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效长度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包括()?

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证券法》、《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
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23号——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 2015年修订)》及
其他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本次债券的核准,
并结合发行人的实际情况编制。

发行人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不存在虚
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

发行人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保
证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中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主承销商已对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进行了核查,确认不存在虚假记载、误
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主
承销商承诺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因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
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
重大遗漏,且公司债券未能按时兑付本息的,主承销商承诺负责组织本募集说明
书及其摘要约定的相应还本付息安排。

债券受托管理人承诺严格按照相关监管机构及自律组织的规定、本募集说明
书及其摘要及《债券受托管理协议》等文件的约定,履行相关职责。发行人的相
关信息披露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债券持有人遭受
损失的,或者公司债券出现违约情形或违约风险的,债券受托管理人承诺及时通
过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等方式征集债券持有人的意见,并以自己名义代表债券持
有人主张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与发行人、增信机构、承销机构及其他责任主体进
行谈判,提起民事诉讼或申请仲裁,参与重组或者破产的法律程序等,有效维护
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债券受托管理人承诺,在受托管理期间因其拒不履行、迟
延履行或者其他未按照相关规定、约定及债券受托管理人声明履行职责的行为,
给债券持有人造成损失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凡欲认购本期债券的投资者,请认真阅读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及有关的信
息披露文件,进行独立投资判断并自行承担相关风险。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他
政府部门对本次发行所作的任何决定,均不表明其对发行人的经营风险、偿债风
险、诉讼风险以及公司债券的投资风险或收益等做出判断或者保证。任何与之相
反的声明均属虚假不实陈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本期债券依法发行后,发行人经营
与收益的变化,由发行人自行负责,由此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

投资者认购或持有本期公司债券视作同意《债券受托管理协议》、《债券持
有人会议规则》及本期债券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中其他有关发行人、债券持有人、
债券受托管理人等主体权利义务的相关约定。《债券受托管理协议》、《债券持
有人会议规则》及债券受托管理人报告将置备于债券受托管理人处,债券持有人

除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外,发行人没有委托或授权任何其他人或实体提供未在
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中列明的信息和对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作任何说明。投
资者若对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存在任何疑问,应咨询自己的证券经纪人、律师、
专业会计师或其他专业顾问。投资者在评价和购买本期债券时,应特别审慎地考
虑本募集说明书第二节所述的各项风险因素。

一、2015年 11月 13日,经中国证监会(证监许可[号文)核准,
发行人获准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 100亿元(含 100亿元)的公司
债券。本次债券采用分期发行方式,首期发行自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 12个月
内完成;其余各期债券发行,自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 24个月内完成。

本期债券债项评级为 AAA级,本期债券上市前,发行人 2017年 3月末的
经营范围:铝锭、铝型材系列、毛纺织系列、服装系列、板材系列、宾馆、
酒店、能源、游乐、旅游、建筑、企业生产的铝型材制品、板材家具、纺织品、
服装、进出口商品、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及零配
件和相关技术;加工、销售、管理服务;园艺博览、文化艺术交流;房地产开发
经营;仓储(不含危险化学品);黄金销售;海产品养殖;房屋、土地、设备的
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二、本期债券发行的批准情况
(一)董事会及股东会决议

2015年 8月 23日,发行人召开了第 13次董事会,审议了发行公司债券的
事项,作出了《南山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第 13次董事会决议》,认为公司符合
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同意公司发行本次债券及相关授权事项并提交公司股东会

2015年 9月 10日,发行人 2015年第 9次股东会审议了发行公司债券的事
项,作出了《南山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第 9次股东会决议》,同意公司发行本
次债券并授权公司办理相关事宜。

2015年 11月 13日,经中国证监会(证监许可[号文)核准,发
行人获准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 100亿元(含 100亿元)的公司债
券。发行人将综合市场等各方面情况确定债券的发行时间、发行规模及其他具体

本次债券采用分期发行方式,首期发行自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 12个月内
完成发行;其余各期债券发行自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 24个月内完成发行。

三、本期债券的主要条款

发行主体:南山集团有限公司。

债券名称:南山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期)。

发行总额:本期债券发行规模 5亿元。

配售规则:主承销商根据网下询价结果对所有有效申购进行配售,机构投资
者的获配售金额不会超过其有效申购中相应的最大申购金额。配售依照以下原
则:按照投资者的申购利率从低到高进行簿记建档,按照申购利率从低到高对认
购金额进行累计,当累计金额超过或等于本期债券发行总额时所对应的最高申购
利率确认为发行利率;申购利率在最终发行利率以下(含发行利率)的投资者按

照价格优先的原则配售;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按照等比例原则进行配售,同时
适当考虑长期合作的投资者优先。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有权决定本期债券的最终配

债券期限:本期债券期限 5 年,第 3 年末附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及

债券利率或其确定方式、定价流程:本期债券采用固定利率形式,票面利率
将以公开方式向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合格投资者进行询价,由发行人
和簿记管理人根据利率询价情况确定利率区间后,通过簿记建档方式确定。本期
债券票面利率在存续期内前 3年固定不变,在存续期的第 3年末,发行人可选择
调整票面利率,存续期后 2年票面利率为本期债券存续前 3年票面利率加发行人
上调的基点(或减发行人下调的基点),在存续期后 2年固定不变。本期债券采
用单利按年计息,不计复利。

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发行人有权在本期债券存续期第 3年末调整本
期债券后 2年的票面利率。发行人将于本期债券第 3个计息年度付息日前的 20
个交易日披露关于是否调整本期债券票面利率以及调整幅度的公告。若发行人未
行使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则本期债券后续期限票面利率仍维持原有票面利率不

投资者回售选择权:发行人发出关于是否调整本期债券票面利率及调整幅度
的公告后,债券持有人有权选择在公告的投资者回售登记期内进行登记,将持有
的本期债券按面值全部或部分回售给发行人;若债券持有人未做登记,则视为继
续持有本期债券并接受上述调整。

回售登记期:投资者选择将持有的本期债券全部或部分按面值回售给发行人
的,须于发行人发出关于是否调整本期债券票面利率以及调整幅度的公告之日起
5个交易日内进行登记。

债券票面金额和发行价格:本期债券票面金额为 100元,按面值平价发行。

发行首日与起息日:本期债券发行首日为 2017年 8月 11日,本期债券起息

利息登记日:本期公司债券付息的债权登记日为每年付息日的前 1个交易
日,在该登记日当日收市后登记在册的本期公司债券持有人均有权获得上一计息
年度的债券利息(最后一期含本金)。

付息日:本期债券付息日为 2018年至 2022年每年的 8月 14日若投资者行
使回售选择权,则本期债券回售部分债券的付息日为 2018年至 2020年每年 8
月 14日。如遇非交易日,则顺延至其后的第 1个交易日;每次付息款项不另计

兑付日:本期债券本金兑付日为 2022年 8月 14日。若投资者行使回售选择
权,则本期债券回售部分债券的到期日为 2020年 8月 14日。如遇非交易日,则
顺延至其后的第 1个交易日;顺延期间兑付款项不另计利息。

兑付登记日:2022年 8月 14日之前的第 3个交易日为本期债券本金及最后
一期利息的兑付登记日。在兑付登记日当日收市后登记在册的本期债券持有人,
均有权获得所持本期债券的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如投资者行使回售选择权,则
本期债券回售部分的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的兑付登记日为2020年8月14日之前
的第 3个工作日。在兑付登记日当日收市后登记在册的本期债券持有人,均有权
获得所持本期债券的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

在兑付登记日次日至兑付日期间,本期债券停止交易。

支付金额:本期债券于每年的付息日向投资者支付的利息为投资者截止利息
登记日收市时所持有的本期债券票面总额与票面利率的乘积,于兑付日向投资者
支付的本息为投资者截止兑付登记日收市时投资者持有的本期债券最后一期利
息及等于票面总额的本金。

担保方式:本期债券无担保。

募集资金专项账户:本期债券在资金监管银行开设的募集资金专项账户,用
于本期债券募集资金的接收、存储、划转及本息偿付。

信用级别及资信评级机构:经联合评级综合评定,本期债券信用等级为
AAA,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为 AAA。

债券受托管理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承销方式:本期债券由主承销商组建承销团以余额包销的方式承销。

拟上市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市安排:本次发行结束后,发行人将尽快向上交所提出关于本期债券上市

交易的申请;具体上市时间将另行公告。

募集资金用途:本期债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偿
还公司债务,调整负债结构。

税务提示: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投资者投资本期债券所应
缴纳的税款由投资者承担。

四、本期债券发行及上市安排
(一)本期债券发行时间安排

发行公告刊登日期:2017年 8月 9日。

(二)本期债券上市安排

本期债券发行结束后,发行人将尽快向上交所提出关于本期债券上市交易的
申请,办理有关上市手续,具体上市时间将另行公告。

五、本次发行的有关机构
(一)发行人:南山集团有限公司

住所:山东省龙口市南山工业园
联系人:李维亚、隋永峰
联系地址:山东省龙口市南山工业园

(二)主承销商: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 66号 4号楼
联系人:耿华、黄璜、房蓓蓓、刘宏宇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 2号凯恒中心 B、E座 2层
(三)分销商: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商城路 618号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 28号盈泰中心 2号楼 9层
(四)债券受托管理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 66号 4号楼

联系人:耿华、黄璜、房蓓蓓、刘宏宇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 2号凯恒中心 B、E座 2层
(五)律师事务所:北京市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

住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 5号财富金融中心 12层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 5号财富金融中心 12层
(六)会计师事务所:山东和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

主要经营场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 59号盐业大厦 7层

1山东和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发行人 2014年及 2015年审计报告。

联系地址:济南市经十路 13777号中润世纪广场 18号楼 14层
(七)会计师事务所: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2

主要经营场所:杭州市江干区新业路 8号华联时代大厦 A幢 601室
联系人:路春霞、王振兵
联系地址:杭州市江干区钱江新城新业路 8号 UDC时代大厦 A座 5-8、12

(八)资信评级机构: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住所: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道 38号爱俪园公寓 508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建外大街 2号 PICC大厦 12层

2发行人于 2017年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具备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中汇会计师事
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公司审计机构。针对此次变更,发行人已于 2017年 3月 29日在上
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临时公告,详见 .cn/。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
通合伙)出具了发行人 2016年审计报告。

(九)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开户银行: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营业场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 77号
联系地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 77号
(十)债券申请上市交易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住所:上海市浦东南路 528号证券大厦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南路 528号证券大厦
(十一)登记结算机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

营业场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 166号中国保险大厦 3楼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 166号中国保险大厦 3楼

六、发行人与有关机构及人员的利害关系
截止本募集说明书签署之日,发行人与本期债券有关的中介机构及其负责
人、高级管理人员及经办人员之间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或其他利害关

购买本期债券的投资者(包括本期债券的初始购买人和二级市场的购买人及
以其他方式合法取得本期债券的人,下同)被视为做出以下承诺:
(一)接受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要对本期债券项下权利义务的所有规定并受
(二)本期债券的发行人依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合法变更,在经有关
主管部门批准后并依法就该等变更进行信息披露时,投资者同意并接受该等变
(三)本期债券发行结束后,发行人将申请本期债券在上交所上市交易,并
由主承销商代为办理相关手续,投资者同意并接受这种安排。

第二节发行人及本期债券资信状况

一、本期债券的信用评级情况
公司聘请了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对本期公司债券发行的资信情况进行评
级。根据联合评级出具的《南山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二
期)信用评级报告》,公司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 AAA,本期债券信用等级为

二、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主要事项

(一)信用评级结论及标示所代表的涵义

根据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对于信用等级的符号及定义的阐释,公司主体长
期信用等级和债券信用评级等级各划分成 9级,分别用 AAA、AA、A、BBB、
BB、B、CCC、CC和 C表示,其中,除 AAA级,CCC级(含)以下等级外,
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

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评定发行人的主体信用等级为 AAA,评级展望为稳
定,该级别的含义为发行人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评级报告的主要内容

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评级”)对南山集团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南山集团”或“公司”)的评级反映了公司作为国内以铝深加工为主,
以电力、房地产、贸易、旅游、金融、教育、航空等产业为辅,集产、供、销、
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集团,在行业地位、产业链完整度、技术水平、业务多
元化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以此优势为基础,公司近年业务发展相对平稳,
营业收入和利润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现金类资产充足,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状况
良好。同时,联合评级也关注到近年来铝产品加工业对进口原料依赖程度高,受

铝土矿价格及汇率波动影响较大,以及 2017年开始公司纺织板块不再纳入合并
范围等因素对公司信用水平带来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公司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强,完整的产业链有
助于缓解原材料成本和产品价格的波动风险,并有助于公司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
满足下游需求,维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多产业板块综合布局也有助于公
司降低单一业务经营风险。未来随着多个重大项目的投产及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
优化,公司经营状况仍将保持良好。联合评级对公司评级展望为“稳定”。

基于对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状况及本期债券偿还能力的综合评估,联合评级认
为,本期债券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极低。

(1)公司作为国内以铝加工为主的大型综合类集团,在行业地位、品牌知
名度、产业链完整度、技术水平、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公
司铝加工板块拥有“热电 -氧化铝-电解铝-熔铸-热轧-冷轧-箔轧”完整产业链,成

(2)公司进行多板块经营产业布局,经营业务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单一业务

(3)公司高端铝产品在建项目已接近尾声,部分高端产品已通过相关体系
认证,并与相关下游客户建立合作关系,预期未来将为公司带来收入和利润规模

(4)公司收入和利润规模较大,经营活动获现能力强,整体债务负担适中。

(1)铝土矿及煤炭作为公司铝加工板块的主要原材料,采购集中度较高,
议价能力较弱,2016年底以来铝土矿价格持续走高,未来若价格继续上涨,将
加大该板块的成本压力。

(2)公司铝土矿及羊毛依赖进口,存在一定汇率波动风险。

(3)2016年,公司存货规模较大,未来若铝价出现大幅波动,存货存在一

(三)跟踪评级的有关安排

根据监管部门和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评级)对跟踪评级的有关要求,
联合评级将在次(期)债券存续期内,每年南山集团有限公司年度审计报告出具
后两个月内进行一次定期跟踪评级,并在本次(期)债券存续期内根据有关情况

南山集团有限公司应按联合评级跟踪评级资料清单的要求,提供有关财务报
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南山集团有限公司如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可能对信用等
级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应及时通知联合评级并提供有关资料。

联合评级将密切关注南山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及相关信息,如发现
南山集团有限公司或次(期)债券相关要素出现重大变化,或发现其存在或出现
可能对信用等级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时,联合评级将落实有关情况并及时评
估其对信用等级产生的影响,据以确认或调整次(期)债券的信用等级。

如南山集团有限公司不能及时提供上述跟踪评级资料及情况,联合评级将根
据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并调整信用等级,必要时,可宣布信用等级暂时失效,直至
南山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相关资料。

联合评级对次(期)债券的跟踪评级报告将在本公司网站和交易所网站公告,
且在交易所网站公告的时间不晚于在本公司网站、其他交易场所、媒体或者其他
场合公开披露的时间;同时,跟踪评级报告将报送南山集团有限公司、监管部门

发行人近三年及一期因发行其他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进行公开评级情况如

1、2012年,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发行人的主体信用评级为 AA级,当年
发行的“12南山集MTN1”、“12南山集MTN2”、“12南山集MTN3”评级为AA,同
时维持“06南山债”AAA的信用等级,维持 “09南山债01”、“09南山债02”AA+的信

2、2013年,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发行人的主体信用评级为 AA级,当年
“13南山集CP001”评级为A-1,同时维持 “06南山债”AAA的信用等级,维持 “09南
山债01”、“09南山债02”AA+的信用等级。

3、2014年6月,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南山集团有限公司跟踪评级报告
(联合[号),将公司的主体信用评级调升至AA+级,同时维持“06南山
债”AAA的信用等级,维持 “09南山债01”、“09南山债02"AA+的信用等级,将 “12
月、2015年6月、2016年6月及2016年7月,在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的南山
集团有限公司跟踪评级报告(联合[号、联合[号、联合[
号、联合[号及联合[号)中,对发行人主体评级和进行了信
用评级的已发行债项评级维持上述评级结果。

4、2017年6月,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发布南山集团有限公司跟踪评级报告
(联合[号),将公司的主体信用评级调升至AAA级,同时将“15南山
02”、“16南山01”、“16南山03”、“16南山04”、“16南山05”、“16南山06”、“16南
山07” 的信用等级由AA+调升至AAA。

表2-1 发行人2013年至2017年主体信用等级及评级展望

年度评级公司主体信用等级评级展望
2013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AA稳定
2014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AA稳定
2014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AA+ 稳定
2015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AA稳定
2015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AA+ 稳定
2015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AA+ 稳定
2016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AA稳定
2016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AA+ 稳定
2016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AA+ 稳定
2017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AAA稳定

年度评级公司主体信用等级评级展望
2017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AAA稳定

(一)发行人获得银行的授信情况和使用情况

发行人在各商业银行的信用良好,无不良贷款记录。截至 2017年 3月末,
发行人及其子公司银行授信总额为 .cn
经营范围:铝锭、铝型材系列、毛纺织系列、服装系列、板材系列、宾馆、
酒店、能源、游乐、旅游、建筑、企业生产的铝型材制品、板材家具、纺织品、
服装、进出口商品、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及零配
件和相关技术;加工、销售、管理服务;园艺博览、文化艺术交流;房地产开发
经营;仓储(不含危险化学品);黄金销售;海产品养殖;房屋、土地、设备的
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所属行业:有色金属、纺织、电力等行业跨领域经营。

发行人前身系成立于 1979年的龙口市东江镇前宋家村村办企业,经过十几
年的发展和积累,在原来村办企业的基础上于 1992年 7月改制组建了烟台市南
山前宋企业集团总公司,注册资本 .cn)查阅本募集说明书及其摘
联系地址:龙口市南山工业园
联系人:李维亚、隋永峰
2、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 2号凯恒中心 B、E座 2层

联系人:黄璜、房蓓蓓、刘宏宇
三、投资者若对募集说明书存在任何疑问,应咨询自己的证券经纪人、律

师、专业会计师或其他专业顾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16〕4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3号 )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黑政发〔2016〕13号),全面提升我省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二五”时期,我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截至2015年底,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308.8万个,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5万公里;基站总数达到10万个,电话普及率达103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5%。全省有线电视省网干线1.96万公里,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覆盖3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372.7万,入户率达到73.3%。WLAN公共运营接入点数达到12.3万个,基本覆盖医院、学校、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

  信息经济加快发展。2015年,我省两化融合指数为76.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711.74亿元。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初步形成了省、市(地)、县(市)和乡镇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建成哈尔滨和大庆2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其中哈尔滨市被列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哈尔滨哈南国际数据城(“中国云谷”)国际金融数据中心群已投入使用。

  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我省已建成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112个省级党政机关单位、近70个在哈大专院校、国有企业以及13个市(地)和63个县(市)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上联国务院、下联省、市(地)、县(市)的四级政府电子政务外网体系。2015年,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带宽升级改造后,省到市(地)网络带宽由共享155MB升级为各市(地)独享155MB。目前,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承载了政务值班系统、政务信息传输系统、基础数据库、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系统等多种应用。

  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定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宽带龙江”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发〔2014〕11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黑政办发〔2014〕53号)以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黑政办发〔2015〕65号)、《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的通知》(黑农委市发〔2016〕83号)等43个“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全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全省网络普及率低,基站数量不足,光纤通信发展缓慢。2014年、2015年我省光纤发展指数分别为15.63和39.25,而同期上海市光纤发展指数分别为108.34和127,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目前尚未形成相对集中高效的信息化协调推进机制,缺乏统筹领导和顶层设计。信息化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等环节由不同部门负责,项目建设存在多头立项、多头审批的问题,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2015年我省信息通信技术居民应用指数在全国排名第30位,仅高于西藏,较全国平均指数低45.7%。信息技术潜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

  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水平较低。由于存在顶层设计不健全,开放意识不足,推进机制不畅,创新环境不完善,数据结构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省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

  从全国来看,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多处内容涉及信息化,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未来信息化发展方向,为黑龙江建设网络强省,开创信息化发展新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全省来看,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矛盾突出,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制度+技术”的新型治理体系,以信息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省”为目标,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为抓手,促进信息化与我省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打造“智慧黑龙江”,以信息化推进黑龙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振兴老工业基地,让信息化更好地造福全省人民。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部门、地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社会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促进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需求导向,创新驱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通信技术创新体系,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新业态,培育新动能。

  ——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推动信息化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行政效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保障安全,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

  到2020年,信息化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成为驱动黑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以“哈齐牡佳大”为核心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

 信息经济全面发展,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形成。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建成一批省级信息产业园,培育一批具有黑龙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信息通信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产业化前景的重要成果。

  “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电子政务有效支撑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行政体制改革。省、市(地)、县(市)三级网上办事大厅全面建成,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

  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化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力争全省中小学校全部接入宽带互联网、建成校园网、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科研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省社会保险关系实现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基层党建平台与民生服务平台充分融合,服务人民群众更加便捷。

  网络空间得到有效治理。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治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网络治理机制。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力打击,网络空间持续清朗。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防护,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统筹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大数据战略,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丰富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保障信息安全,繁荣信息经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着力在引领创新驱动、促进均衡协调、支撑绿色低碳、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共建共享、主动防范风险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数字动力引擎。

  (一)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目标: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1.5%,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达到100%,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云计算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电能使用效率(PUE)值不高于1.5;全省实现三网融合;全省网络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防护,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宽带龙江”战略。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布局,打造全光纤网络城市,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提升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实施宽带网络建设工程、新一代网络建设工程和应急保障工程,构建高速宽带、天地一体、泛在智能、安全可控、敏捷开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推进提速降费,降低互联网资费水平,增加骨干网络传输容量,提高宽带接入速率。建设一批全光网城市,推进网

络进村入户。消除宽带网络接入“最后一公里”瓶颈,进一步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路、铁路、机场等规划建设的衔接。科学灵活选择移动蜂窝、卫星通信等接入技术,分类推进农村、边远地区、林区的网络覆盖。

专栏1 网络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4G网络建设及升级改造工程、宽带网络建设及升级改造工程、黑龙江宽带乡村建设项目、黑龙江中小城市建设项目、哈佳和哈牡高铁4G基站基础设施专项工程、基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协同推进光网络、4G网络和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形成大容量、高速率、光传送、全覆盖的光纤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以大庆市和哈尔滨市为龙头,推动“全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提速和框架优化,加快城域网智能化改造。加快铁塔和4G基站建设,优化公共区域WiFi网络覆盖,率先实现机场、车站、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4A级景区、5A级景区等免费WiFi全覆盖。

  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形成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引导、企业为主、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的普遍服务长效机制。实现光纤网络覆盖100%行政村。大力推进农牧区和偏远地区信息通信服务。

  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进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广电、电信企业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网络信息资源、文化内容产品得到有效开发,融合业务应用更加普及。不断完善三网融合业务系统及平台建设,加快广电、电信网络双向开放、业务双向进入,提高乡镇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建立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合理、运行高效的三网融合管理体系,形成良性竞争的三网融合产业格局。

  加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黑龙江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HLJCORS)建设与运行维护,完善黑龙江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北斗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建设,提供高精准导航定位服务。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构建政府及行业应用的地理空间载体,提升信息集成共享服务能力。

  实施“龙云”计划。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提升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布局云计算基础设施。采取多种模式,吸引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我省共同建设云计算平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云服务。统筹规划全省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现有数据中心的节能改造。按照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方案,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建立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共建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人大和政协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建设,加强省电子文件管理。推动“公、检、法、司”的业务数据互联互通,为社会公众和诉讼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网上审理、网上律师、司法公开等网上服务功能。推进司法信息公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司法公信力。

专栏2 “龙云”建设工程

  按照统筹集约、安全可控、绿色低碳和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建设政府和企业数据统筹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的云服务平台——“龙云”系统平台,面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云服务器、开放存储、增值业务等云计算服务。通过政府数据整合、共享、开放,带动企业、社会数据集聚及开发应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发展,服务民生改善。

  重点推进建设中国电信哈尔滨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哈尔滨数据中心、中国联通哈尔滨数据中心、国裕绿色数据中心二期工程、云谷名气通数据中心、大庆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

  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全省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完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责任制、等级保护、安全审查、安全检查、测评和风险评估等相关制度,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省、市(地)、县(市)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情报共享、研判、处置、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通报、灾难备份机制,加快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提高金融、能源、水利、通信、交通、地理信息等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保障力度。建设完善密码基础设施,加强重要领域密码应用和安全监管。完善网络信任体系,规范身份认证、电子签名、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行为。推进政务网络整合与资源共享,提高电子政务网络和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加强涉密信息系统保密防护监管。健全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和院系建设,培养我省急需的网络安全人才。建立网络安全领域的政产学研工作机制,支持网络安全技术和产品研发,培育和发展网络安全产业。

专栏3 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程

  建立全省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整合本省已建网络安全相关平台(或系统),建设省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建设完善网络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网络安全信息共享系统、网络安全信息通报与报告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网络安全知识库等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综合运用各方面掌握的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建立政府部门协同、政企联动、全民参与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健全网络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报告机制、情况共享机制、研判机制、处置机制。

专栏4 网络安全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网络安全实验和网络安全测评技术力量,开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网络安全研究,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针对特定行业信息系统、高危信息系统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开展网络安全研究,技术攻关,解决技术疑难问题,为本省网络安全检查、网络安全审查、网络安全标准验证、网络安全测评与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升网络安全监管和综合防护能力。

专栏5 网络和信息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

  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程。采用多种方式提升重要物理路由、网络节点、应用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能力。实施IDC/ISP信息安全监控工程、数据承载网骨干项目、SOC基础平台及安全子系统扩容工程、DPI系统扩容工程、僵木蠕监控平台扩容工程、互联网恶意程序监控扩容工程。

  应急保障工程。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公用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实施应急通信设施升级、改造及应急故障抢修工程。

  (二)信息化引领黑龙江创新发展。

  目标:到2020年,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5G开始商用部署;“互联网+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培育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业云”大数据中心;实施100个数字化车间、1000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和迭代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民生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基本形成创新的发展环境。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自主先进的技术体系,以系统思维构建新一代网络技术体系、云计算体系、安全技术体系以及高端制造装备技术体系。强化战略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加强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加快构建智能穿戴设备、高级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兴智能终端产业体系和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超前部署,适时启动5G商用,支持企业发展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5G创新应用,积极拓展5G业务应用领域。加快推动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商用进程,积极引导商业网站、政府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网站向IPv6迁移。支持省内企业、高校参与、承接国家信息化领域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以及非对称技术研发。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应用部署,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互动。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组建产业联盟。在信息通信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完善覆盖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测试验证、企业孵化和产业化投资评估等环节的产业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专栏6 核心技术超越工程

  提高基础软件和重点应用软件自主研发水平。推进云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软件研发。面向重点工业领域,研制工控操作系统以及涵盖全生命周期的行业应用软件。

  推进智能硬件、新型传感器等创新发展。提升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领域智能硬件技术水平。加快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性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

  根据国家要求,建立信息领域重大项目及关键技术引进报告制度。统筹信息化领域重大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技术引进的管理。

专栏7 信息产业体系创新工程

  构建先进、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与产品体系。围绕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终端及智能硬件三大领域,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完善开发核心技术的生态环境。布局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发挥资本市场对技术产业的积极作用。

  创新核心技术突破的激励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协调,统筹利用全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信息领域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按规定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试验验证,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

  支持开源社区创新发展。鼓励我省企业积极加入国际重大核心技术的开源组织,从参与者发展为重要贡献者,在优势技术领域争当发起者。

  培育核心技术创新企业。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专栏8 新一代网络建设工程

  实施IMS网络升级演进、5G网络升级演进、软交换综合关口局扩容工程。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全面推进IPv6演进升级。在网络层面,合理规划并推广IPv6地址的使用,积极推进信息通信网络的IPv6改造和演进升级,实现全省城域网支持IPv6,同时推进IPv6在4G网络中的部署。在应用层面鼓励IPv6业务和应用的研发及产品化,支持IPv6终端制造,推动创新型IPv6内容服务重点突破,打造各环节协同发展的IPv6产业链。

建立信息化创新体系。通过深化改革,扫除阻碍信息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推动互联网和黑龙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旅游、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生活、对俄贸易等新兴服务。

  助力创新型龙江建设。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创新网络。加快电网、铁路、公路、水利等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互联网+物流”,利用互联网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业服务水平,促进流通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率,释放消费潜力。以哈尔滨市、牡丹江市等作为试点城市,建设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推广货运“电子运单”,开展“一票制”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货物全程追踪。建设省、市(地)、县(市)三级联网的道路运输综合管理系统、交通综合管理系统、重点物资运输监控与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综合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对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监测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实施“100+1000”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促进生产手段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化,生产方式向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转变,生产组织向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转移。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支持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专家行等活动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专栏9 工业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

  工业大数据。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鼓励研发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支持重点行业典型企业开展工业企业大数据应用。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大数据。鼓励研发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支持运用大数据进行品牌建立、产品定位、精准营销、认证认可、质量诚信提升和定制服务。

专栏10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应用与推广工程

  培育一批制造企业“双创”平台。推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众包研发、协同制造、精益管理、远程服务等新模式,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促进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提升“双创”服务能力。培育一批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发展专业咨询、人才培训、检验检测、投融资等线上服务。

  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推广,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

  强化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动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和平台设施建设。

  促进创新的发展环境。以信息化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以“互联网+”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和研发模式创新。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整合代理、法律、商用化、信息、培训和咨询等知识产权服务资源。积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与金融业融合创新,培育互联网金融创新型企业。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利用互联网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互联网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互联网+双创”发展,建设一批“互联网+”双创示范基地。

  加强创新主体的服务和监管。以信息化支撑商事制度改革,运用大数据提升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水平。推行工商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探索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全省12358价格监管平台,逐步实现价格投诉举报案件全过程网上办理。建设“电子税务局”,实行电子发票制度。归集涉税信息,通过数据联网比对杜绝税收“跑冒滴漏”现象,提高税收征缴水平。建设黑龙江省质量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产品质量信息,让用户在线查询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等方面的信息。引导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及时召回有缺陷产品。建立全省联网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使之具有在线举报、溯源监管、信用查询等功能,实现食品药品安全信息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共享。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

专栏1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和完善黑龙江省社会信用“一网、两库、一平台”,即“信用黑龙江”网站,黑龙江省法人信用数据库和黑龙江省自然人信用数据库,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归集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协同监管系统。以社会信用代码为统一标识,对全省市场主体信用状况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以身份证号为统一标识,对全省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和交换,开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信用联合惩戒和联合激励。

  (三)信息化推进黑龙江协调发展。

  目标:到2020年,建立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试点地区基本实现网络覆盖、信息覆盖、服务覆盖,实现28个贫困县的行政村100%通宽带;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450亿元;创建6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15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25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和10个省级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县(市、区);信息经济总额达6750亿,占GDP比重达33%,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信息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大数据示范工程和智慧农业工程,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强耕地、水、草原等重要资源和主要农业投入品联网监测,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新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互联网展示黑龙江农作物绿色、有机的核心竞争力,把产地、自然条件、渠道、产品品牌、气候品质等融入线上线下销售之中。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推进牧场设施智能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和可视化、市场营销网络化,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拓宽市场。实施网络扶贫行动,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统筹各类试点示范,组织城市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发展经验和建设运营模式,以点带面,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专栏12 现代农业大数据示范工程

  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农业农村大数据集成汇总、海量处理、互联共享、权威发布的云平台,重点面向政府、企业、农民和社会开展涉农领域综合服务。

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开放共享。向社会规范有序公开农业农村大数据,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激活海量数据资源,开展数据交易和数据应用服务。

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运用,构建覆盖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品种体系。

专栏13 智慧农业工程

  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推广“智能大棚”,发展基于物联网的设施农业。开展农机智能监测终端和智能化农机作业装备的产业化应用,构建区域性农机全程精准作业运维服务平台。以县为单位,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属性和空间数据库,开发应用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试点示范。扩大物联网整体测控、现代大农机精准定位及高效配置、智能化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等应用面积。通过互联网对农田灌溉系统、农业喷洒无人机、农业机械进行远程自动控制,促进农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专栏14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根据城市功能和地理区位、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强分类指导,差别化施策。指导各市(地)着眼城乡统筹,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小城镇发展智慧小镇、特色小镇,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突出绩效导向,强化为民服务,增强人民群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发展经验和建设运营模式,以点带面,以评促建,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信息化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强自然资源监测和监管,构建面向土地、能源、矿产资源、水、森林、草原、大气等多种资源的立体监控系统。以信息化支撑“五规合一”,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构建覆盖全省的“国土资源云”,深化应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互联网开展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创建以洪水风险信息化为基础的供水管理和供水保险平台,加快完善全省实时暴雨、供水预警平台,为平安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信息化推进军工和民用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共享,建设军民一体、平战结合、攻防兼备的网络安全体系。加快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发展军民一体信息产业。以信息化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充分利用黑龙江在国防科技方面的产业优势,鼓励我省军工企业在信息化领域推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民用产品。支持信息化领域的民营企业加强与军工企业合作,参与技术研发和型号研制。加快建设空间激光通信研发基地,推广军民两用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推进传统经济和信息经济协调发展。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做好空间布局,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3D打印、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善产业链和产业支撑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与产业化、标准规范研究与制定等,选择性地以某个方向技术为主打,形成拳头产品或品牌业务。建设国内领先的微机电系统(MEMS)化学传感器产业化基地。在机械装备、医疗、工艺品等行业推广3D打印技术。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吸引虚拟现实软硬件厂商来黑龙江发展,扶持本地的虚拟现实企业。在工业仿真、城市规划、医疗、应急管理等行业推广虚拟现实技术。

专栏15 信息经济创新发展工程

  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创新创业、金融等领域集成应用,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创新和融合应用,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

  推进智慧物流。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开放、透明、共享的供应链协作模式。打造智能化的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站,加强物流车辆的规范管理以及社区自提点、服务点的共建共享。

  开展信息经济测算工作。

  (四)信息化促进黑龙江绿色发展。

  目标:到2020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监管体系基本建成;能源互联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在线旅游投资占全省旅游直接投资的15%,在线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0%;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网络空间基本形成。

  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创新区域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建立全天候、多层次的污染物排放与监控智能体系。支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数据融合等技术,开展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分析,建立污染源清单。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发展智慧环保。优化全省环境监测站点布局,扩大监控范围,提高松花江等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能力。在工业企业推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对用排污权、碳排放权进行优化配置。支持专业机构建立废弃物回收和处理信息平台,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

  发展绿色生产模式。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链接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能源消耗清洁化、废物回收网络化。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推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能源互联网、智慧物流等。在石化、冶金、建材、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实施信息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信息采集管理和标准制定。引导和规范公共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发展数据交易市场,促进信息消费。

专栏16 智慧林业工程

  建设智慧林业标准及综合管理体系,形成科学、完善的标准制度,有力推进智慧林业的有序建设。统一智慧林业建设标准规范,利用3S、北斗卫星导航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建立感应层,通过立体“四维”感应,构建一体化感知体系,为智慧林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整合现有和新建的硬件基础设施资源,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现有和新建的硬件基础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整合林业资源,在原有数字林业数据库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森林资源、林业产业、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规模。

  鼓励绿色生活方式。以信息化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强信息化与绿色化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应用,加快普及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气象、数字家庭、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等,鼓励推广基于互联网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我省绿色有机食品、旅游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通过电子商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高产业链协同水平,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推动传统商贸企业向电子商务企业转型发展,扶持一批能够带动本地企业在网上销售产品的商贸企业。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乡镇运营中心、村级服务站。促进电子商务进社区。吸引国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在我省设立一级法人,扶持一批本地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规划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流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消费,拓展智能消费新领域。

  打造绿色网络空间。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充分运用技术平台、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高互联网治理水平,监管媒体传播内容,规范媒体社会责任及其从业人员应承担的社会义务,提高网络舆情服务保障能力。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传播平台的管理,强化网评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快建立政府引领,企业、社会组织、技术社群、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强化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快网络舆情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坚决防范和打击通过网络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政权、破坏统一、窃密泄密等行为,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加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依法依规整治网上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专栏17 网络内容建设工程

  加强对属地网站和“两微一端”传播内容及从业人员的行为监管,全面加强网站基础建设和管理,提升网站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促进互联网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网络微传播矩阵,建立我省网络宣传主阵地。加强网评队伍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快重点理论网站、理论频道建设,突出抓好经济理论网上传播。加快推动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增强重点新闻网站在重大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形势宣传和成就宣传等方面的能力。健全网络社会组织管理,规范和引导网络社团发展,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网络治理,促进互联网行业自律自治。加强网络舆情报送系统建设,搭建覆盖全面的网络舆情数字化搜集报送系统。以技术系统为支撑,引入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信息的发现预警和分析研判能力。加强网络舆情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管控数据的统计和分类,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五)信息化支撑黑龙江开放发展。

  目标:到2020年,形成与俄罗斯等有关国家的信息经济合作大通道,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领域开展实质合作;提升哈尔滨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能力,建成中俄互联网高速通道,有效推进中俄跨境光缆建设。促进中俄双向开放。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加强与俄罗斯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贯彻落实中俄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与俄罗斯地方政府加强信息网络空间领域的科技合作,联合开展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开发,加大双方信息交流与人才培训。加强信息网络空间领域的经济合作,促进两国产业间交往并推动多边合作。联合预防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恐怖及犯罪活动。开展网络安全应急合作与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加强跨境网络安全威胁治理。

专栏18 国际通信重点工程

  在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建一对汇聚设备,负责汇聚园区企业国际互联网流量;在哈尔滨新建一对核心路由器,直联我国国际互联网出入口,负责园区企业国际互联网访问疏导。

  扩容完善抚远—哈巴罗夫斯克、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跨境光缆线路。推进在全省陆路口岸推进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拓展我省特色农林产品国际市场,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强化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地理信息技术支持。完善电子口岸功能,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信息化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重要领域合作交流。在国家信息化对外合作框架下,加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在信息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我省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内信息化领域大企业战略合作。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我省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枢纽型数据灾难备份中心,把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集聚地和云计算应用服务基地。积极争取有关国家部委把数据灾难备份中心落户我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数据中心落户我省。

专栏19 对外战略合作工程

  加大对网信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以共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构建新型信息经济合作平台,拓展平台设计、创意推广、供应链服务等各类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带动省内外商品流通、交通物流提质增效。吸引国内大型企业落户我省,在云计算大数据建设、人才培养、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

  (六)信息化服务黑龙江共享发展。

  目标:到2020年,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民生保障服务等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场价值占文化产业总市场价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和网络文化企业;电子健康档案普及率达到80%以上,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走在全国前列;90%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可在网上办理,全省范围内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目标。

  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应用。实施《黑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黑发改高技〔2016〕569号),加强数据资源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社会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资源建设。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开展全省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构建全省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用机制,梳理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共享目录体系,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打通信息壁垒。推进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管理,推动数据资源应用,建设我省公共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稳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优先开放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商业增值潜力大的数据集。

专栏20 大数据发展工程

  统筹基础数据资源建设。建成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法律法规、宏观经济、金融、信用、文化、统计、科技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资源,依托现有平台资源,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

  建立治理大数据中心。统筹利用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推动宏观调控决策支持、市场监督管理、社会信用、风险预警大数据应用,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

  提升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培育引进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建立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深化大数据应用。建设统一开放平台,逐步实现公共数据集开放,鼓励企业和公众挖掘利用。推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数据资源应用。完善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用机制,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稳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主流媒体利用数据资源创新媒体制作方式,深化大数据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创新应用,支撑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数据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办法,推动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建立数据采集、管理、交换、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标准制度。加强数据资源目录管理、整合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提高数据准确性、可用性、可靠性。完善数据资产登记、定价、交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探索培育数据交易市场。

专栏21 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

  建立互联网大数据的采集机制。促进政府企业良好合作,按照国家或行业大数据平台技术标准,形成统一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安全访问等机制。

  建设覆盖全省、链接畅通的数据中心。合理规划布局全省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依托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汇聚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各地区数据中心、大数据交易所、专业机构等渠道平台的数据,构建汇聚网民、企业和政府三类数据的大数据资源中心,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互联网数据展示及应用。通过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我省信息化、经济运行、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综合监管、公共卫生等实时状况和趋势的统一视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服务科学决策。

  注重数据安全保护。实施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和开放等环节的安全保护。推进数据加解密、脱密、备份与恢复、审计、销毁、完整性验证等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切实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信息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非法买卖数据的行为。

  促进人民享受高质量和公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和智慧教育,建设教育强省。构建利用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改善全省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上网条件,建设智慧学校。加快推进“三通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建设“无线校园”,让师生免费接入WiFi。在全省中小学逐步普及电子书包,培养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引导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发展慕课(MOOC),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程,以互联网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继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快建设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发展“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医疗,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深度融合,推进“健康龙江”建设。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省、市(地)、县(市)三级人口健康服务与管理平台,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等健康延伸服务,依托第三方建立网上会诊中心,推广智能健康设备进家庭。探索建立市场化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设智慧医院,实现线上挂号、分诊、候诊、交费、取报告和线下检查、诊断、治疗相结合。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全面推进面向全民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促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激发文体消费意愿,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全省文化共享“云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网上科技馆、网上电影院、网上非遗展示馆。推进文物保护信息化,为文物古迹建立电子档案。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快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升级。加大网络文化管理执法力度,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云平台和信息资源库,推进信息系统和数据省级集中。加快推进人员、单位、管理服务机构等基础信息库建设。促进互联网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等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统筹推进全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专栏22 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

  医疗健康服务大数据。建设电子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

  社会保障服务大数据。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在劳动用工和社保基金监督等方面的应用。

  教育文化大数据。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伴随式搜集和应用。

  交通旅游大数据。建设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提升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开展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

  气象大数据。通过气象大数据平台提供共享、互联的数据环境,对公众日常生活及防灾避灾开展及时、精准的气象服务。

  为特殊人群提供信息化服务。建立和完善面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障人士、流动人口、受灾人员、失独家庭等特殊人群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让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获得感。推动“互联网+养老”发展,建设黑龙江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健康养老、候鸟(旅居)养老和适老性食品、老年福祉用品开发等提供信息化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组织慈善活动。加快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推动创新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加快“天网工程”建设,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龙江”建设。逐步把传统探头升级改造为具有图像识别功能的智能探头,实现联网监控和自动报警。建立网络举报中心,严厉打击各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整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执法监察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现有业务系统,建设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平台。通过全省各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微博、微信、APP、网站等渠道,完善安全生产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安全生产领域的公众参与。通过互联网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策”的防灾减灾社会氛围。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生命线管理水平。推进消防信息化。推广火灾智能报警系统,建设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系统。依法依规开放民生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公共信息资源,支持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慈善组织等运用信息化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家政、养老等社会服务。促进民生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分享经济发展。发展 “互联网+党建”,逐步实现基层党建和党员管理信息化。鼓励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以信息化推进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23 党员管理信息化工程

  建设覆盖各级党组织党员的基础信息库,实现党组织关系网上转接,过网上组织生活,开展党员在线学习培训,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和服务。利用基层党建工作平台,支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指导,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推进基层党建平台与民生服务平台的整合,实时了解社情民意。

  形成普惠便捷的信息惠民体系。全面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安全可靠应用。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沟通民意等方面的作用,推行网上信访,通过互联网走群众路线,使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通过互联网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及时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面临的困难。通过互联网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及时廓清模糊认识,化解怨气怨言,引导和纠正错误看法。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专栏24 信息惠民工程

  全面提升民生服务均等普惠水平。围绕当前群众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医疗、教育、社保、就业、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加快构建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公平普惠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民生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信息便民惠民利民水平。

  支持哈尔滨市、大庆市、七台河市创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一)理顺体制机制。坚持中共黑龙江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全省信息化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信息化领域重大政策和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审议。全省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研究解决本地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行业、区域、军地间合作,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信息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化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产业链构建、网络安全保障等工作的统筹指导,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快信息化领域的高端智库建设,建立黑龙江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

  (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信息化调查、统计、评估和政策研究工作,制定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政策措施,落实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网络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在黑龙江注册公司或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和支持黑龙江籍海外留学人员、国内优秀学子、业界精英回黑龙江创办互联网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布局前沿技术,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创造和把握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三)加大资金投入。统筹现有相关财政资金,加大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政府应承担的信息化运维资金。有条件的市(地)、县(市)根据需要可安排一定预算资金,专项支持本地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财政资金。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采用PPP模式开展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投资、参与我省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鼓励信息通信技术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互联网企业融资。

  (四)壮大人才队伍。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为我省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纳入干部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习领会国家相关政策,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企业负责人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商业价值,牢固树立“信息化思维”。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探索网信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加大对信息化领军人才支持力度,让在网信领域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构建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省内高校开设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关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建立研究机制,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建设国内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打破网信人才流动体制界限,让网信人才在政府、企业、智库间有序顺畅流动。在少数民族、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中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时举办全省“互联网+”和大数据创业大赛,选拔特殊人才。

  (五)强化督查考核。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负责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各项重大任务、重点工程,跟踪督促各市(地)、各部门的规划实施工作,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考评情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解细化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加强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政策,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定位,扎实有序推动信息化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建立信息化工作问责制度,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领导的责任。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