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三省六部是程序性分权?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

吏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三省

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

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

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到了东汉武帝时,

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

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其长官

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

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

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这就是隋唐三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

,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

,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

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

,均属少府管辖。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曹操为

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

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

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

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

“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

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

责中书监事。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

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事的小官。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曹

魏代汉后,继承汉制,置侍中寺为定制,其长官为中和给事黄门侍郎,设侍中四

人,侍中比二千石,第三品。入侍帷幄,出拥华盖,与皇帝亲近。给事黄门侍郎

四员,秩六百石,第,五品,与侍中同掌奏文案,赞相威仪。西晋时改侍中寺为

隋文帝杨坚是一名对于后世发展有极大贡献的皇帝,不仅在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局面,还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政治建设,为后世的隋唐盛世做了铺垫。三省六部制做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主要历程,在这样制度下,建设了一个又一个繁荣的朝代,也在后面不断的完善中服务于社会,这种体现皇权至上的制度,究竟又有那几段前世今生呢?

“三省六部制”顾名思义,就是将当政的职位分成三个省、六个部门,其他相互辅佐的模式,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则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相互制约,都没有真正的权利,中书省处理日常的事物和草拟皇帝的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六部再具体分析和处理政府以及分工搭配。

秦始皇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局面,而隋朝则是第二个大一统的局面,事情总有一个前因后果,三省六部制也不例外。隋文帝杨坚在整合政策的同时,也不断借鉴和总结前朝的优质政策投入在国家的建设之中,而

秦朝的中央官制则是三省六部制的“前世”

秦汉两个时代政治体系是几乎相同的,皇帝分权到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的手中,其中丞相的权利最高,当朝皇帝想要了解民意,还得通过皇帝直系的“三公”们了解,而丞相这个职位比较繁忙,大到朝廷政事,小到鸡毛蒜皮的民间争议,但是

秦朝的官场制度,导致了古代社会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过大

而尚书省在秦汉时期已经有明确的分工,虽然没有在政策的层面,但是是历代皇帝身边帮忙纳书的小吏,到了隋朝才明确分工和加大权利,成立尚书省。

两汉期间,出现了内外朝的制度,这就是最初相权被分割的前兆

。这样的制度也成为了后代统治者的参考制度,内外朝的制度形式也循环了下来。汉代设立中尚书令,负责该职权的是宦官,主要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和文书的管理,用自己值得信任的内臣官员,命为尚书事,总览军政,成为军权丞相。在尚书下划分成四曹,这四曹分管百官、财政、民生和外交,这都是六部的前身。

汉武帝时期,衍伸出一个名为尚书台的办事辅佐机构,成了三省六部制的“尚书省”的前生,尚书的权利也从一个书童变成理政事的官员,辅佐从政

。但是尚书省的权利过大会影响皇帝的话语权,会对皇权有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西汉时期,霍光曾两度进谏皇帝,商讨废立尚书省的权利相关事务。因此,在魏文帝当政期间,设立了中书省来将尚书的权利分散,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中书令:掌握国家机密和诏令,中书监:中书令的身处的相应机构,尚书省一下的机构就是执行的机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也能看到三省六部制的前身。

尚书省和中书省前身对于皇帝来说,依然还是有威胁的,所以随之设立一个门下省进行进一步的分权,门下省的官员成为

。在秦朝,这样的职位是常驻宫廷的联络员,有交接的作用;在汉代,“

”指的是能进入内廷的官员,例如:太医、尚书、列侯等。

到了东汉,侍中参与政事相对频繁,为了方便,设立了“侍中寺”的机构,发展到东汉时,汉代基本雏形就已经出现了。等到晋代的时候,侍中的任务则为帮助中书省进一步弥补政事的所在,查缺补漏就是侍中的日程生活,如果复核的时候有不合适的地方,就要驳回修改再次提交。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三省的相关制度已经完善了。

在隋朝开创中央官权时,其实是“五省六曹制”,其他两省分别为内侍省、秘书省,这两个省主要工作是辅佐皇帝,不参与国家的政务,所以不将这两省归纳到主要的中央制度之中,但是有相应的职能和职责。

这样的制度将隋朝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利分散,一分为三,皇帝因为权利的分散和内侍省、秘书省的帮助,能

。经过三个的省的判断,皇帝的命令举措能在这三轮的复议中得到正确的方向得以改善,能保证政策的安稳运行,也能从相互制约的程度上,

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皇帝有一定的集权,下层分权,丞相的职位设立多个,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某宰相集权谋反的前车之鉴出现。

分权也是合适的政策之一,能安定国家的统一。但是分权的弊端也是明显的,这样的分权让宰相的权利降低,机构过多容易产生鱼龙混杂的局面,而且需要三个省来互相制约,宰相的权利被制约,导致行政命令难以下发迅速,往往需要在“省”之间跑来跑去才能解决,

分权过多也产生了阻碍政策下发的速度,还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频繁,使得政权更替产生了不稳定的制度政权。魏晋时期的“三省”,只是内外朝中的内朝的办事机构,而内朝的政权也因为皇帝的心情而变换,当时的“三省”只是当成皇帝的第二把手,没有实际的自主权利,

“三省”在魏晋时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行政机关和地位

隋朝表面上是三省六部制,但是层面下就是五省六部制

。将层面上的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确立为正式的政府机关,其他两省作为内朝机关,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皇帝直系下的三省,实际上的权利相当于宰相,这样宰相的权利就分成了三份。

隋朝的五省六部制,五省则为: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秘书省和内侍省。

不当做正式机构的秘书省,主要负责书籍历法;内侍省主要负责宦官机构,这两个机构很少涉及到国家政务,不作为中流砥柱的机关。

内史省长官名为内史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的长官曾为尚书令,往下的官员设立,尚书仆射,往下政权分布,吏部、度支、礼部、兵部、都官、工部六曹尚书,六曹尚书往下领导四司,共有二十四司。后来为了方便称呼,将

,这样各个“部门”就成立了,这就是隋朝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制度——五省六部制。

唐朝完善后的五省六部制

唐朝继承了隋的制度,流传后世的三省六部制其实是五省六曹制的缩影,舍弊取优,在原来的基础上完善了制度上的不足之处。

尚书省:尚书省的权利相对来说是比两个省大的,总令百官、总览六部的事务,基本所有的政策都要经过尚书省

。在李世民在任之时,尚书令就被取消了,而尚书令之下的尚书仆射(有两名)主持省内的事务和监督御史,其次,尚书省的具体分工则为文书的档案管理和政策的核减,和差使的安排。

六部的职能广泛性很强,当政的朝廷忠臣就任命于六部之中,其中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则是当朝的“小宰相”,能行驶的权利也很大。

门下省:门下省主要工作就是下达指令

,长官为侍中,辅佐侍中的为侍郎,侍郎有两人,属官有给事中四人,主要负责出纳皇帝的命令,相当于奏折的中枢,有对奏折的审议权和封驳权,而门下省的政事堂,相当于国务会议,中央所有参与过“参议朝政”和“平章政事”名号的官员均可参加。门下省的设地分为皇宫内和皇宫外两处,方便指令的下达和采集收纳。

中书省的设地和门下省相同,

中书省主要负责的事务是处理军国机要,草拟皇帝的诏令

,分工的和门下省相差不多,同样设立中书令,辅佐侍郎两人。侍郎负责中书令的文书工作,在往下的职员相当于帮助打杂的角色,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书省的权利和门下省的权利相当,都有一定的权利,中书省参与国务会议之时,就要为皇帝定制决策的草案,皇帝只用奏读草案,只负责同意和否决。

到了唐代的五省六部制转变成三省六部制

,每个部门的权能都有细致的分析,从个人层面来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根据皇帝的亲密度是呈现梯形下滑的,中书省是最频繁接触皇帝的部门、其次到门下省、最后是尚书、最辛苦的则为六部。

因为这样的接触排布,到了唐高宗执政的年代,国务会议的举办权就移到了中书省,出游巡行的时候,只带着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辅政,中书的长官也辅佐太子了解国务,就此中书的地位崛起。

中书令改革-张说三省分权

开元元年,唐玄宗时期,命刘幽求担任左仆射和侍中两个职位,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其次,尚书省的职位空缺,无人担任。此时执行机构和议事的机构合并,各省的权能基本一致,

张说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段历史先河的开创,已经让分权制约,相互分权的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丧失,有名字,但是没有原来的职能,名存实亡

。此后朝代的三省六部制也并没有沿用隋唐时期的大体分工。

。实行官、职、差遣分离,

三省六部制的政治政策就是历代的摆设一样,毫无作用

;元朝时少数民族主导,实行中书省为主要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明朝时继承元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与前代不同的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六部的地位提升,直接对接皇帝,到了清朝,六部与皇帝对接,但是另外设立军机处事议事。

从唐玄宗时期开始三省六部制就开始随着时代而改变,在这样的政治结构下也展现出了我国历代国家政权的转变,

三省六部制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却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续的政事策略

,例如削弱官员的权利,皇帝集权的方面,是能在每个时代的缩影中看到的。

三省六部制作为先代开创的政治结构,代表“家天下”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结构,是古代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的存在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产物,却在潜移默化中充当着一个的承上启下的角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三省六部的运作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