十万有奇······现实作为战斗部队,各师战斗兵多则千余,少至数百。”

瞧见没有,一个万人编制的师,战斗兵“多则千余,少至数百”,像这样的军队,枪不如人,炮不如人,人不如人,又因当官的吃空自肥而败坏了军心士气,使斗志全无,当然是十个师也打不过鬼子一个师团了。

国军战斗力的低下,还不仅仅是枪炮与兵员实力的原因,不然就不好解释内战爆发后对共军作战的屡屡败北了。就以1947年初发动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为例,右翼山东战场,是装备精良的60个旅败给共军装备不精良的30个旅;左翼陕北战场,是装备同样精良的25万兵马败给共军装备寙劣的2.6万人枪。几个月的重点进攻下来,国军整师整旅的被全歼,可你能否找出国军全歼共军一个营的例子?关乎战斗力强弱的因素很多很多,这不是简单几句能说清楚的,碍于篇幅与个人水平,不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军114师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