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智慧工地是的市场有上千亿,2022年代理智慧工地项目的话收益如何呢?

  随着国家对安全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工地建设信息化要求愈加强烈。今年10月,中核集团下发了《关于重点施工现场人员安全智能化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重点施工现场人员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将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管理从“被动监督”变“主动监控”,实现人员安全管控事前预警、事中规范管理,保障施工现场人员安全风险可知可控。这无疑给智慧工地建设打开了一扇大门,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多年研发积累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是全国首批获得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之一,多年来一直在数字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铀资源勘查测绘、沉降变形监测、航空摄影测量、地下管线探测与检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进行科研及生产工作,智慧厂区、智慧工地是近年主要推动的主要技术服务产品,主要致力于基于三维 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核设施及厂区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

  敢为人先,给传统技术插上信息化翅膀

  早在2016年,航测遥感中心测绘地理信息院抓住信息技术变革为地理信息软件研发带来的机遇,率先探索并开始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融入信息技术。测绘院院长杨海成等同志带队进行市场调研,开展技术研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地理信息室,采用内外互动、企校联合,下定决心自主投入开发三维地理信息管理平台,现实世界不再是平的,以实景三维模型作为空间数据基础,在三维GIS平台上的演示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历经一番寒彻骨,经过研发人员的技术攻关,开发完成了基于特定架构的、面向服务的、可扩展的三维GIS平台,可将地上、地下三维数据集成,开放的接口可根据业务应用需求进行BIM数据接入、传感器接入、数据分析挖掘与应用。

  一马当先,将智慧感知融入地理信息之中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承担的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漳州项目1、2号机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建设,是国内首个核行业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研发应用项目,该项目围绕施工过程管理,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处理工地现场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将其在虚拟现实环境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现场生产作业协调、协同、管理决策高效,从而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是数字地球、智慧地球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创新应用,是集3S(GIS、GPS、RS)技术、多源数据、多时空数据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手段。”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主任刘群芳介绍说。

  这是中核集团首个核电厂建设期间开展的多技术融合的智能化管理,应用测绘地理信息、北斗定位技术的智能化管理项目,将人工智慧、传感技术、虚拟现实(实景三维模型)等技术植入到建筑(RFID)、机械(RFID)、车辆(北斗定位终端)、人员穿戴设施(北斗定位终端)、场地进出关口(人员、车辆通道闸)、视频监控(360°鹰眼、180°鹰眼、枪球联动)中,通过项目建设的光纤环网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融合三维地理信息(3D GIS)技术,所有物联网设备实时显示在实景三维模型场景中进行管理与使用,大屏作为输出端进行可视化显示。在中核集团内部应用3D GIS技术,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走在了研发和应用的前列。

  “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视频设备、门禁系统、北斗导航设备等多设备的接入集成,辅助智慧工地人员、车辆、物资(含施工机具)、保卫、交通、应急与安全等方面的便捷化管理;实现管理人员能充分了解现场建设情况,能够对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施工人员位置信息及统计数据的总体监控、施工车辆的跟踪管理、施工安全监控、重要事件录像、事故情况调查;个性化定制的LED项目看板实时进行安全教育、项目信息显示、疫情防控管理、紧急通知等。积累项目建设数据平台并实时分析与耦合,保证各项管理精准可控。通过使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平台全面感知核电工地各领域信息,实现各子信息系统间信息共享、数据互通和协同运行,实现人、物、环的动态匹配关联计算。实现工地从数字化、在线化到智能化的技术升级,从而使工地技术智能、工作互联、信息共享,使工地可视、可管、可控、可测,实现管理升级。”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副主任伦更永介绍说。

  克难攻坚,在破解问题中勇往直前

  研发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一个个突破而新生。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充分运用了物联网、SOA云架构、可视化分析技术、WEBService 技术、移动端混合开发技术、移动BI技术、数据挖掘技术、SOA应用与服务集成技术等多种关键技术,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UI设计到软件开发与测试,每一步都需要技术人员不间断地通过对现场软硬件的调试,最终得到用户的首肯。

  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客户端所用浏览器与客户浏览器存在版本冲突问题,虽然都是64位浏览器,但管理系统部分插件是32位的,这导致系统不响应。在不更改施工管理系统运行环境的情况下,先进行插件适配,改变运行内核,后分层次调试,逐个解决系统冲突的问题。

  “迁移上线的应用系统列表提供给我”、“最新的buglist给我”、“确认显卡是否支持H264 4K视频格式”、“鹰眼视频调取返回的错误代码给我”、“5.7要完成”……,这是项目研发过程中的日常微信、邮件对话。使用5WHY分析法,沿着因果链条,顺藤摸瓜,直到最终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一个个Bug被修复。

  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软件研发,还需要硬件同步支持。在每次硬件设备投运前,都需要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在漳州核电1、2号核岛区域处于负挖施工状态时,只有部分区域修建了道路,需敷设线路的场地不平整,道路周围也是碎石,给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硬件设备安装和布设所需的电缆、光纤等敷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临建区南侧的山处于爆破阶段,爆破后的石料不时落下,为设备安装带来安全隐患。作业环境野草、灌木、树木丛生,还有蛇虫出入,并且有一段是悬崖峭壁。现场技术人员始料未及,但他们没有退缩,不顾厂区西南部山上的荆棘丛生,跨排洪沟,翻越山顶,在7月高热天气中,一步步、一米米将长3000m,重约400Kg光纤铺设好,保证了工程质量与系统稳定运行。

  在核岛区域的1号塔吊上安装360度全景鹰眼的过程中,塔吊上的安装位置无法使用自带支架,技术人员克服高空作业等重重困难,将定制的钢板支护精准地进行了安装,一幅幅监控画面终于在核岛FCD前1天传出。

  坚定步伐,走创新发展之路

  “人类社会百分之八十五的信息与位置相关,地理信息可以成为各种信息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认为,位置信息已经成为连接和汇集各种信息的桥梁,如何快速集成和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上的信息,构建时空大数据与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人-物-事”自动关联,在线分析与智能服务已经成为发展的新方向。他说,“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以“测绘地理信息(GIS)平台”为基础平台承载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机载雷达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等手段获取工程建设阶段真实的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作为基础地理数据信息,接入多种物联网设备,创新将GIS融入物联网信息技术,最终形成“测绘地理信息(GIS)+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的技术理念,为工地建设与运营宏观指挥、安全监管、精细化管理、综合调度、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实现一张图、一张网、一个平台的管理。他们一步步脚踏实地,扎根自己专业领域,深度结合IT、Iot、Internet等技术,抓住物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已经形成了中核地信技术体系,有能力为工程施工、工厂园区管理、政府管理与决策等领域提供特色地理信息服务,相信他们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文/高红梅

(报告出品方:首创证券)

1 公司简介:建筑信息化龙头

1.1 基本情况:二十余年发展历程,成就建筑信息化龙头

行业领先的建筑产业信息化公司。成立于 1998 年,于 2010 年 5 月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公司专注于建筑信息化行业二十余年,2016 年, 公司提出“二次创业”,2017 年启动造价业务云转型,商业模式由销售软件产 品逐步转向 SaaS 模式。公司业务领域逐步由招投标阶段拓展至工程项目的全 生命周期,产品从单一的预算软件扩展到数字造价、数字施工、数字设计等 多个业务领域,涵盖工具软件类、解决方案类、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 算、智能硬件设备、产业金融服务等多种业务形态;广联达拥有员工 8000 余 人,在全球建立 80 余家分子公司,在美国、英国、芬兰、瑞典、波兰、德国、 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地均设立了子公司、 办事处与研发中心,服务客户遍布全球 100 多个国家,为 31 万企业客户提供 近百款专业应用产品及服务,销售与服务网络覆盖两百余个地市,是国内建 筑产业信息化龙头公司。

公司扎根工程建筑行业 20 余年,立足 BIM 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紧密围绕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业务,帮助客 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效规划以及创造其他维度的收益。

公司在 BIM 领域成功应用案例众多,例如在苏中建设集团南宁龙湖春江 天越项目中,公司利用 BIM 技术进行建模、导模、排砖、配模、场布、渲染, 快速获取模型,减少 BIM 建模时间,短时间内完成了 4 种 BIM 应用,出具了 6 种成果,二次结构的优化,以及配模配架设计优化共为项目部节约费用 15 万(所有主楼);可视化技术交底以及协同管理平台的应用为项目节约工期 20 天,实现 BIMMAKE 产品价值全部应用,并同项目管理平台形成协同效应。

1.2 造价业务云转型,发力施工业务,培育设计及创新业务

公司立足建筑业,围绕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软硬 件产品、应用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根据业务阶段及服务客户的不同,公司 目前将业务划分为三大业务板块和数个创新业务单元,分别为数字造价业务 板块、数字施工业务板块、数字设计业务板块;数字供采、数字城市、数字 金融、数字高校等多个创新业务单元;根据业务区域不同,又分为国内业务 和海外业务。

数字造价业务板块属于公司成熟业务,主要为建设工程造价提供工具类 软件产品及数据服务,包括工程计价业务线、工程算量业务线和工程信息业 务线等。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该业务在国内竞争优势明显。 2016 年开 始进行造价业务云转型,2017 年全面加速转型,目前造价业务云转型已基本 完成。2021 年,造价业务最后 4 个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进入全面云 转型,上半年转型进展顺利。受益于高端客户和大企业客户转云的带动,上 半年这四个地区的转型速度相较其他地区同期有所加快,其中浙江、江苏的 老用户转化较快,福建、安徽的新用户拓展较多。数字造价业务 2021 年前三 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6.48 亿元,同比增加 39.75%,其中云收入 18.35 亿元, 同比增长 65.87%,云收入占数字造价业务收入的比例为 69.28%,新转型地

数字施工业务板块是公司重点突破的成长业务,主要聚焦工程项目建造 过程,通过“平台+组件”的模式,为施工企业提供平台化解决方案以及软硬 件产品销售。自 2013 即开始推出工程施工相关产品,至 2017 年,形 成 BIM 建造、智慧工地和数字企业三大产品线,覆盖岗位级、项目级和企业 级业务。2019 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升级施工业务,整合原 BIM 建造和智慧 工地产品线相关产品,发布了数字项目管理(BIM+智慧工地)平台,该平台 是“平台+组件”的项目级产品,融合公司 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四大核心技术,为施工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数字项目综合解决方案。数字项目 管理(BIM+智慧工地)平台统一了平台入口,各模块产品间实现“可分、可 合、可连接”,可更好满足处于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施工企业需求,大大提 升了公司在施工数字化市场的竞争优势。2020 年,公司基于数字项目管理平台的产品在多个维度取得突破,“平台+组件”模式进一步夯实。项目级核心 产品应用率平稳上升,劳务、项目 BI 模块得到迅速发展。项目级平台逐步拓 展到支持企业级业务,发布了项目企业一体化 1.0 解决方案,实现对项目实 体、人、机、料、法、环以及项目全过程的数字化,实现项目现场作业可控、 项目指挥高效以及企业决策精准,从而最终提高施工企业盈利能力。基建业 务以线性工程为核心,整合基建生产、基建 BI 后的基建解决方案突出数字化 指挥调度功能,为基建项目各层级管理者打造可视化管理现场。平台底层建 设方面,初步完成数据中台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突破,业务中台的施工领域 知识图谱取得阶段性成果。21 年上半年,数字施工业务以合同拓展为首要目 标,大力加强企业级产品覆盖率和项目级单品渗透率,尤其在特一级资质施 工企业中实现了较好拓展,上半年新增项目覆盖 8000 个,新增客户覆盖 600 家,规模化拓展取得较大突破。新签合同中,项企一体化解决方案合同占比 约 15%;项目级 BIM+智慧工地合同占比约 85%,其中劳务、物料合同均实 现翻倍增长,集采合同占总合同金额的比重达到 30%,初步实现了集团管控 方式下单品的快速渗透。截至 21 年前三季度,数字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6.72 亿元,同比增长 28.85%;其中 7-9 月实现营业收入 3.54 亿元,同比增长 90.87%。三季度施工业务同时抓合同和交付两条线,合同额延续了上半年的 高增长态势,合同翻倍增长,同时交付也收获了不错的成效。

数字设计业务板块是公司着力发展的新兴业务,主要面向设计院客户, 提供建筑设计一体化解决方案、基础设施设计一体化解决方案和设计成果数 字化交付审查方案等,主要产品包含 BIMSpace 建筑设计产品集、建 筑设计产品集、二维建筑设计产品系列、Civil 市政设计产品集、广联达设计 成果交付审查产品集等,其中 BIMSpace、Civil 市政系列产品在市场中处于 领先地位。2021 年 10 月,广联达数维设计—建筑产品公测版正式线上发布, 该产品面向施工图设计,是主要针对于国内建筑师的一款三维设计软件,具 备从三维设计建模、跨专业协同到快速出图的全阶段能力。21 年前三季度, 公司数字设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0.9 亿元,其中子公司鸿业科技贡献约 0.87 亿元收入。

创新业务单元是公司孵化的新兴业务,依托数字项目管理平台及相关产 品的积累,面向建筑业不同细分市场,从供应链服务、园区智慧化建设、人 才培养等诸多维度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与保障。2020 年,创新业务单 元仍然以产品打磨和标杆项目验证为主,尚未形成大规模销售。21 年上半年, 服务供应商的智慧营销产品实现了快速增长,客户履约达标率大幅提升。数 字城市业务通过重庆智慧广阳岛(一期)项目,凝聚了一批产业生态合作伙 伴,通过项目开发积累了多场景产品应用,同时为公司沉淀了大项目管控方 法、流程与机制。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即将完成交付。数字金融业务继续围绕 建筑行业,面向中小施工企业、中小供应商提供增信、助贷等解决融资难的 产品。上半年,完成与 2 家金融机构的系统对接,为其提供场景获 客和交易核验服务;升级主体授信模型至 2.0 版本,成功验证 10 家中小型施 工总包企业,授信额度超过 1.3 亿。报告期内,数字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864.35 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数字高校业务上半年围绕建设者全职 业周期,为院校提供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与教材开发、 移动教辅云平台资源库、共建数字建筑产业学院等服务。

1.3 纵向管理体系成熟,助力横向业务板块稳步发展

“以奋斗者为本”是公司核心价值观之一。为保障公司发展战略的 实现,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员工有动力在公司持续奋斗,公司建立了以 “价值创造—价值评估—价值分配”为主线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 公司实行内部合伙人机制,并于 2015 年、2017 年分别推出第一期、第二 期员工持股计划,于2018、2020年推出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以上激励机制都指向“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以实现组织与员工的良 性共赢发展。

共赢发展。 2015 年,公司对平台化战略提出新的发展定位——建筑产业互联网 平台服务商。2016 年 6 月,公司更名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标 志着公司整体业务突破“软件范畴”,扩展至软硬件结合的专业应用、产 业大数据、产业互联网等更广阔的业务领域。2017 年开始,公司加速造 价业务云计算转型及数字施工业务的深化拓展,2020 年,公司收购鸿业 科技,进一步发力数字设计业务,在建筑领域全产业链进行了深度业务 布局,至 2021 年,公司持续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进程。目前公司正处于转 型的关键时期,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劳动者与所有者的 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公司的竞争力,降低代理成本,改善 公司治理水平,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从机制上保障了公司 战略转型的顺利推进。

1.4 业绩领先:业绩持续增长,战略转型成果初步显现

1.4.1 公司营收稳步增长

营收保持稳步增长。 年五年间,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年均增长率 21.08%。2019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下降 46.46%,主要受云转型 进程加速影响,公司预收款项快速增长,对财务报表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 公司 2021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1.78 亿元,同比增长 35.36%,实现归母 净利润 2.86 亿元,同比增长 119.95%,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体现了公司云转型 的效果及业务的稳健增长。

公司数字造价业务云转型持续深入推进。2018 年起,云收入占数字造 价业务比重持续上升。2020 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 27.91 亿元,同比增长 13.83%;其中云收入 16.22 亿元,同比增长 76.05%,占数字造价业务收入比 例达 58.12%,2021H1 云收入占比达到了 69.54%。

从业务结构来看:数字造价为公司传统核心业务,数字施工、数字设计、 创新业务等新业务发展态势可观。 年公司数字造价业务收入稳定 增长,复合增长率 20%左右,收入占比稳定在 70%,2021H1 造价业务规模及 占比均明显增加,上半年收入达到 16.79 亿元,同比增长 45.8%,占比达到 77%。2021H1,各项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数字造价(77.1%)、数字施工(14.6%)、 海外业务(3.5%)、其他业务(4.8%),各项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数字造价 (13.83%)、数字施工(10.52%)、海外业务(7.43%)。可以看出,工程造价 业务依然是公司核心收入来源,且增速较快,数字施工业务为公司重点发展 的成长业务,数字设计业务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公司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其中造价业务毛利率平稳,近五年基本保持 在 95%上下。2021H1,工程造价业务毛利率为 95.1%,工程施工业务由于推进 项目级交付,收入中硬件及实施占比提升,毛利率下降至 61.59%。

年,公司费用管控得当,销售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基本保持 平稳,管理费用率逐年下降,2020 年降至 21.95%,主要得益于管理效率的提 升及期间费用的有效控制。公司持续加大云产品研发投入,2021H1 研发投入 总额为 6.63 亿元,占营业收入 30.85%,同比增长 9.64%。

1.5 BIM 应用推动施工行业信息化率提升

2011 年,住建部在《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第一次将 BIM 纳入信息化标准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 年印发的《 年建筑业 信息化发展纲要》中, BIM 成为“十三五”建筑业重点推广的五大信息技术 之首,2016 年是 BIM 政策的井喷年,各地政府纷纷出台 BIM 推广意见,2017 年,国家和地方加速 BIM 政策与标准落地,2018 年 BIM 推广范围更加广泛, 交通部办公厅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拉开了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广泛应用 BIM 技 术的新篇章,另外黑龙江等省市发布了关于推进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应 用的政策,促进了 BIM 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BIM 应用领域更加专业 化。2019 年上半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办公厅陆续出 台多项 BIM 相关的扶持政策。推进 BIM 应用已经成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 共识,预计未来 BIM 标准制定的不断完善会加快我国 BIM 技术的迅猛发展, 打破传统建筑业上下游界限,实现产业链信息共享。2021 年 8 月,住建部发 布《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的编写报告会启动召开,主题为聚焦 智能建造,旨在展现当前建筑业智能化实践,探索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 技术研发和应用。

美国在 BIM 研究与应用领域至今都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工程建筑行业 采用 BIM 的比例从 2007 年的 28%增长至 2012 年的 71%。目前,美国大多 数建筑项目已经开始全面应用 BIM,各种 BIM 协会也出台了各项 BIM 标准。 欧洲主要以英国为代表,英国政府要求所有政府部门无论工程规模大小,必 须使用 BIM 技术。亚洲的 BIM 领头羊为韩国,其在 BIM 技术的运用上十分 领先。相比上述发达国家,BIM 在中国施工企业的应用刚刚起步,但正处于 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市场正在开始体验 BIM 带来的效益,包括降低成本、提 高交付效率、增加可持续性等,未来中国在 BIM 应用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

2021 年上半年,国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持续拓 展和巩固,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 上半年数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0.3%,两 年复合增长 17.3%,建筑业实现总产值 11.9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8%,两年 复合增长 8.6%,均位于高景气度区间运行。2021 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 签订合同总额 亿元,同比增长 13.49%,其中新签合同额 亿 元,同比增长 14.40%。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提出了“两 新一重”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和“3060”的“双碳”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 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技术与产业深 度融合后的 BIM、CIM 和产业互联网等将持续为建筑业赋能。

但在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仍然是高耗能和低效率,根据麦肯锡统 计数据,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程度仅高于农业,排在全行业倒数第二。体量巨 大的建筑产业亟需转型和变革,而互联网、数字经济、前沿技术等时代机遇 预示着巨大的增值空间和市场蓝海。我国每年新开工项目保持在 60 万个左 右,以每个项目 BIM 技术投入 10 万元估算,潜在市场规模超过五百亿。第 三方预测,全球 BIM 市场规模预估将在 2022 年增长到 115.4 亿美元, 年间,亚太地区将是 BIM 市场增长最快的区域,而工程施工行业将成 为 BIM 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复合增长率预估可达 22.7%。(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 造价业务云转型推进顺利,效果显著

2.1 造价业务国内领先,转型超预期

造价业务属于公司的成熟业务,主要为建设工程造价(工程成本、工程 量计算)提供工具类软件产品及数据服务,占公司总收入 70%左右,毛利率在 94%左右,是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经过二十年发展,公司在国内造价业务领 域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60%以上,造价业务上公司的竞争对手如品茗、鲁班、斯 维尔等,规模明显小于公司,公司在客户资源、数据积累、行业经验、产品 技术等方面均竞争优势明显。

公司工程造价业务主要包括计价软件与算量软件两类产品。计价软件主 要用于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估计,帮助工程造价人员快速准 确地完成招投价格控制和报价工作,包括清单定价和定额定价两种模式。 计量软件主要用于招投标、施工、竣工阶段的工程量计算,帮助造价人员计 算钢筋、混凝土等的工程量,主要模式为清单定量。

云转型前,公司造价业务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存量产品更新和增量产品销 售两个方面,当客户有新开工项目时,会购买或升级造价算量软件来使用, 所以转型前收入与新开工项目数量的相关性较强,呈现出一定的建筑 行业周期性。但云转型后,公司以收取 SaaS 产品年费的形式提供服务,收入 与新开工项目数量的关联度减弱,而与已覆盖存量项目的数量增长相关,在 续费率有保障的情况下,存量项目数越多,公司的造价收入越高。

造价业务首次在转型当年实现收入正增长。公司分三个阶段共 5 年完 成云转型,第一阶段:2017 年 6 个地区计价产品转型,2018 年共 11 个区域 进入造价全产品(计价算量)云转型;第二个阶段:2019 年新增 10 个区域 进入转型;第三个阶段: 年剩余区域进入转型。2021 年,造价业 务最后 4 个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进入全面云转型,截至

从转型效果来看,公司在分业务分区域实施转型的同时,实现了造价业 务收入的平稳增长, 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达 20%,2021 年上半 年,新转型区域首次实现当期收入正增长,云转型进程好于预期。在造价业务进行云转型时期,基于财务严谨考虑,公司对于云产品年费先计预收款再 逐月确认收入,因此早期公司预收款项将快速增长,对财务报表当期收入及 利润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导致出现业绩增速放缓或不增长的情况。面对因业 务转型造成的表观业绩增速放缓或不增长的情况,公司过去几年在坚定实施 造价业务转型的同时,稳妥评估转型带来的影响,分业务分区域实施转型, 并大力拓展施工业务,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开源节流。

2.2 SaaS 模式改变软件交付模式,驱动平滑收入增长

公司造价业务全面推进云转型,其商业模式由销售软件产品逐步转向提 供服务的 SaaS 模式。2021 年,造价业务最后 4 个地区江苏、浙江、安徽、 福建进入全面云转型,上半年转型进展顺利。受益于高端客户和大企业客户 转云的带动,上半年这四个地区的转型速度相较其他地区同期有所加快,其 中浙江、江苏的老用户转化较快,福建、安徽的新用户拓展较多。

全国所有地区的全面云转型,意味着数字造价业务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的 阶段。造价全系产品实现国产化生态适配;覆盖 9 个主要造价产品的云计算 平台持续优化。增值服务中,广材网、广材助手、造价云空间等成熟产品增 速较快,新产品继续打磨产品价值:指标神器计算效率大幅提升;广材数聚 完善了材料价格、指标价格等数据资产库的建库方法论;AI 翻模进一步探索 深度学习+图纸知识的新识别模型,子图分割准确率超过 96%。服务端,公司 持续迭代订阅模式下的客户运营、市场运营方法论,提升效率,上半年标准 产品线上续费率突破 80%。通过产品差异化价值落地,运营方法快速迭代复 用,客户整体满意度持续提升。2021 年,数字造价业务进入全面云转型,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6.79 亿元,同比增长 45.80%;其中云收入 11.68 亿 元,同比增长 75.3%,占数字造价业务收入比例达 69.54%。若将云合同负债 余额还原,调整后数字造价营业收入为 18.82 亿,同比同口径增长 24.47%。

相对于传统的软件 License 售卖模式,SaaS 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卖软件 转为卖服务,从“以产品为中心”转换到“以客户为中心”。公司商业模式发 生转变,从“一次性付费获取永久使用权”变为“按使用数量和使用期限付 费”。相比于传统软件一次性确认收入的模式,SaaS 商业模式下按订阅相关 产品的时间收取服务费用(月/年),平滑了传统模式下因每年获得客户波动 造成的波动。

其次,SaaS 模式有利于公司扩展所面对的市场空间,相较于传统 license 模式下客户在初期需要较高的一次性投入,SaaS 较小的初期投入有 利于吸引中小客户,另一方面,考虑到使用盗版难度的增加,且 SaaS 模式下 增值服务价值提升,部分盗版用户也有望转化为正版用户。根据海外公司云转型经验可以看出,通常 SaaS 年费服务在 3-5 年可收回 license 模式的一 次性收入,从第三或第五年起,SaaS 模式下单一客户价值将逐步大于传统 license 模式。此外,由于 SaaS 模式下,数据容易统一积累,便于公司提供 增值服务或新产品,从而可以不断提高 Arpu 值。最后,造价业务转型为云订 阅模式之后,一方面,产品研发升级将在云端统一进行,有助于降低研发费 用率,另一方面,用户续费的方便程度大大提高,一个销售人员能维护更多 的客户,所以转型进入稳定期之后,销售费用率也有一定下降空间。

对于客户而言,SaaS 模式下除了初期较低的费用支出外,产品往往也 有更多的增值功能和更好的使用体验。例如在传统模式下,软件产品对电脑 硬件配置要求较高,云化后一些功能转移到云端,对硬件配置要求大大降低, 而且使用过程中遇见 BUG 等情况的概率也较低。此外 SaaS 模式下,客户可以 随时使用最新版本的产品,不再需要像传统模式下进行付费更新维护。最后, 云模式下诸如协作业务等功能传统软件也很难提供。可以说,SaaS 商业模式 对软件供应商和客户来说是双赢的选择。

云转型以后,公司收入的确认方式变为一次性收取年费并逐月确认收入, 未能确认为收入的部分会计入云合同负债(原云预收账款)。同时,云合同负 债是滚动的,例如 2018 年末的预收账款会在 2019 年逐月确认为收入,同时 2019 年新签的云合同未确认的部分则会计入 2019 年末的合同负债。所以, 可得到计算关系:期初云合同负债+当期新签云合同额-当期云收入=期末云合 同负债,随着新签云合同额逐年增加,公司云合同负债也逐年增加。

2021H1 公司签署云合同 13.70 亿元,同比同口径增长 33.29%,2021H1 末云合同负债 17.09 亿元,相较年初增加 13.45%。报告期内确认的云收入 11.68 亿元,占造价业务收入比例达到 69.54%。

2021H1 末,云转型相关合同负债余额增至 17.12 亿元,因该款项属于 已收取的云服务费中不能确认为当期收入的部分,导致当期表观收入与实际 业务收入存在偏差。若将云合同负债的影响因素进行还原,则还原后的营业 总收入为 23.79 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 20.70%;还原后的归母净利润为 4.67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 2.45%。(注:还原后的营业总收入=表观营业总收入+ 期末云合同负债-期初云合同负债;还原后的归母净利润=表观归母净利润+ (期末云合同负债-期初云合同负债)X 90%)。

2.3 云模式下,公司的造价业务空间有望大幅提升

目前公司计价和算量保底的活跃用户在 50 万左右,单个用户贡献的计 价和算量的年费大致在 5000 元-6000 元/年,简单相乘之后得到转型完成后, 保底年云收入在 25 亿元-30 亿元之间。但当前市场上仍有部分客户采用盗版 产品或其他品牌产品,云转型后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占率,另一方面未 来广联达会采取提价、推出新品或增值服务等方式提升 arpu 值,我们认为公 司造价业务仍有较高的天花板。

我们以 19 年 6 月 10 日公司公告的投资者交流纪要中的数据为基础进 行测算,假设 1) 公司造价业务正版用户与盗版用户的比例约为 5:4。2)盗版 客户转用产品的比例从 20%逐步提升到 50%。3)年费为原产品及升级 费综合价格的三分之一,项目存续时间一般三年左右。4)目前材价信息数据 包已经是增值服务的一部分,公司未来也会结合客户需求逐步开展比如云空间、云计算和智能组价等增值服务,客单价未来有望提升至 8000 元。在上述 假设下,未来随着正版用户覆盖率的提升及 Arpu 值的提升,公司造价业务的 收入规模有望超过 70 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 施工业务占比快速增长,市场挖掘潜能巨大

3.1 施工业务信息化市场空间数十倍于造价市场

当前施工行业迎来了实施信息化的良好时机,一方面行业的高速发展需 要信息技术的加持,另一方面是政府在 BIM 等领域推出大量政策支持施工信 息化行业,同时相关技术的成熟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各项条件逐 步成熟造就了施工业务信息化的新兴蓝海市场。施工行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市场较为分散,不同公司分别从不同业务角度切入该市场,凭借在造 价领域积累的领先地位以及作为上市公司在研发、销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在施工信息化市场快速取得领先地位。

目前全国每年新开工项目数量约 50-60 万个,保守估计一个项目的信息 化投入约为 20 万元(例如一个 BIM5D 单价 15-20 万),则施工信息化每年市 场空间可达千亿级别。目前针对的重点客户包括全国 7000 家特级及一级大型建筑企业,他们拥有的项目数量占全国总体 40%以上,约为每年 20-30 万个,假设公司未来每年可以做 5 万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 20 万投入,则公 司施工业务规模可达百亿。

3.2 公司数字施工业务整合升级,搭建综合业务解决方案平台

3.2.1 单品渗透率提升,头部客户实现突破(项目端:BIM+智慧工地)

数字施工业务板块是公司重点突破的成长业务,主要聚焦工程项目建造 过程,通过“平台+组件”的模式,为施工企业提供涵盖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 的平台化解决方案,具体包括项目端的 BIM+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以及面向施 工企业层级的项企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板块业务的商业模式主要为提供平台 化解决方案并销售相应的软硬件产品。

自 2013 年便开始开启数字施工业务并取得收入,为抓住施工阶 段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实现施工业务快速增长与突破的战略意图, 公司打破原来由多家子公司独立运作的模式,对整体施工业务进行战略整合。 过去独立子公司的运作模式虽然在业务拓展初期有利于快速决策,分兵作战, 但也存在子公司间产品有重合和互相竞争的情况。考虑到公司整体资源配置, 以“同一个广联达,同一标准服务”面对客户,2017 年底至 2018 年初,公司 对施工业务进行了深度整合,打破了子公司间的壁垒,将业务重新划分为智 慧工地、BIM 建造和数字企业三条业务线,覆盖岗位级、项目和企业级产品, 并且统一研发平台,同时人员和渠道方面也进行整合,在公司整体战略布局 下开展业务。2019 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升级施工业务,整合原 BIM 建造和 智慧工地产品线相关产品,发布了数字项目管理(BIM+智慧工地)平台,该 平台是“平台+组件”的项目级产品,融合公司 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 智能四大核心技术,为施工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数字项目综合解决方案。数字 项目管理(BIM+智慧工地)平台统一了平台入口,各模块产品间实现“可分、 可合、可连接”,可更好满足处于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施工企业需求,大大 提升了公司在施工数字化市场的竞争优势。2020 年,公司基于数字项目管理 平台的产品在多个维度取得突破,“平台+组件”模式进一步夯实,项目级平 台逐步拓展到支持企业级业务,发布了项目企业一体化 1.0 解决方案,实现 对项目实体、人、机、料、法、环以及项目全过程的数字化,实现项目现场 作业可控、项目指挥高效以及企业决策精准,从而最终提高施工企业盈利能 力。

相较于竞争对手,公司施工信息化业务具有明显优势。第一,公司产品 从项目级出发,拥有从工地现场的岗位级工具、到工地现场管理平台、到企 业级多项目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产品齐全且能互相打通,可以给施工单位提 供施工全过程的服务;第二,公司所有底层技术全部为自主开发,对产品的 开发精细度和自由度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2020 年施工业务全年实现收入 9.43 亿元,同比增长 10.52%,增速相较 前几年放缓,主要由于新冠疫情影响,目前施工业务尚处于较早期阶段,预 计未来可以持续保持稳定增长。2021 前三季度,数字施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6.72 亿元,同比增长 28.85%,其中 7-9 月实现营业收入 3.54 亿元,同比增 长 90.87%。三季度施工业务同时抓合同和交付两条线,合同额延续了上半年 的高增长态势,合同额翻倍增长,同时交付工作也收获了不错的成效。

当前公司数字施工业务以合同拓展为首要目标,大力加强企业级产品覆 盖率和项目级单品渗透率,尤其在特一级资质施工企业中实现了较好拓展, 2021 上半年新增项目覆盖 8000 个,新增客户覆盖 600 家,规模化拓展取得 较大突破。截至 2021 上半年末,数字施工项目级产品累计服务项目数 4.6 万 个,累计服务客户超过 4000 家。新签合同中,项企一体化解决方案合同占 比约 15%;项目级 BIM+智慧工地合同占比约 85%,其中劳务、物料合同均实 现翻倍增长,集采合同占总合同金额的比重达到 30%,初步实现了集团管控 方式下单品的快速渗透。

BIM+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中,劳务管理产品迭代人员教育、基建专版等模 块,截至 2021 上半年末累计服务超过 600 万产业工人;物料管理产品实现无 人/自助过磅项目的验证,平均为客户节约 3%的材料成本;安全管理产品方 案从 3 个业务场景升级到 10 个业务场景,形成了企业级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岗位级产品继续做强应用黏性,斑马进度产品加速用户覆盖,通过线上 和线下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通研营销服,2020 年全年新增 8 万多 激活用户,覆盖 2 万多个项目,在部分标杆客户中实现了上百个项目的规模 化推广及持续应用。BIMMAKE 产品通过样板渠道评审,用户数、项目数等多项 业务指标相较上一年的样板客户阶段实现翻倍增长;基于平台开发的施工算 量组件同步满足 GTJ 算量软件和 BIMMAKE 双平台,主体工程量部分进入样板 客户验证阶段。

3.2.2 项企一体化拓展,平台建设再升级

2020 年 9 月,数字建造·项企一体化解决方案正式发布。项企 一体化解决方案利用新基建涉及的新技术,包括 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 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六种核心技术,通过对项目的实体数字化、施工要 素(人、机、料、法、环)的数字化以及项目全过程的数字化,实现对项目 现场作业的可控、项目指挥的高效及企业决策的精准,最终提高企业盈利能 力。公司持续推进项企一体化方案,2021 上半年新签合同中,项企一体化解 决方案合同占比约 15%。

项企一体化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横向各部门之间的 数据互联互通,以及纵向公司与项目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通项目与企业数据、 业务与职能数据,最终创造数据协同价值。公司将 BIM+智慧工地数字项目管 理平台向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升级,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在单项目管理 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级的多项目管理。

公司正在打造的项企一体化的方案——集成项目管理系统,基于企业 BIM 资源中心和企业级 BIM 管理平台,进行全局优化,以应对客户对单点信息化的需求上升为系统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施工算量是打通项目造价与施工过程工程量的数据通道,由此完成造价 数据到施工消耗数据的互通,实现成本管理与施工生产相结合。BIM 一体化 解决方案基于施工算量,通过 BIM 建模与深化设计、BIM5D 项目施工管理应 用,实现项目以量为基础的目标管理体系落地,为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提质增 效。

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是服务于项目施工阶段的产品平台,平台依托 BIM、边云协同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基于平台可快速开 发各种专业应用,提供包括 BIM 模型转换接入、硬件设备控制、工地图像分 析、业务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等多项服务。平台支撑公司内部产品的开发与 建设,还可扩展至公司之外的合作伙伴进行开发,为施工企业 IT 部门、软件 企业以及个人开发者提供建筑业项目管理应用的 IT 技术基础和开发环境,并 以此为基础建立围绕施工项目的软硬件生态体系,基于该平台开发的各项应 用系统可以为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行业监管部门提供精细化管 理工具。

3.3 行业端:BIM 是施工信息化的核心,有望成为未来业绩增长的持续推动力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应用 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 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 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 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 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IM 是一个技术概念,类似应用较广的 CAD,但BIM 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维可视化、数据结构化、工作 协同化等特点优势,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有利于推动绿色 建设,优化绿色施工方案,优化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和安全 风险,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BIM 给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 改变,一方面 BIM 技术的普及将彻底改变整个行业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 根深蒂固的弊病,用更高程度的数字化整合优化了全产业链,实现工厂化生 产、精细化管理的现代产业模式;另一方面,BIM 在整个施工过程全面应用或 施工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有助于形成真正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 BIM 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建筑业信 息化率 1%的水平相比,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率仅约为 0.1%,差距高达 10 倍。 根据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工业增加值及建筑业信息化率,结合 BIM 项目比率, 预测到 2025 年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市场规模可达 350 亿元,行业市场前景十 分广阔。

随着近几年发展,BIM 技术应用正在逐步由技术应用向商务应用以及技 术与商务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由单点、单向应用逐步向集成化应用方向 发展。BIM 技术在工程量计算、施工模拟、深化设计、专业协调和进度控制等 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 4D(3D+进度)、5D(3D+进度+成本)的施工项目 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也在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开始应用,成效显著。如,总高 530 米、117 层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超高层施工难度大,尤其专 业分包多达 35 家、独立分包 15 家,多专业施工立体交叉频繁,总承包协调 管理工作难度大。为破解施工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该项目将 BIM 技术引入 项目管理,与公司合作开发了东塔 BIM 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 BIM 模型 与项目管理中各种数据的互联互通,有效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项目管 理水平大大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更多内容请查看筑龙学社。

如何延长桥梁的服役时间?  如何实现更全面的项目检测与全过程监测?  未来桥梁发展趋势将如何……  这些问题已然成为当下桥梁行业的重大议题。  加之如今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正从单体走向综合体,超长跨海悬索桥抗风挑战实验正在进行,具备高强度、耐候性更好等特点的高性能桥梁钢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新挑战、新趋势既令人期待,也让更多人加快了探索的脚步。  在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围绕“中国桥梁建养新技术和挑战”的主题,多位国内外桥梁领域专家和学者就中国桥梁建设养护成果及未来发

在建设中的长江五桥北起浦口区五里桥,跨越长江主航道后,经梅子洲,下穿夹江,南岸接河西江山大街,全长约10.33公里。 实际应用  1.加强隧道施工安全管控   据悉,长江五桥接收井基坑(位于青奥双塔楼附近)深近40米、距离长江不足100米、周边环境复杂,特别是砂层地质容易渗水。针对这个特点,市公建中心组织开展“基坑正反演分析”研究,数值模拟预测基坑开挖对既有青奥隧道的影响,指导工程施工;研发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对已运营隧道的不间断自动化监测,实时查看监测状态。  2.工程首次采用多项创新技术 长江五桥是世界上首座

本方案为[讲义总结]城北主干道及机场高速互通立交工程项目简介三维动画(17分钟) 1 项目概况 2 技术亮点与项目管理特色 3 施工标准化体系 …… 城市南北主干线。包括机场高速立交工程(8条立交匝道)、城市主干道道路工程、综合管廊工程,主要实施内容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电气工程、监控工程、交通工程、城市照明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含智慧工地、360全景监控系统、花园式标准化体系、前沿的BIM技术、V2施工岗前培训及施工技术培训演示施工模拟是项目特色。  高速立交  预制工厂化 &nb

— “ 项目基本信息 宜兴至长兴高速公路江苏段YC-YX2标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标段里程长度为10.453km,合同额为8.87亿元。主要工程包括张渚服务区、云湖互通、主线收费站、岭下一号大桥、岭下二号大桥、庙山一号隧道、庙山二号隧道、楼下大桥、葡萄岭隧道。工程由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施工。  “ 项目难点 (1)本项目三座隧道工程分为中、长两种隧道,地质条件多为IV、V级围岩,并且有浅埋段隧道施工,对总体施工组织要求较高,本项目要求三座隧道,六个洞口同时施工,对机械施工配备、人员队伍组织、

Modeling”的简称,即建筑信息模型,其核心技术是应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建模。基于BIM模型的可视化、协调性、可模拟性等特点,可实现对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管理和辅助,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提高运维期资产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近年来,BIM技术快速发展,已具备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    绵九公司基于BIM自身的信息化优

   一名工人正在紧固管片螺栓。新华网发(张永超 摄)    盾构机在隧道里俨然一座地下工厂。新华网发(张永超 摄)   新华网大连6月22日电 隧道里,轰隆隆的机械声,此起彼伏。工程车正在向里面运送施工材料,起重机将一块重约2吨的管片吊起,输送至拼装机进行组装。在隧道尽头,盾构机则继续全力向前掘进。   “瞧,两台盾构机从进场到分体始发,高效推进,单台及总计掘进长度均居全线第一。”中铁隧道一处大连地铁项目经理黄德科走过来,一脸自豪地说。   这里是中铁隧道局大连地铁五号线施工现场,该线路全长23.8公里,设车站18座,全线采用地下线

如果你认为 5G只是让你上网看剧更顺畅 玩游戏不卡顿? 那你就太小看这项技术啦!  5G时代的来临 我们的桥梁行业     “若是有5G,我的工作效率将能提高一大截!”6月13日上午,在本报记者与桥梁工程师赵训刚一起驱车前往建桥工地的路上,赵训刚不禁感慨。  一路上,赵训刚一直盯着手机,时而眉头微皱,时而拨打电话,时而又拿出充电宝给手机充电……记者看到,赵训刚的手机屏幕里正现场直播着一座长江大桥的车辆通行状况,然而,影像却不够清晰且频繁卡顿,这让赵训刚颇为烦恼。

安全帽带没扣好会发出预警 危险源有红外线识别 降尘用自动喷淋装置 …… 这是武汉江汉七桥项目工地管理的“智慧”     江汉七桥项目在建设初期就致力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项目部通过多途径、多手段,在建设“智能化工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实效。2018年12月份,项目部荣获武汉市“江城优秀智慧工地”称号。  通过大数据、智能化、BIM等集成应用与施工现场的深度融合,可以让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看得到违规、听得到噪音、闻得到粉尘、尝得出污水。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越来越“聪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慧工地管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